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导学案 必修四苏教版《第一专题之季氏将伐颛臾》专练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季氏将伐颛臾》2

(周朝) ↓ 封土建国。
国君(诸侯国)许多
↓
大夫(家) 若干
鲁哀公时,鲁国王室衰微,三桓判上,把持鲁国国政。国君所得之赋税,贡多贡少,听任三家。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小国,本事王室公臣,他的贡品为鲁国国君所专有。
而作为权臣之季康子,实际上要从鲁哀公手中夺取对颛臾的所有权。当时冉有为季氏宰,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讨伐颛臾的筹划准备,并把消息告诉了老师孔子。
②臂力过人。
③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④3岁丧父。
⑤2021,关心天下大事,经常思考世济民之策。
⑥30岁时,因发表一些见解已颇有些名气。
⑦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事无巨细,做得很好。
⑧但仕途并非一般风顺,直到51岁时,才被提拔为中都宰(济宁汶上县一带市长),政绩显著。
⑨52岁时任司空(建设部长),很快,又被提拔为大司寇(公安部长兼检查部长兼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当仁不让 坚守原则
归纳
总结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们以雄才大略行富国强民之道国民主自由之梦;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经世济民的卓越思想和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代代相传,缔造出人类灿烂的政治文明。
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讲,学习《论语》之思想,关注生活的意义在哪呢?
⒂东校励志园有他和学生交谈之情景,西校笃志园有他的塑像和《论语》墙。
这个人是谁呢?孔子,名丘,字仲尼。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真正走近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季氏将伐颛臾》
展示
点拨
二几个人? 季路(名由、字子路)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1专题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7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A.课时安排:2教时。
B.教学目的: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理清本文在谈话中的层次;学习引用成语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初步学会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C.教学重点和难点:1. 指导理清课文的层次,在此基础上熟读、背诵全文。
2.组织辩论形式的课堂活动,通过对孔子的言论的分析来理解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3.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逐步形成一定的语感。
D.教学方法:辩论活动课。
E.教具使用:F.教学设想1. 传统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重点高中学生的需求。
重点高中的学生学文言文的目的不仅仅是打牢语言基础,更在于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开拓视野,加深对中国文学史的了解,增加文化底蕴;高一年级的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逻辑思维知识,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判断、推理的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论辩说理的语感能力。
所以,讲授本文就要联系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2.本文是中学生在教材中第二次接触到的选自《论语》的文言文,又是本单元学习先秦诸子散文的第一篇。
由于《论语》以言论为主要体现样式,言论又涉及政治、文化、哲学及教育思想问题,少有故事情节,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会觉得枯燥。
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对孔子的“圣人”、“伟大的教育家”提出质疑,力求还孔子一个更具体生动的形象,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来正确认识孔子和把握本文的特点。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概括成:“感性理性互动式”。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准备(必要时可以从课堂抽出20分钟让学生预习)为前提。
3.本文的语言对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应该构不成太大的障碍。
《论语》的语言比较简短。
2022-2021学年苏教版语文教案:必修四第1专题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目标1. 理解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担忧”,“均无贫、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见。
2. 学习引用名言和运用比方来增加说服力的特点。
3. 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两种句式:“无乃……与”和“何(以)……为”。
●重点、难点重点:1.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的特点把握。
2.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难点:对孔子强调以德服人的政治主见的理解。
●设计思想《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是一篇经典的教材,见于苏教版高中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幻想”的“经世济民”模块,标示为研习的课文。
同学在学校阶段已经接触过《论语》中的文字,对孔子的生平及其“仁政”的思想有了一些了解。
高一阶段又已经学习过近十篇文言文,初步把握了文言文的词法、句式的特点。
积累了比较多的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力量。
《季氏将伐颛臾》一文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上的教材状况和学情,分为导入、研习、反馈、拓展、反馈等几个主要板块,重在引导同学开展对文本的研习。
孔子以师德、人德、政德服人,我们要从今文深深地感受这位宏大的思想家的和善、正直,爱国爱民。
●教学资源1.背景介绍春秋时鲁国有一有名的历史大事,称为“三桓犯上”。
鲁庄公有弟三人: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
由于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三桓”。
三桓者: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
据历史记载,孔子所在的鲁国,在不到30年内,曾发生两次卿大夫瓜分宗室的重大大事。
第一次将鲁国一分为三,各得其一;其次次是一分为四,季孙氏得两份,其他各得一份。
这篇文章所说的季氏,即指季孙氏。
当时季孙氏力气强大,长期把持着鲁国的朝政。
他一方面大肆搜刮老百姓,一方面自己组织军队向外扩张。
季孙氏的后裔在费(距今山东费县城80里,现称颛臾村)那个地方,西北有个小国叫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小附属国。
季孙氏把持着鲁国朝政,他想借维护鲁国利益之名把颛臾吞掉,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就发生了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之《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苏教版必修4

2021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之《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苏教版必修4一、导人孔子作为一名老师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性格温和、循循善诱,是一个翩翩君子的“圣人”形象,今天,我们将要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因为这一次孔子发怒了,而对象就是他的学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季氏将伐颛臾》二、整体感知(1)齐读全文,纠正字音、断句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齐读全文。
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发生的?明确:季氏将伐颛臾“伐”字怎么解释?解释为明目张胆地攻打,而且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动用“武”力。
“将”字说明什么?“将”字说明这个战争还没开始,即将发生,可以通过劝阻得到制止,如果不去劝说,那么这场战争就有可能变成现实。
时代背景:当时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而王室日趋衰败,这种情况到孔子生活的时期一直持续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历史上被称为“三桓犯上”。
这其中,季氏的势力最大。
他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的势力构成威胁。
当时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而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三、文本探讨(1)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对于这场仗,孔子持赞成还是反对态度?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大家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点(治国以礼):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②且在邦域之中矣。
③是社稷之臣也。
资料:论语中就曾经提到“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篇》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颛臾就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附属国,而野心勃勃的季氏却想吞并它,这显然违背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礼乐思想。
孔子能不生气吗?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孔子生气的态度,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2022年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张晓曼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2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教学重点:掌握文中文言知识教学难点: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一、导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那么罔,————。
玉不琢不成器,————。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介绍〔学生自学教辅资料?新坐标?〕三、研习文本一读文本,感知课文1 听音频,正字音,注意语气、语调、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3个别学生朗读二读文本,理解课文1解释词语〔幻灯片〕2翻译重点语句〔幻灯片〕分组翻译并展示局部同学翻译确立得分点意识三读文本,深入课文答复以下问题1第一段中,孔子是否赞同讨伐颛臾?他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自己的观点?请简要概括2第二段中,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是如何辩白的?针对冉有的观点,孔子如何驳斥他的?3第三段中,冉有认为可以讨伐颛臾的理由有哪些?孔子提出了治理国家的什么主张?四、拓展延伸1进一步了解孔子思想以及其他内容2 拓展训练。
翻译以下句子,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②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五、总结四读文本,融会贯穿六、作业布置1 看“百家讲坛〞易中天?实话孔子?,丰富对孔子“仁〞这一思想体系的认识。
2 看电影?孔子?,进一步了解冉有、季路的思想及其个性特征,同时了解颜回、子贡等人,感受孔子的师者风范。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1专题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2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掌握有关文言知识,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设想1、课前自学:利用课文注解及工具书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翻译全文,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重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背诵课文。
3、课时:1课时4、课型:讲读课5、教学方法:讨论、点拨、诵读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孔子》电影主题曲《幽兰操》中“兰为王者香”。
二、展示学案问题:1、朗读文言文时,断句和语气似乎全凭个人感觉。
该如何规范断句?怎样读出语气?2、翻译文言句子时,大致知道句子意思,为什么总是丢分?3、课文写了冉有、季路和孔子的几次论辩?冉有是如何说的?孔子又是如何辩驳的?三、解决诵读和翻译(1)断句同学讨论后老师点评:诵读的最高境界“因声求气”。
(2)翻译同学纠正错误、总结方法,老师点评后总结“信、达、雅”原则。
四、把握文章内容,掌握诵读技巧*学生齐读课文*“论语”,语,谈说义,论,讨论编次义。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课文写了冉有、季路和孔子的几次论辩?三次。
*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次对话。
谈话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季氏将伐颛臾”这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
鲁国国君鲁庄公有弟三人:庄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鲁桓公的儿子,所以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
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因此有了“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的发生。
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季路是季孙氏的家臣。
冉有是怎么说的?“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为什么说“有事于”而不说“伐”?含胡其词、轻描淡写(有事于…),是面对恩师不能隐瞒又不便直言的敬畏。
还有一层意思: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高中语文第1课《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

《季氏将伐颛臾》【学习重点】1. 归纳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句式。
2.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二)背景资料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日趋衰微。
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三分公室”,各占其一。
二十五年后,三家又“四分公室”,孟孙、叔孙各占其一,季孙因把持政权,独占其二。
国君所得的赋税,贡多贡少,听任三家。
因为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小国,是公臣,他的贡品为鲁国国君所专有。
季康子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之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犄角之势,不利于季氏。
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
当时冉有为季氏宰,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
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后,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勃然大怒,始有文中所录之语。
三、夯实基础知识——课前预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颛臾.(yú) 论.语(lùn) 邦域.(yù) B .扶.持(fú) 虎兕.(sì) 出于柙.(xiá) C .龟.玉(ɡuī) 患寡.(ɡuǎ) 毁于椟.(dòu) D .分崩.(bēnɡ) 社稷.(jì) 萧.墙(xiào)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坚固 B .且尔言过.矣 过:过分 C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讨厌 D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相:辅佐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龟玉毁于.椟中B.⎩⎪⎨⎪⎧ 何以伐为.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C.⎩⎪⎨⎪⎧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何以.伐为 D.⎩⎪⎨⎪⎧ 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危:危险,不稳定。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苏教版必修4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苏教版必修4教案设计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苏教版必修4教案设计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
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板书]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3.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试作背诵。
四、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第一段。
2.细读第二、三段,并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一、检查第一段背诵二、讲析第二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
学生朗读第二段,另指一名学生口译本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阅读系列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
”(《论语》)
注:划横线加阴影,为重要语句翻译:
(一)
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有事:指用兵。
B.陈力就.列就: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
C.不患.寡而患不均患:担心
D.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名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社稷之臣也.曰:“非我也.,兵也”。
B.固而.近于费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斧斤以.时入山林
D.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3.下列对《季氏将伐颛臾》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引用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强化了论辩力与说服力。
B.本文也是一篇驳论文,先驳后立,破中有立。
孔子与弟子三次对话,第一次批评学生没尽到职责,第二次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第三次提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C.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季氏伐颛臾,充分体现了“当仁不让”的精神;而“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的精辟论断亦可见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与政治见地。
D.孔子对弟子一般直呼其名,名后加“也”,语调舒缓而亲切。
而文中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传达出孔子责备的神态。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句话中,哪个字可以表明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孔子为什么有这样的态度? (3分)
(二)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
B.陈力就列就:充任
C.不患寡而患不均患:担心
D.相夫子相:察看
2.下列各组语句,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思想的一组是(3分)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⑤既来之,则安之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通过叙写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季路的对话,批驳了季氏企图吞并颛臾的野心,驳斥有力。
“何以伐为”等反诘句的运用使感情色彩强烈。
B.本文破中有立,驳斥有理有据,立论坚实可靠。
文章既对历史事实进行了深入分析,也对现实形势作出了精辟阐述,说理层层深入,令人叹服。
C.孔子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在原则问题上,他却是当仁不让的。
本文主要通过对孔子动作和神态的细笔描绘,来表现其人格的可贵。
D.本文多处运用比喻论证来论述观点,深入浅出,增添了说理的形象性。
如用盲人的辅助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却未尽到责任等。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3分)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3分)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3分)
(三)
1.对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谒见
B.无乃尔是过与过错
C.是社稷之臣也国家
D.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跌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其身也,则耻焉
B.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C.既来之,则安之彼竭我盈,故克之
D.昔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五十步笑一百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因为“先王以为东蒙主”。
B.孔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
C.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难以费力接近,更不要说攻取它。
D.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季氏的阴谋。
4.翻译下面的句子。
(5分)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四)
1.下列各句中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
C.则将焉用彼相.矣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诉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能者.止
B. 且在邦域之.中矣既来之.,则安之
C.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D.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③⑤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3分)
(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分)
(五)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夫子相:辅佐B.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
C.陈力就.列就:担任D.不患.寡而患不均患:忧虑,担忧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何以伐为.为:呢,助词B.危而.不持而:而且,连词
C.既来之,则.安之则:就,连词D.是谁之.过与之:的,助词
3.请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
....。
(4分)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3分)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3分)
(一)1.D 2.A 3.B
4.(1)(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
(2)像这样,因此(如果)远方的百姓不臣服,那么就(应该)整治文德使远方的百姓来投奔。
5.“疾”字集中地表明了孔子的态度(1分)。
话说到这里,孔子已经在批评冉有的个人道德了。
在孔子看来,君子做事应该内仁外义,应该克己复礼,应该承担责任,而冉有恰恰相反。
孔子的爆发,跟冉有突破了孔子的政治人格底线有关(2分)。
(二)1.(3分)D 2.(3分)B 3.(3分)C
4.(9分)【答案示例】⑴(3分)这是鲁国的臣属,凭什么要讨伐它呢?⑵(3分)如果(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却不去扶持;跌倒了,辅助者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呢?⑶(3分)有品德的人憎恨那种回避说“自己愿意去做那件事”却一定要编造这样的辩解之词(来搪塞)。
(三)1.B 2.D 3.C
4.(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人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四)
1.D 2.D 3.B
【小题1】(1)君子厌恶那种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2)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宫廷之内啊!
(五)1.B 2.C
3.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大动干戈(写出其中的两个即可得4分)
4.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3分)
5.反对武力征伐,提倡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