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历史考博真题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试题汇总(含全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试题汇总(含全答案)

10.中共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的会议是( C )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瓦窑堡会议D.洛川会议20.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局限性表现为( ABC )A.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有效B.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C.维护封建土地制度22.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科学地预测中国持久抗战将经历三个阶段,即( ABC )A.战略防御阶段B.战略相持阶段C.战略反攻阶段D.战略进攻阶段E.战略决战阶段35.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两个根本性变化。

答: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7.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②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

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

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④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38.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存在的三种政治力量及其建国方案。

三种政治力量:(1)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

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

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2)民族资产阶级。

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

南开大学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邓红2016年考博科目考博真题考博参考书

南开大学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邓红2016年考博科目考博真题考博参考书

南开大学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邓红2016年考博科目考博真题考博参考书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指导教师人数考试科目备注26其中包含7名高校辅导员专项计划、6名高校教师专项计划,3名在职攻读博士名额。

030506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03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选一②275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③3752中国近现代史(马列学院)只招收高校教师专项计划考生专业课的复习和应考有着与公共课不同的策略和技巧,虽然每个考生的专业不同,但是在总体上都有一个既定的规律可以探寻。

以下就是针对考研专业课的一些十分重要的复习方法和技巧。

一、专业课考试的方法论对于报考本专业的考生来说,由于已经有了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和知识储备,相对会比较容易进入状态。

但是,这类考生最容易产生轻敌的心理,因此也需要对该学科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做到知己知彼。

跨专业考研或者对考研所考科目较为陌生的同学,则应该快速建立起对这一学科的认知构架,第一轮下来能够把握该学科的宏观层面与整体构成,这对接下来具体而丰富地掌握各个部分、各个层面的知识具有全局和方向性的意义。

做到这一点的好处是节约时间,尽快进入一个陌生领域并找到状态。

很多初入陌生学科的同学会经常把注意力放在细枝末节上,往往是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未找到该学科的核心,同时缺乏对该学科的整体认识。

其实考研不一定要天天都埋头苦干或者从早到晚一直看书,关键的是复习效率。

要在持之以恒的基础上有张有弛。

具体复习时间则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考生应该做到平均一周有一天的放松时间。

四门课中,专业课(数学也属于专业课)占了300分,是考生考入名校的关键,这300分最能拉开层次。

例如,专业课考试中,分值最低的一道名词解释一般也有4分或者更多,而其他专业课大题更是动辄十几分,甚至几十分,所以在时间分配上自然也应该适当地向专业课倾斜。

根据我们的经验,专业课的复习应该以四轮复习为最佳,所以考生在备考的时候有必要结合下面的内容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第一轮复习:每年的2月—8月底这段时间是整个专业复习的黄金时间,因为在复习过程遇到不懂的难题可以尽早地寻求帮助得到解决。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考博真题解析-育明考博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考博真题解析-育明考博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考博报考分析一、中共中央党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分析(育明考博辅导中心)专业招生人数初试内容复试内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0305061人①1111英语(1112日语1113俄语)②280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含原著)③3810中国近现代史面试:主要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掌握情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对本学科前沿领域及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以及外国语的听、说、读能力。

育明考博辅导中心杜老师解析:1、中共中央党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10:1左右(竞争较激烈)。

2、本专业有两位导师:黄平、刘悦斌3、本专业共有一个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4、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博士研究生招生对象主要是高等学校、各级党校在职在编人员,党政机关从事理论研究和思想宣传工作的在职在编人员,以及新闻出版部门从事理论研究和思想宣传工作的在职在编人员。

3、初试英语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

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

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中共中央党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

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

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中共中央党校考博资料获取、课程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二、中央党校201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考博复试分数线年份复试分数线复试比20151、外国语科目50分,2、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含原著)科目50分,3、业务课60分 1.5:1—2:1育明考博杜老师解析:1、中共中央党校复试分数线并不是非常高,但考生之间拉开的分差却是比较大的。

2016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考博历年真题解析-育明考博

2016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考博历年真题解析-育明考博

清华大学中国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方向考博备考指导-育明考博一、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方向考博内容分析(育明考博辅导中心)专业方向招生人数初试内容复试内容060200中国史中国近现代史约1人①101英语、102俄语、103日语、104德语、105法语(100分)②264中国通史(100分)501综合考试育明考博辅导中心杜老师解析: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方向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5:1左右(竞争较激烈)2、本专业有两位导师:张勇、戚学民3、同等学力考生在初试合格后须加试报考专业两门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和自然辩证法。

4、初试英语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

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

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5、清华大学考博初试外语中不含听力。

6、学院并不指定外语和专业课复习的参考书。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清华大学各专业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

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

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考博资料获取、课程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专业历年考博复试分数线(育明考博课程中心)育明考博辅导中心杜老师解析:1、人文学院中国史专业共有4个研究方向,各研究方向之间报录比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2、根据最新的信息,学院将会逐步增加硕博连读的名额,减少在职定向读博的名额。

年份录取成绩要求复试人数/招生人数2014年外语50分、专业课50分综合考试60分11人/8人2015年外语50分、专业课50分综合考试60分15人/11人3、初试英语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

党校考博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考博真题解析答题技巧-育明教育

党校考博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考博真题解析答题技巧-育明教育

党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考博参考书学长笔记-育明考博一、党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分析(育明考博辅导中心)专业招生人数初试内容复试内容030506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2013年2人2014年1人2015年2人①1101英语或102日语或103俄语②2214中国近现代史③3314中国近现代文献和史料复试包括外语听力、口语测试和专业综合复试(2016中央党校考博资料获取、辅导课程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育明考博辅导中心杜老师解析:1、中共中央党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5:1-6:1左右(竞争较激烈)2、本专业有4个研究方向:01中国近代化史02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0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04中国当代政治与社会3、初试英语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4、同等学力考生和跨一级学科考生复试加试: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研究。

5、同等学力的考生,须在报考专业或相近研究领域出版专著或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以上学术论文。

6、考试时间安排:3月26日上午外语,下午专业课一;3月27日上午专业课二。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中共中央党校各专业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

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

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2016中共中央党校考博资料获取、辅导课程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二、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博士招生人数及报考统计(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年份招生方式及人数公开招考报名人数报录比复试分数线2013年公开招考(2人)10人5:1外语>=50专业课>=602014年公开招考(3人)18人6:12015年公开招考(2人)10人5:1育明考博辅导中心杜老师解析:1、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共有2个博士招生专业: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文化学,两个专业竞争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社科院历史系考博真题

社科院历史系考博真题

2009年的
日本概况
一. 概念题(60分)
1、殖产兴业
2、夫妇别姓
3、格差社会
4、闭关锁国
5、泡沫经济
6、俳句
二. 简答题(45分)
1、谈谈日本女性的就业特点
2、谈谈日本传统家庭的养子制度
3、谈谈日本的NEET族
三. 论述题
论述日本少子高龄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世纪近现代史
一.概念题
1、文艺复兴
2、《九国公约》
3、甘地主义
4、辛亥革命
5、综合安全保障战略
6、结构主义
二. 简答题
1、丰臣秀吉发动的侵朝战争及失败的原因
2、田中内阁的东方会议及其背景
3、马歇尔计划及其实施的动机
三. 论述题
论述近代日中两国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2007年的
每科都有十道填空题,比较简单,都是常见的人名、地名、时间,在此不做回忆。

世界近现代史
简答题
一、简述美国两党制
二、简述两次鸦片战争
论述题
一、论述罗斯福“新政”
二、试述华盛顿体系的内容及实质
名词解释
一、马关条约
二、明治政府建国三大政策
三、麦卡锡主义
战后国际关系史
简答题
一、新中国外交基本方针
二、简述PKO法案
论述题
一、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
二、试述日本综合安全保障战略
名词解释
一、范登堡决议
二、三环外交
三、福田主义
复试
论述题
一、五十到六十年代日美关系的发展及评价
二、七十到八十年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及评价。

人大历史学院考博真题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考博复习备考重点资料-考试大纲内容参考书考博真题-育明考博.doc

人大历史学院考博真题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考博复习备考重点资料-考试大纲内容参考书考博真题-育明考博.doc

人大历史学院考博中国近现代史考博资料-考试内容参考书一、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博历年复试分数线统计(12-14年)年份普招进入复试人数(不含硕博连读)普招录取人数(不含硕博连读)复试分数线2012年32人24人初试外语55分,专业一60分,专业二60分,总分180分2013年34人26人初试外语55分,专业一60分,专业二60分,总分180分2014年36人26人初试外语55分,专业一60分,专业二60分,总分180分(实际进入复试最低分183.5分)二、人大历史学院考博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考试内容专业初试考试及加试科目复试考试科目0602Z7中国近现代史(招生7-8人)1、初试考试科目:①中国通史;②中国近代史;③外语;2、跨一级学科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古代汉语;⑤历史学综合(含史学理论、中国通史);3、同等学力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古代汉语;⑤历史学综合(含史学理论、中国通史);⑥政治理论。

1、外语水平测试(满分50分)2、专业课和综合素质(满分150)1、复试具体考试内容:(1)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采取口试的形式,包括:专业基础知识(60分);学位论文及已发表成果(40分);科研设想及研究计划(30分);表达与思维能力(20分)。

(2)外语复试:听力20分,口语30分。

2、人大考博初试外语不含听力3、最终成绩折算:初试、复试各占50%。

4、复试合格分数线:外语水平测试30分以上,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成绩90分以上,加试各科及格,即为复试合格。

5、人大考博不指定参考书。

(PS:育明考博课程咨询方式扣扣:547.063.862TEL:四零零.六六八.六九七八考博群:105.619.820有售各院校真题)三、人大历史学院考博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课部分推荐参考书(部分)专业参考书作者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史读本》(上、下)郭双林、王续添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近代史》李侃中华书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疑难解析》齐鹏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史》(上、下册)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人大考博英语复习参考书:育明考博教研部主编的《考博英语真题解析》《考博词汇》,是最为权威的考博英语备考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近代史方向考博试题1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近代史方向考博试题1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近代史方向考博试题2004年中国近代史一、试述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0分)二、评道光皇帝三、太平天国经济政策试评(30分)中国通史(以下三题中第一、第二题任选一题,第三题为必答题)一、任举一例,说明重大考古成果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推动作用(50分)二、举例说明变法运动打破旧制、社会进步的历史贡献(50分)三、试论中国传统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50分)2005年中国近代史一、论道光皇帝(30分)二、试评洋务运动中“官督商办”经营模式(30分)三、试评析清末“立宪运动”(40分)中国通史(共三题,任选两题,每题50分)一、试论战国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二、试论唐朝的历史地位三、试评乾隆皇帝06人大试题古代史:1、秦朝的历史地位2、中国历史上的变法3、清朝多民族形成过程或特点近现代史:1圣库制度、2、盛宣怀3、晚清兵制改革2007年人大博士试题通史1、西汉与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特点。

2、论中国社会经济在明中后期变化。

3、秦以来君主专制政治至清朝的变化。

近代史1、论近代外人在华投资。

2、论评戊须政变。

3、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

08年试题古代史:1、评述古代史研究领域中的三个前沿问题;2、东汉、唐、明宦官失败为成功之母及其权力结构与政治体制的关系;3、标点顾炎武〈日知录〉并说明其观点。

近代史:1、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2、西方议会制在近代中国;3、张謇09年试题古代史:1、就古代史中的某一题目,从理论、方法、文献方面谈谈你的研究设想。

2、就“汉秦制”谈谈你的看法3、元代的地位与影响4、明末传教士来华活动及影响。

(后三个题任选两个)近代史:1、西力东侵与晚清政局的变化2、论1929世界经济危机与国民政府经济变革的关系3、论五四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考博题2011北大中国近代史名称解释(8个,40分):裨治文(1801年-1861年),美部会传教士,响应新教第一位来华传教士英国人马礼逊(R.Morrison)的呼吁,而来华的第一位美国传教士。

1830年2月25日,他从波士顿来到广州。

当时中国尚不可能公开传教,他主要是向马礼逊学习汉语,以及进行其他一些准备工作。

担任英文《中国丛报》的编辑,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情况。

他还担任过林则徐和美国公使顾盛的译员,到虎门亲眼观看焚毁鸦片的场景(1839),曾劝阻中方代表说,英国是打不过的。

鸦片战争结束后,曾到澳门望厦村亲身参加订立了中美《望厦条约》(1844)。

1841年获纽约大学的神学博士的学位。

1847年以后,他移居上海,参加《圣经》的翻译工作。

直到1861年在上海去世。

完成的裨治文译本(Bridgmans Version)将“God”翻译为“神”而不是“上帝”。

一般认为,这个译本比以前的其他译本译笔忠实,切近原文。

1854年5月,随美国驻华公使麦莲从上海进入太平天国辖区考察,回上海后发表《调查报告》,否定太平天国。

在上海期间,在翻译圣经之余,他和妻子还创办了上海第一所女校裨文女塾(1850年,在老西门外,后来的裨文女中)。

清史稿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1924年成立的,全称是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常委确定它为全国实行训政之最高指导机关。

它处于国民党和政府之间。

它历经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在每个时期其地位和职能都有所变化。

1926年1月23日,国民党二届一中全会通过《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组织条例》,确定政治委员会隶属中央执行委员会,为中央执委会特设的政治指导机关。

推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为中政会主席。

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因汪精卫去职,4月推选谭延闿继任中政会主席。

1926年7月6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全体会议决定政治委员会与常务委员会每星期合开会议一次,此会定名为“中央政治会议”。

7月13日,中央常务委员会推举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等21人为新组成的中央政治会议委员,由蒋介石任主席。

1927年3月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取消此前常务委员会与政治委员会合开的“政治会议”,推举汪精卫等15人组成中央政治委员会,以汪精卫、谭延闿、孙科、徐谦、宋子文、顾孟余、谭平山7人组成主席团。

4月,蒋介石在南京另设中央政治会议,以胡汉民为主席。

1927年9月,宁汉合流,组成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特委会决定撤销“中政会”。

特委会结束后,1928年1月,中政会恢复。

1928年2月2日,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通过《政治委员会改组案》,“政治委员会”改称“政治会议”。

3月7日,蒋介石被推举为“中政会”主席。

1931年12月,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决定,中政会改主席制为常委制,推举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为常务委员。

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决定,“政治会议”恢复为“政治委员会”,常委制恢复为主席制,推举汪精卫为主席、蒋介石为副主席。

1937年11月,国民党中常委议决政治委员会停止开会,其职权交国防最高会议(1939年改设为国防最高委员会)代行。

1946年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决定撤销国防最高委员会,4月1日,国民党中常会推举蒋介石为中政会主席。

1949年7月,“中国国民党非常委员会”成立,中政会不撤自消。

政治周报政治周报于1925年12月5日在广州创刊,16开期刊,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出版的中央级机关报,毛泽东等人筹办并任第一任主编,自第五期起由共产党人沈雁冰、张秋人接任主编。

该报主要刊载国民党中央和广东革命政府的重要会议、文件、报告,知名人士的专稿,部分新闻报道材料,辟有《反攻》专栏,刊发短小犀利的时评,注重用事实说话。

成立始末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改组,国共合作建立。

1926年6月北伐前夕,国民党出版的报刊有近百种,其中大部分是由共产党人主持,以国民党机关报刊名义出版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报刊。

《政治周报》就是当时较有影响的报刊之一。

1925年12月5日《政治周报》创刊于广州。

毛泽东兼任该报主编。

毛泽东撰写了发刊词《〈政治周报〉发刊理由》。

《政治周报》主要是为了反对以西山会议派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而创办的。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国民党右派更加嚣张。

11月,他们在北京西山举行会议,另立中央,通过一系列反共决议。

对此毛泽东在《发刊理由》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向反革命派宣传反攻,以打破反革命宣传”是《政治周报》的责任。

这里所指的反革命宣传主要就是西山会议派的宣传。

当时,中国共产党人主办的《向导》、《新青年》等刊物,对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言论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但是《政治周报》在这场反击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它不仅先后由毛泽东、沈雁冰、张秋人等著名共产党人担任主编、副主编,不仅有许多著名共产党人为之撰稿,而且由于它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的刊物,它刊登国民党各种正式会议文件,刊登何香凝等著名国民党左派人士的报告,同时还刊登广东国民党政府的一些头面人物的文章和报告,这就使它在北伐战争前夕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影响十分广泛,成为进一步巩固国共合作,反对国共分裂的重要舆论阵地。

由于毛泽东同志兼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政治周报》从第五期起,先后交由共产党人沈雁冰、张秋人主持编辑。

1926年5月,蒋介石看到自己的势力渐厚,便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限制共产党的《整理党务案》。

由此在国民党中央担任部长职务的共产党员被迫离职,毛泽东同志也辞去了代理宣传部长的职务。

1926年6月5日《政治周报》亦随即停刊。

它共发行了14期,每期发行4万份,在当时是发行量较大的刊物之一。

《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公开发行的中央机关报。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

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任主编。

陈独秀领导刊物的出版,并题写刊名。

该报为16开本,设有“中国一周”、“世界一周”、“通信”、“读者之声”、“什么话”等专栏。

主要发表时事政治评论文章,以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群众斗争为主要任务。

《向导》在创刊号《本报宣言》中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反抗国际帝国主义”,“推倒军阀”,建立“统一、和平、自由、独立”的中国。

在国民党“一大”以前,《向导》周报集中精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积极帮助孙中山进行国民党的改组,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在国共合作形成后,《向导》周报除继续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外,还对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作了重点宣传。

同时,它热情宣传和支持工农革命运动,促进了工农革命运动和国民革命的迅速发展。

该报的主要撰稿人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高君宇、李达、彭述之、张国焘等,毛泽东、周恩来、赵世炎、王若飞、张太雷、李立三及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笔名孙铎)等也发表过一些重要文章。

陈独秀在《向导》上发表了270多篇文章,几乎每期都有他的作品。

蔡和森除用“和森”署名发表了130多篇文章外,还用“本报同人”、“记者”等名字发表了不少文章。

瞿秋白也为《向导》写过60多篇社论和述评。

《向导》周报发行期间,所刊载的关于工农运动的文章共205篇,其中著名的有:赵世炎以笔名“施英”所写的一至七论《上海的罢工潮》(第159-172期)、蔡和森的《今年五一之广东农民运动》(第112期)、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第191期)、瞿秋白的《农民政权与土地革命》(195期)、彭湃的《关于海丰农民运动的一封信》(第70期)等。

《向导》周报曾先后迁往北京、广州、武汉等地出版发行,在中国内地许多大中城市及香港、巴黎、东京等地设有30多个分销处,发行量由开始的3000份激增至4万份,最多时近10万份,广受读者欢迎,被誉为“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成为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1927年7月18日,汪精卫叛变革命后被迫停刊,前后共出201期。

《向导》一创刊,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向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知道,分析形势,评论时政,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民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驳斥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援英国军队在缅甸殖民地对抗日本帝国陆军以及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安全而组建的出国作战部队。

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

论述:鸦片战争时期官、夷、民三者关系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共产党、第三种势力对建国方案的争论焦点中国近现代政治与外交方向:名词解释(6个,30分):沈家本沈家本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法学的奠基人,是第一个为中国引进西方法律体系的法学泰斗。

主持修定法律期间,仅有刑法和刑民诉讼法就先后译出法、德、俄、荷、意、日、美、比利时等国法律文献近40种。

他精心整理中国古代法律资料,并加以整理考订。

曾建议废除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刺字、笞杖等酷刑,并且改革刑律,修订了《大清现行刑律》以取代《大清律例》,参照西方和日本刑法制订了《大清新刑律》。

二十一条《二十一条》是日本向中国提出的不平等条约,导致了《中日民四条约》的签订。

二十一条要求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袁世凯不敢立即表示接受。

消息一经传开,反日舆论沸腾。

欧美列强对日本损害他们在华的侵略权益一致不满,纷纷给予抨击。

正式谈判于1915年2月2日开始。

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引诱于前,以武力威胁于后,企图使袁世凯政府全盘接受。

中国人民反日爱国斗争日趋高涨,日本见事态严重,便一面宣布第五项为希望条件,属于劝告性质;一面提出新案,内容与原要求一至四项基本相同,仅将若干条文改用换文方式。

5月7日日本发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应允。

袁世凯指望欧美列强干涉落空,又怕得罪日本,皇帝做不成,便以中国无力抵御外侮为理由,于5月9日递交复文表示除第五项各条容日后协商外,全部接受日本的要求。

5月25日在北京签订了所谓“中日条约”和“换文”。

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以吞并中国为目的而强加于中国的单方面“条约”,袁政府事后也不得不声明此项条约是由于日本最后通牒而被迫同意的。

此后历届中国政府均未承认其为有效条约。

总之,"二十一条"是要中国的政治、军事、财政及领土完全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把整个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

这不仅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而且也威胁到美英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权益。

袁世凯不敢立即表示接受,搞起秘密外交。

他为了换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派外交总长陆徵祥、次长曹汝霖和日本代表日置益秘密谈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