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教案7篇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教案7篇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教案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读:1、准确认读本课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说:3、说说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妈妈,它们是怎么传播种子的。
教学过程:任务一:读好课题1、板题,指名读课题。
点拨指导读准”植物、妈妈、办法“等词语。
2、读了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任务二:读课文1、自由读。
2、出生生字词,当小老师读。
3、指名读。
任务三:说说课文主要内容1、课文主要写了哪几种植物妈妈,自由读,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位植物妈妈。
2、选自自己最喜爱的一位妈妈读读,抓住关键动词表演读,想象植物妈妈传播中的情景。
2、练说。
任务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读:1、自由读,说说哪一种植物妈妈送走种子娃娃的方式最有趣。
2、抓关键动词读体会。
背:3、根据各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娃娃的关键词语,练习背诵。
写:4、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妈妈,写一写它是怎样传播娃娃的。
教学过程:任务一:说书课文主要内容1、认读生字词。
2、说说课文中写了哪几位植物妈妈。
任务二:表演读1、自由读,你觉得哪位植物妈妈送走种子娃娃的方式最有趣。
2、表演读。
任务三:背诵1、根据板书提示,自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任务四:仿写1、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妈妈是怎样转播娃娃的。
(莲蓬、柳树、大豆……)2、写下来。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教案篇2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秋天是植物种子成熟的季节,种子宝宝们要告别妈妈开始新的生活。
你想知道植物妈妈是用什么好方法来送别自己的孩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
出示课题,齐读。
〈本课内容充满童趣,谈话直奔课文主旨,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想提出来吗?〈通过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
2、检查认读字词。
处理“得”的两个读音(出示课件)①指名读。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优秀4篇)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优秀4篇)《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篇一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很聪明,很好学,已经认识了许多的汉字,今天老师就考同学们一个字,你们敢挑战吗?(课件出示)师:这个字谁认识?谁来给它组个词?板书:旅行师:同学们喜欢旅行吗?你们都去哪里旅行了吗?怎么去的?师:我们有手有脚,还有汽车、火车,可以随时随地去旅行,像动物如牛马有脚,可以行走,鸟有翅膀,可以飞翔,那么自然界里还有许许多多的植物,它们没有手和脚,靠什么办法呢?师:今天我和同学们就一起去大自然,揭开植物旅行的奥秘。
师:我们来学习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请大家伸出你的小手跟老师一起来写这个课题。
齐读课题二、自读识字,合作交流第一遍读师: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诗歌,小声跟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下面的音节,多读几遍。
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遍读师:刚才同学们读的很认真,下面老师请五位同学来读这首诗,其他同学都当小评委。
听一听他们读的怎么样。
(指名5个同学)师:他们读得很流利,声音很好听。
三、品读领悟师:细心的小朋友注意了,第一小节有一个多音字,谁来读一下这个词语?(四海为家)师:“为”还有另外一个读音,谁来给它组个词?师:把“四海为家”放进句子里,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师:在这个句话中有一个字咱们在书写时经常写错,哪个字呢?(已)我们一起写一写。
(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中写,学生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师:好,下面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第2—4小节,思考:诗里讲了哪几位植物妈妈?他们在什么方面有办法?师板书:蒲公英苍耳豌豆师:在这里有两个生字,大家看这两个字里面都有草字头,带草字头的字一般都和什么有关?(植物)师:你还知道哪些草字头的字?师:草字头的字表示和植物有关,是形旁,草字头下边的部分表示读音,是声旁,所以“蒲”和“苍”都是形声字。
师: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三位妈妈一起去旅行,你以为哪位妈妈的办法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小节学习,要求:先读,再想想植物妈妈有什么好办法?师板书:降落伞师:降落伞是怎么下来的?做一下动作,“降”的反义词是什么?(降落伞是从高空中慢慢飘落下来的,所以降的反义词是“升”)师:光有降落伞行吗?还得有什么?(风)师:蒲公英娃娃是怎么离开妈妈的?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师:风婆婆来了,她轻轻地吹着,孩子们你出发,我出发,大家都出发,这是书上说的哪个词语的意思?(纷纷)从文中画出来。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精选8篇)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精选8篇)《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关于自然常识的诗歌。
全诗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语言优美,生动,贴近儿童的生活,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是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成天在山野里出没的农村儿童对课文中所列举的蒲公英,苍耳,豌豆并不陌生,加上课文采用拟人手法,语言生动有趣,能够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不过由于他们年龄尚小,对身边事物无意注意,不可能观察得很仔细,因此,这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将成为他们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时应在读中感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设计思路】本教材介绍植物生长常识,贴近农村儿童生活。
教学时可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自然资源,自制成直观教具来为课堂教学服务。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秉着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创设师生合作互动,生生之间互助互学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手脑并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教学手段上,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直观,生动的教具,把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科学知识,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认识旅,蒲等12个生字。
会写已,甲等10个字。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⑴了解文中介绍的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⑴收集一些植物制作标本,并介绍其传播种子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识字的能力。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精选15篇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精选15篇《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1《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琅琅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
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很适合小朋友阅读。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通过课件和,努力创设与课文相符合的教学情趣,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乐学为主要形式,图文结合,声情并茂,从而达到了“了解各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背诵及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起始环节我让学生们学习了第一节,学生们通过自由读找出了自己不懂的词语“四海为家”,紧接下来我的教学以学习“四海为家”这个词语为主,展开了对文中的二、三、四小节的学习。
如,在学习课文“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在感知片段内容的意思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蒲公英的孩子们是怎样离开蒲公英妈妈的?书上用了哪个词语?(纷纷)纷纷是怎样的啊?在此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出示了蒲公英纷纷飞舞的画面,让孩子们直观的知道了,纷纷就是一个接着一个出发。
紧接着我相机询问了孩子们“你们想一想,蒲公英宝宝会在哪儿安家?”有的学生说它会在田野安家,还有的说在墙角、山坡、森林安家等等。
落在哪儿,哪儿就是它们的家,这就叫“四海为家”。
这样我就很巧妙地解决了什么是“四海为家”这个难点了,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蒲公英传播种子的巧妙,一举两得。
另外,在学习第5节的时候,我抓住了学生的质疑,深化了对仔细观察大自然好习惯的教育。
借此机会,我把课文学习与用心看周围的事物之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明白: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
结合到学生的'现实中,就是要注意更好地利用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去感受生活。
既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又水到渠成地使学生深受启示。
当然,我还有效地进行了课外拓展,除了这三位植物妈妈,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妈妈的传播方式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如有的学生说:“椰子的种子随水漂流,漂到哪里在哪里生根发芽;石榴让鸟儿吃下去,种子随粪便拉到不同的地方。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15篇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15篇《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15篇《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1《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采用韵文的形式,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老师要创设师生合作互动、生生之间互助互学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在师生合作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会认“旋、蒲、降”等12个生字,会写“豆、纷”等10个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在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他们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1.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或课文插图。
2.学生准备:课前观察蒲公英、苍耳、豌豆这几种植物的样子,了解这几种植物是用什么办法传播种子的。
2课时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千姿百态的植物点缀着美丽的大自然,装扮着我们的生活。
植物王国的奇事,也十分有趣。
那么,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如何一年年生长、繁殖,让绿色铺满大地的呢读了《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你就会找到问题的答案。
(板书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设计意图:通过启发谈话,利用阅读期待,可以激发学生乐意阅读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课文。
播放有关蒲公英、苍耳、豌豆怎样传播种子的配乐录像片,教师伴着生动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你从这篇课文中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读课文。
(1)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轮流读课文,达到读得正确、读得流利的,由小组长为他打上“☆”,没有达到要求的,再把课文多读几遍。
(3)开展“我会读”的竞赛。
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后评议。
3.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听读、自读、互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提高“我会读”的自信心。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优秀5篇)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优秀5篇)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字词。
【教学准备】课件准备一些植物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欣赏植物图片,激发了解植物的兴趣1、欣赏。
2、设疑揭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在神奇的大自然中,植物妈妈是怎样送别自己的小宝宝吗?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给我们讲了几个植物妈妈的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读一读,要求:⑴划出本课生字,同桌互相听一听,认一认,帮一帮。
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的意思?哪些还不够理解需要帮忙,请在旁边打个问号。
⑴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妈妈?它们是怎么样送别自己的孩子的?请填写: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有:蒲公英妈妈是()。
()是(),()是()。
我还知道()是()。
2、自己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三、整体感知1、指名朗读课文,交流填空。
2、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相机理解词语和指导朗读。
3、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想想应该有什么的语气来读?4、议一议,想一想:“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这话是什么意思?怎么样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它?第二课时一、熟读背诵,合作表演1、自由反复朗读,想想自己喜欢哪个角色,做好表演准备。
2、引读课文,引导学生背诵,并用各种方式进行背诵。
3、课文表演:教师和学生可以示范表演,然后小组内可以合作进行创造性的表演,教师巡视看看哪个小组的表演优秀就请哪个小组上台自由发挥。
二、巩固字词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用各种形式认读,交流识字的方法。
2、做猜字游戏:教师语言引导,学生猜字并找到相应的字,说说自己猜测的理由。
1、指导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2、示范指导。
3、学生描红临写。
(教师随时进行蝎写字姿势的教育。
)四、拓展练习1、出示诗歌,学生试读。
种子的旅行植物的种子,有各种传播的本领:等到成熟了,它们就去旅行……蒲公英张开降落伞,随着风儿飘不停。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五篇(完整)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五篇(完整)二年级语文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篇一【教学任务分析】《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课文。
这是一篇科普文,以有趣的童话形式加以表现,为我们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文章写得生动有趣,符合儿童的阅读兴趣,运用了诗歌的形式,读来琅琅上口,适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学情分析】本课处于二上年级的初级阶段,而且本课的识字量大,虽然是一首诗歌,但里面有好多的生字学生极容易读错,所以识字、写字、朗读仍然是本课阅读教学所要承担的重要任务。
对于三种植物种子的传播方法,文章当中后两种是图文并茂,非常清楚。
而第一种,由于学生的年龄,可能有大多数孩子都没有见过蒲公英。
因此,利用板画认识感知,自由做画加深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拓宽知识面,自己收集资料,进行简单地仿写,不失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好方法。
【教学目标】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知识目标:⑴认识“旅、蒲”等12个生字。
会写“已、甲”等10个字。
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⑶能够学习课文的写法,进行仿写。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了解植物和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
2、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位植物妈妈?他们各自用的什么办法传播种子?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然后小组交流。
这一环节简洁、有效,很快就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条理。
培养了学生的全局观念。
二、赏读悟趣1、导学其中一节,学生最喜欢哪一节,就导学哪一节。
过渡:你们最喜欢哪位妈妈的办法?为什么?和同桌说说。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最爱读的部分读一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
指名说的过程中相机追问:⑴“降落伞”是什么样的?看老师板画:①这降落伞多美啊!有了它,蒲公英就能靠什么传播种子了?只要风轻轻一吹,孩子们就能乘着风纷纷出发。
②交流对“纷纷”一词的理解。
《植物妈妈有办法》语文教案(精选10篇)

《植物妈妈有办法》语文教案(精选10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植物妈妈有办法》篇一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读这首诗,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追求知识的欲望。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对知识的渴求。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对知识的渴求。
教学用具:录像、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电脑出示课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1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是怎么传播自己的种子的它靠的啥办法?你们也来模仿老师问一问大家。
读一读。
二、学习1、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文,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后数一数共有几小节?(6小节)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a、开火车读词老师看看大家字词掌握的`怎么样,我们来开火车好吗?b、做多音字“得”的练习这篇课文有一个多音字,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三次的读音各不相同,我们来做一个练习。
(结合电脑出示的句子练习)2、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课文想: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植物?哪几个小节是介绍这几种植物的?3、小组合作学习: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植物,读一读那个小节。
2)说一说这种植物是怎么传播自己的种子的。
蒲公英:1)蒲公英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植物,哪个小组是学习这个小节的,你们来说一说。
2)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录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蒲公英美不美?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微风轻轻一吹,孩子们就纷纷出发”读出来。
苍耳:1)你们见过苍耳吗?谁来说一说?2)课下同学们找了有关苍耳的资料,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苍耳,谁来摸一摸,什么感觉?1)哪个小组愿意把感觉给我们介绍!2)他们说的对不对,我们来验证一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
花草、树木、蔬菜、庄稼都是植物,植物妈妈有办法,有些什么办法呢?一起跟着小编来看看这篇《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吧,希望对大家喜欢!
1.理解诗句。
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并能用准备、已经造句。
3.能正确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
指导分析降、乘、旅的字形,正确读出得的读音。
(一)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
投影:
个人读、指名读、齐读,读准得的字音。
投影。
为在这应选择哪个读音,再读一读。
2.圈出本课生字,分析字形。
(二)汇报分析、记忆生字的方法。
1.应这样汇报:植字,我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的,笔直的直左边加个木字旁,就是植物的植。
右边直字里边是三横,不要丢一笔。
共同组词(种植、植树、植物)
备、晒、识都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汇报过程中应重点指导旅、降、乘三个字。
旅
右半部上边是,下面是,不要写成瓜或。
组词:(旅行)
降
8笔写成,阝两笔完成,三笔完成,最后三笔完成,不要写成牛。
组词:(降落、下降)
乘
可以用禾字中间一个北字的拆字法记忆。
注意书写笔顺:,组词:(乘着风)
2.练习用下列词语说话,看谁说得好。
准备、植物、旅行、降落。
(三)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标出来。
2.课文中讲了哪几种植物。
按提示回答:
(1)课文中讲了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植物。
(2)课文中讲了三种植物,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四)指导书写,在生字本上打字头。
重点指导旅、乘。
的要写在竖中线上。
禾的丨在竖中线上,八在中点起笔。
(五)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一)理解诗句。
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二)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字词卡片,读准字音
植物田野知识离开许许多多已经旅行准备降落伞乘着风四海为家
2.指名读课文
(二)从课题入手,逐节学习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植物吗?
花草、树木、蔬菜、庄稼都是植物,植物妈妈有办法,有些什么办法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1.学习课文第1节。
(1)默读,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用?标出)
(2)重点理解:孩子、长大、四海为家、旅行四个词语各表示什么意思?孩子:在本课指的是植物的种子。
长大:是指种子已经成熟。
四海为家:指的是种子到处生根发芽。
旅行:文中指植物的种子传播出去。
(3)指导感情朗读。
(4)这节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课文讲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学习课文第2节。
(1)自由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
(2)学生质疑,全班讨论释疑。
蒲公英的种子是怎样的?靠什么离开妈妈?
结合理解重点词语:
降落伞
观察实物,问:这里的降落伞指什么?(一朵毛茸茸的小花)
纷纷
实物演示,让学生说一说种子是怎样飞的。
(一个紧跟着一个没有顺序地随风飞去。
)谁能用纷纷说一句话。
准备
用准备说一句话。
这里为什么说准备?(种子的毛茸茸小花是从蒲公英的孕育生长过程中具备的)。
乘着风
投影出示乘的三个义项:
读一读,选择正确答案。
(画√)
(3)填空练习。
蒲公英妈妈为孩子准备了(),孩子()离开妈妈。
(4)小结:蒲公英种子传播需要哪两个条件?板书:降落伞,风吹。
(5)指导感情朗读。
(6)小结学习方法并板书。
3.学习课文第3节。
(1)用学习第2节的方法自学第3节。
先找出疑难问题再四人一组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
重点理解带刺的铠甲。
什么是铠甲,在这里指什么?
古代士兵身上穿的护身衣,用金属和皮革连缀而成。
学生观察实物,手触感觉它的坚硬。
(3)填空练习。
苍耳妈妈给孩子准备了(
),孩子(
)离开妈妈。
(4)指导感情朗读。
(5)小结并板书:苍耳种子传播需要哪两个条件?(带刺的铠甲、动物带) 4.运用同样的学习方法自学第4节。
(1)自学后做填空练习。
豌豆妈妈给孩子准备了(),让孩子(),豆荚炸开,孩子()离开妈妈。
(2)提问板书:豌豆种子传播需哪两个条件?板书(豆荚、太阳晒)。
(3)指导感情朗读。
投影
()豆荚炸开,孩子们()离开妈妈。
①读原句:豆荚炸开,孩子们离开妈妈。
②填空后再读一读。
③比较你喜欢哪句,为什么?
④读第4节。
5.小结2、3、4节内容。
通过前边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种子传播的方法,知道种子传播一要靠自身的条件、二要利用自然界的条件,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孩子四海为家。
6.背诵课文。
(1)指导背诵的方法。
(2)择段背诵。
(3)同桌比背。
7.学习第5节。
(1)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齐读第5节,背诵下来。
(3)为什么粗心的孩子得不到它?
8.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
(一)用准备、已经造句。
(二)巩固练习。
用准备、已经造句。
(一)听写:
植物田野知识离开许许多多已经旅行准备降落伞四海为家
(二)检查背诵课文。
同桌互查,指名查,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检查。
(三)回答问题。
课文中讲了哪几种植物,这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四)造句。
(1)想词本身的意思。
已经:表示过去。
准备:事前的安排、筹划。
(2)看词在文中哪句中出现,读一读。
(3)造句。
(五)巩固练习
1.数一数再填空。
旅共( )笔,第八笔是( )。
降共( )笔,第七笔是( )。
乘共( )笔,第八笔是( )。
2.组词。
3.填空,再读一读。
蒲公英妈妈给孩子准备了( ),苍耳妈妈给孩子穿上( )铠甲,豌豆妈妈让豆荚晒在( )底下,豆荚炸开,孩子就( )离开妈妈。
4.连线。
苍耳
一年生草本植物。
茎高四、五尺,叶子心脏形,叶尖边缘有锯齿,茎部有三条明显的叶脉。
夏季开花,头状花序,雄花序状球形,雌花序椭圆形,果实在霜降前后成熟,外面硬壳上有硬刺,容易挂在动物皮毛和人的衣服上。
可入药。
豌豆
一种可以做菜或当粮食吃的豆子。
豌豆的叶子像羽毛形状,开白色或淡紫红色的花,结豆荚,里面有圆形的豆子,嫩荚和种子可以吃。
蒲公英
别名婆婆丁、黄花地丁,是一种野生的草本植物。
蒲公英全株高约60厘米左右。
叶较大,为羽状叶,莲座状平铺,边缘有许多锯齿。
蒲公英的果实为瘦果。
果实的上端伸出一个尖喙,喙的顶端有一撮像降落伞的放射状白毛,这样就能使果实随风远飞,带着种子落到适宜的环境,便可在那里安家落户,繁衍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