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犊蛔虫病的防治

合集下载

犊牛新蛔虫病的诊疗与防治

犊牛新蛔虫病的诊疗与防治

养殖与饲料2022年第01期犊牛新蛔虫病主要感染6月龄以下的犊牛,感染该病的犊牛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肠炎、腹泻、腹痛等症状,严重影响犊牛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其生长缓慢。

犊牛新蛔虫病具有低发病率、低死亡率的特点,但若未及时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流行病学牛新蛔虫是导致犊牛新蛔虫病的寄生虫体,该虫体为半透明的黄白色、体表光滑、体长为150~300mm 、直径约为5mm 。

新蛔虫的虫卵对光照和高温敏感,阳光直射和高温可快速将其杀死。

另外,该虫卵对药物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可在福尔马林和来苏尔溶液中长时间生存。

随着虫体的不断发育和移动,幼虫会进入犊牛的肝脏、肺脏和肠道,导致其出现病变,引起肝细胞变性、肺水肿以及肠道炎症。

另外,虫体可产生大量的毒素,导致犊牛出现慢性中毒现象[1]。

蛔虫雌虫在犊牛的肠道内产下大量虫卵,虫卵可通过粪便排出体外。

在外界环境适宜的情况下,经过1周左右的时间便可生长发育为幼虫。

经2周左右卵壳进行蜕化,此时幼虫具有感染性。

健康母牛吞食具有感染性的幼虫后,幼虫在母牛肠道内运动,通过肠壁移动到母牛的肺脏、肝脏、肾脏等器官内进行第2次蜕化,并长时间停留在母牛器官内。

待母牛处于妊娠后期,幼虫便可通过子宫进入胎盘中。

在胎盘中的幼虫会经过再一次的退化成为第4期幼虫。

随着胎盘的蠕动,幼虫会进入胎儿的肠道内发育。

待胎儿出生后,幼虫在犊牛肠道内进一步退化,经1个月左右即可生长为成虫。

2临床症状犊牛新蛔虫病更易出现于3月龄以下的犊牛中,出现该病的犊牛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下降、下痢、机体消瘦、不愿行走、站立不稳、贫血等症状。

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还可出现死亡现象。

患病牛多排灰白色糊状粪便,严重的还会排出带有血丝的粪便,且粪便异味严重,粪便表面有油状物,粪便中携带大量的虫卵。

另外,患病牛还伴随严重的腹痛、腹胀、水肿、被毛粗硬、排酸味气体。

对于病情严重的犊牛还可出现肠梗阻或肠穿孔的问题。

犊牛新蛔虫病及其防治

犊牛新蛔虫病及其防治
面; 雌 虫较 雄 虫 为 大 , 长 2 2 ~3 0 c m, 生 殖 孔 开 口于
2 症 状
病 牛 开始表 现 为精神 不振 , 不愿 行动 , 继 而消化 失调 , 食欲 不佳并 腹 泻 ; 继 而并 发细 菌感染 时则 出现 肠炎、 血便 、 且带 有特 殊 的臭 味 。后期 病 牛臀部 肌 肉 弛缓 , 四肢无 力 , 站立 不稳 。当虫 体 大量寄 生 时可能
用 以下几 种 药 物 : ①敌百虫 , 按 每 千 克体 重 4 O ~5 O
育, 待 小牛 出生 后一 个月 左右 发育 力成 虫 , 成 虫 在犊
牛体 内生存 2 ~5个 月 , 以后 逐 渐从 宿 主 排 出体 外 。 牛新 蛔 虫卵 对药 物 的抵抗 力较 强 , 2 福 尔 马林对 该
4 防 治 方 法
对 犊 牛 进 行 预 防 性 驱 虫 是 预 防本 病 的重 要 措
施, 尤 其是 1 5 ~3 O 日龄 的犊 牛 , 因犊 牛 此 时 感染 达 到高峰 , 且 有许 多犊 牛是 带虫不 显症 状者 , 但其 排 出 的虫 卵可 以污 染 环 境 , 导致 母 牛感 染 。治 疗 时 可选
存, 当相对 湿 度低 于 8 O %时 , 感 染 性 虫 卵 的生 存 和
发育 即受 到严重 影 响 。
感染 时 可引 起死 亡 , 对 养 牛业 危害 甚大 。
1 病 原
牛新 蛔 虫 的成虫 虫体 粗大 , 呈 淡黄 色 , 虫 体体 表
角质 层 较薄 , 故虫 体较 柔 软 , 且 透 明易破 裂 。虫体 前 端有 3 个唇片, 食 道呈 圆柱 形 , 后端 有一 个小 胃与 肠 管相 接 。雄虫 长 1 5  ̄2 5 c m, 尾部 呈 圆锥 形 , 弯 向腹

浅谈犊牛新蛔虫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浅谈犊牛新蛔虫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量寄生时可引起肠阻塞或肠穿孔。病牛后期多出现四肢无力, 畜体消瘦,肌肉弛缓,四肢下部和口鼻发凉,病牛爬卧不起,贫 血严重,呼吸困难,咳喘,严重衰竭而死。
临床诊断
临床上可根据病犊牛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和腹泻等临 床症状,再加以肠道消炎为主的治疗方法效果不明显可作出初 步诊断。用显微镜检查粪便找到新蛔虫虫卵可确诊,有时在泻 粪中找到成虫虫体也可确诊。
收稿日期:2017-11-30
55
发病情况
治疗
该病近年来在德宏州呈散发,全州各地均有发生,据不完 全统计,感染率为水犊牛 43.4%、黄犊牛 32.6%。德宏州每年 有 2.98万头水犊牛和 0.1万头黄犊牛感染该病,造成近千万 元经济损失。2015年 12月,盈江县旧城兽医站结合全州开展 的畜禽寄生虫调查工作对全镇犊牛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全镇当 年共产水犊牛 327头,感染该病 145头,感染率为 44.34%,产 黄犊牛 482头,感染该病 161头,感染率为 33.4%。
2017年第 12期(总第 343期)
畜禽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产指导
浅谈犊牛新蛔虫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王维柱1,陈有祥2,刀建明3,屈生跃4,和 平5
(1.云南省盈江县旧城兽医站,云南 盈江 679300;2.盈江县支那兽医站,云南 盈江 679300; 3.盈江县铜壁关兽医站,云南 盈江 679300;4.盈江县芒章兽医站,云南 盈江 679300; 5.德宏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德宏 678400)
临床症状
该病主要寄生于 1~3月龄的犊牛,发病犊牛以严重下痢、 消瘦和贫血为特点,大量感染寄生虫时,如得不到及时的治疗, 可导致死亡。
感染该病的牛犊精神萎靡,嗜睡,食欲不振,吃奶没劲或无 力吃奶,不爱活动,强行驱赶,站不起或站不稳,爱爬卧。病牛 多数排下灰白色带有黏液性糊状粪便,寄生蛔虫多的犊牛,多 排出带有脓血或血丝样的血痢。这种粪腥臭难闻,牛粪表面浮 有油状物,用手捻有润滑油腻状感,牛有腹痛感,粪便有时排出 虫体,但有病牛没有拉稀病状,仅有精神不振,不吃奶,腹围膨 大,背毛粗刚,可视黏膜发白,病牛呼出的气体有酸味,虫体大

犊牛蛔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对策

犊牛蛔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对策

调查研究中国牛业科学2021,47(2) $57-59China Cattle Science犊牛蛔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对策负秀君S 惠继龙2,张志明S 沙凤琴1,马艳萍1,马 鹏1,王粉兰3,付志亮",靳永军5,马长春1,杨小梅1(1.张家川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甘肃张家川741500;2.张家川县闫家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甘肃张家川741503;3.张家川县龙山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甘肃张家川741506;4.张家川县马鹿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甘肃张家川7415025.张家川县梁山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甘肃张家川741509)摘 要:[目的]为有效防控犊牛蛔虫病,[方法]采用选+入户、化验查卵、驱虫试验、剖检查虫等方法,]结果%查明蛔虫病发病率64.99% (20% -100%);致死率13.81% (4% -60%)。

粪便蛔虫卵检出率80.40%,E. P. G 平均(291 ±125 )枚。

驱虫试验排虫率91% ,头 均(50 ±19)条;剖检查虫头均(53 ±13)条。

天然牧草、草下表土、草滩积水、牛栏牛舍泥土 样本感染性蛔虫卵检出率79% ,虫卵数平均(10 ±6)枚/g 。

[结论]当地犊牛蛔虫病流行,由草场、牛舍蛔虫卵污染造成。

据此制定实施母牛适时驱除幼虫,犊牛早期驱除蛔虫,牛舍草场灭卵净化,严防母牛感染的综合防控对策。

关键词:犊牛;蛔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综合防控中图分类号:S8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11 (2021)02-0057-03养牛业是张家川县的重要产业,繁殖基地位于 甘肃省东南,天水市东北的关山林缘地带,海拔在1 760 ~2 659 m 之间,年平均气温5- 7 °C ,无霜期 156 d ,年降水量703.8 mm 。

境内有36 067 hm 2宜牧草山、草场,其中成片草地面积12 513 hm 2。

养牛驱虫小妙招

养牛驱虫小妙招

养牛驱虫小妙招
混饲法:即把药物按说明将一定浓度均匀地拌入饲料中.让牛自由食入如牛群数量大.驱除牛体内外寄生虫可采用混饲法。

混饮法:即把驱虫药物均匀地混入饮水中。

让牛自由饮用常用的有抗球虫的呋喃唑酶及驱线虫的左旋咪唑等。

喷洒法:由于牛的外寄生虫如虱、疥螨、蠕形螨等,.生产中.常将杀虫药物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如用2%敌百虫溶液,均匀喷洒牛体。

防治牛虱等
撒粉法:在寒冬无法使用液体喷洒时,常用撒粉法。

将杀虫剂均匀撤布牛体及活动、休息场所即可.
药浴法或洗浴法:该法在温暖季节和饲养量小的情况下使用,用1—2%的敌百虫溶液:或用0.05%蝇毒磷或用0.25—0.03%林丹等充分药浴.用药后要防止牛舔食.以免中毒。

涂擦法:对于牛的某些外寄生虫病如疥螨、痒螨病等可用此法。

如用植物油10份,硫磺2份,混合后涂檫;或用16%蝇毒磷4毫升,加水1000毫升,混合均匀后涂擦牛体;或用桃叶5份,烟叶5份,水50份.煮沸10分钟用纱布过滤,用过虑液涂擦患部。

灯光法:根据蚊子怕红光的特性,用25—40瓦红光灯泡在20平方米左右的牛舍内安装一支.晚上18—23时开灯.驱虫效果良好。

气味法:在牛舍内悬挂几盒打开盖的清凉油.蚊子闻而逃之;或将苦楝枝叶扎成捆)浸上柴油.用线绳悬挂在牛舍上方牛吃不到的地方.每三天浸一次柴油即可驱蚊。

犊牛新蛔虫病和莫尼茨绦虫病的诊治与预防 - 养牛技术

犊牛新蛔虫病和莫尼茨绦虫病的诊治与预防 - 养牛技术

犊牛新蛔虫病和莫尼茨绦虫病的诊治与预防-养牛技术犊牛新蛔虫病和莫尼茨绦虫病是犊牛常见的两种肠道寄生虫病。

犊牛新蛔虫病的病原体为无饰科的牛新蛔虫寄生于初生犊牛的小肠内,引起肠炎,表现为下泻、腹部膨大和腹痛症状。

莫尼茨绦虫是由裸头科莫尼茨属的扩展莫尼茨绦虫和贝氏莫尼次绦虫,寄生于绵羊、山羊、黄牛、水牛的小肠而引起,对羔羊、犊牛危害严重。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犊牛新蛔虫病和莫尼茨绦虫病的诊治与预防。

1、犊牛新蛔虫病病原体生活史。

雌虫长14-30cm,雄虫11-26cm。

雌虫在小肠产卵,卵随粪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7-9天发育为幼虫,再经13-15天在壳内蜕化一次,为第二期幼虫(即感染卵)。

当牛吞食被感染卵污染的草料或饮水后,幼虫在小肠内逸出,穿过肠壁移行至肝脏、肺脏、肾脏等器官组织,进行第二次蜕化变为第三期幼虫,并停留在这些组织里。

待母牛怀孕8.5个月左右,幼虫移至子宫进入胎盘羊膜液中,进行第三次蜕皮,变为第四期幼虫,幼虫被犊牛吞入肠中发育。

犊牛出生后第四次蜕皮后长大,经25-31天变为成虫,成虫可在小肠中生活2-5个月,以后逐渐排出。

感染卵也可通过乳汁使犊牛感染,主要发生于5月龄以内的犊牛,2周至4月龄犊牛肠内有成虫。

在成年牛,只在内部器官组织有移行幼虫,尚未见有成虫寄生。

临床症状。

患牛被毛粗乱,体温正常,眼结膜苍白;食欲不振,腹部膨胀,排灰白色稀粪,有时混有血,有特殊腥臭气味;病牛表现为消瘦,臀部肌肉松弛,后肢无力,站立不稳。

如虫体过多形成肠梗阻,有疝痛。

如犊牛出生后感染,幼虫移行至肺部、支气管时,引起咳嗽。

如幼虫在肺部成长,还因肺炎而呼吸困难,口腔有特殊臭气味。

一般16-30日龄及6月龄以上的犊牛粪检难见虫卵,1-5月龄犊牛粪检有虫卵。

诊断要点。

6月龄以内犊牛易得该病,病牛的主要症状为排灰白色稀粪,有时混有血,有特殊腥臭气味,后肢无力,被毛粗乱,眼结膜呈苍白。

如虫体多,形成梗阻有腹痛,体温不高。

探讨牛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探讨牛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探讨牛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牛是重要的畜牧养殖动物,寄生虫病是牛养殖过程中一个常见问题。

寄生虫病对牛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均有不良影响,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因此,防治牛常见寄生虫病对于保障养牛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肠道寄生虫病:包括蛔虫病、牛弓形体病、牛肺吸虫病等。

2、皮下组织寄生虫病:包括切口线虫病和肉眼可见的胆道移行线虫病。

3、血液寄生虫病:包括血小蠕虫病和钩虫病。

二、防治措施:
1、环境卫生管理:维护牛棚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牛粪等废料,防止虫卵存留引起二次感染。

2、排虫药预防:采用科学合理的Integrative Pest Management(IPM)模式,规定合适的排虫药品和施用方式,减少对环境和人畜健康的负面影响。

同时,可选用中草药预防和治疗肠道寄生虫病,效果显著,且没有副作用。

3、健康饲养管理:增强牛的免疫力,提高肠胃消化功能,防止营养不良和体质下降引发的疾病。

适量添加预防性抗生素、维生素等保健品,可有助于维持牛的身体机能平衡和健康稳定。

4、定期检测和监测:及时发现疑似寄生虫病的症状和征兆,严密监测牛体内虫卵和虫体等情况,采取必要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对疾病的控制和消灭具有重要作用。

5、综合治疗:对一些严重的寄生虫病,特别是血液寄生虫病,需要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结合预防、清除和补充营养等方式,帮助牛快速摆脱疾病危害,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防治牛常见寄生虫病是养殖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除了以上几种措施之外,还需要加强饲养管理和关注牛群的健康状况,尽快发现并处理疑似的感染和疾病,保持牛的稳定和生产效益,推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犊牛新蛔虫病的诊治

犊牛新蛔虫病的诊治

2021年第4期(总第233期)临床金鉴犊牛新蛔虫病的诊治李文富,张开伟(云南省禄劝县畜牧兽医总站,云南禄劝 651500)摘要:犊牛新蛔虫是弓首科新蛔属,主要寄生于初生犊牛小肠内,可导致肠炎、拉痢,犊牛腹部开始膨大,腹部有疼痛感,严重时可引起死亡,给养牛业带来严重威胁,影响经济效益,制约养牛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关键词:犊牛;新蛔虫;诊治;浅谈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8655(2021)04-0034-02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禄劝县辖区内的很多乡镇陆续有养牛场(户)反映犊牛出生后5~15 d开始出现下痢严重,尤其是夏秋季节在有水源的地区和河道周边地区发生犊牛下痢更为严重,特别是青草茂盛和青草结籽阶段,在双化水库周边的封过、照块、砍邓、本增、长麦地、麻科作、赊角、宜岔、幸丘、高家、小马街、拥箐、联合、三蒙、撒营盘等地区反映更加强烈。

经调查发现,该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我国南方各省都有犊牛下痢严重情况,初生犊牛大量感染下痢死亡,多发生于新生4~5月龄的犊牛,经过对麻科作、赊角、宜岔、幸丘、高家、小马街、拥箐、联合、三蒙9个地区的165例病例实地诊断,并对死亡的96例病例进行解剖,检查出死亡犊牛表现为小肠肠炎、下痢、腹痛等重症,导致消化道严重受损而死亡,并在犊牛小肠腔内检查出大量巨型蛔虫成虫,养牛场(户)反映肌肉注射止痢针,如氯霉素注射液、庆大霉素注射液、乙酰甲喹注射液、苦参注射液、硫酸粘菌素注射液、杨树花注射液、恩诺沙星注射液、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止痢王黄藤素注射液、土霉素注射液,以及饲喂粉剂,如庆大霉素粉、百痢重泻停粉、安普霉素粉、氟哌酸粉、白头翁散、杨树花粉、硫酸粘菌素粉、土霉素粉等都达不到任何效果。

1 犊牛小肠腔内检查蛔虫成虫在犊牛小肠腔内虫体粗而长,蛔虫体的颜色为淡黄色,蛔虫体表角质层较薄而柔软,透明容易碎裂,虫体前端有3个唇,食道圆柱型,蛔虫后部有一个胃和肠管相连接;雄性虫体长20 cm 左右,尾圆锥形,弯向腹部;雌虫体比雄虫大而长25cm,虫体的生殖孔开口虫体前1/15处,尾部直立、虫卵出现圆球状,短而圆,75 um 左右,虫体壳皮较厚,外皮窝状,鲜虫的虫卵为淡黄色;寄生虫在犊牛小肠内发育成熟,雌雄交配,卵随着粪便排出,在适宜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下,3~4周即可发育为虫卵;母牛采食了被污染虫卵的饲料、青草或饮水后,虫卵在母牛的小肠内穿透小肠壁,再转移到肝脏、肺脏、肾脏器官,形成第3期幼虫后潜伏在这些内脏组织,母牛怀孕260 d,幼虫开始转移到母牛的子宫体内,寄生在胎盘中,随着母牛胎盘正常蠕动,胎盘内的胎儿小肠内有蛔虫卵正常发育生长,犊牛出生后5~15 d 发育成成虫,成虫在犊牛体内寄生2个月后随着犊牛肠道排出体外污染饲草和水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犊蛔虫病的防治
牛犊蛔虫病的防治患病症状:
病牛以间隔性拉稀为主要症状,牛体消瘦,精神不振,有时还兼有咳嗽及便秘等;初期粪便中未见有蛔虫拉出,后期粪便中陆续带有蛔虫。

若不及时治疗,严重的病牛会发生虚脱而死亡。

防治方法:
定期驱虫:在牛犊1月龄和5月龄时各驱虫1次,每公斤牛犊喂服8毫克左旋咪唑。

同时,对圈舍场地每15天用2%敌百虫溶液喷洒1次。

管好粪便:及时清除牛舍内外的粪便和尿液。

清除出的粪便应堆积发酵,彻底杀灭虫卵。

避免感染:发病牛多为外购的10月龄左右的牛犊。

因此,从外地购回的牛犊需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待粪便检查无虫卵时方可放入健康牛群中。

对症治疗:对重病牛犊,首先要进行补液、强心、抗菌,以免其发生虚脱,待拉稀停止时方可驱虫,以免刺激其肠黏膜而加剧拉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