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 专题10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含解析)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突破:人口与城市含答案解析

人口与城市一、选择题读我国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A.①B.②C.③D.④2.③时期以后人口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技术人才外流B.生态环境恶化C.本地人口大量外迁D.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答案 1.A 2.D解析第1题,地区人口增长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迁移率。
图示时期内,①时期自然增长率最高,人口迁移率处在次高峰,两者的和在此时期最高。
所以选择答案A。
第2题,③时期以后,迁入图示地区的人开始减少,但仍然是迁入状态,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迁入人口开始减少,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2014·上海地理)我国人口迁移类型多种多样,对迁移人口的妥善安置,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回答3~5题。
3.从人口迁移类型看,下列情况属于生态移民的是()A.三峡库区居民外迁B.三江源牧民迁入城镇C.农村人口进城务工D.地震区灾民搬至异地4.三峡库区部分移民东迁沿海某地后,迁入地采取了“杂居”安置方式。
其深远意义是()A.改善移民原有的生活习惯B.增进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接触C.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D.便于移民的统一管理与服务5.三江源移民大多被安置到距离原居住地不远的城镇,这主要考虑到()①自然环境的适应性②迁入迁出地交通的便捷性③风俗习惯的相似性④保持牧民的原有生产方式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 3.B 4.C 5.C解析第3题,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或者修复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而进行的人口迁移;或是因一个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人们难以生存而进行的人口迁移。
三江源地区的大规模移民,是因三江源是中国最大的生态功能区和水源涵养地,对广大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生态屏障作用,由于人类活动加剧了这个地区生态的退化,采取自然修复的办法,将当地居民移往他处,有的迁入城镇,所以属于生态移民;而三峡库区居民外迁,是因三峡大坝的修建及蓄水,使上游部分地区淹没而引起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是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地震区灾民是因地质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专题训练及答案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专题训练及答案人口迁移的定义与分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根据迁移的原因和方向,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内部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和城市人口迁移。
内部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内部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
其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因素、就业机会、教育资源、自然环境等。
内部人口迁移对原居地和目的地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原居地可能出现人口流失、劳动力减少等问题,而目的地可能面临人口过剩、社会压力增加等挑战。
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家边界进行迁移。
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因素、战争与冲突、政治迫害、自然灾害等。
国际人口迁移对原居地和目的地的影响巨大。
原居地可能面临人口流失、人才流失等问题,而目的地可能面临社会多元化、经济发展等机会与挑战。
城市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城市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迁移。
主要原因包括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医疗条件、社交环境等。
城市人口迁移对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都有着重要影响。
农村地区可能面临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而城市地区可能面临人口过剩、城市扩张等挑战。
相关专题训练题及答案1. 内部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哪些?(答案: 经济因素、就业机会、教育资源、自然环境等)2. 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 经济因素、战争与冲突、政治迫害、自然灾害等)3. 城市人口迁移的影响有哪些?(答案: 农村地区面临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城市地区面临人口过剩、城市扩张等挑战)结论人口迁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对于理解地理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以上内容能为高考地理人口迁移专题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和思路。
2016年高考地理预测题及详解—人口的变化

2016年高考地理预测题及详解—人口的变化预测一:下图中甲、乙分别是某市1%人口抽样调查的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金字塔示意图。
该市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已提高到78岁。
读图回答1~2题。
1.甲图反映的该城市人口增长模式是( )A.原始型 B.传统型C.过渡型 D.现代型2.与流动人口相比,户籍人口( )A.劳动力数量较小 B.劳动力比重较大C.性别构成较合理 D.年龄构成较年轻解析:1.D 2.C 第1题,甲图中反映出该城市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已大为降低,人口出生率较低,同时该市的平均期望寿命已提高到78岁,这些都符合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第2题,乙图反映流动人口中青壮年所占比重较大,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较小;分析两幅图的横坐标数据,户籍人口中劳动力数量远比流动人口大;流动人口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户籍人口中男女比例基本平衡。
归纳总结:对于涉及以上重点的题目,应从以下方面分析:(1)对于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题目:一方面要看“三率”数值的高低,另一方面要看“三率”的变化趋势,二者结合判断较为准确。
(2)对于涉及人口迁移方向及原因的题目:从迁移方向来看,一般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不同,但就全球范围来看,影响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
(3)对于涉及环境人口容量的题目关键是明确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及其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其中资源因素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预测二: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统计分布图,图例1、2、3、4、5、6依次表示迁移量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
读图完成3~5题。
3.农村人口迁出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A.四川、重庆和湖北 B.四川、湖南和安徽C.重庆、湖南和江苏 D.重庆、湖南和江西4.影响图示区域农村人口迁出量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化水平 B.农业现代化水平C.交通条件 D.耕地日益减少5.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等省级行政区农村人口迁出量较低,其原因是( ) A.农村人口比例很低,已没有可供迁出的农业人口B.农村人口比例较高,大多通过建设新农村的途径加以解决C.农村人口比例较低,大多以省内人口迁移的方式转化为城市人口D.农村人口比例很高,大多通过就地实施工业化的途径进行人口转化解析:3.B 4.A 5.C 第3题,由图例可判断人口的迁移量多少。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专项练习题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专项练习题1. 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
人口迁移通常包括两种形式:内迁和外迁。
内迁指的是人口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而外迁是指人口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
2. 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哪些?人口迁移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些常见的原因包括:- 就业机会:人口迁移常常与就业机会有关。
人们可能会迁移到就业机会更多的地区,以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 教育和培训机会:人口迁移也可能是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或培训。
一些人可能会迁移到教育资源更丰富的地区,以获取更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 自然灾害:某些地区可能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如地震、洪水等。
在这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迁移到安全或更适宜居住的地区。
- 政治和社会因素:政治和社会因素也可能导致人口迁移。
例如,政治动荡、战争和冲突可能迫使人们逃离家园。
3. 人口迁移对原居地和迁入地有什么影响?人口迁移对原居地和迁入地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在原居地方面:- 人口减少:如果大量人口迁出,原居地的人口数量将减少。
这可能导致经济活动减弱,社会服务减少等问题。
- 劳动力流失:人口迁移可能导致劳动力的流失,影响原居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
- 资源释放:人口迁移还可能导致一些资源的释放,如住房、土地等。
在迁入地方面:- 人口增加:人口迁入会使迁入地的人口数量增加。
这可能带来经济活动增加、市场扩大等好处。
- 劳动力增加:迁入地可能因为人口迁入而增加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增加。
- 文化交流和多样性:人口迁移也会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多样性,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融合。
4. 如何解决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解决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努力:- 政府角色: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来吸引人口迁入,并同时关注减少人口迁出造成的负面影响。
- 社会角色:社会各界可以提供开放包容的环境,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2016年全国三卷高考地理试题解析

2016年全国三卷高考地理试题解析
目前,我国为保护棉农利益,控制国际棉花进口,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
我国一些纺织企业为利用国际市场棉花,在国外建纺纱厂,并将产品(纱线)运回国内加工,在我国同行业企业纷纷到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建厂的情况下,总部位于杭州的K企业独自在美国建纺纱厂。
2015年4月底,K企业在美国工厂生产的第一批110吨纱线运至杭州。
据此完成1—3题。
1.如果K企业将纺纱厂建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利润比建在美国高,最主要的原因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
A.离原料产地较近 B.离消费市场较近
C.劳动生产率较高
D.劳动力价格较低
2.K企业舍弃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而选择在美国建纺纱厂,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A.原料价格
B.劳动力价格
C.投资环境
D.市场需求
3.该案例表明,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纺纱业已大幅度降低了
A.原料使用量
B.劳动力使用量
C.运输量
D.设备费用。
高考地理中国人口迁移练习题附答案

高考地理中国人口迁移练习题附答案人口迁移自古就有,但原因各不相同,且环境与人口迁移之间会相互影响。
据此回答1~4题。
1.从迁移方向看,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A.由城市到农村B.由农村到城市C.由城市到城市D.由农村到农村答案:B2.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C.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答案:B3.20世纪末因战争而引起的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一组国家是A.伊拉克、伊朗、科威特B.古巴、海地、巴拿马C.卢旺达、刚果、前南斯拉夫D.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答案:C4.下面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对迁出地区有积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消极影响B.对迁出地区有消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积极影响C.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只有积极影响,没有消极影响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答案:D5.我国“十一黄金周”,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A.国际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C.省内人口迁移D.人口流动答案:D6.我国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A.政治因素B.经济因素C.气候因素D.资源开发因素答案:B7.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社会文化因素的是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D.珠海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答案:A8.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A.流动人口大量增加B.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C.流动人口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D.人口流动主要有自发形成的和国家有组织的两种形式答案:A9.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广东省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其原因是A.政区变更,香港和澳门的回归B.政策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C.经济发展,人口的死亡率降低D.人口迁入,人口的机械增长加快答案:D10.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A.组织性迁移为主B.自发迁移为主C.规模大、频率高D.规模大、迁入城市为主答案:A11.下列城市的发展早期是矿产资源开发并吸引人口大量迁入形成的是A.中国的广州、深圳B.美国的阿伯丁、伦敦C.美国的纽约、华盛顿D.中国的大庆、攀枝花答案:D12.下列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的是A.工作机会多B.生活困难,质量低C.公共设施不足D.失业率、犯罪率高答案:A13.21世纪初,大批伊拉克难民向国外迁移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的政策影响B.战争的影响C.自然灾害的影响D.开发国外资源答案:B14.下图是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高中地理练习题人口迁移与城市规划

高中地理练习题人口迁移与城市规划高中地理练习题:人口迁移与城市规划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流动和分布变化,而城市规划则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综合性的规划和设计。
人口迁移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因为人口迁移的规模和方向直接影响城市的人口结构、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
本文将通过一些高中地理练习题的形式,探讨人口迁移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题一:解释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经济迁移、社会迁移和政治迁移等。
经济迁移是指人口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机会而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
社会迁移是指人口为了更好的社会条件,如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而迁徙。
政治迁移则是指人口为了政治或战争原因而迁移。
这些人口迁移对城市规划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会导致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密度的增加,这就需要城市规划者合理规划土地、交通和基础设施等资源的利用。
其次,人口迁移还会导致城市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多样性,城市规划需要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例如合理规划居住区、教育设施和社区交通,以促进社会融合和多元发展。
最后,政治迁移还可能导致城市的重建和再规划,以适应新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
题二:分析人口迁移对城市的经济发展的作用。
人口迁移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首先,人口迁移可以为城市带来劳动力的增加,加速城市产业的发展。
人口迁入可以增加城市的劳动力供给,促进城市产业的扩张和升级,从而带动城市经济的增长。
其次,人口迁移还会带来消费需求的变化,推动城市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人口流动会改变城市的人口结构,不同人群对消费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城市规划需要根据人口迁移的特点合理规划商业中心和市场,以满足不同人群的购物和消费需求。
另外,人口迁移还会促进城市的知识流动和科技创新,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题三:论述人口迁移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和对策。
人口迁移对城市环境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压力。
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会导致城市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和资源紧缺等问题的加剧,对城市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高中地理人口与城市练习题和答案

高中地理人口与城市练习题和答案一、选择题1. 人口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A. 劳动力需求的变化B. 家庭因素的影响C. 自然因素的制约D. 政府政策的推动【答案】A2. 城市人口增长主要受到以下哪一因素的影响最大?A. 自然增长率B. 城市化水平C.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D. 城市建设规模【答案】B3. 下列不属于人口密度测算方法的是()。
A. 定期人口普查B. 样本调查C. 人口红外线扫描D. 遥感技术测算【答案】C4. 以下哪项不是城市化的特征?A. 人口城市化率的提高B. 城市人口的集中C. 增长速度较快D. 农业发展的加快【答案】D5. 城市化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 农村人口数量的增加B. 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C. 人口分布的集中D. 人口分布的分散【答案】C二、判断题1. 当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高时,城市人口比重也会较高。
()【答案】对2. 城市化率是一个区域或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指标。
()【答案】对3. 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答案】对4. 人口红外线扫描是一种常用的测算人口密度的技术手段。
()【答案】错5. 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答案】对三、简答题1. 什么是人口转移?具体有哪些原因导致人口转移?【答案】人口转移指的是人口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的现象。
人口转移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包括:- 就业机会变化: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导致人口向就业机会较多的地区转移;- 经济发展不均衡: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会引起人口的流动;- 自然因素的影响:如自然灾害、环境恶化等会导致人口向安全、干净的地区迁移;- 政府政策的推动:政府推行的人口控制、城镇化政策等会影响人口的转移。
2. 城市化对人口空间分布有哪些影响?【答案】城市化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口数量增加: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数量会大幅增加,人口规模扩大;- 人口分布集中: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更倾向于向城市聚集,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地区人口结构变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人口密度变化:城市化使得城市地区人口密度增加,而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题十:人口迁移和城市化
【母题来源】2016新课标Ⅲ卷文综地理4-6题
【母题原题】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4-6题。
4.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5.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6.今后,上海市引进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
D. 知识密集型产业
【答案】4.A 5.C 6.D
考点:人口迁移和城市化。
【命题意图】该组试题以上海市产业转移和人口数量变化为切入点,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名师点睛】
第4题中B选项明显是无关选项,可直接排除;“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加重”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导致逆城市化即城市人口向周边迁移的原因,然而,这不是“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因此,理清城市化、逆城市化的异同,理解城市化、逆城市化和人口迁移的关系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关键,在复习过程中应注重教材重要概念的理解,注重教材重要概念间关系的梳理。
第5题是第4题的拓展和延伸,上海市向外转移的主要产业类型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周边中小城市承接来自上海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后,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多,因此导致外来常住人口大量流入。
第6题,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后,将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结合材料中“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信息可作出判断。
在过去几十年间,世界城市规模变化显著。
由1955年的只有两个城市人口过千万,到2015年有八个城市人口过2000万。
下表为1955年和2015年世界前十位最大城市。
回答1-2题。
1.关于世界最大城市变化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最大城市由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
B.位于南半球的世界最大城市的数量有所增加
C.由于人口的大量外迁欧洲现已无最大城市
D.北京由于经济发展吸引大量外来人口使得跻身其中
2.这些城市规模的扩大可能导致
A.市中心人口将大幅增加
B.城市就业紧张,交通拥挤
C.城市土地利用率下降
D.中心商务区逐渐向郊区迁移
【答案】1.D 2.B
【考点定位】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面临产业合作和结构优化升级、完善产业转移和承接等重要任务。
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3.四川省产业吸引能力与上海差异大,最主要原因在于四川
A.对外联系不便 B.科技水平低
C.生态保护要求高 D.劳动力廉价
4.中游大部分地区产业吸引能力较弱的最主要原因是
A.劳动力素质较低 B.政策扶持不够
C.基础设施较落后 D.农业主产区限制开发
5.目前长江中、上游地区产业承接采取措施合理的是
①提高人口素质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③加强自主创新能力④扩大对外开放
水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3.A 4.D 5.D
考点:区域吸引产业转移的条件,吸引能力差异的原因,承接产业转移的措施。
【名师点睛】产业转移首先转移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生态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劳动力是迁入区的拉力因素,所以引力差的原因只能是交通因素。
长江中游是是重要农业区,应保护耕地。
下图是2015年甲、乙、丙三个城市市区人口数量变动图。
读图完成6-7题。
6.甲、乙、丙三个城市中市区人口数量最多与最少的分别是()
A.甲、乙 B.甲、丙
C.丙、乙 D.乙、甲
7.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城市群与城市带,人口变动出现“城—城”流动现象,最有利于“城—城”流动的是()
A.人口快速增加 B.产业快速转移
C.城际快速交通的发展 D.城市之间距离扩大
【答案】6.A 7.C
【解析】
考点:影响城市人口数量的因素,“城—城”流动现象的原因。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面对人口快速增长的形势,上海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的要求。
下图示意上海常住人口性别年龄结构金字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据此完成8-10题。
8.下图中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上海常住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严格控制人口规模”政策的实施会
A.优化城市人口年龄结构 B.加剧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
C.提高城市环境人口容量 D.降低外来人口的就业门槛
10.上海市人口调控的关键在于
A.提升产业科技化水平 B.疏散过多城市职能
C.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D.降低工业用地规模
【答案】8.D 9.B 10.B
9.“严格控制人口规模”政策的实施会导致外来劳动力人口减少,加剧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B对。
不能优化城市户籍人口年龄结构,A错。
与提高城市环境人口容量无关,C错。
提高了外来人口的就业门槛,D错。
10.上海市人口调控的关键在于疏散过多城市职能,B对。
提升产业科技化水平,会吸引大量高素质劳动力迁入,不是调控人口数量的关键,A错。
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升级,只是改变迁入劳动力的素质水平,不是人口调控的关键,C错。
城市发展水平越高,第三产业
占比重越大,降低工业用地规模作用不大,D错。
考点:区域人口年龄结构特点,解决措施的影响,人口调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