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于租界内外的情感沈从文小说创作与上海王爱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4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Apr.,2012
第30卷第2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30 No.2
游离于租界内外的情感
沈从文小说创作与上海
王爱文
(新乡学院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摘 要]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租界,以其独一无二的生存环境对沈从文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仔细考察沈从文居留上海期间的创作、通信及相关资料,从艰难的租界生存和丰富的谋生体验、庞杂的租界叙事和难舍的乡情、矛盾的租界情结和尴尬的 乡下人 身份等三方面作出论述,以期对上海租界在精神、生活、创作等方面对沈从文的潜在影响作出较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沈从文;上海;乡下人;都市;批判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2)02-0078-02 沈从文曾在上海租界生活了三年多,这在时间上虽然不长,但对他以后的创作和生活却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我们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做一个考察。

一、艰难的租界生存和丰富的谋生体验
沈从文说过: 上海很容易过日子,又很不易过日子 [1](P134)。

这里面包含着生存的艰辛和机遇。

很不易过日子 是因为沈从文寓居上海法租界后,就面临比较严峻的生计问题。

当时的沈从文已将母亲妹妹接来同住,每月光房租、水电费、伙食、衣物等基本生活费用的开支就达到 100圆左右 [2](P180)。

据资料显示,当时作家在上海的谋生之路是非常窄的, 不容易找到 副业 (也许应该说 正业 ),不但教授没份,甚至再起码的事情都不容易找。

[3](P9)。

所以居留上海的作家每个月都得写至少十万字以上稿子(不包括卖不掉的和稿费收不回来的稿件)来换取生活费用,才能生存下去。

这样算下来,每天至少要写四五千字。

这就使得沈从文生活得非常狼狈:虽然他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写作,一完稿便急急送出,甚至一遍都来不及修改,还经常窘迫到要靠典当、借债才能勉强应付房租、日常应酬和生病等民生问题。

强大的生存压力难免不折射到作者的创作当中 在 一个天才的通信 、 呆信官日记 、 不死日记 等沈从文初到上海时期的创作里,主人公在穷、愁、病痛的折磨中,最后都免不了死亡的悲惨命运。

通过这些近乎自叙传式的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生存在上海的青年作家,靠稿费谋生的艰辛和不易。

但是,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经济高度发达的上海也有在全国独一无二好处,那就是博大兼容的胸怀和 敢为天下先 的开新气概。

沈从文是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所以他才说, 上海很容易过日子 。

第一、沈从文意识到他的文章 只有在上海才写得出也才卖得出 [1](P143)。

六年多的北京历险,使他几乎写尽了少年行伍时期的许多材料, 可以说他抒写自我
的作品已进入死胡同,因此接下去就不能再写这类作品了 [4](P101)。

而上海正好能够使他 既能从这个市民化的社会里领略新的生活,又能发现新的社会问题,启发新的人生思考,从而表现新的人文诉求。

[5](P603-604)就沈从文在上海期间发表的 媚金 豹子 和那羊 、 萧萧 、 阿丽思中国游记 、 一个女剧员的生活 等作品来看,其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和其北京时期的创作有很大不同。

30年代的上海是全国的文化出版中心,发达的出版系统为上海的文学繁荣提供了物质前提:报刊、杂志众多,书店林立,其发行和出版自然需要大量稿源。

在这种的情况下,沈从文才得以在刚到上海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创作出版了十多部小说集,稿费也由在北京时的千字一元升至二元甚至四元。

使他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 在1929年6月2日写给父亲的信中写道 目下则一离开上海就得饿死 。

第二、沈从文在上海受到了报刊和出版业的刺激,在自我创作之余,与丁玲、胡也频等人于1929年1月合作创刊 红黑 、 人间 两份杂志,并赢得了极为可观的单期发行量。

后来又协助丁玲创刊 北斗 ,并专门创作 黔小景 供稿给 北斗 。

这对他今后主编 大公报 文艺副刊 等报刊并取得巨大成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三、1929年6月,在徐志摩的推荐下,只有高小文凭的沈从文得到中国公学校长胡适的邀请,被破格聘为国文讲师,教授 新文学研究 、 小说习作 和 中国文学史 等课程。

按照美国汉学家金介甫的说法,沈从文因
此步入了 中产阶级 [4](P75)。

胡适如此破格之举,奠定了沈从文大学教职之路。

此后,沈从文陆续到国立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担任教职,都缘于中国公学教书之平台。

且此后的沈从文文学创作日渐成熟,文学批评日益增多,这和教学活动的理性化、互动性不无关系。

78 [收稿日期]2012-03-04
[作者简介]王爱文(1975-),女,河北邯郸人,新乡学院文学院讲师,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学研究。

沈从文曾谈到自己这段教学经历: 我在中国公学教书,有得有失。

生活稍稳定,在崩溃中的体力维持住了。

图书馆的杂书大量阅读,又扩大了知识领域。

另一面为学生习作示范,我的作品在文字处理组织和现实问题的表现,也就严谨进步了些 学习过程中有个比较成熟期,也是这个时候。

写作一故事和思想意识有计划结合,从这时方起始。

[6](P85)
第四、在上海,还发生了一件深深影响到沈从文创作的大事件 与张兆和的恋情。

从1929年冬天始,沈从文开始了他长达三年多的追求张兆和的爱情马拉松并最终修成正果 。

这段佳缘的成就离不开上海开化、自由的都市环境(如法租界区的浪漫气息);沈从文才华横溢的文笔以及上海独特的出版环境成就了他 ,改变了他穷困的生存状态,使他有时间、信心和精力去经营爱情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沈从文在上海期间之所以创作了大量的爱情传说,既是为了歌颂湘西人的勇敢,也是为了鼓励自己要象豹子、龙朱那样去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虽然沈从文在上海期间经历了窘迫和困顿(生存)、劳累(写稿)、挫折(恋爱)、破产和债务(创办刊物)以及强大的压力(教学) 但是,上海也给了沈从文日渐响亮的名声,并开启了他生命中两项重要的事业 编辑与教师。

这些成败交织的体验,使沈从文产生了对上海爱恨交织的矛盾态度。

所以,他一方面将上海作为批判的对象,另一方面则在不知不觉中与之融合在一起。

二、庞杂的租界叙事和难舍的乡情
(一)正面的租界叙事
虽然沈从文作品中没有新感觉派作家所热衷描写的上海外滩、百货大楼、咖啡馆、舞厅、公园和跑马场以及那些靓丽、摩登、充满欲望的时髦女郎,但是,为了迎合时尚,取悦编辑和读者,他的笔调也变得 时髦 起来。

1.用 性 来取悦读者。

海派作家作品中有大胆、夸张而越位的性描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相同的描写在 乡下人 沈从文笔下同样毫不逊色。

韩侍桁曾就此批评道: 就在描写一幅田园风景里,他都要加以性的点缀 [7](P169)。

纵观沈从文在上海时期的创作,用湘西世界和色情描写来满足城市读者猎奇和窥秘心理,迎合 读者兴味 进而提升作品的销量的作品数见不鲜。

沈从文这种迎合读者欣赏趣味的心态早在北京时期就已初见端倪,如他就曾把 雨后 的写作动机解释为: 时流行风气正在写性故事,因之当抒情诗来试笔。

[8](P64-65) 沈从文向来就懂得如何迎合时尚!这种创作兴味延续到沈离开上海后很长时间,沈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

2.用爱情来赢得读者。

除了以 性 来媚俗外,恋爱这个大众化的题材也是作家用来取悦读者、赢得读者的法宝。

因为生理心理发育的必然,青年人对恋爱题材特别感兴趣,而作家如果以此为素材,出版之后的读者自然可以更多些。

沈从文自然深谙其中奥妙,上海期间,他适时创作了大批以爱情为基色的小说,如 龙朱 、 媚金 豹子 和那羊 、 一个女剧员的生活 等。

3.用 左 来吸引读者。

20世纪30年代最先兴起的文学热潮是革命文学,这是大革命失败前后特定时代和社会的产物。

首先是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对于革命文学的倡导;其次是其他作家的纷纷加盟;再次是图书市场的热销。

使革命文学由先锋走向大众,形成一股浩浩荡荡的文学大潮。

沈从文也不失时机地写出了主题和题材都属于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期中国左翼文学主流范畴的现实主义的小说。

如在小说 大城市中的小事情 里,他对几家雇用企业的 老板 ,特别是一家现代工厂对工人的残酷的剥削提出了批判[4](P98)。

在小说 阿丽思中国游记 序言里,他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4](P100)。

4.用批判来警醒读者。

文人对上海一般都没有什么好印象,原因颇多,就当时社会思潮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点:首先,上海的繁华,是与外国殖民主义者分不开的,这使民族主义者无法接受;上海是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最发达的地方,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阶级论的传播,使上海倍受诟病;一战后,西方文化价值受到质疑,加上其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生存法则又违背中国传统,上海在文人的笔下就成了被批判的对象。

而作为深受 五四 思潮影响的青年作家沈从文,在其作品中出现的对都市及都市人的批判(如 绅士的太太 、 都市一妇人 、 阿丽思中国游记 等)就成了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只不过和其他作家相比,他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从此开始了对乡下人无原则的赞叹!
(二)游离于租界之外的思乡情结
由于有了现代都市文化背景的参照,沈从文的怀乡主题的精神内涵已不再象居留北京时那样是简单的对家乡的亲人和事的怀念,更多的是对家乡的自然美与人性美、人情美的回忆和向往,并且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纵深处,开始探索民族的出路等形而上的问题。

于是沈从文 发现 ,都市是堕落的、汉民族是病态的,而都市又是属于汉人的;湘西是美好的、苗民是健康的。

因此,都市乡村的分野也就成了汉族和苗族的分野。

由沈从文明显颂扬苗族族性的小说均写于 阿丽思中国游记 之后,就可以看出,租界体验在激发沈从文对自身族性(沈从文的祖母是苗族,母亲是土家族)的自豪感方面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正是在城乡的强烈比对下,引发了沈从文的苗族记忆和想象,他通过一次次精神还乡,开始了对湘西边民的一次次神话建构,从而高举起 乡下人 大旗,并形成了自己明确的文化批判立场。

三、矛盾的租界情结和尴尬的 乡下人 身份
纵观 乡下人 沈从文的都市批判小说,我们发现他对都市的批判是相当有限的,主要限制在精神的层面(如虚伪、自私、堕落、小气、懦弱、冷酷、势力等,而这些弱点其实是人性的弱点,不单单属于城里人)。

而通过沈从文和其好友王际真的通信,我们发现,沈从文实际上是认同都市生活的,特别是都市的物质生活。

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氛围,热闹烦嚷的气氛,机械文明的 钢、铁、汽、电 和消费文化的 橱窗里广告 ,都使沈从文 很耐烦 [1](P135),甚至可以说是很欣赏和向往 。

在其小说 一个女剧员的生活 中,沈从文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高傲而美丽的话剧女演员萝,鄙视中国男性的爱情追求,反而和一个其貌不扬的日本人订婚。

萝的爱情故事,就文本所提供的男主人公的国籍身份和女主人公的爱情抉择来看,沈从文已不自知的流露出其潜在心理:殖民地人们惯有的对殖民者的仰视心态和民族自卑心态。

无独有偶,这样的爱情选择也出现在丁玲的小说 莎菲女士的日记 中。

更令人吃惊的是,在小说 阿丽思中国游记 中,沈从文竟然借阿丽思之口来赞扬处于边缘的湘西文明,借以提升其价值,进而达到贬斥中国汉族中心文明的目的。

这同样暴露了沈从文
79
2012年4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Apr.,2012
第30卷第2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30 No.2
真善美的人性之光
浅析严歌苓的小说
李铜飞
(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摘 要]严歌苓的作品一直备受关注,许多研究者都在试图寻找她作品中呈现出的独特的人生体验。

底层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草根文化也早已波涛暗涌,严歌苓笔下塑造了与众不同的女性草根,书写不一样的苦难,通过她笔下的女性我们看到了真善美的人性之光,她的人性的赞歌给读者甚至给全人类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关键词]严歌苓;女性;人性;悲悯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2)02-0080-03 在如今 底层文学 、 草根文学 备受关注的年代,许多作家都致力于对现实艰难的生存状态的书写并企图寻找到何为人性这一永恒的命题。

苦难 似乎成为了作家们经常写的母题,严歌苓的小说可以说是打开了一个新的层面,她笔下的女性让人看到了不一样的底层与草根,简单、执着、乐观、超然、自由、纯朴甚至倔强,一些傻傻的天真,却依然顽强地活着,不管怎样,活着就是最好的证明,活着就好。

她用她笔下的人物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复杂,带着道德的审视,寻找宽容与悲悯的救赎。

一、纯真的生存姿态
在这个喧闹的世界,所有的事情都变得复杂,而严歌苓用她的笔给我们创造了另一个世界,那就是简单,干净,单纯,没有勾心斗角,她笔下的主人公随性地生活着,为自己而活,活得坦然与超然,有一种原始的野性的呼唤,体现出的是纯真的原生美,他们以自己那种执着与乐观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鲁迅先生说过: 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
好是画他的眼睛。

[1](P110)
的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心甚至一群人在某一时代的生活状态。

葡萄,是一种简单而坚韧的植物,冬天用土随便掩埋,来年依旧可以生存,葡萄晶莹剔透,就像人心一样干
的被殖民者的心态。

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怀疑,沈从文是不是在这样的心态下,举起 乡下人 的大旗并明确自己的苗族属性的呢?果真如此的话,沈从文所标榜的 乡下人 身份的价值就有必要重新审视了。

笔者个人认为,应该是沈从文对都市文明的批判给我们现代人留下了更多的警醒和再思考的空间。

纵观沈从文30年代的创作历程,三年多的上海生活在时间上虽然不长,但是对于沈从文后来的创作形成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上海时期作为沈从文创作中的重要一段,其历史的特殊性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下去。

[注 释]
据 沈从文家书 和 沈从文年谱 记载,沈从文1930-1932年间共给张兆和写了100多封书信。

上海出版业的金钱利润和强大的生活压力,促使沈从文大量创作,以致单就作品数量来讲,当时的文人作家已无人能与沈从文相比。

沈也因此为自己赢得了 多产作家 、 短篇小说之王 和 中国的大仲马 的称誉。

新中国成立前夕,郭沫若曾在其文章 斥反动文艺 中,把沈从文定性为 桃红色作家 ,认为他的大部分创作是 作文字上的裸体画,甚至写文字上的春宫。

建国后沈从文放弃文学创作而改文物研究,与此文大有关系。

在通信中沈从文多次提到想到美国去,喜欢看王际真
寄来的法国的画报,并积极设法使他的妹妹学好法语。

他的职业理想是去外国随公使做一个小办事员。

如果去纽约,他会很耐烦的数那街道上古怪的汽车的号码,以及街道边的橱窗里广告。

[参 考 文 献]
[1]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18卷[M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2]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3]苏汶.文人在上海[A].马逢洋.上海:记忆与想象[C].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
[4]金介甫.沈从文传[M ].香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
[5]邱明正.上海文学通史(下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27卷[M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7]韩侍桁.一个空虚的作者 评沈从文先生及其作品[A].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8]吴世勇.沈从文年谱[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黄儒敏]
80 [收稿日期]2012-03-05
[作者简介]李铜飞(1988-),女,新疆阿勒泰人,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