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高中生物第七章人类与环境第16课时生物圈全球人口动态教案必修3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全球人口动态》名师教案

《全球人口动态》名师教案一、教材分析《全球人口动态》选自生物浙科版必修3第七章《人类与环境》的第二节。
本节内容从历史长河中人口增长的过程及原因出发,阐述人类面临三大全球生物问题:人口、环境和资源当中的根本问题——人口。
因此本课内容对本章最后一节《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和选修3《生态工程》埋下了铺垫。
人类的活动对自身和所有生物的生存环境都可以造成深远的影响,但如今人口的快速增长对环境、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如何解决人口问题甚至关系到人类的存亡和发展。
引导学生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如何为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贡献一份力,不仅能让学生形成爱护生物共同家园的环保意识,更让学生承担起解决人口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社会责任。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在前面的章节中也学习过种群的增长方式和数量波动,因此学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过程及原因。
通过学生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解读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对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以及人口增长带来的原后果已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本课时的教学注重落实课本知识的同时,更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指导学生科学地分析和处理数据,并承担起对社会问题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责任与精神。
三、教学目标1、探讨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及问题,关注全球人口的动态变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人口增长,树立科学人口观。
2、描述我国的人口增长的过程和原因,并结合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深度分析我国人口政策变化的原因,认同我国当前的人口政策。
3、讨论如何为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形成“解决人口问题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并勇于承担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人口增长的过程和原因。
(2)人口增长的带来后果。
教学难点(1)深度解决我国人口政策变化的原因及我国人口问题。
(2)控制人口关系到人类存亡和发展教学策略主要采用课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通过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法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在师生互动对话中突破重、难点。
(浙江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学案 浙科版必修3

第七章人类与环境1.生物圈是指地球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它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人口的增长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控制人口关系到人类的存亡和发展。
3.大气中的CO2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使地球变暖。
4.臭氧减少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
5.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
6.大量使用化肥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湖泊变成没有任何生物的死湖。
7.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1.生物圈(1)含义:地球上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分布: ①最高:副生物圈带。
②最低:可达到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和深海地壳的热裂口。
③实质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
(3)功能: ①为人类制造氧气、生产食物、处理废物。
②维持其他所有生物的生存。
2.全球人口动态(1)人口增长:①过程⎩⎪⎨⎪⎧ 古代:处于很低水平近代:类似于指数增长 ②原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③当前发展:据乐观预测,世界人口在达到大约110亿时才会稳定下来。
④限制因素:地球的资源、食物的生产是有限的。
⑤后果: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
(2)解决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措施: ①控制人口增长,保持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②开发多种可利用资源,满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
3.人类对全球环境影响(1)全球性环境问题:[填表] 大气中CO 2浓度升高 气候变暖,南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 人类使用的氟利昂使臭氧量减少 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加,人类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限制氟利昂的生产和消费 燃烧煤、石油等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形成酸性产物杀死水生生物、破坏水体生态平衡,伤害陆地植物,腐蚀金属、建筑物等 限制SO 2和NO 的排放量 向水中排放大量污染①涵义: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在内的全球多样性。
高中生物 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圈教案5 浙科版必修3

生物圈1.教材分析:这节课的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所有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这节课在本单元以至整个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建立学生的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保护生物圈的理性认识,成为生物教学的首要任务。
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已面临空前危机,因此了解生物圈,培养对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的情感,对于保护生物圈、实现人类与生物圈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也是唯一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二)能力目标:1. 使学生了解收集资料的方法,并初步尝试进行资料的分析和处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3.重点:1.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2.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4.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常用的重要方法,在本节课中如何对图片资料进行分析,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和表述,都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说教法:在教学中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激情,通过思考、讨论、分析资料等活动,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说学法: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和目标要求,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而应努力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通过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导入课题。
高中生物第七章人类与环境第二节全球人口动态教案2浙科版必修3

第七章人类与环境第二节全球人口动态导学诱思一、生物圈1.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范围: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
最高可达离地面10 000 m处或更高,是副生物圈带,主要生物是细菌和真菌。
最低可达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和深海地壳的热裂口处。
3.热裂口处生物代谢特点:与地球表面生物完全不同,主要表现在能量来源和代谢是地热和硫化氢氧化。
4.生物圈是人类的生命维持系统:为人类制造氧气、生产食物、处理废物和维持其他生物的生存。
生物圈中存在着上千万种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但是它们的DNA、RNA、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结构异常相似。
思考:近几年来,天气预报增加了一个指数,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这个指数就是紫外线指数,提醒人们注意出门时是否要预防紫外线的照射。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谁造成的?提示:是由于大气层臭氧层的破坏,不能阻挡太阳强紫外线的照射,使强紫外线直接照射到地球,可引起人类产生病变。
这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如使用氟利昂等物质的空调、冰箱等,导致臭氧层的破坏。
二、全球人口动态(一)人口动态1.8 000年前:地球上人口不到1万人。
2.公元初:地球上人口增长到1.5亿人。
3.17世纪初:地球上人口增长到5亿人。
4.18世纪(1800年):地球上人口增长到9亿人。
5.1900年:地球上人口增长到16亿。
6.1965年:地球上人口增长到35亿。
7.1977年:地球上人口增长到43亿。
8.1987年7月11日:地球上人口增长到50亿。
9.1999年10月12日:地球上人口增长到60亿。
10.2025年:地球上人口将会增长到83亿。
11.世界人口最终达到110亿才会稳定下来。
(二)人类的出路:唯一出路是就是设法降低出生率,做到自我控制。
合作探究探究一:正确理解“生物圈”(1)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圈层。
外延: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目录

(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目录(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目录必修一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第一节分子和离子第二节无机物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综合学习与测试第二章细胞的结构第一节细胞概述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第三节细胞质第四节细胞核第五节原核细胞综合学习与测试第三章细胞的代谢第一节细胞与能量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第三节酶第四节细胞呼吸第五节光合作用综合学习与测试第四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第一节细胞的增殖第二节细胞的分化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必修二第一章孟德尔定律第一节分离定律第二节自由组合定律综合学习与测试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第二节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第三节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综合学习与测试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第三节遗传信息的传递第四节遗传信息的表达—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综合学习与测试第四章生物的变异第一节生物变异的来源第二节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综合学习与测试第五章生物的进化第一节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第二节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第三节探索生物进化的历史综合学习与测试第六章遗传与人类健康第一节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第二节遗传咨询与优生综合学习与测试第三节基因治疗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第四节遗传病与人类未来必修三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植物激素第二节环境信号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三节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一节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第三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第四章种群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第五章群落第一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第三节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第四节群落的主要类型第五节群落演替第六章生态系统第一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第七章人类与环境第一节生物圈第二节全球人口动态第三节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选修一第一部分微生物的利用实验1 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实验2 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实验3 观察土壤中能水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第二部分酶的应用实验4 果汁中的果胶和果胶酶实验5 加酶洗衣粉的使用条件和效果实验6 α-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第三部分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实验7 用蒸汽蒸馏法从芳香植物中提取精油实验8 果酒及果醋的制作实验9 腐乳的制作试验10 泡菜的腌制和亚硝酸的测定第四部分浅尝现代生物技术实验11 植物的组织培养实验12 乳酸脱氢酶同功酶的分离实验13 DND片段的PCR扩增选修二第一章生物科学与农业第一节设施农业第二节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疾病的防治第三节优良品种的培育和繁殖第四节绿色食品的生产第二章生物科学与工业第一节微生物发酵与食品生产第二节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第三节生物工程药物和疫苗第三章生物科学与健康第一节疾病与诊断第二节疾病治疗中的生物科学第三节生殖健康本章小结第四章生物科学与环境第一节生物性污染第二节生物净化第三节合理使用生物资源选修三第一章基因工程第一节工具酶的发现和基因工程的诞生第二节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基因工程的应用第三节基因工程的应用第四节基因工程的发展前景第二章克隆技术第一节什么是克隆第二节植物的克隆第三节动物的克隆第三章胚胎工程第一节从受精卵谈起第二节胚胎工程第四章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第一节来自生物技术的忧虑第二节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第五章生态工程第一节生态工程的主要类型第二节生态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第三节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学问题第四节生态工程的前景。
高中生物 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圈学案3浙科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七章人类与环境第一节生物圈学
案3浙科版必修3
1、什么是生物圈?
2、在生物圈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各个圈层里,分别生活着哪些生物?为什么大部分水生生物生活在水深150米以内的范围中?哪个圈层是人类的“立足点”?
3、每一种生物都能从生物圈获取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阅读课文P12中的资料分析,讨论其中的问题。
(1)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异同?为什么干旱会使粮食严重减产?请你根据前面3个问题总结一下,生物圈能给生物的生存提供哪些基本条件?
4、生物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开的吗?说明你的理由。
随堂检测:
1、以下哪项不是仙人掌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
A、阳光
B、水分
C、空气
D、有机物
2、下列能构成生物圈的是()
A、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B、湖泊中的所有生物
C、地球上的所有人类
D、地球及生物
3、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功绕地球飞行20小时,你认为“神舟五号”的太空仓中,应携带哪些维持生命所需的物质()空气
B、食物、水
C、空气、食物、水
D、水生物圈的范围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大气圈的底部
B、水圈的大部分
C、岩石圈的表面
D、岩石圈的全部。
浙科版生物必修3讲义: 第7章 人类与环境

第一节生物圈
第二节全球人口动态
第三节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1.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功能。
2.了解:人口增长的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理解: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重点)
4.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意义。
(重点)
5.理解:活动:调查社区、村镇或学校附近一个淡水区域的水质。
1.生物圈
(1)定义:指地球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它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
2
(3)意义:生物圈是人类的生命维持系统,能够制造氧气、生产食物、处理废物和维持其他所有生物的生存。
(4)特点
①它是一个无限复杂的生物化学系统,借助于生物多样性来吸收、转化、加工和贮存太阳能。
②分子水平上各种生物的DNA 、RNA 、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的结构均相似。
2.全球人口动态 (1)人口增长过程
①1万年前农业的出现和陆地生产力的提高,人口开始缓慢而持续地增长。
②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地球上的人口开始激增。
(3)当前世界人口数量
20世纪末的世界人口是20世纪初人口的4倍,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会达到83亿。
据乐观的预测,世界人口在达到大约110亿时才会稳定下来。
(4)人口增长的后果
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不能按指数增长无限地增长下去,哪怕是极微小的增长,也终将会使人口达到地球难以容纳的程度,人口增长关系到人类的存亡和发展。
[合作探讨]
探讨1:深海热裂口的海底生物细胞代谢所需能量来自哪里?。
高中生物 第七章《人类与环境》教案 浙科版必修3

第七章人类与环境一、课标内容1.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3.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4.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二、教学要求第一节生物圈第二节全球人口动态第三节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三、教学建议1.课时建议(共计4课时)2.教法建议(1)“第一节生物圈”的教学重点是生物圈的概念;教学难点是理解生物圈的特点。
将本节与下一节通盘考虑,设计成一个教学方案,合用1课时。
尽可能通过图片和视频等资源,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多让学生谈谈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2)“第二节全球人口动态”的教学重点是世界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带来的后果;鼓励学生搜集全球、我国乃至本地区的人口信息以及感兴趣的人口问题,要随时留意最新信息,以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例如,2007年1月11日国家人口发展研究战略课题组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0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
在课堂上更多的活动是展示、交流和讨论。
(3)“第三节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的教学重点是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下降。
课前让学生以分组合作的形式,搜集资料,注意选取具代表性、能说明问题的实例,将搜集的资料整理成图或表格形式,力求简明直观。
用“世界环境日”和一年中生态方面的纪念日引出本节主题,通过交流、讨论,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提高生态责任感,强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活动建议进行“活动:社区、村镇或学校附近一个淡水区域的水质”前,由小组成员确定周围比较安全的调查地点,分工明确、任务到人,教师要做好方法指导和技能培训。
调查时,要注意安全,分工合作,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
调查完成后,要做结果分析、交流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专版高中生物第七章人类与环境第16课时生物圈全球人口动态教案必修3学考要求知识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生物圈的概念和功能 a a 人口增长的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a a课时要求(1)描述生物圈的组成。
(2)关注人口的动态变化,指出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一、生物圈1.含义指地球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它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
(1)副生物圈带的主要生命形式是细菌和真菌孢子。
(2)生物圈最低可达到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和深海地壳的热裂口。
(3)在深海热裂口有热气和热水喷涌而出,其能源是来自于地热和硫化氢的氧化。
(4)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作用地球生物圈是人类的生命维持系统,它为我们制造氧气、生产食物、处理废物和维持其他所有生物的生存。
它好比是一个无限复杂的生物化学系统,借助于令人难以置信的生物多样性来吸收、转化、加工和贮存太阳能。
3.统一性生物圈中存在着上千万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的DNA、RNA、脂质和糖类、蛋白质的结构很相似。
助学巧记(1)在整个地球的表面分布着三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
这三个圈层为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
(2)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3)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例1(2017·浙江名校协作体考试)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B.深海地壳热裂口能源来自于地热和硫化氢的氧化C.生物圈的物质和能量都需要从外界源源不断输入D.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在分子水平上具有统一性答案 C解析生物圈中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能量需源源不断输入。
例2下列关于生物圈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B.生物圈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多层次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不断变化,不断趋向相对稳定D.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形成的特殊的圈层,是生物的总和答案 D解析生物圈是指地球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
其结构和功能在不断变化中,趋向相对稳定。
二、全球人口动态1.人口变化规律古代:人口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近代: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地球上的人口开始激增。
2.发展据乐观预测,世界人口在达到大约110亿时才会稳定下来。
3.限制人口增长的因素地球的资源、食物的生产是有限的。
4.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和目标(1)人类生存的唯一出路:设法降低出生率,做到自我控制。
(2)目标:使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
5.全球人口增长带来的警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不能按指数增长无限地增长下去。
思考近百年来我国人口为什么持续增长?答案(1)生育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
(2)人口基数过大。
探究1——实例分析下图是人口增长的过程,思考回答相关问题:(1)随着历史发展,人口增长速率越来越快,从种群的特征角度分析其原因是出生率升高,死亡率下降。
(2)生物种群增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吗?为什么?答案不完全适用。
因为人口数量问题,既有自然生理基础,又受社会因素制约,故生物种群增长规律并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3)近几十年来,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城市人口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4)人口增长的后果: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的环境容纳量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增大;自然界中,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因此,我国采取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是推行计划生育,降低出生率。
探究2——理性思维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1)人类的生存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是有限的,过度利用使其大量减少。
(2)人口增加,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和经济发展,使污染物的总量增大,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影响了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
(3)大部分的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人口快速增长引起的,人口增长增加了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森林资源的压力,增加了对许多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压力。
例3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人口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曲线bB.产生曲线b与曲线a的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阻力不同C.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不可能为图中的cD.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当世界人口达到110亿时,种群数量可能继续增长答案 C解析因生态环境的资源、空间是有限的,故世界人口增长最终表现为逻辑斯谛增长,即图中的曲线b,A项正确;曲线a(指数增长)和b(逻辑斯谛增长)的差别就在于环境阻力不同,B项正确;当世界人口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超过K值后,会对生存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同时使K值下降,C项错误;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会继续增长而超过K值,但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很快会降到K值或K值以下,D项正确。
方法技巧人口增长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关系(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下:(2)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并不完全相同①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增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
②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
因此,人口增长规律又有其特点,如实行计划生育。
例4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答案 D解析人口数量还没有超出地球环境容纳量,A项错误;人不等同于动物,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并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B项错误;科技进步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C项错误;人口过度增长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由于资源短缺,人类就会盲目地开发和无休止地破坏自然环境,进而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D项正确。
1.下列关于生物圈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全部的无机环境B.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C.生活在深海热裂口的生物的能量来自于地热和硫化氢的氧化D.生活于副生物圈带的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孢子答案 A解析生物圈是指地球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而不是全部无机环境。
2.关于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的原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提供正常运转的动力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C.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D.人类的活动不会影响生物圈的稳态答案 D解析生物圈虽然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但其稳态仍然会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人类要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各地普降酸雨B.二氧化碳过量排放C.生物多样性下降D.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有限答案 D解析人口数量急剧膨胀,人类消耗的各种资源会越来越多,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也会越大,为了保证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
其中人类要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有限。
4.预计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会达到83亿。
预测人口增减动态主要取决于( )A.种群密度B.种群年龄结构C.种群性比率D.出生率和死亡率答案 B解析年龄结构是用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同样适应于人类。
5.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使淀粉转化成可再生能源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护粮食稳产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的种植面积答案 C解析题组一生物圈的概念和功能1.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圈在大气中扩展B.生物圈扩展至海底C.生物圈包括所有的生物D.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很厚的一层答案 D2.有关生物圈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太阳能是生物圈赖以生存的能量基础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C.生物圈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接通了物质循环的回路D.生物圈的调节能力反映在一种生物灭绝后有新的物种产生答案 D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太阳能是生物圈赖以生存的能量基础,生物圈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接通了物质循环的回路,使生态系统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决定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物灭绝后有新的物种产生与自我调节能力无关。
3.生物圈稳态的维持是由于( )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B.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功能C.生物种类多D.人们自觉维护生物圈的稳态答案 B解析生物圈的稳态是由于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功能,使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长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题组二人口增长的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4.2010年11月,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预测人口数量未来动态变化时,主要的信息来自( )①男女性比率②年龄结构③人口密度④现有人口数量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②答案 D5.人类对环境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A.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B.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C.减少对环境物质和能量的索取D.协调人类自身发展、生产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答案 D解析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自然、经济和社会持久而协调地发展。
6.关于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答案 A7.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人口数量持续大幅度增长,造成在我国有限的国土中人口密度过大的直接原因是( )A.年龄结构B.出生率和死亡率C.性比率D.迁入率和迁出率答案 B解析对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当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