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履 戴思恭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1.资料取自《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略》、《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籍考》、《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书籍。
2.全表摘选十三个朝代199名主要医家的402部现存著作,非主要的或著作已遗佚者均未列入本表范畴。
3.根据医家的出生年代而排列其先后次序,如出生年代无从考者,则参考其著作的成书时间作适当调整。
4.有的著作撰写人未详者,则以"无名氏"代之。
5.有的著作为后人伪托前贤之名而撰者,则此著作均列于前贤名下。
6.关于朝代的起迄年份,均参考山西大学历史系所编《中国历史大系表》。
7.著作者一般用其"名",个别的用其"字"。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49年)(著作2部)1.无名氏:《黄帝内经》2.秦越人:《黄帝八十一难经》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著作3部)1.无名氏:《神农本草经》2.张机:《伤寒杂病论》3.华佗:《中藏经》晋(公元265-420年)(著作3部)1.王叔和:《脉经》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3.葛洪:《肘后备急方》南北朝(公元420-589年)(著作3部)1.雷敩:《雷公炮灸论》2.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3.陶景弘:《本草经集注》隋(公元581--618年)(著作2部)1.巢元方:《诸病源候论》2.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唐(公元618--907年)(著作12部)1.苏静:《新修本草》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银海精微》3.孟诜:《食疗本草》4.陈藏器:《本草拾遗》5.王焘:《外台秘要》6.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玄珠密语》7.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8.昝殷:《经效产宝》9.无名氏:《颅囟经》五代(公元907-960年)(著作1部)1.和凝:《疑狱集》宋(公元960-1279年)(著作34部)1.王怀隐:《太平圣惠方》2.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4.韩祗和:《伤寒微旨》5.董汲:《小儿痘疹备急方论》《脚气治法总要》《旅舍备要方》6.刘温舒:《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素问入式运气论奥》《运气论奥疏钞》7.庞安时:《伤寒总病论》8.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10.钱乙:《小儿药证直诀》11.太医院:《圣济总录》12.寇宗奭:《本草衍义》13.许叔微:《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14.刘昉:《幼幼新书》15.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6.郭雍:《伤寒补亡论》17.张杲:《医说》18.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19.王执中:《针灸资生经》20.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21.施发:《察病指南》22.宋慈:《洗冤录》23.严用和:《济生方》24.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25.宋异僧:《咽喉脉证通论》26.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金(公元1115-1234年)(著作18部)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2.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宣保命集》《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伤寒直格》《脉因证治》3.张元素:《珍珠囊》《医学起源》《洁古家珍》4.张从正:《儒门事亲》5.李杲:《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脉诀指掌病式图说》元(公元1271-1368年)(著作22部)1.王好古:《汤液本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此事难知》《斑论萃英》2.齐德之:《外科精义》3.滑寿:《读素问钞》《难经本义》《诊家枢要》《十四经发挥》《麻疹全书》4.杜本:《敖氏伤寒金镜录》5.危亦林:《世医得效方》6.罗天益:《卫生宝鉴》7.朱震亨:《格致余论》《丹溪心法》《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局方发挥》8.葛乾孙:《十药神书》9.王履:《医经溯洄集》10.倪维德:《原机启微》明(公元1368-1644年)(著作85部)1.刘纯:《伤寒治例》《玉机微义》2.朱橚:《普济方》《救荒本草》3.戴思恭:《证治要诀》4.王纶:《本草集要》《明医杂著》《医论问答》5.王九思:《难经集注》6.李濂:《医史》7.虞搏:《医学正传》8.汪机:《石山医案》《续素问钞》《脉诀刊误集解》《针灸问对》《医学原理》《外科理例》《痘治理辨》《运气易览》9.薛己:《本草约言》《明医杂著注》《内科摘要》《校注陈氏小儿痘疹方论》《保婴金镜录》《保婴撮要》《校注妇人良方》《女科撮要》《外科发挥》《外科心法》《外科经验方》《正体类要》《外科精要注》《外科枢要》《口齿类要》《疠疡机要》10.高武:《针灸聚英》11.江瓘:《名医类案》12.万全:《万氏女科》《幼科发挥》《痘疹心法》13.沈之问:《解围元薮》14.徐春圃:《古今医统大全》15.李?梃:《医学入门》16.李时珍:《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17.楼英:《医学纲目》18.孙一奎:《赤水玄珠》《医旨绪余》19.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20.吴崑:《黄帝内经素问吴注》《脉语》《医方考》《针方六集》21.方有执:《伤寒论条辨》22.杨继洲:《针灸大战》23.王肯堂:《证治准绳》《古今医统正脉全书》24.申斗垣:《外科启玄》25.龚云林:《小儿推拿秘旨》26.龚廷贤:《寿世保元》27.刘裕德:《重订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28.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炮制大法》29.陈实功:《外科正宗》30.赵献可:《医贯》31.武之望:《济阴纲目》32.张介宾:《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33.陈司成:《霉疮秘录》34.胡慎柔:《慎柔五书》35.孙文胤:《丹台玉案》36.吴有性:《瘟疫论》37.李中梓:《内经知要》《本草通玄》《伤寒括要》《删补颐生微论》《医宗必读》《病机沙篆》《诊家正眼》清(公元1644-1911年)(著作191部)1.喻昌:《寓意草》《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伤寒尚论后篇》《医门法律》2.傅允科:《审视瑶函》3.张遂辰:《伤寒论参注》4.汪绮石:《理虚元鉴》5.祁坤:《外科大成》6.张璐:《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千金方衍义》《本经逢源》《诊宗三昧》《张氏医通》7.张倬:《金针开内障论》8.张登:《伤寒舌鉴》9.程知:《伤寒经注》《医经理解》10.柯琴:《伤寒来苏集》11.程应旄:《医经句侧》《伤寒论后条辨》12.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经集注》《本草崇原》《伤寒论印宗》《金匮要略注》《吕山堂类辨》13.罗美:《古今名医汇粹》《古今名医方论》14.熊应雄:《小儿推拿广意》15.汪昂:《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经络歌诀》《本草易读》16.周扬俊:《伤寒论三注》《温热暑疫全书》17.李用粹:《证治汇补》18.吕留良:《东庄医案》19.肖壎:《女科经论》20.高士宗:《素问直解》21.王宏翰:《古今医史》22.张睿:《修事指南》23.钱潢:《重编张仲景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24.张锡驹:《伤寒论直解》25.沈颋:《病机汇论》26.马俶:《印机草》27.函斋居士:《达生篇》28.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29.戴天章:《广温疫论》30.林之翰:《四诊抉微》31.高鼓峰:《医家心法》《四明医案》32.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33.尤怡:《金匮要略心典》《伤寒贯珠集》《医学读书记》《医学续记》《金匮翼》《静香楼医案》34.姜礼:《风痨臌膈四大证治》35.程国彭:《医学心语》36.王惟德:《外科证治全生集》37.吴谦:《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38.叶桂:《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刊本叶氏医案》《叶氏医案存真》《幼科要略》39.陈复正:《幼幼集成》40.黄元御:《素灵微蕴》《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长沙要解》《玉楸药解》《四圣心源》《四圣悬枢》41.薛雪:《温热条辨》《医经原旨》42.吴仪洛:《本草从新》《成方切用》《伤寒分经》43.张宗良:《喉科指掌》44.徐大椿:《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伤寒论类方》《医学源流论》《医贯砭》《洄溪医案》《兰台轨范》《脉诀启悟注释》《伤寒约编》《洄溪脉学》《六经病解》45.沈又彭:《医经读》《伤寒杂病论读》《女科辑要》46.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串雅内编》《串雅外编》47.魏之琇:《续名医类案》《柳州医话》48.沈金鳌:《杂病源流犀浊》《伤寒论纲目》《妇科玉尺》《幼科释谜》《要药分剂》49.余震:《古今医案按》50.余霖:《疫疹一得》51.吴瑭:《温病条辨》52.陈念祖:《神农本草经读》《灵素集注节要》《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诀》《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伤寒真方歌括》《景岳新方砭》《时方歌括》《时方妙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医学三字经》《女科要旨》《十药神书注解》53.陈耕道:《疫痧草》54.朱翔宇:《喉证全科紫珍集》55.钱秀昌:《伤科补要》56.王学权:《重庆堂随笔》57.顾锡:《银海指南》58.胡廷光:《伤寒汇纂》59.章楠:《医论》60.傅山:《傅青主女科》61.张琦:《素问释义》62.王清任:《医林改错》63.郑梅涧:《重楼玉钥》64.林佩琴:《类证治裁》65.陈定泰:《医谈传真》66.鲍相璈:《验方新编》67.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68.王泰林:《医学刍言》《西溪书屋夜话录》《医方证治汇编》69.王士雄:《温热经纬》《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70.陆定圃:《冷庐医话》71.石寿棠:《医原》72.费伯雄:《医醇賸义》《医方论》73.吴师机:《理瀹骈文》74.包诚:《伤寒审证表》75.夏春农:《疫喉浅论》76.赵彦辉:《存存斋医话稿》77.李纪方:《白喉全生集》78.雷丰:《时病论》79.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经义》《血证论》《本草问答》《医易通说》《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医学一见能》80.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痧喉正义》81.董废翁:《西塘感证》82.朱沛文:《华洋脏象约纂》83.马培元:《外科传薪集》84.余景和:《外科医案汇编》85.陈葆善:《白喉条辨》86.周学海:《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读医随笔》《行色外诊简摩》《重订诊家直诀》《内经评文》87.柳宝诒:《温热逢源》88.郑肖岩:《鼠疫约编》89.陈根儒:《喉科要旨》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著作26部)1.丁泽周:《脉学辑要》《医经辑要》《丁甘仁医案》《喉痧证治概要》2.陈无咎:《医轨》《脏府通诠》《妇科难题》《明教方》《黄溪大案》《医量》3.恽树珏:《药庵医学丛书》4.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5.何廉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6.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7.曹家达:《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8.吴櫂仙:《子午流注说难》《灵枢经解》9.陆彭年:《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生理补正》《病理补正》《细菌学补正》《诊断治疗》《陆氏论医案》1 / 4。
丹溪学派形成及其影响

丹溪学派形成及其影响杜松;张玉辉【摘要】Zhu Danxi is one of the famous physicians of the four " great physicians" of Jin and Yuan dynasties. He has been the student of Luo Zhidi, who is the disciples of Liu Wansu. He was the latest among the four physicians and the founders of "Nourishing Yin School". Danxi had many disciples and his theory was very popular at that time. Therefore, the Danxi theory and Danxi school were formed. It ha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hysicians of Ming dynasty and the after ages. This article will try to discuss the formation of Danxi school and its great influence on making clear that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the academic school of TCM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clinical practice.%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曾师从刘完素的二传弟子罗知悌,旁参张从正、李东垣两家,为金元四大家中最晚出者,滋阴派创始人.丹溪成名后,弟子众多,通过师徒授受,学派流传,风行全国,历有三百年而不衰,形成了丹溪学说和丹溪学派,其学说思想卓然可观,对明代医家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试探讨丹溪学派的形成及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进一步明确中医流派对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发展的重要作用.【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4)006【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朱丹溪;丹溪学派;学术思想【作者】杜松;张玉辉【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6朱丹溪 (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号丹溪。
中医各家主要医家整理

张从正《儒门事亲》、刘完素《伤寒标本心法类萃》、李杲《脾胃论》、成无己《注释伤寒论》
元
戴思恭《秘佳证治要诀》、王履《医经回溯集》、滑寿《难经本义》、朱震亨《格致余论》、罗天益《东垣先生试效方》
明
吴菎《内经素问吴注》、马莳《发微》、张介宾《景岳全书》、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虞抟《医学正传》、王纶《明医杂著》、汪机《续素问钞》、孙一奎《医旨绪余》、薛己《疠疡机要》、赵献可《医贯》、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绮石《理虚元鉴》、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各家学说
时期
主要医家及其代表著病论》、华佗《中藏经》
魏晋
王熙《脉经》
晋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隋唐
孙思邈《大医精诚》、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唐
王冰《素问》次注
宋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郭雍《伤寒补亡论》、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林亿《脉经》校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韩祇和《伤寒微旨论》、陈言《三因极——病症方论》、陈自明《外科精要》、许叔微《伤寒发微论》、王好古《阴证略例》、张元素《医学启源》
明末清初
李中梓《内经知要》、张璐《伤寒缵论》、张遂辰《张卿子伤寒论》、喻昌《尚论篇》、汪昂《增补本草备要》
清
胡澍学《素问校义》、沈又彭《医经读》、郑寿全《医理真传》、莫枚士《研经言》、曹家达《伤寒发微》、吴有性《温疫论》、戴天草《广瘟疫论》、余霖《疫疹一得》、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薛雪《温热条辨》、吴塘《温病条辨》、王士雄《温热经纬》、杨璿《伤寒瘟疫条辨》、雷丰《时病论》、赵学敏《串雅内外编》、王清任《医林改错》、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程国彭《医学心悟》、王泰林《医学刍言》、吴师机《理论骈文》、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周扬俊《伤寒论三注》、黄元御《伤寒悬解》、吴仪洛《伤寒分经》、草楠《伤寒本旨》、张锡驹《伤寒论直解》、陈念祖《伤寒论浅注》、柯琴《伤寒论注》、徐大椿《伤寒论类方》、钱潢《伤寒溯源集》、元怡《伤寒贯珠集》、包诚《伤寒审证表》
医家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伤寒贯珠集》
将《伤寒论》的内容以串珠的 形式进行编排和注解,方便读 者学习和理解。
1 2 3
张从正
攻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病由邪生, 攻邪已病”的观点,强调祛邪的重要性。
学术贡献
张从正在临床上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治疗疾 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后世医家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
其他代表人物
除了张从正外,攻邪学派还有其他代表人物,他 们在学术上各有特色,共同推动了学派的发展。
代表著作与临床应用
以广泛流传。
孙思邈
唐代著名医学家,其所著《千 金方》对伤寒学派的发展产生
了重要影响。
成无己
宋代伤寒学家,首次全面注解 《伤寒论》,为后世伤寒学派
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代表著作与学术价值
《伤寒论》
伤寒学派的经典之作,系统阐 述了伤寒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
《伤寒明理论》
对《伤寒论》的理论进行了深 入阐释,为伤寒学派的理论研 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主要特点及影响
特点
各个医家学派在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方面各具特色,如伤寒学派、温病学派、 攻邪学派、补土学派等,它们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响
医家学派的存在促进了中医学术的繁荣和发展,为后世的医学家提供了丰富的 学术资源和临床经验,同时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代表性著作简介
代表著作
01
《儒门事亲》是攻邪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系统阐述了攻邪学
派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临床应用
02
攻邪学派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实证疾
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代研究与应用
各家学说(考试答案)

1,孙思邈对方剂学的贡献包括哪些方面?答:1.集方剂学之大成;2.化裁发展古方;3组方配伍特色:“大而有法、杂而有方”,运用“反用”和“激用”法;4.多种剂型的运用。
2.试述钱乙遣方用药的特点与对后世的影响?答:1.用药务求柔润;2.力戒呆补峻攻;3.注意升降气机;4.善于化裁古方;5.创制简便成药。
钱氏的五脏辩证为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所推崇;注重调理小儿脾胃的论点对李杲有启发;其创制的地黄丸则为薛己、赵献可效法;其治疗小儿外感热病神昏惊厥,注重清凉解毒、芳香开窍等法,为清代温病学派所采纳。
3.刘完素对火热病证的治疗有何发展?答:刘氏对外感火热病证,主要分表证、表里同病和里证进行治疗。
1.表证:主张以辛凉或甘寒之剂以解表;2.表里同病:刘氏对半表半里的病证,治法甚多,而悉以宣通佛热郁结为主;3.里证:若表证已解,而里证郁结,汗出而热不退者,即可应用下法。
4.李杲的脾胃学说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答:首开专题研究脏腑学说之先河,此后便形成了补土一派。
主张以补脾、升阳、扶正为主,增强体质的治疗思想。
1.为后世温补学派之肇始,影响了明代薛己、张介宾等;2.丹溪为滋阴派,治疗杂病极重胃气,受李杲影响;3.明代外科学陈实功治疗外科兼重视脾胃,饮食调养,受李杲影响;4.清代叶天士接受李杲,增加养胃阴,使脾胃学说更完善。
5.丹溪治疗痰证、郁证有何独特见解和用药经验?答:丹溪认为痰证病机与脾虚和气郁有密切联系,提出了百病兼痰的著名观点,治痰善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法。
以二陈汤为治痰基本方。
丹溪认为郁证病机为气血郁滞,接受李杲脾胃为升降之枢的观点,认为“凡郁皆在中焦”,创制越鞠丸统治郁证。
治郁重在调气,常用苍术、香附。
川芎。
6.试比较东垣所论之阴火与丹溪所言妄动之相火有何区别和联系?答:东垣所称“阴火”之阴,意为火由内伤而来,其病机关键是气与火的关系失调,“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产生阴火。
丹溪所言相火妄动,是指人体功能过于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它能耗损阴精、损伤元气,对人体危害甚大。
戴思恭——明朝医学家

戴思恭——明朝医学家戴思恭介绍中文名:戴思恭别名:戴原礼,戴肃斋国籍:明朝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省诸暨市马剑镇马剑村出生日期:1324年逝世日期:1405年职业:医学家主要成就:继承丹溪学说,倡“气血盛衰论”代表作品:《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推求师意》二卷及校补《金匮钩玄》三卷主要传人:汪机戴思恭(1324~1405),字原礼,号肃斋,浙江省诸暨市马剑镇马剑村人。
明代著名医学家。
其父戴士尧为名医,幼承父业,继向朱丹溪学习医术二十余年,潜心医学理论,洞悉诸家奥旨。
朱丹溪弟子甚多,惟戴思恭得其真传。
治疾多获神效,由是以医术名世。
明洪武年间,戴思恭被征为正八品御医,授迪功郎,由于他的疗效特别好,每次都能药到病除,所以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五月,朱元璋得病而久治不愈,下令逮捕医官,唯独慰勉戴思恭说:“你是仁义人,不用怕。
”仍重用他。
不久,明太祖病逝。
建文帝即位后,将诸多侍医治罪,唯独提升戴思恭为太医院使。
永乐初,以年老求归。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夏,再次奉召入京。
冬,病卒,享年82岁。
成祖亲撰祭文,派人致祭。
戴氏在理论上也颇有建树。
他在学术上继承了丹溪学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并有所发挥,提出“阳易亢,血易亏”气血盛衰理论,强调顾护胃气,辨证精到,施治圆活。
著作有《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含《证治要诀》十二卷及《证治要诀类方》四卷);《推求师意》二卷;以及校补《金匮钩玄》三卷。
戴思恭医学理论,多能阐《内经》之旨,开诸家之悟。
翰林学士王汝玉认为,戴思恭之医学“所得于丹溪者,触而通之,类而比之,研精殚思,明体适用……后之人能知丹溪之学者,是公有以倡启之也。
”朱国桢称其为“国朝之圣医”,后人誉为“明代医学之冠”。
著有《订正丹溪金匮钩玄》、《证治要诀》、《证治类方》,《类证用药》、《推求师意》等。
《明史》有传。
戴思恭出身于读书人的家庭,他的祖上曾经有好几代人做过医生。
戴思恭从小就深受家庭的熏陶,勤奋好学。
中医各家学说:第13讲 丹溪学派+朱丹溪

❖ 东垣: ❖ 阴火上冲 ❖ 劳倦内伤 ❖ 脾胃元气 ❖ 气虚发热 ❖ 甘温除大热 ❖ 补中益气汤
丹溪: 相火妄动 情欲无涯 肾阴精亏 阴虚发热 滋阴抑火 大补阴丸
火证小结——丹溪治火,集萃众长
刘河间较为重视六气化火,主要探讨“外感火 热”病证;朱丹溪更注重探讨“相火妄动”所 致的“内生火热”病证。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生理方面
①气血升降 ②脏腑阴阳升降
③水火升降
病理方面
①脾土受伤 ②气火炎上 ③阳盛阴虚 ④阴虚阳越
朱丹溪杂病证治
王纶《明医杂著·医论》曾谓:“丹溪 先生治病,不出气、血、痰、郁,故用 药之要有三: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 汤,痰用二陈汤,久病属郁,立治郁之 方,曰越鞠丸。”
医案选读
程仁甫治一妇,年二十余,秋生一子,次年春夏 经行二次,既而不月,至六七月渐渐内热口渴, 八月大热大渴,自秋至冬,连经数医,症渐重, 次年二月复诊,六脉沉数,浮取不应,形瘦憔悴, 烦热不休,日夜手握铁器,或浸冷水中,一日用 茶二十余碗,体倦食少,恶心,胸滞不快,经闭 不行。
火郁于内,不能发泄,故热渴也,火郁发之,是 其治也。方药:升阳散火汤
余
而经断,夫以阴气之成,止供
阴
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已先亏矣
不
”。——阴气易亏
足
❖ “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
论
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供给也
?” ——阳气有余
❖ 《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
阳
》:“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
有
后嫁娶,可见阴气之难于成,
余
而古人之善于摄养也”。
阴
不
❖ 《格致余论·色欲箴》:“成
丹溪学派

“但是发热难化之物,皆宜禁 绝。只与干柿、熟菜、白粥, 非惟无病,且不纵口,可以养 德”。
“生栗味咸,干柿性凉,可为 养阴之助”。
“乳子之母,尤宜谨节。病气 到乳,汁必凝滞。儿得此乳, 疾病立至。”
⑵相火论的内容
①相火之常—相火为人身动气
相火寄于肝肾二部
“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 木而肾属水也。胆者,肝之腑; 膀胱者,肾之腑;心包络者,肾 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 肾之分,皆阴而下者也。”
相火主动
“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 故凡动皆属火”。 “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 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 动,皆相火之为也”。 “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 火不能有生。”
即与黄芪、当归之剂,而加升 麻举之;仍用皮工之法,以五 倍子作汤洗濯,皴其皮。 翁谓之曰:三年后再生儿,无 忧也,如之。(戴九灵撰《丹 溪翁传》)
(二) 血病论治
血虚——四物汤,补血活血 血虚气亦不足——四物汤倍加 白术,佐以陈皮 血虚而气滞——四物汤加香附、 木香
血虚兼有血瘀——四物汤加桃 仁、陈皮、牛膝、甘草、生姜 甚者再加红花、五灵脂 血虚而痰瘀交阻,气滞郁热— 宜和血疏气,导痰清热,四物 汤加枳壳、茯苓、通草、陈皮、 桃仁、牛膝、黄芩、甘草、姜 汁 如瘀血为患,韭汁最妙
“乳母禀受之厚薄,情性之缓 急,骨相之坚脆,德行之善恶, 儿能速肖,尤为关系”。
“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 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 病,安则俱安。母之饮食起居, 尤当慎密”。
《格致余论· 养老论》:“人 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 耗,平居无事,已有热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道:‚今肝实肺虚,乃不泻肝而泻心,此 则人亦知之。至于不补肺而补脾、补肾,此 则人不能知……子能令母实一句,言病因也; 母能令子虚一句,言治法……火为木之子, 子助其母,使之过分而为病矣。今将何以处 之?惟有补水泻火之治而已。夫补水者何谓 也?盖水为木之母,若补水之虚,使水可胜 火,火势退而木势亦退,此则母能虚子之义, 所谓不治之治也。‛
尺脉实大,寸脉短小,名阴盛阳虚,可汗。
寸脉实大,尺脉短小,名阳盛阴虚,可下。‛
韩祗和:尺脉为,寸脉为阳;实大为盛,
短小为虚。
安道:‚夫邪之伤人也,有浅深焉,浅则居 表,深则入里。 居表则闭腠理,发怫热,见恶寒、恶风、头 痛等证…惟辛温解散而可愈; 入里则为燥屎,作潮热、形狂、谵语、大渴 等证…惟咸寒攻下而可平。夫寒邪外客,非 阴盛而阳虚乎?热邪内炽非阳盛而阴虚乎?‛
(五)阐述真中、类中说
‚风者善行而数变……风者,百病之长也,
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
‚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 寒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 病各异,其名不同。‛ ——《素问· 风论》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 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 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 难言,口吐涎” ——《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阴阳之虚指表里精气,阴阳之盛指寒热邪气。 阳盛阴虚,汗之则死,是言里证既全,表证 已罢,可攻而不可汗;
阳虚阴盛,下之即死,是言表证独具,里证 未成,可汗而不可攻。
《难经· 七十五难》:‚东方实,西方虚,泻
南方,补北方……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 方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 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 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二)著作 《医经溯洄集》 《百病钩玄》、《医韵统》
《医经溯洄集》
一卷,收论文二十一篇。
对《内经》、《难经》、《伤寒》等的医理
及宋以后著名医家的论点进行阐述、发挥。
二、学术思想
(一)阐论‚亢害承制‛; (二)分析四气所伤;
(三)对阴阳虚实补泻的发挥;
(四)伤寒、温暑为治不同论;
从丹溪学习医术二十余年,
得其真传,治疾多获神效。
洪武间召为御医,晚年任太
医院使。
(二)著作
《证治要诀》、《证治要诀类方》、 《推求师意》
校补《金匮钩玄》
《推求师意》
二卷,撰于1443年。 本其师朱震亨之学论述各类病证的病因、病 理、证脉、治法等,又引证《内经》及诸医 家之相关论述,予以推求发挥,对于朱氏的 养阴学说及其临床运用有较深入的分析。 本书原无刊本,嘉靖年间由汪机编录,题名 《推求师意》,并由汪氏门人陈桷校刊,编 入《汪石山医书八种》。
(五)阐论真中、类中说。
(一)阐论‚亢害承制‛ 《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 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 病‛
亢,过极,亢盛太过。 害,损害、危害。 承,随。 制,制约,抑制。
刘完素把‚亢害承制‛与人体的五脏病变相 联系,指出病理变化中存在‚反兼化‛。
‚伤寒、温暑其类虽殊,其所受之原则不殊也。因
其原之不殊,故一以伤寒而为称;因其类之殊,故
施治不得以相混,以所称而混其治,宜乎贻祸后 人。‛
‚仲景之书本为即病者设,不为不即病者设。‛
辨其因、正其名、察其形。
伤寒——以病因为病名,发于天气寒冷之时,
寒邪闭郁腠理,辛甘温之剂(麻黄、桂枝);
温病、暑病——以天时与病形为名,发于天
证。
“今夫热病,皆伤寒之类也。”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 热病,有温病。”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 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安道认为伤寒与温、暑,病名不同,病源一
致(寒邪),立即发病的为伤寒,过时而发
的为温、暑。
亢为气之甚,承所以防其甚。
12
人体有亢而自制、亢而不能自制两种情况。 ‚以心火而言,其不亢,则肾水虽心火之所 畏,亦不过防之而已,一或有亢,即起而克
胜之矣。‛
若‚亢而不能自制‛则发而为病,故用汤液、
针石、导引之法以助之,制其亢,除其害。
说明两方面的问题:
1.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运动与变易;
刘河间主火说
“中风偏枯者,由心火暴甚,而水衰不能制 之,则火能克金,金不能克木,则肝木自甚, 而兼于火热,则卒暴僵仆,多因五志七情过 度而卒病也。” ——《素问玄机原病式 · 热类》
李东垣主气说
“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 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 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 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 ——《医学发明· 中风有三》
温病,至夏变为暑病。风中于表,则内应于
肝,肝气乘脾故飧泄……”
成无己:‚当春之时,风气大行,春伤于风,
风气通于肝。肝以春适旺,风虽入之,不能
即发,至夏肝气衰,然后始动,风淫末疾, 则当发于四肢,夏以阳气外盛,风不能外发, 故攻内而为飧泄……‛
安道主张从现有病情剖析病原,即审证求因。
‚风、暑、湿、寒者,天地之四气也,其伤于人,
《证治要诀 》
又名《秘传证治要诀》,十二卷。 乃元礼总结丹溪学验之作。分十二门,每门 列述若干病症,先论病因、病源,然后分析 病症,介绍治法。 1955年商务印书馆将此书与戴氏《证治要诀 类方》合刊出版,题名《秘传证治要诀及类 方》。
《证治要诀类方 》
四卷。
取其《证治要诀》中各门病症所引诸方,分
之而愈。‛
《外台》:‚夫表和里病(一作阳盛阴虚), 下之而愈,汗之则死;里和表病(一作阳虚 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 · · 表里之治, 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然则桂枝 下咽,表和则毙,承气入胃,里平则亡。‛ 王焘:表为阳,里为阴;病者为虚,不病者 为盛。
《伤寒微旨论》:“ 此阴阳,指脉之尺寸言,
反兼化—— 病理本质和现象不一致。五运之 气偏亢过度,出现“甚则兼有胜己之化”的 假象。
9
刘完素将“反兼化”现象扩大到六气致病的
各个方面:
“病湿过极则为痉,反兼风化制之也;
病风过极则反燥,筋脉劲急,反兼金化制之也; 病燥过极则烦渴,反兼火化制之也; 病热过极而反出五液,成为战栗恶寒,反兼水化制 之也。”
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
必病温。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
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
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历代医家从病因推论其病理。 王冰:‚夫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 寒为毒者,最为杀厉之气,中而即病,故曰
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
‚今补水而泻火,火退则木其削,又金不受 克而制木,东方不实矣。金气得平,又土不 受克而生金,西方不虚矣。‛
肝实——心火助肝木,肺金不能制约肝木。 肺虚——心火克肺金,脾土受肝木克而不能
生肺金。
(四)伤寒、温暑为治不同论 广、狭义“伤寒” 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人体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病
气暄热之时,怫热自内外达,郁其腠理,辛
凉或苦寒或酸苦之剂(双解散、防风通圣
散)。
夫温病、热病之脉,多在肌肉之分而不甚浮, 且右手反盛于左手者,诚由怫热在内故 也 …… 凡温病、热病若无重感,表证虽间见, 而里病为多,故少有不渴者。斯时也,法当 治里热为主,而解表兼之,亦有治里而表自 解者。余每见世人治温热病,虽误攻其里亦 无大害,误发其表变不可言,此足以明其热 之自内达外矣。
“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 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夫诸急猝病多 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 “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用而痛,言 不变智不乱 ……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 智乱不甚。言微可知……风懿者,奄勿不知 人 , 咽 中 塞 窒 窒 然 , 舌 强 不 能 言 …… 风 痹 ……形如风状,得脉别也,脉微涩,其证 身体不仁。” ——《备急千金要方· 诸风· 论杂风状》
朱丹溪主湿说
“西北二方,亦有真为风所中者,但极少尔。 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丹溪心法· 中风》
“及近代刘河间、李东垣、朱彦修三子者出, 所论始与昔人异矣……三子之论,河间主乎 火,东垣主乎气,彦修主乎湿,反以风为虚 象,而大异于昔人矣。吁!昔人也,三子也, 果孰是欤?果孰非欤?以予观之,昔人三子 之论,皆不可偏废”
为汤、饮、散、丸、丹、膏六类编成此书,
简要地说明所列诸方的主治、配伍及服用法。
二、学术思想
(一)对气血的阐发:
1、气属阳,动作火论; 2、血属阴,难成易亏论 (二)痰证、郁证论治
(一)对气血的阐发
1、气属阳,动作火论
‚气之与火,一理而已,动静之变,反化为二。‛
气、火之理其本为一, 生理之常为气,病理之变为火。
首创真中、类中之说
“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 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三子 所论者,自是因火、因气、因湿,而为暴病 暴死之证,与风何相干哉。” 真中——外感风邪 类中——火、气、湿(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