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精读18《劝学》练习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练案18 劝学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练案18 劝学 新人教版必修3

练案18 劝学(2)满分43分,时间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24分)导学号 25894270甘利明·江盈科呜呼,味之至甘者,莫过于利;人之至苦者,莫甚于贫。

以至甘之味,投至厌苦之人,往往如石授水,有受无拒。

故四知却馈,杨震标誉于关西;一钱受选,刘宠著称于东汉;挥锄隐居,视同瓦砾;披裘老子,耻拾道遗。

史册所书,晨里落落;而垂涎染指,曲取贪图者,则天下滔滔也。

尝闻一青衿,生性狡,能以谲计诳人。

其学博持教甚严,诸生稍或犯规,必遣人执之,扑无赦。

一日,此生适有犯,学博追执甚急,坐彝伦堂,盛怒待之。

已而生至,长跪地下,不言他事,但曰:“弟子偶得千金,方在处置,故来见迟耳。

”博士闻生得金多,辄霁.怒,问之曰:“尔金从何处来?”曰:“得诸地中。

”又问:“尔欲作何处置?”生答曰:“弟子故贫,无资业。

今与.妻计,以五百金市田,二百金市宅,百金置器具、买童妾,止剩百金,以其.半市书,将发愤从事焉,而以其半致.馈先生,酬平日教育,完矣。

”博士曰:“有是哉!不佞何以当之?”遂呼使者治具甚丰洁延生坐觞之谈笑款洽皆异平日。

饮半酣,博士问生曰:“尔适.匆匆来,亦曾收金箧中扃钥耶?”生起曰:“弟子布置此金甫定,为.荆妻转身触弟子,醒,已失金所在。

安用箧?”博士遽然曰:“尔所言金,梦耶?”生答曰:“固梦耳。

”博士不怿,然业与款洽,不能复怒。

徐曰:“尔自雅情,梦中得金,犹不忘先生,况实得耶?”更一再觞出之。

嘻,此狡生者,持梦中之金,回博士于盛怒之际,既赦其扑,又从而厚款之。

然则金之名且能溺人,彼实馈者,人安得不为所溺?可惧也已!尝观韩非以出妇喻黜官曰:“为妇而出,常也,所贵善营私耳;居官而黜,亦常也,所贵善货殖耳。

”呜呼,韩子之言,世情也。

楚有一人为令,以墨罢官归,而美衣媮食,歌童舞姬,受享拟王者。

醉中语人曰:“我若无主意,听孔夫子说话,今且无饭吃,安得有此?”噫,此造业之人,造业之言。

然彼直狂诞,敢为此语,世之“口不若人,心若人”者,可胜数哉!(选自《雪涛小说》)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B )A.遂呼使者/治具甚丰洁/延生坐/觞之谈笑/款洽皆异平日。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文言文精读 18《劝学》练习 新人教版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文言文精读 18《劝学》练习 新人教版

18、劝学【文章主旨】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

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

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这些比喻取之于人们熟悉的事物,又包含丰富的含义,因此,道理能说得浅显明白,发人深思。

【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作者介绍】荀子(xúnz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

战国末期曾在齐国稷下讲学,后游历秦国,晚年任楚兰陵令。

今存《荀子》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晚年从事讲学与著述。

时人尊而号之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先帝讳而改称孙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赏析】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

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

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

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

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

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同步习题(精)(解析版)

《劝学》同步习题(精)(解析版)

《劝学》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面对《劝学》一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运用举例论证来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A项,“运用举例论证来”错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用青与蓝、冰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

是比喻论证。

故选A。

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劝学》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说对待学习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B.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

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C.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D.《劝学》的比喻,灵活多变。

有的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同步练习(含答案)

《劝学》同步练习(含答案)

《劝学》复习检测(一)课内基础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2)木直中绳(3)虽有槁暴(4)金就砺则利(5)而闻者彰(6)假舆马者(7)善假于物也(8)用心躁也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通,释义:。

通,释义:。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释义:。

(3)君子生非异也通,释义:。

3.翻译重点句子(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语基检测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C.绝江河(渡) 驽马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风雨兴焉(起)3.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人强马壮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6.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三)名句名篇默写1.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与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思想一致。

(完整版)《劝学》同步练习(附答案)

(完整版)《劝学》同步练习(附答案)

《劝学》同步练习(附答案)(一)基础知识1.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假(借助,利用)舟楫者狐假(借助,利用)虎威不假(借助)思索B.冰,水为(做,凝成)之行将为(被)人所并为(为了)之奈何C.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专心致(尽,极)志闲情逸致(兴致,情趣)D.劝(劝勉,鼓励)学劝(用道理打动人)导劝(劝说,阻止)架2.指出说法正确有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

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3.“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假设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g.代词,同“尔”,你,你的(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2)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________(3)顺风而呼,声非如疾也________ (4)蟹八跪而二螯________(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_______ (6)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4.下列句中的“上”与例句中的“上”用法相同的是[ ]例句:上食埃土A.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B.物价上涨C.上下天光,一碧万顷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5.从下面的比喻句中找出正面设喻的一项[ ](1)青出于蓝 (2)冰寒于水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车柔以为轮 (6)金就砺则利(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1)(3)(5)(7)B.(1)(2)(5)(6)C.(2)(4)(7)(8)D.(3)(5)(6)(8)6.指出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A.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文言文精读 18《劝学》练习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试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文言文精读 18《劝学》练习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试题

18、劝学【文章主旨】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

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

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这些比喻取之于人们熟悉的事物,又包含丰富的含义,因此,道理能说得浅显明白,发人深思。

【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作者介绍】荀子(xúnz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

战国末期曾在齐国稷下讲学,后游历秦国,晚年任楚某某令。

今存《荀子》赵国猗氏(今某某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晚年从事讲学与著述。

时人尊而号之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先帝讳而改称孙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某某(今某某某某)令。

【赏析】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

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

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

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

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

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课后习题及答案

劝学    课后习题及答案

《劝学》课后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训练1. 荀子名,末期伟大的、、,是先秦家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他的著作收在一书中,《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劝”的意思是。

2.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靛.青()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虽有槁暴.()跂.而望矣()假舟楫.者()假舆.马者()骐骥.一跃()蛟.龙生焉()驽.马十驾()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2)君子生非异也。

()通()(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4.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词义。

(1)而青.于蓝古:今:(2)声非加疾.也古:今:(3)而致.千里古:今:(4)假.舟楫者古:今:(5)而绝.江河古:今:(6)金.就砺则利古:今: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

B. 吾尝跂而望矣。

C.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6. 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吾尝终日而思矣。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5)蟹六跪而二螯。

7. 下列句子中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二、阅读能力训练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 选文出自,作者是。

(完整版)《劝学》练习卷含答案.doc

(完整版)《劝学》练习卷含答案.doc

《劝学》练习卷一、基础积累1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zhòng).参省(cān).锲(qì)跬步( guǐ)..B.輮(r óu)槁(gǎo)暴(pù)螯....(áo)骐骥(jì).C.虽有槁暴( yǒu)砺(lì)驽...马( nǔ)蚯蚓(yǐn).D.生非异(shēng)须臾(yú)镂...刻( l óu)闻者彰(zhāng).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金.就砺则利。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行李之往来。

..3、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4、下列各句中的“疾”与“疾恶如仇”的中“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C、君有疾在腠理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下列句中的“望”与“望其旗靡”中的“望”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先达德隆望尊。

C、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D、适冬日之望日前后。

6、下列句中的“而”与“黑质而白章”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7.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槁暴(p ù)輮使之然(róu)舟楫(j ì)舆马(yú)B .蛟龙 (jiāo)跬步(kuǐ)骐骥 (j ì)爪牙(zhǎo)4.C.镂金(l óu)弩马(nǔ)生非异 (x ìng)洞穴(xué)D.跂而望 (q ì)锲而不舍(qì) 二螯 ( áo)参省乎己(xǐng)8 .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A.輮使之然也 ( 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砺(磨刀石)须臾(片刻)...B.假舟楫 ( 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 勉励,鼓励 ).C.绝江河 ( 渡 )跬步(占代的半步) ..驽马 ( 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镂 ( 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渊...( 深水 )风雨兴焉(起).9.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A.秦贫,负其强,以空言求璧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C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D.人强马壮10.下列各组中加粗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 )A.无可寄托者寄寓于表女寄言于母临崩寄臣以大事B.风雨兴焉忧劳可以兴国兴利除弊夙夜寐C.不能十步步其韵奉和一首乃自步步余兮山皋D.下黄泉中置酒客日食得无衰乎二、“ 土成山,雨焉;⋯⋯用心躁也”一段文字,回答 7~10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劝学
【文章主旨】
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

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

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这些比喻取之于人们熟悉的事物,又包含丰富的含义,因此,道理能说得浅显明白,发人深思。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作者介绍】
荀子(xúnz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

战国末期曾在齐国稷下讲学,后游历秦国,晚年任楚兰陵令。

今存《荀子》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晚年从事讲学与著述。

时人尊而号之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先帝讳而改称孙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赏析】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

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

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

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

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

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

在说理文中,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这是《劝学》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

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不过一般大都是用来辅助景物描写。

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善于通过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

忽视了这一特点,我们就会被众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缭乱,而理不清文字的脉络。

【练习与检测】(共30分)
1.解词。

(10分)
①学不可以已.()
②取之于.蓝()
③水为.之()
④虽.有槁暴()
⑤輮使之然.()
⑥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
⑦吾尝跂.而望矣()
⑧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
⑨声非加疾.也()
⑩而闻者彰.()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0分)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虽有槁暴”中的“暴”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欺凌,损害
B.晒
C.又猛又急的
D.暴躁
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这一段的论点是:。

(2分)
6.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
1.①停止。

②从。

③做。

④即使。

⑤这样。

⑥片刻,一会儿。

⑦踮起脚后跟站着。

⑧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⑨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

⑩清楚。

2. ①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②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③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④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

⑤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

3.B
4.D
5. 学不可以已。

6.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