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本科论文
我的植物源农药论文

植物源农药的研发摘要自从化学农药被视为环境有害物质以后,用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合成农药的呼声日益高涨。
在我国,生物农药包含两个方面,即常规意义上的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
本文从植物源农药的特点、植物源农药的研发现状、植物源农药研发的一般过程等方面简单介绍了植物源农药的情况。
关键词:植物源农药;筛选;活性成分;性质正文植物源农药,就是直接利用或提取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等或利用其次生代谢物质制成具有杀虫或杀菌作用的活性物质。
植物源农药的有效成分是植物体组成成分,必然具有植物成分的性质规律。
从进化的角度看,某种植物与相应的有害生物种类相互制约、彼此依存、协同进化,可能已有亿万年历史。
据统计世界上至少有50万种不同植物,目前已报道过具有控制有害生物活性的高等植物达2 400余种,其中具有杀虫活性的1 000多种,杀螨活性的39种,杀线虫活性的108种,杀鼠活性的109种,杀软体动物的8种;对昆虫具有拒食活性的384种,忌避活性的279种,引诱活性的28种,引起昆虫不育的4种,调节昆虫生长发育的31种;抗真菌的94种,抗细菌的11种,抗病毒的17种。
这些植物主要集中于楝科、菊科、豆科、卫矛科、大戟科等30多种,目前,鱼滕酮、雷公藤,除虫菊酯、印楝素、苦参、乌柏、龙葵、闹羊花、马桑、大蒜等的杀虫、杀菌特性相继被发现和利用,其中鱼滕酮、除虫菊酯、印楝素等已研究的较为成功。
1、植物源农药的特点1.1植物源农药的优点首先,植物源农药的有效成分是某种植物为了种群生存繁衍而防范其他生物的威胁侵害所产生的内源化学物质。
植物源农药最重要的特点即与生物农药一样,源于天然,与环境相容,可在环境中降解或代谢为简单的天然化合物。
植物源杀虫剂除虫菊素、鱼藤酮,有效成分只含碳、氢、氧三种元素,在环境中消解的最终产物即为二氧化碳和水,这在化学合成农药中极为少见。
其次,植物体中对有害生物具有活性的植物内源化学物质,像很多其他植物成分一样,往往不是单一成分,而是化学结构相近的一组物质,甚至是化学结构不相同的多种组份,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农药论文

草甘膦脱酸工艺摘要:70年代初,美国孟山都(Monsanto)公司制备了大量氨基甲基膦类化合物,并从中筛选出一个优秀的有机磷除草剂:草甘膦。
草甘膦是高效、低毒、低残留、广谱性有机磷芽后除草剂,世界上危害最大的杂草有78种,草甘膦能有效的控制其中的76种,因其性能优越而受到世界农药行业的关注,就在注册的那年(1974),即被美国评为当年最优秀的农药,并被誉为现代农药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
目前草甘膦已发展成最大的除草剂品种。
关键词:草甘膦,脱酸,包装,贮存概述:本品是一种有机磷除草剂。
它是一种非选择性内吸传导型茎叶处理除草剂,20世纪70年代初由孟山都公司开发,通常使用时一般将其制成异丙胺盐或钠盐。
其异丙胺盐是著名除草剂商标“Roundup”的活性成分。
使用技术:防除苹果园、梨园、茶园、桃园、葡萄园、桑园和农田休闲地杂草,对看麦娘、牛筋草、马唐、稗、狗尾草、苍耳、藜、繁缕、猪殃殃等一年生杂草,每亩用10%草甘膦水剂400-700克;对车前草、小飞蓬、鸭跖草、双穗雀稗草,每亩用10%水剂750-1000克;对白茅、芦苇、香附子、水蓼、狗牙根、蛇莓、刺儿菜等,每亩用10%水剂1200-2000克。
一般阔叶杂草在萌芽早期或开花期,禾本科在拔节晚期或抽穗早期每亩用药量兑水20-30公斤喷雾。
已割除茎叶的植株应待杂草丙生至有足够的新生叶片时再施药。
防除多年生杂草时一次药量分2次,间隔5天施用能提高防效。
注意事项:1.为灭生性除草剂,施药时切忌污染作物,以免造成药害。
2.在药液中加适量柴油或洗衣粉,可提高药效。
3.对多年生恶性杂草,如白茅、香附子等,在第一次用药后1个月再施1次药,才能达到理想防治效果。
4. 草甘膦具有酸性,贮存与使用时应尽量用塑料容器。
5.在晴天,高温时用药效果好,喷药后4-6小时内遇雨应补喷。
6.喷药器具要反复清洗干净。
作用机制:主要是阻碍芳香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即苯丙氨酸、色氨酸及酪氨酸通过莽草酸途径的合成。
农药学概论论文模板

赣南师范学院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农药学概论》课程论文行政班级:园艺1301 学号:131603054 姓名:周于一选课班级:园艺1301 任课教师:胡威成绩:农药对水的污染目录1,农药对地面水的污染2,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3,农药对饮用水的污染4,水体农药污染的途往5,水体中农药污染的状况6,水体中农药的迁移、降解7,水污染型农药8,水污染的防治措施1,农药对地面水的污染日常环境监测结果表明供水水源中已检出可观数目的一般农药。
许多地面水源中检出了除草剂,特别是阿特拉津。
苯氧基链烷基酸化合物(除草剂),特别是2甲4氯丙酸,2甲4氯,还有24-滴和2甲4氯丁酸也已在可耕土地和深耕细作的农业区内的地面水和地下水水源检出。
其它农药,诸如难于降解的有机氯化合物,偶而也被检出。
说明无论是地下水还是地面水都已被农药污染。
地面水中检出的主要农药是2甲4氯丙酸,阿特拉津,西玛津,乐果和林丹,在主要监测点处都必定会次次检出它们。
有10%的地下水监测位置检测到乐果,2甲4氯和阿特拉津,但是浓度在环境标准容许之内。
2,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在某些地区地下水的污染特别涉及到硝酸盐的污染和难于降解的农药污染两方面。
当某些农药在水中很快地被水解(农药和水本身进行反应)时,许多其它农药并未以此方式降解,从而污染了地下水:阿特拉津是个例子。
如果用泵抽地下水以为饮用,公众有可能暴露于低水平的农药之中。
3,农药对饮用水的污染饮用水中也检测出某些化学品对人有害,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还没有对长期饮用是否有害的证明。
我国大连近海海湾多种农药水平超标;近两年,江苏省内13 个省辖市25个饮用水源和25个饮用水厂水共检出有机污染物504种,能确切定性的213种,其中农药10种以上。
北京重要水源官厅水库近年来污染严重,共检出有机氯农药(六六六,滴滴涕等),多氯联苯,及氯代烃类等污染物数十种,其挥发性有机物总含量为19.4-101微克/升,污染严重,不能做水源使用。
农药毒理学论文

农药毒理学论文
农药毒理学是研究农药对非靶生物和环境的危害性的一门学科。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药使用量不断增加,农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危害性也日益凸显。
因此,研究农药毒理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首先,农药毒理学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农药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残留物,长期的累积残留会对土壤、水体、空气等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此外,农药对于非靶生物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例如,在生态环境中存在大量的靶标外的昆虫、鱼类等非靶生物,它们的数量和多样性对生态环境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药对于这些非靶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也产生了不可回避的影响,因此,研究农药毒理学对于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农药毒理学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过量的农药残留可能会进入人体,长期的积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对农药残留限量进行了严格的监管,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地方和农业生产企业存在违法使用和排放农药的情况。
因此,加强研究农药毒理学,对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农药毒理学的研究能够为农药的研发和制造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农药毒理学的研究,能够找到对生态环境和非靶生物影响较小的物质,进一步提高农药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此外,对于已经生产的大量农药,也需要进行毒理学评估和监测,确保其使用不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过多的危害。
总之,农药毒理学研究对于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和农药科研制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农药毒理学研究,为推动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无公害论文

中国农业大学课程论文(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论文题目: 无公害农药课程名称: 作物无公害栽培任课教师: 周顺利、文新亚班 级: 植保 093学 号: 0901080718姓 名: 郑喆无公害农药——蔬菜无公害栽培中农药残留问题的剖析与对策摘要:农药的使用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重要环节。
正确认识农药残留,了解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对农药使用的要求,做到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健康稳定发展的保证。
通过对农户用药情况调查的信息检索,发现当前很多农户在农药的安全使用上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步总结分析农药残留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治理建议。
关键字:无公害农药农药残留蔬菜无公害现状原因治理措施正文:一、无公害农药的研究意义农药是有效保障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生产资料之一,而农药不合理使用所造成的人畜中毒频繁、作物药害普遍、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不仅严重制约着无公害绿色食品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2]。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健康环保意识增强,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已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特别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农药残留问题更是由于其不容忽视的危害性跃居最令消费者关注的问题之首。
因而,关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降低农药残留成为一大热点,对人们的健康和高品质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二、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农药使用现状自1938年化学农药开始在世界上推广应用,在约20年后农药残留问题凸现出来。
Rachael Carlson在1962年出版的Silent Spring一书揭开了农药残留问题的序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食品中最大农药残留限量(MRL)标准也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60年间下降了100倍。
然而,人们的关注并没有达到期望的结果,农药残留问题依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
农药选择不尽人意盲目购买选择农药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关农药的反思论文

关于农药使用危害方面的探讨XXX:宋维顺单位:辽宁工业大学机械学院机电102班关键词:健康蔬菜环境残留危害摘要:蔬菜中的农药以及在土地中残留的农药逐渐被有心人所关注,本文就这两点进行的简单的阐述及论证,并结合相关资料和实际情况介绍了减少其危害的方法。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物质的丰富,人们开始关注蔬菜的质量问题。
而人口基数的增大,使得种植蔬菜的面积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病虫害的加重,造成每年的蔬菜总产量损失20%以上。
为了保证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农药不可避免地使用在农业生产中。
农药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由于农药种类繁杂,长期使用或滥用会严重污染环境,给动植物和人类造成严重危害。
1. 我国的农药使用目前,世界上正在生产和使用的农药有几千种,我国每年的农药使用量在80万~100万t之间,使用面积达到了2.8亿hm2,因为并不是农药播撒之后,作物就会全部吸收,所以使用的农药中有大约80%直接进入环境。
近年来,由于农药的频繁使用,导致各种害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最终导致农药的使用次数和浓度不断增加。
滥用和乱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现象频繁发生、屡禁不止,致使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与危害。
大量残留在蔬菜上的农药还会对人体产生直接毒害,如引起急性中毒或在人体内的长期富集,从而引发各种疾病,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
同时农药的使用使害虫的天敌和益虫数量急剧减少,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被打破,形成了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恶性循环。
2.农药对健康的影响农药的使用日益增加,它不仅仅增加了作物的产量,同时它也在做物之中残留许多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就是影响我们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药残留(Pesticideresidues),是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农药后一部分农药直接或间接残留于谷物、蔬菜、果品、水产品中及土壤和水体中的现象。
农药残留的问题是随着农药的大量使用和广泛使用而产生的。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标题:农药化学的研究进展导言:农药化学是研究农药的化学特性、合成方法、作用机理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科学分支。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农药化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就农药化学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正文:一、农药化学的研究方法农药化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合成方法、分析方法和结构改进方法。
合成方法是农药化学的基础,通过合成方法可以获得新型农药分子。
分析方法则用于对农药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结构改进方法则是对已有的农药分子进行结构上的改进,从而提高其农药活性和环境友好性。
二、农药化学的应用农药化学的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研究农药化学,可以开发出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农药,用于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此外,农药化学的研究还可以帮助优化农药使用方法,提高农药的利用效率。
三、农药化学的环境影响虽然农药化学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使用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农药化学的研究,努力开发出低毒、高效的农药分子,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农药残留问题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研究人员通过农药化学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监测和控制措施,以保证食品的安全。
结论:农药化学作为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一环,对农作物的生产和食品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农药化学的研究,可以开发出更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农药,帮助农民更有效地防治病虫害。
同时,农药化学的研究也需要注重环境友好性和食品安全,努力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问题。
未来,农药化学将继续发展,为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植物源农药论文

学校代码:本科生学号:2008级植物源农药课程论文植物源农药研究的一般程序学科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课程名称植物源农药本科生任课教师完成时间 2010年6月中国植物源农药研究的一般程序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提取技术研究的进展情况,重点讨论了其中的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新技术的原理以及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最后,对植物源农药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关键词:现状及前景;活性物质;提取;分离纯化;发展方向正文:1.植物源农药的现状及前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农药主要是指对有害生物具“杀死”作用的传统化学农药。
这类农药以其药效高、品种多、防治对象广泛、作用方式多样在植物保护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化学农药大量长期使用引起繁荣公害日趋严重,所产生的“3R”问题,即残留(residue)、抗性(resistance)及害虫再猖獗(resurgence)引起人们对其效果的高度重视和重新评价。
并由此对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效果评价方法产生了异议。
害虫防治不一定要用激烈的方式将其杀死,而是采取包括农业、生物、化学、物理的各种手段,尽可能使害虫的危害处于经济阈值以下,农药对害虫的功能不应是强调单一的杀死,而是着眼于调控、干扰和杀伤。
在这更合理的病虫害防治理论基础上。
农药被定义为“生物合理农药”、“理想的环境化合物”、“生物调节齐”、“抑虫剂”、“抗虫剂”、“环境和谐农药”等。
尽管有不同的术语表达。
但今后农药的涵核心是“对有害生物高效,对非靶标生物及环境安全”。
植物作为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天然宝库,其产生的次生代产物超过400000种(Swain,1977),其中的大多数化学物质如萜烯类、生物碱、类黄酮、甾体、酚类、独特的氨基酸和多糖等均具有杀虫或抗菌活性。
目前已发现具有农药活性成分的植物约4000余种,其中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达2000余种;具有杀菌活性的植物约有1400余种;具有除草及植物生长调节活性的有数百种。
虽然具有农药活性的植物种类不少,但在活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上作过调查研究的植物仅占全世界现有植物种类的10%左右,并且到目前为止,已开发利用能与现代化学农药竞争的植物源农药为数也不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毕业论文(设计)(2011 届本科)题目:绿僵菌抗药性菌株的驯化选育学院:科学技术学院专业:植物保护姓名:指导教师:副教授完成日期:2011 年 6 月20 日毕业论文任务书沈阳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审批表毕业论文指导记录沈阳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考核表论文题目:绿僵菌抗药性菌株的驯化选育目录摘要 (1)ABSTRACT (2)前言 (3)1材料与方法 (5)1.1材料 (5)1.1.1 供试病原菌 (5)1.1.2 供试药剂 (5)1.1.3供试培养基 (5)1.1.4仪器及用品 (5)1.2试验方法 (5)1.2.1绿僵菌对嘧霉胺抗药性菌株的诱导 (5)1.2.2 绿僵菌菌株抗药性水平的确定 (5)1.2.3绿僵菌的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产孢量的比较 (6)1.2.4 绿僵菌的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丝生长速率的比较 (6)1.2.5 绿僵菌抗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 (6)2 结果与分析 (6)2.1绿僵菌对嘧霉胺抗药性菌株的诱导 (6)2.2绿僵菌菌株抗药性水平的确定 (7)2.3绿僵菌的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产孢量的比较 (7)2.4 绿僵菌的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的比较 (8)2.5 绿僵菌抗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 (9)3结论与讨论 (10)3.1 结论 (10)3.2 讨论 (10)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摘要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半知菌类、丛梗菌目、丛梗霉科、绿僵菌属,具有广谱性。
绿僵菌对寄主的入侵是寄主与病原菌之间的生理生化作用的综合结果,可通过体壁、气门、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侵染宿主,其中体壁途径是主要方式。
本文研究嘧霉胺驯化诱导绿僵菌产生抗性菌株,研究绿僵菌对嘧霉胺的抗性风险。
绿僵菌在含嘧霉胺的培养基上经逐代驯化,获得了抗嘧霉胺的菌株R1、R2、R3、R4,经抗药性水平测定,R1、R2、R3、R4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0ug/ml,100ug/ml,500ug/ml,1000ug/ml四株抗药性菌株均为对嘧霉胺的抗性菌株。
本文比较了抗药性菌株和敏感性菌株的生物学性状。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结果表明经7d培养抗性菌株菌落直径在0.5-1.1cm之间,而敏感菌株为1.3cm,生长速率存在明显差异;在及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的产孢量大约都在3.6×107个/ml,说明室内诱导的高抗突变体不能正常生长,菌株对药剂的抗药性水平与菌株产孢能力没有相关性,而是由菌株本身决定的。
本试验初步研究了抗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抗性菌株的第零代到第六代的的结果表明绿僵菌的抗药性菌株与敏感菌株的不同转代的有差异性,从第零代第三代到第九代逐渐减小,第零代与第三代和第六代下降明显,第三代与第六代下降幅度很小,但始终保持着对嘧霉胺的高等抗性,表明抗性菌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关键词:绿僵菌;嘧霉胺;抗性菌株;生物学特性;遗传稳定性1AbstractMetarhizium anisopliae of imperfect fungi,bacteria present stem bundle,bundle pullulans Branch,Metarhizium genus,with a broad spectrum. Metarhizium anisopliae on the host and pathogen invasion of host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roles between the combined result of ,through the body wall,valves,and other ways to infect the host alimentary tract,which way is the main way the body wall. Domestication of this study pyrimethanil resistance induced by Metarhizium anisopliae strains of Metarhizium pyrimethanil resistance risk.Metarhizium Pyrimethanil containing medium domesticated by each generation,access to the strains of anti Pyrimethanil R1,R2,R3,R4,measured by the resistance level,R1,R2,R3,R4 of the resistance ratio Respectively,10ug/ml,100ug/ml,500ug/ml,1000ug/ml four resistant strains were resistant to the strains of pyrimethanil.This paper compares the sensitivity of drug-resistant strains and strains of biological traits. Mycelial growth rate method with the resistant strains and sensitive strains of mycelium growth rat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istant strains by the 7d culture colony between 0.5-1.1 cm in diameter,and sensitive strains of 0.9 cm,growth Rat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and resistant strains and sensitive strains in sporulation of about 3.6 × 107个/ ml,shows high resistance to indoor induced mutants can not grow normally,the level of strains and strains resistant pharmaceutical sporulation Ability of no correlation,but the decision by the strain itself.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test the genetic stability of resistant strains,resistant strains of the zero generation to the sixth generation of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istant strains of Metarhizium anisopliae and sensitive strains have different transfer on behalf of the differences,from zero To the ninth generation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decreases,the zero and third-generation and sixth generatio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the third decrease in generation and sixth generation of small,but always maintained the high resistance to pyrimethanil,indicating that the anti-Strains with a good genetic stability.Key words: Metarhizium anisopliae; pyrimethanil; resistant strai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enetic stability前言绿僵菌是世界上最早大量生产并用于田间防治的昆虫病原真菌之一。
能够寄生于多种害虫的一类真菌,通过体表或取食作用进入害虫体内,在害虫体内不断增繁殖通过消耗营养、机械穿透、产生毒素,并不断在害虫种群中传播,使害虫致死。
绿僵菌具有一定的专一性,对人畜无害,同时还具有不污染环境、无残留、害虫不会产生抗药性等优点。
是自然界中一类有效而且极其重要的自然控制因子,不需要人类的干预就能造成许多害虫周期性的大量死亡。
流行病发生以后,可以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维护生态平衡,降低防治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就病原来说,昆虫对真菌易被感染,因为真菌是通过孢子产生芽管而直接穿透体壁进行感染的,而其它微生物如病毒、细菌和原生动物主要是经口传染。
绿僵菌对寄主的入侵是寄主与病原菌之间的生理生化作用的综合结果,可通过体壁、气门、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侵染宿主,其中体壁途径是主要方式。
绿僵菌制剂属于活体类微生物,其防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尤其是温度、湿度和紫外线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必须依赖剂型的开发和改进,添加促进孢子在低温、低湿条件下萌发的助剂和紫外保护剂。
中国研究开发绿僵菌起步晚,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在菌株选育、生产工艺、剂型和防治对象上已有长足进步。
目前,重庆大学基因研究中心完成了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的研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生产的产品已在国内多个省份示范试验。
与传统的化学药物不同,绿僵菌复合剂用虫生真菌消灭白蚁、蝗虫等害虫。
田间大规模应用试验的结果显示,绿僵菌能适用于室内外,在防治桉树白蚁方面具有用量少、成本低,保证苗木成活率95%以上的特点。
据悉,目前绿僵菌灭白蚁、蝗虫的方法已经作为国家重点推广应用项目,可广泛应用于农田、林木、桥梁等多个领域的防治工作。
每株桉树增加2分钱的成本,就能使95%以上的桉树逃脱白蚁的摧残。
利用绿僵菌防治害虫的方法很多,如它可支撑粉剂或液剂进行大面积田间撒布,也可拌种或混入肥料内,或制成颗粒剂施用防治害虫。
在绿僵菌剂中加入少量化学农药,有增效作用。
可以防治松毛虫,玉米螟,稻叶蝉和稻飞虱,大豆食心虫等。
嘧霉胺(pyrimet hanil) 是近几年出现的新一代嘧啶胺类杀菌剂,20 世纪90 年代初,嘧霉胺率先在欧洲大面积推广,1998年嘧霉胺在我国首次获得农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