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化险
黄河化险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文不离字,学不离词。 解释下列词语,我来答!
合作探究3
小组内合作交流 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毛泽东怎 样的精神品质?
毛泽东的精神品质
学生讨论发言。 师生共同明确:毛泽东在万分危急之时, 努力保持沉着镇定,故能使自己的智慧、 胆识发挥作用,对情况作出了准确的判断, 作出了深思熟虑的谋划。毛泽东的品质主 要是:镇定自信、大智大勇。
整体感知
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注意:概述队伍面临着什么样的险情? 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
课文内容概括
在前有黄河后有追兵,敌众我寡的形势下,
毛泽东胆大心细,举重若轻,英明决策,中 央纵队化险为夷。
黄河化险
险
前有黄河后有追兵
逆流勇进
合作、探究1
文题“黄河化险”中的“险”具体指什 么?课文是如何写黄河的,有怎样的作用?
黄河化险
权延赤
权延赤,当代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多欲之 年》《狼毒花》,长篇 纪实文学《走下神坛的 毛泽东》《走下圣坛的 周恩来》等。本文选自 《掌上千秋》。
时代背景 • 1947年,国民党几万大军紧追我中央机关的 几百人,从绥suí 德直到葭jiā县黄河边,形势十分 严峻。在大兵压境的险恶局势下,毛泽东首先考 虑的是他自己决不能离开陕北。他认为党中央留 在陕北,一则在政治上,不但粉碎了蒋介石打击 我党的阴谋,灭了敌人的威风,而且还鼓舞了全 国人民的斗志;二则在军事上,只要党中央留在 陕北,蒋介石就不敢把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投入 到别的战场;三则党中央在延安住了十来年,现 在一有战争就走,对不起陕北的乡亲们。因此, 毛泽东决定和陕北的军民在一起,不打败胡宗南 就决不过黄河。事实证明,这正是毛泽东的高明、 伟大之处。
初一下学期语文知识点:黄河化险知识点

初一下学期语文知识点:黄河化险知识点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
本店铺编辑了黄河化险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作者简介。
权延赤,1945年出生于河北完县。
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多欲之年》、长篇纪实文学《走下神坛的毛泽东》《走下圣坛的周恩来》等。
(投影:主要作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确本文的写作重点。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文章的中心是写毛泽东在千钧一发的关头,如何作出决策的。
作为统帅,这个决策是英明的,但是作出这个决策,却经历了艰难的、漫长的、惊心动魄的过程。
这其间有权衡,有犹豫,有反复,有对凶险的充分估计,还有破釜沉舟的决心。
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抽象的思考化为可以感受的有特点的形象。
(一)找出文中写毛泽东神情的词句,揣摩当时毛泽东的心理,填写下表。
情境毛泽东的神情传达出怎样的心理听到有人以为可能要渡黄河猛然掀起眼皮,目光咄咄逼人责怪妄加揣测的战士周恩来说过了葭芦河就有回旋余地望住周恩来,神色严肃担心群众会认为过了葭芦河有人喊:到了黄河边上了脸色阴沉,双眉紧蹙形势危急,心情沉重两批战士都无法渡过葭芦河神色肃穆严峻渡河失败,思虑重重接到香烟,陷入思考目光淡漠,眉头微蹙心无旁骛,专注思考决定不过黄河走上堤岸,用讥嘲的目光朝敌人射击的山头瞟了一眼胸有成竹,蔑视敌人任弼时肯定了不过黄河的决策神色变得庄严,凝视着远方轻轻点一点头深感责任重大,决策艰难任弼时批评他做事带情绪脸也胀红了,望着任弼时半晌无语……点一下头对正确的批评感到难为情,经过思考终于接受(二)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根据上表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内容和方法,并且补充:文章主要以毛泽东抽烟的过程、动作以及有限的神态、语言和其他动作将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思考有形化。
最精彩的片段为“那烟头开始闪耀,吸得好狠哪!……‘不过黄河!’”几段文字。
品味讨论毛泽东语言特点。
(一)毛泽东与任弼时在争论中表现了各自怎样的个性?教师明确:毛泽东争强好胜、敏捷、坦诚、能言善变、有些意气用事。
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大坞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化险》教案

课前预习:1.完成助学中的预习积累部分。
2.熟读课文。
相关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1.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快速阅读,梳理事件脉络,品味文章中精彩的语言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评价任务:1、速读课文,把获得的整体感觉读出来。
2、再次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品味本文的语言。
课时设计: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略)二、出示自学指导:1、了解作者2、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喧嚣咄咄逼人葭芦澧水微蹙孱弱噗噗沤烂烟瘾猝不及防愠怒幡影蠕动蓦地咆哮燎毛亢奋踉踉跄跄惊愕3、解释下列词语孱弱:猝不及防:咄咄逼人:踉踉跄跄:鸦雀无声:如梦初醒:三、学生自主学习:通读课文,查阅字典、辞书,解决老师出示的问题。
四、检测自学1、单生简介作者。
2、单生给黑体生字注音。
3、单生给词语做解释。
五、合作交流1、简述课文内容:①生做准备,先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推荐优秀的在全班交流。
②师生评议。
注意:概述队伍面临着什么样的险情?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2、生讨论交流《助学》94页第四题。
六、点拨深化:(一)队伍面临的险境:狂风暴雨,道路泥泞,行军艰难,风浪太大,无法度河,追兵逼近,敌众我寡,情势万分危急。
化险为夷:1、具有跟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2、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3、团结一致、众志成城4、走群众路线,兴调查研究之风(二)关键时刻的思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文中将毛泽东的思考变成生动可感的精彩片段,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这是全文的重点,化险的决策就是这时做出来的。
作者先写了点烟的波折,而思考是抽象的,不可视,不可感的活动,作者如何将思考过程呈现出来呢?于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烟的可视性,来表现不可感的思想活动。
烟灰的伸长和断落,写的是思考的时间,同时也是战士的期待;从鼻孔里流出又吸回的青烟,可以联想到反复的斟酌;描写青烟的词语,如“撞碎”“弥漫”“闪耀”,既是烟的形状,又是思想的活动。
【初一作文】一节有趣的语文课

【初一作文】一节有趣的语文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黄河化险》这篇文章,尽管老师给我们讲得很仔细,很认真,但我们还是想还原当时的情况,而老师似乎懂了我们的心思,便让我们把课文搬上舞台,一次话剧表演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第一类是女孩。
虽然他们只有对话,几乎没有创新,但他们害羞,不能放手,他们可以站在舞台上表演。
他们的精神值得赞扬。
第二组男孩,他们的表演更花哨,还有道具。
他们用扫帚当枪,尤其是有“幽默之王”头衔的任思远。
他的表演使我们大笑。
但他们的表演有点混乱。
他们更有趣,但他们忽视了毛泽东的勇敢和勇气,以及周恩来冷静果断的表现。
本以为这样就结束了,谁知语文老师竟然像上次表演《东郭先生和狼》一样来了个“突袭”,临时找了一队“演员”来演,其中就有我。
由我表演主角毛泽东。
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这位伟大政治家的形象,他的胆识和气魄古往今来,无人能比,因此我既紧张又兴奋。
上台之前,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展现毛泽东的气势。
直到我站在舞台上,我还在思考。
在许多计划中,我选择了大摇大摆。
演出期间,我一直在想唐国强表演的毛泽东,学习和模仿他的言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的表演,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也对这篇课文有更深的认识,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呀!。
7年纪语文下册《黄河化险》

镇定自信、大智大 勇、勇于斗争、乐 于斗争、坦诚、能 言善辩。(意气用 事)
沉着、机敏、 责任心强、厚道 带头作用 认真、真诚直爽、 敢提意见。
“人无完人”,毛泽东也不例外。甚至在文中还 直言不讳的写到毛泽东骂人、发脾气,这是否有 损领袖形象? 一是当时情势严峻,重大决 定不可儿戏; 二是他性情直率的表现; 三是领袖和普通人一样,也 会有情绪,在紧急关头,为 了顾及更重要的事情,难免 言行欠妥。 这并不损害他的形象,反 而显出他是有血有肉的人。
泥泞 颤抖 澧水 踉跄 孱弱 沤烂 惊愕 警惕 高不可测 旁若无人 咄咄逼人
喧嚣 蠕动 攥住 愠怒
滞留 紧蹙 掼
严峻 蓦地 瞟
葭芦河 猝然 亢奋
盈耳不绝 目瞪口呆
猝不及防 恍若梦中
•“黄河化险”中的 “险”在哪里?
•是如何“化险”的?
这“险”是指“一边是 七个旅的追兵,一边是洪 水咆哮的黄河”,渡黄河 又怕对群众的心理产生消 极影响。
本文写了毛泽东在队伍面 临前无法渡河,后有追兵的危 急情况下,经过深思熟虑,用 计谋智胜敌人的经过,表现毛 泽东非凡的才略与胆识以及敢 于挑战的精神。
1947年,国民党几万大军紧追我中央机关的几百人, 形势十分严峻。在大兵压境的险恶局势下,各方面 建议毛泽东尽早东渡黄河,使中央有个安全的环境。 但是他认为党中央留在陕北,一则在在政治上,不但 粉碎了蒋介石打击我党的阴谋,灭了敌人的威风,而 且鼓舞了全民的斗志;二则在军事上,只要党中央留在 陕北,蒋介石就不敢把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投入到别的 战场;三则党中央在延安住了十来年,现在一有战争 就走,对不起陕北的乡亲们。因此,毛泽东决定和陕北 的军民在一起,不打败胡宗南就绝不过黄河,这正是 毛泽东的高明、伟大之处。
《黄河化险》

河床变形
泥沙淤积导致河床变形, 改变水流方向和速度,对 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泥沙处理难题
黄河泥沙处理是一个难题 ,长期困扰着沿岸居民和 水利部门。
水资源短缺
水资源供需矛盾
随着沿岸城市和人口的增长, 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
水资源污染
沿岸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导致黄河 水资源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 短缺问题。
不足之处
目前,黄河防洪工程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堤防标准偏低、河道淤积严重 、水库调节能力不足等。需要进一步加强工程管理和维护,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 和调度,提高工程的综合效益。
05
未来展望与建议
技术发展与应用
智能化监测技术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黄河水文、气象、地 质等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为防汛决策提供更加科学依据。
历史和文化价值
历史价值
黄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 产。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的主要发展 区域,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和政治活动的重要舞台。
文化价值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02
黄河灾害概述
洪水灾害
01
02
03
洪水灾害历史
黄河洪水灾害具有悠久的 历史,多次出现过造成重 大损失的洪水事件。
洪水灾害特点
黄河洪水具有突发、迅猛 、灾害严重等特点,容易 造成大范围的破坏和人员 伤亡。
洪水灾害影响
洪水灾害对沿岸居民的生 活、生产、生态环境以及 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泥沙问题
泥沙淤积
黄河含沙量高,泥沙在下 游河床淤积,抬高河床, 影响河道泄洪能力。
母亲的书琦君阅读答案

母亲的书琦君阅读答案【篇一:现代文阅读练习(1—6册)】阅读《慈母情深》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①母亲掏衣兜。
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龟裂的手指点着。
②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③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④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人了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⑤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我的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竟快是一个老女人了!那时刻我努力要回忆起一个年轻的母亲的形象,竞回忆不起母亲她何时年轻过。
⑥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我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并因自己15岁了才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而感到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⑦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⑧那天我用那一元五毛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⑨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得给你钱的吗?”⑩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
数落完了我,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从此,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1.你如何理解②、③两段的人物对话?2.④段中的四个“立刻”表达上有何作用?3.⑤、⑥两段是“我”灵魂深处震撼之后,对妈妈的认识、理解和自我感受,那么,你从中能读出“我”的怎样的感情?4.“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说明了什么?5.你如何理解妈妈的责备和数落?把自己的理解或看法写在下面。
二、阅读《猫的故事》完成问题:我的家在北平的一个深巷里。
有一天,冬夜荒寒,卖水罗卜的,卖硬面饽饽的,都过去了,除了值更的梆子遥远的响声可以说是万籁俱寂。
这时候屋瓦上嗥的一声猫叫了起来,时而如怨如诉,时而如诟如詈,然后一阵跳踉,窜到另外一间房上去了,往返跳跃,搅得一家....不安。
《黄河化险》背景

链接背景:
1947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向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妄图消灭中共中央首脑机关和陕甘宁的解放军,或者把他们赶到黄河以东。
陕甘宁解放区的全体军民在中共中央西北局的直接领导下,广泛地组织起来,为“保卫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而战。
1947年8月初,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的毛泽东,被挤在三县交界的一个狭小地带,背后是沙漠,西侧是榆林河,无定河,东面是黄河。
南北均有大军压来。
而毛泽东率领的中央机关、警卫部队只有100余人,已陷入四面被围的境地,形势空前严峻,课文所写事件就发生于此时。
后在第三纵队的保护下,化险为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化险》教学设计(主备人:枣庄三十三中王启玲 1课时)文本解读课文通过记叙毛泽东带领中央纵队在黄河边遭遇敌人包围,以过人的胆识带领大家顺利脱险的故事,歌颂了革命领袖过人的智谋、胆识以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课文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强调“毛泽东是人不是神”,在死里逃生的危急时刻他表现出常人应有的一面,但最终毛泽东镇定自若,指挥有方,立场坚定,最终黄河脱险。
相关课程标准“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一、借助环境描写,体会险情的紧急。
二、感受毛泽东在危急关头的慎重思考,体会作者把思考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的表达。
三、学习毛泽东在困境中逆流勇进的英雄气概,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表现历史伟人在万分危急的重大关头的思考。
教学难点:作品如何将毛泽东看不见、摸不着的思考变成生动可感的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能坐在这里享用精神食粮,能回到家中享用幸福安康。
这些被我们习惯了的幸福生活,却曾是一代革命者半个世纪浴血奋战的伟大理想,多少个前赴后继的身影、多少次生死关头的抉择,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安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革命万分危急的关头,我们的伟大领袖是如何临危不惧、机智化险的。
(板书:黄河化险)2、解题同学们,要想用较少的时间把握文章的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文眼进行阅读是一条捷径。
本文的文眼应该是哪两个字?(化险)对,文章的重点就是化险,“黄河”给我们交代了地点。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快速阅读课文,勾画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小组内解决。
2、感知课文内容,文中革命队伍遇到哪些“险”情?思考、勾画并进行概括。
(要求:在书中找出原句后,小组交流,班级交流)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1、自然条件之险 (前有天堑)2、军事形势之险(后有追兵)三、品“化”在前有天堑,后有追兵,形势万分危急的时刻,大家把希望寄托在谁的身上?他在做出重大决策前的思考,是复杂的、激烈的、也是惊心动魄的。
文章是如何来描写这一不可感的过程的?试结合相关语段进行评析。
教师引导:“吸烟”是把无形的复杂的思索过程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具体形象,给人以清晰的认识,表现出伟人在危急关头的慎重思考。
四、论“智”毛泽东是用什么计策化险为夷的?通过任弼时和毛泽东的辩论并结合文中相关的内容,说说你是怎么评价毛泽东的。
预设答案: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善用计谋,且是一个有脾气、有点固执的平常人。
五、交流释疑毛泽东发火骂人,是不是有损伟人的形象,为什么?学生回答后交流:毛泽东发火、骂人看似无理,实则表现了当时形势严峻,当时精神的高度集中,写出了他的真性情。
板书设计黄河化险权延赤遇险:黄河——追兵化险:思考——行动【大智大勇团结一心】论险:辩论——原因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从分析情节入手,进而理解人物形象。
分析情节时,着重分析毛泽东吸烟的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教学中,“化险”的过程与“吸烟”的过程没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寻常的人》教案1主备人:枣庄三十三中王启玲(1课时)相关课程标准1、懂得伟人也是寻常人;写伟人、普通人都一样,可以写琐亊,更可以写小事,把人写得更真实,更见性格。
2、引导学生学习写人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能力是本次活动的目的。
教学目标:1、复习本单元课文,学习写人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能力。
2、引导学生能选择寻常之事写寻常的人、真实的人。
3、初步学习言谈措辞的委婉。
评价任务:1、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表现所写之人。
2、尽量选取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人物。
3、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复习本单元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自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寻常人?2、什么是寻常事?3、怎样才能写好寻常的人?二、学生回答,能答出大致内容即给予鼓励,能结合本单元课文回答的要给予表扬。
要点:1、大人物也做小事、平常事、糊涂事,做得很有个性特点,越发显得他平凡中的伟大。
2、寻常人既有可敬、可爱的一面,也有可恨、可气的一面,这样写的才是活生生的人。
3、在平常事中挖掘趣味或意义,只要有趣味或意义,即使是虚构的人也可以写。
三、怎样写好写人作文1、千人不可一面写人,常常要描写他的外貌。
外貌的内容很广,如体态、容貌、衣着、神情等。
抓住人物特点写好外貌,才能把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描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特征。
人的外貌各不相同,作文千万不能像列流水账,一样不少,从头写到脚。
写人外貌时,一定要围绕文章主题的需要,抓住特征,善于取舍。
2、言与行中见个性“言为心声”。
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是展示他性格特征的镜子,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的语言“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
所以,写人一定要重视语言描写,选择他有代表性的语句,来刻画他的内心世界,表现他的个性和思想。
语言要符合人的身份。
除语言外,人的行为也是受人的思想感情支配的。
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描写人的行为,就必须细心观察人物的动作,精心选择最准确、最恰当的词组。
3、表里如一才是真用真情真言写人,首要的就是“真”。
要把人写真,就要对所写的人物进行观察分析。
除了对描写对象进行语言、行为和外貌的判断外,有时还要对他的内心活动进行一番推敲。
这样,就可以表里如一地刻画出人物的品格。
人物思想性格的塑造离不开内心世界的描写。
可以直接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写人物怎么想,怎么感觉;也可以间接地借助人物的外部表现如语言、动作、肖像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般用第一人称写文章,较多直接进行心理描写,但要注意不能只说一些浮泛的空话,诸如“我感到很高兴、我感到很懊悔、我感到很温暖”之类,要能把内心深处的精妙倾诉出来。
借鉴实例:《儿子眼里的父亲》。
七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十四岁:好像有时候说得也不对……二十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与时代格格不入。
二十五岁:‘老头子’一无所知,陈腐不堪。
三十五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百万富翁了……四十五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五十五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
说实在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六十岁:可怜的爸爸!你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赏析:这一段独白把“儿子”“父亲”两个形象表现十分鲜明,反映了由幼稚到怀疑,到年少气盛不可一世,到尊重现实事求是的心理发展过程,寓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我们在作文也可以经常运用心理的变化来表现人物。
有了心理描写,作文就显得活起来。
4、抓住典型不放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反映出来的,最能说明人物思想品质并以此表现世事道理的事物,就属于典型的范畴。
“轰轰烈烈”的大事是典型事例,看似寻常实则包含着人物不平常品质的小事也是典型事例。
例如:《我的爷爷》“爷爷,我走了。
”我说道。
“娃,你等等。
”爷爷一手撩起衣角,另一手往腰兜里插,许久,爷爷颤颤地从兜里拿出了一大叠钱。
“娃,”他整了整手里的钱,说道,“这里刚好200元,你拿去,可要好好读书呀。
”“不,爷爷,我不要。
”我打量着爷爷,他(憔悴的)脸显得更加黑瘦,手上的褶皱更加明显。
爷爷又一次把钱塞在我的怀里,“娃儿,拿着,你要珍惜呀。
”我接过这沉甸甸的钱,再也忍不住了,“哇”的一声哭了起来,“爷爷——”我家穷,父亲老早去当兵了,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由爷爷张罗。
抽烟是爷爷唯一的嗜好,也是他打发烦闷的一种方式,可为了节省钱,他连划一根火柴也舍不得。
一次,爷爷烟瘾上来了,拿着烟草,用纸条一裹。
“爷爷,给你。
”我顺便把火柴盒递了上去,爷爷笑了。
“傻孩子,那多浪费啊!”说着爷爷从烟盒上撕下一个白条,靠近油灯,接上火,白条卷了起来。
白条上的火焰并不那么旺,烟又不那么好点,火焰儿慢慢地向手边靠拢,爷爷使劲地吸着,已经烫手了,爷爷全然不顾,依然使劲地吸着。
烟呀!你快点着呀!直到烧着爷爷的手,烟才点着……人物性格:爷爷送钱体现了爷爷对孙儿的爱,爷爷舍不得用火柴反映了爷爷生活的节俭,不同的事件从不同角度反映爷爷的性格。
5、正面、侧面相结合:写人物可以直接写他的言行举止,有直接写人物表达不出他的精神,也可以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
清朝人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描写采桑女罗敷的美貌,诗中这样描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描写行者、少年等人见到罗敷的神态与动作,有力地表现了罗敷的貌美惊人。
其实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用的也是这个道理。
以上所述的只是一常用的写作方法,要写好人物除理解和把握以上方法外,还要注意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如:对比、借物喻人、环境烘托、细节描写等。
作文:模仿课本上的范文《我眼中的老师》写一篇有趣味或有意义的记人短文。
不少于600字。
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从学过的课文中学习写作的方法,结合课外拓展,让学生通过多种写作方法的运用,从生活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小事,通过细心观察,写出真情实感,学会写人的方法。
不足:一课时时间有些紧张,学生没时间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