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皮》-“身份”真相的幽灵显现
画皮剧情简介

画皮剧情简介《画皮》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传说故事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名著《聊斋志异》中的一篇。
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曾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等形式,并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
这个故事发生在明朝时期的一个小镇上。
主要人物有一位名叫王文博的年轻画家,他精通绘画,性格坚强正直。
王文博的父亲是一位退休的官员,家境优渥。
王文博自幼失去了母亲,与父亲相依为命。
他勤奋好学,有着追求艺术的激情,年轻时就已经在艺术界声名鹊起。
故事开始的时候,镇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怪事。
有人说镇上有妖怪出没,而且伴随着大量的人失踪。
镇上百姓恐慌不安,生活陷入了困境。
这时,镇上的官员决定派出一位年轻的人才王文博,去画画并调查是不是有妖怪出没。
于是,王文博踏上了调查之旅。
在他的调查行动中,他遇到了一个神秘的女子。
这个女子名叫苏妲己,美丽妖娆,风华绝代。
王文博被她的美貌所迷倒,立马决定将她画成画像。
苏妲己从此和王文博开始了一段纠葛的关系。
在画画的过程中,王文博发现苏妲己是一个妖怪,而且她以吸取人类的精气为生。
尽管如此,王文博仍然对苏妲己心生爱慕之情。
苏妲己也逐渐对王文博产生了好感,两人之间的情感升温。
然而,王文博的父亲得知了王文博与苏妲己的关系,担心儿子受到伤害,决定替他找到一位适合的媳妇。
王文博为了不让媳妇发现自己与苏妲己的关系,决定离开镇子。
随着王文博的离去,苏妲己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她意识到自己与人类之间的差距,无法拥有真正的幸福。
她决定用自己的力量,拯救这个被妖怪恶害的小镇。
苏妲己变成了一个勇敢善良的女子,与其他妖怪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最终,她成功地将所有的妖怪除掉,拯救了小镇。
然而,这一切都是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苏妲己在战斗中不幸受伤,最终化作了一团黑烟消失了。
王文博得知此事后,悲痛欲绝,独自辗转反侧,无法释怀。
整个故事充满了悲情和忧伤,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它揭示了妖怪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美貌与真实之间的矛盾。
同时,它也探讨了爱情与责任之间的抉择。
中国民间故事鬼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鬼故事鬼故事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些故事传承着古代智慧和人们对超自然现象的探求,既让人们感到恐惧又给人们带来神秘的乐趣。
本文将介绍几个中国民间鬼故事,带您领略其中的阴阳之谜和神秘氛围。
一、《李娃传》据说在中国古代,有一对姐妹李娃和李英,她们颇有姿色,引来了一位大名鼎鼎的画家张公子的青睐。
然而,张公子的父亲却反对这门婚姻,强烈要求儿子与李英结婚。
在婚礼举行前夕,李娃忍受不了嫉妒和无尽的痛苦,选择了自残离世。
就在她临死之前,她在镜子上写下了“吾与君矣”的诗句。
伤心欲绝的张公子为李娃修了一幅画像,并用琴音与之对话。
然而,当他调动所有能唤醒李娃灵魂的方法时,她仍然没有回应。
最终,李娃彻底消失了。
这个故事讲述了鬼魂的存在与人类情感的纠葛,同时也传达出了对于爱情、生死以及阴阳之间联系的思考。
二、《牛头馆传说》牛头馆是中国某地的一座古老宅院,因为有一次宴会上发生的惨案而闻名于世。
当时,有一位神秘侠客因误闯了此地,被迫与主人一决生死。
在决斗中,侠客见到了牛头馆的主人——一位头戴牛头面具的人。
侠客出奇制胜,并试图揭开牛头面具的神秘。
然而,当他将牛头面具从主人面上取下时,发现面具下空无一物,仅有一张白纸。
主人突然消失,并留下了一句话:“你会为你的好奇心付出代价。
”这个故事充满了神秘和诡异的氛围,以及对于好奇心的警示。
牛头馆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也传承至今。
三、《画皮》《画皮》是中国一部脍炙人口的震撼鬼故事,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
故事讲述了一位妖艳绝伦的美女,她以吸食男子心脏为生,通过使用画皮伪装,引诱并夺取无辜男子的生命。
故事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一位画家和他的学生展开。
当学生一次次接近真相时,他发现自己已被美女的魅力所吸引。
最终,这位美女想置之死地,被学生识破。
她最终化为鬼魂,化身为幽灵继续以画皮为食。
这个故事中流淌着爱情和复仇的鲜血,也带给人们对于人性和鬼魂存在的思考。
四、《孟姜女》《孟姜女》是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
聊斋志异中对鬼怪外貌的描写

在《聊斋志异》中,鬼怪的形象描绘常常与人性化的描写相结合,它们的外貌不仅仅是恐怖或神秘的,更有着深深的人性烙印。
以《画皮》为例,其中鬼怪的形象被描述为“面如狰狞,目露凶光。
黑发杂乱,唇出獠牙。
身躯高大,肌肉壮硕。
皮肤苍白,似无血色。
指爪锐利,长而弯曲。
”这段描述赋予了鬼怪强大的力量感和恐怖的视觉效果,令人胆寒。
但同时,这种描绘也反映了人们对未知和邪恶的恐惧,以及对于道德败坏之人的警惕。
再如《聂小倩》,其中鬼怪的形象被描绘为“身姿袅袅,肤若凝脂。
眼如秋水,眉弯新月。
黑发如瀑,唇红齿白。
指若细柳,肤若凝脂。
”这段描述则赋予了鬼怪一种柔美和温婉的气质,与人们对鬼怪的刻板印象大相径庭。
这种描绘也反映出了作者蒲松龄对于女性美和人性善良的赞美。
这些描绘不仅仅是对鬼怪的外观描述,更是对人性、道德和伦理的深入探讨。
在《聊斋志异》中,鬼怪并非仅仅是恐怖的存在,它们更是道德和伦理的镜子,反映出人性的光明与黑暗。
总的来说,《聊斋志异》中对鬼怪外貌的描绘是细腻而富有深意的。
这些描绘不仅仅是对于鬼怪的外观描述,更是对于人性和道德的深入探讨。
通过对鬼怪的描绘,作者蒲松龄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和价值。
蒲松龄-画皮PPT课件

2020/4/27
-
3
画皮
• 太原王生早行,遇一女郎,抱幞(fú 包袱)独奔(赶路),甚艰于步, 急走趁之,乃二八姝丽。心相爱乐,问:“何夙夜踽踽独行?” 女曰:“行道之人,不能解愁忧,何劳相问。”生曰:“卿何愁 忧?或可效力不辞也。”女黯然曰:“父母贪赂,鬻妾朱门。嫡 妒甚,朝詈(lì责骂 )而夕楚辱(苦痛与耻辱 )之,所弗堪也,将远遁 耳。”问:“何之?”曰:“在亡之人,乌有定所。”生言: “敝庐不远,即烦枉顾。”女喜从之。
• 此时,天狼国步步逼近意欲抢婚,霍心试图只身抵抗以死赎爱。关键时刻却又 反被靖公主营救,这一切极大的刺激了霍心。他明白了什么是爱,以爱的名义 在一起,哪怕是死在一起,这才是爱的真谛。
• 死亡的诀别戏剧性地改变了两个女人的人生态度,小唯与公主的关系从引诱、 胁迫转至合谋,霍心则在得知了二人换心换皮的真相后刺瞎双眼,更试图用自 己的心换回公主的心。公主为爱而死的决心,霍心为真心而战的勇气,小唯为 改变命运而竭尽全力的努力,在日食之刻最终产生奇迹……
• 异史氏曰:“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为美。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为妄。 然爱人之色而渔(勾引)之,妻亦将食人之唾而甘之矣(妻子就要心甘情愿地吃人的 痰液了)。天道好还(天理善于报应),但愚而迷者不悟耳。哀哉!”
• 既悼夫亡之惨,又悔食唾之羞,俯仰哀啼,但愿即死。方欲展血(查看一下血污) 敛尸,家人伫望,无敢近者。陈抱尸收肠,且理且哭。哭极声嘶,顿欲呕, 觉鬲中结物,突奔而出,不及回首,已落腔中。惊而视之,乃人心也,在腔 中突突犹跃,热气腾蒸如烟然。大异之。急以两手合腔,极力抱挤。少懈, 则气氤氲自缝中出,乃裂绺liǔ帛急束之。以手抚尸,渐温,覆以衾裯(chóu)。 中夜启视,有鼻息矣。天明竟活。为言:“恍惚若梦,但觉腹隐痛耳。”视 破处,痂结如钱,寻020/4/27
刀郎画皮歌词解读

刀郎画皮歌词解读
《刀郎画皮》这首歌由中国歌手刀郎演唱,是他在2006年发
行的专辑《东北望》中的一首主打歌曲。
以下是对这首歌词的解读:
歌曲的歌词以中国民间故事《画皮》为基础,讲述了一个女子利用画皮变换形象,迷惑男子的故事。
歌曲以强烈的节奏和动感的旋律呈现,充满了悬疑和诡异的氛围。
在歌曲的歌词中,刀郎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绘了女子以各种不同的容貌和身份出现在男子面前的场景。
这种玩弄男子感情的行为被形容为“画皮变幻,情丝脱去”,突出了女子的心机和伪装的能力。
歌曲的歌词中还包含了一些象征意义的表达。
例如,“火焰天堂,怪力山伯”这一句话,暗示了女子蒙骗男子,将其带入虚
幻和危险的世界。
同时,“风云使者,命运的麻花”一句,也表达了女子的控制力和她对男子命运的操控。
整首歌的歌词篇幅大部分为描述女子的游戏和男子的迷失,揭示了女子对男子的束缚和控制。
最后,歌曲以“你怀中卧着一
个魔鬼的脸庞”结尾,暗指男子最终看清女子真面目,意味着
他从女子的迷恋中解脱出来,但却已经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境地。
总的来说,刀郎的《画皮》通过诡秘而诱惑的旋律和歌曲的歌词刻画了一个女子利用伪装和欺骗手法操控男子的故事。
这首
歌词的解读可以看作是对人性复杂性和情感欺诈的一种揭示和思考。
刀郎画皮歌词解析

刀郎画皮歌词解析刀郎的《画皮》是一首非常有深度的歌曲,歌词以一种寓言般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性、爱情与背叛的故事。
下面我将对这首歌曲的歌词进行解析,希望能够为您深入了解这首歌提供一些帮助。
一、歌曲背景《画皮》是刀郎的一首经典之作,歌词以画皮为引子,通过描绘一个女子如何通过画皮来掩饰自己的真实面目,来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爱情的脆弱性。
这首歌的旋律优美,歌词寓意深刻,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二、歌词解析1.画皮“画皮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这两句歌词形象地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画皮容易,但要画出真正的骨子里的东西却很难。
同样,了解一个人的外表很容易,但要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很难。
这也揭示了人们往往容易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而忽视了内在的真实。
2.爱情与背叛“你是我心中不灭的火,也是我怀里永远的温存。
”这两句歌词描绘了爱情的温暖和美好。
然而,随着歌曲的深入,我们看到了爱情的脆弱和背叛的可能。
“你曾经说过只爱我一人,如今却为他人的红颜知己。
”这里揭示了爱情的背叛和虚假。
曾经信誓旦旦的爱情,如今却变得如此不堪一击。
3.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你曾经是我的唯一,如今却变成了他的唯一。
”这里再次强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曾经的爱情是那么美好,但现在却变得如此冷漠和无情。
这也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爱情时,往往会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而忽视了内在的真实。
4.爱情的痛苦和无奈“我曾经以为拥有全世界,如今却失去了你。
”这里表达了爱情的痛苦和无奈。
曾经的爱情是那么美好,但现在却变得如此残酷。
这也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爱情时,往往会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而忽视了内在的真实。
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在面对爱情时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
5.总结与反思《画皮》这首歌通过对画皮、爱情、背叛等主题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爱情和背叛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同时,也提醒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真实的内心,不要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
同时,也要珍惜眼前的爱情和幸福,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
画皮内容简要概括

画皮内容简要概括
《画皮》是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篇目之一。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面目狰狞的恶鬼,披上用彩笔绘画的人皮,装扮成一个令人心爱的美女,耍弄各种欺骗手段,以达到裂人腹、掏人心的目的。
后来,恶鬼被一个道士识破,在木剑的逐击之下,逼得他最终脱去“画皮”,露出本相,而被一剑除掉。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要警惕外表美好的事物,因为它们可能隐藏着危险和恶意。
它也提醒我们要有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并坚持正义和真理。
传销联盟之画皮感悟

传销联盟之画皮感悟
刚刚和家人一起观看了《画皮》。
被称为东方魔幻巨制的《画皮》在我眼中,更像是一部爱情片,虽然他的结尾是那么皆大欢喜,我却不由的感到一股沉重影片中,当主人公喝下那一碗妖毒的时候,感觉所有的感情在这一刹那全部升华,为了爱,真的可以牺牲一切吗?爱本来就是你欠我的,我欠他的,兜兜转转,寻不到答案
有人说,女二阴险,可是,在爱中,为了自己爱的人,又有谁就想这么轻言放弃呢?她只不过是一个为了一份得不到的爱而付出全部的普通女子罢了。
旁人评价男一是虚伪的,不信任自己的妻子,却相信妖。
其实我是欣赏男一的。
他在一个季节,遇见那个巧笑言兮的女子,怦然心动。
眼波流转着她脉脉深情。
然而,他记得在更早的时候他曾与另一个女子对着天地许下了不变的誓言,她是他最初以及最后的爱。
人的一生会遇见很多很多人,也许也会喜欢很多人。
谁能保证自己一生只爱一个人。
但每个人一生都只会有一个最爱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皮》:“身份”真相的幽灵显现
[摘要]通过“幻化”所展示的人的形象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表演”者,一个有意或无意地通过对自己外表、语言以及行为的操控来欺骗他者的人,换言之,一个“画皮”者。
而《画皮》真正的恐怖性也在于此:“画皮”的形象幽灵性地显现了人的“身份’’的真相。
[关键词]幻化;恐怖;身份
1幻化与身份
明清时期,神魔类和志怪类的小说从前代的神话、传说或文学作品中继承的重要意象之一就是“幻化”,这里的“幻化”指的不仅是异类可以变化成人的模样,而且也是人成了神或仙之后可以变化成其他异类。
《警世通言》中的著名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白娘子和丫鬟青青就是大蟒蛇和小青鱼所变,而在《西游记》中,这种幻变几乎俯拾皆是、遍及全书,孙悟空、神仙们和妖怪们都展示了诸般令人瞠目结舌的幻变神通,在这方面,《聊斋志异》几乎不逊于《西游记》,在蒲松龄的笔下,花鸟虫鱼、神仙狐妖皆克可幻化成人,而《画皮》无疑也涉及到幻化,只不过其中的异类是鬼魅。
幻化涉及到人的外表,即人的模样,包括皮肤,尤其是面孔。
一般说来,在皮肤、面孔与衣服、面具之间涉及到一种基本对立,这种对立通常和真实/虚假有关:相对于衣服和面具的虚假,皮肤和面孔指涉着真实,似乎当脱下伪装性的衣服和面具,裸露的皮肤和面孔便可显现出真实,面孔(和皮肤)似乎可以作为一种真实的表征,由此可以作为一种绝对可靠的自然基础。
但是,在精神分析学说中,意义却有所不同,“拉康的真实域的一个定义是,它是去皮的身体,是剥掉了皮的、无皮的血红的肉的跳动。
”因而,“在符号秩序中,甚至当我们脱光衣服后,我们也不会真的裸体,因为皮肤自身也承担着肉体之衣的功能。
”皮肤和面孔并不能担保真实,同样具有象征功能,或者说,皮肤是另一种衣服,面孔是另一具面具。
就取消面孔(和皮肤)可作为保证身份的真实性的先天地位而言,当今医学领域的发展也可以给出明确的证明,不仅是局部的整容、隆胸、皮肤移植等等,甚至一个人在理论上几乎可以换掉自己的外表。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幻化意象也否认面孔(和皮肤)作为身份保证的先天地位,因为,在涉及幻化的故事中,面孔(和皮肤)的非真实性是一个前提,甚或,在这类故事中,面孔(和皮肤)不仅不是真实的,而且注定是与欺骗性联系在一起的。
在擅长描写身份变化的《西游记》和《聊斋志异》中,幻化意象几乎都与欺骗性相关。
《画皮》中王生与鬼魅初逢时亦可展示这一点。
(王生)心相爱乐,问:“何夙夜踽踽独行?”女曰:“行道之人,不能解愁忧,何劳相问。
”生曰:“卿何愁忧?或可效力不辞也。
”女黯然曰:“父母贪赂,鬻妾朱门。
嫡妒甚,朝詈而夕楚辱之,所弗堪也,将远遁耳。
”问:“何之?”曰:“在亡之人,乌有定所。
”生言:“敝庐不远,即烦枉顾。
”女喜从之。
鬼魅幻化为美女的外表无疑与欺骗有关,当然。
同样具有欺骗性的还有语言。
“父母贪赂,鬻妾朱门。
嫡妒甚,朝詈而夕楚辱之。
”一个悲楚凄凉而又司空见惯的情景,同时也是专门为王生的所谓“效力”之心设下的陷阱:无依无靠、无家可归,既为王生提供了一个类似于英雄救美、才子佳人的戏码,另一方面是解除王生的顾虑,她的软弱无力,或者说地具有可欺性。
就否认面孔(和皮肤)作为身份保证的先天地位而言,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幻化意象所隐含的身份意识更接近当代的身份理论,在这种身份意识中,语言、行为乃至外表这些确定身份的标志首先不是指向真实,而是“表演”性的。
可以通过特定地操控来欺骗他人。
2恐怖或被压抑者的回归
追溯《画皮》的原型或所依据的资料时,有诸多不同的说法,但大多数被认为是原型的资料几乎都包含了以下两个要素:1、异类(虎、罗刹、妖怪、鬼等)幻化为人的模样;2、异类也对主人公构成某种或可知或未知的威胁。
异类对主人公的生命构成威胁,这种威胁往往跟这些异类在现实或传说中具有的特征有关,比如,虎是吃人的动物;罗刹,按照佛经的说法,“食人血肉”,这也使得这类故事就具有了某种恐怖感。
当然,恐怖感不仅源于异类的这种吃人特征,而且是,现形后异类的怪异形象,它们不仅相貌丑陋,而且行为奇特,这些似乎也蕴涵了某种未知的威胁,这类故事中往往以一定的笔墨对异类现形后的形象进行刻画,如《修行道地经·学地品》和《鬼董》中就有有关描写:
面色变恶口出长牙。
头上焰烧眼赤如火。
甚为可畏。
前近死人。
手掴其肉口啮食之。
(《修行道地经·学地品》)
见刘氏散发袒肱,目眦尽裂,状貌顿异,立庭中,左手执鹿,右手拔其脾而食之。
……目若电光,齿如戟刃,筋骨盘蹙,身尽青色,吏卒俱战栗不敢近。
(《鬼董》)
然而,与上述有关描写相比,《画皮》的描写具有一种更为强烈的恐怖感:
蹑足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峻境如锯。
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之。
已而掷笔,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隧化为女子。
使《画皮》的描写具有更为强烈的恐怖感的原由并非由于异类的种类是鬼魅,而是其行为——画皮。
1917年,弗洛伊德在一篇《论神秘和令人恐怖的东西》的文章中对“神秘和令人恐怖的东西”(the uncanny)这一美学概念进行了解释与探讨,“un,canny”一词来源于德文的“unheimlich”,他通过追溯了谢林关于“unheimlich”一词的词源学意义上的解释——这个词在德文中兼有“熟悉的”与“隐秘的”两种几乎相对的意思——从而得出了一个有趣的定义:“隐秘的、熟悉的东西,这些东西受到压抑,最后仍然显现出来,所有让人感到诡异的东西都符合这一条件。
”如果说,在弗洛伊德对“神秘和令人恐怖的东西”的论述中,“熟悉的”与“隐秘的”这两种几乎相对的性质为何会同时出现尚未得到合理的说明,那么,在拉康的著名概念——“实在界”中,这一点开始被合理地配置起来。
“实在界”是“创立象征秩序自身的行动,是那种创立法律规则自身的犯罪,那种产生一个政权的暴力姿态,这个政权反作用地使这种姿态本身变得不合法/犯法”,因而,象征秩序的存在是以对“实在界”的否定、压抑和隐藏为前提的,这样“熟悉的”和“隐秘的”两种相反的性质如何在“神秘和令人恐怖的东西”中同时出现也就容易理解了:在系统内部的“隐秘的”事物正是遭到压抑的系统自身的某种形式的回归,难怪它看起来是“熟悉的”了。
在这种意义上,“画皮”的形象正是弗洛伊德的“神秘和令人恐怖的东西”或者说拉康的“实在界”之物,也就是幻化意象所蕴含的身份的实质:当人被理解为自己外表、语言以及行为等身份标志的操控者时,他不正好是一个“画皮”者吗?或许《画皮》真正的恐怖性也在于此:“画皮工”的形象幽灵性地显现了人的“表演”本质,在其时,神秘的“画皮”幽灵正是身处儒家伦理所确定的礼仪性行为规范中的人自身的形象。
在《西游记》中,当那些妖怪一旦听到“孽障,还不现出你的原形时!”时,通常会现出本相,在这里,“原形”作为幻化后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