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人教版化学九年《材料的发展》word教案-化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汇总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完整版)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完整word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全部总结

(完整word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全部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考点梳理]考点1 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考点2 近代化学理论的建立⒈原子、分子理论:由道尔顿(英国人)、阿伏加德罗(意大利)建立了原子—分子理论。
⒉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由门捷列夫(俄国人)发觉。
考点3: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常伴随的是物质外形、物质状态的改变。
如矿石粉碎、水蒸发、碘升华、电灯通电发光,轮胎爆炸、汽油挥发、冰雪融化、木炭、活性炭的吸附等,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
放热、颜群改变、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
如:物质燃烧、铁生锈、呼吸作用、食物XXX变质、风化等3.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不(推断依据)变化时是否生成了新物质。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并且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一定别发生化学变化。
考点4 物质的性质⒈物理性质:物质别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群、状态、气味、密度、是否溶于水、挥发性、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硬度等。
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除此在描述时常有“会”“能”“能够”等浮现。
如铁在空气中别能燃烧,在氧气中会剧烈燃烧。
考点7 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作用(见课本附录1)150-151页考点8 药品的取用⒈识记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18页⒉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别”:别能用手接触药品;别要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别能尝任何药品的滋味。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省: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
若无讲明,应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别”:既别能放回原瓶,也别要随意丢弃,更别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⒊固体药品的取用(1)固体通常放广口瓶,液体装细口瓶中,气体盛在集气瓶中。
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五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五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第二节化学与材料研制(新授课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普通玻璃的生产原理,知道几种新型玻璃2、了解塑料的特性,知道高分子材料是由小分子聚合而成的,知道“白色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法3、通过对玻璃钢的成分、性能的学习认识复合材料,知道混合的方法可改变物质的性能和应用,增强对材料开发和研制重要性的认识。
4、体会通过化学方法可以将用途小的物质转化为用途大的物质5、能用分子聚合的观点认识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过程6、提高查阅、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化学材料的分类、性质和用途;“白色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法难点:认识材料发展史,了解各种材料的重要应用。
识别几种常见塑料制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学法指导:思考问题→阅读自学→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巩固练习→形成规律四、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玻璃通常是用、、、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在玻璃窑中而成。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玻璃经过各种加工,可制成多种具有特殊用途的玻璃,如:、、、等。
2、用沙子为原料制取高纯硅的有关反应方程式为:、。
反应类型分别是:、、。
3、塑料是人工合成的一类材料,大都具有、、、、的特点。
“塑料王”是。
但这类材料也有其缺点:。
4、称为复合材料。
玻璃钢既不是玻璃也不是钢,而是。
5、材料大致分为、、、四类;请各举一例、、、。
(二)探究新知1、制取玻璃的原理中,反应类型是什么?2、制取高纯硅的反应条件是什么?类型分别是什么?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呢?3、区分聚乙烯塑料与聚氯乙烯塑料的方法是什么?4、我们已了解的高分子化合物有哪些?5、复合材料优点是什么?(三)典例剖析例1:2005年6月16日《海峡都市报》报道:位于我市河东社区的玉东河,已被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破砖头、牛奶包装盒等挤占了大半个河道。
(1)把垃圾堆放在河边会造成空气、土壤、等污染。
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垃圾。
请你向我市环保部门提出一条保护城市内河道的建议(2)沿岸居民时常闻到垃圾散发的臭味,是因为分子。
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按章节)(20201124141448)

九年级化学复习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绿色化学:向着环境友好发展。
即环保低耗节能。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常伴随的是物质外形、物质状态的改变。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
放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化学变化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在描述时常有“会”“能”“可以”等出现。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3、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探究步骤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结论、解释⒈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烛芯棉线、外壳石蜡由石蜡制成⒉点燃前⑴观察蜡烛的颜色、形态、形状乳白色固态圆柱状颜色:乳白色状态:固态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难溶于水⒊点⑴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火焰分三层,第二层最明亮,内层暗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三层,第二层(内焰)最亮,最内层(焰心)最暗,外焰温度最高燃蜡烛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变黑外焰温度最高,加热用的是外焰⑶用一冷而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⒋熄灭蜡烛⑴将蜡烛熄灭观察有白烟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成液态,再汽化,而后燃烧⑵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白烟燃烧1、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2、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精选】人教版化学九年《有机合成材料》word教案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课件数学教课方案数学试卷数学化学资料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课题 3 有机合成资料教课目的知道什么是有机物,认识有机高分子资料的分类和用途。
认识有机合成资料的特色、用途和对环境的危害,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思想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查阅资料,认识塑料制品的利与弊。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方案导入师:“China表”示我们的祖国,它还能够表示什么?生:瓷器。
师:对!瓷器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创建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人类社会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现在有机合成资料成了人们关注的热门。
板书:课题 3 有机合成资料活动研究一师:什么是有机合成资料?请同学们达成课本P99 活动与研究。
学生疏组议论,投影展现学生表格的填写并报告议论结果。
师:我们将甲烷、乙醇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而氯化钠、硫酸等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无机化合物。
少量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拥有无机化合物的特色,所以把它们看做无机化合物。
flash 动画演示:石油中跳出一个个乙烯分子,乙烯分子连成链状。
师:有机物中碳原子间能够连结成碳链或碳环,所以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往常称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像乙烯这种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称为小分子,由有机高分子合成的资料称为有机合成资料。
活动研究二师:塑料是一种有机合成资料,请同学们经过实验来研究塑料的一些性质。
学生实验:撕扯塑料薄膜撕扯方向使劲程度撕口形状原由剖析加热塑料片所用样品操作步骤现象剖析原由塑料袋片锅柄碎片经过此实验,你能获得什么结论?小结:链状高分子都拥有热塑性,加热融化后能够加工成各样形状的塑料制品,也可制成纤维;网状高分子加热后不会融化,拥有热固性,这种塑料一旦加工成型后,不可以经过加热从头回到本来的状态。
幻灯片展现:1.“塑料王”聚四氟乙烯制品。
2.拥有热固性的尿素甲醛制品。
九年级下册各章节的化学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金属与矿物一、金属的性质1. 概念:金属是一种具有金属光泽、良好导电和导热性能的元素。
它们在常温下通常是固体(汞除外)。
2. 物理性质:导电性: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可以流动,使得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导热性:金属中的原子排列紧密,热量可以迅速通过金属传递。
延展性:金属可以在受到外力时延展成薄片或拉成细丝。
3. 化学性质:大多数金属可以与氧反应形成金属氧化物,如铁生锈。
许多金属可以与酸或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
二、金属的冶炼1. 定义:金属的冶炼是指从矿石中提取金属的过程。
2. 常见金属的冶炼方法:铁:通过高炉冶炼,使用焦炭、石灰石和铁矿石。
铜:通过电解冶炼,将铜矿石转化为铜的硫酸盐溶液,然后电解得到铜。
三、矿物与资源的利用1. 矿物的概念:矿物是自然界中固态的无机自然体,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
2. 矿物资源的利用:矿物资源是人类的重要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需要合理规划和保护,以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 定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能量。
2. 性质:吸热反应: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如碳酸钙分解。
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释放热量,如燃烧反应。
二、燃烧与灭火1.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如木材、煤炭等。
助燃物:通常是氧气。
达到着火点:即达到一定的温度。
2. 灭火的方法:清除可燃物。
隔绝助燃物,如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三、化学电池与电能1. 化学电池的概念:化学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 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子流动,从而产生电流。
常见的化学电池有干电池、蓄电池等。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一、有机化合物的概念1. 定义:有机化合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通常与生命活动相关。
2. 特点: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具有复杂的分子结构。
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药物、激素等。
初中化学全册教案(人教版)

初中化学全册教案(人教版)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1.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理解化学的概念了解化学的研究对象1.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掌握实验安全知识1.3 物质的分类学习物质的分类方法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第二章:原子和分子2.1 原子结构学习原子的组成和结构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2.2 分子概念学习分子的定义和特性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2.3 化学键学习化学键的类型和作用理解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区别第三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3.1 物质的性质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物质的酸碱性、氧化性等概念3.2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学习酸碱反应、置换反应、化合反应等基本类型理解反应物和物之间的关系3.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第四章:有机化学基础4.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4.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概念4.3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应用学习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用途和作用理解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五章:化学实验技能5.1 实验操作技巧学习实验操作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掌握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5.2 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学习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理解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第六章:碳和碳的化合物6.1 碳的单质学习碳的单质形态,如金刚石、石墨和C60等理解碳的化学性质6.2 碳的氧化物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理解碳的氧化反应6.3 碳酸盐和碳酸氢盐学习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性质和反应掌握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鉴别方法第七章:金属和金属的化合物7.1 金属的性质学习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金属的氧化还原性和活性7.2 金属的化合物学习金属的氧化物、卤化物等化合物的性质掌握金属的化合物制备方法和反应7.3 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学习金属的腐蚀原因和类型理解金属的防护方法和措施第八章:非金属和非金属的化合物8.1 非金属的性质学习非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非金属的氧化性和还原性8.2 非金属的化合物学习非金属的氧化物、卤化物等化合物的性质掌握非金属的化合物制备方法和反应8.3 非金属的用途和作用学习非金属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理解非金属的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第九章: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9.1 化学能和热能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形式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特点9.2 燃烧反应和热化学方程式学习燃烧反应的原理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掌握燃烧反应的计算方法9.3 化学电源和能量转换学习化学电源的原理和分类理解能量转换过程中的效率和损失第十章:化学与生活10.1 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学习食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和作用理解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健康关系10.2 药物和化学治疗学习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理解化学治疗在医学中的应用10.3 化学与环境学习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初中化学全册教案(人教版)第十一章:溶液11.1 溶液的概念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学习溶液的制备和分离方法11.2 溶液的浓度学习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掌握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技巧11.3 溶液的稀释和浓缩学习溶液的稀释和浓缩方法理解溶液的稀释和浓缩原理第十二章:酸碱盐12.1 酸碱盐的概念学习酸、碱、盐的定义和特点理解酸碱盐的分类和命名规则12.2 酸碱盐的反应学习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类型掌握酸碱盐反应的原理和应用12.3 酸碱盐的制备和应用学习酸碱盐的制备方法理解酸碱盐在生活中的应用第十三章:金属的活动性13.1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表示方法理解金属活动性的意义和应用13.2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学习金属腐蚀的原因和类型掌握金属的防护方法和措施13.3 金属的提炼和冶炼学习金属的提炼和冶炼方法理解金属提炼和冶炼的原理和应用第十四章:有机合成材料14.1 有机合成材料的概念和分类学习有机合成材料的定义和特点理解有机合成材料的分类和命名规则14.2 有机合成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学习有机合成材料的制备方法理解有机合成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14.3 有机合成材料的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学习有机合成材料对环境的影响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第十五章:化学与生活15.1 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学习食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和作用理解营养素与健康的关系15.2 药物的化学治疗学习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掌握化学治疗在医学中的应用15.3 化学物质与环境学习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原子和分子的结构与性质3.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变化4.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5.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6. 碳和碳的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7. 金属和金属的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8. 非金属和非金属的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9.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形式和计算10. 溶液的浓度和制备方法11. 酸碱盐的反应类型和应用12.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13. 有机合成材料的制备和应用14. 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难点:1. 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化学性质的影响2. 分子的空间结构和立体化学3. 物质的复杂反应机制和动力学4. 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和反应机理5. 化学方程式的复杂计算和反应平衡6. 碳和硅的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7. 金属的提炼和冶炼方法8. 非金属的特殊反应和应用9.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和热化学方程式10. 溶液的稀释和浓缩方法11. 酸碱盐的配比和反应条件控制12. 金属腐蚀的微观机制和防护方法13. 有机合成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关系14. 化学物质对环境的长远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九年级下册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主要涵盖以下知识点:1.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周期、族、原子序数、元素周期律和相应规律。
- 元素周期表的用途:预测元素的性质、编写化学式等。
- 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
2. 原子结构:- 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以及电子的位置。
-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称为同位素。
- 同位素的应用:生物示踪、放射性测定等。
3. 金属与非金属:- 金属的性质和特点,如导电、延展性、热导性等。
- 非金属的性质和特点,如不导电、脆性、热不导性等。
4.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金属与氧气反应产生的氧化物。
- 金属氧化物的性质:碱性、酸性、中性。
- 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碱溶液。
5. 功能性材料:- 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 合金的制备和应用。
- 塑料、橡胶、纤维的制备和应用。
6. 酸碱与中和反应:- 酸的性质和特点,如酸的酸味、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等。
- 碱的性质和特点,如碱的碱性、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产生盐和水等。
- 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应用。
7. 盐类的性质和用途:- 盐的性质和分类。
- 盐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食盐的提取和防腐、肥料等。
8. 溶液和离子溶液:- 溶液的构成和特点。
- 离子溶液的电离和导电性。
- 溶液的浓度和稀释计算。
9. 酸碱性实验和判断:- 酸碱性指示剂的选择和使用。
- 酸碱溶液的酸碱度的测定。
- 用酸碱性实验判断溶液的性质。
以上是九年级下册化学的主要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教师]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表8—1所提供的信息,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展示]讨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回答]导热性。它们可用作炊具、餐具、热交换器、散热器等。
[追问]炊具加热时有没有被熔化?说明它们的熔点怎么样?
[回答]没有,说明它们的熔点较高。
[教师补充]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铝、铁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体若摄入铝过量,可能导致大脑迟钝,故餐具最好少用铝,多用铁,因为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
[实验5的结论]金屑具有导电的通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各不相同。
思考: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
2.金属用砂纸打磨前后,其颜色和光泽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1.常温下汞(即水银)为液态。
2.砂纸打磨后的金属光泽与打磨前不一样,说明这些金属表面可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反应而使光泽发生了变化。
[设问]金属的颜色和光泽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请举例说明。
[回答]可做装饰品。如金、银首饰,金属纽扣等。
[实验2和3的结论]金属不同,其密度、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设问]大家想一想,制造飞机和制造机器底座,对所用金属的密度和硬度会有何要求?
[回答]前者密度要小,后者密度要大;两者为防止变形都需要有较高的硬度。
[设问]实验4说明金属有什么样的通性?该性质决定它们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3.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一下它们的硬度。
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传热。
5.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总结、思考,讨论]
[实验1的结论]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金属材料的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三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学会区别一般金属(如铁、铝、铜等),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四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过渡]请大家根据以上探讨结果,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汇报]
[教师总结并板书]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因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设问]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回答]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设问]看到这些实物或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感想]如:1.想到金属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2.感到金属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3.想要知道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
4.想知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造不同的东西根据什么选用金属。
[新课引入]通过大家刚才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金属材料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对它们很感兴趣,当然也有很多疑问。本单元我们就来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
[介绍]一般来讲,导电性好的金属其导热性也好。
思考:电炉丝是用金属钨制成的,你认为它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答案:导电、导热、熔点高的性质。
[学习情景]展示细铁丝、铜丝、铝箔等。
[设问]金属的这种形变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
[回答]延展性!
[教师]对!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
五
教学准备
教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等。
学生:易拉罐、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他材料。
六
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公案)
备注(个案)
第一课时
[学习情景]展示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
[介绍]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一
教学内容
课题1金属材料
课时
2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⑵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要考虑,如价格、资源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它因素;⑶能区分生铁和钢,认识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区别纯金属与合金的方法,认识到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铜、铝、铁为例,来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
请学生取三块同样大小的铜片、铝片和铁片,进行探究。
(可投影打出探究内容和步骤)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然后用细砂纸打磨,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感觉一下它们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学生分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到前面陈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宣布自己的不同答案]
(注意:答案不唯一)
[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一些]
1.因铁的硬度大于铅;铅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镰刀用铅制,容易券刃;而锤子用铅制,很易变形。
[教师补充]春节写对联时所用的“银粉”和涂暖气、水管等管道时常用的涂料——“银漆”,实际上就是铝粉,铝粉的银白色光泽可起到装饰作用。(金屑粉末多数呈黑色,如铁粉、银粉均为黑色)
[反问]写对联或做装饰品时所用的“金粉”是不是真正的金粉?为什么?
[回答]肯定不是!因为金子太昂贵了!
[评价]大家能联系实际回答问题,很好!
[板书]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金属材料
[设问]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所知道的金属有哪些?我们最常见的金属又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交流]
[小结]金属的种类有很多,而我们最常见的金属是铁、铝和铜。
[讲解]铜和铁是人类使用较早的金属,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与学生一起欣赏第2页的两幅图〕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