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定理
韦伯定理公式

韦伯定理公式韦伯定理公式是心理学和感知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简单来说,它揭示了我们感知刺激变化的规律。
咱先来说说啥是韦伯定理公式。
这公式是这样的:ΔI / I = K。
这里的ΔI 代表刺激的增量,I 是原始的刺激量,K 就是韦伯分数啦。
比如说,你拿着一个哑铃,一开始是 5 公斤。
当再增加一定重量,比如 0.5 公斤,你就能感觉到变重了。
可要是一开始是 50 公斤,那可能得增加 5 公斤,你才会觉得变重了。
这就是韦伯定理在起作用。
我记得有一次去菜市场买菜,就跟这韦伯定理有关系。
我常去的那家摊主称东西可准了。
那天我买苹果,他说一斤5 块钱。
我挑了几个,他一称说 3 斤。
我心里就犯嘀咕,感觉没那么多呀。
这时候韦伯定理就冒出来了。
平时我买水果,差不多两斤左右的重量我心里有数。
这一下 3 斤,超过了我平常的感知范围,所以我就觉得不对劲。
后来一复称,还真没 3 斤。
你看,这韦伯定理在生活中多有用,能帮咱判断个大概。
韦伯定理在很多方面都有应用。
像在工业生产中,要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就得考虑到人们对差异的感知。
比如说生产零件,公差的设定就得符合韦伯定理,不然一点点的误差积累起来,可能就会影响整个产品的性能。
在教育领域,韦伯定理也能发挥作用。
老师讲新知识的时候,如果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差距太大,学生可能就很难接受。
就像教数学,从简单的加法突然跳到复杂的微积分,那学生肯定懵圈。
得一点点增加难度,让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增量”在学生能感知和接受的范围内,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学习。
还有在市场营销中,商家也会利用韦伯定理。
比如调整价格,要是一下子涨太多,消费者可能就不买账了。
但每次微调一点点,可能大家就不那么敏感,不知不觉价格就上去了。
韦伯定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每个人对刺激的感知能力不一样,所以韦伯分数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且,环境和情境也会影响我们的感知。
但总体来说,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人类感知的重要框架。
总之,韦伯定理公式虽然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各种决策。
说说韦伯定律(Weber’s Law)

/s/blog_55a9ebc4010007dv.html说说韦伯定律(Weber’s Law)最近断断续续在读一些心理学的书。
昨晚临睡前随意翻开一页,正好是说韦伯定律(Weber’s Law)的,觉得有点意思,现在写下几行,全当读书笔记也和大家分享一下。
E.H.韦伯(1795—1878)是德国莱比锡大学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教授,以研究触觉而著名。
他因两点阀和最小可觉差研究成为心理物理学的奠基者。
单单关于韦伯的这两句介绍,就让人好奇多多,两点阀、最小可觉差、心理物理学,实在让人疑问多多,而韦伯定律(Weber’s Law)正好可以将这些通通联系起来。
其实,韦伯定律(Weber’s Law)用最简单的语句来表述就是:就差别阀限来讲,刺激物的增量与原来刺激物之比是一个常数(Weber ratio)。
这样说来好像还是有点费解,不如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吧,比如一份1元钱的报纸一夜之间突然涨到了50元,你会觉得荒唐之极,无法接受,但是,如果原来100万元的奔驰也涨了50元甚至500元,你也觉得价钱根本没什么变化。
同样是50元为什么会在辨别以及心理上给人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呢?仔细想想,你可能会有所领悟却还是一片混沌无法用语言来表达,那就让韦伯来告诉你吧,辨别不是取决于两个重物重量差异的绝对值,而是取决于这一绝对值与标准重量值的比例,这是韦伯通过从“肌肉感觉”研究中得出的启示。
韦伯还发现,在最优条件下,重物之间的差异大约为29:30时能被明确觉察到。
后来,韦伯又对其他感觉道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即对两个刺激物的辨别能力不是取决于两者差异的绝对值,而是取决于差异的相对值。
他在实验中还发现,“最小可觉差”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虽然随着被试的感觉道不同而有变化,但对于一定的感觉道来说却是不变的,因此韦伯认为,我们可以为每一种感官确定其“最小可觉差”的不变分数。
如果我们用I代表原来的刺激量,用ΔI代表刚能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增加量,用K代表一个常数,那么就可以用公式K=ΔI/I来表示。
韦伯定律的通俗解释

韦伯定律的通俗解释
韦伯定律是由卡尔·韦伯(Carl Weber)在19世纪提出的一个
经验规律,它在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
它的大致含义是:一个市场、一个社会或一个系统中,更多的资源(如财富、权力、地位等)倾向于聚集在少数优势者手中,而这些优势者又变得更加富有和强大。
这个规律的一个常见例子是财富分配不均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根据韦伯定律,富人越富有,他们的财富增长的速度也会越快。
这是因为富人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来获取更多的利益,如投资、创业等。
与此同时,穷人则往往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限制,导致他们摆脱贫困的机会更少。
在社会科学领域,韦伯定律也可以用来解释权力和地位的分配不均。
权力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就越有能力影响和控制社会的各个方面。
而相对较弱势的大多数人则难以改变自己的处境。
总的来说,韦伯定律指出了资源和优势的不均衡分配趋势,这种不均衡往往会加剧,从而造成更大的差距。
这个定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和经济中的不平等现象,同时也引发了对公平和社会正义的讨论。
韦伯定律名词解释心理学

韦伯定律名词解释心理学韦伯定律是指个人的行为受其环境和他人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可观察到的一些外部刺激、他人对某一个体行为的期望、对该行为的赞许程度、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亲疏、还有家庭背景。
而且行为会受到情绪的左右,当我们从事某一行为时,不但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也希望获得别人的赞同,这种动机产生出来的行为,就是“受到赞许”的行为。
通过一连串复杂的心理学实验,弗里德曼证明了以下两条定律:一、韦伯定律证明了有些人总是把别人赞许的行为当成自己的行为。
二、韦伯定律表明了赞许具有一种稳定性,即个人所得到的赞许越多,越倾向于按照赞许者的行为方式去行动。
根据这两条定律,管理者要鼓励下属的长处,为员工的成绩表示赞扬,对违反纪律者给予恰如其分的批评。
韦伯定律亦称社会一致性原则或行为特质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H.J.韦伯提出。
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个人对别人做出某一特定行为,都是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在他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条件下做出的;个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具有什么样的才能,拥有什么样的家庭,以及其他一切能影响其行为选择的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得到社会的承认,并由此而产生一种社会一致性。
韦伯曾经做过著名的“官职追随者”实验,根据这一原理,对领导者的行为应进行适当控制,通过下属追随者的“社会比较”来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社会标准。
韦伯定律说明,人的行为是会受到社会影响的,这种影响力具有一定的持久性。
如果社会一致性得到维持,并使它逐渐增强,便会形成一种压力,促使人们按照群体规范去行动。
此时,人的行为将反映出一种趋势,即一旦社会价值体系得到公认,就会被人接受,从而变成自觉的行动。
反之,如果这种社会一致性遭到破坏,则会削弱人们对某种行为的偏好,并在心理上起阻碍作用。
韦伯定律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在西方早已被人们普遍运用,美国人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影响力理论(Social Influence Theory)是指用社会心理学中的权威性人物的观点和名誉,来提高一个组织或集团的声誉和信誉。
简述韦伯定律的内容

简述韦伯定律的内容
韦伯定律,也称为韦伯-费希纳定律或费希纳-韦伯定律,是指在同类产品中,价格越高,市场需求就越小,反之亦然。
这一定律是经济学家欧仁·费希纳和阿尔弗雷德·马歇
尔在19世纪末所发现。
简单来说,韦伯定律是对经济需求的数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
他们发现,
随着价格的上涨,消费者的需求也开始下降。
但是,这种现象不是线性的。
韦伯定律指出,需求下降不是和价格成正比的,而是与价格成反比例的关系。
因此,如果价格上涨10%,
需求可能下降15%。
韦伯定律进一步表明,随着价格的上涨,商品需求会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种是
替代品的存在。
如果同类商品中存在便宜的替代品,那么随着价格上涨,消费者可以选择
购买替代品。
第二种是消费者的购买力。
如果价格上涨到超出消费者的购买力范围,那么
消费者就无法购买这个商品。
韦伯定律常常被应用在各种商业领域,特别是市场营销、商业战略和价格策略中。
这
一定律可以帮助商家确定产品的价格,并帮助他们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行为。
同时,
韦伯定律也可以告诉营销人员什么样的产品需要什么样的市场推广战略。
总之,韦伯定律是指价格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价格越高,市场需求就越小。
它已成为
商业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可以帮助商家优化他们的价格策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名词解释韦伯定律

名词解释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WeberLaw)是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定律,该定律指出,对一种刺激反应强度的变化,受测者所必须作出的反应强度的比率是大体恒定的。
它也被称为“绝对判断定律”,它描述了从静态刺激到动态刺激的过渡,从短暂的刺激到持续的刺激,从低强度刺激到高强度刺激,行为变化是一种渐进的过程。
韦伯定律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西蒙韦伯于1834年发表的,是识别心理学上一种重要的概念。
西蒙韦伯在1834年发表的《心理学论文》中提出了韦伯定律,随后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在研究和实践中应用这一定律,并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领域。
韦伯定律表明,对超过一定强度刺激的反应强度变化,受测者必须作出的反应强度的比率大体保持恒定。
受测者在反应加强和减弱刺激之间的判断是主观的,受测者必须自己作出判断。
根据韦伯定律,受测者必须选择一定阈值,通过判断两个刺激的幅度大小,来确定刺激是否加强或减弱。
由于这两种刺激的大小比率是相同的,所以除非相对的刺激加强或减弱,受测者才会作出反应。
除了韦伯定律之外,其他心理学定律包括贝洛克定律,广义贝洛克定律和实验室比值定律等。
此外,韦伯定律也被应用于其他领域,比如法律、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
在法律领域中,韦伯定律被应用于法律的适用性和认同性,经济学中应用韦伯定律来解释价格和收入的变化,而在企业管理中,韦伯定律可以用来说明企业机构人员对任务和责任变化的反应模式。
总之,韦伯定律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定律,它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表明,对超过一定强度刺激的反应强度变化,受测者所必须作出的反应强度的比率大体上是恒定的。
它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比如法律、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
韦伯定律和牢骚效应ppt课件

牢骚效应
牢骚效应它告诉我们:人有各种各样的愿望,但真正能成 功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 绪,千万不要压制,而是要让它们发泄出来,这对人的身 心发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非常有利。就像女生的眼泪一 样o! 应用:骚效应实际上讲的是一个“堵”与“疏”的问题。这就像一个
水池一样,当流通不畅,慢慢的就会堵住了,水从上边满出来了。当 流通顺畅时,杂质就随下水流走了,水池就不会堵了。不让职工发牢 骚,职工的不满情绪无法发泄出来,就会导致一是公司死气沉沉,如 死水一潭,没有活力,形成无声的抗?。二是一旦爆发,就会矛盾激化, 无缓冲期,搞不好闹成劳资双方两败俱伤。为此,建立公司的上下沟 通机制,给员工发牢骚的机会,让员工的不满都发泄出来,才会心情 舒畅的投身到工作之中。
4
韦奇定理
要点:
1、 一个人有主见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2 、第一要确定你的主见是建立在对客观情况准确
把握的基础上,第二要确信你的主见不是固执的; 3 、对于别人的意见,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既听
之后不可无主见; 4、 不怕开始众说纷纭,就怕最后莫衷一是,各说
各的理,各讲各的经,最后谁也弄不清的结局就是 惨败的开始。
韦奇定理 即使你已有了主见,但如果有十个朋友看
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
....
亲爱的小伙伴们,对你而言是这样么吗?
1
韦奇定理
提出者: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
概述:每个人一生中都做出各种决策,大到择业、婚恋,小到出行、 购物等。而人又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周围都有家人、亲戚、朋友和同 事等人际交往圈。因此,在准备做出决策时,不可避免就会咨询他人 的意见。这时,就必然面临韦奇定律的困扰。 当一群远足的人走到一个岔路口,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如果你想往 左走,但其他人都想向右,这时你会选择一个人勇往直前,还是去跟 随众人的脚步呢?对一件事情大家都在众说纷芸,各执己见,莫衷一 是时,你是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做报晓的雄鸡;还是人云亦 云,做群鸣的青蛙?当你做出一个决定时,如果身边的人都不支持你 ,甚至怀疑、否定你,这时,你还会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吗?你还会有 勇气和决心来执行自己做出的决定吗?不是有这样的一句话,当周围 所有的人都说你做的决定是错误的,你的决定就一定是错误的。
心理学名词解释韦伯定律

心理学名词解释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是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专家威廉·韦伯(William Weib)于1959年创立并发表的一个有用的定律,也被称作“叫出它的名字定律”。
该定律主要指出,现代面对抑郁和焦虑的治疗通常比许多其他的治疗
手段(如宗教、临床心理学或抗表达方法)更加有效。
一般而言,对
抑郁和焦虑更有效的治疗涉及病人去发现和解决服务或联系自己和他
人之间情感上的痛苦。
韦伯定律认为,这就是所谓的解说理论,即病
人通过把自己的情感发说出来而达到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伯定理?韦伯定律?科普中国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贡献者王玮详情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E.H.韦伯通过对重量差别感觉的研究发现的一条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刺激的增量(△I)和原来刺激值(I)的比是一个常数(K),用公式表达即K=△I/I,这个常数叫韦伯常数、韦伯分数或韦伯比率。
[1]中文名韦伯定律外文名Weber law 类型定律时间1795年国家德国涵义韦伯定律是由德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与心理学家E.H. 韦伯发现,韦伯-费希纳定律是表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C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
E.H. 韦伯,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1795年6月24日生于维腾贝格,1878年1月26日卒于莱比锡。
1815年在莱比锡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818年任解剖学和生理学助理教授,1821年任教授。
直至1871年才退出教学工作。
韦伯的主要研究在生理学方面,包括循环系统、耳、眼、肝脏,特别是皮肤方面。
1834年,他用拉丁文写了《触觉论》,详细报道了皮肤的压觉、触觉、温觉、冷觉、位置觉以及肌觉、痛觉、关节觉等。
著名的韦伯定律即发表于此。
1846年为R.瓦格纳编的《生理学词典》写了著名的《触觉与一般感觉》一文。
韦伯对心理学有两大贡献:一是他最早系统地用实验证明了阈限的概念,他利用类似圆规的仪器刺激被试的皮肤,逐渐增大圆规角度,直到被试说出他感到的刺激是两点而不是一点时为止,这就是两点阈。
但他用外周神经纤维簇的“感觉圈”概念加以解释,此说已无多大意义。
二是他提出的韦伯定律。
他首先发现重量的最小可觉差,两重物之间的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之比为一常数;后来推广到研究皮肤上的两点阈限及线的长短和音的高低,其公式为K=△I/I。
式中I为强度;△为强度刺激增加量;△I为差别阈限;K为小于1的常数,称为韦伯比例。
实验证明韦伯比例仅运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韦伯在心理学史上的重大作用在于他是发现感觉对于外在刺激物是有相互依存性的第一人,心理物理学便是由此而建立的。
韦伯发现同一刺激差别量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才能引起差别感觉。
这一比例是个常数,用公式表示:ΔI(差别阈限)/I(标准刺激强度)=k(常数/韦伯分数),这就是韦伯定律。
为了描述连续意义上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关系,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1801-1887)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于1860年提出了一个假定:把最小可觉差(连续的差别阈限)作为感觉量的单位,即每增加一个差别阈限,心理量增加一个单位,这样可推导出如下公式:S = k lg I + C(S为感觉量、K为常数、I为物理量,C是积分常数)……通式:S = k lg I。
其含义是感觉量与物理量的对数值成正比。
也就是说感觉量的增加落后于物理量的增加,物理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心理量成算术级数增长,这个经验公式被称为费希纳定律或韦伯-费希纳定律。
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发现过程韦伯-费希纳定律是表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1795-1878)发现同一刺激差别量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才能引起差别感觉。
这一比例是个常数,用公式表示:ΔI(差别阈限)/I(标准刺激强度)=k(常数/韦伯分数),这就是韦伯定律。
为了描述连续意义上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关系,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1801-1887)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于1860年提出了一个假定:把最小可觉差(连续的差别阈限)作为感觉量的单位,即每增加一个差别阈限,心理量增加一个单位,这样可推导出如下公式:S = k lg I + C(S为感觉量、K为常数、I为物理量,C是积分常数)……通式:S = k lg I。
其含义是感觉量与物理量的对数值成正比。
也就是说感觉量的增加落后于物理量的增加,物理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心理量成算术级数增长,这个经验公式被称为费希纳定律或韦伯-费希纳定律。
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定E.H. 韦伯是德国莱比锡大学的解剖学教授,他因两点阈和最小可觉差研究成为心理物理学的奠基者。
在韦伯以前,法国物理学家P. 布格尔曾做过一个测定眼睛对光线的敏感度的实验,他不断改变蜡烛和针孔之间的相对位置,使光线通过针孔投到远处的屏幕上,发现为了在相邻的阴暗区造成一个可以分辨的阴影,两者的亮度至少必须相差64:1。
布格尔的研究没有产主任何有特殊意义的原理,但这中间孕育着“最小可觉差”问题的思想,它在韦伯手中变成了划时代研究工作的一块基石。
韦伯的研究是从“肌肉感觉”开始的,他想了解肌肉的感觉机能对于轻重不同的重物能分辨到什么程度。
他用三套不同重量的重物对四个被试进行了实验,发现辨别不是取决于两个重物重量差异的绝对值,而是取决于这一绝对值与标准重量值的比例。
在最优在条件下,重物之间的差异大约为29:30时能被明确觉察到。
后来,韦伯又对其他感觉道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即对两个刺激物的辨别能力不是取决于两者差异的绝对值,而是取决于差异的相对值。
他在实验中还发现,“最小可觉差”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虽然随着被试的感觉道不同而有变化,但对于一定的感觉来说却是不变的,因此他认为,我们可以为每一种感官确定其“最小可觉差”的不变分数。
韦伯的实验使当时的生理学家们认识到,在实验室里探讨某些历来被忽视的纯心理学问题是可行的,也是很重要的。
韦伯提出的问题吸引了像赫尔姆霍茨、费希纳等一批富有才能的人,同时他自己也钻研了许多这样的问题,并指出了系统研究这些问题的途径。
后来,韦伯以前的学生、莱比锡大学的物理学教授费希纳把韦伯的研究结果转变成了数学形式:△Φ/Φ=C,这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韦伯定律。
在这个公式中,△Φ代表刺激的最小可觉差(J.N.D.------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Φ代表标准刺激的强度,C是特定感觉道的定值,也叫作韦伯比例或韦伯分数。
费希纳定律是以德国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创始人G.T.费希纳名字命名的用于揭示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定律。
产生青年费希纳在莱比锡接受了系统的医学、物理学和化学训练,这些训练使他相信自然界是有序的,可以像研究自然一样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但“定量的科学如何能教会我们在人的精神同宇宙的关系中研究人的精神?那些曾在自然科学中极成功地应用过的精密方法如何能转而有助于对内在世界的研究?我们如何能在直接而又可以报告出来的观察之下看到灵魂?”这些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困扰着费希纳,他竭力想找到一种确定身心活动关系的方法。
1850年10月22日早晨,费希纳躺在床上,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他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一种数量关系,当感觉强度按算术级数增长的时候,刺激似乎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
如果一只铃在响,再增加一只,对我们造成的印象比10只响铃增加一只要强烈得多;假如4—5支蜡烛正在发光,再点亮一只能造成微乎其微的差别,而如累原来只点着2支蜡烛,那它所造成的影响就相当大。
刺激的作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同已经存在的感觉量有关。
费希纳感到他可能会在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中发现一个简单的数学关系。
于是他开始了一系列的亮度实验、举重实验和视觉、触觉距离实验,以验证他关于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关系的假说。
实验开始后不久,他偶然发现了20多年前韦伯的工作。
韦伯已经证明,刺激强度和对两个刺激强弱加以分辨的能力两者间有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受一定法则的支配:“最小可觉差”是标准刺激的不变分数。
费希纳用公式面ΔI/I=K概括韦伯的发现,并把它命名为韦伯定律。
他注意到韦伯定律同他自己的假设的关系。
他把握住了它,充分加以利用,并做了大量实验来印证它。
但是费希纳的假说与韦伯的研究之间仍有很大差别,韦伯关心的是“最小可觉差”,而费希纳在意的是获得一种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关系的说明。
费希纳从韦伯比例中看到了度量阈上感觉的可能性。
在韦伯定律ΔI/I=K中,ΔI代表差别阈限,也叫最小可觉差。
由此出发,费希纳认为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可以看作感觉上的一个最小变化,并假设每个最小可觉差的主观量都是相等的。
例如,举重的韦伯比例为0.03,那么任何重量,无论是一支牙签还是一包水泥,只要增减原来重量的0.03倍,其重量差别的主观量都是相等的。
费希纳提出了一个计算阈上感觉量的方法那就是从绝对阈限往上数最小可觉差。
如果某一刺激和绝对阈限相距10个最小可觉差,这个刺激强度所引起的感觉量就是10个单位。
概念设以R表示最小感觉的变化,则把上式以微分的形式写出来为因为假定阈上感觉量等于许多最小感觉量的总和,所以把上式积分可以得到阈上感觉是R:这就是费希纳的对数定律,简称费希纳定律。
它说明心理量是刺激量的对数函数,即当刺激弱度以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的强度以算术级数增加。
费希纳定律曾经受到用差别阈限法制作的等距量表的支持。
把这个等距量表的数据在半对数坐标上作图,可以得到一条直线形的心理测量函数。
费希纳定律是一个表达简单的定律,其公式为S=KlgR,其中S是感觉强度,R 是刺激强度,K是常数。
简单来说,这个定律说明了人的一切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肤觉(含痛、痒、触、温度)、味觉、嗅觉、电击觉等等,都遵从感觉不是与对应物理量的强度成正比,而是与对应物理量的的强度的常用对数成正比的。
这个定律是19世纪德国心里物理学家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在他的表兄和老师韦伯(Ernst Heinrich Weber,1795~1878)的定律基础上建立的,所以又称为韦伯-费希纳定律,也正是因为这个定律,心理物理学才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建立起来。
[2]意义韦伯定律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辨别能力的重要指标。
如果要比较不同个体某一感觉道的辨别能力而所用的标准刺激又不相同时,就不能用差别阈限的绝对值进行比较,而要用韦伯比例来比较。
另一方面,由于韦伯比例的倒数1/C可以用来作为感受性的指标,所以通过韦伯比例我们还能对不同感觉道的感受性进行比较。
下表列出了几个主要感觉道的韦伯比例。
适用范围尽管韦伯定律揭示了引起差别感觉的一些定律,但是,他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在刺激过强或过弱时,韦伯定律就不在适用,其K值就会发生变化。
验证性试验标明,当重量刺激低于100g或者高于500g时,韦伯分数就会发生变化。
在不同的感觉中,韦伯分数的差别是很大的。
因此,韦伯分数成为不同感觉通道的辨别能力的指标。
韦伯分数越小,辨别就越灵敏。
应用声学应用判断不同的音高或音程,人的听觉遵守-条叫做“韦伯-费希纳定律”(Weber-Fechner law)的感觉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