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佛在何处
《小窗幽记》经典名句语句摘抄赏析

《小窗幽记》经典名句语句摘抄赏析《小窗幽记》作者:陈继儒《小窗幽记》简介:《小窗幽记》儒家通俗读物,一名《醉古堂剑扫》,十二卷,格言警句类小品文。
全书始于“醒”,终于“倩”,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
它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一再为读者所关注,其蕴藏的文化魅力,正越来越为广大读者所认识。
全书共分为12卷:卷一集醒卷二集情卷三集峭卷四集灵卷五集素卷六集景卷七集韵卷八集奇卷九集绮卷十集豪卷十一集法卷十二集倩。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所处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也在急速变化中。
面对这复杂多变的环境,我们不禁要喟叹,现今不仅做事难,做人更难。
处世之道,就是为人之道,今天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就得先从如何做人开始。
明白怎样做人,才能与人和睦相处,待人接物才能通达合理。
这确实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而在如何立身处世方面,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光明之路,他归纳出的“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四法,建议人们保持达观的心境,平和地为人处世,对后人影响至深。
《小窗幽记》经典名句语句摘抄赏析1、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
——陈继儒《小窗幽记》2、留七分正经以度生,留三分痴呆以防死。
——陈继儒《小窗幽记》3、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
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终不失性。
——陈继儒《小窗幽记》4、花开花落春不管,拂意事休对人言;水暖水寒鱼自知,会心处还期独赏。
《小窗幽记》5、以忍制己情,以恕制人情。
——陈继儒《小窗幽记》6、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陈继儒《小窗幽记》7、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机息忘怀磐石上,古今尽属蜉蝣。
——陈继儒《小窗幽记》8、志要高华,趣要淡泊——陆绍珩《小窗幽记》9、气收自觉怒平,神敛自觉言简,容人自觉味和,守静自觉天宁。
清代诗坛上的两位“诗佛”

清代诗坛上的两位“诗佛”作者:周芳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8年第06期说起中国诗史上的“诗佛”,大家会马上想到王维,“诗佛”这一名号俨然已成为王维的专属。
其实,清代诗坛上也有两位诗人以“诗佛”著称,其中一位乃大名鼎鼎的才子袁枚,另一位则是与龚自珍、魏源等人并称“薇垣五名士”的江西诗人吴嵩梁。
袁枚的“诗佛”称号见于《随园诗话·补遗》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蒋心余太史自称“诗仙”;而称余为“诗佛”,想亦广大教主之义。
弟子梅冲为作《诗佛歌》云:“心余太史不世情,独以诗佛称先生。
先生平生不好佛,攒眉入社辞不得。
佛之慈悲罔不包,先生见解同其超。
佛之所到无不化,先生法力如其大。
二声忽作狮子吼,喝破炎摩下方走。
天上地下我独尊,双管兔毫一只手。
人间游戏撒金莲,急流勇退全其天。
小仓山居大自在,一吟一咏生云烟。
有时披出红袈裟,南天门边缚夜叉。
八万四千宝塔造,天魔龙象争纷挈。
有时敷坐如善女,低眉微笑寂无语。
天外心从何处归?鹊巢于顶相尔汝。
眼前指点说因由,千山顽石皆点头。
三唐两宋摄其总,四大海水八毛孔。
一心之外无他师,六合以内皆布施。
先生即佛佛即诗,佛与先生两不知。
我是如来大弟子,夜半传衣得微旨。
放胆为作《诗佛歌》,愿学佛者从隗始。
”蒋心余即蒋士铨,江西人,与袁枚、赵翼号称“乾隆三大家”,官至翰林院编修,后辞官,任安定等书院讲席,工诗文、曲,著述甚丰,与袁枚交好,临终前曾为自己的诗集向袁枚索序。
此事在《随园诗话》卷八有载:“心余手持诗集廿卷,向余云:‘知交遍海内,作序只托随园。
’”蒋士铨对袁枚的诗歌非常推崇,以“诗佛”来赞誉袁枚在乾隆诗坛的教主地位。
此处“诗佛”即“诗中之佛”的意思,故而袁枚的弟子作《诗佛歌》也是从袁枚在乾隆诗坛的地位、影响力及天纵的诗才和转益多师、论诗不拘唐宋等方面对袁枚的“诗佛”称号进行解析。
首先看袁枚在乾嘉诗坛上的地位与影响力。
袁枚天才纵横,在乾隆诗坛以“性灵”为旗帜,广交诗坛名流如沈德潜、蒋士铨、曾燠、洪亮吉等人,唱和对象遍及南北,在乾隆诗坛掀起一股性灵诗风,追随者众,声望一时无两,确实无愧“广大教主”之誉。
到佛门心静的句子精选88句

1、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2、有生灭心,有相续心。
3、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4、要去掉自私自利的念头,时时增长好的念头,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成就,就是净土,就是佛。
5、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6、你硬把单纯的事情看的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7、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8、不放弃、不奢望,经历生活的每一件小事情,也愿意做一些小事情。
小小的生活,一样能活出宽宽的天地。
9、若有人有法,则是邪魔外道见解也。
10、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
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11、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12、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13、发自内心的去为众生着想,为众生服务,所求的自然就有,否则,你什么也得不到。
14、所谓学问,在于治事,事不治,纵学无益;所谓佛法,在于治心,心不治,纵修无成。
15、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16、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17、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18、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点。
19、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无钱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20、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有关佛门静心文案1、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2、失去了鸭子,你会急忙找回来,失去了良心,却不见有人着急。
3、什么是吉祥圆满?身心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和睦就是吉祥圆满。
4、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5、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
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6、面子做的再风光,也不过是感官上的一时虚荣,买不到内心真正的安宁与喜乐。
你们敢说“我是佛”吗

历代高僧大德开悟诗100首

历代高僧大德开悟诗100首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无尽藏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
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文偃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
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郎来。
——安分庵主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香严智闲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神照本如不是风幡不是心,迢迢一路绝追寻。
白云本自无遗迹,飞落断崖深更深。
——草堂清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本寂万境万机俱寝息,一知一见尽消融。
闲闲两耳全无用,坐到晨鸡与暮钟。
——石屋清珙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
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
——石屋清珙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灵澈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永嘉玄觉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
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
——志芝山高不碍白云飞,竹密不妨流水过。
——大慧宗杲湖上春光已破悭,湖边杨柳拂雕栏。
算来不用一文买,输与山僧闲往还。
——道济藏身无迹更无藏,脱体无依便厮当。
古镜不磨还自照,淡烟和露湿秋光。
——草堂清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吴承恩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觉海法因庵主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
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法演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柴陵郁禅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慧开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古灵神赞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
精明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虚堂智愚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小窗幽记》全文陈继儒(明)

《小窗幽记》全文陈继儒(明)卷一集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
今世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无一人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而天下竟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酲,集醒第一。
倚才高而玩世,背后须防射影之虫;饰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胆之镜。
怪小人之颠倒豪杰,不知惯颠倒方为小人;惜吾辈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见吾辈。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
澹泊之守,须从秾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莫过高,当原其可从。
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
遇嘿嘿不语之士,切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徒,应须防口。
结缨整冠之态,勿以施之焦头烂额之时;绳趋尺步之规,勿以用之救死扶伤之日。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彼无望德,此无示恩,穷交所以能长;望不胜奢,欲不胜餍,利交所以必忤。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阨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澹泊之士,必为秾艳者所疑;检饰之人,必为放肆者所忌。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
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好辩以招尤,不若讱默以怡性;广交以延誉,不若索居以自全;厚费以多营,不若省事以守俭;逞能以受妒,不若韬精以示拙。
费千金而结纳贤豪,孰若倾半瓢之粟以济饥饿;构千楹而招徕宾客,孰若葺数椽之茅以庇孤寒。
血脉论原文译文

血脉论原文译文达摩祖师《血脉论》原文与白话(二)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
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如果离开众生性,另外还有佛性的话,那佛现今在哪里呢?所以众生性就是佛性。
而佛性外没有佛,佛就是佛性。
除了这个佛性外,没有其他的佛,佛外也没有佛性可得。
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利,得成佛否?问题:如果没有明心见性,透过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累积福报,可以成佛吗?答曰:不得。
回答:不行。
又问:因何不得?问题:为什么不行?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成佛须是见性,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
若是佛,不习外道法。
回答:若有一法可得,就是有为法,就有因果,就会受报,就落入轮回,就有生死,到什么时候才能成佛呢?成佛必须明心见性,如果没有见性,任何的因果循环报应等等话题,都是外道邪法。
成佛是不修行外道邪法的。
佛是无业人,无因果。
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
但有住着一心一能一解一见,佛都不许。
佛是不受业力控制的人,也超越因果的影响。
如果说成佛有任何一法可得,那就是谤佛,凭借外道法怎么能成佛呢?只要落入任何一个心念、一个能所、一个见解、一个知见,成佛都是不许可的。
佛无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
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怠,佛是无作人。
佛没有持戒或犯戒的困扰,因为佛的心性原本空寂,佛也不执着分别污秽或清净,对于诸法也没有修行或印证的念头,也不落入因果报应的影响。
佛不刻意持戒、修善、造恶、精进、懈怠,佛不染着一切法,不造作一切业。
但有住着心。
见佛即不许也。
佛不是佛,莫作佛解。
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心。
只要心有所住着,就不可能成佛。
心外的佛不是佛,不要认为心外有佛。
如果不了解这个真义,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无法了达本心。
罗梦鸿宗教修行过程的心理学解读

罗梦鸿宗教修行过程的心理学解读作者:王安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9年第03期【摘要】罗教经典《五部六册》之中记载了罗梦鸿幼年丧失父母,青年离家从军的早年经历,以及在宗教修行过程中及宗教修行结束后经历和达到的各种心理状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罗梦鸿的早年经历激发了他的宗教追求,并规定了这种追求的具体形式;而罗梦鸿在宗教修行这体验到的心理状态,也与詹姆斯、马斯洛等人的理论有相同之处。
【关键词】罗教;宗教心理学;《五部六册》罗梦鸿是明代中叶的宗教家,由他创立的罗教(或称无为教)乃是明清时期影响最为广泛的民间宗教之一。
在罗教的根本经典——《五部六册》之中,罗梦鸿完整地阐述了他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以及从“苦闷”到“悟道”的过程,是研究民间宗教的创立者及信徒心理状态活动变化的宝贵资料。
同时,从宗教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罗祖因长期沉浸于各种消极情绪之中而开始追求宗教,并最终经由宗教修行消解自己的消极情绪这一过程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宗教皈依过程,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因此,本文试图以宗教心理学的视角,将《五部六册》及其他资料中记载的罗梦鸿宗教修行过程作为一个心理学案例进行分析。
一、罗梦鸿的早年经历1、幼年丧失父母在《苦功悟道卷》中,罗梦鸿曾提到自己幼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和这段经历对他造成的巨大影响:叹人身,不长远,心中烦恼;父母亡,一去了,撇下单身。
幼年间,无父母,成人长大;无依靠,受苦恼,多受栖惶。
痴心肠,想父母,长住在世;忽然间,父母亡,痛苦伤情。
[1]从这段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早亡和生活的压力使得幼年的罗梦鸿长期处于“烦恼”、“苦恼”、“栖惶”、“痛苦伤情”等负面情绪之中。
而幼年时这一段悲惨的经历也使他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让他对死亡有了深刻的恐惧感:想父母,不见了,烦烦恼恼;想生死,轮回苦,叹杀人心。
忽然间,亡故了,生身父母;又不知,我死后,何处脱生。
[2]从罗梦鸿后来的经历来看,这种恐惧感是他最终寻求宗教慰藉的主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佛在何处 ? 他一摸,师父已经没了呼吸。 师父!你怎么啦?他大声喊,泪流 满面。他始终不解,师父究竟是怎么啦? 突然圆寂。 他轻轻摘下师父身上的袋子,倒出经 文,同时,倒出师父藏着的食物——一个 风干的馒头,坚硬如铁,上面有白白的压 印。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佛在何处 ?
这,就是师父偷吃的东西。师父人老牙松 ,咬不动,才会发出啧啧的声响。 师父是饿死的。 师父一直不吃食物,是想留给自己吃啊。 他抱住师父的尸体,嚎啕大哭。 第二天,弟子没再去雷音寺。他带着师父 的尸体,回到中原,回到古刹,每天坐在佛塔 前,念经参禅外,就外出行医。在师父身上, 他领会到,佛不在雷音寺,存在于自己方寸之 间。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佛在何处 ?
天又黑了,一轮明月升起来。 沙漠上的月光,干净如一团水 。 两粒人影,在沙漠上移动,犹如 两粒细沙扔入大海,小的可怜。 终于,宿营了。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佛在何处 ?
师父盘腿而坐,一掌竖起,一手 数着念珠,嘴中喃喃而语,做起晚课 。 弟子见了,笑了一声——讥笑。 弟子说,只要心中有佛,何必如此。 师父无言,仍仰首向天,恍如如 来。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佛在何处 ?
又一轮太阳升起时,他们上路了。弟 子边走边问师父,佛在哪儿?师父喘着气 ,告诉他,佛在这儿。一边说,一边指着 心。 如果,一个人抛开另一个人,独吞食 物,这个人心中有佛吗?弟子问。 师父摇头,一脸灰白。 如果,是师父抛开弟子呢?弟子又是 一脸笑。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佛在何处 ? 阿弥陀佛!师父不答,喧声佛号。 弟子说,师父,我告诉你,这人该下 地狱。弟子不忍心说,可是忍不住要说, 不然,憋得难受;不然,他一见师父那悲 天悯人样,心中就憋得慌。 师父越走越艰难,一步一步挪动。弟 子白白眼,心想,装吧,打中要害了。
佛在何处 ? 弟子在心中哼了一声,装模作样。他 知道,等他睡后,师父就会起来,就会从 自己袋中掏出食物,悄悄的吃着:一连三 天了,都是这样,错不了。 一个师父,抛开弟子吃独食,佛祖 ——佛祖在哪儿?还大德高僧呢?弟子一 脸鄙夷,用罢斋饭,也睡了。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佛在何处 ? 沙漠里,只有月光,一望无际。 弟子猜得没错,师父轻轻咳嗽一声, 发现弟子已睡,发出均匀的呼吸声。师父 悄悄从怀中掏出食物吃起来,啧啧有声, 怕弟子醒来发现,一直,他都侧着身子, 躲在暗影中。 弟子的眼角,落下两滴泪。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佛在何处 ?
弟子道,吃点斋饭吧。 他打开袋子,里面的食物渐渐见底。 师父念罢经,道,你吃吧,我不饿。 弟子道,真的不吃? 师父点点头,无言躺下。 弟子拿出食物,大口吃起来,太饿了 ,虽是冷饭团,可仍津津有味。师父悄悄 睡了,打起鼾声。月光照在身上,一片恬 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佛在何处 ?
他没扶师父,当前先行。 师父是上午倒下的,张大了嘴,想喊,没 喊出来。 弟子心里有点后悔,觉得自己过分了,一 个老人,偷着藏点可口的食物,自己实在不该 那样。 他道,师父,我错了。 师父微笑着,摇着头。他让师父喝水,师 父不,他让师父吃东西,师父也摇头。师父就 那样盘腿坐在沙漠上,双掌合十,一脸佛样。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老师讲解正能量
师父无言的大爱 ,让弟子 学会了感恩。感恩,并不一定 都要事关生死。感恩,可以从 点滴做起,一次车上的让座, 一次雨中的伸手相搀,一杯清 水,一把雨伞,都会有感恩的 光泽闪耀。只要你能常怀一颗 感恩之心。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谢谢欣赏!
真诚邀请全体英华师生提供宝贵素 材,一经采用,均有纪念品。致谢! 世纪英华实验学校德育处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三年级)
理想励志教育
制作人:徐大荣
08、佛在何处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佛在何处 ?
一匹骆驼,两个人,从铁红 的夕阳下踢踢踏踏而来。 一个是师父,一个是徒弟, 师父是在徒弟的要求下,准备去 雷音寺寻佛的。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佛在何处 ?
沙漠好大啊,一眼望不到边 ,没有草,没有树木,没有水, 甚至没有鸟鸣。他们在沙漠上已 经走了好多天了,可是,至今, 仍不见沙漠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