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合集下载

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集锦

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集锦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共26小题)1.(2022•南海区校级三模)阅读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①管夷吾举.于士②行拂乱.其所为③入则无法家拂.士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翻译句子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乙】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③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④,此子房⑤教之也。

当淮阴⑥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

②项籍:即项羽。

③轻:轻易。

④弊:疲弊。

⑤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主要谋士。

⑥淮阴;指韩信。

(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予谓.菊B.此不足.为勇也/不足.为外人道也C.见于词色./色.愈恭,礼愈至D.非子房其谁全.之/全.石以为底(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5)阅读【甲】【乙】选文填空。

①【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这六个事例共同的特点是什么?②结合两篇选文,谈谈成就大业者应具备哪些因素?2.(2021秋•昭通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四部分文言文阅读任务群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四部分文言文阅读任务群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任务群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 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 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 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 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9-
任务群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一个国 家衰败灭亡。(2分)可以。(1分)【乙】文中唐太宗以隋炀帝为教 训,勤勉努力,重视民生,不兴徭役,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可以 正面论证“生于忧患”。(3分)
-6-
任务群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7-
任务群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二](2022·黑龙江绥化中考)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 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 [注]①炀(yáng)帝:杨广,隋朝的皇帝。②孜孜:勤勉努力的样 子。③本根: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5-
任务群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说说你对【甲】文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 理解。【乙】文中唐太宗的事例能否论证这个观点?请说 明理由。(6分)
【参考译文】 【乙】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 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皇宫里面的美女、古玩,没有哪个宫院 没有装满。(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停地征求,同时东征西讨, 用尽兵力发动战争,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的)灭亡。这 些都是我亲眼看见。因此(我)从早到晚勤勉努力,只希望清白英 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就能不盛行徭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 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叶 茂盛。君主清白英明,百姓怎么能不安乐呢?”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

①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①犯禁:触犯禁令。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三里之.城夫环而攻之.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凡治国.之道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必先富民.D.民富则.安乡重家入则.无法家拂士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标出停顿。

(每个句子限断两处)(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4.下面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论述了战争的重要性,是借政治谈战争。

孟子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是“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B.甲文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C.乙文中管子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认为富民对治理国家有着巨大的作用。

D.乙文一方面讲“民富”,另一方面讲“民贫”,从这两方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后进行总结:要治理好国家,则要先富民。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潮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乙】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

其水尚崩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⑨颓垒,迄于下口。

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孟门山》)【注】①经始:开始。

禹:治水的大禹。

②广:开阔。

③崇深:高深。

④捍:捍卫。

⑤深:深处。

悸:惊动。

魄:心魂。

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⑦浑洪:水势浩大。

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

⑧鼓:鼓荡。

山腾:像山腾起。

⑨浚(jùn)波:大的波浪。

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流驶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①略无阙处②哀转久绝③河中漱广④窥深悸魄(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3)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2.古文比较阅读,完成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中考语文复习之-课外文言文中考高分秘籍之真题分类精解(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1)

中考语文复习之-课外文言文中考高分秘籍之真题分类精解(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1)

专题01 课外文言文(一)一、(2020·广东)二、阅读(二)(9分)(孔)祯,高宗时为苏州长史。

曹王明为刺史,不循.法度,祯每进谏。

明曰:“寡人天子之弟,岂失于为王哉!” 祯曰:“恩龙不可恃.,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明不悦,明左右有侵暴下人者,祯捕而杖.杀之。

明后果坐法,迁于黔中,谓人曰:“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及.于此!”(选自《旧唐书·文苑传》)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循.法度(遵照)B.恩宠不可恃.(倚仗)C.被捕而杖.杀之(用杖刑)D.以及.于此(比得上)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11.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孔祯是个怎样的人。

(3分)二、(2020·江苏扬州)(三)文言文阅读。

(13分)夏馥,字子治,陈留圉人也。

少为诸生,质直不苟,动必依道。

同县高俭及蔡氏,凡二家豪富,郡人畏事之,唯馥闭门不与高、蔡通。

桓帝即位,灾异数发,诏百司举直言之士各一人。

太尉赵戒举馥,不诣,遂隐身久之。

灵帝即位,中常侍曹节等专朝禁锢善士谓之党人。

馥虽不交时官,然声名为节等所惮,遂与汝南范滂、山阳张俭①等数百人并为节所诬,悉在党中。

诏下郡县,各捕以为党魁。

馥乃顿足而叹曰:“孽自已作,空污良善。

一人逃死,祸及万家,何以生为?”乃自翦须,变服易形入山中,为冶工客作,形貌毁悴,积佣三年,而无知者。

后诏委放,俭等皆出,馥独叹曰:“已为人所弃,不宜复齿乡里矣!”留赁作不归,家人求不知处。

(选自《高士传》[晋]皇甫谧著)(注)①张俭:党锢祸起,张俭遭朝延通缉而逃亡,许多人因收留他而家破人亡。

9.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4分)①灾异数发___________②悉在党中___________③诏下郡县_________④变服易形入山中_________10.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及解析(课外文言文分类训练)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及解析(课外文言文分类训练)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分类训练)第一类人物传记名人故事一、(江苏泰州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5题。

(14分)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

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

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

”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

②事:侍奉。

③迨(dài):及。

④辟:征召。

⑤辞:推辞。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每小题1分,共4分)(1)未尝离左右左右:________________(2)或以语话稍多稍:________________(3)尽言方养亲方:________________(4)必持以遗老母遗:________________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A. 可以调素琴(《陋室铭》)B. 皆以美于徐公(《曹刿论战》)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D.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3.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2分)虽名医不迨也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1)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

(2)魏公太息而许之。

5. 《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

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2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6题。

(16分)(一)修①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②官书屡废③而叹。

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最新备战中考语文专项文言文复习说理议论类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最新备战中考语文专项文言文复习说理议论类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04 说理议论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一、(2022·山西·中考真题)王某曰:古之学者,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

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也。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①不发,举一隅②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夫孔子岂敢爱其道,骜③天下之学者,而不使其蚤④有知乎!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

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

吾所以教者,非将善其口耳也。

[注释]①悱:想说而说不出来。

②隅:角落。

③骜:通“傲”,傲慢。

④蚤:通“早”。

1.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

(标3处)2.学习的时候专注,获取的知识牢固,是学习的理想状态。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学习上的“专”与“固”呢?请阅读选文,作出回答。

【答案】1.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2.只有问得恳切,思考得深入,才能做到学习上的“专”与“固”。

【解析】1.考查断句。

句意为:学生们虽然用嘴来提问,但他的传授却是通过心进行的;学生们虽然用耳朵来聆听,但他要让学生能够接受,一定要通过意会的办法。

“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与“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在语义上构成了并列关系,中间应断开。

“而”是表转折的连词,字前应断开。

故断句为: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

2.考查筛选信息。

“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意为:我认为,孔子的意思是说,因为他们问得不恳切,听得就不专注,他们思考得不深入,得到的知识也就不牢固。

由此可知,只有问得恳切,思考的深入,才能到学习上的“专”与“固”。

【点睛】参考译文:王某人说:古代的学者,学生们虽然用嘴来提问,但他的传授却是通过心进行的;学生们虽然用耳朵来聆听,但他要让学生能够接受,一定要通过意会的办法。

所以说,作为老师要不厌烦,学生们才能有所收获。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要说出来却不知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三)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三)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三)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下列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明〕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不敢稍逾约③媵人持汤沃灌④同舍生皆被绮绣(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录毕,走送之两股战战,几欲先走B.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乃悟前狼假寐(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此自终D.足肤皲裂而不知或置酒而招之。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同为读书,五柳先生和宋濂的读书方式有什么不同?你更欣赏他们两人中谁的读书方式?说说你的理由。

2.阅读《木兰诗》选段,回答问题: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学习目标搜索1.掌握语句朗读的节奏;2.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3.了解常见虚词的用法;4.把握常见的特殊句式;5.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6.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

①②③④自学方法点击1.掌握语句朗读的节奏2.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观千剑而识器,操千曲而晓声”,考生只有掌握了大量的文言实词,才能学好文言文,才能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实词是复习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弄懂弄通。

⑴通假字:通假是通用、借用的意思。

古汉字通假的主要特点是借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例如:①满坐(同“座”)寂然,无敢哗者。

②便要(同“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同“返”)焉。

④政通人和,百废具(同“俱”)兴。

辨析通假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①依据字音,求得本字。

例如在《陈涉世家》中“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一句中的“唱”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音同和音近方面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倡”字就讲通了。

②凭借字形,求得本字。

例如在《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字形相似和相近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披”字就讲通了。

初中阶段实际上把古今字和异体字都当作了同通假字,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进行深究。

考试中一般从三个角度进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它的读音、指出它的意义。

⑵古今异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有相当数量的词语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给阅读带来了障碍和困难,为此我们也必须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古今异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词义扩大。

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

在现代汉语里,“江”“河”则泛指一般江河水流。

②词义缩小。

例如“池”,古代常跟“城”连用,专指“护城河”;现代汉语里则只指“池塘”。

③词义转移。

例如“卑鄙”,古代“卑”指地位低,“鄙”指见识浅;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词,指“品质恶劣,不道德”。

⑶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一个意义。

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例如:时①季节,指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时候、时间、时辰:明月何时照我还?③时代: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④时机、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⑤时运:是不利兮骓不逝。

⑥按时:学而时习之。

⑦那时:时先主屯新野。

⑧时常、经常:冻风时作。

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的具体意义呢?①养成“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习惯。

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不断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养成平时多积累,多整理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平时的学习中,把学过的词语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加以归纳整理。

⑷词类活用:文言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一类词,这就是词类活用。

如名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名词作状语等。

初中阶段虽不要求掌握这些名词术语,但在具体的学习中却经常碰到,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下面举几个常见的句子: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一狼洞(打洞)中;一鼓(击鼓)作气。

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亲(亲近)贤臣,远(疏远)小人。

③动词活用为名词。

例如:尔敢轻吾射(射箭的本领)。

惧有伏(伏兵)焉。

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如:将军身被坚(坚固的铠甲)执锐(锐利的武器)。

⑤名词作状语。

例如:其一犬(像狗一样)坐于前。

西(向西)行百二十步。

⑥使动用法。

例如:苦(使……苦恼)其心志,劳(使……劳累)其筋骨。

⑦意动用法。

例如:不耻(认为……可耻)下问,渔人甚异(认为……奇异)之。

3.了解常见虚词的用法4.把握常见的特殊句式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但由于历史的演变、语言的发展,它们之间也有相异之处,作为初中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四种即可。

⑴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表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是”表示判断,通常情况下用“……者,……也”、“……也”、“……者,……”,或主谓之间用“即”、“乃”、“则”等词语表示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被动句。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常用“于”、“见”、“味”、“见……于”、“为……所”等形式表被动。

例如:帝感(于)其诚;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⑶倒装句。

所谓“倒装”,是指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主要有四种类型:①主谓倒装。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②定语后置。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宾语前置。

例如:何陋之有?④介宾短语后置。

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⑷省略句。

例如:(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近几年中考虽未出专门考查文言文句式特点的试题,但从文意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的角度也都考查了这一知识和能力。

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有助于全面准确理解文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5.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如何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呢?⑴略读全文,猜测文章大意。

中考文言文的选材一般都较为短小,并且都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因此,通过略读我们完全可以对文章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为下一步打下一个基础。

⑵精读全文,落实词句含义。

猜测了文章的大意之后,我们就要开始落实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全文,进一步落实开始获得的整体印象。

⑶研读全文,概括文章主旨。

在研读阶段,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脱离“语境”,凭空猜想;不要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有意无意地贬低或拔高文章的主旨。

6.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表明,通过阅读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是较为流行的考题,因此在复习中我们必须多加注意,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答题时必须做到两点:①要有感而发。

②要有的放矢。

经典妙题回放回放1:(2003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曰:“吾不能扞③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笑而置之。

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

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⑤,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

至燕,馆人供张⑥甚盛。

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⑦,设卒以守之。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

”南乡⑧拜而死。

(《宋史?文天祥传》)【注:①弘范:蒙古汉军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

②厓(yá)山:宋末抗元的最后据点。

③扞(hàn):保卫。

④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

⑤捄(jiù):同“救”。

⑥供张: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

⑦兵马司:主管京师治安的机关。

⑧乡(xiàng):同“向”】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2.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

(1)书:(2)涕:(3)殊:3.弘范“使(天祥)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4.选出对画线句子“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A.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贰之心呢!B.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贰心呢!C.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贰之心呢!D.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贰心呢!5.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弘范敬重天祥的句子。

(不少于两句)6.阅读全文并结合你学过的课文,谈谈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

参考答案:1.遣使/使送天祥/至京师(1分)(只要标对一处即给分,出现读破句不给分)2.(1)书:写(书写等)(2)涕:眼泪(泪、泪水等)(3)殊:特别(很、十分等)(3分,各1分)3.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背叛父母,可以吗?”他将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给弘范(以明志)(2分;只要答对意思即给分)4.B(2分)5.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弘范义之(如能答到“丞相忠孝尽矣”也算对)(2分)15.要求能结合选文并联系所学课文如《过零丁洋》《谈骨气》等阐明文天祥的民族气节。

(2分;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回放2:(2004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缜①少孤贫,事母孝谨。

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王献②聚众讲说,始往从之。

卓越不群而勤学,献甚奇之,亲为之冠。

在王献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矰③布衣,徒行于路。

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

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④。

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

唯与外弟萧琛相⑤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注:①缜(zhěn):范缜.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②刘王献(huán):博通五经,世推为大儒.③芒(juē):草鞋.(④《三礼》:《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⑤萧琛:南朝人.】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闻沛国刘王献聚众讲说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⑴少:⑵从:⑶善:3.范缜”性质直”在文中表现为:(用原文句子回答),而”恒芒布衣,徒行于路”又可见他的性格.4.选出对画线句子”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A.刘王献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他的门下,觉得无比羞愧。

B.刘王献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他的门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C.刘王献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家门口(看),觉得无比羞愧。

D.刘王献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家门口(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5.用自己的话说说刘王献亲自为范缜举行冠礼的原因。

6.读了这篇短文,你对范缜有什么评价?请谈谈理由。

回放3:(2005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

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

人间曰:‘卿能诵乎?’曰:‘能。

’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其强记默识如此。

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

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

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三国志王粲传》[注]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

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