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教学目标】教会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教会学生高考散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教学重点】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及答题技巧【教学难点】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答题策略【课前准备】准备材料《汉家寨》并打印后分发给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各位同学,有些同学经常提出一些疑惑,散文阅读做起来很轻松,考试时自我感觉良好,但总是得不了高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

(二)各位同学都拿到了发给大家的阅读材料《汉家寨》,现在就给大家15分钟时间来完成这道题目汉家寨①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汇集的一个点。

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②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音,或许还好受些。

300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

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

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

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③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

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

山坳折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

马在这种血一样的碎石中谨慎地选择着落蹄之地,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④那时,我独自一人,四面八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人单骑,向导已经返回了。

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⑤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

⑥仅仅有一炷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⑦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

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3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3
某些位置上的关键句是理解此类文章的关键,如“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在整篇散文中起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这样的关键语句还有很多,请根据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
参考答案: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客观环境:“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
4.行文上具有文化韵味,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上。
阅读模板
步骤一:抓住线索,理解文本内容
文化游记散文不同于其他散文,一般地,文化游记散文要借助某一文化现象、文化景观、文人逸事、文化视角作为抒情载体,其中总是有某种线索,这一线索就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个“纲”,就可以沿着它去分析文本内容,明确写作思路和选材意图。往往以“游记”形式开始行文,要注意立足点的变化,理清行文脉络。同时还要注意文章中时空的转换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等。
步骤二: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探究精神实质
散文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写作对象,可以是名山大川、历史遗迹,也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还可以是文化现象,如传统节日、茶文化、酒文化等。鉴赏文化散文,就要抓住这些描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探究蕴含在其中的精神实质。
名山大川或因风景秀丽而著称,或因著名历史人物而扬名。描写历史遗迹类的文化游记散文,则要了解和掌握其相关的时代背景,诸如产生由来、历代传承、兴衰更迭等。
2.记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将若干零碎、琐屑的生活片段组合成篇,而这些片段又以一线贯串,来反映一个主题;记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来说都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写人散文所写或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或是一类人,或是几类人,甚至是几者的综合。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是通过叙事、人物描写来完成。

散文复习教案5篇范文

散文复习教案5篇范文

散文复习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散文复习教案散文复习教案散文阅读复习三步走:ν回顾精典ν授之以渔ν临渊垂钓一、散文知识储备(一)、明确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ν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ν神聚:主题集中鲜明(三)、散文的分类ν抒情散文ν记叙散文ν议论散文(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ν象征ν衬托ν对比ν借景抒情ν托物言志、咏物寄情ν寓理于事ν融情于事ν先抑后扬ν以小见大(五)、散文的线索ν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ν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ν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ν找线索的方法:ν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ν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ν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特点: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一)、整体感知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1.比喻:生动、形象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4.反问:加强语气5.反复:强调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8.夸张:极力的表现。

(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1. 教学目标通过散文阅读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对于文学作品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对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的比较,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作品特点。

2. 教学内容2.1 古代散文•宋代散文: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张岱的《经世致用》等•元代散文:郑珂的《谨防误入医门》、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等2.2 现代散文•鲁迅的《伤逝》、《自嘲》等•龙应台的《零的焦点》、《谁的青春不迷茫》等2.3 比较分析•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的创作背景、社会语境、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为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提供更为全面的视角。

3. 教学过程3.1 教学准备1.为学生准备好相关散文作品,包括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

2.为学生讲解散文的特点和写作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3.为学生找到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

3.2 教学活动1.授课环节(1)讲解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的特点和区别,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作品特点。

(2)逐步讲解每篇散文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

2.讨论环节(1)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对散文进行分析和解读,探究其中的深层思想和文学价值。

(2)引导学生对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作品特点。

3.练习环节(1)为学生提供大量练习题目,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2)针对不同的散文类型和题目类型,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解题策略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散文理解和分析。

4. 课后反思通过散文阅读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对于文学作品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探索更为多样化、灵活性更强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供更为实效的帮助和支持。

高考散文复习教案

高考散文复习教案

高考散文复习教案教学目标 1. 把握散文阅读选文的特点。

2. 掌握散文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做出评价。

4.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教学设想 1.联系复习教材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有关散文的基本知识,为阅读鉴赏打下基础。

2.明确散文一般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对散文阅读鉴赏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排除阅读的心理障碍。

3.分析考点,明确重难点,通过例举法让学生认识散文阅读题的特点与答题方法。

4.举出例题,让学生尝试阅读分析解答,获得解题的直接体验与经验。

5.拟用5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

2.课外阅读材料题单。

教学过程(第1、2、3、5课时此处略去)第4课时一、导入同学们,通过前三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这种文体的特点和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

通过对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散文题的分析解答,进一步认识了高考散文考点的分布、命题的形式和答题的方法。

这一节课我们通过阅读朱湘的写景散文《江行的晨暮》,来巩固、加深我们对高考散文阅读题解题的经验。

这节课的任务是同学们通过阅读文本,自主解答文后的题目;然后通过大家的讨论、探究,提高对高考阅读题解题的认识。

好,下面请课代表下发阅读题单,同学们按照先深入阅读,然后带着问题有针对性阅读,最后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进行阅读训练。

二、学生阅读题单(内容后附)三、讨论解答 1.请一位同学从散文的内容、结构和写作特点等方面概括说明本文。

明确:全文以“江行”作为串篇的线索,将极为普通的码头、江帆、商埠等景物组成了两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

在读者眼前,横着的黑的江岸,浮着黄色的江水,夜空中众星点缀,长庚星如同较远电灯般的闪耀,晃动的江水,红色的渔灯,房屋黑的轮廓,黝黯的帆影,浅碧的天空,大片的迷鳞云,古铜色的山岭,山岭的充满画意的褶痕,迷蒙的水汽,阳光中暂时闪白的鸥鸟,时隐时显的水汽,远洲山颜色清润的列树、帆船,变幻着色彩的江水,吐着煤烟的小轮船……这些景物被作者一一捡拾后,繁多却不杂乱,层次清晰,色彩鲜明。

高考语文散文鉴赏答题规范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散文鉴赏答题规范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散文鉴赏答题规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散文内容,把握散文主旨的能力。

3. 使学生熟悉高考语文散文鉴赏题的答题规范,提高答题得分率。

二、教学内容1. 散文的基本特点:真实、生动、细腻、意蕴深厚。

2. 散文的鉴赏方法:抓关键词、抓中心句、抓修辞手法、抓结构层次。

3. 高考语文散文鉴赏题答题规范:审题、定位、答题、分点作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散文鉴赏题的答题规范。

2. 难点:如何准确理解散文内容,把握散文主旨,以及答题时的语言组织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介绍散文的特点,引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

2. 讲解散文的基本特点:真实、生动、细腻、意蕴深厚,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作品体会这些特点。

3. 讲解散文的鉴赏方法:抓关键词、抓中心句、抓修辞手法、抓结构层次,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讲解高考语文散文鉴赏题答题规范:审题、定位、答题、分点作答,强调答题要点和语言组织。

5. 课堂练习:提供一篇散文,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并按照答题规范进行练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复习散文鉴赏题的答题规范,并进行相关练习。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散文作品进行讲解和练习。

2. 运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答题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答题规范和鉴赏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散文鉴赏题,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散文作品集:提供一系列散文作品,用于教学和实践。

2. 答题规范指导手册:为学生提供详细的答题规范和技巧。

3. 在线学习资源:推荐学生访问一些优质的在线散文鉴赏学习平台,丰富学习资料。

高考现代文教案――散文阅读

高考现代文教案――散文阅读

高考现代文教案——散文阅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策略。

2. 提高学生对散文主题、结构、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准确、流畅地朗读和背诵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散文的定义和特点2. 散文的阅读策略3. 散文主题的提炼和分析4. 散文结构的把握5. 散文表达技巧的鉴赏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散文的基本特点、阅读策略、主题提炼、结构把握、表达技巧鉴赏。

2. 难点:对散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分析,以及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有效阅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散文的基本特点、阅读策略、主题提炼、结构把握、表达技巧鉴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散文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的阅读方法。

3.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散文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散文的阅读策略,包括把握主题、结构、表达技巧等方面。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散文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深入理解。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散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一篇散文,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挑选风格迥异的散文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作者的写作特色。

2. 散文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散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散文阅读训练1. 选用不同题材的散文进行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广度。

2. 设置阅读题目,检验学生对散文内容、手法、主旨的理解。

八、散文阅读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散文阅读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

2. 同伴评价: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取长补短。

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散文阅读效果进行评价,给予指导和鼓励。

九、高考散文阅读策略1. 分析高考散文阅读题型,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2. 结合实际高考真题,讲解散文阅读的命题规律。

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散文阅读复习教案教案标题:散文阅读复习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散文的定义、特点以及不同类型的散文。

2. 学生将能够运用阅读策略和技巧,提高对散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散文进行复习和总结。

教学重点:1. 散文的定义和特点。

2. 不同类型的散文。

3. 阅读策略和技巧。

教学准备:1. 散文阅读材料。

2.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

3. 学生练习册或复习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介绍散文的定义:散文是一种以自由散漫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文学形式。

2. 引导学生回顾散文的特点:真实性、自由性、情感性、随意性等。

讲解不同类型的散文(15分钟):1. 分类介绍散文的不同类型,如抒情散文、议论散文、描写散文等。

2. 通过示例散文,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阅读策略和技巧(20分钟):1. 介绍阅读散文的策略和技巧,如快速浏览、重点标记、提前预测等。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散文进行阅读,并运用所学策略和技巧进行分析和讨论。

3.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阅读策略和对散文的理解。

复习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回顾所学的散文知识和阅读策略,进行复习和总结。

2. 教师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巩固,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阅读散文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策略和技巧进行分析和总结。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和及时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散文的定义和特点,讲解不同类型的散文,以及介绍阅读策略和技巧等环节,帮助学生提高对散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活动和学生展示,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在作业布置环节,强调了作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整体教学过程紧凑有序,学生参与度较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教学目标】教会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教会学生高考散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教学重点】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及答题技巧【教学难点】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答题策略【课前准备】准备材料《汉家寨》并打印后分发给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各位同学,有些同学经常提出一些疑惑,散文阅读做起来很轻松,考试时自我感觉良好,但总是得不了高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

(二)各位同学都拿到了发给大家的阅读材料《汉家寨》,现在就给大家15分钟时间来完成这道题目汉家寨①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汇集的一个点。

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②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音,或许还好受些。

300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

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

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

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③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

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

山坳折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

马在这种血一样的碎石中谨慎地选择着落蹄之地,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④那时,我独自一人,四面八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人单骑,向导已经返回了。

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⑤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

⑥仅仅有一炷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⑦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

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

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

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⑧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

汉家寨日落前的炫目白昼中已经有一种寒气存在。

几间破泥屋里,看来住着几户人。

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了这样一个地名。

新疆的汉语地名大多起源久远,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唐宋时更因为设府置县,使无望的甘陕移民迁到了这种异域。

⑩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

我只敢张望,再也不敢朝那些入口催动一下马蹄了。

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

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

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

他们痴痴盯着我。

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

我想了想,指着一道戈壁问道:——它通到哪里﹖老人摇摇头。

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

我又指着另一道:——这条路呢?老人只微微摇了一下头,便不动了。

女孩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

犹豫了一下,我费劲地指向最后一条戈壁滩。

太阳正向那里滑下,白炽得令人无法瞭望。

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闪烁着数不清的亮点。

我刚刚指着,还没有开口,那老移民突然钻进了泥屋。

我呆呆地举着手站在原地。

那小姑娘一动不动,她一直凝视着我,不知是为了什么。

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

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是我女儿的眼睛。

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

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

汉家寨可以在任何一张好一点的地图上找到。

《宋史·高昌传》据使臣王延德旅行记,有“又两日至汉家砦”之语。

砦就是寨,都是人坚守的地方。

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

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

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走过一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了——我激动地勒转马缰。

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

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冰峰和干沟裸谷相衬映,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

我强忍住心中的激动,继续着我的长旅。

从那一日起,我永别了汉家寨。

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选自张承志《荒芜英雄路》,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第③段写天山南麓环境恶劣,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B.“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形象地表现了汉家寨的地理位置、状貌和处境。

C.作者永别了汉家寨之后,无论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这可以看作是对前文三岔路口“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思考的回应。

D.本文通过人物形象传达出一些象征意义。

如在汉家寨所见的老汉,他象征着民族文化的融合,而他痴痴的眼神又传递出作者对汉家文化的反思。

E.本文语言通篇庄重典雅,折射出西部广袤、苍凉、雄壮的地域特征,蕴含着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

2.阅读①~④段,回答下面问题。

(1)“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包裹着”,这几段是怎样描写四野的“宁寂”的?(2)这一部分写出了“铁色戈壁”什么样的环境特点?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中多次出现“坚守”一词,请结合画线句子理解它们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篇作品传递出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

你认同这种“坚守”吗?请结合文中小女孩的形象谈谈你对“坚守”的看法。

(三)大家将自己的答案写出来,各小组的组长收起来并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换,然后各位同学为其他同学打分,打分过程中每位同学应做好应答准备,包括批阅者对你答题思路的提问和答题者对评分标准的提问(四)大家的讨论太激烈了,请各位同学拿回自己的作业我们简单的做个补充和总结,请大家对照并自己打分,也看一下自己给别人的打分是否准确第一题是选择题,题干中的A答案考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B答案考的是文中句子的作用C答案考文章结构特点D答案考文章的表现手法,文中老头的象征手法不对,E答案考语言的整体特色这道题选BC得5分,否则不得分,答对的同学举手,课代表统计正确率第二题第1问考表现手法,(1)①正面描写,“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300里空山绝谷”写出了“四野的宁寂”;②侧面描写,作者借写自己“不由得屏住了呼吸”、“一路单骑”“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两眼幻视、满心幻觉”、“一种茫然的感觉”烘托“四野的宁寂”(或从视觉、听觉、心理感受等角度表述,亦可);③反衬手法,借单调的马蹄声以动衬静地写出了“四野的宁寂”。

这道题每答对一点得一分,共三分第二问考环境描写及其作用①这里营造出了一种空寂、荒芜、悲凉、严峻、苍凉、广阔的情境,突出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②为下文作铺垫;③反衬汉家寨人的坚忍顽强的精神;④烘托作者最后“遗憾”“悄然”“孤寂”离开,对“决绝的气概”“人的坚守”的认同的心境这道题打出环境得两分,作用共三点,每点一分,共五分第三题考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①汉家寨(或汉家寨的人)在大西北的“那块绝地里”坚守着生存。

②作者经历这次对汉家寨的造访后心中产生一种坚守的信念和品格。

这道题每点两分,共四分第四题考人物形象,正面:希望小女孩和老人一样,继续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家园,坚守汉家寨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艰苦的异域坚守着生存下去。

用这种坚守精神支撑着汉家寨,支撑着我们的民族,支撑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

(她终有一天也会变成老者。

)反面:汉家寨远离尘嚣,远离时代前进的步伐,也有其保守、封闭、不思进取的一面。

小女孩与老人的两次“摇头”、“便不动”、“突然钻进了泥屋”不同,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一直凝视着我”“她的眼睛黑亮”、“一动不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我这个外人的好奇,因而我们可以期望小女孩应是未来世界的预言这道题从一方面回答即可,答案较灵活,只要言之有理就可得分,共5分(五)这道散文阅读题我们就算做完了,请同学们总结一下高考散文阅读的题型及做题方法(只要能在做题的基础上总结即可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不求全面)选择题:内容较广要求大家在读课文、筛选整合信息、精读重点语段后完成非选择题主要题型及做法如下:①解答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首先看清楚所考词语的类型,如果所考词语为代词,就应该确定代词指代的上下文的具体内容,有时指代的内容可能是并列的几条,且散布于好几段文字中,要全面归纳总结。

注意近指和远指。

如果考查词语的比喻义,一定要确认比喻的本体,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正是其隐含的意义。

如果考查点是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那就应抓住概念中最本质的属性,上下句或上下段中一定有隐含或解释这些属性的语句,认真选取那些揭示概念特征的,归纳成正确的答案。

②解答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从若干年的高考试题看,文中重要的句子都是含义比较含蓄的,它们或富有哲理,或揭示主题,或比喻象征。

我们知道语段篇章都是由句子组成的,要解释句子含义,必须把它放在上下段或整篇文章设置的环境和背景中来理解。

如这是富含哲理和揭示主旨的句子,其上下文一定有相关的事例来揭示它,我们从中抽象出其内涵,就是较好的答案;或有相关的语句阐释它,只是这些语句可能不太集中,我们全面地归纳就能如愿,还要注意句子的表层意义,由表及里,才会得出准确而完整的答案。

如果是比喻象征或双关的语句,要联系上下文,寻找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如果是双关句要注意其双层意义,尤其是其隐含的意义;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寓意某种特殊意义。

在艺术创作中,作者通过描写与主题有关联的事物并予以间接的暗示,显示出较之本身更为丰富的内涵。

找出这种关联点,也就找到了隐含的意义;但这些问题的解答都离不开对主旨的理解,要尤为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