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论语与孔子

合集下载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摘要:细读《论语》,我们就会发现,孔子是一位具有多彩多姿性格的人,有时还很可爱。

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能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里产生重要影响,当然是源于它博大精深的思想,但与孔子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莫大的关系。

关键词:学者;智者;仁者;通者;人格魅力孔门弟子亲眼目睹了孔子的人格魅力,并为其所吸引。

《论语·述而》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①]这是对孔子人格的一种轮廓式的描述。

颜渊对孔子更是赞佩不已:“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即使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孔子在很多地方同样让人赞赏。

一、孜孜不倦的学者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

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孔子自己承认:“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

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论语·乡党》)。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

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对这一事件,《史记·孔子世家》所记略有不同:“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与论语的现代解读

孔子与论语的现代解读

孔子与论语的现代解读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百世之师,其言传无疆”。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现代的角度进行了解读。

首先,论语中的“仁”是一个核心概念。

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要以仁心对待他人,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同时,仁心也体现在对待他人的宽容和理解上。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宗教和价值观,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

其次,论语中的“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要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

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我们应该保持学习的姿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同时,学习也需要实践和反思的过程。

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并反思自己的行动和思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论语中还强调了“礼”与“义”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通过遵守礼仪和尊重他人的权益,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礼仪和道德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

我们应该尊重社会的规则和道德准则,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个人的道德修养,注重自身的品德修炼。

此外,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了“孝”与“悌”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和尊重长辈是人伦关系的基础,悌则是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关心和帮助的表现。

在现代社会,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

我们应该尊敬父母,关心家人,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的互助精神,帮助他人,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最后,论语中还强调了“诚”与“信”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诚实正直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信守承诺是维护人际关系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诚实和信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应该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言行一致,不言而信,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

对论语和孔子的认识

对论语和孔子的认识

对论语和孔子的认识说到《论语》和孔子,大家脑袋里肯定会浮现出一位穿着古装、留着胡子、手拿竹简的老爷子,嘴里不时冒出一些高深莫测的语句。

别看孔子活了几千年,他的话依然被许多人当成了生活的“宝典”。

你有没有想过,《论语》其实并不是一本什么深奥的哲学书,它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对话记录,很多话听起来就像咱们平常聊天时说的家常话,简单、直接,还特别接地气。

尤其是那些“温文尔雅”但又极具智慧的言辞,怎么看怎么有味道。

就好像我们听老一辈的人唠叨:“做人要踏实”,这不就是“和而不同”的精神吗?咱们先说说孔子,他可是个了不起的老头。

不是说他天生就聪明无敌,而是他经历了很多波折,人生像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

大家都知道,孔子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甚至差点饿死,活得特别艰难。

你要是没点本事,也许早就放弃了,哪还能有后来那么多的追随者和智慧?不过,孔子从来都不急躁,他知道自己做事情得有耐心。

就像他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他从不觉得自己是万能的,反而非常谦虚,认为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这种思想放在今天,就是咱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

你看,那时候的孔子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便世界如何变化,人要不断进步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论语》这本书,字里行间全是孔子的思想,很多都是他平时对弟子们的教诲。

比如他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说白了就是,学习不止步,不断复习,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大家都知道,咱们读书的时候,总有那么几门学科,学得很痛苦,像数学、化学,记得有次我为了背公式和定理,简直都快抓狂了。

但是,孔子说得对,真正的快乐是从不断努力和进步中找来的,就像登山一样,爬到顶峰的瞬间,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再比如“温故而知新”,这是多么智慧的一句话!看似简单,实则深刻。

人活在世上,难免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境,但是回过头去想想,自己走过的路和曾经学过的东西,或许能给你提供新的视角。

想想看,咱们这一代人,不管走到哪里,手机里总有一堆学习的APP,回头一看,学了那么多东西,可有多少真的记住了呢?但是如果能“温故而知新”,把过去的经验重新审视,或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高中语文 必修一 名著导读《论语》和孔子(精品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一 名著导读《论语》和孔子(精品版)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 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其中有一句话: “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 年前孔子的智慧。”
孔子,名丘,字仲尼,在家中排行 第二。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 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 文化名人”之首。相传曾修《诗》《书 》,订《礼》《乐》,序《周易》,撰 《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 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 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的 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
温,良,恭,俭,让
温——面慈貌和,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良——心地纯善,只有利他之心,而无自私 之念;
恭——出门如见大宾,平等恭敬每一个人;
俭——心安于道,自奉俭约,视名利如浮云;
让——“自卑”而尊人,言谈举止进退皆合礼 仪。
孔子思想: 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爱
人” ;主张“礼”,维护、恢复周礼;主张 “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礼乐 治国)”。
子贡善于经商
之道,富致千金, 为孔子弟子中首 富。相传,孔子 病危时,未赶回, 子贡觉得对不起 老师,别人守墓 三年离去,他在 墓旁再守了三年, 一共守了六年。
子贡赎奴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子人路在(其拯他溺诸)侯受国牛中:做 奴隶,有能把他们赎出来的人,子可路以拯到溺国者库,中其领 取个国家赎诸金侯给。国他的有中一赎赎次了金。, 一孔 个孔子 鲁子说的 国弟 人:人 之 必子 ,“拜 。 拯赐子(之 孔 溺回贡(以 子 者国子(牛曰矣后端贡,:。的木)拒子“”名赐绝路鲁))收在呀受人下一。 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 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不只是个人的事 情。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 赎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 你的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 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

《论语》和孔子

《论语》和孔子
《论语》
《论语》
《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一部语 录体著作,共20篇。每篇以第一则的前两个 或三个字为篇名。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是研究 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的观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思想 基础,统治我国长达两千多年(半部《论语》 治天下),至今仍有有重要影响。其中的许 多言论后来作为成语、格言对中国乃至整个 东期,大学者朱熹给《论语》 和《孟子》、《大学》、《中庸》四本 著作注释合称《四书集注》。后人因此 把这四部著作合称“四书”。【“四书” 与“五经”(《诗》、《书》、《礼》、 《易》、《春秋》)是儒家的主要经典 著作】
孔子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 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 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 内容是“仁”、“礼”。孔子在封 建时代享有崇高的地位,被尊为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圣 人”)。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
一、孔子生平
(前551—前479),鲁国陬邑人。

二、《论语》的文学特征:语录体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比喻: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对偶: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喻于义,小人常喻于利。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排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言必信,行必果。

仁者,爱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阳货欲见孔子。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五则1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

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3、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问怎样修养仁德。

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

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4、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贡问孔子说:“乡里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孔子说:“不可以。

”子贡又问:“乡里人都厌恶他,怎么样?”孔子说:“不可以。

不如乡里的好人都喜欢他,乡里的坏人都厌恶他。

”5、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

”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

《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的解读与应用

《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的解读与应用
注重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强调 道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道 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启发式教育:采用启发式教 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创造力
实践教育:注重实践教育,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
责任感
终身学习:倡导终身学习,鼓 励学生不断追求知识和技能,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添加 标题
目的: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传播儒家思想
添加 标题
影响: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添加 标题
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添加 标题
内容:包括孔子的教育思想、政治 思想、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
孔子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孔子教育思想的形成:孔子在春秋时期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义、礼、智、信” 等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的发展: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即教育应该注重诚实和 诚信,不隐瞒自己的无知和不足。
启发式教学
孔子提倡启发式 教学,主张因材 施教,注重学生 的个性和特长
孔子认为,教育 应该注重培养学 生的独立思考能 力和创新能力
孔子强调,教育 应该注重培养学 生的道德品质和 社会责任感
孔子认为,教育 应该注重培养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 实际操作能力
如何在现代教育中应用因材施教思想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根据学生 的特点进行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激发 学生的学习动力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 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 自信心和自尊心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 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 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 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者 爱人”、“因材施教”这些思想观点 就是他提出来的。他中年时开办私学, 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 等职,四年后虽因遭小人暗算弃官, 但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后率弟子周 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 讲学,整理古籍。他的儒学思想渗入 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影响了 中国乃至世界上其它地区一大部分人 近两千年。
《论语》一书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其言论 编撰而成的。书中收录了很多孔子关于教育 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论述,之外还包括政治、 历史、经济、艺术、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论语》是一座智慧宝库,是孔子留给人类 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一部可以让人 从少年读到老年且能常读常新的奇书。
三 人 行 , 必 有 我 师 焉 。
——《为政篇》 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能够悟出新的见解、 获得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当老空想而不肯读书,那就更危险了。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 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孔 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述而篇》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 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来学 习,看他哪不好的地方加以改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公冶长篇》 一个真正聪明而好学的人,不把 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做耻辱。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