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 课件
合集下载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57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诗歌赏析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的下片,表现词人随着年岁的 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 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 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 溪水旁。 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 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 派大好春光。
诗歌赏析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
上阕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 廓,平凡而优美。“绕”字与“满”字显见 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也为下 面抒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倚东风”二句 承上而来,“东风”言明时令,“豪兴”点 明心情,“徜徉”则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 也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
诗歌赏析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 蝶儿忙。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照应上 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其怡然自 得情状。“正莺儿啼”三句,仍是特写 春之一隅,地点却已经转到田野之中。
诗歌赏析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 蝶儿忙。
与上片对应部分描写静静绽放的 开花植物不同,这里集中笔力写的是 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
写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 所作,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 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 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 ,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朗读诗歌丑奴儿来自(南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 上层楼,为赋新词q强iǎ说ng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
诗歌解读
诗意:
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 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晚上 长吟不寐,顾影自怜,必然感到冷月侵 人。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4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十几岁: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 二十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三十岁: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四十岁: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五十岁: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临死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爱国情怀
陆游三岁的时候,金兵的铁骑就踏破了中原,攻占了北宋都城汴梁, 他亲眼目睹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被金兵侵占,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他从小就立志杀退金兵,收复中原。
诗歌朗读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寂寥:冷清萧条。 春朝(zhāo):春天。 碧霄:蓝天。
品析鉴赏
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 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 不同?
整体感知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终古:久远 簇(cù):簇拥 束:拘束
整体感知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 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 的马蹄声。奔腾而来的黄河在这里转弯, 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 似乎受到了极大的束缚;而那连绵不断的 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 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品读鉴赏
1.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
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 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品读鉴赏
2. 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 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爱国情怀
陆游三岁的时候,金兵的铁骑就踏破了中原,攻占了北宋都城汴梁, 他亲眼目睹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被金兵侵占,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他从小就立志杀退金兵,收复中原。
诗歌朗读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寂寥:冷清萧条。 春朝(zhāo):春天。 碧霄:蓝天。
品析鉴赏
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 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 不同?
整体感知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终古:久远 簇(cù):簇拥 束:拘束
整体感知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 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 的马蹄声。奔腾而来的黄河在这里转弯, 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 似乎受到了极大的束缚;而那连绵不断的 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 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品读鉴赏
1.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
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 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品读鉴赏
2. 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 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64张PPT)

探寻背景
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二】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bìn)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朗读提示: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准停顿④读出情感
2.借助注释,用流畅的语言翻译诗歌。
【三】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应如何理解?
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相见难啊离别更难,何况正值暮春时节,东风懒洋洋的,百花也凋残了,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2.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乐聚恨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贰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前者为“困难”,写出情人相见艰苦;后者为“痛苦”,写出离别之苦。两个“难”字连用,凸显出两人情深意重。
人物百态
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 |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时目标
导 入
我国古诗词源远流长,风格迥异,有的豪放如大江东去,有的婉约如小桥流水,有的粗犷如旭日喷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词,品味古典诗词的美。
一
咸阳城东楼
知人论世,积累知识
【一】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七五律尤佳,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
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三】
1.这首词随词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开景物描写,词人笔下的景色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春游(游览)顺序(或游踪)
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二】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bìn)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朗读提示: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准停顿④读出情感
2.借助注释,用流畅的语言翻译诗歌。
【三】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应如何理解?
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相见难啊离别更难,何况正值暮春时节,东风懒洋洋的,百花也凋残了,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2.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乐聚恨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贰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前者为“困难”,写出情人相见艰苦;后者为“痛苦”,写出离别之苦。两个“难”字连用,凸显出两人情深意重。
人物百态
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 |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时目标
导 入
我国古诗词源远流长,风格迥异,有的豪放如大江东去,有的婉约如小桥流水,有的粗犷如旭日喷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词,品味古典诗词的美。
一
咸阳城东楼
知人论世,积累知识
【一】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七五律尤佳,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
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三】
1.这首词随词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开景物描写,词人笔下的景色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春游(游览)顺序(或游踪)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课件

拓展延伸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簇拥这这座
秋风吹散马蹄声。
雄关, 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黄河奔向广阔的原野尚且还嫌河
山入潼关不解平。
床太过束缚, 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道什么
是平坦。
品读诗歌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终古高云簇此城”,赋予了云以人的动作“簇拥”。 “河流大野犹嫌束”,赋予河流人的情感“嫌弃拘 束”,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北方风景的壮阔。 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 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品读诗歌
本诗中的 “风吹雨”指的是什么?
“风吹雨”运用双关的修辞手 法,既指现实生活中的风雨, 又象征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命 运和处境。
品读诗歌
这首诗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整首诗虚实结合,诗人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 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壮 志融为一体,抒发了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 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谭嗣同早年曾在故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 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 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知人论世
谭嗣同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 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 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 (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 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 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 子”。
的河流。
写作背景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 闲居故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 (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 然年老,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 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 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 望。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64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教学过程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剪烛,古代点油灯,为使灯明亮,需要剪去灯芯上的烛花。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
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教学过程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诗人怎样 的心情?
教学过程
5. “便引诗情到碧霄”中 的“诗情”指的是什么?
古人云:“诗言志。”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 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 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夜雨寄北》
to 学习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重点) 2.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重点) 3.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古代诗歌美的 熏陶和感染。(难点)
诗一开始,一问一答,摆出了不可解说的矛 盾,即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 欲归不得之苦跃然纸上。
第二句描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 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更为浓重 的渲染了愁思与离情。
教学过程
2.三、四句是本诗作者由实转虚,他想象了什么 的情景?
设想了相聚后,秉烛夜谈,叙说今日离情的 情景。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用 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 委婉的表达相思之情,构思奇妙。
《夜雨寄北》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游子)漂泊在外的 孤寂、归期无期的无奈、苦雨深秋的落寞和相见共语的期盼之情。
板书设计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夜雨寄北》
巴山夜雨涨秋池。
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教学过程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剪烛,古代点油灯,为使灯明亮,需要剪去灯芯上的烛花。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
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教学过程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诗人怎样 的心情?
教学过程
5. “便引诗情到碧霄”中 的“诗情”指的是什么?
古人云:“诗言志。”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 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 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夜雨寄北》
to 学习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重点) 2.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重点) 3.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古代诗歌美的 熏陶和感染。(难点)
诗一开始,一问一答,摆出了不可解说的矛 盾,即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 欲归不得之苦跃然纸上。
第二句描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 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更为浓重 的渲染了愁思与离情。
教学过程
2.三、四句是本诗作者由实转虚,他想象了什么 的情景?
设想了相聚后,秉烛夜谈,叙说今日离情的 情景。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用 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 委婉的表达相思之情,构思奇妙。
《夜雨寄北》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游子)漂泊在外的 孤寂、归期无期的无奈、苦雨深秋的落寞和相见共语的期盼之情。
板书设计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夜雨寄北》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57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诗歌解读
诗意: 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
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 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
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 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大雪
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 我知道你远道而来该另有心意,正好
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诗歌赏析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首联写自己获罪被贬原因。“朝奏” 与“夕贬”可见获罪之快,“九重天” 可知君心难测,“路八千”可谓行程遥 远。
诗歌赏析
露从今夜白பைடு நூலகம்月是故乡明。
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 是故乡明”。
使用了借景抒情(移情于景)的手 法。借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 是诗人思亲思乡的真实体现。
诗歌赏析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诗人 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 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 和不安。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r汝ǔ 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z瘴hà江ng边。
诗歌解读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蓝关:蓝田关,在陕西。 封:这里指韩愈的谏书 《论佛骨表》。 朝:早晨。 九重天、圣明:指皇帝。 弊事:有害的事,指迎 佛骨的事。 肯:岂肯、哪能。 汝:你,指韩湘。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体裁:七言律诗
(选自《刘长卿诗编年笺注》)
作者名片
刘长卿(?—789),字文房,河 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天宝年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 课件(共30张ppt).ppt

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的“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 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既是自然之景,也是时局写 照,所以诗人直到深夜也难以入眠。
③④句是前面两句的深化,由现实转入梦境。借风雨交加的梦境,抒发 了诗人感人至深报光复故土、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忧 国忧民的情怀。
导入新课
“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人类各种各样 丰富的情感,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转折、矛盾、相思、 煎熬,都可以在诗词中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诗中有情”、“诗中有理”,诗歌既闪耀着美的 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学习古诗词,使人犹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闻 其香、尝其味,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净化自己的灵 魂,开阔自己的视野,使自己在思想情操上不断受到美的 陶冶和升华。
情景,抒发了思念之情;陆游听到风雨声,想到的是“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铁骑踏冰之声,抒发
了报国之志。
3.《潼关》表现作者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
气的诗句是
,
。
4.《秋词》中表现作者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诗句是
,
。
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四首诗歌
今天晚上,巴山下着淅淅沥沥 的秋雨,雨水涨满了池塘。
要到什么时候你我才能重新相聚, 一起剪烛西窗,促膝交谈?
对你叙说,今夜我是如何在巴山漫 漫秋雨的夜里,独守孤灯,为你写 信,为你思念绵绵。
名句赏析
①句叙事点题,一句中两个“期”字,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现了 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苦涩无奈之情。
②句写景抒情。诗人用绵绵密密、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涨满秋池的秋 雨之景,渲染了孤独凄凉的气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烘托了诗人羁 旅的孤独凄凉和不得归之苦、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③④句是前面两句的深化,由现实转入梦境。借风雨交加的梦境,抒发 了诗人感人至深报光复故土、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忧 国忧民的情怀。
导入新课
“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人类各种各样 丰富的情感,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转折、矛盾、相思、 煎熬,都可以在诗词中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诗中有情”、“诗中有理”,诗歌既闪耀着美的 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学习古诗词,使人犹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闻 其香、尝其味,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净化自己的灵 魂,开阔自己的视野,使自己在思想情操上不断受到美的 陶冶和升华。
情景,抒发了思念之情;陆游听到风雨声,想到的是“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铁骑踏冰之声,抒发
了报国之志。
3.《潼关》表现作者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
气的诗句是
,
。
4.《秋词》中表现作者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诗句是
,
。
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四首诗歌
今天晚上,巴山下着淅淅沥沥 的秋雨,雨水涨满了池塘。
要到什么时候你我才能重新相聚, 一起剪烛西窗,促膝交谈?
对你叙说,今夜我是如何在巴山漫 漫秋雨的夜里,独守孤灯,为你写 信,为你思念绵绵。
名句赏析
①句叙事点题,一句中两个“期”字,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现了 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苦涩无奈之情。
②句写景抒情。诗人用绵绵密密、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涨满秋池的秋 雨之景,渲染了孤独凄凉的气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烘托了诗人羁 旅的孤独凄凉和不得归之苦、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42张PPT)

此诗作于南宋绍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作者由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略者,反对屈辱求 和,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家乡闲住多年,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山阴(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能实现。于是, 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诗人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 梦中实现了金戈铁马、卫国戍达的愿望。
在如此秋高气爽的环境下,看见孤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开 阔,于是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感慨。
“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请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句, “排”和“引”字的妙处以及写作手法。“排”是“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孤鹤直冲云霄的气势, “引”字写出了诗人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的豪迈乐观之情。 抒发了诗人越挫越奋的豪壮情怀,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以鹤再秋日晴空振翅高飞、排云而上, 赞美秋天的开阔明朗, 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昂扬不屈的斗志。
秋词(其一)
刘禹锡
敬中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出生于河南郑州荥(xíng) 阳,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793年,刘禹锡进士及第,为监察御 史。贞元末,加入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连州刺史、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842年卒,追赠户部尚书。代表作有 《陋室铭》 《竹枝词》 《天论》等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写风雨梦境,表达诗人想为国戍守边疆的强烈愿望,抒发感人 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谭 嗣 同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 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 新志士, “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早 年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 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 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 卖国投降政策,代表作有《仁学》 《狱中题 壁》等。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 后被杀。
在如此秋高气爽的环境下,看见孤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开 阔,于是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感慨。
“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请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句, “排”和“引”字的妙处以及写作手法。“排”是“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孤鹤直冲云霄的气势, “引”字写出了诗人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的豪迈乐观之情。 抒发了诗人越挫越奋的豪壮情怀,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以鹤再秋日晴空振翅高飞、排云而上, 赞美秋天的开阔明朗, 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昂扬不屈的斗志。
秋词(其一)
刘禹锡
敬中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出生于河南郑州荥(xíng) 阳,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793年,刘禹锡进士及第,为监察御 史。贞元末,加入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连州刺史、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842年卒,追赠户部尚书。代表作有 《陋室铭》 《竹枝词》 《天论》等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写风雨梦境,表达诗人想为国戍守边疆的强烈愿望,抒发感人 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谭 嗣 同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 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 新志士, “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早 年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 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 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 卖国投降政策,代表作有《仁学》 《狱中题 壁》等。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 后被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
1、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 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 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________ 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 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_______________的爱国 情感。
2、“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 。 “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心境。整首诗 通过采用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 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___的感情基调。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 (约692~761),字摩诘,原 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 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 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 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 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 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 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 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 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谓其“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 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评析】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
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 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写 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 “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 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 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 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 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 相配合,大大增强 了艺术感染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 四海之内,即全中国。 在这诗人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
即将远行的友人:“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 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 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诗人用广阔博 大的胸襟去劝慰友人,表达了诗人相信真挚友 情不因时空改变而改变。
作者用广阔博大的胸襟去劝慰友人,表达了作 者相信真挚友情不因时空改变而改变。
鉴赏训练
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1-2题。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 之一的王勃。 B. 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 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 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 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2、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 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章法井然,用朴素的 语言直抒胸臆,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诗文解释】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 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 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 走的游子。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 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 在身边。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 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 衣裳。
【名句研读】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 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 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 那么 越是要挺立风中。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 “松柏有本性”,实际 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 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 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 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 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 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 格追求。
【诗文导读】
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 《赠从弟》三首。这三首诗分别用蘋藻、松树、 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 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其中第二首最佳, 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跨俗” 的气概。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 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 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正如他 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 挺拔的本性。这种精神和气骨造就了刘桢诗歌 俊逸而奇丽的风格。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风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 字伯玉,排行大,梓 州射洪(今属四川) 人。文明元年(68 4)进士。武后时官 麟台正字,迁右拾 遗。曾两度从军边 塞。圣历初,辞官归 里,为县令段简陷害, 死于狱中。为诗首倡 汉魏风骨,力矫齐梁 靡丽,五古风格高峻,寄兴遥深,五律亦有佳什。韩愈《荐士》诗 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指出了他对唐诗的开启作用。 有《陈拾遗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课外古诗词鉴赏与背诵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点击作者
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 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 扬并称“建安七子”。他在当时甚有诗名, 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钟嵘说他: “仗 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 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 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 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 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 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 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
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
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 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