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黑龙江省双鸭山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2021年最新整理)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的全部内容。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试时间:50分钟分值:100分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1.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2.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3。
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4.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各项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正确的是( )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③帝国主义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变化④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①→③→⑤C.④→①→②→⑤→③ D.①→③→②→④→⑤2. 1917年,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其连任的就职演说中说:“我们不再是孤立的区域,经过那致命的骚乱所造成的30个月来的悲惨事件,我们已经成为世界公民。
要想回头已经不可能,我们国家的命运就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全力去保卫这个国家。
”材料中所引的“经过那致命的骚乱所造成的30个月来的悲惨事件”,据此我们从材料中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信息是( )A.美国将坚持“孤立主义”政策 B.美国将参战C.美国将加入同盟国 D.美国将干涉苏维埃俄国3.一本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1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2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3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4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A.○1○2 B. ○2○3 C. ○1○2○4D.○2○3○44.一战期间,共有14万中国人作为劳工被派往欧洲去作战争勤务。
这些“华工兵团在战争前线挖战壕,修工事,每天报酬仅5法郎,并先后有2万多人被德国的炮火炸死在战场上。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个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
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
”材料主要说明了( )A.赴法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赴法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C.中国的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D.中国参加了一战并收回了一些主权和利益5.丘吉尔说:“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一个国家…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具有支配力的暴君。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I卷包括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题意的。
1. 以下各项对图示内容解读正确的是:A. 营建陪都洛邑没起到拱卫都城镐京的作用B. 分封功臣吕尚的目的是为了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C. 分封商代贵族微子启不利于稳定西周政局D. 姬姓诸侯国分布大体与当时的主要农业区吻合【答案】D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分封制与宗法制是每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几率最大。
在回答这一问题的时候主要抓住的就是分封和宗法的实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产生的结果。
本题主要涉及的是分封制的目的和影响,排除法回答本题是一种简单的方法。
通过对图片的理解与文字上的反应回答问题并不困难。
2. 汉武帝将《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创立“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官任职联系起来。
这些做法有助于A. 改造传统儒学B. 宣扬社会教化C. 打击豪强地主D. 选拔实用人才【答案】B【解析】据材料“汉武帝……创立‘举孝廉’……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官任职联系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独尊儒术,将孝道与求官任职联系,这有利于发扬儒学的社会教化作用,故B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传统儒学的改造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举孝廉”与打击豪强地主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C选项错误;“举孝廉”是以道德标准为选官依据,不一定能够选拔实用人才,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学校必修课程”、“举孝廉”、“孝道与求官任职联系”,学生应该可以从中分析出社会教化的特点,据此即可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答案。
3. 南宋袁采在其《世范》一书中多有“富家置产当存仁心”、“兼并用术非悠久计”等规劝世人处事保全之道的治家格言。
这些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A. 租佃关系难以维持B. 政府放任经济发展C. 土地私有不断深化D. 小农经济趋于衰退【答案】C【解析】从“富家置产当存仁心”、“兼并用术非悠久计”可以看出本题讨论的是土地兼并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南宋时期土地开放已经基本完整,因此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这反映出土地私有化不断深化,故本题选择C选项。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历史期末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起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B. 宗法制下的家族等级关系,同时也是政治隶属关系C. 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D. 礼乐制度起到了维护宗法制的作用2.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A.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C.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D.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3. 秦朝郡县制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A.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 郡县完全由中央控制,官吏不能世袭4. 13. 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
与此相关的措施是()A. 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 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 元朝设立中书省5.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上文中的“师古”指()A. 禅让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世袭制6. “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髙了行政效率。
”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C.有效的限制了皇权的滥用 D.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7.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高二文科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Ⅰ卷交答题卡,Ⅱ卷交答题纸)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材料表明( )A.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答案】A【解析】考点:古代农业经济。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由题干材料反映牛对耕农、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能说时当时已掌握牛耕技术,但并不能说是开始出现,B项排除;C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体现;题干只能说明牛耕在农业中的地位,无法说明农耕经济的地位,D项排除。
2.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考点:3.著名历史学家傅衣凌先生提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呈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息。
”结合右图,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太湖地区的小麦产量始终居全国之首B.该地区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白银集聚地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已形成D.苏杭地区的生产方式在全国占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考点:明清时期的商业。
本题以明清时期苏杭地区经济发展为情境,考查对图文资料的理解能力。
4.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
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铺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腊脯之类……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
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1)(3)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将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将卷Ⅱ答案答在答题纸上。
卷Ⅰ(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有学者认为:不能为了强调伦理型文化的优越而去过度推崇宗法制度。
这是因为宗法制度()①保障的是贵族垄断的特权政治②建立的是贵贱有序的等级社会③强化了血缘世袭的观念④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 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D.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3、顾炎武说:“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由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A. 分封制与郡县制呈现递次变更兴替规律B. 分封制的弊端是多数权益为朝廷所垄断C. 郡县制的缺陷是多数权益为地方所占据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是治国良策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并且秦灭六国之后,继续实行移民措施,将六国富豪迁往蜀地。
秦统一六国后这样做的主要政治目的是()A. 满足皇帝的私欲B. 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C. 强化君主的权力D. 彰显皇帝的权威5、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考古发掘研究表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
随葬品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的。
材料反映出的西周最主要的特点是()A. 贵族阶层生活腐化奢侈B. 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C. 西周社会阶层等级严格D. 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等级严格6、.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管理体系。
2016-2017年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推荐文档(2021年整理)

2016-2017年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推荐文档(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年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推荐文档(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年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推荐文档(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6-2017年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历史试卷命题人:王素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共4页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3.汉宣帝(西汉第十位皇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汉代统治者的主张是【】 A.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 B.以兼爱非攻尚贤为治国理念 C.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 D.推崇理学扶为官方统治哲学 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5.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这表明他【】 A.提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B.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D.否定封建礼教传统 6.与西方启蒙思想相比,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没有发展成为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卷,无答案)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期末试题A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
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B。
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C。
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D。
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2.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郡县制的出现B。
大一统局面的出现C。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D。
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3。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政治()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B.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共主C。
具有血缘政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D.西周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4。
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到帝制的第一次转型是指()A。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D.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5.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写道“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材料中的“其专在下”是指()A。
地方分权与制衡B。
君主专制的加强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选题(每题2份,共72分)1.康熙《徽州府志》中写道:“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
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常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
主仆之严,虽数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清代徽州地方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B.清代徽州形成了大规模的田庄经济C.清代徽州等级秩序森严D.清代徽州的风俗有利于商帮发展2.兴科举之前,从春秋战国直至隋初,历代实行过“养士求贤”“军功赏爵”“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等多种选官方式。
这些选官制度的共同之处在于( )A.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B.体现了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了主流思想C.主要从贵族子弟中选拔才俊D.阻绝了天下英才进人统治阶级的道路3.礼起于先民的习俗仪式,重在敬神。
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又创作舞乐、史诗,激发人们的认同感。
这一变化反映出( )A.儒家学派始于周公旦B.自古以中国社会重视“礼”C.周礼重心从神转为人D.礼乐制度重在维护社会等级4.“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之……若以父母之命为非,而直行己志,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体现了宗法关系中长尊幼卑B.体现了宗法制度强调血缘纽带C.体现了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D.此做法有利于凝聚宗族5.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D.统一国家初露端倪6.据史书记载,周公在辅佐成王时“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定。
这表明古代礼乐( )A.是对宗法制的解释B.有助于维护统治秩序C.维护封建等级观念D.于儒家政治思想7.秦朝建立前夕,秦相吕不韦组织编撰《吕氏春秋》,主张以法治国、因时变法,并认为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
这反映出《吕氏春秋》( ) A.阐述了反专制的政治倾向B.反对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C.主张调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认识到君主专制强化的弊病8.史学家马端临认为:“至中正之法行,则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
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用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任其咎”。
该制度的实行( )A.打破了门第选拔界限B.惩革了选官中的徇私之弊C.导致贵族政治的复活D.助长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9.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了不小的震动。
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免外放。
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
这表明宋代( )A.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B.官场争斗十分激烈C.注重通过监察制度防范官员贪腐D.文臣注重道德操守10.贞观三年,吏部尚书杜如晦对唐太宗说,“两汉取人,皆行着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
今每年选集(科举),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
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
这表明( )A.唐太宗决定改革科举制度B.杜如晦认为科举制有缺陷C.唐朝继承了汉朝的察举制D.唐初选官缺乏统一的制度11.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后期的选官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寒人的要求,从而孕育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对这种新制度的评述,恰当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12.有人认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不在于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而在于其对中国封建政治统治需要的满足。
下列关于科举制的作用叙述,符合其观点的是( )A.扩大官吏人才B.提高国民整体素质C.大大加强中央集权D.促进诗歌繁荣发展13.元朝行省制是“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
它反映了元朝设置行省的直接目的是( )A.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B.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C.消除割据隐患,加强军事控制D.创设行政机构,维护国家统一14.针对汉初诸侯国势力强大,大臣主父偃上书汉武帝,提出了一个妙计,它既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这个妙计是( ) A.郡县制B.“推恩令”C.诛晁错D.清君侧15.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阁首辅的地位开始突出,倍受大臣们的尊崇,称其为首相,内阁中的其他成员也多为首辅举荐,他们事事附和首辅,不敢有什么意见。
材料中的现象( )A.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B.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C.说明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D.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16.清朝数次进行撰修全国性地图、地志的工作。
康熙《皇舆全览图》和乾隆《乾隆内府舆图》,是我国古代水平最高的实测地图。
从康熙到嘉庆前后三次修订《大清一统志》,是我国古代最完善的一部全国地理志。
这一做法( )A.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市场B.加强了专制国家体制C.标志地理测量技术的成熟D.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17.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实际上执行宰相之职的是殿阁大学士。
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
这说明( )A.内阁大学士是名副其实的宰相B.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C.内阁权力不于皇帝D.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18.明朝内阁制在我国政治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
“内阁”是( )①内侍机构②君主专制产物③决策机构④制约皇权工具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19.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
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
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B.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C.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20.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
……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
”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
由此可以看出( )A.我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C.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D.促进了土地资的开放和利用21.北宋元裙年问都水使者吴安持言:“州县夫役,旧法以人丁户口科差,今元裙令自第一等至第五等皆以丁差,不问贫富,有偏重偏轻之弊。
请除.以次降杀,使轻重得所外,其或用丁口,或用等第,听州县从便。
”北宋李元弼在总结自己当县令的经验时说:“差夫役,总计家业钱均定;遂无偏曲。
”这说明宋代( )A.商品经济高度繁荣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赋役负担不断加重D.劳役制度发生变化22.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入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丁税和负担摇役。
据此可知,古代佃农( )A.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B.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剥削C.身份和地位不断地有所改善D.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23.根据以下《中英关税、土地税在财政收入所占比率表》,可以得知1490—1602年间( )税比率上升C.中国的土地税收占比远高于英国D.中国的关税收入大幅递增24.1372 年,政府颁布法令:“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则以亲属之礼行之”,改变元代佃户对地主“侍奉如承官府”的情况。
这本质上反映了( )A.宗法制是处理农民关系的主要手段B.伦理思想影响深远C.政府法律上承认人身依附关系变化D.租佃关系更加普遍25.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26.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
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27.《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苟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
上述记载( )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C.说明手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28.匣钵的使用是窑业技术的一项重要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
陶瓷研究人员劳法盛等人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
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
这表明( )A.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29.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的困难,提高商业竞争力,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粤商、宁波帮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进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B.商业竞争异常激烈C.地缘意识更加突出D.重农抑商政策威胁商人利益30.1080年,宋朝政府正式修订颁布《广州市舶条法》。
这是中国最早的涉外经济立法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成文法规之一。
它的颁布( )A.说明当时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B.反映了国家开始管理海外贸易C.保证了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D.促进了广州海内外贸易繁荣31.公元前679年,齐国会盟诸侯达成协定,“市赋(市场交易税)百取其二,关赋(进出口关税)百取其一”。
公元前678年,齐国再度会盟诸侯,“修道路,偕度量,一称数(统一斤两称数)”。
材料反映( )A.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B.区域之间长途贸易兴盛C.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D.齐国通过会盟成为霸主32.“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33.两宋时期,中国的民间茶叶贸易除了陆地向西的茶马古道外,还可以通过官方港口从海上直接运输到东南亚、西非、北非,中国茶叶远销到58个国家。
材料表明( ) A.农业的经济地位在当时有所下降B.两宋时期经济严重依赖对外贸易C.两宋重农抑商的政策有较大松动D.两宋政府重视与外域的经济交流34.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