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课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_:寻觅社会的真谛_高考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_:寻觅社会的真谛_高考一轮复习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 谛一轮复习
【全书基本框架】
辩证的唯物论4、5
辩证唯 物主义
哲学 马克思 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6 社会历史观11
人生观价值观12
一般到个别 整体与部分
探究:
有人说:“英雄造时世” 。
是唯心史观。
也有人说 “时世造英雄”。
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A.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C
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道德关系
例5(2009,安徽)
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生产方式变革决定社会性质的变化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例4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 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B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
(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 环境、人口因素等,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 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 俗习惯等。
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总结:社会基本矛盾及一般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1课知识复习要点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1课知识复习要点

第11课: 北伐战争知识复习要点一、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1、时间:1924年5月2、地点:广州黄埔。

3、人物: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4、办学宗旨: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5、办学原因:孙中山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过去革命依靠的是会党、新军和各派军阀,这也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过建立黄埔军校来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6、作用: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骨干,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二、北伐战争:1、北伐的条件: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开始。

此后,中国革命进入了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2、北伐的目的:为了打倒列强,铲除军阀,(即为了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高潮,统一全国。

3、北伐的对象:吴佩浮,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4、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5、经过:三大战场:①江西战场:消灭了孙传芳主力;②闽浙战场:攻入浙江,上海③主战场:两湖(湖南、湖北)战场:经过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消灭了吴佩孚主力。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赢得“铁军”的称号。

6、结果:北伐胜利进军(北伐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7、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A、建立了黄埔军校,创建了国民革命军B、国共两党的合作,成功有力地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进行。

C、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英勇善战,冲锋在前。

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D、正确的战术指挥和广大官兵的浴血奋战E、工农运动的有力配合与支援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而后国民党内部出现分化。

2、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政变。

在4月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性质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3、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制造了“七一五”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的失败。

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11《〈论语〉十二章》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11《〈论语〉十二章》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第十一课《〈论语〉十二章》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儒家,信奉孔孟之道,是先秦时由孔子创立、孟子发展、荀子集其大成的一个学术流派。

之后延绵两千余年而不断随时变化,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尊崇西周的礼乐文化和政治模式,儒家思想以仁、恕、诚、孝为核心,对个人重品德修养,对社会强调人伦秩序,对政治提倡教化和仁政。

总全而言,儒家思想富于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与道家思想的截然不同。

在先秦时期,儒家和诸子百家是平等的,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儒家也遭受重创。

到了西汉,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重新兴起,其后代代张大,两千年间,始终是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2.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不但开创儒学,还是私学的开创者,私人讲学之风自孔子始,据说其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后来《乐经》失传,“六经”成了“五经”。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人物评价:孔子弟子颜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故宫博物院》课文知识点分类复习-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故宫博物院》课文知识点分类复习-部编版
课文梳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交代故宫的位置及历史沿革。 第二部分(第2段),统观故宫全局,介绍故宫的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 第三部分(3~15段),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
内廷两部分,分别介绍。 第一层(第3段),介绍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和汉白玉石桥。 第二层(4~10段),介绍三大殿,重点介绍太和殿的方位、外观、内部
出它的“宏大壮丽”的特点;然后由外观转入写内景,其中写到蟠龙金柱,摹写 姿态各异的饰龙,突出了“建筑精美”的特点;“布局统一”的特点体现在很多 地方:紫禁城东西南北各有一座城门;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角楼;三大殿规 模不同,用处不同,而从外观上看属同一组建筑群……当人们在景山高处望故宫 时,不由自主地对这“宏伟的建筑群”、“和谐统一的布局”发出惊叹,这些描 写既呼应本文的中心句,又写出了参观者由衷的赞叹──精美的建筑文物,智慧 的劳动人民,这些都使人们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装饰及功用。第三层(第11段),过渡段承上启下。 第四层(12~14段),略写后三宫,突出它以凤为主的宫殿图案。 第五层(第 15 段),介绍御花园。 第四部分(第16段),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再次突出故宫建筑群的宏
伟壮丽、和谐统一。
写作特点 顺序合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参观顺序 天安门——端门 ——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
易读错字音 矗.立(chù)
鳌.头(áo)
湛.蓝(zhàn)
琉.璃(liú)
蟠.龙(pán) 檀木(tán)
肃穆.(mù) 矫.健(jiǎo)
中轴.线(zhóu) 攒.(cuán) 奏.极(zòu) 妃嫔.(pín)
金銮.殿(luán) 乾.清宫(qián) 额枋.(fāng) 翊.坤宫(yì)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复习 (共24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复习 (共24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 )
•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 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 第六章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
•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 是不是竭尽自己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信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学而》 )
• 第三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为政》 )
•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 可以做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好的方面向他们学习, (看到)他们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 己也具有的缺点。”
• 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 《子罕》 )
•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 样流去,日夜不停。”
•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
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本文十二章 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之道。南宋时,朱 熹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庸》、 《大学》、《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 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 下”。
•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
•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 (我)却不生气,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第十一课 确立人生目标 第1课时 探问人生目标 复习训练(课件)

第十一课 确立人生目标 第1课时 探问人生目标 复习训练(课件)

D. ①②④
答案:A
1 2 3 4 5 6 7 8 9 10
9. 鲁迅深刻认识到中国处境之难,弃医从文,立志拿起文学 武器唤醒国人。这启示我们( C ) A. 需将远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 B. 正确的人生目标相对较稳定和持久 C. 结合国家的需要来确立人生的目标 D. 年少时可以不用确立人生奋斗目标
2. 确立人生目标的意义(原因): (1)人生目标体现着人在社会实践中对未来的向往和追 求,决定着人生道路的 发展方向 。

(2)正确的人生目标会带来稳定而持久的内在 激励 , ⁠ 让我们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坚定前行,少走弯路, 指引我们走上 正确的人生道路 。 ⁠
3. 人生目标的构成(分类): (1) 长远 目标。(长期、终生奋斗的目标) (2) 近期 目标。(短期、阶段性的目标)
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过得不如意,并且常常抱怨他人和社 没有目标 27%
会,认为自己缺乏机会
1 2 3 4 5 6 7 8 9 10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 B ) A. 缺乏挫折磨炼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B. 不同的目标和理想可以造就不同的人生 C. 只要将理想转化为清晰的目标就能成功 D. 在选择成才目标时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4. 【易错题】下面漫画主要启示我们( C ) A. 人生目标指引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B. 人生道路的关键性选择要方向正确 C. 人生目标决定着人生道路的发展方向 D. 要善于更换目标,不断超越自己
1 2 3 4 5 6 7 8 9 10
5. 下列目标中属于长远目标的是( A ) A. 小明长大后想当一名工程师 B. 小丽说这学期她要学会做饭 C. 小林的妈妈希望小林长大后当医生 D. 小华想加入围棋社学习围棋

初一历史第十一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第十一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第十一课知识点总结归纳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过去的事件、人物和文化。

初一历史第十一课主要涉及了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1. 人类社会从母系到父系人类社会在原始时期主要以母系社会为主,即以母亲的血统进行血缘关系的归属和传承。

随着农业的发展,父系社会逐渐兴起,以父亲的血统为血缘关系的归属和传承。

2. 从部落联盟到国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应对外部威胁和实现共同利益,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后来发展成国家。

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具有明确的边界和组织体系。

3. 三纪律八条目三纪律八条目是红军在长征途中为了保卫红军和生存所制定的行军纪律和战斗规定。

它们包括:一、行军不拣地势,一切听指挥;二、不打土豪分田土,平分财产;三、不随便扣押粮食,不随便打人;四、说话和气,做事有礼;五、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六、不留孤儿寡妇,各得其所;七、打土豪要彻底,不打无准备之仗;八、违犯纪律,严惩不贷。

4. 中国革命中的军队和民主运动中国革命中,军队和民主运动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军队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为了革命的胜利而奋斗。

而民主运动则为军队提供了广泛的政治支持和社会基础。

5. 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中共一大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会议,于1921年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建立。

中共二大则是1922年在上海召开的会议,中共在这次会议上形成了联合唤起群众、推翻帝国主义的总方针。

6. 鲁迅和《热风》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热风》批判了旧文化和旧思想。

《热风》以幽默的方式揭露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种种迷信、封建思想和愚昧现象,呼吁人们要有科学的思维和进步的觉悟。

7.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学生在1919年发起的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这场运动催生了新文化运动,该运动主张以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思想观念领导社会进步,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大小猫洞》课文复习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大小猫洞》课文复习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大小猫洞》课文复习内容预览:11.大小猫洞【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贫寒:穷苦。

认死理:坚持某种道理或理由,不知变通。

辉煌:光辉灿烂。

玲珑:精巧细致。

下马威:原来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后泛指一开头就向对方显示的威力。

徒步:步行。

告帮:请人助以金钱。

仆役:仆人。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金克木(1912-2000),安徽寿县人,著名学者、文学家、北大教授,第三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早年以诗闻名,中年以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驰誉海内外,晚年以学术文化随笔赢得广大读者的景仰。

金克木先生学贯东西,知兼古今,精通多种外国语言文学,学术研究涉及诸多方面。

他一生笔耕不辍,主要学术著作有《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诗歌有《蝙蝠集》、《雨雪集》,小说有《旧痕集》、《难忘的影子》,散文随笔集有《天竺旧事》、《燕口拾泥》、《书城独白》,译著有《伐致呵利三百咏》、《印度古诗选》等。

3.背景链接孙中山谈“大小猫洞”英国从前有一位大科学家,在近来世界上的学问家之中,没有那一个能够驾乎他之上的,是叫做纽顿(今译牛顿)。

纽顿是什么人呢?他是一个很聪明、很有学问的人。

他在物理学中,有很多超前绝后的发明,最著名的是“万有引力”。

纽顿推出来的“万有引力”,是世界上头一次的发明,是至今科学中的根本原理,近来世界上许多科学原理的新发明,没有那一种能够驾乎万有引力学说之上的。

纽顿对于科学既是有这样的特别聪明,试看他对于别的事情是不是一样的聪明呢?照我看起来,却有大大的不然。

有一件很有趣味的故事,可以证明纽顿做事,不是件件事都是很聪明的。

纽顿一生除了读书、试验之外,还有一种嗜好是爱猫,他养了大小不同的两个猫,出入总是跟着他。

因为他很爱那两个猫,所以猫要行动,他便怎么样去侍候。

譬如他在房内读书、试验,猫要出门,他便停止一切工作,亲自去开门让猫出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请回答: (1)两位同学的表现属于什么心理? (2)上述心理对两位同学的作用一样吗?请谈谈你的理 解。 (3)以上两位同学的经历对你参与社会生活有什么启示?
情景分析 材料一:近来班里许多同学过生日都举办热闹的聚会。后 天就是马庆的生日了,他觉得生日聚会既给父母增加经济 负担,又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可是又担心不聚会会得罪同 学们。权衡再三还是向父母要钱举办生日宴会。 材料二:星期天,班里组织大家到校外收集废旧电池,宣 传环保知识。内向腼腆的赵蕾本来不想参加,可是看到大 家都踊跃报名,尤其是她的几位好朋友热情特别高,她也 就愉快的报了名。
巩固练习 1、近几年来,韩国电视剧在中国大受欢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 了强劲的“韩流”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表现出了异 常的热情:穿韩服、唱韩国歌、染韩国发型。这表 明了青少年( ) ①有良好的精神风貌,能够与时俱进,符合社会潮 流②不能正确区分情趣的高雅与否③存在盲目从众 心理④缺乏鉴别能力,易形成不良习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中学生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可采取的形式有 ( ) ①社会公益宣传②社会调查③参观访问④辍学打工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8、为什么要谦让? (1)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要求人们谦逊礼让。(2)谦 让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3) 谦让是一个人有涵养的表现,是对其他社会成员的尊重和宽容。 9、谦让的表现有哪些? ①谦让首先要做到为人谦逊、礼貌待人,不唯我独尊、盛气凌人; ②谦让突出地表现为在荣誉、利益面前不争名夺利,能自觉的为他 人着想,做到先人后己,把好处和方便留给别人。 ③谦让还表现在能妥善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和冲突。只要不是原则性 问题,不妨主动谦让。 10、分享的意义有哪些? ①分享并不意味着失去,相反会使你的人生更丰富多彩; ②会体验到更多的幸福; ③会有新的提高和收获; ④会得到信任和友情; ⑤社会是一个合作体系,我们只有通过分享和交流才能获得进步和 成功的条件。
▲6、中学生应怎样参与社会生活? ①参与社会生活就要正确地认识社会,辩证地分析问题。社会生活 是复杂的,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 ②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我们要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养成独立思考 的习惯,提高自我控制力,才能克服盲目从众,抵制社会生活中的 消极影响。; ③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我们要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勇 敢地面对困难和逆境,把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 ④总之,一方面要紧随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要 抗拒外在的压力和诱惑,坚持自己的正确立场,做一个理智的社会 成员。 ▲7、怎样认识从众心理?①从众心理对社会和个人既有积极的影 响,也有消极的影响。②一方面从众心理可以使人们自觉接受社会 环境的积极影响,有利于个人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有利于 社会的稳定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另一方面盲目从众容易使人接 受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助长社会生活中的歪风邪气。 ③我们只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自我控制力,才能克服盲目 从众,抵制社会生活中的消极影响。
十一课关心社会关注社会重点提示
1、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 表现? 2、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 原因? 3、青少年为什么要参与 社会生活? 4、青少年参与社会生活 的方式有: 5、“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说明 ▲6、中学生应怎样参与社

会生活? ▲7、怎样认识从众心理? 8、为什么要谦让? 9、谦让的表现有哪些? 10、分享的意义有哪些? 11、怎样助人? ▲12.怎样养成亲社会的行 为?(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 美好,青少年能做些什么?)
11、怎样助人? ① 首先要真诚,还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② 借助别人和社会的力量; ③ 注意自身安全; ④ 注意维护他人自尊。 ▲12.怎样养成亲社会的行为?(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青少 年能做些什么?) (1)要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 (2)要积极为社会做贡献,表现在: ①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②关心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大事; ③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自己的行为 有利于社会,就是在奉献。
第十一课 关心社会 亲近社会





1、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表现? 2、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原因? ①党和国家制定了正确的方针和政策;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 指引;③全国人民的辛勤劳动。 3、青少年为什么要参与社会生活? ①社会发展对个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只有学会学习、学 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做人。 ②只有在社会大课堂里亲身实践,才能学到现代生活所必需的本领,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③通过参与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才能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4、青少年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有:参加社会公益宣传、开展社会 调查活动、参观访问。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明参与社会生活、亲 身实践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