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5.1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教案 (新版)鲁教版

合集下载

鲁教版九年级全册第五单元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教学设计及反思

鲁教版九年级全册第五单元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教学设计及反思
4.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团队中的角色分工,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
5.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4.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5.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化学。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及其应用尚存在一定的困惑。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3.将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重难点解析: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和拓展。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想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为什么烧开水后锅里的水减少了?”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探索质量守恒的奥秘。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过程描述: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涵盖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应用实例和实验操作等方面。在学生完成习题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2024年秋新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课件 5.1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2024年秋新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课件 5.1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第五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5. 1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学习目标
1 课时讲解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2 课时流程
逐点 导讲练
课堂 小结
作业 提升
感悟新知
知识点 1 质量守恒定律
1. 实验探究 (1)实验装置
知1-讲
感悟新知
(2)实验步骤及现象
知1-讲
感悟新知
知1-讲
感悟新知
感悟新知
知1-练
题型2 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例2 现有m g 过氧化氢溶液跟2 g MnO2 混合,完全反 应后剩余液体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是n g,则生成氧气
的质量是( A )
A. (m+2-n)g
B. (m-n)g
C. (m-2-n)g
D. (n-2)g
感悟新知
知1-练
Hale Waihona Puke 感悟新知知2-练解题秘方: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 都不变,但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B.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反应前后物
质的总质量不变
C. 木材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
木材的质量小
D. 铜丝在空气中加热,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铜丝
的质量大
感悟新知
知1-练
解题秘方:结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范围和定义来分 析解答。
导引: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石蜡熔化前 后质量不变,但该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A 错误。
沉淀都不能遗漏 。
3. 这一定律守恒的对象是质量,只适用于“质量” 守恒,而体积、密度、分子数等则不包括在内。这些内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22张PPT)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22张PPT)

测(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1.“在水中加入一种催化剂,水变汽油、柴油(含碳 元素),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欢迎有识之士加 盟。”同学们,假如你是老板,你是否会加盟呢?
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汽油、柴油中含有 碳元素,因此水不可能变成柴油。
测(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导(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导(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减轻? 2.为什么铁刀放久了质量会增加?
提出问题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什么变化?
做出猜想
大于
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 等于 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小于
学(学习新知,实验探究)
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改变? 实验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镊子等 实验药品:A组: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分 分裂 原 重新
组合
子微观 子
新 分 子
宏观

种类
原 子
数目 不变
质量
种类

不变 各物质的

质量总和不变
质量
结(总结梳理,解释应用)
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结(总结梳理,解释应用)
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 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化学变化 适用
含义
质量守恒 应用 解释化学
定律
现象和问题
实质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氢氧化钠 + 硫酸铜→氢氧化铜 + 硫酸钠
= 反应前的质量
反应后的质量
烧杯、试管的质量
烧杯、试管的质量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教案设计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教案设计

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一、备课标(一)课程标准:“四、物质的化学变化”之(三)“质量守恒定律”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4、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二)化学具体目标:1.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观、变化观。

2.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关系,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解释简单的化学问题。

3.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4. 能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5.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进行加工。

6.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7.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二、备重点、难点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这一基本的自然规律,二是通过从微观和定量角度认识化学变化,三是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其核心内容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实质,即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总质量是否改变、为什么不变?教材重点确定为: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能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重点知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实质重点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无变化的科学探究,经历“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用化学语言表述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内容,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重点情感类目标:1.体验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县关庙镇中心学校九年级化学上册 5.1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学案(无答案)(新版)鲁教版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县关庙镇中心学校九年级化学上册 5.1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学案(无答案)(新版)鲁教版
A.18克B.7克C.8克D.6克
3.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改变。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改变,原子个数不变。
C.在一切化学反应里,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D.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的分子数。
4.充分加热a克氯酸钾与b克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留下残余固体c克,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A.镁条放入盐酸中
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煤燃烧后剩余的煤渣比较轻,因此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态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蜡烛减少的质量与消耗的氧气的质量之和
C.一定量的水的质量与全部蒸发后所生成的水蒸气的质量相等,因此符合质量守 恒定律
例如:冰融化成水,大石头砸碎变成小石头。
(2)质量守恒定律说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
例如:对于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体参加的反应来说,参加反应的各种气体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各种气体的质量之和。但其总体积却不一定相等。
(3)正确认识“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如有的反应需要使用催化剂,不能将催化剂视为反应物。
3、化学反应前后“六个不变,三个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
四、课堂训练
1.下列各项: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 的数目;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的种类;⑤物质的分子个数;⑥各种原子的总数。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A.①②③⑤B.①⑥C.②③⑤D.①③⑥
2.在A+B→C+D的反应中,5克A和一定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克C和10克D,则B的质量是()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5.1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说课讲稿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5.1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说课讲稿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定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

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他们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质”过渡到“量”;并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构建理论铺垫。

本课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华东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应用。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立足实际操作,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体验并得出化学反应的规律。

3、教学目标设计首先进行学情分析①学生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原子及化学反应的实质。

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②学生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③学生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根据以上学生情况以及教材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正确说出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②能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并对现象、结果进行分析和初步归纳。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究,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②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合作完成实验操作以及交流、讨论、分析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内涵的理解,体会化学变化中“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观点;②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九年级化学上册《质量守恒定律》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质量守恒定律》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质量守恒定律》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其在化学变化中的重要性;
2.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并能运用其解释化学实验现象;
3.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计算;
4.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如化学方程式书写、计算题等,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原因,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3.教师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表达式、应用等方面。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总结,从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2)利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
(3)通过设计梯度性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突破教学难点;
(4)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2.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密闭容器内铁与硫酸铜反应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反应前后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3.教师讲解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中的应用,通过示例进行演示,让学生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4.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教案)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教案)

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教材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是构成物质的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过程,已经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而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无变化并不知道,但这一内容又是今后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的基础,这一守恒思想一直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始终。

本节的编写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不改变的,并引导学生从微观上进行分析得出质量不变的本质原因,为后面的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打下基础,也为高中阶段其他守恒思想的学习埋下伏笔。

学习目标:⑴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⑵能用微粒观点解释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⑶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学习重难点:重点: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探究。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学习准备师:完成本课所需的仪器药品准备;生:课前完成导学案上自主学习部分内容。

课前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的展示和点评或核对答案。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展示火柴燃烧,蜡烛,酒精燃烧的图片。

问题:这些物质燃烧后留下什么?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吗?讲述:没有,我们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生成新物质,那么化学反应的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也会发生变化呢?今天我们要对化学变化进行定量研究。

板书:§5—1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探究新知情景1: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改变呢?我们以过氧化氢分解为例,课本P100活动天地5-1插图。

问题1:图中两位同学的观点,你赞成谁的? 你有别的猜想吗?情景2:课本P101上小丽同学所画的3个表示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微粒示意图问题组2:你认为那个图示是正确的,为什么?过渡:同学们,通过以上情景组的学习,可能你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已经做出了自己的猜想?那么,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讲述:课本P101为我们提供了三个化学反应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前两个实验的仪器和药品.(当然也可选择其他你们熟悉的反应,但限于仪器药品原因,感兴趣的学习小组课后可进实验室完成.)在此,老师也选择了一个反应作为研究对象来探究这一问题,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老师的实验过程,然后模仿老师的操作方法,按要求完成导学案上探究任务一的内容.演示:用白磷燃烧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演示完以后立即让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多媒体展示探究要求展示:学生分组展示实验记录点评:学生分组点评展示结果教师点拨总结:根据学生的点评结果,教师点拨升华,并让学生做好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在前面四个单元中,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他们已经能够用分子、原子的知识,从定性的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这为本节课学生运用实验探究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理解、解释化学变化中物质总质量不变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教学资源和设备
学生实验仪器(分组实验1):天平、锥形瓶(装配好气球)、镊子、酒精灯、滤纸、白磷、火柴
学生实验仪器(分组实验2):天平、小烧杯、小试管、镊子、小铁钉、硫酸铜溶液学生实验仪器(分组实验3):天平饮料瓶、小试管、碳酸钠粉末、稀盐酸、药匙
教师演示实验仪器:锥形瓶(装配好气球)、小烧杯、小试管2、饮料瓶、药匙、镊子、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滤纸、白磷、小铁钉、硫酸铜溶液、碳酸钠粉末、稀盐酸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③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定量实验,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
课型和课时:新授课,一课时
教学方式:实验探究、交流合作
教学预设:引入新课—演示实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品味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反思—巩固运用—课堂小结
五、教学过程的预设和生成:
第一环节:引入新课
通过介绍化学的起源(1661年波义耳的《怀疑派哲学家》出版),告诉学生,从那个时候起,实验和观察一直都是我们研究化学、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这一节课我们仍将用两种方法完成探究活动。

第二环节:演示实验
教师通过演示三个实验:①红磷在锥形瓶中燃烧、②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③碳酸钠和稀盐酸在瘪软塑料瓶中反应。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三个主要现象:气球先鼓起来,后来变得更瘪;铁钉变红、蓝色的溶液变成浅绿色;瘪软塑料瓶鼓起来。

投影出三个变化的表达式,让学生对照三个变化的表达式,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学生回答:红磷燃烧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锥形瓶中的压强减小,所以气球变瘪;反应中生成了铜,附着在铜的表面,所以铁钉变红;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使瓶中压强增大,所以瘪塑料瓶变鼓)
第三环节:发现问题、提出猜想
提出问题:这些变化中,物质发生了变化,物质的总质量也变了吗?
引导学生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实验,预测变化前后总质量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并说明自己预测的理由。

(预测无所谓对与错,但任何预测不能是空穴来风,应该是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的。

如:第一个实验中,物质总质量减小,因为氧气被消耗了;第二个实验……;第三个实验中,物质总质量增大,因为生成了二氧化碳;……)
第四环节:设计实验
设问:这些同学的观点到底对不对?(不知道)。

怎么办?(做实验!)
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方法与策略几个方面完成实验的设计;
实验目的:探究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改变;
实验方法:反应前,称量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再称量物质的总质量,比较;
实验策略:第一次称量后,不移动砝码和游码;反应后,再把反应容器放上去称量,看天平是否平衡;以节省实验时间。

出示准备好的实验装置:①红磷燃烧装置;②装有几枚小铁钉的烧杯、装有硫酸铜溶液的小试管;③底面积稍大的塑料瓶里放碳酸钠粉末,再把装有稀盐酸的试管放入塑料瓶;
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引导学生预想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通过讨论,完善实验设计。

学生讨论:仔细想想,在实验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你能解决它吗?
教师指导:实验一最难,白磷放在水中,取出来后要用滤纸吸干;玻璃管加热后,要迅速塞紧橡皮塞,如果玻璃管没有接触白磷,慢慢转动橡皮塞就可以了。

实验二最容易犯错,第一次称量后,可以把硫酸铜溶液倒入烧杯,试管放到烧杯里;
或者把铁钉加入试管;
实验三要特别小心,防止塑料瓶倾倒,实验时没有必要把塑料瓶弄瘪。

第五环节:实验探究
学生实验:任选一个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通过讨论、分析变化前后学生称量了哪些物质的质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而找到“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第六环节: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三个实验中,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都不变;是不是所有变化中物质的总质量都不变呢?我们可以做一千个、一万个实验,但第一千零一个、第一万零一个呢?有例外吗?
发动学生讨论“有没有例外?”,或许就有学生会从原子的角度证明,没有例外!
出示水电解的微观过程PPT,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元素、物质是否改变?从而得出结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不变,数目没有增减,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变化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所有的化学变化莫不如此,没有例外!这是一个客观规律,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第七环节:品味质量守恒定律
我们历尽辛苦才找到质量守恒定律,这弥足珍贵,所以要细细品味。

学生齐读“参加反应的各……”
学生讨论: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水结成冰,总质量没有改变,这个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L氢气和1L氧气反应能生成3L水。

3.实验证明:4克氢气能跟32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6克水。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8克氢气跟32克氧气反应能生成40克水。

进而得出以下结论,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1.“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不需要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质量守恒”,不是体积或分子数的守恒。

3.“参加”,没有参加反应(剩余)的物质的质量不能算在内。

第八环节:实验反思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发展历程:从波义耳研究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到拉瓦锡得到质量守恒,到道尔顿用原子学说证明化学变化中物质的总质量一定不变,没有例
外,到爱因斯坦把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统一为质能守恒定律;告诉学生,人类的文明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的,我们今天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更应该有一份责任和使命。

提出问题:波义耳的实验中,为什么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呢?
引导学生利用刚才的实验一和实验三完成探究活动。

一组同学松开橡皮塞、三组同学拧松瓶盖,再把容器放在天平上称量,天平平衡吗?
的限制,并得到启示:
1.用“有气体参与反应、或有气体生成的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要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实验。

2.化学变化中,质量定守恒,不等找原因!
第九环节: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演示镁条的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介绍反应的表达式。

(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浓厚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追问:白烟是什么呢?(白烟是镁燃烧生成的白色氧化镁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学生讨论:
1.称得变化前镁的质量为M1,变化后石棉网上得到的白色固体质量为M2,则M1>M2,
为什么?
2.把白烟收集起来,称得质量为M3,则M1<M2+M3,为什么?
3.如果称得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M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出什么等式?
课堂练习:
1.王洪成与“水变油”骗局:1984年初,王洪成推出他的“水变油”发明,到1995
年,“中国第五大发明”破产。

水能变成油吗?为什么?
2.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
小。

3.2
4.5克氯酸钾与5克二氧化锰混合共热,待完全反应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物
质19.9克,则生成氧气_____克。

第十环节: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交流,这一节课有什么收获?对什么印象深刻?还有什么问题准备去继续探究?
2.教师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后感悟:
本案例录自2011年秋浠水县课内比教学活动,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我曾经遇到过很多困难,有些困难到目前为止仍未得到完全解决,如:化学课不仅要教给学生化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处世的方法、做人的道理。

在化学课堂里,在确保化学课堂思想性、人文化的基础上,如何更充分调动学生,把学生从“听众”的角色中完全解放出来,进而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效率?形成这份文字,是希望能在这些方面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点。

这堂课分成两个大的版块。

演示实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用原子论证明所有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品味质量守恒定律,是第一个版块,都是为了证明“质量定守恒”;从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到最后,是第二个版块,是“不等找原因”。

课堂如果版块结构明显,把相似问题集中处理,能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听课者的印象。

在一个版块结束,学生的兴奋点还停留在上一个版块的时候,教师采取一定措施让学生的兴奋点及时转到下一个兴奋点,能为后续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