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母的鉴定

合集下载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别川贝母及饮片的技术要点探析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别川贝母及饮片的技术要点探析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别川贝母及饮片的技术要点探析中药是我国的传统药物,在临床和日常保健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关系到临床治疗的安全有效,对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也至关重要。

中药材和饮片的真伪鉴别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生命科学技术飞跃发展,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被逐步运用于药用动植物及中药材的基源鉴定,取得较好的效果。

《中国药典》自2010年版起,均收载了中药材和饮片(如蕲蛇、乌梢蛇和川贝母)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是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控制中药质量的有益尝试。

标准已执行4年,但兄弟单位普遍反映在检验过程中常遇到各种技术问题,无法解决。

本文以川贝母的分子生物学鉴别为例,通过总结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技术要点以及常见问题,旨在为即将或正在从事这项检验工作的同仁们提供经验以供参考,以便更高效顺利地完成实验。

[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raditional medicine of china,which has extensive use in clinic treatment and daily health-care.The quality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pieces relates greatly to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security,which is also very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perty.The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Chinese medicinal decoction pieces is a focal poi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profess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p,a variety of molecular biology technology is gradually used in medicinal plants and animals and the base source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achieved good results.The “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2010,contains the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medicinal slices (e.g,Agkistrodon,wu pin snakes and Fritillaria cirrhosa)molecular biology method,is to adopt new technology,new method to control the qu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tandard has been four years,but brother units generally reflect the various technical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inspection process,it can′t solve.Identification based on the molecular biology of Fritillaria cirrhosa,for example,by summing up the main points that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y and common problems,aiming at will or are engaged in the inspection work colleagues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so that more efficient to complete the experiment successfully.[Key words]Molecular biology;Fritillaria cirrhosa;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用药,在临床和日常保健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020年版,中国药店中贝母食用的分子鉴定方法(一)

2020年版,中国药店中贝母食用的分子鉴定方法(一)

2020年版,中国药店中贝母食用的分子鉴定方法(一)2020年版中国药店中贝母食用的分子鉴定介绍中国药店中的贝母作为一种常用药材,被广泛用于药膳和中药制剂中。

然而,由于贝母的外表与其他植物相似度较高,因此需要进行分子鉴定以确保其纯正度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用于2020年版中国药店中贝母食用的分子鉴定。

方法一:核磁共振波谱(NMR)•优点: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非破坏性的分析方法,可以提供关于物质结构和组成的详细信息。

对于贝母的分子鉴定来说,核磁共振波谱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优势。

•操作步骤:1.提取贝母样品中的化合物。

2.使用核磁共振仪获取样品的核磁共振波谱。

3.通过比对已知结构的标准谱图,确定贝母中存在的化合物。

方法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优点: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可以在复杂基质中准确地分析出化合物。

对于贝母的分子鉴定来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具有高准确度和高灵敏度的优势。

•操作步骤:1.提取贝母样品中的化合物。

2.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进行分析。

3.通过比对已知化合物的质谱图和色谱图,确定贝母中存在的化合物及其相对含量。

方法三:DNA条形码•优点:DNA条形码是一种基于物种特异性基因序列的分析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物种。

对于贝母的分子鉴定来说,DNA条形码可以识别植物的特异性序列,确认是否为贝母及其品种。

•操作步骤:1.从贝母样品中提取DNA。

2.选择合适的DNA条形码序列进行扩增。

3.通过测序和与数据库比对,确定贝母样品中的物种和品种。

方法四:高效液相色谱(HPLC)•优点:高效液相色谱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可以在复杂混合物中分离出化合物。

对于贝母的分子鉴定来说,高效液相色谱可以鉴定贝母中的化合物及其相对含量。

•操作步骤:1.提取贝母样品中的化合物。

2.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析。

3.通过比对标准品的保留时间和峰形,确定贝母中存在的化合物及其相对含量。

川贝母的鉴别

川贝母的鉴别

川贝母的鉴别摘要:通过简易的性状鉴别特征区别川贝母及其混淆品、类似品、伪品。

收集本地区各主要零售店、中药材市场的药用贝母样本,用性状定方法及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相关工具书等加以描述。

现将川贝母及其类似品、混淆品、伪品的外观特征进行简要区别,以保障临床用药安全,亦可供消费者购买川贝母药材时加以参考。

川贝母为常用中药,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的功效,用于肺热咳嗽,干咳少痰,阴虚劳咳,肺痈等症,其药材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载培品”。

近年来由于货源紧张,来源复杂,商品中伪品、掺伪品时有发生。

以百合科植物一轮贝母、光慈姑(老鸦嘴)、丽江山慈姑、葫芦科植物土贝母的干燥鳞茎及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种仁。

冒充川贝母的青贝使用,实为不妥,尤其是丽江山慈姑球茎具拔毒、消肿软坚散结的功能,多外用治痛肿疮痒、瘰疬和关节炎,与川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用,明显不同,而且含有毒成分秋水仙碱,误服过量会有呕吐、腹泻的副作用,应注意鉴别。

随着人们用药观念的增强,川贝母、味苦甘、性寒,善润肺化痰,常用于阴虚燥咳,咳痰带血、久咳、燥咳、痨咳,因功效显著,已经渗入人们的生活中,与人们的用药紧密相联。

鉴别川贝母的真伪要结合古代本草的记载和现代应用的实际情况,运用植物学、鉴定学等理论知识进行实验研究,明确当今应用的主流品种。

1 性状鉴别1.1 松贝呈圆锥形或近心脏形,高3mm~8mm,直径3mm~9mm,(因其粒小,故又称“珍珠贝”)。

表面类白色,微有光泽,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成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端钝圆或稍尖闭合,内有心芽和小鳞叶1~2枚;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味微苦。

1.2 青贝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表白色或成浅黄棕色。

川贝母的生药鉴定特征

川贝母的生药鉴定特征

川贝母的生药鉴定特征
川贝母是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生药鉴定特征如下:
1. 外观形态:川贝母的鳞茎呈圆锥形或卵圆形,表面鳞片状,颜色为白色或淡黄色,有时带有淡紫色斑点。

鳞茎顶端有一小芽,通常被鳞片所覆盖。

2. 质地:川贝母的鳞茎质地坚硬,不易折断。

3. 气味:川贝母有一股特殊的气味,微甜而带有苦味。

4. 显微特征:在显微镜下观察,川贝母的鳞茎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或多边形,细胞壁增厚,有明显的角质层。

淀粉粒多为单粒,呈圆形或椭圆形,脐点明显。

5. 化学成分:川贝母含有多种生物碱,其中以川贝碱和西贝碱为主要成分。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川贝母的生药鉴定时,需要结合多种特征进行综合判断,并与其他类似药材进行区别。

同时,为了确保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建议选择正规的药材市场或药店购买。

优选川贝母的鉴定

优选川贝母的鉴定
优选川贝母的鉴定
【来源】 为百合科
川 贝 母 、暗紫贝母 、甘肃贝母----(“松贝”和“青贝”) 梭砂贝母---(“炉贝”) 的 鳞茎。
【产地】
主产于
采挖季节因地而异,西北山区多在雪融后上山 采挖;一般在6~7月采挖。
挖出后,洗净,用矾水擦去外皮,晒干或低温 干燥,然后用硫黄熏后再晒干。
【性状鉴别】
松贝
形状 呈 类 圆 锥 形 或 球 形 , 高 3~8mm,直径3~9mm。
表面
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 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 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 抱月”;
顶部闭合,内有心芽和小鳞叶 l~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 ,底 部平,微凹入,中心有灰褐色 的鳞茎盘
松贝
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 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
对抱合,顶 端开口。
气微,味微
气味 苦。
形状 呈 长 圆 锥 形 , 高
0.7~2.5cm, 直 径 0.5~2.5cm,
表面 表面黄白色,稍粗糙,有
黄棕色斑块,习称“虎皮 斑”。
外面两枚鳞叶大小相近, 顶端多开口。
气微,味微苦。
气味
炉贝
松贝
青贝
炉贝
【显微鉴别】 松贝、青贝粉末:白色。
① 淀粉粒甚多,多为单粒,有的边沿不平整或略作 分枝状, 层纹隐约可见。
② 表皮细胞类长方形,垂周壁微波状弯曲,偶见不 定式气孔。
③ 螺纹导管,直径2—26μm。
炉贝粉末:
淀粉粒为广卵形、贝壳形、肾形或椭圆形,层纹明显。 螺纹及网纹导管,直径可达64μm。
【成分】
含多种甾体生物碱,均含川贝碱 (fritimine)、西贝素(sipeimine)等。
表面 未 抱 部 分 呈 新 月 形 , 习 称

川贝母分子鉴别方法的应用及改进

川贝母分子鉴别方法的应用及改进

川贝母分子鉴别方法的应用及改进
川贝母是一种重要的中药,具有祛痰、润肺等功效。

由于其重要程度及广泛应用,其品质的鉴定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对川贝母的分子鉴别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川贝母的分子鉴别一般通过比较药材中的分子特征来实现,如利用指纹图谱分析、DNA形码鉴定等技术。

在指纹图谱分析技术中,通常采用多次温度变化提取叶绿素、多酚类等化学物质,然后比较这些化学物质的差异来判断是否为正品。

而 DNA形码鉴定技术则在川贝母 DNA序分析中,采用原始序列进行分析,以鉴定川贝母的品种。

在分子鉴别技术的应用上,川贝母的分子鉴别可以有效保护其原有的品质,提高其产品质量。

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川贝母的分子组成,科学家们还研究了不同的提取方法,以改善川贝母的分子特征的提取效果。

首先,采用超声振荡方法,增强了水提取川贝母效果,使提取的分子特征更加准确。

此外,科学家们还采用气相色谱法,增强川贝母指纹图谱分析的准确性,使其分子特征在提取上变得更加精确。

此外,科学家们还利用紫外可见折射光谱等新技术,以精确分析川贝母的分子特征,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除此之外,科学家们还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来改进川贝母分子鉴别技术。

通过收集川贝母的相关数据,科学家们可以建立准确的基础模型,有效提高川贝母分子鉴别技术的准确性。

因此,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川贝母分子鉴别技术,提高其品质控制和鉴定
的准确度。

综上所述,川贝母的分子鉴别技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求详细的技术操作,准确的分析数据。

科学家们对川贝母的分子鉴别技术不断进行改进,从而提高鉴别的准确性,有效保护川贝母的品质,使其成为真正的质量安全的中药产品。

中药显微鉴定演示文稿 (2)

中药显微鉴定演示文稿 (2)
中药显微鉴定
实训一 川贝母与浙贝母粉末鉴定
一、教学目标
1.会用斯试液做粉末装片,能够在显微镜下分辨出川贝母 ﹡与浙贝母淀粉粒的主要不同。
2.能使用显微测微尺测量淀粉粒的大小。 3.会用显微化学方法鉴别淀粉粒与非淀粉粒 4.会对川贝母﹡浙贝母进行显微描述、显微绘图
二、实验仪器、试剂及材料
1.幻灯机、视频数字显微镜和普通光学显 微镜
4.导管(vessel):分子短小,为网纹或具缘纹孔导管。 5.菊糖(starch):薄壁细胞中含有菊糖,表面现放射状 纹理。
白 术 粉 末 图
(二)半夏:粉末类白色。
1.淀粉粒(starch):极多,单粒类球形、半圆形或圆多角形, 直径2~20μm,脐点短缝状、人字状、三叉状或星状,大 粒层纹隐约可见;复粒多,较大,由2~6个分粒组成。
复粒由2~8分粒组成。透化后可见糊化圆点状痕迹。
大 黄 根 茎 横 切 面 简 图
大黄粉末图
三种大黄粉末比较区别
(二)人参:
生晒参粉末淡黄白色。
1. 树脂道碎片(resin canal):易见,内含黄色块状分泌物。 2. 草酸钙簇晶(cluster crystal):直径20~68μm,棱角锐尖。 3. 淀粉粒(starch):甚多,单粒类球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多
2.草酸钙针晶(acicular crystal):较多,成束存在于椭圆形粘 液细胞中,针晶纤细,长20~144μm,或随处散在。
3.导管(vessel):主要为螺纹导管,少数为环纹导管,非 木化或木化。
半夏
半 夏 粉 末 图
半 夏 粉 末 图
半夏粉末图
半夏粘液细胞
(三)天麻:
粉末黄白色至黄棕色。
木化细胞+间苯三酚与盐酸—→红色

中药材品种数据之川贝母

中药材品种数据之川贝母

中药材品种数据之川贝母中药材品种数据之:川贝母川贝母⽬录:□概述□基源鉴定□真伪鉴别□产地分布□功效主治□⽣物学特征□栽培技术□病⾍害防治□采收加⼯□历史沿⾰□质量分级标准□⽂献⽀持概述:川贝母来源于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Fritillaria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Hsia、⽢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梭砂贝母Fritillariadelavayi Franch.、太⽩贝母F ritillaria taipaiensis P.Y.Li或⽡布贝母F 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Hsiavar. wabuensis(S et S S.C.Chen 的⼲燥鳞茎。

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夏、秋⼆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须根、粗⽪及泥沙,晒⼲或低温⼲燥。

川贝母主产于四川、西藏、云南等地,暗紫贝母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治州。

⽢肃贝母主产于⽢肃南部、青海东部和南部、四川等地、梭砂贝母主要产于云南西部,四川⽢孜、德格、巴塘,青海⽟树,西藏等地。

药材之松贝,主要来源于暗紫贝母,为川贝母中之珍品,过去集散于松潘地区,故称松贝,⼜称松潘⼦,尤以四川产者为地道药材,青贝,为川贝母中常⽤较多品种,质量亦佳,产区以青藏⾼原的⽢孜、德格为中⼼,故有青贝之名。

炉贝产区以四川为中⼼,过去多集散与康定(打箭炉),故名炉贝。

太⽩贝母亦称太贝、秦贝,因主产于秦岭太⽩⼭⽽得名,为陕西地⽅特产,属地⽅习⽤品,药⽤历史悠久。

在地⽅药材标准《四川省中药材标准》、《⽢肃省中药材质量标准》和《陕西中草药》中均有记载。

20世纪70年代,四川等地开始引种太⽩贝母,由于其适应性强,分布范围⼴,是川贝母中适宜家种栽培的佳品,⾃1983年太⽩贝母野⽣变家种技术成功,随着太⽩贝母栽培技术的成熟,⽬前在重庆、陕西、湖北、⽢肃、四川等地均有⼤量种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平,微凹入,中心有灰褐色 的鳞茎盘
松贝

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 2 瓣,
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
表面 未 抱 部 分 呈 新 月 形 , 习 称
“怀中抱月”;

顶部闭合,内有心芽和小鳞
叶 l~2 枚;先端钝圆或稍尖,
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灰
褐色的鳞茎盘
质地
断面 气味


质硬而脆
断面白色,富粉性。
【成分】

含多种甾体生物碱,均含川贝碱 (fritimine)、西贝素(sipeimine)等。
功效
清热润肺
化痰止咳

气微,味微苦。
青贝
形状 表面


呈类扁球形,
外层 2 鳞叶大 小相近,相 对抱合,顶 端开口。

气微,味微 苦。
气味
形状

呈 长 圆 锥 形 , 高
0.7~2.5cm,
0.5~2.5cm,


表面

表面黄白色,稍粗糙,有 黄棕色斑块,习称“虎皮 斑”。
炉贝

外面两枚鳞叶大小相近, 顶端多开口。

气微,味微苦。
气味
松贝
青贝
炉贝
【显微鉴别】 松贝、青贝粉末:白色。


淀粉粒甚多,多为单粒,有的边沿不平整或略作
分枝状, 层纹隐约可见。


表皮细胞类长方形,垂周壁微波状弯曲,偶见不
定式气孔。

③ 螺纹导管,直径2—26μm。
炉贝粉末:

淀粉粒为广卵形、贝壳形、肾形或椭圆形,层纹明显。

螺纹及网纹导管,直径可达64μm。

挖出后,洗净,用矾水擦去外皮,晒干或低温 干燥,然后用硫黄熏后再晒干。
【性状鉴别】
松贝
形状 表面

呈类圆锥形或球形,高 3~8mm,直径3~9mm。

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 2 瓣, 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
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
抱月”;

顶部闭合,内有心芽和小鳞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l~2 枚;先端钝圆或稍尖 ,底
川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Cirrhosae
【来源】 为百合科
川 贝 母 、暗紫贝母 、甘肃贝母----(“松贝”和“青贝”)
梭砂贝母---(“炉贝”)
的 鳞茎。
【产地】

主产于四川、西藏、云南等省区。
【采收加工】

采挖季节因地而异,西北山区多在雪融后上山 采挖;一般在6~7月采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