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下)重点及总结-童庆炳

合集下载

(完整)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打印版

(完整)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打印版

文学理论教程文学理论教程文学理论教程基本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或世界的摹仿。

文艺摹仿说起初是在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上来立论的。

如德谟克利特。

西方传统:柏拉图:宇宙间的三类事物:理式;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镜子、艺术等艺术与理念世界隔了三层,是“影子的影子”“摹仿的摹仿”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诗学》:“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了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中国传统:《周易•系辞下》“观物取象”: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荆浩:五代大画家荆浩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叶燮:《原诗》中说:“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二、作者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1、中国传统“诗言志”说《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白居易《与元九书》:诗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感伤诗”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2、西方传统★表现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文学表现与日常表现的区别:文学表现要经过深思熟虑苏珊·朗格:“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个大发牢骚的政治家或是像一个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艺术家将那些正常人看来混乱不整和隐蔽的现实变成了可见的形式,这就是将主观领域客观化的过程。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作者:————————————————————————————————日期:《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文学史则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的。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

因此,文艺学的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

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的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看: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的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

文学理论(下)重点及总结-童庆炳

文学理论(下)重点及总结-童庆炳

★文本的基本内涵文本:由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具有多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

文本的多种说法(理解)文本:一切具有释义可能的符号链。

泛文本:几乎囊括了个中有待于接受主体从中读出某种意义的符号对象。

语言文本:由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文本。

非语言文本:由非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文本。

文学文本:由作家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第一文本(现象文本):由作者赋予表面形式的书本制成品,即文本的物理存在形式。

第二文本(生成文本):经过读者接受而生成新的意义的读者头脑中文本。

★文本与作品的主要区别★文本结构的划分中国:《周易·系辞》:言、象、意。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西方:黑格尔的基本美学思想“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

英伽登的划分:第一,语词声音和语音构成以及一个更高级的现象层次。

第二,意群层次,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意义的层次。

第三,图式化外观层次,作品描绘的各种对象通过这些外观呈现出来。

第四,在句子投射意象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

三个层面(言、象、意)文学的话语层(言)★文学语言(含混、反讽、悖论、隐喻、语言变异……)●含混:晦涩,歧义,复义一般理解:与明晰相反,通常指作品中的一种弊病,也就是当需要精确,明白无误的意思时,却用了含糊的、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新批评观点: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致,只要他使用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就同含混有关;基本的情况是:一个词成一个语法结构,同时有多方面的作用。

——[英]燕卜荪(含混七型)含混七型:异义、多义、歧义、复义、双关、矛盾、相对●反讽: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让人上当的圆滑而卑下的手段”。

童庆炳《文学理论》全部重要概念清晰总结

童庆炳《文学理论》全部重要概念清晰总结

概念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1949年建国后从俄文翻译过来,实际上正确名称应是“文学学”。

文学活动:文学不是以成品这种形式而存在的,而是以活动的方式存在的,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研究范围:文学的普遍规律。

研究内容: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研究任务: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应有品格:实践性、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文学四要素: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由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

其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他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认识与反映。

艺术生产论:第一种意义: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文学理论-童庆炳完整笔记

文学理论-童庆炳完整笔记

文学理论-童庆炳完整笔记1、别林斯基;“现实性的诗歌”的“显著特点,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它不再造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像凸面玻璃一样,在一种观点之下把生活的复杂多彩的现象反映出来,从这些现象里面汲取那构成丰满的、生气勃勃的、统一图画时所必需的种种东西”。

2、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古代: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

各种文学类型浑然混合在一起,没有获得各自独立的形态;一部作品兼具几种类型特征;没有一种类型形成主要的文学潮流。

近代: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分别成为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

现实型文学的深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统一的结合型文学。

3、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①特征性:特征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②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而它实质上是由文学典型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造成的。

4、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而且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们还起反作用。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表现特征)分为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2、虚实相生(结构特征)“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

“虚境” :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三)韵味无穷(审美特征)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第四节文学意象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1、本质特征是哲理性2、表现特征是象征性3、形象特征是荒诞性章学诚:《文史通义》“《庄》、《列》之寓言也,则触蛮可以立国,蕉鹿可以听讼;《离骚》之抒愤也,则帝阙可上九天,鬼情可察九地……愈出愈奇,不可思议。

文学理论教程_童庆炳 重点内容

文学理论教程_童庆炳 重点内容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笔记)文学概念“三义”——三种不同概念,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2、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时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

4、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6、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7种)都属于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7、文学创造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8、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

它是指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9、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期末复习整理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期末复习整理

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得性质与形态1、文学理论得学科归属(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

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得《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就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得秩序,文学理论就是对文学得原理、文学得范畴与判断标准等类问题得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就是静态得)或文学史则就是研究具体得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得文艺学得三个分支就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作用得。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得大量材料与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得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得分析与文学发展历史得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得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与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得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得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与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得灵魂,成为一堆混乱得材料与随心所欲得感想得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得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得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得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

因此,文艺学得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

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得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瞧: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得一般性得普遍规律得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得文学作品、作家与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得文学作品、作家与文学现象得解释、分析与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得揭示。

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瞧: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得审视,对文学得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得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得具体对象上就是不同得,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得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得演进过程与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的基本内涵文本:由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具有多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

文本的多种说法(理解)文本:一切具有释义可能的符号链。

泛文本:几乎囊括了个中有待于接受主体从中读出某种意义的符号对象。

语言文本:由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文本。

非语言文本:由非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文本。

文学文本:由作家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第一文本(现象文本):由作者赋予表面形式的书本制成品,即文本的物理存在形式。

第二文本(生成文本):经过读者接受而生成新的意义的读者头脑中文本。

★文本与作品的主要区别★文本结构的划分中国:《周易·系辞》:言、象、意。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西方:黑格尔的基本美学思想“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

英伽登的划分:第一,语词声音和语音构成以及一个更高级的现象层次。

第二,意群层次,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意义的层次。

第三,图式化外观层次,作品描绘的各种对象通过这些外观呈现出来。

第四,在句子投射意象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

三个层面(言、象、意)文学的话语层(言)★文学语言(含混、反讽、悖论、隐喻、语言变异……)●含混:晦涩,歧义,复义一般理解:与明晰相反,通常指作品中的一种弊病,也就是当需要精确,明白无误的意思时,却用了含糊的、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新批评观点: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致,只要他使用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就同含混有关;基本的情况是:一个词成一个语法结构,同时有多方面的作用。

——[英]燕卜荪(含混七型)含混七型:异义、多义、歧义、复义、双关、矛盾、相对●反讽: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让人上当的圆滑而卑下的手段”。

三种含义:第一,“佯装无知”(出自喜剧角色依隆)第二,“苏格拉底式的反讽”,“旨在从对方口中套取真言的发问技巧”第三,指“反诂”或“反语”,古希腊修辞学家用它来表示字面意义与实指意义不符或相反。

●悖论:“反论”“诡论”“矛盾语”悖论是一种表面上自相矛盾的或荒谬的,但结果证明具有意义的陈述。

——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汇编》●张力:1937年由美国批评家艾伦·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中首次提出。

新批评派认为“张力”概念一,体现了文学区别于科学文体的特异性——文学语言的含混性二,体现了诗歌内在结构的普遍辩证关系——矛盾的组合体三,体现了诗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比喻性质四,体现了“细读”的原则——推敲语词的微言大义●变异:对文学文本中一反常规的语言现象所做的研究。

语音的变异,词汇的变异,句式的变异,篇章的变异,语域的变异,书写的变异●陌生化:是使艺术作品增加可感觉性的各种手法的统称,又是使文学作品具备文学性的手段。

文本的现象层面(象)抒情性文本●意象(中国首创的审美范畴;首次出现:(东汉)王充《论衡·乱龙篇》)意思是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外物形象和作者的情感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作者凭借外物形象驰骋想象,外物形象又在作者的情意中孕育成审美想像。

●意境(又称“境界”,中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首次出现:(西汉)刘向《新序·杂事》)指抒情性的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极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

(考题猜测:解析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举例:①意象不同,意境相同李煜《相见欢》——马致远《秋思》②意象不同,意境不同马致远《秋思》——刘禹锡《秋词》③意象相同,意境相同柳永《雨霖铃》——纳兰性德《如梦令》叙事性文本★三大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情节三种表现形态极其案例冲突性情节: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行动较强的情节。

——动作线索例:《红楼梦》非冲突性情节:以表现人物内在心理过程为主的情节。

——心里线索例:《伤逝》无情节:情节性的判断。

例:《等待戈多》序列:冲突性→非冲突性→无情节→内化倾向情节的构成要素*艺术构思:作家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意象极其序列的过程。

(童庆炳)*情节:作为故事的叙述,必须对故事进行艺术加工和重构,使生活时间的发展过程展现为一个具有审美意味的序列。

(刘安海)●人物扁平人物:指人物性格刻画比较单调,人物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十恶不赦,缺乏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人性的复杂。

(扁平人物”又可称之为类型人物,这在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表现得最为出色,如诸葛亮是“智”的化身,关羽是“义”的化身,刘备是“仁”的化身,张飞是“勇”的化身,曹操是“奸”的化身,等等。

)圆形人物: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如阿Q,哈姆雷特,堂吉·诃德。

)马克思主义典型轮典型人物的艺术特征,其审美效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生命魅力,以人的生命形式而呈现出无穷魅力。

例:阿Q的性格②真实性,艺术的真实,应含有更丰富深刻的历史意蕴。

例:阿Q的命运悲剧中的思想③合乎理想,人类的审美理想。

例:《到灯塔去》拉姆齐夫人④新颖性,典型塑造的独创性。

别林斯基“熟悉的陌生人”●环境环境:环绕人物,形成其性格,造成其命运或心态并促使其行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小环境:人物的活动场所,即环绕他的各种人际关系以及与其发生各种联系的自然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

大环境:由人物的具体生活环境所投射出的社会的时代背景。

、典型环境: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有包括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性格和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首先表现为相互依存关系。

一方面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

其次表现为互动性关系。

一方面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作用。

环境表现形态:①写实环境:比较接近现实生活的确指环境。

(如现实主义作品)②假托环境:比较接近现实生活的虚指环境。

(如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③虚幻环境:完全是一种超现实的环境,但在更高层次上映现着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具有普遍的现实指向性。

(如《西游记》《变形记》《等待戈多》《神曲》)文本的意蕴层(意)意蕴:渗透、充溢在艺术形象中的审美情思。

形而下意蕴:文本的现象层通过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所传达出的比较明确具体的情感和观念。

形而上意蕴:超越了特定社会了历史内容,带有全人类性的,更为普遍、永恒的一种精神体验和哲理思考,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寻和追问。

●主题、多主题、主题的多义性主题:与艺术形象交融在一起的,饱和这作家审美情思的核心意蕴。

即为艺术形象所包含的审美意识。

多主题(作品本身来看):一部作品的主题除了正主题之外,还有一个以上的副主题,两者相得益彰构成一个和谐的艺术整体。

主题的多义性(接受角度来看):一部作品的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把握,因而有各种不同的释义。

案例:文学形态●文学思潮在一定社会历史运动或时代变革的推动下,一些政治文化思想相近,创作主张和审美追求相似的作家共同形成的带有广泛社会倾向性的文学运动或文学潮流。

规定性:第一,其形成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二,表现为一定的文学运动或思潮第三,以一定的文学思潮作旗帜。

第四,以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文论家、批评家和作品、文论、文学批评著作为实绩。

●文学流派一定历史时期内,由思想倾向、艺术倾向、文学见解、创作风格接近或相似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结合而成的文学派别。

如:花间派,公安派,法国“七星诗社”。

规定性:第一,其形成至少要有一个相当数量的作家群第二,这一作家群必须思想倾向一直,文学观念相近,文学风格相似第三,文学流派是一个民族的文学进入到成熟时期的产物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的关系联系: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文学思潮既可以促进文学流派的形成,又可以推动文学流派向前发展文学流派本身的不断运动,可以导致文学思潮的诞生区别:具有独立性有时有文学思潮出现,但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文学流派产生★现代主义文学基本内涵:现代主义文学一般指产生于19世纪末,衰落于20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学思潮,即指的是西方从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与发展中涌现的诸多文学观念,文学流派综合而成的颇为复杂的文学思潮。

其中包括:后期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等。

异化意识:任何事物离开自己的本质,走向反面就叫异化。

人自己创造的东西反过来称谓压迫人的力量,也叫异化。

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是现代社会的全面异化。

A.人与社会的异化加缪的《局外人》舍伍德·安德森的《畸形人》B.人与人的异化现代社会的多变性和人的交往的“一次性”和“无背景性”,是人与人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沟通。

现代社会把人赶入城市,人只是过客,依靠“名片”(符号)以他人交往,根本无法进行“心”的交流。

C.人与自我的异化现代心理学解释自我的不稳定性,不可靠性和无意义性,机械主义和分工制下现代人自我的丧失和个性的丧失。

D.人与自然的异化从文艺复兴开始到19世纪,西方人集中精力征服自然,到19世纪末,自然被征服后成了第二自然,反过来成为压迫人的力量。

E.人与语言的异化程式化的语言使人成为“语言牢房”中的囚犯。

荒诞感:荒诞原指音乐上的不和谐音。

哲学上指个人与其生存环境的脱节。

人既不是世界的主人,也不是社会的牺牲品。

他对外部世界无法理解,他的任何行为和喜怒哀乐都对外部世界不起任何作用。

世界只是呈现出冷漠陌生的面孔。

★现代主义文学为何说是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反叛?第一,内容上的“向内转”整体表现上的主观化,把表现对象转向人的心理甚至潜意识。

第二,表现上的“隐喻性”间接暗示象征的方式,形象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

第三,文学形象的符号化,形象的象征性,符号意味。

第四,对“异化”主题的发现和开拓,本质存在,主体和客体的转化关系。

第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