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吸收与解吸说明书
2 吸收与解吸(讲稿)

第二节吸收与解吸2.1 概述吸收(absorption)是依据不同组分在溶剂中溶解度不同,让混合气体与适当的液体溶剂相接触,使气体中的一个或几个组分溶解于溶剂中形成溶液,难以溶解的组分保留在气相中,从而达到混合气体初步分离的操作。
所用液体称为吸收剂(或溶剂)。
气体中能被溶解的组分称为溶质或吸收质。
不被溶解的组分称为惰性气体或载体。
使溶质从溶液里脱除的过程称为解吸或脱吸。
它是吸收操作的逆过程,一个完整的吸收过程往往包括吸收与解吸两个部分。
为实现气体吸收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①选择合适的溶剂(吸收剂);②溶剂的再生,这项费用往往占整个吸收操作费用的很大比例;③设计或选用合适的传质设备。
吸收操作根据物系气—液组分间是否发生发生化学反应分为化学吸收和物理吸收;根据吸收过程热效应是否显著分为等温吸收和非等温吸收;根据混合气体浓度高低分为低浓度吸收和高浓度吸收;根据被吸收组分数分为单组分吸收和多组分吸收。
本节主要讨论单组分、低浓度、等温、物理吸收。
2.2 气液相平衡2.2.1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在恒定温度和压力下气液两相接触时将发生溶质气体向液相转移,使其在液相中的浓度增加,当充分接触,两相达到相平衡。
此时,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称为平衡溶解度,简称溶解度;溶解度随温度和溶质气体的分压而不同,平衡时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称为平衡分压。
平衡分压p ﹡与溶解度间的关系曲线,这些曲线称为溶解度曲线。
加。
故加压和降温有利于吸收操作。
反之,升温和减压则有利于解吸过程。
2.2.2 亨利定律亨利定律:当总压不太高(一般约小于500kPa)时,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或理想溶液)上方气相中溶质的平衡分压与液相中溶质的摩尔分数成正比。
Ex p A =*式中——*A p 溶质A 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kPa ;x ——液相中溶质的摩尔分数;E ——称为亨利系数,kPa 。
采用其他的气、液相组成时,亨利定律有如下几种表达形式:(1)气相组成用溶质A 的分压*A p ,液相组成用溶质的浓度c A 表示时,亨利定律可表示为Hc p A A =*式中c A ——液相中溶质的浓度kmol/m 3;H ——溶解度系数,kmol/(m 3﹒kPa)。
吸收与解吸实验实验报告

吸收与解吸实验实验报告吸收与解吸实验实验报告引言:吸收与解吸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操作和现象。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物质在溶液中的吸收和解吸的过程,以及相关的实验技巧和方法。
本实验报告将详细介绍吸收与解吸实验的步骤、结果和分析。
实验目的:1. 了解物质在溶液中的吸收和解吸过程;2. 掌握吸收和解吸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3. 分析吸收和解吸实验的结果,探讨影响吸收和解吸的因素。
实验材料和仪器:1. 玻璃试管;2. 氢氧化钠溶液;3. 氯化铵溶液;4. 氢氧化钠固体;5. 氯化铵固体;6. 酚酞指示剂;7. 打火石;8. 酒精灯;9. 钳子;10. 温度计。
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玻璃试管,分别标记为A和B。
2. 在试管A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试管B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铵溶液。
3. 向试管A中加入少量的酚酞指示剂,使溶液呈现红色。
4. 将试管A和B放置在一个装有水的容器中,保持试管A的底部接触水面,试管B则悬空于水中。
5. 用打火石点燃酒精灯,将试管B加热至沸腾状态。
6. 观察试管A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1. 在试管A中,溶液的颜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2. 在试管B中,溶液开始加热后,溶液的颜色保持不变。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酚酞指示剂在加热的过程中逐渐褪色,说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被吸收了。
2. 氯化铵溶液中的酚酞指示剂在加热的过程中保持不变,说明溶液中的氯化铵没有被吸收。
进一步分析:吸收和解吸实验的结果可以归因于溶液中物质的化学性质和溶解度。
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可以与酚酞指示剂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溶液颜色的变化。
而氯化铵是一种盐类,其溶解度较高,不容易被吸收。
因此,在加热的过程中,氢氧化钠被吸收,而氯化铵保持不变。
结论:通过吸收与解吸实验,我们了解到物质在溶液中的吸收和解吸过程。
氢氧化钠溶液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可以吸收酚酞指示剂,导致溶液颜色的变化。
氧吸收解吸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氧吸收/解吸系数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2、测定氧解吸塔内空塔气速与液体流量对传质系数的影响;3、掌握气液吸收过程液膜传质系数的实验测定方法;4、关联圆盘塔液膜传质系数与液流速率之间的关系; 4、掌握VOC 吸收过程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1) 吸收速率吸收是气、液相际传质过程,所以吸收速率可用气相内、液相内或两相间传质速率表示。
在连续吸收操作中,这三种传质速率表达式计算结果相同。
对于低浓度气体混合物单组分物理吸收过程,计算公式如下。
气相内传质的吸收速率:)(i y A y y F k N -=液相内传质的吸收速率:)(x x F k N i x A -=气、液相相际传质的吸收速率:)()(**x x F K y y F K N x y A -=-=式中:y ,y i ——气相主体和气相界面处的溶质摩尔分数;x ,x i ——液相主体和液相界面处的溶质摩尔分数; x *,y *——与x 和y 呈平衡的液相和气相摩尔分数;k x ,K x ——以液相摩尔分数差为推动力的液相分传质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k y ,K y ——以气相摩尔分数差为推动力的气相分传质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F ——传质面积,m 2。
对于难溶气体的吸收过程,称为液膜控制,常用液相摩尔分数差和液相传质系数表达吸收速率式。
对于易溶气体的吸收过程,称为气膜控制,常用气相摩尔分数差和气相传质系数表达吸收速率式。
本实验为一解吸过程,将空气和富氧水接触,因富氧水中氧浓度高于同空气处于平衡的水中氧浓度,富氧水中的氧向空气中扩散。
解吸是吸收的逆过程,传质方向与吸收相反,其原理和计算方法与吸收类似。
但是传质速率方程中的气相推动力要从吸收时的(y -y *)改为解吸时的(y *-y ),液相推动力要从吸收时的(x *-x )改为解吸时的(x -x *)。
2) 吸收系数和传质单元高度吸收系数和传质单元高度是反映吸收过程传质动力学特性的参数,是吸收塔设计计算的必需数据。
吸收实验

化工基础实验报告实验名称 氧吸收/解吸系数测定班级 分2 姓名 李上 学号 2012011849 成绩 实验时间 12月18日 同组成员 董昊、李寒松 1.实验目的1了解吸收(解吸)操作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方法。
2测定氧解吸塔内空塔气速和液体流量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2.实验原理吸收是工业上常用的操作,常用于气体混合物的分离。
在吸收操作中,气体混合物和吸收剂分别从塔底和塔顶进入塔内,气、液两相在塔内实现逆流接触,使气体混合物中的溶质较完全地溶解在吸收剂中,于是塔顶获得较纯的惰性组分,从塔底得到溶质和吸收剂组成的溶液(通称富液)。
当溶质有回收价值或吸收价格较高时,把富液送入再生装置进行解吸,得到溶质或再生的吸收剂(通称贫液),吸收剂返回吸收塔循环使用。
(1)吸收速率吸收是气、液相际传质过程,所以吸收速率可用气相内、液相内或两相间的传质速率来表示。
在连续吸收操作中,这三种传质速率表达式计算结果相同。
对于低浓度气体混合物单组分无力吸收过程,计算公式如下。
气相内传质的吸收速率:)y y (F k N i y A -=液相内传质的吸收速率:)x x (F k N i x A -=气、液两相相际传质的吸收速率:)x x (F K )y y (F K N *x *y A -=-=式中:y 、i y ——气相主体和气相界面处的溶质摩尔分数;x 、i x ——液相主体和液相界面处的溶质摩尔分数;*x 、*y ——与y 和x 呈平衡的液相和气相摩尔分数;x k 、x K ——以液相摩尔分数差为推动力的液相分传质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y k 、y K ——以气相摩尔分数差为推动力的气相分传质系数和总传质系数;F ——传质面积,2m 。
对于难溶溶质的吸收过程,称为液膜控制,常用液相摩尔分数差和液相传质系数表达的吸收速率式。
对于易溶气体的吸收过程,称为气膜控制,常用气相摩尔分数差和气相传质系数表达的吸收速率式。
本实验为一解吸过程,将空气与富氧水接触,因富氧水中养的浓度高于同空气处于平衡的水中的氧浓度。
氧吸收与解吸说明书

氧吸收与解吸实验装置说明书天津大学化工基础实验中心一、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性能和特点,练习并掌握填料塔操作方法。
2.通过实验测定数据的处理分析可加深对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基本理论的理解,测定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加深对填料塔传质性能理论的理解。
3.练习并掌握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因素;学习气液连续接触式填料塔,利用传质速率方程处理传质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本装置先用吸收塔将水吸收纯氧形成富氧水后(并流操作),送入解吸塔顶再用空气进行解吸,实验需测定不同液量和气量下的解吸总传质系数K x a ,并进行关联,得到K x a=AL a ·V b 的关联式,同时对四种不同填料的传质效果及流体力学性能进行比较。
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流体流动引起的压降和湍流流动引起的压降规律相一致。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此压降对气速作图可得直线(图中aa 线)。
当有喷淋量时,在低气速下(c 点以前)压降也正比于气速,但大于同一气速下干填料的压降(图中bc 段)。
随气速的增加,出现截点(图中c 点),持液量开始增大,压降-气速线向上弯,斜率变陡(图中cd 段)。
到液泛点(图中d 点)后,在几乎不变的气速下,压降急剧上升。
2.传质实验:填料塔与板式塔气液两相接触情况不同。
在填料塔中,两相传质主要是在填料有效湿表面上进行,需要计算完成一定吸收任务所需填料高度,其计算方法有:传质系数法、传质单元法和等板高度法。
本实验是对富氧水进行解吸。
由于富氧水浓度很小,可认为气液两相的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即平衡线为直线,操作线也是直线,因此可以用对数平均浓度差计算填料层传质平均推动力。
整理得到相应的传质速率方式为:m p x A x V a K G ∆∙∙= m p A x x V G a K ∆∙=其中 22112211ln)()(e e e e m x x x x x x x x x -----=∆()21x x L G A -= Ω∙=Z V p 相关的填料层高度的基本计算式为:OL OL x x e x N H xx dxa K L Z ∙=-Ω∙=⎰12 即 OL OL N Z H /= 其中 m x x e OL x x x x x dx N ∆-=-=⎰2112, Ω∙=a K LH x OL 式中:G A —单位时间内氧的解吸量[Kmol/h] K x a —总体积传质系数[Kmol/m 3•h •Δx] V P —填料层体积[m 3] Δx m —液相对数平均浓度差x 1 —液相进塔时的摩尔分率(塔顶)图-2 解吸塔气相液相传递图x e1 —与出塔气相y 1平衡的液相摩尔分率(塔顶) x 2 —液相出塔的摩尔分率(塔底)x e2 —与进塔气相y 2平衡的液相摩尔分率(塔底) Z —填料层高度[m] Ω —塔截面积[m 2] L —解吸液流量[Kmol/h]H OL —以液相为推动力的传质单元高度 N OL —以液相为推动力的传质单元数由于氧气为难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传质阻力几乎全部集中于液膜中,即K x =k x , 由于属液膜控制过程,所以要提高总传质系数K x a ,应增大液相的湍动程度。
吸收解吸单元操作手册B.doc

吸收解吸单元仿真培训系统操作说明书北京东方仿真软件技术有限公司2009年1月目录一、工艺流程说明 (2)1、工艺说明 (2)2、本单元复杂控制方案说明 (3)3、设备一览 (3)二、吸收解吸单元操作规程 (4)1、开车操作规程 (4)2、正常操作规程 (7)3、停车操作规程 (7)4、仪表及报警一览表 (10)三、事故设置一览 (13)四、仿真界面 (16)附:思考题 (20)一、工艺流程说明1、工艺说明吸收解吸是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较常用的重要单元操作过程。
吸收过程是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个组分在液体(吸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来分离气体混合物。
被溶解的组分称为溶质或吸收质,含有溶质的气体称为富气,不被溶解的气体称为贫气或惰性气体。
溶解在吸收剂中的溶质和在气相中的溶质存在溶解平衡,当溶质在吸收剂中达到溶解平衡时,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称为该组分在该吸收剂中的饱和蒸汽压。
当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大于该组分的饱和蒸汽压时,溶质就从气相溶入溶质中,称为吸收过程。
当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小于该组分的饱和蒸汽压时,溶质就从液相逸出到气相中,称为解吸过程。
提高压力、降低温度有利于溶质吸收;降低压力、提高温度有利于溶质解吸,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分离气体混合物,而吸收剂可以重复使用。
该单元以C6油为吸收剂,分离气体混合物(其中C4:25.13%,CO和CO2:6.26%,N2:64.58%,H2:3.5%,O2:0.53%)中的C4组分(吸收质)。
从界区外来的富气从底部进入吸收塔T-101。
界区外来的纯C6油吸收剂贮存于C6油贮罐D-101中,由C6油泵P-101A/B送入吸收塔T-101的顶部,C6流量由FRC103控制。
吸收剂C6油在吸收塔T-101中自上而下与富气逆向接触,富气中C4组分被溶解在C6油中。
不溶解的贫气自T-101顶部排出,经盐水冷却器E-101被-4℃的盐水冷却至2℃进入尾气分离罐D-102。
吸收了C4组分的富油(C4:8.2%,C6:91.8%)从吸收塔底部排出,经贫富油换热器E-103预热至80℃进入解吸塔T-102。
吸收与解吸实验装置---使用说明书

一、实验目的1、了解吸收与解吸装置的设备结构、流程和操作;234二、实验原理1、吸收实验根据传质速率方程,在假定Kxa浓、难溶等)条件下推导得出吸收速率方程:Ga=Kxa·V·ΔXm则:Kxa=Ga/(V·ΔXm)式中:Kxa——体积传质系数[kmolCO2/m3·h]Ga——填料塔的吸收量[kmol CO2/h]V——填料层的体积[m3]ΔXm——填料塔的平均推动力⑴、Ga的计算已知可测出:由涡轮流量计和质量流量计分别测得水流量Ls[m3/h]、空气流量V B[m3/h](显示流量为20℃,101.325KPa标准状态流量);Ls(kmol/h)=Vs×ρ水/M水B 0B V G M •ρ=空气标准状态下ρ0=1.205,M 空气=29 因此可计算出L S 、G B 。
又由全塔物料衡算:Ga=Ls(X 1-X 2)=G B (Y 1-Y 2)22211111y y Y y y Y -=-=认为吸收剂自来水中不含CO 2,则X 2=0,则可计算出Ga 和X 1 ⑵、ΔX m 的计算根据测出的水温可插值求出亨利常数E(atm),本实验为P=1(atm) 则m=E/P22222212111111ln e e m e e Y X X X X X X m X X X X X Y X X m=∆=-∆-∆∆=∆∆=-=∆ 1y Y y Y y=-根据公式将换算成附: 不同温度下CO 2—H 2O 的相平衡常数2、解吸实验根据传质速率方程,在假定K Ya 为常数、等温、低解吸率(或低浓、难溶等)条件下推导得出解吸速率方程:Ga=K Ya ·V·ΔYm则: K Ya =Ga/(V·ΔYm)式中:KYa ——体积解吸系数 [kmol CO 2/m 3·h] Ga ——填料塔的解吸量 [kmol CO 2/h] V ——填料层的体积 [m 3] ΔYm——填料塔的平均推动力y1y 212Δy 11x2Δy 22x 1=0⑴、Ga 的计算已知可测出:由流量计测得Vs[m 3/h]、V B [m 3/h], 图2.解吸流程图 y1及y2(体积浓度,可由二氧化碳分析仪直接读出)Ls(kmol/h)=Vs×ρ水/M 水B 0B V G M •ρ=空气标准状态下ρ0=1.205 因此可计算出L S 、G B 。
氧气吸收与解吸操作规程.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的得2分,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
1.下列关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可以通过线粒体双层膜B.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主要区别C.高等植物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能进行无氧呼吸D.种子库中贮藏的风干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2.右图中①~④表示某细胞内的部分细胞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是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B.此细胞不可能是原核细胞,只能是动物细胞C.结构①不能将葡萄糖直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D.结构①和④都存在碱基A和T的互补配对3.氧的浓度会影响细胞呼吸。
在a、b、c、d条件下,底物是葡萄糖,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CO2和O2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图。
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a、b、c、d条件下,细胞呼吸的场所均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a条件时,细胞呼吸最终有[H]的积累C.b、c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D.若底物是等量的脂肪,则在d条件下释放的CO2与吸收的O2的比值可能不为14.ATP(甲)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主动运输过程中,乙的含量会明显增加B.甲→乙和乙→丙过程中,其催化作用的酶空间结构相同C.丙中不含磷酸键,是RNA基本组成单位之一D.丁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而戊可用于甲的合成5.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成功诱导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
hiHep细胞具有肝细胞的许多功能。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并未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该项成果表明,分化了的细胞其分化后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C.人成纤维细胞与hiHep细胞内的核酸是完全一样的D.hiHep细胞的诱导成功为人类重症肝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性6.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癌细胞在条件适宜时可无限增殖B.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明显差别C.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D.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7.将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显性个体和纯合隐性个体间行种植,另将玉米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显性个体与纯合隐性个体间行种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吸收与解吸实验装置
说明书
天津大学化工基础实验中心
、实验目的:
1. 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性能和特点,练习并掌握填料塔操作方法。
2. 通过实验测定数据的处理分析可加深对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基本理论的理解, 测定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加深对填料塔传质性能理论的理解。
3. 练习并掌握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因素; 学习 气液连续接触式填料塔,利用传质速率方程处理传质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本装置先用吸收塔将水吸收纯氧形成富氧水后(并流操作),送入解吸塔顶 再用空气进行解吸,实验需测定不同液量和气量下的解吸总传质系数
K<a ,并进
行关联,得到K<a=AL • V b 的关联式,同时对四种不同填料的传质效果及流体力 学性能进行比较。
1. 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
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流体流动引起的压降和湍流 流动引起的压降规律相一致。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此压 降对气速作图可得直线(图中aa 线)。
当有喷淋量时, 在低气速下(c 点以前)压降也正比于气速,但大于同 一气速下干填料的压降(图中bc 段)。
随气速的增加, 出现截点(图中c 点),持液量开始增大,压降-气速 线向上弯,斜率变陡(图中cd 段)。
到液泛点(图中d 点)后,在几乎不变的气速下,压降急剧上升 2•传质实验:
填料塔与板式塔气液两相接触情况不同。
在填料塔中,两相传质主要是在填 料有效湿表面上进行,需要计算完成一定吸收任务所需填料高度,其计算方法有: 传质系数法、传质单兀法和等板高度法。
本实验是对富氧水进行解吸。
由于富氧水浓度很小,可认为气液两相的平衡 关系服从亨利定律,即平衡线为直线,操作线也是直线,因此可以用对数平均浓 度差计算填料层传质平均推动力。
整理得到相应的传质速率方式为:
G A =K x a ・V p ・ X m K x a 二 G A . V p * X m
图-1填料层压降吨 塔气速关系示意图
相关的填料层高度的基本计算式为:
Z =
K^ X21
%"OL
・N OL
即 H O ’Z/N OL
X e1 —与出塔气相y 1平衡的液相摩尔分率(塔顶) X 2 —液相出塔的摩尔分率(塔底)
X e2 —与进塔气相y 平衡的液相摩尔分率(塔底) Z —填料层高度[m ]
Q —塔截面积[m 2]
L —解吸液流量[Kmol/h ]
H X —以液相为推动力的传质单元高度
N O L —以液相为推动力的传质单元数
由于氧气为难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传质阻力几乎全部集中于 液膜中,即K<=k x ,由于属液膜控制过程,所以要提高总传质系数 Ka ,应增大液
相的湍动程度。
在y —x 图中,解吸过程的操作线在平衡线下方,本实验中还是一条平行于横 坐标的水平线(因氧在水中浓度很小)。
本实验在计算时,气液相浓度的单位用摩尔分率而不用摩尔比,这是因为在 y —x 图中,平衡线为直线,操作线也是直线,计算比较简单。
二、实验装置简介:
其中
(X i - X el ) - (x 2 - X e2)
X i —'Xei
X
2 _ X e2
Vp =z 小
其中 筋 dx X t —x 2
N OL 二 =1
2
'X 2
X e — X
心X m
H OL =
K X a
1
式中:
G A —单位时间内氧的解吸量[Kmol/h ] K X a —总体积传质系数[Kmol/m 3?h?A x ]
W
A X m —液相对数平均浓度差
X 1 —液相进塔时的摩尔分率(塔顶)
图-2解吸塔气相液相传递图 X2兀
1. 实验设备主要技术参数:
(1)填料塔:吸收塔--玻璃管内径D = 0.030m,
内装© 6X 10mm陶瓷拉西环;填料层高度Z= 1.0m;
解吸塔--玻璃管内径D = 0.1m,
内装© 10X 10mm陶瓷拉西环;填料层高度Z=0.8m;
( 2)流量测量仪表:
Q转子流量计:型号LZB-3;流量范围100〜1000L/h;精度2.5 %;
空气转子流量计:型号LZB-40;流量范围4〜40m/h;精度2.5 %;水转子流量计:型号LZB-15;流量范围16〜160 L/h;精度2.5%;
(3)浓度测量:YSI550A型溶氧仪(用户自备);
(4)温度测量:PT100铂电阻;
(5)风机:XGB-12型旋涡气泵;
( 6)氧气钢瓶1 个、减压阀 1 个(用户自备)。
2. 实验装置流程图及面板示意图:
氧气吸收与解吸实验装置流程图见图-3
氧气吸收与解吸实验仪表面板图见图-4
图1氧吸收与解吸实验流程示意图
1-吸收塔;2-氧气缓冲罐;3-水箱;4-离心泵;5-吸收塔;6-玻璃管压差计;
7-空气缓冲罐;8-漩涡气泵
F1、F3、F4-转子流量计;F2-涡轮流量计;T-温度计;
VI、V2、V3、V4 V5、V6 V7、V8、V9、V10 V11、V12、V13-阀门。
孔板压差(KPa)
总电源风机离心泵
图-4 实验装置仪表面板图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1. 测量解吸塔干填料层(△ P/Z)〜u关系曲线:
首先全开空气旁路调节阀,然后启动风机。
通过旁路调节阀和空气流量计调节阀16,调节进塔的空气流量。
空气流量从小到大。
稳定后读取填料层压降厶P, 测取6-8 组数据。
然后在对数坐标纸上以空塔气速u 为横坐标,以单位高度的压降△ P/Z 为纵坐标,标绘出干填料层(△ P/Z)〜u关系曲线。
2. 测量解吸塔在一定喷淋量下填料层(△ P/Z)〜u关系曲线:
(1 )先进行预液泛,使填料表面充分润湿。
(2)固定水在某一喷淋量下(100、120、160),关闭离心泵出口阀,启动离心泵,调节进水流量到指定流量,按上述步骤改变空气流量,测定填料塔压降,测取8-10 组数据。
然后在对数坐标纸上以空塔气速u 为横坐标,以单位高度的压降厶
P/Z为纵坐标,标绘出干填料层(△ P/Z)〜u关系曲线。
(3)改变水喷淋量,再做两组数据,并比较。
注意:实验接近液泛时,进塔气体的增加量不要过大,否则泛点不容易找到。
密切观察表面气液接触状况,并注意填料层压降变化幅度,务必让各参数稳定后
再读数。
3. 传质实验:
(1)熟悉实验流程及弄清溶氧仪的结构、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水喷淋密度取10-15m3/(m2?h),将氧气瓶打开,氧气减压后进入缓冲罐,氧气转子流量计保持0.05m3/h 左右。
为防止水倒灌进入氧气转子流量计中,要先通入氧气后通水。
启动离心泵,调节水流量至100L/h ,当富氧水从解析塔顶流下时,打开风机调节流量至10m3/h。
(3)塔顶和塔底液相氧浓度测定:分别从塔顶与塔底取出富氧水和贫氧水,注意在每次更换流量的第一次所取样品要倒掉,第二次以后所取的样品方能进行氧含量的测定,并且富氧水与贫氧水同时进行取样。
(4)用溶氧仪分析其氧的含量。
同时记录对应的水温。
四、实验注意事项:
1. 启动风机前必须确保风机有一路阀门开启,避免风机在出口阀门全部关闭后
启动烧坏。
2. 做氧气吸收和解吸时要注意先通氧气后通水,避免水倒回进入缓冲罐内表1干填料时厶P/z〜u关系测定
表2湿填料时厶P/z〜u关系测定
图-5 P Z 〜u 关系曲线
表3填料解吸塔传质实验数据表
1 塔类型 解吸塔
2 填料种类 拉西环
3 填料尺寸 (mm ) 10x10
4 Z 填料层高度 (m )
0.8
5 空气转子流量计读数 (m3/ h )
6 气相温度 「C )
7 液相温度 (C )
8 02的体积流量 (m3/h )
9 水转子流量计读数L (l/h )
10 填料塔压降△ P (Kpa )
11 水流量
(l/h )
12 富氧水含氧量C1 (mg/l )
13
贫氧水含氧量C2
(mg/l )
14 x1液相进塔的摩尔分率(塔顶)
N1LP
mao
Di n
附录:
氧气不同温度下的亨利系数E可用下式求取:E - L8.5694 10占t2 0.07714t 2.56】106[Kpa] 表4不同温度氧在水中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