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市级融合媒体平台与各级应急广播系统对接

合集下载

关于山区村镇发展应急广播指挥系统和接入市级电台调频广播整合方案的探讨

关于山区村镇发展应急广播指挥系统和接入市级电台调频广播整合方案的探讨

关于山区村镇发展应急广播指挥系统和接入市级电台调频广播整合方案的探讨应急广播系统是市县区多级平台的分级管理统一监控的一项防灾宣传管控工程;电台广播系统主要是市级广播电台的FM无线调频信号,本文探讨的是将二套广播系统科学合理融合的方案探讨。

标签:山区应急广播电台整合方案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及时、准确、客观地向社会提供权威的预警信息,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及其造成的危害,建设贫困地区应急广播系统是一项非常必要的民生工程。

同时,由于陕南等山区山大沟深,普通广播电台调频信号无法覆盖到山区村镇,如何减少项目重复投资,利用并升级拓展应急广播系统,使得广播电台信号能够接驳至应急广播系统中,让广大山区欠发达村镇能够和城市居民一样收听无线广播电台,并做到普通时段收听电台新闻节目,非常时段能够切换广电系统应急广播平台发布应急广播信息,在实际施工建设中,摸索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一、方案总体功能应急广播系统依托本地有线数字电视覆盖网络,满足市、县、乡(镇)、村用户共用要求,具备应急信息播发功能,通过室内、室外接收终端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播发应急广播信息或直接切播应急语音。

1.应急部门信息播发:能够接收本地应急部门发布的应急信息,根据发布要求制作成应急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在系统中进行播发,按照应急部门的覆盖要求面向指定的地区及时传送应急信息。

2.预留接口,从市级平台接入广播电台调频广播信号和管理数据。

实现远距离传输和监控回传功能。

3.本地应急语音切播和调频广播:在紧急情况下,本地行政负责人在经过系统授权认证后,可以通过电话讲话、短信语音合成或话筒喊话等方式直接向本辖区群众传送紧急通知语音;将通过专网传输的电台调频信号,通过多组调频发射设备,在村节点进行调频信号发射。

4.优先级控制:系统应具备播发优先级的控制机制,应急广播的级别高于日常广播,在多级系统同时播发时,综合考虑行政层级和突发事件类型等级等因素,按照合理的播发排序策略实现日常广播和应急广播的有序播发。

媒体融合趋势下应急广播体系的建设

媒体融合趋势下应急广播体系的建设

媒体融合趋势下应急广播体系的建设摘要:应急广播系统在灾害事件处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媒体融合背景,建设全新的应急广播体系,能在动员指挥、协调救援的基础上,实现灾害预防以及信息服务的有机统一。

本文在阐述应急广播体系内涵及应用问题的基础上,就媒体融合背景下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路径展开分析,并思考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中的注意事项,期望能进一步提升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应用质量,为灾害事件的应对处理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媒体融合;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信息时代下,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趋势,基于融媒体背景,构建应急广播体系,能实现应急救援信息传播渠道的持续优化,这对于减小灾害事件的危害具有积极作用。

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尚存在一定问题,有必要创新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路径,实现其与融媒体环境的高度吻合。

一、应急广播体系内涵及应用问题1、应急广播体系内涵灾害事件本身具有突发性、危险性、社会性的特征。

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灾害事件不仅包含自然灾害、意外事件,而且涉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诸多类型。

这些灾害事件会打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对于人们的生活生产及生命财产安全产生较大影响。

作为应对灾害事件的重要手段,应急广播能通过广播的形式,快速地发布灾害事件的相关信息,这对于救援工作动员指挥、协调管理和灾害预防具有积极作用。

譬如,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国积极发挥应急广播系统作用,通过应急广播及时播发各级有关精神、相关通告和疫情防控知识,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加深了群众对疫情的理解,确保了疫情防控的科学性、有效性。

基于应急广播体系在灾害事件处理中的突出能力,还需要实现应急广播与融媒体环境的有效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急广播系统作用,实现灾害事件的有效预防和应对[1]。

2、应急广播体系应用问题应急广播体系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了灾害事件的应对处理效率和质量。

但现实情况是,现阶段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应用中尚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有的地方会通过应急广播系统发布一些并不紧急的信息,或者所发布的信息与本区域无关联,降低了应急广播信息的针对性、权威性和应用性,致使群众产生了信息接收疲劳问题。

基于国家、市、县三级平台联网联动联播的全域应急广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国家、市、县三级平台联网联动联播的全域应急广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国家、市、县三级平台联网联动联播的全域应急广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 要】 为深入推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宁波广播电视集团联合开展了国家应急广播预警信息发布试验项目。

项目在已建成的宁波市应急广播平台基础上,探索建立中央、市、县三级联网联动联播工作机制。

系统通过覆盖全市的应急广播网络,验证三级应急广播系统联网联动的多模式联播能力。

本文详细介绍了项目的建设思路、系统架构、播发策略及试验应用情况,并对做好全域应急广播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 全域应急广播,联网联动联播,多模式播发【中图分类号】 TN93/94 【文献标识码】 B【DOI编码】 10.16171/ki.rtbe.20210002001【本文献信息】庄奇斌,陈起来.基于国家、市、县三级平台联网联动联播的全域应急广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广播与电视技术,2021,Vol.48(2).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Global Emergency Broadcasting Mode withNetworking, Linkage and Simulcast Based on National, City, and CountyThree-level PlatformZhuang Qibin, Chen Qilai(Ningbo Radio and TV Group, Zhejiang 315000,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emergency broadcasting system, China National Radio and Ningbo Radio and TV Group jointly launched national emergency broadcasting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release test project. Based on built Ningbo Emergency Broadcasting Platform, the project explor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hree-level networking linkage simulcast working mechanism of national, city and county levels. Through emergency broadcasting network covering the whole city, three-level networking linkage emergency broadcasting system showed multi-mode simulcast ability. This paper introduces construction ideas, system architecture, broadcasting strategy and experimental application of the project in detail. And suggestions about Global Emergency Broadcasting are also given in this paper.Keywords Global emergency broadcasting, Networking linkage simulcast, Multimode broadcasting庄奇斌,陈起来(宁波广播电视集团,浙江 315000)0 引言应急广播是指当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部门利用广播电视系统向公众发布应急信息的方式[1]。

应急广播 对接方案

应急广播 对接方案

应急广播对接方案以应急广播对接方案为标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和阐述。

一、引言应急广播系统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安全通信工具,用于在紧急情况下向广大民众传达相关信息和指导。

然而,由于各地区和各个系统之间的技术差异以及信息传递的复杂性,如何实现应急广播对接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应急广播对接的意义应急广播对接的目的是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互通和无缝衔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准确地向广大民众传递相关信息。

这对于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减少人员伤亡、保护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应急广播对接的挑战实现应急广播对接面临着以下几个挑战:1. 技术差异:不同地区和不同系统之间存在着技术标准和协议的差异,导致信息传递的障碍。

2. 数据格式:各个系统对于数据的格式和编码要求不同,需要进行格式转换和兼容处理。

3. 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在紧急情况下,信息的传递需要及时可靠,对应急广播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应急广播对接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应急广播对接的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解决方案:1.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协议:各地区和各个系统可以共同制定和遵守一套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协议,以便实现信息的互通和共享。

2. 引入中间件:通过引入中间件技术,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和兼容,确保信息的正确传递。

3.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各个系统可以将信息上传至平台,并通过平台进行信息的分发和传递,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

4. 强化网络安全保障:应急广播系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需要加强网络安全保障措施,防止信息被篡改或泄露。

五、应急广播对接的实施步骤实施应急广播对接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调研和需求分析:了解各地区和各个系统的需求和技术现状,明确对接的目标和要求。

2. 制定技术标准和协议:在各方共同参与下,制定一套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协议,明确数据格式和传递方式。

3. 建设对接平台:建设一个应急广播对接平台,实现数据的转换、兼容和传递功能。

媒体融合时代农村应急广播的新需求和发展趋势

媒体融合时代农村应急广播的新需求和发展趋势

媒体融合时代农村应急广播的新需求和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时代给传统农村应急广播带来了新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农村地区作为信息传播的薄弱环节,亟需加强农村应急广播的建设和改进,以提高农村群众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应急能力。

媒体融合时代农村应急广播的新需求是多元化和个性化。

传统的农村应急广播主要通过广播电台进行广播,在内容和形式上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农村群众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农村群众对不同领域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并且对信息的获取速度和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

农村应急广播需要通过媒体融合的方式,将传统广播与互联网、移动通讯等媒体进行融合,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媒体融合时代农村应急广播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和智能化。

传统的农村应急广播主要采用模拟技术进行广播,信号传输质量较差,容易受到地理环境和天气的影响。

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农村应急广播带来了更好的信号传输和覆盖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农村应急广播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方式进行内容推送和预警,提高广播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媒体融合时代农村应急广播的新需求是互动性和参与性。

传统的农村应急广播是单向传输信息的,缺乏与受众的互动和参与,无法满足农村群众的参与意愿和表达需求。

而媒体融合时代的农村应急广播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微信等互联网平台进行互动,让受众参与到广播的内容生产和传播中来。

农村应急广播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组织线上和线下的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农村群众的应急意识和能力。

第四,媒体融合时代农村应急广播的发展趋势是整合化和联动化。

传统的农村应急广播主要由广播电台负责,缺乏与其他应急资源的联动和整合。

而媒体融合时代的农村应急广播需要与政府、公安、气象、救援等多个部门进行联动,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整合。

通过整合不同媒体和应急资源,可以提高农村应急广播的效率和应对能力,更好地为农村群众提供应急服务。

媒体融合时代给传统农村应急广播带来了新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应急广播与新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中的融合之道

应急广播与新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中的融合之道

应急广播与新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中的融合之道应急广播与新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中的融合之道摘 要: 在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中,广播特有的容灾抗毁能力使其不可替代,应当建设基于广播㊁融合其他媒介的应急广播体系㊂应急广播的使命㊁应急信息传播的特殊性㊁新媒体的传播环境,共同决定了应急广播与新媒体融合互补的必然趋势㊂在智媒化浪潮中,应急广播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使未来的应急信息公共服务更加精准㊁智能㊂但无论与什么媒介㊁技术相融合,应急广播都需坚守以人为本的理念㊂关键词:㊀应急广播㊀新媒体㊀融合㊀智媒化㊀以人为本建立统一联动㊁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 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㊂ 十二五 十三五 两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也都将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纳入其中,要求 为全民免费提供基本的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 ①, 提升面向公众的突发事件应急信息传播能力 ②㊂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㊁事故灾难㊁公共卫生事件㊁社会安全事件四类㊂③ 应急广播是指在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广播方式向公众提供应急信息的一种应急手段 ④,即EmergencyRadioBroadcasting,强调利用传统广播频率及农村大喇叭㊁校园广播㊁楼宇广播等播发应急信息㊂同时,应急广播还有一层广义的概念,即EmergencyBroadcasting,是指将应急信息通过广播㊁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㊁电信网等新媒体进行传播㊂⑤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速融合的背景下,整合多种媒介渠道,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㊁物联网等新技术,提高突发事件㊁灾害预警㊁应急知识㊁救援互助等信息的传播速度㊁精准度,是最大限度发挥应急广播公共服务功能,辅助国家现代治理㊁维护公共安全的必然要求㊂目前,我国对应急广播的研究探索与应用实践在自然灾害方面更为成熟,因此本文以自然灾害中的信息传播为研究主体,结合新媒体发展现状和智媒化趋势,探讨应急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之道㊂①②③④⑤‘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十二五 规划“㊂‘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十三五 规划“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家应急广播中心编‘应急广播探索实践“,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第1页㊂温秋阳:‘中国特色应急广播研究“,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4,第3 4页㊂一 应急广播的使命和融合新媒体发展的必然性(一)广播在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中的独特作用1 特有的容灾抗毁能力使广播具有不可替代性重大突发事件尤其是重大自然灾害往往造成交通㊁电力㊁通信等基础设施受损,电视㊁电信㊁互联网等传播渠道瘫痪且难以迅速恢复㊂而此时,受灾群众需要尽快知道发生了什么㊁该怎么做,政府部门需要及时发布信息㊁指导公众㊁组织救援,信息的传受双方都对应急信息服务有迫切的刚性需求㊂广播特有的容灾抗毁能力赋予其在重大灾害时较强的生命力,在一系列突发事件中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信息桥梁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 0级强震,交通受阻㊁电力和通信中断,灾区成为地理孤岛㊁信息孤岛㊂此时,只有广播的电波能够逾越重重障碍到达灾区,一位回北川老家休假的军人 从倒塌的房子里扒出收音机,打开,就听见中国之声 才知道这次汶川大地震是7 8级,后来更正为8 0级 ㊂①广播因为具有信号容易到达㊁接收工具简便㊁覆盖区域广泛的特点,成为灾区民众自救互助㊁沟通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灾区外民众了解灾情㊁协调救援的重要窗口㊂汶川大地震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广播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作用,传播学界与业界充分研究国外应急广播建设经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2012年底成立国家应急广播中心,承担起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建设㊁运行和维护工作㊂2013年四川芦山发生7 0级地震后,国家应急广播中心立即协同地方广播电台,带着调频发射机㊁汽油发电机等设备深入灾区,开办了 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 ,开创在灾区面向受灾群众提供定向信息服务的①‘汶川特大地震:我从废墟里刨出收音机“,国家应急广播网,http://www cneb gov cn/2016/07/25/ARTI1469439254816357 shtml㊂应急广播模式㊂搭建在帐篷里的应急电台成为当地政府的 大喇叭 ㊁百姓的 求助台 ㊁联动救援的 互动站 和灾区的 稳压器 ㊂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广播的容灾抗毁能力体现在以下几方面㊂一是无线电波可以远距离传输信号,即使交通受阻,也能从灾区外向灾区内广播消息㊂二是相对于其他媒介,广播设备被毁后容易恢复㊁成本低廉,能够迅速在灾区搭建应急电台㊂三是广播的接收终端简便且成本低,干电池收音机㊁手摇发电收音机等不受电力条件限制,这也是日本㊁美国等发达国家公众在应急包中必备的设备㊂这些特点令广播在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性㊂即使在新媒体层出不穷㊁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为确保极端状况下应急信息传播通畅,也应当建设基于广播㊁融合其他媒介的应急广播体系,充分发挥广播媒体的特殊作用㊂2 突发事件中需要以“广播方式”传播应急信息广播方式 一是指 一对多 的信息传播;二是指广播喊话这种强制收听的传达方式㊂在突发事件中,用 广播方式 发布信息㊁指导行动,能使传播效果最大化㊂在手机等移动终端普及的今天,发生突发事件时,可以通过电信㊁互联网发送紧急通知㊂但在大规模灾难中,手机通信的公共线路容易拥塞, 一对多 的 广播方式 则能一次性及时传播消息㊂同时,现阶段在某些场景下,广播仍是强势媒介,如农村大喇叭㊁车载广播和校园㊁景区㊁购物中心等公共场所的广播㊂在这些场景中,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利用广播喊话可以通过强制收听的方式有效地将应急信息传达出去㊂此外,广播还具有伴随性特点,能让公众边听事件动态㊁行动指南,边实施自救互救㊂在2012年北京 7∙21 暴雨灾害中,房山区十渡镇平峪村就是利用遍布全村的大喇叭反复广播汛情㊁指导村民和游客避险,使这个处在受灾最严重区域的村庄无一人伤亡㊂(二)应急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必然性1 融合新媒体,应急广播能够更好地履行使命及时㊁准确㊁全面地向公众提供包括突发事件播报㊁灾害预警㊁防灾减灾科普等在内的应急信息服务,辅助政府应急管理,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应急广播的使命所在㊂这就要求应急广播在最需要的地方发声,用最有效的手段传播㊂在基础设施和通信网络损毁的灾区, 永不消逝的电波 是更有效的传播方式,应急电台㊁应急广播节目应时应需开播,广播不可替代㊂而在灾后网络恢复的情况下,以及在 互联网+ 构建的新生活场景下,新媒体更能快速㊁精准地传播消息,信息的样态也比广播丰富㊂从汶川㊁芦山地震到2017年8月8日的九寨沟7 0级地震,技术发展使震后通信网络恢复速度明显加快,九寨沟地震中新媒体㊁新技术在信息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㊂一是智能化的信息编发流程极大提升了传播的时效性㊂基于全国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微博@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在震后5分钟发出自动地震速报;中国地震台网微信公众号在震后18分钟推送由机器人自动编写的综合文章,写作用时25秒,文章包括地震速报㊁震中地形㊁热力人口㊁周边村镇㊁震中简介等8个部分,客观翔实㊂二是基于移动网络㊁智能终端㊁社交媒体,UGC直播第一现场㊂身处九寨沟的人们和周边有震感地区的网友在微信㊁微博㊁QQ等社交媒体发布的动态成为这次地震的第一手信息,有高清摄像头的智能终端的普及㊁高速的移动网络也带来了组图㊁视频直播这种更具现场感的形式㊂新媒体㊁新技术改变了传播生态,今天的用户已经形成对移动终端和社交媒体的信息获取渠道依赖㊂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 72亿,其中97 5%的人是通过手机上网㊂这意味着经互联网传播的突发事件速报㊁灾害预警,几乎可以实时抵达每一个网民手上的终端,每个网民都可能拿起手机发布突发事件第一现场㊂融合新媒体,让应急广播在传统广电媒介之外,也能及时㊁响亮地发声,无一遗漏地为每一个人提供应急信息服务,这是新媒体时代应急广播实现使命的必然选择㊂2 应急信息传播有其特殊性,新媒体需要应急广播的权威发声而站在新媒体的角度看,自由无缰的网络平台上,真相和谣言共存㊁诘问与非难同在,其自身的传播环境,以及应急信息传播的特殊性,都决定了新媒体需要应急广播的权威发声㊂人人拥有话筒的网络世界,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这一方面便于当事人提供第一现场㊁发出求助需求和网友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也给虚假信息的出现甚至泛滥提供了机会㊂此外,海量信息碎片化呈现,即便有搜索引擎帮助过滤,筛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也需要耗费精力㊁考验判断力,不利于公众掌握事件真相及应对策略㊂同时,四通八达的互联网为信息传播加速,可能扩大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将萌芽阶段的危机放大㊁把谣言四处散播,推动危机再次升温㊂面临突发公共事件,不真实的灾情描述㊁不准确的应急指南㊁有偏见的观点等,既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也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社会混乱㊂因此,应急信息传播不容有失㊂目前,从国家层面到省㊁市㊁县,应急广播多由传统广播电台承办,其专业的采编能力㊁严谨的内容审发流程能够保证信息的真实㊁有效㊂应急广播融合新媒体,承担起网络世界里突发事件预警者㊁发布者㊁引导者和把关人的职责,能加快权威㊁实用信息的传播速度㊁扩大传播效果㊂应急信息传播不同于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具有特殊性㊂首先,传播对象特殊,应急信息传播主要针对灾区的受灾群众㊁突发事件的受影响者,重点满足紧急情况下公众对如何应急的信息需求㊂其次,传播内容特殊,主要传递与突发事件应对有关的信息,在报道灾情㊁事件的基础上,更侧重自救互救㊁防灾减灾等实用内容,不仅要让公众知道发生了什么,更要让公众知道怎么办㊂再次,传播策略特殊,应急信息传播要覆盖突发事件的事前㊁事中㊁事后等阶段,并根据各阶段灾情特点㊁民众需求,有侧重地提供预警与防灾科普㊁灾害中的自救措施㊁灾后生活指南㊁寻人寻亲服务㊁心理辅导援助等专业内容㊂在信息庞杂㊁缺少把关人的新媒体上,应急信息传播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必须有专业媒体的参与㊁应急广播的发声㊂国家应急广播在2013年芦山地震时便意识到在新媒体上延伸传播链条的重要性,目前已经建设网站(www cneb gov cn)㊁手机网㊁App,开设微博㊁微信,实时报道突发事件㊁定向推送灾害预警㊁分众化普及防灾知识㊁提供网络求助平台,逐渐深入受众日常生活,提供可靠实用的应急信息服务㊂二 应急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互补及智媒化展望(一)在融合互补中为应急广播赋予更多活力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中,传统广播和新媒体各有优势㊂传统广播拥有覆盖广泛㊁容灾抗毁的传播渠道,专业的受众分析㊁内容采编制作能力,长期塑造的权威公信力;新媒体具有即拍即传的实时传播特点,不受播出平台和时间限制的海量信息空间,以及实时交互的活跃用户㊂应急广播与新媒体融合互补,能够在保有传统广播优势的基础上,适应受众多元的渠道依赖㊁内容诉求,产生新变化㊁注入新活力㊂1 延伸传播链条无边界的网络空间能几近无限地扩展应急信息的传播平台㊁传播时间,弥补广播线性传播稍纵即逝的不足,突破每天24小时播出时间的客观限制㊂将传播链条延伸到新媒体上,可以有效提升应急广播信息的到达率㊂如今,受众更青睐从网络㊁社交媒体获取新闻㊁信息,渠道依赖已经形成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新闻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半年内通过社交媒体获取过新闻资讯的用户比例高达90 7%;而企鹅智酷在2016年的一项移动用户新闻消费行为调查显示,只有2 1%的受调查者选择广播为首要新闻获取渠道㊂①①彭兰:‘2016年新媒体发展关键词“,载崔保国编‘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第23页㊂2 占有更多资源利用新媒体,应急广播能获得海量信息,占有更多信息资源㊂传统媒体㊁广播电台依靠自身采编力量能够获得的信息有限,尤其面对不期而至的突发事件,人员限制㊁地理跨度㊁时间成本等都制约了应急信息的高效传播㊂融合新媒体,应急广播可以共享网友发布的大量第一现场㊁实际需求,这一宝贵资源能极大提升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性,没有任何媒体能比当事人更快捕捉第一现场㊂更重要的是,UGC的视角与传统媒体报道截然不同,当事者或目击者的主观视角能带来更 原生态 的现场感,增强应急信息的可信度㊁传播力㊂3 实现交互对话在传统广播的 一对多 ㊁线性传播过程中,很难实现与受众实时交流㊂但新媒体给了传播机构和受众随时对话的平台,两微等社交媒体与广播电视节目结合的形式已经非常多见㊂在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中,应急广播可以利用新媒体,通过与受众的互动掌握新闻线索㊁校正事件信息㊁了解个体需求和收集传播效果反馈,在对话式的传播中更快更全面地报道事件㊁更精准更高效地提供帮助㊂欧盟建立的公共预警系统AlertForAll中,就加入了新媒体筛选模块SNM,专门用来收集突发事件中推特㊁脸书等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发言,分析其反映的公众需求和情绪,辅助应急信息传播决策㊂①在应急广播与受众㊁受众内部的互动中,网友的信息消费能力还可以转化为集体行动力,给应急救援带来实际帮助㊂例如,国家应急广播在其网站㊁微博开设寻人版块,实时发布来自公安部的寻人信息,也接受网友的在线求助,将消息通过网友的互动扩散传播,很多孩子就是这样被线上㊁线下 人肉 找回家的㊂4 广播兼具精准性正如前文所述, 一对多 的㊁强制受众收听的 广播方式 在突发公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家应急广播中心编‘应急广播探索实践“,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第105页㊂共事件传播中不可或缺,声音媒介的伴随性也适合让受众在紧急状况下边听边行动㊂融合新媒体,可以让应急广播在保有 广播方式 的同时,兼备根据突发事件以及受影响人群的情况定制信息内容㊁传播方式的能力,更有针对性㊂例如,LBS技术已经让应急广播实现了基于用户位置推送信息的功能,在国家应急广播客户端内,用户可以看到周围的突发事件㊁预警信息,客户端未开启时也能收到主动推送的㊁可能影响自己的重要预警及防范知识,这是精准应急信息服务迈出的第一步㊂(二)应急广播的智媒化展望人工智能㊁云计算㊁物联网㊁VR/AR等技术召唤着媒体智能化时代的到来㊂ 十三五 规划纲要也提出人工智能是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主要方向㊂新技术㊁新产品让人们身边的物变得越来越 聪明 ,让人与机器的对话变多,对话方式趋向自然㊂未来,媒介不仅是广播㊁电视㊁电脑㊁手机,越来越普及的智能家电㊁可穿戴智能设备㊁智能汽车,以及渗透生活方方面面的智能物,都可以传递讯息㊁对话受众㊁采集数据㊂在智媒化的浪潮中,应急广播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还可以做得更多㊂1 更精准的“场景化”应急信息传播人们所处的场景(时间㊁空间㊁环境)和实时状态决定了其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和服务㊂今天,几乎所有的网民都是用手机上网,移动于不同的场景中㊂在 万物互联 的未来,每一个场景中的智能终端可能不只手机,智能家电㊁智能交通㊁智能楼宇和穿戴在身上的智能设备,共同感知着每一个人的实时状态㊂随着各种智能终端的普及和机器对人的感知能力的增强,对用户和其所在场景的分析将越来越精确㊂这能帮助应急广播更为精准㊁智能地洞察每一个个体在特定场景中对应急信息服务的具体需求,包括提示该场景可能或已经存在的风险㊁根据场景规划逃生路线和应对措施㊁提供防患未然的方法等㊂应急广播还可以基于场景㊁用户状态,选择恰当的信息传达方式,包括调动什么渠道㊁以什么策略发布㊁用什么形式呈现等㊂未来 万物皆媒 ,智媒化的应急广播将拥有无限的信息终端,覆盖人类活动的各种场景,为根据特定场景精准提供应急信息服务提供媒介基础,物联网㊁大数据㊁云计算则是技术驱动㊂ 场景化 的应急信息传播模式将更精准地把受众需要的信息,用最有效的方式送达㊂在2016年㊁2017年两次国家应急广播演练中,应急广播建设的 预警信息自动适配播发系统 分别模拟了四川㊁贵州的某个区域将发生洪灾,系统根据预警由弱到强的几种级别,制定了与影响程度㊁影响范围相匹配的信息流转模式和发布策略,是对 场景化 应急信息传播的初步尝试㊂未来,智媒化的应急广播将不仅预警某范围内要发生灾害,更精确到告诉不同地段㊁不同环境中的人应何时撤离㊁撤离路线,并根据网络轨迹㊁数据判断个体的年龄段㊁性别㊁是否残障等,做更细节的提示㊂2 更迅速的智能化应急信息处理人工智能进入传播领域带来了机器新闻写作㊂在2017年九寨沟地震中,中国地震台网还在实测阶段的机器人写稿引发热议,25秒的编写速度让人类望尘莫及㊂写稿机器人可以自动获取数据并组合成内容,极大缩减新闻采编时间,而且7ˑ24小时在岗,能够随时应对不期而至的突发事件㊂虽然目前机器写作被批评不够个性化㊁没有深度和质感,但在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中,需要准确㊁客观㊁迅速,让公众第一时间知道发生了什么,能为应急避险争分夺秒㊂因此,写稿机器人对于突发事件的发布和预警,其速度之快,弥补了人类的不足㊂智媒化的应急广播需要将人工智能纳入应急信息的整合分发流程中,在突发事件速报㊁灾害预警等对时效性㊁准确性要求极高的业务领域,让人工智能发挥应有的作用㊂目前,国家应急广播已经建设完成 智能语音播报语音库 ,采集了普通话㊁维吾尔语㊁藏语3种语言的超大量录音样本,通过前后端语法分析㊁音调处理等形成语音数据编码,将接收到的水利㊁地震㊁气象等预警信息文本,以秒级时间迅速转换为语音播报,减少了信息目的地进行翻译的环节,提高了传播时效性,也避免了中间环节过多而导致的信息传递失真㊂3 以声音为媒,聆听需求、对话受众声音,是传统广播唯一且全部的传播方式,是其优势所在㊂在新媒体兴起后,声音不再局限于传统广播,从网络电台㊁流媒体到智能手机的语音助手㊁智能音箱㊁智能遥控,声音在新媒体信息传播和互动中也具有重要价值㊂未来,人与机器的交互会越来越普及㊁频繁,并且追求自然㊁聪明的交互方式,而对话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交流手段,语音交互可能成为人机互动的标配模式㊂应急广播拥有以声音为媒的天然特性和专业优势,借助人工智能㊁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智媒化的应急广播可以开发能聆听用户需求并及时反应㊁能与受众对话并在对话中学习成长的新型信息产品㊂理想状态下,这类产品保有传统广播的接收能力,可以利用太阳能或动能发电,不受电力条件限制,以满足极端情况下多样化的接收信息的要求;响应国家应急广播系统的信息接收㊁播发指令,能够在需要时及时被唤醒,有效发出灾害预警,挽救生命;可以通过语音与用户对话,接收用户的指令和需求,并传输给应急广播系统处理,给予用户回应;最重要的是,能够在与用户的对话过程中,不断熟悉用户,进行机器学习,以提供日益精准的 场景化 应急信息服务㊂2017年,美国广播公司曾报道过一则新闻,一名男子在与女友激烈争吵时拔枪威胁,质问 你是不是报警了 ,家中的智能音箱误认为接到要求报警的指令,真的叫来警察救了女友㊂虽然事件解决得益于智能音箱在语音识别上的误差,但这也启示我们,智能终端㊁人机语音交互在应急广播信息服务方面的潜力值得挖掘㊂三 在融合中坚守以人为本的应急广播理念应人民之所急,在危难中发出最坚实可靠的声音,用充满温度的人文关怀守卫公众的幸福平安,是应急广播的使命所在㊂无论融合什么样的新媒介㊁新技术,应急广播的使命不变,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变㊂需要注意到,新媒体㊁新技术在为信息传播㊁公共服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制造新问题或让已经存在的问题加剧㊂应急广播在融合新媒体㊁借助新技术发展时,更需超越技术,正视其背后的阴影,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㊂在融合之道上,延伸新媒体传播链条㊁应用新型信息技术,都是为了更好地践行以人为本的应急广播理念㊂(一)警惕“数字鸿沟”,重视应急广播服务的公平性互联网㊁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导致 数字鸿沟 出现㊂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为55 8%,受上网技能缺失㊁文化水平和上网设施限制等因素影响,我国仍有近一半人口尚未享受互联网服务㊂这些不能拥有新型信息工具的人与深度互联网化的人群之间存在不容忽视的差距㊂这种差距造成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㊁青壮年与老幼残障人群不能公平地享有各类现代信息服务㊁公共服务㊂随着人工智能㊁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数字鸿沟 造成的不公平可能会持续甚至加深㊂而在我国,信息闭塞的偏远地区与自然灾害高发区高度重合,老幼残障人群也是突发事件中最易受到伤害的群体㊂应急广播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前沿㊁新颖,必须关注如何打破 数字鸿沟 ,充分调动我国广播㊁电视高达98 17%和98 77%的人口综合覆盖能力①,兼顾各个地区的传播条件及各个群体的信息需求,公平地为全民提供应急信息服务㊂(二)利用新技术,重视应急广播服务的安全性信息技术的发展驱动着媒介形态㊁传播生态的变化,应急广播需要利用㊁依靠新技术,让应急信息传播更加快速㊁智能㊁精准㊂但在依靠技术驱动发展的同时,还要做到不依赖技术,其必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㊂第一,无论多先进的技术都可能有漏洞,而应急信息传播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确保万无一失㊂应急广播与新媒体㊁新技术的融合发①‘新闻出版广播影视 十三五 发展规划“㊂。

县级融媒体中心与应急广播系统对接技术分析

县级融媒体中心与应急广播系统对接技术分析

县级融媒体中心与应急广播系统对接技术分析摘要:随着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以及有关的政策体系的逐步健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已经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它在基层的舆论宣传和新闻信息的传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农村应急广播是一项具有应急性质的重要保障项目,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项目,它对农村应急广播的建设与运作有着极高的要求。

在对有关概念进行简单介绍之后,本文对县级融媒体中心与应急广播系统对接的技术流程进行了分析,并对技术实现要点进行了明确,为有关的建设活动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中心;应急广播;系统对接;技术分析1、县级融媒体中心与应急广播系统对接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及时、准确地接收新闻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在建立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过程中,工作的重心通常集中在传统的电台和新媒体的发展上,但是,对于与之相适应的应急广播系统,却未引起重视。

但是,在社会生产、生活的运作体制中,因为社会治理的不断健全,因此,在疫情防控、防汛工作和乡村旅游应急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广播媒体的运作。

不同于人们对电视、视频等媒介的“积极接受”方式,应急广播是以大众为主体,通过“广播”的方式对大众传播,其“声音”中的信息可以不分对象地覆盖。

因此,在新闻媒体中,应急广播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因此,应急广播系统是构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遵守相关部门的监管要求,加强应急广播系统与县级融媒体的有效联系。

2.县级融媒体中心与应急广播系统对接技术2.1对接思路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应急广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大喇叭这样的信息终端,使其能够即时地进行信息的传达,并起到其它媒介所没有的作用。

在将县级融媒体中心与应急广播系统相结合的过程中,要做到对普通新闻和紧急新闻进行分离,做到两种新闻方式的来源和对两种新闻的管理体系的完善。

其次,在资讯传递体系中,必须具备即时传递资讯内容至各类资讯终端机的能力,使资讯内容可即时传递至大众。

县级融媒体中心与应急广播系统对接技术探索

县级融媒体中心与应急广播系统对接技术探索

县级融媒体中心与应急广播系统对接技术探索发布时间:2022-05-07T13:40:43.996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1月2期作者:崔宜水[导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崔宜水杭州图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城乡建设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县级建立融媒体中心,开发新项目,规划建设应急广播系统,逐步推进融媒体各类项目的开展。

应用应急广播系统对接技术,提升系统运营效率,对接口操作及通信等功能进行优化处理,保障系统安稳运行。

本文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应急广播系统对接规划方案进行研究,对接技术、操作方法及接口协议进行分析,旨在加快县级融媒体中心项目推进,促进城乡建设发展。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中心;应急广播系统;对接技术;数据文件;接口协议前言:现阶段,党的十九大会议中针对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提出了明确要求,总书记在走访时对地区县级经济发展十分关注,对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规划和建设重要性做出宣导,鼓励县域发展融媒体项目,提升服务水平,为人们生活水平改善作出贡献。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构建应急广播系统,创建智慧广电平台,发挥服务和传播功能,实现融媒体创建价值,使城乡经济得到快速地发展。

一、县级融媒体中心应急广播系统对接技术规划方案(一)技术规划研究针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应急广播系统的构建,党政府设定项目建设重要目标,明确了应急广播建设对于推进国民经济水平提升的重要作用。

构建应急广播系统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思考问题:首先,县级地区缺少专业技术和设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扩展融媒体广播覆盖的范围,结合县域现状,明确具体全面覆盖的时间;其次,国家广电总局对于构建应急广播系统重任提出明确要求,需结合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计划,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贫困攻坚战中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帮助多个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现状,但依旧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发展县域经济,特别对于应急广播系统的建设,需要启动项目规划资金,做好财政补贴工作,保障各项工作能够得到切实有效地开展;经统计,在2020年初,我国多个县级地区实现了应急广播系统的全面覆盖,特别是新冠疫情的这几年,广播系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疫情发展情况通报、防疫工作情况公示等,通过广播平台可以向人们传递最新信息和资讯,使人们第一时间能够了解事态发展,做好防护[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市级融合媒体平台与各级应急广播系统对接
作者:谌帅陈筱潇高亚峰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30期
摘要:当前市级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存在接收疲劳感、对接不畅通和技术滞后等现象,需要优化对接方案,推动媒体业务一体化,平台标准化,扩大播控功能,注重扩展性,构建长效应急信息联通平台,构建全覆盖的接受终端,注重新技术和应用的引入等,全面提高各级应急广播系统的应对能力,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城市建设和民生。

关键词:市级融合媒体平台;应急广播系统;现状;对接
应对灾害风险的应急能力体现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如何构建高效的融合媒体平台和各级应急广播系统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它能够有效利用应急广播系统高覆盖、超稳定、可控性强等优势,提高城市服务社会和综合治理能力。

一、市级应急广播系统建设现状
在长期的实践中,各级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与时代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接收疲劳感
目前,市级应急广播系统存在一个信息接收疲劳感的问题,一些应急广播系统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发布非紧急信息现象,或者发布不是本城市应急信息的现象,这就容易导致信息受众接收的疲劳感,这就需要完善市级应急广播系统信息发布机制,建立起分级发布机制,从而提高应急信息发布的精准性。

(二)对接不畅通
目前,市级积极推动各级应急广播系统的定位与对接。

然而,由于各级应急广播系统之间的独立性与技术等问题,造成对接不畅通,突出地表现为应急广播平台对接不畅通,传输、传媒等机构不畅通,发射台与调配频道缺乏有效的互联等,对接不畅通直接造成应急信息流转困难,影响了应急广播系统效能发挥。

(三)技术滞后性
各级应急广播系统效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的稳定性,而要达到这一理想的目标,需要技术作为支持,借助技术手段降低应急广播系統的复杂性,从而提高各级广播电视传输的透明度,唤醒个人终端以及公共终端,以提高应对不同级别灾难的应对能力。

二、市级融合媒体平台与各级应急广播系统对接
各级应急广播系统必须要提高主动融合思想,善于利用融媒体优势,促进市级融合媒体平台与各级应急广播系统对接,以更好地发挥应急广播系统的应急效应。

(一)市级融合媒体平台与各级应急广播系统对接方案
市级融合媒体平台与各级应急广播系统对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基于对接的需要制定有效的对接方案。

对接方案要立足于市级广播电视、新媒体和通信等,主动迎合互联网+时代潮流。

首先,媒体业务一体化。

市级融合媒体平台与各级应急广播系统对接要基于媒体业务的多样化,能够利用新媒体融合的技术优势,打破各级应急终端之间的接入障碍,并且能够实现功能的一体化,例如语音视频和智能调度的一体化。

其次,平台标准化。

市级融合媒体平台与各级应急广播系统对接需要平台作为支持,这就需要提高各个平台和标准化程度,可以通过IP部署,采用标准的RDS、DSIP广播协议,这样不仅能够实现与上级广播应急平台的对接,而且能够实现关联性业务的对接。

第三,扩大播控功能。

传统的应急广播系统在传播信息时,存在单一化的局限性,市级融合媒体平台与各级应急广播系统对接要进一步扩大播控功能,建立“三多”播控体系:多级、多点、多方式。

第四,注重扩展性。

市级融合媒体平台与各级应急广播系统对接要具有前瞻性,能够根据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系统需求进行扩展性定位,扩展性主要体现在技术标准层面,不仅要符合当前国内外的主流技术标准,还要符合通用技术标准,从而使系统能够基于后续发展进行有效的升级。

(二)市级融合媒体平台与各级应急广播系统对接措施
市级融合媒体平台与各级应急广播系统对接需要相关的技术作为支持,这就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首先,构建长效应急信息联通平台。

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构建长效应急信息联通平台成为可能。

市级融合媒体平台与各级应急广播系统对接首先建立在民众应
急信息采集基础上,这就需要各级广播电视组织机构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诸如热线电话、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络社区等平台,从而确保应急信息得以采集和发布。

其次,构建全覆盖的接受终端。

应急信息发布后,信息覆盖率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这就需要构建全覆盖的接受终端,进一步融合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立体化的信息传输渠道,通过交叉式覆盖,拓展信息受众信息获取的路径,使信息盲区降低到最小程度。

第三,注重新技术和应用的引入。

市级融合媒体平台与各级应急广播系统对接本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因此,系统对接要注重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引入,包括移动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通过引入新技术,提高系统的技术含量,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对系统的监管能力等。

三、结语
总之,市级融合媒体平台与各级应急广播系统的对接,是提高市级应急处理能力的重要方式,也直接关系着我国政府在应对重要事件中的整体应对能力。

市级融合媒体平台与各级应急广播系统对接要做好方案设计,并针对对接的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不断提高市级应急广播系统的品牌影响力,并为国家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助力。

参考文献:
[1]温秋阳,覃继红,肖婧为.探索媒体融合下的应急广播发展之路 2015中国应急广播大会在京举办[J].中国广播,2015(07):34-34.
[2]章惠来.媒体融合时代应急广播新需求及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有线电视,2018(08):56-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