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变形与再结晶的显微组织分析
实验七 材料的塑性变形和再结晶

滑移变形具有以下特点: ①滑移在切应力作用下产生(图2)。
图 2 晶体在切应力作用下的变形
②滑移沿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和晶 向发生。
滑移常沿晶体 中原子密度最 大的晶面和晶 向发生,因为 原子密度最大 的晶面之间间 距最大,点阵 阻力最小,原 子密度最大晶 向上原子间最 短,结合力最 弱,因此产生 滑移所需切应 力最小。
因此,一般在室温使用的 结构材料都希望获得细小而均 匀的晶粒。因为细晶粒不仅使 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 而且也使它具有良好的塑性和 韧性,即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 性能。故生产中总是尽可能地 细化晶粒。
2.2 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塑性变形后,金属在组织和性能方面发生四个方面的变化: 1)产生纤维组织,性能由各向同性趋于各向异性。
• 变形金属在加热中一般经历三个过程: (1)回复 (2)再结晶 (3)晶粒长大
变形金属加热时组织和性能变化示意图
回复 再结晶
晶粒长大
组 织
变 内应力
化
性
能 变
强度
化
晶粒度 塑性
(1)回复
(2)再结晶
• 由于再结晶后组织的复原,因而金属的强度、硬度下降, 塑性、韧性提高,加工硬化消失。
再结晶温度(T再): 通常指经大变形度(70~80%)的变形后,在规定
图5a为锌的变形孪晶,其形貌特征为薄透镜状。纯铁在低温 下受到冲击时也容易产生变形孪晶,其形貌如图5b所示,在 这种条件下萌生孪晶并长大的速度大大超过了滑移速度。
a 锌的变形孪晶
100
b 铁的变形孪晶
图5 变形孪晶光学显微形貌
100
工业纯铁压缩变形——滑移线
纯锌冲击变形——孪晶
2.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实验实验报告资料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实验实验报告资料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的过程,了解金属材料的性质及其应用。
实验原理:1.金属的塑性变形金属的塑性变形是指在外力作用下,金属发生形变而不断展开的一种过程。
金属的塑性变形具有以下特点:①金属塑性变形具有可逆性,即当外力解除时形变可回复。
②金属的塑性变形是沿晶的,即沿晶体内的晶体结构变形。
③金属的塑性变形具有连续性,即在一定应变范围内,应力与应变呈线性关系。
2.金属的再结晶金属的再结晶是指在金属塑性变形的过程中,原来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某些变化,而在恰当的条件下,这些组织结构又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这种过程就叫做金属的再结晶。
金属的再结晶的特点如下:①金属的再结晶是晶体内部的结构调整。
②金属的再结晶能够使金属的内部应力有所缓和。
实验步骤:1.制备试样:准备金属的坯料,在坯料上打上“X”形切口,切口至深为材料厚度的1/2。
2.进行冷加工:采用箔冷机或轧制机进行冷加工,进行一定程度的压缩形变。
在经过一定拉伸形变后,在X形切口处出现了明显的变形。
3.进行再结晶退火:将试样放入电阻炉中进行再结晶退火,然后进行空冷,使试样的晶粒细化,且Z形切口处无明显变形。
4.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将试样进行金相试样制备和显微组织观察。
在加工前,金属材料的结构均匀且颗粒晶粒较大,大量晶界分布而成急促晶界。
在加工后,晶粒较小,分布均匀;试样表面被拉伸,并且形成了急促晶界。
在经过再结晶退火处理后,试样中的晶粒再次变小,形成了勾芡状晶粒,Z形切口处没有变形出现,晶界清晰。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金属材料在冷加工的过程中,晶粒会发生变形,形成急促晶界。
2.金属在经过适当的再结晶退火处理后,晶粒又会重新排列,形成勾芡状的晶籍,并且试样中没有变形现象。
实验分析:本次实验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三方面说明了金属塑性变形和再结晶的过程,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产生分析实验结果的原因不外乎通往实验目的的基本原理和实验的步骤。
工程材料第四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和再结晶.

(二)物理性能变化
除了机械性能的变化,金属材料的理化性能也 有所变化。 例:金属的电阻有所增大 ,抗蚀性降低 。
(三) 显微组织的变化
1、晶粒形态变化 晶粒沿加工方向拉长。 2、亚结构形成 晶粒破碎转变成亚晶粒结构 。 3、产生织构 当变形量非常大时,晶粒拉长严重变为纤维状。 这种纤维状组织称为织构。织构产生各向异性,导致 “制耳”。 注意:这种各向异性,是伪各向异性。是多晶粒的位 向趋同造成的。
200Å
(4) 金属晶体中的滑移总是沿着一定的晶面和晶向发生的 滑移通常沿晶体中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和晶向发生。
滑 移 面: 发生滑移的晶面就是“滑移面”; 滑移方向: 发生滑移的晶向就是“滑移方向”。
滑移系: 一个滑移面和其面上的一个滑移 方向的组成称为“滑移系”
(5)
3、三种典型金属晶格的滑移系
二、影响再结晶温度和晶粒大小的因素
(一)金属的再结晶温度
1、再结晶温度(T再):冷变形金属开始进行再结晶 的最低温度。
T再不是一个恒定的温度,它与许多因素有关。 2、影响再结晶温度的因素: A. 预先变形度的影响:金属的预先变形程度越大,再 结晶开始温度越低。变形度很大时,起始再结晶温度趋 于某一个恒定值——“最低再结晶温度” (T再) 。
T再 ≈ 0.4T熔 (K)
B. 金属的纯度:微量杂质及少量合金元素会使再结晶 温度升高。 C. 加热速度快,保温时间短,会提高再结晶温度。 因此,综合结果,在工业中制定再结晶退火 温度为: T退火=T再+100~200℃ (二)再结晶退火后的晶粒大小 再结晶后的晶粒尺寸对金材的性能影响很大, 所以有必要了解影响它的各种影响因素: 1、退火温度的影响:
四 、热加工的不足
在实际生产中,热加工与冷加工相比也有不足处 (1)热加工需要加热,不如冷加工简单易行。 (2)热加工制品的组织与性能不如冷加工均匀和易 于控制。 (3)热加工制品不如冷加工制品尺寸精确、表面粗 糙度低。 (4) 薄或细的加工制品,由于温降快,尺寸精度差, 不宜采用热加工。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一、实验目的:1、了解显微镜下滑移线、变形孪晶和退火孪晶特征。
2、了解金属经冷加工变形后显微组织及机械性能的变化。
3、讨论冷加工变形对再结晶晶粒大小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1、观察工业纯铁冷变形滑移线,纯锌的变形孪晶,黄铜或纯铜的退火孪晶。
2、观察工业纯铁经冷变形(0%、20%、40%、60%)后的显微组织。
3、用变形度不同的工业纯铝片,退火后测定晶粒大小。
三、实验内容讨论:1、显微镜下的滑移线与变形孪晶:当金属以滑移和孪晶两种方式塑性变形时,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到变形结果。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滑移线(叫滑移带更符合实际)是因为晶体滑移时,使试样的抛光表面产生高低不一的台阶所致。
滑移线的形状取决于晶体结构和位错运动,有直线形的,有波浪形的,有平行的,有互相交叉的,显示了滑移方式的不同。
变形量越大,滑移线愈多、愈密。
在密排六方结构中,常可看到变形孪晶,这是因为此类金属结构难以进行滑移变形。
孪晶可以看成是滑移的一种特殊对称形式,其结果使晶体的孪生部分相对于晶体的其余部分产生了位向的改变。
由于位向不同,孪晶区与腐蚀剂的作用也不同于其他部分,在显微镜下,孪晶区是一条较浅或较深的带。
在不同的金属中,变形孪晶的形状也不同,例如在变形锌中可看到孪晶变形区域,其特征为竹叶状,α—Fe则为细针状。
除变形孪晶外,有些金属如黄铜在退火时也常常出现以平行直线为边界的孪晶带,这类孪晶称为退火孪晶。
滑移和孪晶的区别:制备滑移线试样时,是试样先经过表面抛光,然后再经过微量塑性变形。
如果变形后再把表面抛光,则滑移线就看不出来了。
制备孪晶试样时,是先经塑性变形,然后再抛光腐蚀,可见:(1)对于滑移线不管样品是否经过腐蚀均可看到,而孪晶只有在磨光腐蚀后才可看见。
(2)滑移线经再次磨光即消失,而孪晶在样品表面磨光腐蚀后仍然保留着。
滑移线和磨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不会穿过晶界的。
2、冷变形后金属的显微组织和机械性能冷加工变形后,晶粒的大小、形状及分布都会发生改变。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指导-实验10塑性变形和再结晶(精)

实验十塑性变形和再结晶一、实验目的1. 研究金属冷变形过程机器组织性能的变化。
2. 研究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组织性能的变化。
3. 了解金属的再结晶温度和再结晶后晶粒大小的影响因素。
4. 初步学会测定晶粒度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说明金属经冷加工变形后,其组织和性能均发生变化:原先的等轴晶组织,随着塑性变形量的增大,其晶粒沿变形方向逐渐伸长,变形度越大,则伸长也越显著;当变形度很大时,其组织呈纤维状。
随着组织的变化,金属的性能也发生改变:强度硬度增高,塑性则逐渐下降,即产生了“加工硬化”。
经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时,又会发生相反转变。
新的无应变的晶粒取代原先变形的晶粒,金属的性能也恢复到变形前的情况,这一过程称为再结晶。
再结晶温度与金属本性、杂质含量、冷变形程度、保温时间、材料的原始晶粒度等有关。
再结晶所产生的晶粒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冷变形程度的大小,在某一变形度变形,再经退火处理后晶粒异常粗大,该变形度称为临界变形度,它使材料性能恶化,是压力加工中切忌的问题。
本实验主要以低碳钢为对象,分析其塑性变形和再结晶过程中显微组织的变化。
观察经一定冷变形后不同退火温度下低碳钢的显微组织,测定再结晶度,此外对不同冷变形度的低碳钢材料进行高温退火,测定晶粒度,从而确定临界变形度。
三、实验步骤1. 教师讲解金属塑性变形与再结晶的组织状态,介绍用对照法、割线法测定晶粒度的方法。
2. 观察纯铁经10%,15%,20%,50%,70%变形度变形后的显微组织。
描绘其组织特征。
3. 观察纯铁经70%变形度在400℃,450℃,500℃,600℃,850℃退火半小时后的试样,一组五只,从中找得再结晶后晶粒大小与退火温度之间的定性关系。
4. 观察纯铁经10%,20%,30%,50%,70%五种变形度变形后在850℃退火半小时后组织,分别用对照法和割线法测得其晶粒度,确定其临界变形度的大致范围。
5. 观察并描绘纯铁冷变形的滑移线和冲击载荷下产生的机械双晶及纯锌压延后机械双晶、黄铜的退火双晶。
塑性变形对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变形量很大时,晶粒拉长,出现纤维组织
等轴晶
沿变形方向 晶粒拉长
2 亚结构的变化
• 金属晶体在塑性变形的同时,位错密度迅速提高 。 • 经塑性变形后,多数金属晶体中的位错分布不均匀,当形变 量较小时,形成位错缠结结构。 • 当变形量继续增加时,大量位错发生聚集,使晶粒分化成许 多位向略有不同的小晶块, 产生亚晶粒,即形成胞状亚结构。
• 第II阶段,滑移在几组相交的滑移面中发生,由于运动位错之间 的交互作用,形成不利于滑移的结构状态,在相交滑移面上形 成割阶扭折、固定为错,位错运动变得非常困难,故该阶段称
为线性硬化阶段。加工硬化现象显著。
第III阶段,在应力进一步增高的
条件下,已产生的滑移障碍将逐 渐被克服,并通过交滑移的方式 继续进行变形。由于该段曲线呈 抛物线变化,故称为抛物线型硬 化阶段。
不过加工硬化现象也存在不利之处,由于金属在
加工过程中塑性抗力不断增加,造成塑性变形困难。
另外由于加工硬化使金属变脆,因而在以
便继续变形加工而不致裂开。
用位错理论分析纯金属与合金在冷变形加工时,在产
生加工硬化机理上有何区别。
• 答:纯金属单晶体产生加工硬化的机理主要是:
• 问题:强化金属材料的方法有哪些?并指出其异同点。
• 加工硬化、固溶强化、弥散强化、沉淀强化、细晶强化。
• 共同点也就是金属强化的实质,在于塑性变形时增加了
位错运动的阻力。 • 不同点:(1)加工硬化:位错塞积、林位错阻力和形成 割阶阻碍位错运动(2)细晶强化:增加了晶界,增加了 位错塞积的范围(3)固溶强化:溶质原子沿位错聚集并 钉扎位错(4)第二相强化:分散的强化相颗粒迫使位错 切过或绕过强化相颗粒而额外做功,都是分散相强化的
镁合金的塑性变形及再结晶热处理对其组织性能的影响

4
轧制前的平均晶粒尺寸约40um, 15%压下量轧制并退火后平均晶粒
3.3 EX-AZ31B: tensile properties on different directions
TD 45
TD
orientation
σb/ MPa
σ0.2/ MPa
δ/ %
ED
280.0
200.4
13.2
ED
45°
258.0
125.2
19.0
TD
276.0
107.4
16.2
ED
350
➢ 有色金属材料制品中70%以上是板、带材,轧制变形 镁合金板材的研究和加工技术的突破对开发变形镁合 金产品有重要促进作用。
2、变形镁合金塑性变形原理
➢ 镁合金的塑性变形特征:HCP晶体结构及c/a轴比值造成镁的 塑性变形困难。
➢ 塑性变形机制:滑移、孪生、超塑性; ➢ 板材塑性加工方法:热加工、温加工、冷(常温)加工;
压下量
14
退火工艺
15%
30%
45%
55%
12
200度退火1h
8.9um
6.9um
5.8um
4.9um
10
400度退火5min
12.1um
8.2um
7.5umum
9.2um
7.8um
7.0um
6
annealing1h at 2000c annealing1h at 3500c
0.01 s-1
0.1 s-1
1 s-1
5s-1
10s-1
1
σ
1 0.0227
l 82
n
Z 5.5 5 1 01 2
工业纯铝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一,实验目的1、观察显微镜下滑移线、变形孪晶的特征;2、了解金属经冷加工变形后显微组织及性能的变化;二、概述1 显微镜下的滑移线与变形挛晶金属受力超过弹性极限后,在金属中特产生塑性变形。
金属单晶体变形机理指出,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为滑移和孪晶两种。
所谓滑移时晶体在切应力作用下借助于金属薄层沿滑移面相对移动实质为位错沿滑移面运动的结果。
滑移后在滑移面两侧的晶体位相保持不变。
把抛光的纯铝试样拉伸,试样表面会有变形台阶出现,一组细小的台阶在显微镜下只能观察到一条黑线,即称为滑移带。
变形后的显微姐织是由许多滑移带所组成。
另一种变形的方式为孪晶。
不易产生滑移的金属,如六方晶系镉、镁、铍、锌等,或某些金属当其滑移发生困难的时候,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将发生的另一形式的变形,即晶体的—部分以一定的晶面为对称面;与晶体的另一部分发生对称移动,这种变形方式称为孪晶或双晶。
孪晶的结果是孪晶面两侧晶体的位向发生变化,呈镜面对称。
所以孪晶变形后,由于对光的反射能力不同,在显微镜下能看到较宽的变形痕迹——孪晶带或双晶带。
2、变形程度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变形前金属为等轴晶粒,轻微量变形后晶粒内即有滑移带出现,经过较大的变形后即发现晶粒被拉长,变形程度愈大,晶粒被拉得愈长,当变形程度很大时,则加剧剧了晶粒沿一定方向伸长,晶粒内部被许多的滑移带分割成细小的小块,晶界与滑移带分辨不清,呈纤维状组织。
由于变形的结果,滑移带附近晶粒破碎,产生较严重的晶格歪扭,造成临界切应力提高,使继续变形发生困难,即产生了所谓加工硬化现象。
随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硬度、强度、矫顽力、电阻增加,而塑性和韧性下降。
3、形变金属在加热后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变形后的金属在较低温度加热时,金属内部的应力部分消除,歪曲的晶格恢复正常,但显微组织没有变化,原来拉长的晶粒仍然是伸长的。
这个过程是靠原子在一个晶粒范围内的移动来实现的,称为回复。
变形后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时,发生再结晶过程,显微组织发生显著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性变形与再结晶的显
微组织分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实验七塑性变形与再结晶的显微组织分析一.实验目的
1)研究金属冷变形后,变形度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2)了解在冷变形后进行再结晶退火的显微组织变化情况,重点了解不同变形对退火后晶粒大小的影响情况,以及再结晶温度对再结晶后晶粒大小的影响
二.原理概述
金属变形可分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三个基本过程。
当应力增加到超过弹性极限时,金属就要产生塑性变形,外力去掉后,这部分变形仍然保留着,此种变形过程称为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能提高金属和合金的强度与硬度,而塑性、韧性则下降,即产生加工硬化现象。
冷塑性变形后,不但性能发生变化,金属和合金的组织也发生变化。
如晶粒形状的改变;出现滑移带、孪生带;晶内出现亚结构;塑性变形量很大时,将产生变形织构。
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形成的变形织构经再结晶退火后,在金属中保留或新发展起来的织构称为再结晶织构或退火织构。
面心立方晶格的金属或合金,在塑性变形过程中,不容易形成孪晶。
但在再结晶退火后,在面心立方晶格的金属中经常出现孪晶,这种孪晶叫再结晶孪晶或退火孪晶。
金属产生织构以后,不能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
三.影响金属显微组织的因素
冷变形对金属显微组织的影响
金属发生塑性变形时,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晶粒逐渐沿受力方向伸长,并且晶粒内部产生许多亚晶粒。
变形程度对再结晶后晶粒大小的影响
变形程度是影响再结晶退火后晶粒大小的最重要因素。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变形量越大,则晶粒越细。
变形程度与晶粒度的关系如图7-1所示。
图7-1 变形程度对再结晶后晶粒大小的影响
δk称为临界变形程度。
不同金属的临界变形程度不同,一般都在2~10%之间。
铁为2~10%,钢为5~10%,铜及黄铜约为5%
当变形量在临界变形量附近时,晶粒之所以变粗是由于变形量小时,变形不均匀并分布在个别区域,只有极少数区域有条件产生核心。
因此,这些个别核心就可以进行异常的长大,最后长为粗晶粒。
变形量增加时,形成核心的微小区域增加,这时每个核心都需要长大,在相互制约的情况下,结果得到细晶粒。
但当变形量太大时,在曲线上又出现第二个高峰,即晶粒反而又变粗,一般认为这是由于变形织构造成的。
退火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再结晶后晶粒大小的影响
退火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晶粒越粗大。
但加热温度越高,其影响越为明显,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晶粒几乎成直线长大。
晶粒大小的影响
原始晶粒越细,则晶界越多,形成核心的有利地方也越多。
因此,再结晶后得到的晶粒也越细,反之则越粗。
下面举例说明各因素对金属显微组织的影响情况。
例1:10号低碳钢在不同冷变形度变形后的组织如图7-2所示。
这一套样品为退火后冷轧,经4%的硝酸洒精溶液侵蚀,在1000倍的显微镜下可看到显微组织为白色铁素体+黑色珠光体。
图7-2a 10#钢经ε=10%变形后的组织图7-2b 10#钢经ε=30%变形后的组织
组织说明:白色基体为铁素体,晶界上分布着黑色片状珠光体。
晶粒形状基本上没发
生变化,仍为等轴状晶组织说明:随着变形量的增加,白色铁素体
沿着加工方向开始被拉长,处于晶
界处的珠光体也随之被拉长。
图7-2c 10#钢经ε=50%变形后的组织图7-2d 10#钢经ε=70%变形后的组织
组织说明:铁素体晶粒沿轧制方向变形,呈
长条状分布。
分布于晶界上的珠
光体也被拉成趋向于加工方向的
长条状。
组织说明:随着变形量增加,铁素体和珠
光体被拉长,变形更剧烈,大
部分晶粒转向冷轧方向,部分
铁素体已破碎。
图7-2e 10#钢经ε=90%变形后的组织组织说明:晶粒被剧烈撕碎。
由于珠光体比铁
素体硬,其碎裂程度更大,形成了
纤维状组织。
例2:LF5铝合金(M态)于不同冷变形度变形后的组织如图7-3所示。
铝合金退火后冷轧,以100倍的放大倍数、在电解抛光阳极复膜偏振光下观察,可看到组织为α(Al)+β(Mg2Al3)。
图7-3a LF5(M态)的显微组织图7-3b LF5(M态)的显微组织
组织说明:晶粒变形量不大,基本上保持加工前形状。
已有少量β(Mg2Al3) 质点从α
(Al)相中析出。
组织说明:变形量增加,晶粒开始沿着加工方
向转变,析出部分β相。
图7-3c LF5(M态)的显微组织图7-3d LF5(M态)的显微组织
组织说明:晶粒严重变形,绝大部分沿着加
工方向被拉伸成纤维状,有更多
的β相从α相析出。
组织说明:所有晶粒转向加工方向,形成
了纤维状组织。
例3:纯铝经不同冷变形度变形,然后进行退火的宏观组织(混合酸腐蚀)如图7-4所示。
试样处理条件为,退火温度为580℃,退火一小时。
图7-4a ε=1%
图7-4b ε=3%
图7-4c ε=%
图7-4d ε=6%
图7-4e ε=%
图7-4f ε=%
图7-4g ε=%
图7-4h ε=% 从以上的宏观组织图可看出:材料经不同的变形程度变形后,进行再结晶退火。
再结晶后晶粒尺寸不相同。
变形程度越大的,再结晶晶粒越大,变形程度越小,结晶晶粒越小。
四.实验部分
实验用设备和材料
1.实验用设备:拉伸试验机,中温退火炉,金相显微镜
2.实验用材料
(1)不同变形度冷变形后,再经同一退火温度退火的H62黄铜样品一套
(2)不同变形度变形后,再经同一退火温度退火的纯铝样品一套
(3)浸蚀剂
实验内容与步骤
1.实验内容
(1)对若干条退火态纯铝板材进行不同程度的拉伸变形,然后在同一退火温度下退火一小时,出炉气冷后,用混合酸水溶液腐蚀,肉眼观察各个样品的晶粒大小。
(2)观察一组经不同冷变形度变形的H62黄铜试样的显微组织,记录下冷变形量,并画相应的冷变形组织。
2.实验步骤
实验一:
(1)纯铝拉伸变形及退火。
学生分为若干组,约6-7人一组,每人一片纯铝板材试样。
在每一组学生中,各人的Al板拉伸变形量不同,分别为1%、2%、3%、
5%、8%、10%、18%。
拉伸后,于退火炉中退火,退火温度为第一组500℃,
第二组580℃,第三组640℃,时间均为一小时。
(2)观察退火后各样品晶粒尺寸,根据不同退火温度、不同变形程度、不同晶粒度画出再结晶全图。
实验二:
(1)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冷变形量(ε)分别为10%、19%、39%、56%、69%、79%的H62黄铜的显微组织,画出显微组织示意图,并总结冷变形量对显微组
织的影响规律。
(2)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上述冷变形试样分别经400℃、500℃、600℃退火后的显微组织。
注意与退火前的组织进行比较,并画出显微组织示意图。
总结冷变形
量及退火温度对双相组织的影响。
五.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与步骤;
3.总结冷变形量及再结晶温度对纯铝显微组织的影响,并给予解释;
4.总结冷变形量及再结晶温度对H62黄铜组织的影响,并给予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