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心理学 第七章 不同主体犯罪心理分析(上)
司法心理学课件 第七章 不同主体犯罪心理分析(下)

要求独立
二、累犯心理分析
1、累犯的人格特征: 好逸恶劳 意志薄弱 错误的自我意识
2、累犯的心理特征
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情绪、意志特征 动机斗争的复杂性
三、惯犯心理分析
惯犯:指反复实施同类犯罪,已形成犯
罪恶习的严重刑事犯罪分子。
惯犯的心理特征: 反社会意识的顽固性 需要结构的畸形化 犯罪习惯的自动化
二、女性犯罪的特点
犯罪数量上:显著少于男性
犯罪类型上:主要集中于财产性犯罪与
家庭犯罪,或者利用其生理特点进行犯 罪,如性犯罪,或者诈骗、拐卖人口等 犯罪手段上:非暴力 隐蔽性 明显的逆向倾向性
三、女性杀人犯罪心理分析
认识狭隘,报复心理严重
杀人起因多是情欲纠葛 在犯罪前和犯罪过程中动机斗争明显
2.问题指向性应付
——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3.自我技能提高性应付 4.向外求援性应付
——求助是自我强大的表现
四.重建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指的是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
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一 个完备的支持系统包括亲人、朋友、同学、同事、邻 里、老师、上下级、合作伙伴等等,还当包括各种社 会服务机构。
二.情绪疏导和调控
1.学习对自我情绪的觉察和认知 2.学习冷静输理、客观分析自我情绪的发 展变化 3.促发健康的积极情绪、转移、排解、宣 泄不良消极情绪 4.积极主动创建产生健康情绪的环境,改 变或避开引发或泛滥消极情绪的环境
三.应激应付策略学习
1.情绪指向性应付
——控制自己的情绪,降低问题的严重性
Continued:
同年9月l1日中午,杨携带两只装有浓硫
酸的玻璃瓶,骑自行车至徐××女儿徐 丽君(女,1988年3月生)读书的小学校, 将正在该校上学的徐丽君骗出学校后带 至附近一建筑工地内,将其中一瓶浓硫 酸从徐丽君的头顶部浇下,随即弃下哭 喊呼救的小丽君,又骑自行车赶至徐 ××家门口,用另一瓶浓硫酸朝正欲出 门的徐××妻子顾夏萍的颜面部、背部 泼洒后逃逸。
司法心理学 第七章 不同主体犯罪心理分析(上)

形体发育:具备犯罪的体能基础,生理
和心理需求增加。
内分泌变化:内分泌影响情绪变化,青
春期
机能发育,但神经不稳定;男性暴力犯
罪多
2、青少年身心矛盾与犯罪的关系
旺盛的精力与调解能力的低下 暴力性犯罪 兴奋性高与控制能力低的矛盾 冲动性犯罪与情景性犯罪
性发育成熟与道德观念缺乏的矛盾 性犯罪
三、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青少年生理发育尚未成熟,神经系统不
成熟,缺乏理智,意志薄弱
青少年体能强壮、精力充沛
青少年欲求多,最强烈 青少年遇到的矛盾最多,最复杂
四、青少年违法犯罪趋势-中国
1、青少年成为违法犯罪行为实施的主体(14岁-16岁)
全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数据统计显示 ——全国刑事犯罪
前言:青少年犯罪年龄上界定
按照发展心理学的划分标准,青少年时
期是指少年期(11、12岁-14、15岁)、 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和青年 晚期(17、18岁-24、25岁)的统称。
在我国的司法统计上,青少年犯罪是指
14岁至18岁未成年人犯罪和18岁以上至 25岁青年人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的身心基础
Case 3:
2000年8月29日17时,昆明市某中学学生14
岁的超然、大伟(均为化名)各带一把匕首, 窜至昆明市某小区,以借伞为名进了杨家, 趁主妇王某转身拿伞之机,超然冲上去勒住 王的脖子,大伟用沙发垫捂嘴,把王拖进卧 室,用准备好的匕首疯狂地刺向王的胸部、 背部和大腿,共计50余刀。
见王还未死,又从王家厨房内拿来菜刀,朝
青少年性犯罪
1. 强奸(约会强奸、熟人强奸)
2. 性骚扰 3. 轮奸 4. 团伙奸淫、流氓活动
犯罪心理学 第七章 共同犯罪心理

团伙犯罪心理
三、团伙犯罪的行为特征
纠合性和易变性
盲目性和2
3
4
第七章
共同犯罪心理
第三节
集群犯罪人心理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三节
第七章 共同犯罪心理
集群犯罪人心理
1.了解集群犯罪特点及与有组织犯罪、 团伙犯罪的区别。 2.掌握集群犯罪心理和行为特点。
第三节
第七章 共同犯罪心理
谢谢
第二节
第七章 共同犯罪心理
团伙犯罪心理
飞车抢劫犯罪团伙
福州打掉了一起飞车抢劫犯 犯罪团伙的数量逐年增加, 罪团伙,其作案方法简直跟游戏 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向有组织 《狭盗飞车》 GTA如出一辙。这伙 化发展的趋势。 歹徒共有 4人,来自江西,专门守 候在银行门口,盯住储户中的妇 从单项犯罪发展到多种犯 女和老人。他们分工明确,有物 罪,以侵财型犯罪为主。 色目标的,有跟踪目标的,有抢 主体上更为复杂,组织上 劫目标的。两个月来共抢劫9起, 更为多样。 金额达 10多万元。鼓楼公安分局 作案手段凶残、狡猾,日 为此成立专案组,针对劫犯的犯 罪特征,进行跟踪埋伏,最终将 趋现代化和智能化。 这一伙恶徒缉拿归案。最大年龄 21岁,最小16岁。
第三节
第七章 共同犯罪心理
集群犯罪人心理
三、集群犯罪人行为特征
6
自发性 狂热性
5
4
非常规性
短暂性 有广泛的、普遍的或富有刺激性的诱发因素 行为后果的严重性
3 2
1
教学建议
第七章 共同犯罪心理
课时分配:6课时 重点: 掌握三种共同犯罪类型、特点及 其区别。
难点:
1.掌握有组织犯罪的心理形成原因及心理和行为 特点。 2.掌握团伙犯罪的心理成因及行为特点。 3.掌握集群犯罪的心理的心理特点及打击对策。
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

2.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诈骗犯罪人的犯罪动机 (2)诈骗犯罪人的能力特点 (3)诈骗犯罪人的人格特征
3.诈骗犯罪中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心理互动 第一阶段——试探阶段 第二阶段——引诱阶段 第三阶段——施骗阶段 第四阶段——结束阶段
第二节 性犯罪心理
一、性犯罪概述 性犯罪是一种传统的犯罪类型,不
3.当面行凶,行为外露 4.作案时间短 5.行为疯狂
二、报复型犯罪的行为表现
(二)非暴力式报复犯罪的行为特征 1.预谋性强 非暴力式报复犯罪一般表现为预谋犯罪, 他们往往经过长期筹划,计划周密,善于掌 握作案的时机。 2.手段隐蔽,阴险狡猾 与暴力式相反,这类犯罪人往往在暗地 里散布他人流言飞语,暗做手脚,或栽赃陷 害,或借刀杀人,表面伪装成好人甚至巧言 奉承内心阴险狠毒,暗下毒手。
二、强奸犯罪心理
(四)强奸犯罪中被害人问题的有关研究
2.强奸犯罪对被害人的心理危害 有研究者把妇女在遭受强奸或强奸未遂以
后的种种不良心理反应称为“强奸创伤综合 征”。
强奸创伤综合征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急性期”。 • 第二阶段为“重组期”。
第三节 报复型犯罪心理
报复型犯罪,是指由于人的某种愿望受到 阻碍,或人自身的某种利益受到损害而产生 的对阻碍者或干涉者的一种侵犯性犯罪行为。 主要形式有行凶、杀人、放火、爆炸、诬告 等。 一、报复型犯罪心理特征 (一)报复型犯罪的一般心理特点 1.褊狭固执的认识特征 2.强烈、冲动的情绪、情感 3.薄弱的意志特征 4.消极个性特征
(二)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 1.犯罪的主动性不同 2.心理状态不同 3.心理品质不同 4.对客观因素的依赖性不同 5.对犯罪表现的态度不同
二、过失犯罪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犯罪心理分析

第三,这种伤害人也不是可以随意瞎来的。它要 求熟知情况、精通案情、掌握心理、抓准弱点, 应强化形式——做出吓人的模样,动作的力度须 轻一些,何时打、打几次、打身体哪个部位?用 物理作用(以机械力碰其机体)怎么向化学变式(痛 疼触及心理反应)冲发等,是很有讲究的。实质上, 伤害只不过是达到弄明事实的一种艺术策略的手 段。 第四,尽管“伤害”作为非常的辅助办案,完成 工作目标的手段,说起来违法,然而它非常适 用——能将复杂现象简约化,能大大减缩活动的 时间,能保持立竿见影的特效,能在“无据嫌疑” 的困窘场面里移花接木,能乘胜深挖余罪扩大执 法战果。
公职人员违法犯罪心理分析
一、一般公职人员违法犯罪心理 二、执法者的伤害犯罪心理 三、执法人员受贿的犯罪动机
四、受贿人员对此类犯罪风险的心理论证
五、执法人员受贿犯罪行为的实施 六、执法人员渎职犯罪心理
一、一般公职人员违法犯罪心理
(一)攀比心理
俗话说“人比人,比死人”。弄权、捞钱、玩色等 等都会广泛引起社会反应,造成某些有职在身、有权在 手的人的价值观严重扭曲和错位,心理失衡,甚至倾心 羡慕。说什么:人家有权我也有权,我有权为何捞不到 钱,有钱又为何玩不到美女,也搞不到豪华别墅。在物 欲、色迷的驱使下,心态倾斜,导致犯罪个性倾向性的 畸变。不良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催促犯罪意向的萌发。 权力一旦被滥用,紧跟其后的便是罪恶,在权、钱、色 上恶性循环。有的公职人员本来是苦出身,根正苗红, 凭着自己的聪明才干当上领导。由于经常参加一些商贸 活动,看到大款如云,心理极不平衡,盲目攀富比阔。 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减少心理冲突,以求心理平衡, 急于敛财致富,便大肆索贿受贿,走上犯罪道路。
一说:吃了猪肝想猪心,得了白银想黄金。有些公 职人员利用手中权力,以权谋私,进行肮脏的权钱交易; 或贪污或索贿受贿,一发便不可收拾,贪婪与私欲恶性膨 胀,永远得不到满足。“拜金主义”的利己意识和“不捞 白不捞”的机遇意识增强,在权力优越感的驱使下,灵魂 深处向往以权谋私。自以为天赐良机,寻机觅隙,能贪则 贪,贪得无厌,所谓“越多越自在,少了才尴尬”。“从 不足到满足,从满足到不足”的欲求心理恶性循环,欲壑 难填。从小贪、中贪、大贪直至特贪,那些吞没上亿元的 特大案,总是在贪利型动机支配下,从少量钱物得手开始 而打开缺口的。缺口一旦打开,难以堵住,正是“千里之 堤,溃之一穴”。由于逐渐强化犯罪的心理机制,呈现忘 乎所以,胆大妄为,甚至狂妄至极的心态,从轻微犯罪到 严重犯罪,从单一犯罪到多种犯罪,堕入深渊而不能自拔。
司法心理学简介及案例分析

司法心理学简介及案例分析我对司法心理学的认识(后附案例分析)——读罗大华《司法心理学》司法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目的主要是从心理角度认识司法过程,更全面的掌握执法、司法人员和犯罪分子、受害人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对各种犯罪现象进行研究,对预防犯罪和执法司法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司法心理学概念司法心理学是研究与司法活动有关的人员在司法活动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以提高司法活动效能的一门学科。
二、司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司法心理学结合法律科学和心理科学,研究在司法活动中有关人员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以提高司法活动的效能,从而促进广大司法人员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并教育广大人民群众遵守国家法律,增强法律意识,从而实现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的。
具体来说,司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司法活动中有关人员的心理现象和与司法活动相关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三、司法心理学的任务提高学科水平;用司法心理学的科学知识武装司法工作人员的头脑;为犯罪预测、犯罪预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研究司法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学问题,提高司法实践效能;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司法心理学服务四、司法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1)良好的认知品质①注意、感知、观察品质②记忆、想象、思维品质(2)高尚的情操①神圣的职业使命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受憎分明的正义感②情感的稳定性、广阔性与深刻性(3)坚强的意志品质①抗干扰、维护法律权威的自觉性②遇到困难和挫折的坚韧性③拒腐蚀、抗诱惑,保持清正廉洁的自制性④在紧急情况下应付突发事件的果断性(4)成熟、健全的人格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导向②适合司法工作职业需要的性格特征和气质类型③成熟的自我意识④丰富的社会经验(5)合理的知识结构①一般的文化科学知识②一般的专业知识③特殊的专业知识(6)综合的职业能力①执法能力②社会交往能力③写作、语言表达能力④应变能力⑤特殊技能(7)强健的体魄五、影响司法人员(以法官为代表)办案的心理素质法院的等级;法院是否有最初审判权或上诉审判权;法官的记录员或书记官;政治压力;担任法官时间的长短;人种的、国籍的、宗教的或宗族的因素;法官的婚姻状况;法官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担任法官以前所从事的法律业务;法官本人的情绪;法官的人格可能影响他的判决六、导致司法人员枉法办案的因素(1)对司法人员枉法办案有影响的主体外因素地方或部门保护主义;领导的行政干涉;机关内部管理体制混乱;监督机制不健全,机关内部的不正之风,不良的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对某一案件的态度;亲友和同事的说情;工作任务过重,时间过紧;当事人及其亲友的威胁、恐吓(2)影响司法人员枉法办案的主体因素收受贿赂;缺乏责任心,不认真取证,敷衍了事;视权力为个人“权威”,为所欲为;委曲求全,怕得罪领导;对当事人公报私仇;讨好领导,谋求重用、升职;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互相对抗、互相拆台;虚荣心强、知错不改;由社会分配不公引起的司法人员心理失衡;受公众舆论影响、不敢坚持原则、碍于亲友、同事情面,屈服与当事人或其亲友的威吓和压力七、影响司法人员过失办错案的因素(枉法办案与过失办错案性质截然不同,主要存在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不同)(1)影响司法人员过失办错案的主体外因素虚假的证据;法律法规界限不明、可操作性差;领导或共同办案人的意见;公诉人的错误诉讼;机关内部不良的工作作风;本机关以前对类似案件的处理经验;社会舆论对案件的态度;律师的辩护质量;被害人受害后的情况,当事人的言谈举止、对司法人员的态度以及是否配合办案,司法人员及其亲友是否有类似的被害经历;过重的任务,亲友、同事对案件的意见(2)影响司法人员过失办错案的主体因素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不认真履行法定程序;业务素质差,缺乏办理此类案件的经验;性情急躁、急于求成,采用一些不合法的手段来办案或粗枝大叶、办事马虎;文化水平低;办案人员的经验主义;过于相信自己的办案能力;武断或优柔寡断和办事依赖性强,易受他人暗示;办案人员自觉不自觉的偏向熟人;身体状态不佳;因过去的经历而对某一类案件产生了好恶感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心理悔恨心理(有积极消极之分)、恐惧心理、侥幸心理、对抗心理、戒备心理、忧郁心理、绝望心理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形式诉讼不同阶段的心理(1)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过程中的心理①犯罪嫌疑人的反侦察心理精心设计作案时间;破坏和伪造犯罪现场;改变个体形象特征;处理赃证;伪装积极;串供和谎供②被跟踪、守候的犯罪嫌疑人心理多疑和加强戒备的心理;急于摆脱跟踪、守候的心理;侥幸心理;逃脱拒捕心理③被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有强烈孤独感;紧张;压抑;很强的抵触情绪;悔恨④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的心理畏罪心理;戒备心理;侥幸心理;恐慌心理;悲观心理;抵触心理⑤犯罪嫌疑人在询问中的心理变化过程试探摸底;对抗相持;动摇反复;供述罪行(2)被告人在被起诉中的心理侥幸心理犹存;期望从轻处罚;观望案情进展,设立新的防线;企盼法律援助,希望律师早日介入;希望诉讼早日终结;自知罪责难逃,如实交代犯罪(3)被告人在审判中的心理①影响被告人心理活动的因素被告人自身的主观恶性程度;被告人的犯罪经历;诉讼参与人的影响②被告人在审判不同阶段的心理㈠被告人在开庭时的心理:羞耻;紧张;忏悔;矛盾;共犯的心理效应㈡被告人在法庭调查与辩论过程中的心理:法庭反应;侥幸心理;抗拒;狡辩;对公诉词的心理反应;对律师辩护的心理反应;对证人陈述的心理反应㈢被告人在法庭判决后的心理:情绪稳定型;抵触型;悔恨型案例分析——山东省临沂市女教师撞人后裸体阻救援事件梗概:2012年6月17日上午11时许,山东省临沂市某小区王女士带着自己的一双儿女外出买菜回家的路途中王女士及其女儿被迎面而来的汽车撞飞,一段时间后120赶来准备进行救援时汽车主人(张女士)竟脱光衣服阻止救援人员,最终王女士女儿去世、自己也在医院十多天不醒。
犯罪心理学

研究内容
我国犯罪心理学采取广义犯罪心理学的体系。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①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体系。 ②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 ③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④犯罪人在不同情景中的心理。 ⑤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例如杀人犯心理、强奸犯心理、抢劫犯心理等等。 ⑥变态心理与犯罪。 ⑦侦查、审判、作证等活动中的心理等等。 ⑧改造罪犯的心理学问题。 ⑨犯罪预测和预防心理学问题。
犯罪心理学
心理学分支学科
01 简介
03 研究内容
目录
02 发展历史 04 研究对象
目录
05 学科性质
07 司法心理学
06 实践任务
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研究作为反映社会的犯罪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学科。介于自然科学与社 会科学之间的跨界学科。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犯罪学的一个分支。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犯罪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多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综合反映。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学 说和研究方法,既涉及自然科学领域,又涉及社会科学领域。一方面,犯罪人具有生物属性的特征,无论是犯罪 心理的形成还是犯罪行为的发生,都离不开一定的生理机制的作用,因而犯罪心理学不能不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 的性质。另一方面,某一个个体或群体的犯罪,往往是社会因素起着主要作用,是消极的、不良的客观社会现实 在犯罪人头脑中的反映。因此,犯罪心理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的性质。
《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内蒙古财经学院《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Criminal Psychology课程编号:制定单位:法学系制定人:张志强审核人:制定时间:二零零四年八月犯罪心理学课程说明一课程内容概述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研究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该学科主要研究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揭露和打击犯罪的心理学依据等问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结论带有很大的或然性,因此,它的研究结果和预测只能使用或然性语言。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犯罪心理学,了解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因素,掌握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的心理活动特点,从而为预防犯罪、揭露犯罪和矫治犯罪提供心理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了解国内外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三教材《犯罪心理学教程》(公安部人事训练局编,群众出版社出版,2000年2月版)四课程适用的专业、年级犯罪心理学适用于文、理、工科各专业二年级以上学员五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2学分。
六先修课要求:刑法学七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属于广义犯罪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犯罪原因中的心理因素,与刑事侦查学等一起构成犯罪科学。
八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解式,结合一些案例讲解。
教学形式有课堂讨论、观看教学片等。
九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要求本课程属于考查课,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主要是作业和课堂讨论)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80%。
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构成。
十犯罪心理学教学参考书目录犯罪心理学课时安排表第一章绪论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要求学员掌握犯罪心理学的一般问题,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章教学重点: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特征,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