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Word版含答案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拔高习题及解析

B.“造反派”夺取了党政领导权
.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我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改变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可知,这是“文大革命”时期的口号,再由“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砸烂公检法”等可知,这些口号体现了当时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和践踏,A项正确。B项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D项说法错误,我国的社会制度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
知识点三
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1.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从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到1982年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主要反映了现代中国( )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发展
D.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发展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B.《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1998年”。A项颁布于1984年,B、两项均于1986年通过,故A、B、三项排除。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故答案为D项。
8.改革开放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 )
A.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宪法
B.三大政治制度建立的标志
.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生分析能力。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重新走上正轨,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成就,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高一历史课时练习: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人教版必修1)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2011·河南学业水平测试)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民主法制在某一历史时期曾经遭到严重破坏。
这一历史时期是()A.建国初期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C.大跃进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答案】 D2.(2012·滨州模拟)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曾流行这样的口号:“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该口号不能反映当时()A.个人崇拜盛行B.强调阶级斗争C.社会秩序混乱D.执法公正严明【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
A、B、C三项都符合“文革”时期的史实,只有D项不符。
【答案】 D3.(2012·泉州高一检测)“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民主与法制的践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下列做法中,危害最大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B.依法治国的方略没有得到切实实施C.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引发社会动乱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迫终止【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权力机关。
在“文革”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没有召开过,人民的权力没有得到行使,所以是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最大表现。
【答案】 A4.“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加快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步伐,其前提是()A.颁布1982年宪法B.平反冤假错案C.提出依法治国D.加强基层民主【解析】“文革”后,我国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前提是平反冤假错案,没有它,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答案】 B5.1978年,邓小平曾说:“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成‘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
”这主要反映了()①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②民主政治建设亟待加强③一些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淡薄④亟待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说明当时存在“无法可依”的情况;“把领导人说的话当成‘法’”说明民主政治建设亟待加强,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淡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亟待建立和健全。
人教版必修一: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同步试题(含答案)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课程标准: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文化大革命”出现的原因(1)思想上: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2)主观上:毛泽东错误地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
(3)客观上:林彪、江青等人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民主法制遭到践踏(1)践踏人权:①大批党政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
②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造成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2)法律名存实亡:①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
②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了保障。
(3)社会秩序遭破坏:①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夺权而陷于瘫痪。
②许多地方发生武斗,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下来。
(4)民主制度遭中断: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
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背景吸取“文革”的教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2.措施(1)法制建设方针:①时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内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平反冤假错案:为刘少奇平反,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平反。
(3)加紧立法工作:①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制定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法律。
3.成就(1)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3)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制度建设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政党建设1982年,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中国人起名往往追逐时代潮流,因而带有时代的烙印。
比如:“大跃进”时期,许多人起名叫“超英”“卫星”“红旗”等。
依此类推,与“卫红”“卫东”等名字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新中国成立B.抗美援朝C.“文化大革命”D.解放战争解析:C “卫红”“卫东”等名字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色名字,是保卫红色政权、保卫毛泽东之意,故选C。
2.“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的主要方式是“大字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串联”,以下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的判断,正确的是( )A.它歪曲了民主的含义B.它符合民主的程序性原则C.它是直接民主的体现D.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益探索解析:A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民主的含义被歪曲,A项正确。
其余选项说法错误。
3.(2017·山东潍坊期末)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前12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改变了以往先规定公民义务,再规定公民权利本末倒置的做法。
同时加入公民有“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
这表明( )A.公民民主权利得到制度保障B.依法治国理论得到国家认同C.民主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前进D.逐步建立较完备的法律体系解析:C 材料反映的是对宪法的修订,体现出民主法制在不断的改进,故C项正确。
公民民主权利在1954年宪法确立时已有制度保障,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依法治国”理论的有关内容,B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较完备的法律体系”,D项错误。
4.(2017·北京海淀期末)1980年邓小平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
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
”为此( )A.全国各地开始实行普选人大代表制度B.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C.人民政协完成参政议政的职能转换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加紧全面立法工作解析: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加紧全面立法工作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加强法制建设,故D项正确。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练习: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民主法制在某一历史时期曾经遭到严重破坏。
这一历史时期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B、解放战争时期C。
改革开放时期ﻩD、“文化大革命”时期2。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这个地方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要坚持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C。
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1978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深刻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A、人民民主原则B、社会主义原则C。
国民平等原则D。
依法治国原则4、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现行有效的法律。
这表明A、我国法律更加健全,正走向制度化、法律化B、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C、 1982年之前全国人大没有制定法律D。
民主与法制相辅相成5、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
下列采集自教科书中的图片,最有估计出现于( )红卫兵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A、1949~1956年B、1956~1966年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6、“千万不要不记得阶级斗争”“踢开党委闹革命”“服从毛主席要服从到盲从的地步,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地步",这些曾经流行于中国的口号从政治层面反映出A。
经济建设必须为政治斗争服务 B。
社会性质发生根本转变C。
阶级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7。
1967年3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大规模介入政府管理工作,军管会(军事管理委员会)成为代行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各级党政领导权的主要行政机构。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自主训练: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

自主广场我夯基·我达标1.“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害至死的中国国家主席是()A.张春桥B.姚文元C.刘少奇D.彭德怀思路解析:主要考查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的直接受害者。
张春桥、姚文元属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重要成员,彭德怀受到迫害但没有担任国家主席,“文革”期间的中国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至死,故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的主要表现不包括()A.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C.各级党政部门遭到夺权风暴袭击D.国家党政机关中的消极腐败现象思路解析:主要考查“文革”对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破坏。
“文革”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等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我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党政领导机关因造反派夺权而陷于瘫痪,故A、B、C三项不合题意;国家党政机关中的消极腐败现象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出现,如刘青山、张子善案,故D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D3.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修订的()A.《劳动和社会保障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答案:B4.我国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①民主选举②民主决策③民主管理④民主监督⑤村务公开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思路解析:主要考查对我国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准确理解。
村务公开属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村民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则包括选举、决策、管理、监督四个方面。
答案:A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加强法制建设的主要措施不包括()A.提出法制建设方针B.平反各种冤假错案C.加紧全面立法工作D.进一步完善政党制度思路解析:主要考查法律制度建设与民主制度建设的区别。
A、B、C三项都属于法制建设的范畴,而政党制度属于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之一,故D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D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法律制度的逐渐健全有什么重要意义?参考答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或掌握“文化大革命”中我国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史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转折意义;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理解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搜集整理“文化大革命”时期有关践踏民主和法制的史料,归纳“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重大挫折的表现,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通过访问或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过程和成就,学习历史调查的一般方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指导学生收集课外资料,观看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获得知识。
(2)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能掌握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得到正面的思想教育。
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感悟“文化大革命”的危害,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通过感受当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养成明辨是非的品格,能体会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决心和信心,能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重点:“文革”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2、难点:“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三、教学建议本课内容涉及“文革”的历史以及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学生兴趣较浓,宜调动其主动性进行学习。
可在课前组织学生走访、调查“文革”时期的人和事,加深对“文革”史的理解,通过采访人大、政协代表了解“文革”后我国民主制度建设的进程,还可利用网络等手段了解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的状况。
在教学时教师可适当补充现实中有关民主法制方面的具体事例,加深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实现历史课的社会功能。
湖南省麓山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由多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
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B. 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C. 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D. 监察官选任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2.2010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
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除了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
这一举措最主要的意义在于A. 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B. 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 实现村民直接处理事务D. 巩固家庭联产承包成果3.有官员在论及我国的基层民主时说:“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上,要推动建立群众自己的组织,通过固定的程序来实现民主监督。
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听群众代表的意见,要有表决程序,多数群众同意后才做。
”这表明完善基层民主A. 即由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务B. 是健全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需要C. 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D. 是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4.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并发出通知。
同年1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
这主要表明我国A. 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B. 人大和政府是推进法制化的决策机关C. 重点解决法制化进程当中的焦点问题D. 重视构建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长效机制5.粉碎“四人帮”时,胡耀邦提出了自己的治国建议:“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由多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
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B. 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C. 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D. 监察官选任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2.2010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
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除了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
这一举措最主要的意义在于A. 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B. 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 实现村民直接处理事务D. 巩固家庭联产承包成果3.有官员在论及我国的基层民主时说:“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上,要推动建立群众自己的组织,通过固定的程序来实现民主监督。
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听群众代表的意见,要有表决程序,多数群众同意后才做。
”这表明完善基层民主A. 即由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务B. 是健全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需要C. 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D. 是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4.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并发出通知。
同年1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
这主要表明我国A. 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B. 人大和政府是推进法制化的决策机关C. 重点解决法制化进程当中的焦点问题D. 重视构建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长效机制5.粉碎“四人帮”时,胡耀邦提出了自己的治国建议:“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
”针对当时的国情,该主张主要侧重于A. 拥护邓小平的领导B. 拨乱反正,顺应民心C. 改革开放,发展经济D.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6.对该报刊(1966年3月5日《人民日报》)信息合理的解释是A. 中国举国发展体育事业B. 大众传媒成为党派斗争的阵地C. 体育事业发展的政治化D. 体育改革转变为一场政治革命7.下图是北京王府井大街“四联”理发馆的场景图。
图中对联是“剪刀不留情专截牛仔裤,推子要革命去你阿飞头。
横批:兴无灭资”。
这说明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存在障碍 B.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C.阶级斗争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 D.“文革”期间仍存在个体私营8.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他所说的“精神财富”不包括()A.“法制化建设”意识 B.“强化阶级斗争”意识C.“民主建设”意识 D.“加强党建”意识9.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其重大意义在于:通过制度的刚性和建设性力量,真正实现让党员干部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
不少党建专家称其为“改革开放以来,全党最严党纪”。
与之最相应证的政洽制度应该是()A.代议民主制B.分权制衡制C.议会共和制D.监察制10.《中国大趋势》的作者多丽丝·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
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
搜狐博客写道:从目前看,只有中国在几年前就已经确定了新一代领导人。
并且在随后的五年间积累治理国家的经验,实际参与现行政策的制定和决策——比如跨越两届领导人的“十二五规划”,确保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这表明()A.西方政治制度完全不符合中国国情 B.中国的政党制度有其特有的优势C.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必然选择D.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少于中国政治制度11.以下是“中国妇女解放大事记”,从中可以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提高妇女地位,我国政府进行的努力有()①利用舆论阵地,进行宣传和引导②依法保障妇女的各项平等权利③迫令放足,女子获得受教育权④注重女性保健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2.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后,全国各大报纸的报道中都有这样一段:“根据总监票人报告,有效票3040张,其中同意票3037张,反对票没有,弃权票3张。
现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由本次会议通过。
”据此可以了解到()①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③中国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④该会议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13.以下可能属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拨乱反正”时期言论的是()A.“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B.“要大鸣大放,大辩论”C.“革命有理,造反无罪”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
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按邓小平同志批示的原则修改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取消1978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有“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权利的规定,由此可见当时A.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 B.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C.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D.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15.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权留用和招用了许多旧司法人员,参与司法工作。
此举意在 A.减少社会震荡 B.对旧司法人员进行思想改造C.为制定新宪法做准备 D.提高执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16.粉碎“四人帮”时,胡耀邦提出自己的治国建议:“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
”针对当时国情该主张侧重于A.拥护邓小平的领导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拨乱反正,顺应民心D.改革开放,发展经济17.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载人宪法;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市场经济这一关切民生和宪政的重大原则庄严地载人了宪法;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载人宪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巳经建成B.有助于加强对国民私有财产的保护C.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得到完善D.国民收人主要来源于非公有制经济18.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阿尔巴尼亚作了如下叙述:“阿尔巴尼亚整个领土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相连,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
阿尔巴尼亚人民同美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代表铁托集团进行着不屈的斗争。
”以上叙述A.真实反映了当时阿尔巴尼亚的政治状况 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正确反映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D.说明当时中国“左”的思想意识比较严重1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全面展开。
到1983年7月,“文革”中30多万件冤假错案、110万件历史遗留案件得到纠正和复查,300多万名干部得到平反昭雪。
这成为“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
此举①成为实行改革开放的起点②为现代化建设奠定社会基础③促成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④调动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一曾广泛流行的顺口溜反映的生产情景出现于A. 土地改革之前B. 土地改革时期C. 人民公社时期D. 改革开放时期21.“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
”这种现象是下列哪部法律颂布后的直接结果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D.《行政诉讼法》22.1978年邓小平谈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
该谈话的目的是A.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 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C.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23.有位老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
内页印着“最高指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6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这体现出A.阶级斗争决定国家政治生活 B.个人崇拜是十年动乱的主题C.国家政治局势影响人民生活 D.意识形态制约社会价值取向2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带有司法独立意义的内容写入公报,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讨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
下列对于中国民主法治的发展历程表述正确的是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张建立美国式的总统制共和制②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开始成为国家的主人。
③文革期间建立的“革委会”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中的一次大倒退④1982 年全面修订宪法,将“依法治国”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③D. ①②25.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A.与新中国成立同时确立 B.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废除C.在改革开放时期得到完善 D.保障了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26.201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详细描绘法治中国新图景。
下列观点客观上反映法治内涵的是( )A.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B.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C.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D.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邦缺缺27.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1957年8月3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2013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这意味着已实施50多年的劳教制度被依法废止。
材料说明了()A.国务院当年的规定缺乏法律依据B.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核心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D.劳教制度的制定与废除体现了时代的要求28.(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阶级、等级结构是社会群体结构中政治结构的集中体现。
阶级是基于生产关系划分的,它反映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