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题点三散文阅读题点对点练9依托语言关注情感(含高考真题)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及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及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及解析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岸边朱以撒春潮带雨,暮色渐渐压了下来,这条从夹峙的两山间穿出的江流,越发显得急了起来。

我坐在高高的岸上,闲看流水浮动着泡沫,捱搡着枯木朽株向前。

没有航标的江流,它一以贯之的流动只是惯性的作用,或直前,或转弯,就看两岸的笔直或者弯曲。

我不太愿意乘船外出,缘于不愿投身于激流的颠簸之中,在岸边的时光静止着,以不变观万变。

自然之岸成形的巧妙非人工可比。

常常是两边高耸的巨石相接,断岸千尺,江流无法逾越,这使许多巨石成为规划江流走向的标志。

这些巨石是上苍安放停当的,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它的面貌。

我们听说的变与不变,就是从某一种物来证实的。

岸正是不变之物。

如同易变的一样,我看到了岸边的树林,那是一片杂树林,种类繁多,长相迥异。

挺拔者接收了大量的阳光云霓,横撑者占据了大量的湿气,而更多的则是斜的、歪的,暮色中更暴露了随意和无人管束的野性。

现在我居住的城市已经不用这类杂树绿化了,树的品种明显得到了改良,种在两边街道,更不至东歪西倒。

每过一段,有园林工人持电动剪刀前来,修剪伸出的枝桠。

远远看去,是无数把一律朝天的乒乓球拍。

这和岸边野生的形态,是一种极不相称的悖反生长规律。

树的种植,原本就是为这个平庸无奇的城市增添天然之趣的,生机被不断地压抑着,如果观者在深夜被惊醒,一定心存惋惜——这些横生出来的原始生态,传递着自然气息的前锋,被刀斧手们扼杀了。

分辨两种事物或现象的差别,简易的办法,那就是把它们放在一起。

不动的岸与永动的江流,启迪了人最原始的认识——动与静、行与止、存在与流逝。

千百年间有过许多不动的东西,岸就是最突出的一种。

这种无从飘流的物质,嵌在一个位置上,几乎就是永生。

消耗极少,变化无多。

可靠,就是由这种不动而生发出信赖。

岸边坐定,坐享入眼的动荡之美而不须耗费自己的能量,即便多年之后,在许多江流由盛而竭,再也寻不到当年的簇拥之势,我们要寻找屹立不移之岸,还是轻而易举。

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题点三散文阅读提分点7联系文意紧扣语境(含高考真题)课件

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题点三散文阅读提分点7联系文意紧扣语境(含高考真题)课件
5.文章标题“乌镇的修辞”指什么?文中两次写到“修辞的力量”,各有 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意加以理解。 “乌镇的修辞”既指对乌镇的改造与修缮,也指乌镇借助两位作家的 影响而使江南水乡增添光彩和文化底蕴。 “修辞的力量”:①第一处指的是因为茅盾的小说,乌镇一家普通杂货 店被打造成“林家铺子”“有望永远保持其格局而不被拆迁”;②第二 处指的是文化名人木心的故居由“晚晴小筑”改为“木心纪念馆”,其 著作和人品永焕光辉,令人敬仰与怀念。③两处“修辞的力量”含义 虽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乌镇人们对于文化的尊重和留恋之心。
-13-
4.文章之所以写“孙家花园”几度更名,意在反映时代的变迁对乌镇 的影响以及政府对旧时代富豪的谅解与挽留。 ( × ) 解析 曲解文意,“政府对旧时代富豪的谅解与挽留”错,从原文内容 来看,“谅解”是木心和“我”对乌镇发生剧变的态度,“挽留”则是指当 地政府对文化名人的真诚敬重和对文化的珍惜。
-10-
木心家的“孙家花园”,是乌镇最美的私宅。花园应该有鲜花和如 花的女人。当时乌镇码头上搬运的麻袋,都印着一个“孙”字。仆人 打扫房间,把花瓶抱出抱进重新摆在案头时出错,会遭到主人责 备:“怎么把明代的花瓶搬出来了——去,摆宋朝的,要记住样式的不 同。”一个富贵华丽之家,1949年后相继改造成为农具厂、铁器社、 五金轴承厂,乃至成为野草高过围墙的废园。20世纪90年代,木心 声名大动于华语文学界,乌镇政府开始在画家陈丹青指导下,于孙 家花园原址重建“晚晴小筑”。2006年,木心回乌镇,在此居住五年去 世,“晚晴小筑”改为“木心纪念馆”,展有各种版本的木心著作、手稿、 乐谱,及其用过的写字台、礼帽、皮鞋、手杖等遗物。依然是修辞 的力量,在挽留一个人的余温和气息。
汗漫 茅盾、木心这两个乌镇之子,应对乌镇熟稔于心并萦回于异乡的 梦中。 茅盾,1896年生于乌镇东栅,本名沈雁冰,后外出求学、从文,投身 社会变革运动,先后用过几十个笔名,最终以“茅盾”和《子夜》《林 家铺子》《春蚕》等小说确立其在中国文坛的位置。“茅盾”这一 笔名,显现出大革命失败后一个左翼文人的苦闷、犹豫和矛盾—— 人生困境表现为语言的困境。正因这双重困境,他在1949年之后处 于一种微妙、尴尬的位置,反复检讨其内心与行动的革命坚定性, 站在了那些表面上从来没有苦闷、犹豫和矛盾的文人的偏远处。 而正是这种“偏远”赢得我的敬意,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小人物的敬意, 分量不大。

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节散文阅读考点练透3赏析散文的语言考查热点1教师用书(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节散文阅读考点练透3赏析散文的语言考查热点1教师用书(含答案)

新教材适用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考点练透3 赏析散文的语言高分技法理解赏析重要词语的含义包含词语的指代义、隐喻义、双关义、象征义等;理解短语的意义要注意短语的丰富内涵和隐喻、象征的意义,与词语相比,涉及的理解空间更大一些。

一般有两个命题角度: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二是赏析文中重要词语。

一、根据不同词语来思考具体的解题技巧考查类型内涵阐释解题技巧情感词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1.明确语段或句子的主要内容,分析语段或句子结构,厘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

2.明确词语地位。

与文章情感(主旨、观点)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词语,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或情感词。

3.从本义入手,追根溯源。

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会其情感修辞词运用修辞和写作手法的关键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手法的文章中第一步,解释词语本义。

第二步,指明手法,还原词语的语境义,需要联系文本主旨或情感指代词有特殊指代(远指、近指、不定指等)的词语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圈定特殊语境。

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厘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将答案代入原文理解,看是否恰当特殊词1.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2.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解释词语本义,根据词语本义,确定词语的色彩(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

联系语境,确定词语的特殊用法,或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情感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还需要考虑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等二、理解赏析重要词语含义“3联1依”法第一步:阅读题干,分析语境特点通过审读题干,确定词语所在的语境,不能脱离语境,盲目理解。

第二步:联系主旨,理解词语含义通读文本,理解文本主旨或作者的感情态度,在此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

第三步:紧扣问题,准确组织答案要根据问题指向和赋分,分条陈述答案。

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题点三散文阅读题点对点练7联系文意,紧扣语境(含2018高考真题)

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题点三散文阅读题点对点练7联系文意,紧扣语境(含2018高考真题)

题点对点练7 联系文意,紧扣语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忍的句号迟子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

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

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苏村,拜谒康有为故居。

一入苏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

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

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甚了了。

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

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音。

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

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

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

康有为在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内心会有勇气。

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

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

一八八八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

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

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大同书》,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

二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含答案

二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含答案

二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的隐喻傅菲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

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

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偃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荤——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

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

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

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

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

水生万物,千年不息。

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

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

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

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

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

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⑤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

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

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

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

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

2023届高考语文大单元二轮复习练重点: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大单元二轮复习练重点: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

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

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

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

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

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

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

”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

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

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

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

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

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

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

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高考散文阅读二轮复习专题

高考散文阅读二轮复习专题

题型二:语句含意理解题解题思路
.
1.一般说来,先说表层含义,再说深层含义 ⑴据语境确定语句基本内容或表层含义。 ⑵联系主旨,揣摩并揭示语句的深层内涵。
2.含有修辞格的语句,应先将修辞手法还原,还 原它真实的意思,再说这种手法的作用,最后说 作者的感情。 3.先说关键词语含义,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和感情
4.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分层体会。
5.用“追问法”思考(“是什么” “为什么”)
手法(修辞)+作用或效果 (内容、结构)
三. 句式: ①运用整齐的句 式(对仗句式) 2. 整散结 合 3. 长短句结合
题型三:品味一句(段) 话的表现力(表达特色)
词语运用(动词、形容词、 叠词等)
语言风格: 通俗直白、 委婉含蓄、诙 谐幽默、 粗犷豪放、大气磅礴、细 腻、清新、雅致等。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高考散文阅读 二轮复习专题
汪春华
必须解决3个问题:
01 怎样读懂一篇散文? 02 高考怎样考查散文? 03 怎样准确规范答题?
读懂一篇散文?
01
02
03
懂重要句子(词语) 含意;
懂句间、段间关系 和全文结构思路;
04
05
懂全文内容主旨;
具体标准——五懂:
懂写作手法(表达 技巧);
解析 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 有创意地解读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必须由文内拓展 到文外,对文本有一定的归纳和概括,并 由此展开联想,展开联想时考生应根据要 求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考虑本文作者写作的 目的是什么,标题有哪些丰富的内涵,标 题和本文的中心思想有何联系等;然后在 此基础上回答问题。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即可。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对点强化训练 专题12 散文阅读(三)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对点强化训练 专题12 散文阅读(三)

十二散文阅读(三)(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江南雪欧阳冰云①我守着季节的变换,等待着江南雪舞的曼妙,已经很久很久……犹如守着永恒,任由岁月变换。

②秋天,江南棉船小镇的秋天。

阡陌纵横的道路无限延伸,像一双双神奇的臂膀拥抱着一望无垠的棉田。

我的姐妹,系起了棉布围裙,浩浩荡荡地走进棉田。

一朵朵雪白的棉花在她们的指尖盛开、飞舞。

丰收的喜悦和汗水汇成棉田外那条龙脉,龙湖滋润着江南,也滋润着江南如雪的棉花,充实着江南人的梦想和世界。

③洁白的棉花在奶奶纤细、干枯的指尖绽放,在奶奶的怀抱盛开。

奶奶坐在地里剥棉花。

含苞待放的棉花,包裹在青褐色的棉花桃里,奶奶用纤细的手指一掰,雪白的棉花朵儿就在奶奶干枯的手掌中悄然绽放。

奶奶把剥好的棉花装在篾篓里,棉花一点点积累,一点点增高,不一会工夫就像堆砌的雪堆。

雪白的棉花飘落在奶奶的发丝上,染白了奶奶的青丝,奶奶就一直这样剥棉花,直到满头白发,双手失去了知觉。

奶奶是在棉花盛开的深秋离开我们的。

那夜,她坐在灯下悠悠地剥棉花,棉花一篓篓摆在奶奶面前,她就坐在洁白的棉花堆中,剥着剥着,再也没有醒来。

棉花在奶奶的指尖恒久地盛开,一朵一朵……④我在那个深秋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了江南,去追溯自己的梦想。

在中原辽阔的土地上,我看见大片大片的麦子和高粱,延伸向无边无际的天空。

我穿梭在麦地里,感觉自己的渺小和浅薄。

金黄的麦芒刺痛了心里柔软的底线,我躺在麦禾上哭泣,我牵挂江南美丽的雪花,温暖的棉花。

粮食滋养着生命,棉花温暖着身体、精神和灵魂。

奔波的日子,我夜夜拥抱温暖的棉被,那是爱的锦囊,是母亲千万里的牵挂。

⑤江南又一个雪花飞舞的季节,我归来。

层层叠叠的雪花覆盖着江南的棉田,寒风张着贪婪的臂膀,要将时间留住。

江南棉船小镇,像一首经典的歌谣,在龙湖的码头荡漾。

我坐在龙湖的船上,凝视着江南雪中的棉船,我心中歌谣纷飞。

此时此刻,我像一个纯情的江南少女,满怀心事地吟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点对点练9 依托语言,关注情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猫季羡林①老猫虎子蜷曲在玻璃窗外窗台上的一个角落里,缩着脖子,眯着眼睛,一副寂寞、凄清、孤独、无助的神情。

②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

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

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

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

③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

它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狭窄的室内窗台上,可活动的空间好像还很大。

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

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我给它起名叫虎子。

④有一天傍晚,我看老猫神情很不妙,我预感要发生什么事情。

我唤它,它不肯进屋。

我把它抱到篱笆以内,窗台下面。

我端来两只碗,一只盛吃的,一只盛水。

我拍了拍它的脑袋,它偎依着我,“喵呜”叫了两声,便闭上了眼睛。

我放心地进屋睡觉了。

第二天凌晨,我一睁眼,就拿着手电三步并作一步,到外面去看。

哎呀!不好!两碗全在,但猫影顿杳。

我心里非常难过,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我手持手电找遍了塘边、山上、树后、草丛、深沟、石缝。

“屋前屋后搜几遍,几处茫茫皆不见。

”它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了,永远永远地消失了。

我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

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⑤在我心情最沉重的时候,有一些通达世事的好心人告诉我,猫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寿终。

到了那个时候,它们决不待在主人家里,是为了避免主人看到死猫感到心烦,或感到悲伤。

它们总是逃出去,到一个最僻静、最难找的角落,地沟里,山洞里,树丛里,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

因此,养猫的人大都在家里看不见猫的尸体。

⑥我听了以后,若有所悟。

现在看来,倒是猫临终时的所作所为,即使仅仅是出于本能吧,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人们难道就不应该向猫学习这一点经验吗?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逃不过。

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秦皇、汉武,还有唐宗,千方百计,想求得长生不老,到头来仍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落得黄土一抔,“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我辈平民百姓又何必煞费苦心呢?一个人早死几个小时,或者晚死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实在是无所谓的小事,影响不了地球的转动,社会的前进。

⑦我忽然联想到我多次看过的敦煌壁画上的西方净土。

我觉得那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是给我印象最深,使我最为吃惊或者羡慕的还是西方净土世界的人们对待将死的人的态度。

那里的人,大概同人世间的猫差不多,能预先知道自己寿终的时刻。

到了那时,要死的老嬷嬷或者老头,健步如飞地走在前面,身后簇拥着自己的子子孙孙、至亲好友,他们个个喜笑颜开,全无悲戚的神态,仿佛是去参加什么喜事一般,一直把老人送进坟墓。

净土世界里的人们真正参透了人生奥秘,真正参透了自然规律。

人为万物之灵,净土世界里的人们为我们人类在同猫的对比之下真增了光!真不愧是净土!(选自《中华散文名篇》,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由养猫而引发的感悟,他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让人感叹,而老猫的“生死观”更是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B.作者用他独有的笔触,细腻而传神地写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爱与被爱的关系;从与猫亲密相处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

C.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来自身边小动物的爱时常被人们忽略,可作者却深切地感受到了,并把这些小动物当作生命中的朋友、亲人。

D.文章选取了老猫生活的两个片段,重点就老猫临终前的片段议论抒情,作者从老猫对待死亡的方式上悟出人类要有豁达的生命观。

2.作者写老猫没有按照养猫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反而先从病重的老猫写起,请赏析这样行文的妙处。

3.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语言独具一格,请结合全文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人生如旅行李永海①出门旅行,难避漂泊。

②静静地候车,静静地等待。

时而也在候车室的壁图或铁路列车时刻表前流连,时而掐指计算车次及行程。

候车室是一个小天地,囊括各色人等,也包容各种不同的遭遇和人生。

购票、检票、上车,仿佛领取了一张公民认可证,凭着它,就可以堂堂正正乘上这次列车,去想要去的地方,开始人生奇妙的旅行。

待坐定后,探头窗外,长长的站台渐行渐远,更增添了浓浓的离情别绪。

单身旅行,无牵无挂,冷眼窗外,那里没有与自己相关的人和景;此时此刻,心境坦荡如水,人生有多少这样的小站,不知哪趟车才是自己想乘的,不知哪个座位真正属于自己。

③同在旅途,个中滋味,因人而异。

每每勾起我同情的是蜷在候车室里,或卧或躺的那些疲惫不堪的人,他们大多是离家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为了生活,四处漂泊。

一样的行程,一样的方向,同是旅途中人,遭遇却大相径庭。

④人在旅途,看着时光从指缝间溜走,心里的无助就像原野上的草一样疯狂生长着。

在午后刺眼的阳光下,只感觉到刺骨的风,不知道该用什么姿态去面对,该用什么样的热情去燃烧,木讷地做着所谓该做的事,如一粒尘埃,已经湮没在不知喟然的时光里。

⑤人在旅途,过客匆匆。

人生的驿站,或伤感或欣喜,欲下笔却无从写起,所以许多时候我选择无语。

然而无语的时候又很凌乱,像一堆扔不掉却又整理不了的旧物一般侵占着每个角落,生命中的某种本能在缓缓消失,迟钝的刀刃划在心上,血慢慢涌出来却把握不了,只能有心无力地去面对。

⑥人的一生,犹如旅行。

纵使踏遍千山万水,也仍是途中人。

原以为自己早已经习惯了停滞的状态,不会再斤斤计较地去寻求那些心里遗落了太久的东西。

快节奏的工作、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周围的人们多了浮躁、少了温情,多了竞争、少了感悟。

一路走来,从部队到地方,从军人到税官;从农村到县城,从青年到壮年。

蓦然回首才发现其实一直是渴望着被在乎的,只是逼着自己放弃,一次次希望,一次次失望。

终于有一天,我们都会想不起来,曾经心痛的感觉……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要经历许多事情,也要承受太多的苦难。

行走在这个布满荆棘同时也开满鲜花的人生之旅中,我们的心里才会充满希望和阳光。

⑦人生就像一场旅行。

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在名利中穿行的芸芸众生,让生命的节拍慢下来,给心情放个假,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这需要一种豁达、率真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需要经过一番历练。

岁月汩汩流淌的是青春的激情与率性,我们每个人都要以积极向上的思想、健康阳光的情感去面对生活的每一天。

⑧岁月不居,天道酬勤。

我以一种深情、豪迈的姿态整理好行李,理了理思绪,盼望走向人生的下一个驿站,以虔诚的心去迎接新的挑战。

⑨细雨暮色中,放慢匆匆的步履,我已不是过客,是归人。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③段写了旅行时人们候车及乘车的情形,既表达了对人生际遇不同的感慨,又表现了作者的迷茫心态。

B.文章以“人生如旅行”为主线进行选材剪裁,写了人生旅途的种种情况,从而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C.“岁月不居,天道酬勤”,看似闲笔,实则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彻悟;时光易逝,自己会调整好心态,勤勉地走向下个旅程。

D.文章融抒情、议论为一体,将旅行与人生相结合,由此抒发自己的感悟,文章内蕴丰富而深厚,可读性强。

5.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作者认为“人生如旅行”,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题点对点练9依托语言,关注情感一、1.B 解析 B项,“从与猫亲密相处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错,文中重点刻画了作者寻猫的场景,并借此场景抒发对生命的感悟。

2.参考答案①先写老猫病重,引发读者对老猫命运的关注,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使行文有波折,跌宕起伏;③文章主要写的是对老猫离去的哲学思考,先写病重的老猫为表现文章的主题做了铺垫。

解析作者写老猫没有按照常规的养猫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反而先写病重的老猫,分析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上有表现文章主题等作用,结构上有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作用。

3.参考答案①用语生动形象,寥寥数语却意蕴丰富;②语言朴实而不乏味,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率真而不失睿智。

解析解答此类题需要对全文的语言特色有所体悟,可以从全文的语言特征、整体的语言风格等方面考虑。

二、4.B 解析 B项,“从而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错,应该是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新看法,也就是说“人生如旅行”。

5.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人生旅途中的悲喜往事比喻成扔不掉也整理不了的旧物,将之具象化,写出了它们占满回忆的空间、凌乱而无序的状态。

“刀刃划在心上,血慢慢涌出来却把握不了”写出了作者在面对往事时的无助、无力。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现手法。

这句话运用的手法主要是比喻,将人生旅途中的悲喜往事比喻成扔不掉也整理不了的旧物,将生活的创痛比喻为刀刃。

形象地表现了人在生活中的无奈、无助。

符合这个意思即可。

6.参考答案①旅行意味着人生的漂泊,但唯有旅行才能让人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甘苦,才能不断地迎接新的挑战,最终找到精神的家园。

②人生旅途中,我们要经历很多事情,包括幸福的和苦难的,它们都是我们人生的财富,能带给我们希望的阳光。

③人生如旅行,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及看风景的心情,不要被名利蒙蔽了眼睛。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由于“人生如旅行”,一生都要漂泊,难以安定,要接触各色人,各种事,所以要有乐观的态度、坚忍的品格、淡然的心态。

学会承受,学会感悟,学会砥砺自己。

能从三个方面来谈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