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实验绪论答案附解析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部分习题答案

U U r 4.3 10 3 6.659 0.029 g/cm3
所以 6.659 0.029 g/cm3 或
6.66 0.03 g/cm3
1
3. 用分度值为 0.002cm 的游标尺测量一端封闭的空心圆柱体,得下列测量数据 测量次数 1 2 3 4 5 6 解:实验数据表格 空心圆柱体体积的测量 测量次数 1 2 3 4 5 6 平均值 标准偏差 S △ins 不确定度 U 直接测量结果 测量结果 高 H/cm 4.810 4.802 4.808 4.806 4.804 4.806 4.8060 0.0028 0.002 0.0035
4
(2 3.30 4.81 0.0031) 2 (3.30 2 0.0035 ) 2 (2 1.50 3.79 0.0054 ) 2 (1.50 2 0.013) 2
=0.099cm3 所以 V V U V (34.46 0.10) cm3 红字部分不确定度保留一位是正确的。
y A y B 2.66 0.17 0.0369 mV/℃ xA xB 72.5 5.0
所以实验方程可写为
t 0.0369 (t t 0 ) mV
2)利用计算器对实验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法运算可得直线的斜率 a 0.0368 mV/℃
3
ε
t
/mV 热电偶温度计温差电动势曲线
3.0
⊕A(72.5,2.66)
+ +
+
2.0
+ + 作者: ××× 日期:2007.3.10
1.0
+
+
⊕B(5.0,0.17)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答案附解析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答案附解析1. 下面哪种说法正确?DA. 间接测量结果有效数字位数的多少由测量仪器的精度决定。
B. 间接测量结果有效数字位数的多少由计算器数码显示位数的多少决定。
C. 间接测量结果有效数字位数的多少由所用的单位决定。
D. 间接测量结果有效数字位数的多少由其不确定度决定。
2. 某物理量的测量结果为n=1.6532(0.0007),下面对该结果的解释哪种是正确的?CA. 表明该物理量的数值有两种可能,即n=1.6525 或n=1.6539 。
B. 表明该物理量的数值是(1.6525,1.6539)区间内的任何值。
C. 表明该物理量的真值有较大的概率位于(1.6525,1.6539)区间内。
D. 表明该物理量的真值不在(1.6525,1.6539)区间内。
3. 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并以各次测量值的算数平均值作为该物理量的测量结果,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BA. 这样做可以减小系统误差。
B. 这样做可以减小随机误差。
C. 这样做可以得到该物理量的真值。
D. 这只是处理测量数据的一种方法,不能减小误差,与真值也没关系。
4. 以下关于系统误差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DA. 系统误差是没有规律的误差。
B. 系统误差就是指来源于测量仪器的误差。
C. 系统误差是正性误差。
D. 系统误差是可正可负的。
5. 用最小分度为0.2s 的计时器测量时间,一次测量的结果是56.4s,正确的表达式是哪一个?CA. 56.4(0.1)s C. 56.40(0.06)sB. 56.40(0.10)s D. 56.4(0.2)s6. 已知D HM24πρ= ,其中M = 276.180(0.020)g ,D = 3.662(0.005)cm,H = 12.180(0.010)cm,M、D、H 这三个测量量中哪一个量的测量对ρ的不确定度影响最大?AA. M 的测量对ρ的不确定度影响最大。
B. D 的测量对ρ的不确定度影响最大。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2018测试题答案

二、将下面数字改为3位有效数字 A. 2.154 B. 2.245 C. 2.235
D. 2.254*105
三、求出下面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以及相对不确定度公式:
一、下列测量结果表达式是否正确?若有错请更正: (1) 用秒表测得单摆的周期为 T =(1.78±0.6)s (2) 用测距仪测得某段公路的长度为 L= 12km±100 cm (3) 用万用表测得电阻上的电压为 U =(8.96±0.3) V (4) 结果表达中电压值的相对不确定度为 Ur = 1.02%
课堂测试
一、下列测量结果表达式是否正确?若有错请更正:
(1) 用秒表测得单摆的周期为 T =(1.78±0.6)s (2) 用测距仪测得某段公路的长度为 L= 12km±100 cm (3) 用万用表测得电阻上的电压为 U =(8.96±0.3) V (4) 结果表达中电压值的相对不确定度为 Ur = 1.02%B. 标准来自确定度U L =∂L ∂x
2
u
2 x
+
∂L ∂y
2
u
2 y
=
相 对 不 确 定 度U r
= UL L
=
ux2
+
u
2 y
x+y
ux2
+
u
2 y
A. 2.15 B. 2.24 C. 2.24 D. 2.25*105
三、求出下面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以及相对不确定度公式:
A.相对不确定度Ur =
∂ lnV ∂d
2
ud2
=
∂ lnV ∂d
ud
=
3ud d
标准不确定度U V
=Ur ×V
= 3 ud d
× 1 πd 3 6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作业答案安徽大学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作业答案安徽大学1、4.两个物体只有接触才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2、7.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 *A.松软的馒头用手一捏体积会大大缩小,这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B.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提出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炒菜时油烟上升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它是有起源的、膨胀的和演化的(正确答案) 3、2.运动员将足球踢出,球在空中飞行是因为球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力.[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4、4.研究地球的公转及自转时地球都可视为质点.[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5、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单选题]A.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0gB.教室里课桌的高度约为8m(正确答案)C.一支普通牙刷的长度约为40cmD.做一遍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20min6、80.在“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小明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测物体质量过程中,向右盘加入砝码后,发现指针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右边,去掉其中最小砝码,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左边一点,这时他应该()[单选题] *A.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B.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D.将游码向右移动直至横梁重新水平平衡(正确答案)7、67.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单选题] *A.光年是时间单位,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B.电子的尺度比原子的尺度大;原子核带负电,电子带正电C.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引力D.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瑟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正确答案)8、52.“凿壁偷光”原指凿穿墙壁,让邻舍的烛光透过来,后用来形容家贫而勤奋读书。
下列诗词中与“凿壁偷光”描述的现象相同的是()[单选题] *A.床前明月光(正确答案)B.潭清疑水浅C.池水映明月D.掬水月在手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A.指南针能够指南北,是由于受到地磁场的作用(正确答案)B.能够自由转动的小磁针静止时,其N极指向地理南极附近C.磁体的磁性越强,能吸引的物质种类就越多D.磁体之间的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但磁场并不存在10、2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 *A.洗澡时,洗澡水的适宜温度约为40℃(正确答案)B.0℃的冰比0℃的水冷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约为4℃D.人体感到舒适的气温约为30℃11、72.学习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小明同学想用天平、量筒和水完成下列实验课题,你认为不能够完成的是()[单选题] *A.测量牛奶的密度B.鉴别金戒指的真伪C.鉴定铜球是否空心D.测一捆铜导线的长度(正确答案)12、78.有体积和质量都相同的铁球、铜球和铅球各一个,已知ρ铁=8×103kg/m3,ρ铜=9×103kg/m3,ρ铅=3×103kg/m3。
大学物理实验部分绪论答案

2
10 组数据结果如下: 测量次数 1 1.925 2 1.919 3 1.943 4 1.911 5 1.905 6 1.917 7 1.923 8 1.936 9 1.920 10 1.940 1.9239 平均 测量列的标准误差������ = 平均值的标准误差������ ������ =
∆������ ������
+
∆ℎ ℎ
= 23.75 + 8.84 = 0.31%
0.02
∆S = S ∗ ������������ = 1318 ∗ 0.31% = 4������������2 S = S ± ∆������ = (1318 ± 4)������������2 4) ������������ =
3
1
Vi2
2
������ 200 T = T ± ������ ������
1
(2).因为测量了 6 次,所以满足τ分布,故有: 测量次数 i c������ ������������ = ������������ − ������ ������������2 1 0.203 -0.015 0.00000225 2 0.198 -0.065 0.00004225 3 0.212 0.075 0.00005625 4 0.215 0.105 0.00011025 5 0.192 -0.125 0.00015625 6 0.207 0.025 0.00000625 平均c = 0.2045 ������������ = 0 ������������2 = 0.00037350 测量列的标准误差������ = 平均值的标准误差������ ������ =
0.02 0.02
∆V = ������ ∗ ������������ = 7.28 ∗ 0.47% = 0.03������������3 V = ������ ± ∆������ = (7.28 ± 0.03)������������3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不确定度)

∆ ρ = ρ ⋅ Er
17
从而,求得
ρ = ρ ± ∆ρ
§2 有效数字及运算法则 一、有效数字 1.定义:若干位可靠数字加一位可疑数字构成。 .定义:若干位可靠数字加一位可疑数字构成。 一位可疑数字构成 例:6.35mA 3位; 102.50Kg 5位;
l=10.34cm 4位。 注意: 数字前面“ ” 注意:①数字前面“0”不是有效数字
1.可靠与可靠 可靠 可靠与可靠→可靠 可靠与可靠
可靠 → 可疑 但进位是可靠的。 2.可疑与 但进位是可靠的。 可疑与 可疑
3.尾数的取舍原则: 4舍6入5凑偶。5凑偶后使末位 尾数的取舍原则: 舍 入 凑偶 凑偶。 凑偶后使末位 尾数的取舍原则 为偶数。 否则将5舍去 舍去。 为偶数 。 否则将 舍去 。 ( 不确定度的相关规定另 外说明) 外说明) ①加减法 结果的有效字位数与诸数中绝对误差最大者的有效数 字的末位对齐。 字的末位对齐。 例:6.35-1.7+5.003=9.6 -
3
结果: 结果: N = ( x − y ) ± ∆ N
15
2、函数关系为乘除的,先求相对不确定度 、函数关系为乘除的,
(1)将函数两边取对数,再对各自变量求偏导, )将函数两边取对数,再对各自变量求偏导, 再代入公式( ) 再代入公式(14)
( 2)
∆N 求出N并由 Er = N
求得 ∆ N = Er × N
(1)单次测量 △ A=0 )
7
(2)多次测量 ) N趋于无穷时, 服从正态分布 趋于无穷时, 趋于无穷时 服从正态分布, 而进行有限次测量,一般服从t分布 学生分布)。 分布(学生分布 而进行有限次测量,一般服从 分布 学生分布 。 大学物理实验中n的次数一般不大于 次 大学物理实验中 的次数一般不大于10次 , 的次数一般不大于 近似,置信概率p为 在5<n≤10时,作△A=Sx近似,置信概率 为0.95 < 时 或更大。所以作为简化计算,可直接把S 或更大。所以作为简化计算,可直接把 x的值当 作测量结果的总不确定度的A类分量 类分量△ 作测量结果的总不确定度的 类分量△A。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作业答案分析

265习题答案1. 测读实验数据。
(1) 指出下列各量为几位有效数字,再将各量改取为三位有效数字,并写成标准式。
① 1.0850㎝ 5位 1.08㎝ ② 2575.0g 5位 g 31058.2⨯③ 3.1415926s 8位 3.14s ④ 0.86429m 5位 0.864m ⑤ 0.0301㎏ 3位 0.0301kg ⑥ 979.4362-⋅scm6位 2979-⋅scm(2) 按照不确定度理论和有效数字运算规则,改正以下错误:① 0.30m 等于30cm 等于300mm 。
改正: 0.30m 等于30cm 等于mm 2100.3⨯.② 有人说0.1230是五位有效数字,有人说是三位有效数字,请改正并说明原因。
改正: 0.1230是四位有效数字原因: 以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为起点,从左往右数,有几个数字就是几位有效数字.③ 某组测量结果表示为:d 1=(02.0800.10±)cm d 2=(123.0800.10±)cm d 3=(002.08.10±)cm d 4=(12.08.10±)cm 试正确表示每次测量结果,计算各次测量值的相对不确定度。
改正: d 1=(02.080.10±)cm %2.0%10080.1002.0)(1=⨯=d E r d 2=(2.08.10±)cm %2%1008.102.0)(2=⨯=d E rd 3=(1.08.10±)cm %1%1008.101.0)(3=⨯=d E rd 4=(2.08.10±)cm %2%1008.102.0)(4=⨯=d E r2. 有效数字的运算(1) 试完成下列测量值的有效数字运算:① sin20°6′sin20°5′=0.34338 sin20°7′=0.34393 所以 sin20°6′=0.343659694=0.3437② lg480.3lg480.2=2.68142 lg480.4=2.68160266 所以 lg480.3=2.681512578=2.6815 ③ e 3.250e 3.249 = 25.764 e 3.251 =25.816 所以 e 3.250 =25.79033992=25.8(2) 某间接测量的函数关系为 21x x y += ,1x ,2x若 ①cmx )1.01.1(1±=, cm x )001.0387.2(2±=;②mm x )02.013.37(1±=,mm x )001.0623.0(2±=; 试计算出y 的测量结果。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物理实验绪论课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 随机误差的大小和正负无规律,所以它可以是任意值;B 、 只要观测的对象不变,同一个人用相同仪器测其随机误差是不变的;C 、 正态分布随机误差的抵偿性,是说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测量次数的增加而趋向于零;D 、 用算术平均误差估算随机误差最方便最合理。
2、下列测量方法中,消除系统误差的测量方法有:A 、 交换法 ;B 、 补偿法 ;C 、 模拟法 ;D 、 替代法 ;E 、 比较法 ;F 、 放大法 。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值之差;B 、 偏差是测量值与算术平均值之差;C 、 通过一次测量即可求出标准偏差S x ,所以称之为单次测量的标准偏差;D 、 我们在实验中是用平均值的标准偏差来作为随机误差的估算值。
二、指出下列各数各是几位有效数字0.0001 1.0001 2.70³1025486.135 0.0300 三、将前四个数取三位有效数字;后四个数取四为有效数字。
0.086294 27.053 8.971³10-60.020000 3.1415 4.32749 4.32650 100.349 四、根据有效数字运算规则,计算下列各式。
98.754+1.3 ; 107.50-2.5 ; 1111³0.100 ; 0.003456³0.038 ; 237.5÷0.10 ; 15÷3.142 ; 76.00÷(40.00-2.0) ; 50.000³(18.30-16.3) ÷[(103-3.0)³(1.00+0.001)]; 1000.0³(5.6+4.412) ÷[(78.00-77.0)³10.000]; 100.00÷(25.00-5.0) 五、下列表达式有错误,请改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答案附解析
1.下面哪种说法正确?D
A.间接测量结果有效数字位数的多少由测量仪器的精度决定。
B.间接测量结果有效数字位数的多少由计算器数码显示位数的多少决定。
C.间接测量结果有效数字位数的多少由所用的单位决定。
D.间接测量结果有效数字位数的多少由其不确定度决定。
2.某物理量的测量结果为n=1.6532 (0.0007 ),下面对该结果的解释哪种是正确的?C
A.表明该物理量的数值有两种可能,即n=1.6525 或
n=1.6539 。
B.表明该物理量的数值是(1.6525 ,1.6539 )区间内的任何值。
C.表明该物理量的真值有较大的概率位于(1.6525 ,
1.6539 )区间内。
D.表明该物理量的真值不在(1.6525 ,1.6539 )区间内。
3.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并以各次测量值的算数平均值作为该物理量的测量结果,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B
A.这样做可以减小系统误差。
B.这样做可以减小随机误差。
C.这样做可以得到该物理量的真值。
D.这只是处理测量数据的一种方法,不能减小误差,与真值也没关系。
4.以下关于系统误差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D
A.系统误差是没有规律的误差。
B.系统误差就是指来源于测量仪器的误差。
C.系统误差是正性误差。
D.系统误差是可正可负的。
5.用最小分度为0.2s 的计时器测量时间,一次测量的结果是
56.4s ,正确的表达式是哪一个?C
A.56.4(0.1)s C. 56.40 (0.06 )s
B.56.40(0.10)s D. 56.4 (0.2 )s
6.已知
D H
M
2
4
π
ρ = ,其中M = 276.180 (0.020 )g ,D = 3.662 (0.005 )cm ,H = 12.180 (0.010 )
cm ,M 、D 、H 这三个测量量中哪一个量的测量对ρ的不确定度影响最大?A
A.M 的测量对ρ的不确定度影响最大。
B.D 的测量对ρ的不确定度影响最大。
C.H 的测量对ρ的不确定度影响最大。
D.M 、D 、H 这三个量的测量对ρ的不确定度都有影响。
7.测量误差定义为△X=X-X0 (X0 :物理量的真值,X:物理量的测量值),△X 又被称为“绝对误差”,怎样理解绝对误差?D
A.绝对误差是指误差的绝对值。
B.绝对误差表明误差的大小是确定的。
C.绝对误差表明误差总是正的。
D.绝对误差是指测量值相对于真值的差。
8.用同一台仪器对单摆周期进行了三次测量,第一次测量了一个周期,测量结果为1.6s ;第二次测量
了连续的10 个周期,测量结果为16.2s ;第三次测量了连续的100 个周期,测量结果为160.6s 。
下面哪种说法正确?D A.由于使用的是同一台仪器,因此三次测量结果属于等精度测量。
B.由于第三次测量的周期数最多,因此该次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最大。
C.由于第一次只测量了一个周期,因此该次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
最小。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9.测量过程中会出现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正态分布),在相同条件下多次重复测量同一物理量时,C
A. 系统误差具有抵偿性,随机误差不具有抵偿性。
B. 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都具有抵偿性。
C.系统误差不具有抵偿性,随机误差具有抵偿性。
D .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都不具有抵偿性。
10.用同一台天平分别测量了物体A 和物体B 的质量,得到测量数据mA 和mB (mA ≠mB ,且mA 和mB 均为单次测量),下面哪种说法正确?A
A. 测量数据mA 和mB 有相同的不确定度,有不同的相对不确定度。
B. 测量数据mA 和mB 有不同的不确定度,有相同的相对不确定度。
C.测量数据mA 和mB 的不确定度和相对不确定度相同。
D.测量数据mA 和mB 有相同的精度。
二、填空题(共20 分,每空1 分)
11.A 类不确定度是的不确定度分量(用统计方法计算得出的);B 类不确定度是的不确定度(用其他非统计方法计算得
出的)
分量;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 是。
(公式在19 页)
12.按教材中约定的修约法则,对以下数据进行数字修约,均取
四位有效数字。
14.735 修约为;14.74
25.0058 修约为25.00 ;560.149 修约为560.1 。
13.有效数字由构成。
(可靠数字和可以数字)
14.对测量结果进行了单位变换,其有效数字的位数(不变)。
15.用不同精度的仪器测量同一物理量(均为单次测量),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
(不同)
16.对2.46 开方,结果的有效数字是位有效数字。
(3 )
17.用最小分度为0.5 ℃的温度计,一次测量某液体的温度,测量结果的B 类不确定度应为℃。
(0.14 )
18.已知N 与A 、B 、C 之间有函数关系(参考书上21 页)
3
2
5 A C
N = B ,A 、B、C 的标准不确定度分别为u(A)、u(B)、
u(C),N 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应为:
19.某测量列的算数平均值为X ,标准偏差σ的概率含义是:测量列中任一次测量值落在X ? σ到
X + σ之间的可能性为。
(68.27% 或68.3% )
20.下列因素产生的误差属于哪一类(填写“系统误差”或“随机误差”)用于光学成像的透镜存在像差而产生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测量过程中环境湿度的变化产生的误差属于随机误差。
测量者固有习惯的影响产生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估读数字产生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测量中受到周围电磁场的干扰而产生的误差属于随机误差。
透镜有一定的厚度,它的影响对测量焦距f 产生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三、改正题中的错误,写出正确结果(共30 分,每题3 分)
21.m = 35.15 (0.35 )g 35.2 (0.4 )g
22.T = 21.75 (0.6)s 21.8 (0.6 )s
23.V = 342.58 (23 )cm/s 342(23)cm/s
24.L = 670.36 k m (5×10m )670.36(0.05)km 或67036*10 (5*10 )m
25.I = 2.18 ×103(0.55 ×102 )mA 2.18*10^3
(0.06*10^3 )mA 或2.18 (0.06 )A
26.R = 3.489 ×103 ( 400 )Ω3.5*10^3(0.4*10^3)Ω
27.L = 15 m (13 cm) 15.00 (0.13 )m
28.U = 5V (150mV )5.00 (0.15 )V
29.I = 0.836 (3.3 ×103 )A (我觉得这道题有问题应该是3.3*10^-3,836*10^-3(3*10-3))A
30.10.28s = 10280ms =10280000 μ m 改为:
10.28s=1.028*10^7=1.028*10^10 μm
注:23 页上面的文字可以给提示
四、计算题(共16 分,每题4 分)
31.
86.5 32.3
4.8 19.05 1.7 ?
×
32.x =2.48 ,x =1.57
33.X1= 231.2 (0.9) , X2 = 22.15 (0.07),X1 + X2
=253.4
(0.9)
34.对某长度量进行多次测量,测得数据如下:
L1=4.278mm ,L2=4.256mm ,L3=4.265mm ,
L4=4.242mm ,L5=4.251mm ,L6=4.261mm ;求算数平均值L 的A 类不确定度u (L ) A = ?
结果:u (L ) A =0.005mm
五、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共14 分)
35.在初速v0 =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测得速度v 随时间t 的变化为:
t (s)12.0 20.0 25.5 37.1 60.0 78.5
V (cm/s )1.45 2.60 3.00 4.25 7.20 9.30
绘出_1.2*10^-3m/s
(1.18*10^-3 可能不对,因为两个数据做除法应该去可以数字
最高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