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学业分层测评:第5章+学业分层测评16+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学业分层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学业分层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3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如图所示成分可构成一个( )A.食物链B.食物网C.生物圈D.生态系统【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图中的植物是生产者,鸟和虫是消费者,细菌属于分解者。

以上各种成分构成了群落,同时图中显示了该群落的无机环境,所以该图表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 D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 D3.关于生态系统成分内生物部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产者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B.消费者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C.分解者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D.消费者可有可无,在生态系统中不起作用【解析】生产者大多数是光能自养型的真核生物——如绿色植物,但也有化能自养型的原核生物——如硝化细菌。

消费者都是异养型生物,但并不都是真核生物,比如根瘤菌,它以活的生物体豆科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为食,属于消费者,但属于原核生物。

分解者除了有腐生细菌和真菌外,还有腐生动物,如蚯蚓、蜣螂等。

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此外,还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答案】 A4.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①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②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③分解者,腐生生物④消费者,自养生物⑤草食动物,异养生物⑥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⑦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A.①③⑤B.①③⑤⑥C.②④⑥D.①⑥⑦【解析】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各级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分解者属于腐生生物,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在食物链中属于第一营养级。

【答案】 B5.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有两条食物链B.狐与鸟之间既捕食又竞争C.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D.图示可代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解析】细菌是分解者,不是食物链的环节。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学业分层测评:第1章+学业分层测评1+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学业分层测评:第1章+学业分层测评1+Word版含答案

学业分层测评(一)(建议用时:45分钟)1.人体脑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氨基酸( )A.淋巴B.组织液C.血浆D.血液【解析】人脑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脑细胞的营养物质都来自组织液。

【答案】 B2.在正常情况下,从毛细血管渗透出的液体a,渗透回毛细血管的液体b和进入毛细淋巴管的液体c之间的关系是( )A.a=b B.a=b+cC.a=c D.a>b+c【解析】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渗出的液体等于毛细血管重吸收的液体与进入毛细淋巴管内的液体之和。

进入毛细淋巴管内的液体最终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汇集进入血管,所以能保证各部分液体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 B3.下列关于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B.溶液中溶质颗粒越多则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之亦然C.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水分的多少,水分越多,渗透压越高【解析】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因此溶质颗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的水分,水分越多,渗透压越小。

【答案】 D4.通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 ) A.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解析】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亦增加,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增多;而淋巴是组织液渗透而形成的,且单向流回血浆,故淋巴生成也增多。

【答案】 A 5.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解析】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A正确;淋巴液起源于组织液,通过淋巴管的收集到达淋巴结过滤,最终汇入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液循环,因此在淋巴液和血浆中都具有淋巴细胞,B、C项正确;血浆中含有丰富的血浆蛋白,正常情况下血浆蛋白较难通过毛细血管壁,因此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相对于血浆都比较低。

高中生物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业分层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业分层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3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既能使CO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A.分解者B.植食动物C.肉食动物D.绿色植物【解析】CO2进入生物群落可通过光合作用,CO2释放到大气中是通过呼吸作用,所以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的是绿色植物。

【答案】D2.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始终是与下列哪项结合在一起的(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水循环D.能量流动【解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答案】D3.在一般情况下,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渠道的正确图解是( )【解析】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通过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内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重新返回无机环境。

【答案】D4.下面是某营养元素循环简图,下列哪一组合能代表X、Y、Z三种生物( )A.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解析】能利用矿物质的是生产者,分解有机物、产生矿物质的是分解者。

【答案】C5.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关系正确的是(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能量金字塔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解析】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可循环利用,但能量是单向流动的;能量除了在食物链中流动外,还可以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流动;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生物数量金字塔可以倒置。

【答案】A6.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D.疏松土壤可以加快⑤过程【解析】由图可知:A代表分解者,B代表生产者,C代表消费者;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学业分层测评:第2章+学业分层测评5+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学业分层测评:第2章+学业分层测评5+Word版含答案

学业分层测评(五)(建议用时:45分钟)1.下列各组结构中都能产生激素的是 ( )A.乳腺和肾上腺B.肠腺和胰腺C.胸腺和胰脏D.唾液腺和汗腺【解析】首先要正确理解和区分内分泌腺、外分泌腺的概念,其次应记住一些特殊的腺体,如胰脏包括外分泌部的胰腺和内分泌部的胰岛等。

选项中乳腺、肠腺、唾液腺、汗腺为外分泌腺,其他腺体是内分泌腺,内分泌腺能产生激素。

【答案】 C2.如图所示最能反映健康人餐后6小时内血糖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解析】进食半小时后由于消化作用和吸收作用使血糖浓度上升,此时胰岛素的分泌会增加,通过增加血糖的去路和减少血糖的来源使血糖浓度下降,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来提高血糖浓度,所以血糖浓度是在小范围内波动的。

【答案】 B3.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D.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解析】只有肝糖原才能分解补充血糖,A错误;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过程(增加去路),抑制②③过程(减少来源),所以能降低血糖浓度,B错误,D正确;胰高血糖素促进②③过程(增加来源),所以能提高血糖浓度,C错误。

【答案】 D4.在促进新陈代谢时,下列器官相互作用的正确表示是( )【答案】 B5.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手术后,短期内小狗血液中的三种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的含量变化正确的是(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激素含量)( )A B C D【解析】小狗被切除垂体后,短期内小狗不能产生促甲状腺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b)的含量减少,甲状腺激素(c)分泌也减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分泌增多。

【答案】 B6.如图表示午餐以后人体血液中血糖和两种激素浓度的变化,图中曲线a、b、c分别表示 ( )A.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血糖B.胰岛素、血糖、胰高血糖素C.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D.胰高血糖素、血糖、胰岛素【解析】午餐后,人体中的血糖含量上升,为a曲线,然后胰岛素含量上升为b曲线,而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为c曲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测试卷精选带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测试卷精选带答案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练习卷班级姓名一、选择题1.最适于描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关系是A.种内斗争B.种间关系C.竞争和捕食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在人工种植的密林中,适度的砍伐是有利于提高木材产量,其基本原理是A.增加光合作用面积C.降低种间竞争的激烈程度B.提高光合作用效率D.降低树木群体的呼吸消耗占其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的比例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A.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4.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A.若X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②可能代表物种丰富度B.若X表示第一营养级拥有的能量总量,则①可能代表次级消费者的数量增加C.若X表示ATP,则①可能代表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D.若X表示新物种,则②可能代表地理隔离5.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④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6.下图是某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止一个B.丁和辛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C.若丙种群数量下降1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D.辛从食物链甲→丙→乙→丁→辛获得的能量最多7.下面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以两种呼吸方式将碳返回无机环境中B.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高C.食物链中生物种类的增加一定会导致生态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的降低D.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存在必不可少的成分8.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A .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B .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C .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D .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9假设右图所示食物网中水稻固定的太阳能为N ,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人获得的能量A .等于10-1NB .等于10-2NC .小于10-1N D .多于10-1N10.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利用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的是A .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B .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C .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D .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11.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

2018学年高中生物选修三学业分层测评 专题5 生态工程 学业分层测评15 含答案

2018学年高中生物选修三学业分层测评 专题5 生态工程 学业分层测评15 含答案

学业分层测评(十五)(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下列实例与主要体现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匹配最恰当的是()A.中国传统农业——物种多样性原理B.在养分稀少的深海有物种丰富的珊瑚礁——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太湖中水葫芦泛滥——协调与平衡原理D.水乡的桑基鱼塘——整体性原理【解析】中国传统农业主要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A项错误;在养分稀少的深海有物种丰富的珊瑚礁,主要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原理,B项错误;太湖中水葫芦泛滥主要体现了协调与平衡原理,C项正确;水乡的桑基鱼塘主要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项错误。

【答案】 C2.下列关于湿地生态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B.具有非常强的净化能力C.对湿地要加以保护,禁止开发利用D.有控制洪水、调节气候的功能【解析】对湿地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并不是禁止开发利用。

【答案】 C3.“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的直接原因主要是()①温度失调②CO2含量增高③O2含量减少④生物群落不全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审题时注意题目所说的是“直接原因”。

“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的直接原因有温度失调、大气和海洋比例失调、CO2含量猛增、O2含量减少、多种动物灭绝等。

【答案】 C4.(2015·浙江高考节选)在农业生产中尽量不施用农药,其目的是()A.减少水土流失B.减少土壤肥力C.减少环境污染D.减少生物多样性【解析】农药的使用在消灭农业害虫的同时,也会污染水、空气和土壤等无机环境。

【答案】 C5.下列哪项生态系统对于蓄洪防旱、自然净化污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A.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B.湿地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解析】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脏”,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等功能,其他生态系统在本题所叙述的两方面作用较小。

【答案】 B6.有位农民在自家庭院里搞了一个小生态农业,使0.25亩的庭院创收达几万元。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学业分层测评:第3章+学业分层测评8+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学业分层测评:第3章+学业分层测评8+Word版含答案

学业分层测评(八)(建议用时:45分钟)1.下列利用胚芽鞘所做的实验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生长素”的是( )【解析】温特的实验设计证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促进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弯曲生长。

【答案】 D2.将燕麦胚芽鞘作如图所示处理,经过几天后的变化情况是( )A.向左弯曲B.向右弯曲C.直立生长D.停止生长【解析】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促使尖端下部生长,单侧光照使生长素在尖端处横向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比向光一侧分布多,此题由于左侧切口,生长素在尖端部位虽能横向运输,但不能向下运输促使尖端下部生长,所以胚芽鞘右侧生长快,使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

【答案】 A3.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盆幼苗,暗箱的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可从窗口射入。

把暗箱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保持每15 min匀速转一周的速度。

则一星期后幼苗生长状况为图中的( )【解析】将暗箱置于旋转器上水平旋转,意味着暗箱、花盆一起旋转;幼苗只受来自小孔的单侧光照射,由此推知幼苗向光源(小窗)生长,即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4.下列哪两组实验可用于探究植物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单侧光照射胚芽鞘的不同部位(胚芽鞘尖端与尖端下面部位),组合①②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A5.为了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一位同学设计了实验(如图所示),过一段时间,发现下端的琼脂块逐渐有了生长素。

作为其对照组,最合适的是( )【解析】为了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实验的自变量是胚芽鞘切段形态学的位置的不同,故答案为D。

【答案】 D6.如图所示将燕麦胚芽鞘尖端切除后放置于一空白琼脂块上一段时间,将已切尖端的胚芽鞘下部正中插入不透水的玻璃片后,再将琼脂块放置于去尖端的胚芽鞘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下部的a、b两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应为( )A.a>b B.a<bC.a=b D.不能判断【解析】将燕麦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过一段时间后,琼脂块上含有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学业分层测评15 含解析

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学业分层测评15 含解析

学业分层测评(十五)(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关于生态因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导学号:32570215】A.生态因子可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B.在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内,每种生物都有一个最适区C.体内生长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是直接影响人体生长发育的生态因子D限制苹果不能在热带地区分布的生态因子是温度【解析】生态因子是指外界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因子,体内激素的含量不属于生态因子。

【答案】 C2.海水退潮后露出的海边岩石上有各种海藻附着,它们从上到下呈带状水平分布,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深度的海水()A.温度不同B.盐度不同C.含氧量不同D.光谱成分不同【解析】不同的水层光谱成分不同,波长愈短穿透性愈强,即浅水层有各种波长的光,但深水层只能有短波长的光;不同的水层海藻的颜色不同说明吸收的光谱不同。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不同水层的光谱成分是影响不同类型水藻分布的主要因子。

尽管不同水层的温度、含氧量都不同,但它们不是影响藻类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子。

【答案】 D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导学号:32570216】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解析】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处于不同营养级。

动物主要是消费者,但也有些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

细菌主要是分解者,但也可能是生产者(硝化细菌)和消费者(大肠杆菌)。

凡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答案】 C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一般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B.世界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是草地生态系统C.农田生态系统总是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D.整个地球上的海洋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解析】农田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单一,人们必须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否则,就会导致退化,不能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业分层测评(十六)(建议用时:45分钟)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①能量输入②能量传递③能量储存④能量转化⑤能量散失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⑤【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在食物链各营养级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答案】 C2.某人想同时养鼠和水貂,用鼠喂水貂,再用剥去皮的水貂喂鼠。

这样可以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吗( )A.可能,因为这个系统会平衡B.可能,因为用鼠喂水貂所损失的能量可以用水貂喂鼠收回来C.不可能,因为不能用食肉动物喂养食肉动物D.不可能,因为食物中大部分能量都丢失了【解析】能量只能单向传递,逐级递减,不可循环利用。

【答案】 D3.每一个营养级都具有的能量流动方向有( )①分解者②下一营养级③生长、发育和繁殖④呼吸散失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解析】食物链中的最高营养级不能被其他生物捕食,则其固定的能量不会流入下一营养级,因此每一个营养级都具有的能量流动方向为流向分解者、呼吸散失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答案】 C4.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

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

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 )【解析】在数量金字塔中昆虫的数量远远大于栎树的数量,第三营养级生物数量小于昆虫的数量,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小于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故选B。

【答案】 B5.某池塘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水鸟。

假如水鸟只依靠鱼来增加体重,那么水鸟每增加1 kg体重,至少需要该生态系统内浮游植物的量为( ) A.50 kg B.125 kgC.625 kg D.1 000 kg【解析】据题意可知,能量由浮游植物到水鸟经过了三次传递,按最高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使该过程消耗的浮游植物最少,即:1/(20%)3=125 (kg)。

【答案】 B6.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B.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D.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再利用【解析】图中①、②分别是兔和狐摄入的能量,②与①之比不能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所以C错。

③是兔排出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兔是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的粪便所含的能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而应属于生产者;④是由兔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应属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所以A正确。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而①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B错。

分解者分解遗体,其中的能量最终是以热能的形式释放,而热能不能被绿色植物固定利用,所以D错。

【答案】 A7.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解析】A项,虎属于最高营养级,获取能量少,容易成为濒危物种;B项,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N、P含量高,蓝藻会进行爆发式繁殖,但是没有体现出食物链,所以不适宜用能量流动规律来分析;C项,牛、羊属于初级消费者,直接从生产者获取食物,获得的能量多,因此成本低;D项,能体现出食物链,能用能量流动规律来解释。

【答案】 B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解析】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为初级消费者总能量的10%~20%。

初级消费者越多,向下可传递的能量也就越多,因此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也越多。

【答案】 C9.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若E种群中的总能量为5.8×109kJ,B种群中的总能量为1.6×108 kJ,则从理论上分析,A种群获得的总能量最多是( )A.2.0×108 kJ B.2.32×108 kJC.4.2×108 kJ D.2.26×108 kJ【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E种群中的能量传递有三条途径,但只有两条途径能传递到A种群。

C种群和D种群获得的总能量为5.8×109×20%-1.6×108=1.0×109kJ,所以A 种群获得的能量最多为1.0×109×20%=2.0×108 kJ。

【答案】 A10.如图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图解,利用图中箭头的序号回答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

(2)图中________为分解者,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哪个箭头是不应存在的?________。

(4)⑫的能量最多时只有④的能量的几分之几?________。

(5)B属于________性动物,它的粪便中的能量会被________利用,通过过程________表示。

【解析】生产者(图中A)固定的太阳能即图中的①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图中B、C、D是初级、次级、三级消费者,A、B、C、D都有能量流入E,则E为分解者,但E能量不会倒流入A、B、C、D,故图中⑦不存在。

⑫的能量最多有⑨的1/5,⑨最多有④的1/5,故⑫最多有④的1/25。

【答案】(1)① (2)E 从生产者到各级消费者都有能量流入 E (3)⑦(4)1/25 (5)植食 E(分解者) ⑥11.下图为某鱼塘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⑤一定小于①B.图中④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C.在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是完全相同的D.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解析】在人工鱼塘中,人们可通过投放饲料等措施来饲养更多的鱼类,所以⑤可能比①小,故A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个营养级,所以④应包含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故B错;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不完全相同,故C错;能量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所以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D正确。

【答案】 D12.如图为能量流动示意图。

其中a1是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总能量是a4B.能量散失a3,不能再被生物同化利用C.a1、a2、a3、a6中的能量都以稳定化学能的形式存在D.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a6÷a2【解析】由题图可知,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总能量是a4+a7。

a1是生产者同化固定的能量,散失的能量a3以热能的形式存在,热能不能再被其他营养级利用,这也是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重要原因。

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a6÷a1。

【答案】 B13.图为现代版“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桑”不能代表能量流动B.模式图中不应有“池塘”的箭头C.鱼是二级消费者D.该生态农业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解析】“桑”代表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A错误;该池塘水体中还有其他的生产者,模式图中应有“池塘”的箭头,B错误;图中显示鱼以蚕粪为食,是分解者,C错误;该生态农业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

【答案】 D14.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其中D为分解者,其余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A→B→C,如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甲表示________,乙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2)参与丁过程的是________(填“自养型”或“异养型”)生物。

(3)能量流入A、B、C三个营养级的方式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该生态系统中生物________(填字母)组成一个群落。

【解析】(1)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丙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2)丁表示分解者消耗的能量,参与丁过程的是异养型生物。

(3)A、B、C构成一条食物链A→B→C,说明A表示生产者,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BC为消费者,通过捕食获得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因此能量流入A、B、C三个营养级的方式不同。

生物群落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故该生态系统中生物ABCD组成一个群落。

【答案】(1)B的同化量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2)异养型(3)不同ABCD15.下面是一水域生态系统在一年之内的能量流动情况资料。

据图回答:(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kJ/(m2·a)。

(2)该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在________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如此之低,是因为大部分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另有一部分能量流向________。

(3)按图中的能量传递效率,若食肉动物增重 1 kg(有机物干重),则需消耗生产者约________kg(有机物干重)。

(4)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的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同化量的百分比,但由于各营养级的呼吸消耗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使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之间,但也可能低于10%。

食肉动物增重1 kg,则需消耗的生产者为111.4%×16.2%≈54.1(kg)。

人类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能量。

【答案】(1)20 810 (2)5.5%~16.2% 被各营养级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掉分解者 (3)54.1 (4)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