张謇的实业教育情怀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家张謇探微—儒士志士勇士

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家张謇探微—儒士志士勇士

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家张謇探微—儒士志士勇士儒士志士勇士――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家张謇探微给先贤张謇一个概略的白描,几根线条不可或缺:一根时代的线,一根实业的线和一根教育的线。

张謇深厚的儒学根基接联着教育线,不惮险境的果敢勇毅牵联着实业线,而救亡图存的高远志向又关联着时代线。

张謇因有志而拓兴实业,因实业而衍生教育,因教育而滋育人才。

张謇实业教育思想实践的丰厚遗存,值得记取与弘扬。

一、大格局拓兴实业1894年,是张謇高中状元的最辉煌之日,也是甲午战争爆发,中国坠人灾难深重的最低谷之时。

作为有大担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鸿儒,张謇极度忧戚时势,慨叹国家民族之多艰。

“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

”张謇洞察列强企图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今天下大势,英之兵舰梭织于长江,德之铁路午贯于山东。

谋蔽长江,则势力必扩而北;谋障山东,则势力必扩而南。

”当美国虐待华工之苛约不肯废除时,众人眼里的谦谦君子张謇振臂一呼,曝身于抗争的最前沿,“言念及此,大堪痛哭。

”张謇的拳拳爱国情怀令人感奋。

“长夜漫漫,将何术以拯此危局?”张謇忧国忧民,徘徊求索。

他有自己的政治主见,作为一颗新星,他在政治舞台上闪耀过,但山河破碎、官场朽烂,令张謇不得舒张志向。

他对那些庸碌无为、尸位素餐的官僚表示了强烈不满。

张謇绝意仕进,决然辞离官场,奋然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

张謇读圣贤而未习实业,但图强中国的理想已然成为他巍然不倒的精神支柱,“下走本是寒素,向于工商实业未尝学问,但以中国国势日弱,外侮日加,寸心不死,投身实业界中,稍尽心力,冀得沟通商学两界,借立中国真实自强之基础。

”所以,张謇兴办实业之路尽管艰辛坎坷,但始终毅然恒定。

张謇规划实业,眼界高阔,思路清晰,一开始就显现出大框架、大格局。

“夫实业之曰农、曰工、曰商者,既为诸君所熟知,而为人类之不可或缺者矣。

人民之生活本此,即教育之目的在此。

请举一国之大势而筹之:赖农而生者十之五,赖工而生者十之三,赖商而生者十之二。

张謇: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张謇: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张謇:积财千万,无过读书作者:万燕来源:《莫愁·家教与成才》2019年第02期张謇,江苏南通人,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

他主张实业救国,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这样一位商界大亨,其实也是一名教育家。

他还主张教育救国。

读书这个教育理念,在张家根深蒂固,代代相承。

无论父辈对张謇的期望,还是张謇对儿孙的家训家诫,都离不开读书二字。

张謇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祖父是文盲,父亲亦识字不多,但他们很重视对孩子的文化教育。

投资孩子才是最好的投资。

张謇的父亲张彭年在教育上特别舍得花錢。

他将名师请来家中,办起私塾,教张謇兄弟们读书;在买书、藏书上,这位父亲也从不含糊。

少年张謇的书房,藏书丰富。

张謇自小聪明,读书又勤奋,5岁便能熟练流利地背诵《千字文》,且一字不漏。

这离不开父亲对其读书的重视和培养。

少年时的张家兄弟,偶尔也有调皮之时。

兄弟俩十二三岁时,一日塾师有事外出,兄弟两人遂丢下书本,逃学到野外玩乐。

张彭年得知后并未打骂他们,他带两个儿子到棉花田锄草。

彼时,正值夏季,烈日炙人。

兄弟俩不仅汗如雨下,而且双臂、脸、背都被晒得又红又痛。

一整天烈日下的锄草之后,晚上,两个孩子乖乖地来到父亲面前。

父亲问:“种田辛苦,还是读书辛苦?”这个问题,无须答案。

张謇经历了这次辛苦后,从此再未逃学。

张彭年不推崇死读书,读死书。

他要儿子们既会读书,又懂生活。

张謇兄弟在私塾要为老师打扫卫生,照料老师生活;有时间还要和雇工一起,下田锄草或学会记账。

张彭年教儿子明白:只有懂得生活的艰辛,方明白学习的重要意义,才能更刻苦地学习。

张謇的科举考试生涯可谓多舛。

16岁中秀才,33岁中举人,后四次进士考试落第。

张謇自己都想放弃了,但77岁的张彭年逼着42岁的张謇再度应试,终中状元。

为读书和考试辗转半生的张謇,国难时毅然放弃此前执著追求,弃官从商。

在实业创办上成就斐然的张謇,如同父亲当年一样,重视对儿子张孝若的文化教育。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虞和平一张謇,我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

他在1884年中法战争后即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并尝试“经营乡里”,力图为民纾困,可谓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大败。

刚刚于上年考取状元的张謇认为,中国失败的终极原因在于教育落后,而清政府又无望可期,于是试图自己创办新学。

但是办学需要大量经费,张謇便产生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于是年冬放弃仕途,着手筹办他的第一个企业—大生纱厂。

为了兴办大生纱厂,白手起家的张謇创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筹募社会资本。

当时南通风气未开,集股办厂不为传统商人所认同,“一闻劝入厂股,掩耳不欲闻”,皆“缩首而去”;赴上海筹资两月,“不忍用公司钱”“卖字自给”,屡屡受市侩、猾吏嘲笑侮弄。

他抱定“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的宗旨,办厂3年半,“未支厂一钱”薪俸,历尽千辛万苦,坚持不懈,乞求于官府,周旋于商界,“千磨百折”,最终于1899年办成大生纱厂。

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

此后,大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四个纱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

大生纱厂创办成功后,张謇接连开办了一系列的企业。

到1907年时,他已创办了20多个企业,成为闻名全国的杰出企业家。

此后,张謇继续大办企业。

到1922年顶峰之时,张謇的企业发展到涵蓋棉纺织、机器制造、食品加工、丝绸纺织、生活化工、轮船航运、公共交通、内外贸易、金融、通讯、照明、印刷、房地产、旅馆、农垦等15个门类近50家,成为资本总额3800多万银元、横跨农工商的巨大企业集团。

张謇在创办企业的同时,还创造了独有的两大模式。

一是循序渐进形成自己的产业发展链条,他自述创业过程:“因纱厂必需棉花,棉花必待农业,于是设垦牧公司;又因棉子制油为副业而设油厂;又为畅销途、利交通计,而设轮船公司。

张謇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在南通的主要实践

张謇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在南通的主要实践

张謇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在南通的主要实践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张謇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的职业教育思想不仅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而且在南通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当地乃至全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张謇出生于江苏南通,自幼聪慧好学,心怀报国之志。

在那个时代,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张謇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必须大力发展实业,而实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因此,他积极倡导职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职业教育思想。

张謇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他强调职业教育要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培养具有实用技能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张謇主张“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即教育内容要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相适应,课程设置要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

他还提出了“手脑并用”的教育理念,认为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南通,张謇积极投身于职业教育的实践。

他创办了一系列职业学校,涵盖了纺织、农业、商业、医学等多个领域。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

这所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院校,为中国的纺织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张謇在创办学校的过程中,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他高薪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同时还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提高教学水平。

此外,张謇还积极推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机制,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除了纺织专门学校,张謇还创办了南通农业学校。

他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南通农业学校开设了种植、养殖、园艺等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还组织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实践,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为当地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

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

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如果说有一个人,最集中、最全面地体现了本世纪中国资本家阶级的精神性格和行为特征——保守折中而不忘进取,软弱摇摆而不失坚韧,忧国忧民而不尚空谈,谨慎求稳而不惧风险,崇洋开放而不丢传统,工于心计而不乏同情……则非张謇莫属。

毕竟,‚在一个思想界需要摸索前进、个人人格的影响被用以弥补纲领模糊的时代里,资产阶级表现得优柔寡断是不足为奇的‛。

立宪基础,首在地方自治。

——张謇(《预计地方经费厘定地方税界限应请开国会文》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在实业。

——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会之感言》张謇农家而寒士也,自少不喜见富贵人……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缘,而适违素守,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持,舍身喂虎。

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庶愿可达而守不丧。

自计既决,遂无反顾。

——张謇(《大生纱厂股东会宣言书》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至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百年百人排行榜第十四位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1853.7.1.~1926.8.24.)【清咸丰三年(癸丑)五月廿五日生,终年73岁】清宣统三年辛亥,西历1911年10月10日晚8时,年届花甲的张謇,在汉口登上日轮‚襄阳丸‛返江宁(南京)。

隔江远眺,他看到了火光,却不知那就是武昌起义的信号。

他此次莅汉,是为出席‚大维纱厂‛开工庆典,并借机跟当地军政要员、巨商富贾搞公关,为自己的‚大生资本集团‛趟路子。

但张謇不光是生意人,也是江苏省咨议局议长和有全国声望的立宪派首领。

3个月前他去河南,密访下野后蛰居的袁世凯;接着进京,受到清廷最高执政者醇亲王款待。

其间所谈,多半不是生意。

辛亥年末,他在京、宁、汉之间斡旋,继而被孙中山、袁世凯先后聘为内阁部长。

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

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

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及其特点实业教育又称职业教育,它是以文化教育为基础,技能训练为中心的一种教育形式。

近代中国的实业教育发轫于洋务运动时期,此后一直受到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

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举办了不少工厂企业和教育文化事业。

他的“实业救国”虽不能挽救旧中国危亡,但却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新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①,使实业教育首次形成了与普通教育并行的独立体系,实业学堂及学生人数因而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②张謇对实业教育的重视和积极实践正是这一社会背景的反映。

具体地说,张謇热衷于实业教育,一是处于教育改良实业的愿望。

即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

从后一个意义看,教育对实业最直接的推动和改良当属专门的职业教育。

随着大生的资本集团的发展壮大以及地方自治需求的多样化,实业教育显得更加不可或缺。

二是实业教育完全符合张謇以民生为重的一贯思想。

在社会分工愈发走向精细的时代,每一个社会参与者都需掌握一定的技能,这成为维持生存所必需。

就此而言,实业教育乃是一种生计教育,它既服务于社会,又受益于个人,这一点很被张謇看重。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张謇在实业教育方面的投入和成就堪称突出,考察民国前附设于通师的四种专科,尤其是民国后实业教育独立化和多层次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如下一些重要特点:第一,服务于实业、服务于生产。

服务于实业、服务于生产是张謇实业教育的宗旨之一。

对棉纺业的经营使张謇深感纺织专门人才的匮乏和需求之迫切。

他多次感慨地谈到由于中国纺织业起步较晚,学过专业知识的人才很少,管理人员多从工人中临时提拔,他们对技术极为生疏,遇到问题常常瞠目不知所对。

在这样尴尬的状况下,纺织厂不得不聘请外籍工程师专司管理,致使工厂命运也受到外人钳制。

因此,创办纺织学校培养纺织专门人才以充实企业,提高民族棉纺业的竞争能力是张謇若干年来的愿望。

1913年张謇亲任校长的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创立,这所填补空白的院校一开始设立了纺织工程专业,以后陆续增开丝织、电工、机械三班,并设染色实习所。

张謇精神 爱国主义职业教育理念

张謇精神 爱国主义职业教育理念

张謇精神爱国主义职业教育理念摘要:一、张謇简介及生平事迹二、张謇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三、张謇职业教育理念的内涵与特点四、张謇精神在当代的启示与应用正文:在我国近现代史上,有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企业家,他就是张謇。

张謇(1853-1927),字季直,江苏通州人,他是清末民初我国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致力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为我国的近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謇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他投身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伟大事业中。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国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张謇坚决主张发展民族经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他倡导“实业救国”的理念,亲自创办了一系列企业,如大生纱厂、通州师范等,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培养了大批人才。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政治改革,推动民主与教育的发展,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

张謇职业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实用主义”。

他认为,教育应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他的倡导下,我国的职业教育逐渐走上了体系化、科学化的道路。

张謇的职业教育理念具有以下特点:1.面向全体国民,强调普及教育。

张謇认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关键,应当让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主张男女平等、废除科举制度,提倡实用学科,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2.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张謇强调,职业教育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他创建的通州师范学堂等学校,都十分注重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3.倡导勤工俭学。

张謇认为,勤工俭学是培养实用人才的有效途径。

他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生产劳动,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4.强调道德教育。

张謇认为,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道德教育。

他主张“德育为先”,强调诚信、敬业、爱国等道德品质的培养。

张謇精神在当代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传承和发扬张謇精神:1.弘扬爱国主义。

当代青年要学习张謇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浅论张謇教育思想

浅论张謇教育思想
育 思 想 ,开 发 伟 大教 育 思想 的现 代 意 蕴 ,
办教育同国家富强 、 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 下 , 南通被打 造成 了“ 中国近代工 业第一 程 。 作 为 后 辈 教 育 者 , 当秉 承 其 光 辉 的 教

起。 张謇认为教育的灵魂 是爱 国主义教 城 ” 及“ 全国教育之乡” , 完 美诠 释 了其 “ 父
用张謇的话说 : “ 中国今 日国势衰 弱极矣 ,
为纺织学生的实 习场所。 此外 , 对农校 、 商 地、 半封建 时代 中华 民族精神的精华。先
生 是 中 国 教 育 改 革 实践 的一 面伟 大 旗 帜 ,
国望 亏 损 极 矣 。 ” 他毅 然走上 了“ 教 育 救 校 的学 生同样强 调教育 与实践相结合 的
家、 教育家 、 社会活 动家。张謇 极 力践行 “ 父教育 、 母实业 ” 的理念 , 这不 仅体现 在
生德智体全 面发展 的迫切要求 , 是学问知 年 入 学 儿 童 与 学 龄 儿 童 的 比例 为 3 2 %。
识 向素质能力转化 的必 由之路 。“ 学问兼 可 以说在 中国近代教 育史上真 正具有计 划性普及基础教育的首推张謇。 教育 是一
他一手创办的 3 7 0多所学校上 , 还体 现在 理论与阅历乃成 , 一面研究 , 一面践履 , 正
他先进的教育思想上。 当代 学者 卜 贵林评 求学问补不足之法”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 切 的 基 础 , 基 础 教 育 是 基 础 的 基 础 。张 謇
价说 : “ 张 謇 在 中 国 教 育 发 展 史 上 是 一 位 是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教育 。 张春身体 普及教育 , 广开 民智 。最先认识到 “ 师范
远 学 生 不 超过 2 里, 缩 短 每 天 上 学 的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謇的实业教育情怀
作者:岳煜群
来源:《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4年第01期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

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

1894年,张謇状元及第,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职。

1913~1915年任原内阁农林、工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

1895年弃官回乡,开始兴办实业教育,使教育和实业相互促进。

1905年,他被推举为江苏学务总会(江苏教育会的前身)会长;1917年,他与蔡元培、梁启超、黄炎培等共同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

张謇生活在中国动荡不安的岁月里,经历了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西方列强的肆意侵略、人民的贫穷,让张謇忧虑,更促使他身体力行去改变。

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依靠实业教育解救人民穷困的事业之中。

他认为实业教育不仅可以开启民智,还具有创造物质财富,解决民众生计穷困的经济效能。

他在兴办实业的过程中,深为各业人才的缺乏而苦恼,认识到各业人才都需要相应的实业学校来培养。

他把培养实业人才作为实业教育的目的,他认为实业人才除了必须有强健的体魄、爱国精神,还必须有一艺之长、动手能力、实业道德等特征和品质。

他认为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他提出了课程教材订定编撰的原则:“夫课程之订定,既须适应世界大势之潮流,必须顾及本国之情势,而复斟酌损益……课程之当否,吾教职员负其责。

”总结张謇的课程观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生利性目的,力图把生产的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使得课程教学与实践有所收益,而同时又通过市场机制检验实业教育的办学实绩。

二是结构合理,课程门类的组成结构体现了张謇实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

以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的课程结构最为典型,分为三部分:一为普通文化课,包括修身、体操及游戏、国文、英文、数学、理化、地理7门;二为用器画、简易写生画、测量学及实习、力学、水利学、机械学6门专业基础课;三为工用织料学、木工结构、土工、格工、混凝土及铁筋混凝土、水工、河工7门专业课。

三类课程的课时分别为665、490和945。

三是弹性制,课程设计中的弹性制主要是指在突出专业课的前提下,设置与专业课关联的课程或学生个性发展所需的课程。

以通州中学附设国文专修科为例,该科以“专为社会养成办事书记之才”为宗旨。

根据这一原则,把全部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必修课,包括奏议、笺牍、记叙、真行草书、历史、地理、掌故;一类是选修课,包括法制、经济、算数、比例画4门,选修课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习。

这样的课程设置与当今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如出一辙。

在教学中,张謇反对“死读书”,鼓励“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他特别强调技能教育中的训练和实习。

他说:“学问兼理与阅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

”他还在南通商业学校定章中规定:“凡毕业生,春季实习及旅行参观实业发达区域工厂、公司、学校等以资借鉴。

”这有助于改变以往教育与生产、生活脱节的状况。

再如女子传习所建立了组织经营销售绣品的绣织局,不仅促成了女子绣织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而且将传习所的绣品向国内外市场销售,获利颇丰。

他们一边教学,一边生产,通过生产来验证教学的成效,从实践
中提炼教学的反馈信息,促进教学的改进。

他认为实业人才必须有一艺之长,他要求实业学校的学生“各就本性所近,习一艺而专之。

各本职所明,力所胜,习一事而勤之”,专学一艺一事容易精。

这样经过若干年必成真正的人才,而只有具备一艺之长,才能救国之穷、救民之困。

他不仅重视对学生一艺之长的培养,而且非常重视实业德育的培养。

他在各级各类实业学校和各种场合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实业道德教育。

他说:“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首重道德,次则学术。

”他对各类实业学校学生常常强调吃苦耐劳、勤勉节俭,对商业类学校还特别注重讲求信用。

这种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思想与当今的教育理念非常吻合。


【参考文献】
[1]吴洪成.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2]俞启定,和震.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