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免疫学基础知识
第十一章 水产免疫学基础

据此,有时可采用冲水、换水和充气等方法缓解病情
2) 水质:水体有毒物质可妨碍机体正常机能,免疫力下降 3) 水温:适宜的温度变化可抑制疾病的暴发
2. 营养因素
1) 营养不足,体质下降,机体抗菌力降低 2) 营养不足,机体细胞代谢下降,病毒感染率降低
3粘膜淋巴组织 MALT
b. 鱼类MALT相对于其系统免疫系统有一定自主 性,在其免疫接种方法选择和改进中有实际意 义:口服免疫后,头肾、血液和肠都出现 ASC, 但鳃中和皮肤粘液中无;肛门插管接种抗原后 可诱导肠、皮肤粘液和胆汁中产生特异性抗体, 但血清中无;腹腔免疫4周后,头肾、血液和 鳃中抗体分泌同时达到峰值,而肠只有到第7 周才有显著反应;颗粒抗原浸泡免疫时,皮肤 摄取能力远大于鳃,因此,口腔和腹腔免疫可 明显刺激系统免疫应答,浸泡和肛门免疫更适 宜于诱导粘膜免疫反应。
腹腔,血中少。
作用:与哺乳动物NK细胞类似,能够杀伤
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从而具有抗感染作用
4. 非特异性体液因子
1) 补体: A. 来源与成分:存在于血清中, 由多种非特异性血清蛋白组成,它 对热敏感,45℃20min失活
1) 补体:
B. 作用:a. 在抗原抗体反应中通过补 体第二激活通路补 充抗体作用; b. 激活后的补体能溶解细胞 膜,杀灭病毒; c. 激活后的补体可促进吞噬 细胞的吞噬和释放组胺等多种功能, 协助杀灭病原.
1、中枢免疫器官
1) 骨髓(Bone marrow)样组织:真骨鱼的肾脏也属骨髓 样组织,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具造血功能。它分为头 肾(前肾)和中肾(后肾、体肾)二部分。其中头肾 失去排泄功能而成为免疫器官和造血组织,为鱼类中 第二个发育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的发源地(产生B细 胞和红细胞等,相当于哺乳类骨髓);此外,受抗原刺 激后,头肾增生并存在抗体产生细胞,说明其为鱼类 重要的抗体产生器官(相当于哺乳类的淋巴结)。
水产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免疫学基础

根据外来物质的性质和免疫系统的反应方式,可将免疫应答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 疫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防御机制,而特异性免 疫则是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应答。
02
水产微生物学基础
常见水产微生物种类
细菌
包括革兰氏阴性菌和革 兰氏阳性菌,如弧菌、
气单胞菌等。
水产动物主要依赖于先天免疫系统来抵御病原体的入侵,包括非特 异性防御机制和快速反应的免疫细胞。
适应性免疫
部分水产动物还具备适应性免疫系统,能够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持 久的免疫记忆。
水产动物免疫应答机制
抗原识别
水产动物免疫系统通过抗原识别机制,对外来病原体进行识别和分 类。
免疫细胞激活
抗原识别后,免疫细胞被激活并释放细胞因子等化学信号,触发免 疫应重要环节,通过炎症细胞的募集和炎 症介质的释放,消灭病原体并促进组织修复。
水产动物疫苗与免疫预防
传统疫苗
传统疫苗通常采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作为免疫原,通过注射等 方式接种。
新型疫苗
新型疫苗包括基因工程疫苗、亚单位疫苗和核酸疫苗等,具有更 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免疫程序
病毒
如疱疹病毒、弹状病毒 等,可引起水生动物疾
病。
真菌
如水霉、毛霉等,可引 起水生动物感染。
原生动物
如鞭毛虫、纤毛虫等, 可引起水生动物寄生虫
病。
水产微生物对水产动物的影响
01
02
03
病原微生物
引起水生动物疾病,导致 死亡或生长缓慢。
污染源
水产微生物可导致水质恶 化,影响水生动物的生存 环境。
传播疾病
水产微生物学与免疫 学免疫学基础
目录
水产动物免疫学

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要点一
总结词
全面、深入地研究水产动物的免疫调节机制,为免疫 增强和疾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深入研究水产动物免疫调节网络的复杂性和规律性, 挖掘关键的调节因子,通过调控这些因子,提高水产 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新型疫苗与免疫防治技术研发
总结词
创新疫苗和免疫防治技术的研发,为水产动物的健康养 殖提供技术支撑。
免疫细胞
包括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负责识别和攻击外来抗原。
免疫分子与抗原
免疫分子
包括抗体、细胞因子、补体等,参与识别和攻击外来抗原。
抗原
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病毒等外来物质,可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免疫应答与调节
免疫应答
是指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的识别、攻击和清除过程。
免疫调节
是指免疫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调节和平衡,以维持免疫功能的稳定和正常发挥。
疫苗与免疫防治策略
传统疫苗
灭活苗、减毒苗、代谢产物苗等。
新型疫苗
基因工程苗、合成肽苗、抗独特型抗体苗等。
免疫防治策略
根据养殖品种、生长阶段、环境条件等因素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包 括选择合适的疫苗、制定合理的免疫时间、接种途径、剂量等。
水产动物寄生虫感染与免疫防 治
常见水产动物寄生虫感染
01 02
详细描述
针对水产动物特有的免疫特点和环境因素,研发高效、 环保、安全的新型疫苗和免疫防治技术,提升水产动物 的免疫力,降低养殖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THANKS
免疫逃避
寄生虫为了生存和繁殖,会采用各种策略来逃避或抑制宿主的免 疫应答。
免疫病理损伤
寄生虫感染引发的免疫应答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影响 水产动物的健康和生长。
水产动物免疫学

免疫:水产动物免疫的基本概念
3. NK细胞 它为发现较晚的一群淋巴细胞,最主要功能为非特异性杀伤 靶细胞,对多种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具较强杀伤作用。约 占5~10%。 4. 单核吞噬细胞 它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Monocyte, MC)和组织中的巨 噬细胞。它不仅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特异性免疫 中也是不可缺少的细胞,有吞噬杀伤、抗原递呈和合成分泌细胞 因子等作用。 5. 其他免疫细胞 除上述免疫细胞外,血液中许多细胞均直接或间接参与免疫 应答过程,如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血小板等。
免疫:水产动物免疫的基本概念
三、免疫的主要类型
1. 天然免疫 定义: 指机体先天具有的正常生理防御功能,对各种不同的病原微
生物与异物都有排斥和屏障作用,也称非特异性免疫。 如:皮肤和粘液、粘液中的溶菌酶、吞噬细胞等
2. 获得性免疫 定义:指机体对某一种或一类微生物或其产物所产生的特异性
抵抗力,它是后天的,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自 然感染或预防接种后产生的。也称特异性免疫。 1) 自动免疫:因感染病原或注射抗原(疫苗)而获得的免疫 抗原: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 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2) 被动免疫:从母体获得抗体或因人工注射抗体而获得的免疫
免疫:水产动物免疫的基本概念
2) 脾的功能:
a. 在胚胎期为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场所,具有造血功能; b. 是血液的滤过器,可以清除血中的病原微生物和自身衰老损伤的血细胞。 c. 为T、B细胞移居和接受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免疫效应等重要场所。脾中的 淋巴细胞60%为B淋巴细胞。
B. 鱼类脾的结构与功能
免疫缺陷症:指机体免疫系统由于先天性发育不良或后天遭受损
免疫学基础—变态反应(水产微生物课件)

功能: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为T细胞。 3. 禽法氏囊
功能: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为B细胞。
任务三 特异性免疫
髓
样
骨
干
髓
细
多
胞
能
干
细
胞
淋
巴
样
干
细
胞
红细胞系
单核细胞系
粒细胞系
T细胞的 进入胸腺 前体细胞
人体各大器官细胞的更新周期
肝细胞的寿命 味蕾的寿命 肺表面细胞的寿命 皮肤表层细胞的寿命 骨骼更新一次 肠绒毛的寿命 大脑的寿命
5个月 10天 2到3周 2到4周 10年 2到3天 人的寿命
任务一 免疫的概念、功能、类型
四、免疫的类型
(一)非特异性免疫防御与特异性免疫 1. 非特异性免疫防御(天然免疫)
指依靠已经免疫的其他机体输给的抗体而获得的免疫。 (1)天然被动免疫:母源抗体。 (2)人工被动免疫:用人工方法注射抗体(抗毒素、抗血清)而产生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任务二 非特异性免疫防御
一、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的构成 (一)生理屏障作用 (二)非特异性细胞的吞噬作用 (三)正常体液因子的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四)炎症反应 (五)机体组织的不感受性
任务三 特异性免疫
任务三 特异性免疫
2. 脾脏
白髓:发生免疫应答 ➢ 淋巴鞘——由密集的T细胞构成 ➢ 脾小结——为B细胞区. 红髓:贮存红细胞,捕获抗原和生成红细胞. 作用:A血液滤过作用;B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C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
任务三 特异性免疫
3.禽哈德氏腺
是禽类眼窝内腺体之一; 分布T细胞、B细胞; 幼禽滴眼免疫时起重要作用;
水产微生物学-免疫学

补体是存在体液中的20多种蛋白质,被激活后形成的活性 形式可引起膜不可逆损伤,导致细胞溶解(病原菌、具有脂蛋 白膜的病毒颗粒、被感染的细胞)。
19
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激 活,补充抗体的作用。
20
细胞因素
主要是指体内的各种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及其他各种异物的能 力。
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等颗粒的能力。吞噬细胞 表面存在多种补体受体、抗体受体,可被相应的配体活化而大大增 强器吞噬杀伤能力,同时可将捕获的抗原信息提呈给特异性免疫系 统,激发特异性免疫。
带菌状态
如果病原体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但病原体经被限制于某一局部 且无法大量繁殖,二者长期处于僵持状态,就称为带菌状态。这种长期处于 带菌状态的宿主成为带菌者,成为该传染病的传染源,十分危险。
“伤寒玛丽”:一个健康带菌者,被证实在美国你7个地区多达 1500个伤寒患者都是她传染的。
44
45
显性传染
49
破伤风梭菌感染
50
1890年,Von Behring 制备抗毒素治疗白喉和破伤风
对破伤风的预防:使用类毒素和抗毒素
类毒素:用0.3%~0.4%甲醛处理毒素,使其毒性完全丧失, 但仍保持抗原性,用于疫苗注射(儿童、野外工作人员) (百白破三联疫苗)。 抗毒素:用类毒素免疫动物(如马),制备抗毒素(抗体), 对刚产生深伤口的病人进行预防注射-----打破伤风针。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与抗感 染免疫
1
病原微生物或病原体: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 病的微生物。
感染或传染: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 病理过程。
传染病:由有生命的病原体的引起的疾病,与由其他致病因 素引起的疾病有本质的差别。
第十一章 水产免疫学基础

四、鱼用疫苗
(一)鱼用疫苗的种类 A. 根据疫苗的获得方法来分: 1. 死疫苗(灭活疫苗):热灭活、化学灭活、紫 外线灭活、超声灭活等 优点:安全性好,制造简单; 缺点:免疫剂量大,免疫持久性差。
(一)鱼用疫苗的种类
A. 根据疫苗的获得方法来分:
2. 活疫苗:包括弱毒疫苗和异种疫苗 优点:弱毒疫苗 — 免疫原性好,免疫 剂量少,持续时间长 异种疫苗 — 安全性好,免疫时 间长。 缺点:弱毒疫苗 — 安全性差 异种疫苗 — 获得比较困难
(一)鱼用疫苗的种类
A. 根据疫苗的获得方法来分:
3. 化学疫苗:以化学方法提取病菌有 效成分(如LPS)制成 优点:免疫剂量小,免疫原性强, 作用稳定; 缺点:制造较复杂,成本稍高。
一)鱼用疫苗的种类
A. 根据疫苗的获得方法来分:
4. 亚单位疫苗:病原微生物中能使机体
产生免疫保护力的成分只占病原体小部 分,将这些成分分离出来制成的疫苗为 亚单位疫苗。
1、中枢免疫器官
2) 胸腺(Thymus):真骨鱼类的胸腺位于?,它无皮质 与髓质的分界线,胸腺由结缔组织被膜环绕,实质由 上皮细胞网组成,在上皮细胞网中分布由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成熟的浆细胞等。鱼类的胸 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为具免疫活性的T细胞的场所,T 细胞移至外周免疫器官后,可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 产生免疫效能。 鱼类胸腺的结构与功能随着季节和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4) C反应性蛋白
A. 来源与成分:为存在于鲽科鱼类中的一种蛋白质 B. 作用: a. 作为调理素可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量
b. 能使真菌、细菌乃至寄生虫中的糖类和磷酸酯 产生沉淀,从而杀灭病原体。
5) 备解素:为 - 球蛋白,可在补体协助下杀死许多细菌、原
水产动物免疫学基础知识

水产动物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一、鱼类免疫学简史:免疫学技术应用于预防人类和动物的疾病是免疫学的最大成就之一。
许多年来,牛痘接种是个体先前未受该病病原体感染,避免该病的唯一手段。
随同1934年磺胺药和二十世纪40年代抗生素的问世,治疗严重疾病就有了另外的方法。
但即使如今,免疫接种仍是预防疾病的主要方法。
随着人们更多学会控制关于动物的免疫应答和与其保护作用有关的疾病抗原,则可指望免疫接种在将来更为重要。
在了解了免疫学应用于人医和兽医的某些有意义的早期历史之后。
再来看鱼类的免疫。
鱼类的免疫学历史很短,其技术类似人医的经验,不同于抗原给予的方法、抗体试验和保护试验。
鱼类免疫学中使用的技术,随鱼的种类、病原体和环境而定。
医学和兽医学发达国家的大多数居民已普遍接种预防天花,脊髓灰质炎、白喉,有时也接种预防麻疹、斑疹伤寒、破伤风、伤寒和流行性感冒。
最早正式使用牛痘接种技术于人之一的Edward Jenner(1749~1823),首先注意到接触过牛痘的挤奶女工,对可怕的天花病的流行不敏感。
牛痘病毒[一种痘苗病毒(vaccine virus),vaccine一词即源于此]是一种类似于天花病毒的病毒,但牛痘不会造成人的严重疾病,却具有对天花的免疫性。
Jenner也熟悉当地的历史情况,在那,土耳其人划破感染个体的脓疱,涂抹于健康人身上使之产生天花,这样他们对以后该并的攻击就自动获得免疫力。
Jenner的牛痘接种程序证明是很成功的,因此在欧洲一些国家即开始大量种牛痘。
免疫学从此就发展成为一门为人们所确认的科学。
著名的法国微生物学家Louis Pasteur(1822~1895)采用类似Jenner所使用的技术,为一被疯狗咬伤的小孩免除狂犬病患。
Pasteur已知狂犬病病毒通过其非正常寄主的动物组织就变弱或减弱,随后其毒性即减弱。
当毒性减弱的病毒接种至病人时,很快产生能保护病人免遭有毒性病毒伤害的特异性抗体。
Pasteur也研究炭疽[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这是那时威胁着牛、羊业的一种细菌性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动物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一、鱼类免疫学简史:免疫学技术应用于预防人类和动物的疾病是免疫学的最大成就之一。
许多年来,牛痘接种是个体先前未受该病病原体感染,避免该病的唯一手段。
随同1934年磺胺药和二十世纪40年代抗生素的问世,治疗严重疾病就有了另外的方法。
但即使如今,免疫接种仍是预防疾病的主要方法。
随着人们更多学会控制关于动物的免疫应答和与其保护作用有关的疾病抗原,则可指望免疫接种在将来更为重要。
在了解了免疫学应用于人医和兽医的某些有意义的早期历史之后。
再来看鱼类的免疫。
鱼类的免疫学历史很短,其技术类似人医的经验,不同于抗原给予的方法、抗体试验和保护试验。
鱼类免疫学中使用的技术,随鱼的种类、病原体和环境而定。
医学和兽医学发达国家的大多数居民已普遍接种预防天花,脊髓灰质炎、白喉,有时也接种预防麻疹、斑疹伤寒、破伤风、伤寒和流行性感冒。
最早正式使用牛痘接种技术于人之一的Edward Jenner(1749~1823),首先注意到接触过牛痘的挤奶女工,对可怕的天花病的流行不敏感。
牛痘病毒[一种痘苗病毒(vaccine virus),vaccine一词即源于此]是一种类似于天花病毒的病毒,但牛痘不会造成人的严重疾病,却具有对天花的免疫性。
Jenner也熟悉当地的历史情况,在那,土耳其人划破感染个体的脓疱,涂抹于健康人身上使之产生天花,这样他们对以后该并的攻击就自动获得免疫力。
Jenner的牛痘接种程序证明是很成功的,因此在欧洲一些国家即开始大量种牛痘。
免疫学从此就发展成为一门为人们所确认的科学。
著名的法国微生物学家Louis Pasteur(1822~1895)采用类似Jenner所使用的技术,为一被疯狗咬伤的小孩免除狂犬病患。
Pasteur已知狂犬病病毒通过其非正常寄主的动物组织就变弱或减弱,随后其毒性即减弱。
当毒性减弱的病毒接种至病人时,很快产生能保护病人免遭有毒性病毒伤害的特异性抗体。
Pasteur也研究炭疽[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这是那时威胁着牛、羊业的一种细菌性病。
他发现这种杆菌的毒力,可通过培养在低温条件下而减弱。
现在已知一种无细胞菌苗是有效的,故建议兽医和从事着方面工作的人可接种感染物,作为一种预防措施。
整个十九世纪,在免疫学用于减轻或预防人类疾病时,曾尝试做过许多实验性试验,有时甚至造成巨大损害。
因此,在未能更多地掌握关于疾病病原体的致病性,抗原结构和寄主应答机理以前,免疫学的进展缓慢。
现今由于有有关抗原分析的生化知识逐渐增多的有利条件,并由于在免疫化学和免疫应答方面的积极研究,科学家们开始了解到细菌性病和病毒性病的性质,导致疾病征象的抗原及其致病力。
为了查明怎样制作疫苗最为有效,免疫学家剥除病原体的外层,对抗原作生化鉴定,借助电子显微照相显示细胞内的组分和微生物的生理学,利用组织培养和在活体内试验来测定其毒性。
效果良好的菌苗已利用来预防诸如白喉,黑死病(淋巴腺鼠疫)和结核病之类细菌性疾病,这些菌苗是根据每种病原体本身的抗原特性和生理特性而制备的。
例如,抗革兰氏阳性白喉杆菌菌苗是一种类毒素(toxoid),是由致死的感染噬菌体的杆菌产生的一种已改变了的毒素,而结核病菌苗(BCG)是一种毒性减弱的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菌株。
其他的菌苗也可通过加热,福尔马林或氧仿杀死细菌而制备,并使用全细胞菌苗。
由病毒引起的天花,脊髓灰质炎,麻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也已成功地使用疫苗控制,而早期的狂犬病和天花疫苗是来自实际患病组织干燥的病毒物质或毒性减弱的病毒物质,现在该病的病毒是通过在提外活组织中培养,大规模地增殖、收获和加工成疫苗。
当前用于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疫苗有良种类型。
Jonas Salk 发展一种甲醛灭活疫苗,1954年以来,已在美国使用,报道脊髓灰质炎病例的数字,已从1952午的21,000例,显著地降低到1967年的30例。
其他国家介绍一种毒性减弱的脊髓灰质炎疫苗一萨宾氏疫苗(Sabin vaccine),其免疫力比杀死的疫苗更长且稳定,尽管减毒疫苗在统计学上更为有效,但美国人害怕毒性逆转而不愿使用活疫苗。
为强调安全起见,加拿大和丹麦已选择初次剂量给予死疫苗,随后给予活疫苗作为加强剂量的程序。
黄热病疫苗也使用一种减毒病毒,法国的趋神经性株疫苗是通过小鼠脑的连续转移。
个体可获得保护作用,但已有报道发生几起脑炎的病例,这些病例可能是由于疫苗本身所致。
现在该疫苗仅使用于10岁或10岁以上的人,这说明使用减毒疫苗确有某些缺点。
常有个别偶然情况,病毒的某些原毒性可能恢复,其次在某些条件下,病毒类可发生另一些病症。
现在人类和动物的疫苗,系用极其谨慎的方法在商业性实验室中制备的。
大量同类的病原体是在大培养罐中培养的,按疫苗程序培养,收获和制备。
疫苗的制备是在严密监视下进行的,以便确保疫苗的纯净。
从以上一些实例,可以了解到免疫接种方法如何造福于人类的,同样的方法也可应用到渔业领域上来。
已有论述的一些鱼类最初的免疫实验,是按人类和动物疫苗程序史早期流行的经典模式做的。
一些疫苗引用到鱼类后,通过测定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来检测其效果,之后保护试验就算完成了。
在这些早期实验中,有关疫苗的生化情况,给予量或病原体的毒性等,知道甚少。
前已发表过两篇鱼类免疫学史的综述[Snieszko,(1970)及KIontz 和Anderson(1970)],这两篇短文提供了早期和最近实验的基本原理,本书也予以评述。
在其后研究史的主题中涉及的内容有病原体的分离,疫苗制备,鱼的绐药(给予),环境条件以及为恶性疾病攻击后的感染和存活结果。
欧洲早期的养鱼家就认识到:(1)水源和水质情况是控制鱼病的基础;(2)鱼对于疾病的传染所获得的抵抗力与其年龄成正比;(3)感染过疾病的鱼群,对以后的动物流行病有较强的抵抗力;(4)鱼类在池塘之间的转移,尤其在不同孵化场之间的搬运转移,在移入鱼和原来的鱼群中,都有可能引起重度的死亡率。
这些观察所见,是免疫学的先进科学和相应的预防、卫生技术的结合,也是养鱼家一定程度的实践经验总结。
德国的Wilhelm Schaperclaus是鱼病工作方面做工作最多的作者之一,在他的《鱼病学》(1954)一书中,联系他在经常发生斑点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美国通称为液化气单胞菌(A. liquefaciens)或嗜水气单胞菌(A. hydrophila)]所致的传染性水肿病的养鲤场免疫接种的经验时指出,经过斑点所致的动物流行病之后还活着的的1、2或3龄鲤鱼的血清中,逐渐产生较高的凝集抗体效价。
与此有关,高龄鱼群对动物流行病的保护作用程度较高。
他提示这种鲤鱼免疫接种方法也可用于商业生产基地,把感染鱼放进幼鱼群中,那些残存鱼具有获得性免疫,将最适于饲养到商品鱼规格或亲鱼规格。
不过这些方法可能会导致幼鱼数量的大量减少,但获得免疫力的残存鱼群,可以弥补失去的时间和成本。
鱼类免疫学的另一重要篇章,出自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市,Cecil B.Duff博士曾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为取得微生物学的理学博士学位而作过研究。
他开始是着重研究表现“微菌落”型(“G”form)的疖病细菌的分离(Duff,1937)。
他查明该鱼病病原体生长在含低浓度氯化锂(LiCl)的琼脂培养基上时,就失去毒力或毒性减弱,形成不同特征的细菌苗落。
现在知道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中的许多细菌都可分离出粗糙型(毒性减弱)和光滑型(毒性强),通过这些不同型菌落的研究,科学家对关于造成疖病细菌的毒性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对疖病的早期研究工作,导致Duff进一步研究免除克氏鳟疖病的可能性。
1942年Duff报告了一些口服免疫法实验,他以疖病细菌培养4天毒力强的培养物,制备成二种抗原,一份含有氯仿(CHCl3)死菌的饲料,投喂养在水温6.7—8.3℃范围内的鱼。
投喂该种含抗原的饲料6—10周后,Duff用三种不同方法对免疫接种鱼和对照鱼作攻毒试验,水温19.4℃。
第一种方法把杀鲑气单胞菌(A.salmonicida)活菌加到水中使鱼感染,结果投喂菌苗组死亡率24%,对照组为75%,第二种方法,通过与临诊患疖病的一些鱼接触感染,投喂组死亡10%,对照组30%;第三种感染方法是注射接踵毒力强的杀鲑气单胞菌,结果投喂组死亡68%,对照组90%。
Duff同时进行了保护试验,通过以活菌为抗原的凝集试验来测定鱼循环血中的抗体。
于1941年的多次实验中,查明21尾试验鱼中的15尾有凝集抗体效价,而25尾对照鱼中只有3尾显示有凝集素。
非免疫接种鱼中也查见抗体,他认为可能是由于过去接触过疖病感染。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由于研究基金不足和一些磺胺药物似乎解决了孵化场的许多鱼病问题,用免疫法控制鱼病的兴趣减退了。
但在C.B. Duff博士获得成功的鼓舞下,Snieszko和Friddle (1949)给予美洲红点鳟一种热死菌苗,以检验口服免疫法防治西弗吉尼亚州卡尼斯维尔联邦孵化场于12.2℃泉水中发生的一种地方性疖病的效果。
经一系列的实验,口服免疫法比得上投喂磺胺甲嘧啶(SMD或罗卡尔(Roccal) [药物商品名,含10%氯化苯甲烃胺(benzalkonium chloride)液,一种皮肤消毒药,鱼病上用1C50000—1:20000浸洗鱼体30分钟]的疗效。
也尝试了免疫接种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试验。
在分析这些实验结果时,Snieszko和Friddle指出用杀鲑气单胞菌做实验时的问题,在于找出恒定的可靠的攻击方法。
由于难达到在攻击剂量上始终一致,实验结果也就不好判断。
在这些实验中,免疫接种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死亡曲线,他们未查见有统计上的差异,然而用磺胺甲嘧啶和罗卡尔防治美洲红点鳟疖病的实验中,都证明有一定效果。
和Duff的一些实验一样,Snieszko和Friddle也用离心压积的细菌细胞做菌苗。
虽在他们的各次实验中,离心速度和抗原攻击的组合浓度始终是一致的,但假如其他学者重复其实验,结果可能就会不一。
Snieszko 和Friddle特别重视区分由环境影响(包括鸟的捕食)所致的鱼损失率,和在这些实验过程中必需检测鱼的大小,并直接与对照鱼的生长率作比较。
George Post和美国犹太鱼猎部合作(1963),于水温15.5℃,用不同方法做了硬头鳟的免疫接种实验,用通常使某些鱼类产生“红嘴”病("red mouth disease)的一种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做菌苗。
不同的鱼组用1毫升悬液(含有干的热死菌1毫克)伴有佐剂或不伴佐剂,作肌肉注射或腹腔注射。
另一组鱼,每天每尾喂以1毫克干重的细菌细胞,饲喂26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