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绪论jhzhou

合集下载

电磁学实验绪论部分

电磁学实验绪论部分

(2)隔项逐差 -- 求取物理量 例如:对下表伏安法测量电阻的数据进行处理,应用逐 差法求电阻值。 表1 伏安法测100电阻数据表 2008/2/10
注:电压表量程 7.5V, 精度等级 1.0; 电流表量程 50mA 精度等级 1.0
I I
是否可以利用逐项求差法?
I 2 I1 I 3 I 2 I 4 I 3 I 5 I 4 I 6 I 5 5 5 I 6 I1 50 0 10.0(mA) 0.01( A) 5 5 U 1.0 R 100.0Ω 0.01 I
t/℃
19.0
25.0
30.1
36.0
40.0
45.1
50.0
R/Ω 76.30 77.80 79.75 80.80 82.35 83.90 85.10
解: Ri , 1. 列表算出: ti , 2. 写出a、b的最佳值满足方程

ti2 , Ri ti
2
ˆ t R ;a t b t Rt ˆ ˆ ˆ ab n n n n n
50.0
85.10
2500
t
2 i
4255
ti
=245.3
Ri
=566.00
R t
=9326
i i
=20044
245.3 ˆ 566.00 ˆ a b 7 7 列表数据代入方程: 245.3 9326 ˆ 20044 ˆ a b 7 7 7 ˆ a 70.79 解出: ˆ b 0.2873 / C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列表法
列表法是实验中常用的记录数据、表示物理量之间关系 的一种方法。 1. 列表法的特点 2. 列表的要求 (1)栏目清楚,项目分明。 (1)记录和表示数据简 单明了; (2)写明表的序号和名称, (2)便于表示物理量之 标明物理量、单位及数量级。 间对应关系; (3)表中所列数据应是正确 (3)便于随时检查数据 反映结果的有效数字。 (4)注明测量日期、说明和 是否合理,及早发现问题, 必要的实验条件。 提高数据处理效率等。

实验讲义(最终)

实验讲义(最终)

目录第一部分绪论 1 第二部分TPE-DG2电路分析实验箱说明 6 第三部分实验7 实验一元件伏安特性的测试7 实验二电源的等效变换13 实验三基尔霍夫定律互宜定理17 实验四叠加定理20 实验五戴维南定理23 实验六含有受控源电路的研究29 实验七信号波形的观察及测试34 实验八一阶动态电路39 实验九二阶动态电路44 实验十R、L、C元件性能的研究47 实验十一RLC串联电路的幅频特性与谐振现象52 实验十二互感电路实验57 第四部分常用仪器的原理与使用1.HG1631型函数发生器622.HG2170型双通道交流毫伏表673.DY2101型数字保护式数字万用表704.SR-8示波器77附录常用电路元件87第一部分绪论一、前言近年来,实验课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学术界、科技界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我国大批学者、留学生遍布世界各地。

人们发现,我国留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在世界各地都能名列前矛、堪称魁首,但普遍感到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低下,这个问题引起了我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注意,各高等院校纷纷采取措施,加强了实验环节,力争在尽短的时间内,使我们的学生在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上尽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验课改革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初步改变了以往大学生毕业设计时不能正确选用仪器设备,不能正确使用仪器设备以及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的现象。

实验课是验证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着眼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创造性、开拓性人材。

从这样一个基本目标出发,我们认为实验课程的目的就是:1.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学会借助实验手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仪器仪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熟悉和掌握常用仪器仪表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3.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目前,实验教学还很不成熟,很不完善,可以预期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实验教学改革必将硕果累累,日臻完善,成为高等学校为培养优秀人才所必不可少重大教学环节之一。

大学生实验报告实验过程

大学生实验报告实验过程

大学生实验报告实验过程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物理学中的光电效应现象,并通过实验探索光电效应的规律和特性。

2. 实验原理实验基于光电效应的基本原理,即当光束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如果光的能量足够大,就会将金属表面的电子从金属中释放出来。

3. 实验材料与仪器- 光电池- 光源- 电源- 实验电路板- 电压表- 光电效应实验装置4. 实验步骤4.1 实验环境准备1. 将实验室中的其他杂光源关闭,以确保实验环境光线较暗。

2. 将实验电路板与电源连接,确保实验电路正常。

4.2 实验装置搭建1. 将光源放置在实验装置的固定位置上,并连接到电源上。

2. 将光电池放置在实验装置的另一端,并连接到电路板的相应接口上。

3. 通过调整光源的位置和方向,使光线能够准确地照射到光电池的光电阵面上。

4.3 实验数据采集1. 打开电源,调整电压表的量程和零点,使其能够准确读取电流信号。

2. 测量不同光源亮度下的电流值,并记录数据。

3. 改变光源的距离,测量不同距离下的电流值,并记录数据。

4.4 实验数据处理1. 绘制电流与光源亮度关系图,观察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计算出不同距离下的电流密度,并绘制与距离的关系图。

3.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拟合,并推导出光电效应的相关公式。

5.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我们得到了光电效应与光源亮度、光源距离的关系图,发现二者呈现一种正相关的趋势。

当光源亮度增加或者光源与光电池的距离减小时,电流值也相应增大。

这说明光电效应受到光源的辐射能量和光线照射强度的影响。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推导出了光电效应的相关公式,并验证了它的准确性。

此外,通过实验数据的拟合,我们还得到了光电效应的一些特性参数,如光电阈值、最大动能等。

6.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研究光电效应现象,探索了光电效应的规律和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光电效应与光源亮度和光源距离呈现一种正相关趋势。

同时,我们还得到了光电效应的相关公式和特性参数。

实验报告实验步骤模版

实验报告实验步骤模版

一、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三、实验原理四、实验器材五、实验步骤一、实验名称(此处填写实验名称,例如:光电效应实验)二、实验目的1. 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原理;2. 观察光电效应现象;3. 测量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4. 探讨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原理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表面的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从而被激发出来形成光电子的现象。

根据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km与入射光的频率ν之间存在如下关系:Ekm = hν - W0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W0为金属的逸出功。

四、实验器材1. 光电效应实验装置;2. 光源(如汞灯、激光器等);3. 光电倍增管;4. 电流计;5. 电压表;6. 频率计;7. 秒表;8. 毫安表;9. 导线;10. 研磨机;11. 金属板(如铝板、铜板等)。

五、实验步骤1. 装置组装:按照实验装置图,将光电效应实验装置组装完整,确保各部件连接牢固。

2. 调整光源:将光源调整至合适位置,确保光束垂直照射到金属板上。

3. 调整光电倍增管:将光电倍增管调整至最佳位置,确保光电子能够被光电倍增管接收。

4. 调整电流计和电压表:将电流计和电压表分别连接到光电倍增管和金属板上,确保连接牢固。

5. 测量光电效应现象:打开电源,观察光电效应现象。

调整电压表,记录光电效应发生时的电压值。

6. 测量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调整电流计,使电流达到最大值。

记录此时电流计的读数,即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7. 改变入射光的频率:使用频率计调整光源的频率,分别记录不同频率下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8. 数据处理: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计算不同频率下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之间的关系。

9.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之间的关系,验证光电效应方程的正确性。

10. 实验总结:总结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结果,提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北邮物理实验绪论》PPT课件

《北邮物理实验绪论》PPT课件
粗大误差:超出在规定条件下预期的误差。它可能是随机误差的 某种极端情况,也可能是由于测量过程中人为过失而产生的错误。
精选ppt
14
(3)随机误差的统计处理
f (x)
x x x + d (x)
0 正态分布的特点:
① 单峰性:
对某一物理量进行等精度测量, 得一测量列:
x1, x2 ,, xn .
当 n 时,误差的概率分布
设在误差符合正态分布的情况下,一系列等精度测量值为:
x1, x2 ,, xn . 假设相应的真值为 x
f (x)
x1 x1 a
x2… x…2 a
xn xn a
n
n
0
x
两边取和
xi xi na 根据正态分布的特点
i 1
i 1
n
lim
n
xi
i 1
0
1 n
n i1 xi a
当测量次数 n 时,有
精选ppt
5
l 实验课的作用
“我觉得学习有两种方法。
一个办法是按部就班的;
一个办法是渗透性的。
什么叫渗透性的呢?就是在你还不太懂的 时候,在好像乱七八糟的状态之下,你就 学到了很多东西。”
—— 摘自《杨振宁文录 》
精选ppt
6
❖ 学习物理实验课的目的
❖ 主动学习、独立实验、实事求是、创新意识
❖ 通过阅读实验教材和仪器说明书,能够正确使 用常用的实验仪器
• 实验 experiment:
用来检验(或者验证)某种假说、假设、原理、理论而进行的明确、 具体、可操作、有数据、有算法、有责任的技术操作行为。
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排除外 界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而人为地变革、控 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些事物(或过程)发生或再现,从而去认识自 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规律。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示例与指导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示例与指导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示例与指导科学实验报告是科研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对于整理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提供一篇科学实验报告的范文示例,同时给出一些撰写科学实验报告的指导建议。

实验名称:酸碱中和反应速率研究实验目的:通过对不同温度下酸碱中和反应速率的研究,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器材:试管、酸碱指示剂、温度计、移液管、热水槽实验原理: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在一定比例下发生反应并生成盐和水。

本实验中我们将固定酸、碱的浓度和反应物的量,通过改变温度来研究反应速率的变化。

反应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的量或产物生成的量。

实验步骤:1. 准备4个试管,标注为A、B、C和D。

2. 在A试管中取10mL酸,B试管中取10mL碱。

3. 向C试管中加入5滴酸碱指示剂。

4. 将A试管中的酸倒入B试管中,同时开始计时。

5. 观察C试管中的颜色变化,并记录时间。

6. 重复实验3次,分别将C试管放入15℃、25℃和35℃的热水槽中进行反应。

7. 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实验温度(℃)反应时间(s)15 18025 10035 60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明显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当温度从15℃升至25℃时,反应时间缩短了44%,再从25℃升至35℃时,反应时间又缩短了40%。

这表明温度的升高对酸碱中和反应的速率具有促进作用。

这是因为温度的升高会增加反应物分子的热运动速度,导致更多的碰撞和反应发生,从而加快了反应速率。

结论:温度对酸碱中和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

温度升高可以加快反应速率,降低温度则会减缓反应速率。

本实验结果与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定量描述的阿累尼乌斯方程相符,即反应速率与温度呈指数关系。

指导建议:1. 在撰写实验报告时,遵循科学实验报告通用格式,包括实验名称、目的、器材、原理、步骤、结果、分析和结论。

2. 注意语句通顺、语法正确,使用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

3. 在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中采用表格或图表的形式,有利于清晰展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大学作业实验报告

大学作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实验室安全规范,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化学理论,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以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基本操作为主要内容,包括称量、溶解、过滤、蒸发、蒸馏、滴定等。

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水平。

三、实验器材1. 实验室常用仪器:托盘天平、烧杯、漏斗、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铁架台、蒸馏烧瓶、冷凝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NaCl、KNO3、NaOH、HCl、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碘化钾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NaCl和KNO3,准确至0.01g。

2. 溶解:将称量好的NaCl和KNO3分别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去离子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

3. 过滤:将溶解后的溶液过滤,除去不溶物。

4. 蒸发:将过滤后的溶液倒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发至一定浓度。

5. 蒸馏:将蒸发后的溶液倒入蒸馏烧瓶中,连接冷凝管,加热蒸馏,收集馏出液。

6. 滴定: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HCl溶液,计算滴定度。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称量结果:NaCl:2.56gKNO3:1.23g2. 溶解、过滤、蒸发、蒸馏结果:(1)溶解:NaCl和KNO3完全溶解。

(2)过滤:滤液清澈,无悬浮物。

(3)蒸发:蒸发后得到NaCl和KNO3的混合溶液。

(4)蒸馏:收集到一定量的馏出液。

3. 滴定结果:消耗NaOH标准溶液体积:V1计算滴定度:c(NaOH) = n(HCl) / V1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化学实验室的基本操作技能,如称量、溶解、过滤、蒸发、蒸馏、滴定等。

2. 验证了化学理论,如NaCl和KNO3的溶解度、蒸馏分离混合溶液等。

3. 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为今后化学实验奠定了基础。

七、实验心得1. 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范,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 注重实验操作细节,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理工大学物理实验绪论2007.3(cui)

理工大学物理实验绪论2007.3(cui)

大学物理实验课目的
物理学是在长期实践和大量实验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和逐渐完善起来 的。因此,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是发现和利用物理规律 的基础。作为大学中一门课程的物理实验,是学生受到系统的实验技 能训练的开端。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进行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 2 综合能力的培养。 3 培养严肃认真的作风、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优良品德。 在物理学的发展中,人类积累了丰富的实验方法,创造设计出了各种 精巧的实验仪器,涉及到广泛的物理现象。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但要注意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应注意从中学到创
(2) 未定系统误差:要估计出分布范围
如:螺旋测微计制造时的螺纹公差等。
随机误差的处理
• 定义:
在对同一量的多次重复测量中绝对值和符号以 不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分量。
• 产生原因:
实验条件和环境因素无规则的起伏变化,引起 测量值围绕真值发生涨落的变化。 例如: 电表轴承的摩擦力变动 螺旋测微计测力在一定范围内随机变化 操作读数时的视差影响
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
粗大误差
系统误差

定义:在对同一被测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绝对值和符号
保持恒定或随测量条件的改变而按确定的规律变化。

产生原因:由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环境带入。 分类及处理方法:
(1) 已定系统误差:必须修正
电表、螺旋测微计的零位误差; 测电压、电流时由于忽略表内阻引起的误差。

结果表示:
-以测量列 y 的平均值 再修正掉已定系统误差项 y0 得到被测对象的量值。
-由A、B 类不确定度合成总不确定度
则:
Y ( y y0 ) (t
n ) s y + 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
•合成不确定度只保留一位有效数字。而相对不确 定度,小于1%,只留一位,大于1%,最多留两 位。 o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加减运算:统一单位后,取小数点后位数最少者。
1.3891+17.2+2.641-5.32=21.9101=21.9 •乘除运算:结果取其中有效数字位最少者。
603 . 21 0 . 3 2 4 . 00 1 48 . 2447 4 8
•乘方运算:不改变有效数字位数。
19.38= 4.402; 25.25 637.6
2
§2-6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
•间接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由不确定度来决定。
o修约规则: 4舍、6入、5入奇 2.14159—2.142; 2.71727—2.717 3.51050—3.510; 4.21550—4.216 5.378511—5.379; 8.691489—8.691 Er=0.205%=0.2% 对于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本课程规定采取只入 不舍的规则。
§2-3 随机误差
o随机误差的来源 1)观察者感官的分辨能力的差异; 2)无法消除又不能精确估算的环境干扰; 3)其他所有影响测量的次要因素。
o随机误差虽然无法控制,但仍然服从一定的统 计规律。本书只着重介绍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误 差。 o随机误差的统计规律
§2-3 随机误差
y
) u
2
2 c,y
(
f z
) u c,z
2 2

(
ln f x
) u
2
2 c,x
(
ln f y
) u
2
2 c,y
(
ln f z
) u c,z
2 2
P22页表的解读
§2-7 测量结果的表示
例1:米尺测长度5次(n=5)其值分别为:2.32cm, 2.34cm,2.36cm,2.30cm,2.37cm。 求: Uc, l ; Erl ;l l
不等精度测量
§2-1 测量与误差
o误差 真值:客观上物理量具有的确定的数值,用X表示。 误差:测量值与真值的差。 若某物理量测量值为 xi,真值为X,则误差为: Δ=xi-X 任何测量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在误差必然存 在的条件下,物理量的真值是不可知的。
下列值有时可视为真值:
1)理论值; 2)公认值;3)计量约定真值; 4)相对真值。
§2-4 仪器误差
o温度测量类:温度计是常用温度测量仪,可估读 类(也有数字化)。其仪器误差为最小分度值的一 半。 o电表类:伏特表安培表等,仪器误差的最大限为: 仪=±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例:某0.5级电压表满量程为3.0V 仪=±(3.0×0.5)/100=±0.015V=±0.02V 仪器误差的等价标准误差:如果仪器误差服从均 匀分布,等价标准差为: 仪 = 仪
Sx
n 1
1
n
i
2
i 1
(x n 1
i 1
1
n
2 i
X)
n有 限
( 物理意义:任一次测量,测量值的误差在 S x, S x) 内的可能性为68.3%。
§2-3 随机误差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误差
x 比任一次测量值xi更可靠,它的可靠性用算术 平均值的标准误差来反映:

i n
2


( xi X ) n
2
n , 或 n足 够 多
( 物理意义:任一次测量,测量值的误差在 x, x) 内的可能性为68.3%。
§2-3 随机误差
( 任一次测量,测量值的误差在 3 x, 3 x)内的可 能性为99.7%。 3 :极限误差 当测量次数有限时,用下式来计算测量列的标准 误差:
可靠数字
§2-6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
•出现在中间或末尾的0均是有效数字。
•因单位变换而产生的0不是有效数字。 如:32.4mm=3.24cm=0.0324m=0.0000324km =32400m=32400000nm
上述的0均不是有效数字,故单位换算时应采用 科学计数法:
32.4mm=3.24cm=324×10-2m=3.24×10-5km =32.4×104m •运算公式中的常数,如:,e,1/2, 2 等,在 运算中需要几位就取几位。
3
仪器误差是正常工作条件下绝对误差的极限值, 也属于不确定度范畴。
§2-5 不确定度估算
不确定度:由于误差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肯定的 程度,反映了测量值与真值偏差的程度。 o不确定度的分类 •不确定度的A类分量:能够用统计方法计算的不 确定度,用Si表示。

S i= S x
n
( xi x )
§2.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估计的基础知识
§2-1 测量与误差
§2-2 系统误差
§2-3 随机误差 §2-4 仪器误差 §2-5 不确定度估算 §2-6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
§2-7 测量结果的表示
§2-1 测量与误差
o 测量:将待测的物理量与一个选来作为标准的同 类量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倍数关系的过程。选 来作为标准的同类量称之为单位,倍数称为测量 数值。测量数值与单位的乘积便是测量结果。
2
i 1
n ( n 1)
•不确定度的B类分量:用其它方法(非统计分析)评 定的不确定度,用uj表示。
u j= 仪 = 仪 3
§2-5 不确定度估算
•合成不确定度:
uc uc
A、B类不确定度 无关时该项为0

Si
2

u j 2 S iu j
2
Si:所有A类不确定分量
§1.物理实验的重要作用
o物理实验课程的目的
•物理实验课程不同于一般的探索性的科学 实验研究,每个实验题目都经过精心设计、 安排,实验结果也比较有定论,但它是对 学生进行基础训练的一门重要课程。 •它不仅可以加深大家对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 是可使同学获得基本的实验知识,在实验方法和 实验技能诸方面得到较为系统、严格的训练,是 大学里从事科学实验的起步,同时在培养科学工 作者的良好素质及科学世界观方面,物理实验课 程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2 系统误差
o系统误差的来源
1)仪器的固有缺陷; 2)理论或方法的不完善; 4)测量者个人因素。 3)环境因素;
o系统误差的发现 1)数据分析法; 2)理论分析法;3)对比法。
§2-2 系统误差
o系统误差的消除与修正 1)通过理论公式引入修正值; 2)消除产生系统误差的因素; 3)改进测量方法; 4)实验曲线的外推、内插和补偿; 5)随机化处理。 o事实上,上述的系统误差是指可定的系统误差, 还有的系统误差属未定系统误差,这种误差难以 作出修正,只能估计它的极限范围。
2 2

i
2
2

e
2
f()
2

lim


( xi X ) n
n
n
称为标准误差。 o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有如下特 征: -
O
+

(1)单峰性: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 现的概率大。
§2-3 随机误差
(2)对称性: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和 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3)有界性:绝对值很大的误差出 现的概率近于零。 (4)抵偿性: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 值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而趋近于 零。 n
n
n
n
xi
i 1
§2-3 随机误差
物理意义:任一次测量,测量值的误差在 , ) ( 内的可能性为57.5%。 •标准误差(方均根误差)

lim
n

n
2 i

(x
i
X) n
2
n
由于真值得不到,只能用平均值代替真值,即用 偏差代替误差。

x

lim
n
§2-7 测量结果的表示
SN ( f x ) Sx (
2 2
f x
) Sy (
2 2
f z
) Sz
2 2
SN N

(
ln f x
) Sx (
2 2
ln f x
) Sy (
2 2
ln f z
) Sz
2 2
uc
uc N
(
f x
) u
结果=倍数×单位 o测量的分类 直接测量:是指直接将待测物理量与选定为标准 单位相比较直接得到测量值的一种测量。 间接测量:是指通过对一些直接测量量的某种运 算而得到物理量。
§2-1 测量与误差
同一个物理量,由于选用的测量方法不同,可能 是直接测量量,也可能是间接测量量。 等精度测量:在相同的条件下(相同的实验方法、 相同的仪器、相同的观察者、相同的实验环境 等),对同一物理量进行的多次重复测量。
§2-1 测量与误差
o误差的分类 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性质。误差可分 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在一定条件下(实验方法、仪器、环 境和观察者等不变),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 量时,误差总是按一定的规律变化的误差。 偶然误差(随机误差):由于偶然的或不确定的 因素所造成的测量值无规则涨落而导致的误差。 过失误差:由于失误导致的误差。含有过失误差 的测量值称为坏值或异常值,在数据处理中要尽 量剔除坏值。但并非所有的异常值都要剔除。
§2-7 测量结果的表示
o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
设 N f ( x, y, z )
N 最佳 N f ( x , y , z ), u c
Si u j
2
2
N N 最 佳 值 u c (单 位 )
•不确定度的传递公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