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议论说理散文达标训练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附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附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麦子龚培德母亲二十八岁时,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排长。
她是从淮海平原走到西北戈壁上的。
父母的家乡在徐州,那个地方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最大的一场战役——淮海战役便是以徐州为中心拉开帷幕的。
那时节父亲和母亲都上了前线,战役胜利后,母亲还得到一张“支前模范”的奖状。
可见母亲的性格十分要强,干什么都要干到人前。
不要强她也就不会从大老远的江苏跑到新疆来了,然而促使母亲走出家乡的是父亲。
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家乡有名的秀才,拿得出一手好毛笔字。
春节写对联,从腊月半动墨到年三十也闲不下来。
母亲和父亲结婚不到三个月,国民党军进攻苏北解放区,村子里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要扛起枪,奔向硝烟弥漫的战场。
作为青妇队长的母亲,只有动员自己的丈夫走上前线,她才能在别人面前高高地昂起头。
因此,秀才胚子的父亲在母亲恋恋不舍的眼神中走进了队伍。
但三个月之后,桃花河西刚刚结成一层薄冰的时候,父亲却从部队回来了,他的腿部中了一颗子弹,不得不回家休养。
父亲归来,我的爷爷奶奶自然非常高兴和欣慰,母亲心里可能也是一时灌满了喜悦,然而喜悦很快又被一种深深的惋惜代替了。
因为母亲认准父亲是应该做大事的人,这颗子弹不仅破灭了她所憧憬的那个美丽的梦,而且也许会影响父亲的前程。
父亲在家乡的小学校里度过三年粉笔生涯之后,便迎来了共和国建国的礼炮声,当初那些与父亲一道走入队伍的伙伴,只要没死的,基本上都挎着盒子枪回村接自己的女人迈向新的天地。
一直要强的母亲在人前仿佛整个矮了半个头。
她怎么也想不到,她抱着那么大希望送出去的父亲,竟会因为一颗子弹而比其它姐妹的男人们逊色,她受不住姐妹们跟着各自男人走出山村时流露的既炫耀又欣喜的心情。
她沮丧地待在屋里,足足有好半年没出门。
我的爷爷奶奶知道儿媳的心病,说:“别看人家现如今高头大马,出人头地,可想想那些牺牲在外的人,怕是他们的魂儿连自家的路都找不着哩。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三 散文阅读(新教材新高考)专题三 散文一测(解析版)

专题三散文专题测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胡博士张中行胡博士是个有大名的民国人物。
在手持玉帛的人们的眼里是这样,在手持干戈的人们的眼里似乎尤其是这样。
可是以他为话题却很不合适。
一是他的事迹:“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不用说了,其后,作了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校长,渡海峡东行,作院长、大使等等。
二是关于学术成就:他是经史子集无所不问,大兼早直到老庄和孔孟,小(按旧传统说)兼晚直到《红楼梦》和《老残游记》,所谓文献足征。
但是不管谈哪方面,都会碰到评价问题。
向一方偏,站在另一方的人们不能容忍。
居中,两方都会斥为骑墙派,总之将是费力不讨好。
不得已,只好谈一些琐屑。
胡博士一九一七年来北大,已经是老人物了。
中等以上身材,清秀,白净。
永远是“学士头”,永远穿长袍。
总之,以貌取人,是个风流潇洒的本土人物。
形貌本土,心里口中却有不少来自异国的东西。
初露锋芒是破蔡元培校长的《石头记索隐》。
说蔡先生那里是猜谜,经不住科学方法的事实一撞。
胡博士这篇《<红楼梦〉考证》后,大家对索隐派的猜谜没有兴趣了,改为集中力量考曹府,以及与之有关联的脂砚、敦敏等。
“五四”前后,胡博士成为文化界的风云人物,主要原因自然是笔勤,并触及当时文化方面的尖锐问题,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文学革命。
还有个原因是他长于社交。
大家都觉得,他最和易近人。
即使是学生,去找他,也是口称某先生,满面堆笑。
这样,因为他有名,并且好客,所以同他有交往就成为文士必备的资历之一,有个说法是:“我的朋友胡适之。
”要上课,要待客,要复信,要参加多种社会活动,还要治学,写文章,其忙碌可想而知。
可是看见他,又总是从容不迫的样子。
他是个聪明有趣的人,记得有次谈某年清华大学请他当校长,他回电说:“干不了,谢谢!”以下他加个解释,说:“我提倡白话文,有人反对,理由之一是打电报费字,诸位看,这用白话,五个字不是也成了吗?”谈“外面儿”难免近于虚浮,一个常会引起的联想是风流人物容易风流。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的隐喻傅菲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
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
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偃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荤——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
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
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
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
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
水生万物,千年不息。
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
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
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
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
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
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⑤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
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
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
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
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及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及解析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阴翳礼赞(节选)(日)谷崎润一郎①京都有一家著名餐馆,叫“草鞋屋”。
这家餐馆的客厅历来不用电灯,以点燃古老的烛台而广为人知。
日本的漆器之美,只有在这朦胧的微光里才能发挥到极致。
烛火摇曳,灯影里的饭盘、饭碗,一眼瞅去,蓦然发现这些涂漆的餐具变得幽深、厚重起来,具有先前无可比拟的魅力。
可以说,没有“黯淡”作为条件,就无法体味漆器之美。
自古以来,漆器的肌理唯有黑、褐、红,这三种颜色是一重重“黑暗”堆积出来的,可以看做是在包裹四围的黑暗中的必然产物。
漆器上泥金的豪华绚烂的画面大半潜隐于黯淡之中,催发着一种无可名状的闲情余绪。
而且,那闪光的肌理,于暗中看上去,映着摇曳的灯火,使得静寂的房间里,仿佛有阵阵清风拂面而来,不知不觉将人引入冥想之中。
假如阴翳的室内没有一件漆器,那烛光火影酿造出来的奇妙的梦幻世界,还有那闪动的光明所荡起的夜的脉搏,真不知要减损几多魅力啊!这正如榻榻米上有几条小河在流淌,水聚满了池子,随处捕捉着灯影,逐渐变得纤细、幽微、闪闪跳跃,在夜的肌肤上织造着泥金画般的绫罗。
我每次端起汤碗来,就感到掌心里承载着汤汁的重量,我最爱那新鲜而温暖的情味。
那感觉宛若手里捧着一个刚落地的婴儿胖乎乎的肉体。
汤碗至今依然使用漆器,这是很有道理的。
②我把汤碗置于面前,汤碗发出咝咝声,沁入耳里。
我倾听着这遥远的虫鸣般的声音,暗想着我即将享用的食物的味道,每当这时,我便感到堕入了三昧之境。
这是黑暗中闪烁的烛光与漆器,合奏出来的无言的音乐所起的作用。
漱石先生曾经在《草枕》一书中赞美羊羹的颜色,这么说来,那种颜色不也是冥想之色吗?冰清玉洁的表层,深深汲取着阳光,梦一般明净,含在嘴里,那感觉,那深沉而复杂的色相,绝非西式点心所能见到。
奶酪等与之相比,何其浅薄、单调!这羊羹盛在漆器果盘里,其表面的色泽看起来明显地黯淡而深沉,同样唤起人的冥想。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含答案)(1)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含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信一口明嘉靖十三年,被流放云南,“永远充军烟瘴”的大诗人杨慎来到建水拜访他的朋友,西南边睡的建水城令他大吃一惊并留下了数篇文字。
令我惊讶的是,杨慎诗里描写的建水,并未隔世,我几乎以为,杨慎才搁笔走了不久。
杨慎笔下的这个建水城大体上还在着,“少年社火燃灯寺”,燃灯寺还在,依然在响着木鱼。
寺院门口的那口井依然清冽,杨慎如果在燃灯寺喝过寺僧沏的茶,茶水应当就是这口井里的水。
如今建水县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见送水的马车。
马车上绑着一只铁桶,里面装着井水。
马车驶进小巷,将井水送给各家各户。
在自来水已经普及的今天,城市里还有送井水的人,除了建水恐怕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
这是一份古老的工作,我三十年前来建水的时候,就见过这些送水的马车。
现在,马车已经被汽车包围了,依然雄赳赳气昂昂地跑在汽车中间,没有被取缔,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送水的人骑在桶上,吆喝着湿淋淋的马车跑过建水城,就像童话里的人物。
马车一到,接水的人们心怀喜悦,开门出来,提着一桶芳香四溢的清水回家去。
井水渗入人们的生活习惯中,没有这桶水,一天的生活便无法开始。
马车送来的水,取自水板井。
建水民谣说:“先圈大板井,后建建水城。
”如果没有这口井,建水城不会建在此,文明不会兴起。
至今,大板井的水依然清冽甘醇,一位前生产队的老会计守护着它,老伯已经70多岁了,终日坐在井后面的小庙里,他后面是供着龙王的神龛。
水井对于建水人来说,不仅仅是水源,而且是来自大地的保护神,每一口水井都具有神的地位。
许多井的旁边,都盖着庙,里面供奉着龙王、水神,终年香火不绝。
建水立城以来,一直靠井水滋养。
喝井水的人,已经死去无数,运送井水的人,也死去无数。
但新一代的送水人仍通过送水而生活,这是一种故乡经验。
井水是一种“信”,这不仅是源于生活习惯的依赖,更是祖传的“信”,每个建水人都收到过这个“信”。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及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及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斯人独憔悴迟子建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
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
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
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
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
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
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
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
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
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
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
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精测卷(2)(含答案)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精测卷(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缝隙朱以撒这条蜿蜒的老街还在翻修,处在半完成状态。
完成了的那部分已经租出,挂起招牌做生意。
那些等待翻新的还是大门紧闭,两扇大门早已褪色,加上常年润含春雨又迎来秋风,甚至难以紧闭。
神秘被捂在里面,碰巧的是旧日门板上有裂缝,有人就凑近裂缝往里边打量,一眼看到过去。
缝隙的出现,赐予了这样的机会。
很多次,我在临写敦煌残经时,想到了那个已经空空荡荡的藏经洞。
当时里边堆放了那么多的经卷,只是门面用泥皮糊死了。
如果不是后来的自然干裂,让人从缝隙中窥探到内部,也就没有接下来的许许多多传奇。
说起来我也是缝隙的受益者,经卷走出密室,也来到书法家的案前,让人狂喜。
我挑选了一部分合我情调的经卷,终日临写——我学习书法的路径,由于遇上了这些残经而得到改变。
夜深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到这些无名氏的墨迹远比碑刻要真切的温度和呼吸,是一道裂缝释放了它们。
许多的过往起始都是封闭的,经不起时日的鞭打冲刷,一些物品终于见到了天日,不再成为秘密。
与秘密相逢,就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认知、识见。
晋太元中武陵捕鱼者幸运地发现了一道透出光亮的小口,由此开始了他梦幻一般的旅程。
我一直在想,陶渊明以云淡风轻的笔法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感,主旨还是要人守住那道裂开的口子——不能守之以一,就难以让人信服。
朱熹曾经评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贿。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如此说,陶渊明就是君子自守的人物,而其他晋宋人物,则是守不住的两面人。
我第一次见到桃胶是在乡下,这里桃树千万,坚硬的桃胶恍如琥珀、玛瑙那般晶莹,抓一把放入盘中,声响如大珠小珠,甚是悦耳。
文人笔下喻此为桃花泪,追溯它的由来,则是从伤口开始的。
兀立不移的万千桃树,没有哪一棵是表皮严实无损的,很像人的皮肤,总要在生存的不易中,因人为或天时,被扯开一道道口子,溢出不少汁液来。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及答案)(1)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及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过尽行人君不来——梅岭古道随想王威廉①这世间已有太多的路,但只有极少数的道路,才能借助历史的机缘,在蒙蒙的时间尘埃里脱颖而出,被永恒铭记。
②我是站在梅岭古道的关隘处,想到这些的。
两侧逼仄的山崖,逼人警觉,仰视,仿佛山石随时塌陷。
向山脊南北眺望,是望不到边际的葱绿。
梅岭古道山体上那些被墨绿色苔藓遮盖的斧凿痕迹依然鲜明,没有炸药的年代,面对顽石,人们只能以硬碰硬,山间全是叮叮当当的巨大回音,虎口震裂,石屑飞溅,才有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刻痕,那样的艰辛,无法想象。
我伸开双臂丈量,怀疑最宽处都不足五米,上上下下的石阶被上千年的踩踏,已经不成形状,我要不断低头看路,小心着脚下的石头。
而路边的荒草,在风中摇摆着,显得更加茂盛,不可一世。
③这条路纵使早已废弃,却绝不会被遗忘。
这条路就是那种从时间的尘埃里脱颖而出的道路。
离古道向南再继续走一阵,就到了珠玑巷,据说那是北人南迁而来的第一站,正是从那里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④这条路最让人怀念的,却不是它的地理意义,它和人类的其他事物一样,所能彪炳千秋的,依然是沉淀下来的文化风采。
在这条道路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诗篇,赞美这儿绚烂的梅花。
是的,若遇上对的时节,这里的梅花开得格外艳丽,尤其站在关隘高处向下望去,是一片灿烂热烈的花海。
这样绝美的风景,怎能不引发诗心的吟唱?不过,只要读过古人的诗篇就会明白,这条道路打动他们的更本质的原因,是他们在这里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
⑤“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苏轼走上梅岭写的《赠岭上老人》格外打动我。
秘密就在此:“曾见南迁几个回?”越过五岭,穿过梅关,在古代是一种流放,一种罪刑,此地虽有梅花千顷,此身却是戴罪之躯。
理想就如这梅花般娇艳,可是该如何去实现呢?也许这一去就是一生,就是无法抵抗的微躯消亡,就是无法忍受的信念熄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专题三 [散文阅读卷(三) 议论说理散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试吃一句陶渊明,免费!
张晓风
前两天偶然在路旁看到一辆货车在运送盆景,原来是家“盆景出租”店。
我好奇,跑去问司机生意好不好,他说:“当然好啦,现代人么,好命,查查某人(即女人)不煮饭买盒饭来吃,查查某人(即男人)开公司,谁要种盆景,公司小姐一个比一个‘笨惮’(即懒惰),谁肯去浇水?谁肯搬盆景去曝日(即晒太阳)?盆景给他们放一个礼拜就变黄。
我们拿回来,好好整理,加点肥,晒一晒,又水当当(即漂亮)了。
再拿去给他们摆。
现在人做生意么,图个吉利。
盆景长得好,也代表可以发财的意思哩!”
原来如此,陶渊明说的“园日涉以成趣”的时代对某些人而言竟然远去了。
现代人不想跟一件植物的生命一起成长,他只想要亮丽的那一刻,他只肯回顾翠绿翠绿的那一瞥。
而陶渊明的小园,其好,好在哪里呢?答案是好在每日涉足其间才养成的趣味。
你看到小小的种子蹿地而出,有模有样地变成两片小芽,复从小芽而抽条,于是你看到叶子,你看到枝干,你惊讶它的分叉,你为它从含苞至盛放的过程而瞠目结舌而不敢置信。
然后,你看到它绿叶成荫,果实满枝。
秋来的时候,你看见它的凋零,甚至它的枝干可能还遭了虫蛀。
那棵树的枯荣是园主熟知的,他们彼此逐日更成为对方生命的一部分,他们一起走过艳红稠绿,但也一起走过萎黄零落,因而了解生命的盛衰各有其时。
不料现代人却骄侈如君王,竟然狂妄到令植物打扮光鲜来为自己站岗。
累了就撤下去,换另一批上来继续站。
盆景公司因而业务鼎盛,只因现代人尊贵的视网膜上,永远不屑一枝枯叶。
然而,枯叶却是生命的基本教材啊!和蓓蕾一样,它是造物者的上下两册教材啊!
你要贪看繁花似锦的名目吗?这世界会提供给你的,四月的瑞却斯特(美国东部一城名),富豪伊士曼的故居,丁香如狂潮。
日本京都的平安神宫,垂樱以压倒的优势,开到令人喘不过气来。
洛阳的牡丹,硕大顽强,一看就知道是唯一敢抗天颜因而遭贬的叛逆分子(传说武则天曾命百花齐放,唯牡丹不从命,故将之自长安御苑贬至洛阳)。
加州的汉延顿花园,甚至养些无奇不有的吓人一跳的沙漠怪花。
英国皇家上苑则负责提供营养良好的代表皇室荣誉的玫瑰……只要一张门票,你就可以置身于不杂一根枯枝不见一片败絮的完美花园。
然而,人活着,还是应该拥有一座自己的小园,可以每日涉足其间。
和那些卖门票的展览花园不同,它可能杂草怒生,也可能虫害连连。
它丰收无限美丽,也可能徒劳无功。
它充满各种变数,属于生命本身的变数。
小园可以小至只是一钵非洲凤仙,或一篮贱价的黄金葛,但其间自有盛衰荣枯,所以,多少也可以视作大化颁给我们的一句耳提面命。
“园日涉以成趣”,不是因为花好月圆,是因园中有生命,是因为生命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在展示在演绎,在迭出奇招。
而且,也因为我在看,我在参与,我在惊奇,我在受教,我在服气。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这篇文章无疑是给了现代人一抹清凉油,清醒一下头脑来重
新看待生命的本色。
B.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生动,有吸引力。
比如“你看到小小的种子蹿
地而出”,就运用了比喻,来显示了一个小生命的勃勃生机。
C.有哲学家说:“慢慢走,欣赏啊!”正暗合了本文的主旨:生命需要一座自己的小花
园,在慢慢地欣赏中汲取“营养”。
D.文章第五段,列举了世界各地的著名花卉,其作用是为下文铺垫蓄势,使作者的观点
表达得更鲜明、更有力。
E.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既有地道方言,又有哲理小语;既朴素又犀利,使读者在轻松阅
读中感悟着生命的重量。
解析:B项不是比喻,而是比拟;E项语言犀利不符合事实。
答案:BE
2.阅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两个小问题。
(1)“和蓓蕾一样,它是造物者的上下两册教材”,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
(2)“人活着,还是应该拥有一座自己的小园”,结合上下文说说这里的“小园”指的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1)盛衰荣枯才构成生命的全部。
(2)小园既是实指属于自己的能每日涉足其间的小小植物园,也是虚指人对生命本原的精神依托。
3.文中多次用到“园日涉以成趣”,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请简要分析“趣”在哪里。
答:
参考答案:我们每日涉足其间,一起经历着生命的盛衰荣枯过程,惊讶叹服于生命本身的变故。
我们在这过程中还收获思想、感情和灵性,收获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4.本文以“试吃一句陶渊明,免费!”为题,有何好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1)充满悬念,激发人的好奇心;(2)“吃”在这里就是体味的意思,而体味
陶渊明的“园日涉以成趣”就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以标题具有提纲挈领、统领全文的作用;(3)“试吃”、“免费”也是对只追求物欲的现代人的调侃。
二、(2010·长春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入世与幽隐
罗兰
你说你很矛盾,一方面想要隐居,一方面又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光耀的名人,受人注目。
你说:“想隐居是因为世界太浮华,想受人注目大概是因为自己有这份才情吧!”
其实,你一点也不例外。
林语堂博士就曾有名句,嘲笑自己“踟蹰闹市说隐居”。
我也正如林博士所说,一年到头向往山林幽隐,却极少时间真的去看看山林,别说到山林去居住了。
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人们经常是一面喜欢幽隐,一面卷入繁华呢?
我想,这就正是人的天性了!
我们的天性有此两面。
一面想要表达自己并得到别人的认可,一面想要摆脱这种无形的催迫,而希望遗世独立以求得心灵的自由。
事实上,我们无论有多高的才华与才干,如果这世界只剩了自己,也就证明不了自己的价值,我们必须在人群之中,通过别人的评价,得到别人的接纳,才会显出个人的价值。
而这对个人价值的肯定,是每个人先天的需求。
如果说,人生有什么意义,那么,这一肯定,就是使人觉得有意义的力量之一。
否则,穿衣吃饭,以终余年,岂不枉来一世?
我们“踟蹰闹市”的原因,就是在寻求这份肯定。
因此所谓的人世,它基本的动机,其实是在要求“付出”。
当他有收获的时候,所得到的无论是钱或是名,都是一种被肯定的象征。
这就会使我们觉得快乐,觉得不白活,也觉得安全。
所以,入世并不是虚荣,也并不违背我们所向往的超然于世俗之外的那另一种完成。
幽隐是另一种找到自己、面对自己的方式,单是在人群中得到肯定,往往并不能使我们觉得满足。
我们还时常需要有机会面对自己,认识自己,并且有机会冷眼旁观,独立思考。
事实也是如此,在人群中,我们往往不太有机会静下来思想;也不太有机会使自己继续充实,未免有点担心自己会失去了独特的价值,因而也失去了被人接纳与认可的条件。
因此,认真说来,要求幽隐的基本动机也是在于对自己个人价值的要求肯定,要求稳固,为免在人群中失去了有所贡献的能力,才希望“退而结网”。
这两者,在基本出发点上并不矛盾,是不是?
既然幽隐的内在动机并不完全是逃避,而很可能是“以退为进”的另一种求取被别人肯定,也被自己肯定的方式,那就不是消极,而是积极的了。
竹林七贤至今传名,他们也是在用隐遁的方式来求取至少自己对自己的肯定。
而他们的特立独行,也使世人用另一种心情接纳。
因为他们代表了人们时或也会有的一种对遗世独立的神往。
事实上,“遗世独立”也只要神往一下,就足能产生“清燥热,止烦渴”之效了。
谁能真的“遗世独立”呢?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寄给梦想”的,内容就是写我自己想去七星山外买地造屋去幽隐,但最后却醒悟,自己根本不可能到那儿去住。
大概这一境界也只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已吧!
能满足这份遁世之念的,大概还是旅行。
我常觉得旅行就是在摆脱日常琐务的牵绊,就是最好的方法在找到自己,面对自己,而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心情,来回顾自己奔波其中的这世界。
旅行不是消极的,但它有“逃离”的作用。
这旅行,最好是一个人走,当实在不能一个人走的时候,也至少是参加一个谈得来的团体,让大家一致同心地“逃离”现实一段时间。
这是很好的一种治疗,也是很有效的一种“充实”。
能有机会重新整理自己,辨认方向,了解人间世界。
然后,你将发现,它会使你非常想要回到原先你所厌倦的那个日常的、烦嚣的、机械的、平淡的或浮华的世界,去为别人做事,也接受无数的别人,直接间接,为你所做的服务。
(选自罗兰《精品散文》)
5.概括说明文章说的“人的天性”指的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一面喜欢幽隐,一面卷入繁华。
6.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另一种完成”的含义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找到自己,面对自己的方式,认识自己,并且有机会冷眼旁观,独立思考。
7.作者说“能满足这份遁世之念的,大概还是旅行”的原因何在?
答:
参考答案:(1)摆脱日常琐务的牵绊,找到自己,面对自己。
(2)有“逃离”现实的作用。
(3)“充实”自己,能有机会重新整理自己,辨认方向,了解人间世界。
8.文章中说的“入世”还是“幽隐”,你更向往哪种生活?请简要说明。
答:
参考答案:(提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根据个人情况回答,能自圆其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