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七下《芦花》教案
《芦花》教学设计

小古文第2篇:芦花水滨多芦荻。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芦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小古文《芦花》,了解芦花的特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小古文《芦花》。
3、培养对小古文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小古文《芦花》。
2、培养对小古文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小朋友们,秋天到了,你们知道哪些花是秋天盛开的吗?2、今天老师带大家再来认识一种秋天所开的花——芦花。
(板书:芦花) 3、(出示芦花图片)这就是芦花,请你仔细欣赏,说说你从图片上知道了什么?4、老师这里有一首小古文,只要你读懂了它,你就能对芦花有更多的了解。
二、教学:1、(出示小古文),教师范读。
2、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小古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正音)4、我们一起读。
(齐读)5、老师这里还有很多芦花,大家想看吗?(欣赏芦花图片)6、请你自己读读小古文,并且想想刚刚看到的图片,说说你又知道了芦花的什么特点?7、同桌两人相互讲讲你所知道的芦花的特点。
8、(板画介绍芦花)芦荻又叫芦苇,它生长在河岸边的水中,芦荻秋天开花,花的颜色雪白雪白,西风一吹,白色的芦花漫天飞舞好像茫茫的白雪。
9、芦花美吗?你能把它的美读出来吗?(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10、拍手打节奏朗读。
11、同桌相互拍手朗读。
12、出示填空,尝试背诵。
( )多芦荻。
( ) 开花,一片(),()吹来,花飞如( ) 。
三、创作:多美的芦花啊!古人用短短的21个字就把芦花写得这么美,这就是小古文的字数少、但内容丰富的特点。
小朋友们也想学古人来创作小古文吗?大家一起来试试吧。
1、桃花:( )多桃树。
山坡多桃树。
( )开花,一片(),()吹来,花飞如()。
2、梨花:( )多梨树。
山坡多梨树。
()开花,一片(),( )吹来,花飞如()。
3、迎春花:()多迎春花。
七年级语文教案:《芦花》教学设计与实施

七年级语文教案:《芦花》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芦花》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理解赵树理和梅花之间的爱情故事;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启发学生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文章中情感的渗透,引导学生明确“爱情”这一主题对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到爱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a.情节和主题思想的把握;b.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分析;c.诗歌的欣赏。
2、教学难点a.梅花与赵树理之间情感的描写以及爱情主题的阐述;b.生动形象的感官描写,引导学生对文章中语言的理解和欣赏。
三、教学策略1、多元化的教学法教师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阅读教学、讲解教学、分组探究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思维导图法教师将采用思维导图法,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提高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学习效率。
3、情境教学法教师将通过情境模拟的形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方法1、导入环节通过引入一些与小说相关的图片、音乐等引起学生兴趣的素材,激发学生打开思路的动力;同时,教师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些与花卉文化相关的知识和故事,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阅读环节a.线索寻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线索寻找来捕捉文章的文章主题和情节发展趋势;b.思维导图: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增强学生的整合能力和提议能力;c.读者参与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活动,例如“首尾联想”和“通过画一张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讲解环节教师可以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详细的讲解,比如文章中的意象分析和诗歌的欣赏部分等;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思考的能力。
4、探究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协作完成类比或者对比的活动,让学生将小说中的故事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形成不同视角的解读。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芦花》教案 沪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芦花》教案沪教版【自学指导】1. 理解本文引用、递进的作用。
2. 通过反复阅读、认真质疑,细心体会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学习,培养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趣,树立保护自然的问题观念。
【正音正字】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眺tiào没膝mòxī咫zhǐ窸窣xīsī萦yíng鹬yù倏shū【积累词语】找出文中的成语或好词语,并认真抄写:凭窗远眺宛转萦回此起彼伏失魂落魄无边无际。
【朗读课文】【课文简析】第1段,作者开宗明义地引用别人的话,反衬并突出自己的观点:“我所爱的正是这个不值一看的芦花”。
第2段,指出芦苇所在的位置。
第3-5段,作者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芦苇荡,自然界的一切在这里和谐相处,美不胜收。
这部分是全篇的精华,作者通过远眺与近观,涨潮与落潮,亦动亦静、亦人亦物的描写,把芦苇荡写得摇曳生姿。
随着作者清丽的文章,我们仿佛进入到那片密密麻麻的芦苇之中。
第3段,用递进写芒草,写出作者深入芦荡腹地。
“与渔夫相撞”有声有色,情趣倍增。
第4段,作者站在堤上远眺,看到的是“茫茫一片,全是芦花荡”和“碧水和帆影”。
第5段,写细心的作者还发现芦苇荡里不仅有鱼栖息,更有鹭鸶和鹬鸟的踪影。
第6段,写作者听到“远处响起了枪声”,看到群鸟惊恐地“飞入芦花丛中”,然后是一片死寂,大自然的和谐和优美被“枪声”打破,充满生机的自然变得死寂。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军国主义的反动本质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
面对冷酷的现实,德富芦花的思想发生了急剧变化,他对资本主义制度也由追求、赞颂,变为怀疑、否定。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1.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①凭窗远眺:(靠着车窗向远处眺望。
)②宛转萦回:(鸟鸣声抑扬动听。
)③此起彼伏:(渔歌和橹声,那边刚刚停息,这边又响起。
)④失魂落魄:(小鸟听到突如其来的枪声而惊慌不定。
沪教版初中初一语文下册《芦花》说课稿

沪教版初中初一语文下册《芦花》说课稿一、课程背景《芦花》是沪教版初中初一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以描写芦花生长和开放为主线,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和感悟,以及对生命力和坚韧精神的赞美与理解。
本节课以《芦花》为主线,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情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芦花的生长过程和特点;•理解芦花作为生命的象征,体会它的坚韧和生命力;•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与表演技巧;•能正确使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培养学生对生命力和坚韧精神的赞美与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3. 学习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大自然中观察到的有趣的事物,通过展示学生们的作品或与学生进行简短的谈话,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情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了解芦花的特点和生长环境,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芦花的兴趣。
例如:芦花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它有什么特点?它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样的?2. 教学重点与难点(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芦花在诗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对应的文学技巧。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想通过《芦花》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并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3. 听课与自主学习(20分钟)•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提前思考问题,自主发现课文中的关键信息或表达方式。
•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归纳各自的发现,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4. 知识点讲解与拓展(20分钟)•向学生介绍芦花的生长环境和特点,通过图片或文字描述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通过师生互动和讨论,辅助学生理解和欣赏。
5. 想象与表演(15分钟)•学生小组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想象,可以通过声音、动作或道具等方式进行表演。
七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芦花荡》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孙犁及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勇敢、坚强、善良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芦花荡》的主要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的情感。
2.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产生期待。
(2)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孙犁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芦花荡》,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品氛围。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生字词,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2)小组代表发言: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2)教师重点讲解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5.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芦花荡》,巩固课文内容。
2. 结合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写一篇关于《芦花荡》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乐享学习,轻松感悟:七年级语文教案《芦花》互动教学指南

乐享学习,轻松感悟:七年级语文教案《芦花》互动教学指南互动教学指南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关键环节。
目前,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一种重要措施,教学方式的更新与改进已经成为了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而互动教学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比传统的单向授课模式,互动教学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实现师生互动、同学互动,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而本文将以七年级语文教案《芦花》互动教学指南为例,探讨如何通过互动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一、教学目的《芦花》是一篇现实主义小说,通过描述芦花的生长环境、特点和使用价值,展示了农村人民勤劳致富的生活态度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本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芦花的生产、利用和保护,并能通过深入了解芦花的生长环境与特点掌握以现实主义小说为基础的文本分析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河南西峡芦花自然风景、文化风景和芦花制品等多个方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感受,进一步调动其阅读《芦花》的兴趣。
2.小组合作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位读者,进行学生动态阅读,分析文本重点,并回答问题。
组内交流和深入讨论切合实际的问题。
例如:芦花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要求、芦草的采收处理技术和制作方法等。
3.个人思考、分享、造句:老师出示相关词语和谚语俗语,学生思考并按照主题进行造句。
例如:击水之声,方途险恶;蛟龙出水,今非昔比等。
通过造句,让学生对上述谚语俗语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4.小组辩论:学生分成两组,围绕《芦花》的母既恩培训、迁村增产和讲卫生等三个话题分别进行小组辩论,要求学生依据故事进行适当编排,并展现形象、贴近生活。
5.展示:在小组活动后,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向其他学生扩展学到的知识并阐述组织讨论的结果。
学生因学缘,思想更高度开阔,更具有三维创意。
三、教学方法1.互动式教学:通过互动的方式,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解析:初中语文教案《芦花》精读篇

教学重点解析:初中语文教案《芦花》精读篇。
一、故事节小女孩珍妮在一次郊游中,收集了一本鲜花、一只泥鳅和一朵芦花。
回到家中后,她发现那只泥鳅已经死了,而芦花却在不断地颤动。
珍妮为了保护芦花,将它放置在一个花盆中,但是不管怎么样,它仍然无法抑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
她将芦花放回自然中,它依然如此顽强的生存着。
二、教学重点1、文学阅读与情感体验本文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更是在情感体验方面为学生提供启迪。
通过珍妮和芦花之间的互动,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地思考和探究。
2、情景再现与形象感知本文属于小说体裁,情景描写非常细腻。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逐步形成生动的感性印象,通过情景再现,生动地感知文学作品的内涵。
教师可以通过魔幻化的语言表现、真情实感的情节安排以及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文本理解与批判思维本文还涉及到关于自然的探讨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关系。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思维,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视野,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应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文本的主题、情感和人物形象等内在因素。
三、阅读策略1、情境猜测法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学生通过情境猜测法,推断出故事情节的发展走向和人物形象的特点。
2、鉴赏指导法本文的语言运用非常生动、鲜明,语言魅力很强。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学作品的优美,教师可以通过鉴赏指导法,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语言的美感,加深对文本的感性理解和印象。
3、活动式阅读法通过阅读、写作、扮演角色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文学作品,从而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再现、身临其境等方式,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芦花教学设计

芦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芦花的生长环境和特点;2. 学习芦花的繁殖方式和生命过程;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1. 芦花的样本;2. 芦花的图片或资料;3. 碳素纸、铅笔和白纸;4. 手工制作工具和材料。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老师出示芦花的图片,并引起学生对芦花的注意;2. 老师与学生交流,询问学生是否对芦花有所了解。
二、学习芦花的生长环境和特点(15分钟)1. 老师通过图片和简短的介绍,向学生展示芦花的生长环境和外观特点;2.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和进行讨论,以加深对芦花的理解。
三、学习芦花的繁殖方式和生命过程(30分钟)1. 老师讲解芦花的繁殖方式,包括开花结实和托叶分株等;2. 老师可以利用具体的示范和实物来展示芦花的繁殖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3. 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加强对芦花繁殖方式的记忆。
四、动手制作芦笛(40分钟)1. 老师向学生介绍芦笛的制作原理和过程;2. 老师展示制作芦笛的步骤,并鼓励学生尝试制作自己的芦笛;3. 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示范进行制作,并在完成后测试芦笛的音质。
五、总结(10分钟)1. 老师向学生复习芦花的生长环境、特点、繁殖方式和制作芦笛的过程;2.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和分享制作芦笛的心得。
拓展思考:1. 学生可以以芦花为主题,写一篇关于芦花的短文;2. 学生可以进行芦花的观察实验,记录芦花的生长变化;3. 学生可以尝试在家中制作其他乐器,如用瓶子制作吹箫等。
通过本次的芦花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芦花的生长环境、特点和繁殖方式,还能培养观察力、动手实践和创造力。
同时,学生通过制作芦笛这一实际操作,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本次教学中获得乐趣和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芦花
上海市民办当代中学陈前彪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笔下的芦花荡宁静和谐的意境。
2.体会质朴传神的笔墨中蕴含着的作者对自然深切的感情,培养对生命的热爱。
说明:
本文选自德富芦花的散文集《自然与人生》,该散文集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写生文字。
”日本文学一向就有对大自然的热烈歌颂的传统,在日本文学里,自然比人受到了更大的关注与尊重。
德富芦花的散文,篇幅短小,构思新巧,笔墨灵秀,可以说是不分行的诗歌。
本文的语言更是具有一种恬淡质朴的美,将读者带入美丽怡神的大自然。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章营造的美好意境,真正“亲近自然”,在作者如诗般的文字中使心灵得到如在山泉中刷洗一样的净化。
《自然与人生》中的散文,描写了大自然的景色,隐含着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讥讽和批判。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感情(特别是文章结尾),以深入领会文章主旨,感知德富芦花伟大之所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品读文章基础上,透过朴实传神的语言,体会作者寄寓的感情。
2.难点:体会芦花荡的恬淡、和谐、宁静和盎然的生气。
说明:
本文如一幅恬淡优美的山水画。
在学生经过了散文单元和“唐诗精华”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是可行而必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深入感受文章蕴含的作者的深沉感情。
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介绍冷酷的现实使作者的思想急剧变化,使学生理解文章隐含的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讥讽和批判,对学生的认识深度不必强求而去拔高。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本文语言质朴恬淡,营造了美好的意境;宁静和谐与尖利的枪声所带来的失魂落魄,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内容画二、三幅画;结合画的欣赏,品味文章词句的表现力;用表现芦苇荡宁静和谐与鸟儿失魂落魄的画分析不同的意境合作者的对比写法(教师要注意巡视学生的绘画,避免画作集中于某一个方面),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
练习举隅:
1、请上网搜索、摘抄一篇德富芦花《自然与人生》中的文章,写一百字左右的赏析。
2、生活中还有很多景象能给我们思考和感悟,请选择一种景象写一篇300字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