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热岛效应的调查与分析

合集下载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成为环境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普遍高于周边乡村或自然区域的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产生直接影响,还对生态环境和气候模式造成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概述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气候现象。

由于城市建筑密集、人口众多、工业活动频繁,以及大量使用人工建筑材料等,导致城市区域的气温显著高于周边自然区域。

这种温差不仅影响了城市的气候特征,也对城市的能源消耗、环境质量、生态系统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1. 人工建筑材料的影响:现代城市多使用混凝土、沥青等材料作为道路和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热传导性和吸热性,导致城市区域吸收和储存大量热量。

2. 植被覆盖率的降低:城市中大量的建筑和道路占据了土地资源,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

植被具有调节气温、减少热辐射的作用,其减少使得城市的自然调节能力下降。

3. 人口和工业活动的影响:城市人口密集,工业活动频繁,这些活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和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4. 城市空气流动不畅:由于高楼林立,空气流动受到阻碍,不利于热量的扩散和交换。

此外,城市中的建筑物和道路改变了风的形成和流动路径,使得热量难以有效传递到周边地区。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支持为了深入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我们采用了遥感技术、气象观测数据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

通过收集和分析城市的气温数据、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率等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遥感技术显示,城市区域的地面温度明显高于周边地区,这种差异在夏季尤为明显。

2. 气象观测数据显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平均气温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3. 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表明,人工建筑材料的使用、植被覆盖率的降低以及城市布局等因素是导致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热岛效应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高于周边农村或自然地区的气温的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还对城市生态环境和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1. 建筑与下垫面材质的改变城市中的建筑物多采用石材、混凝土等吸热能力强的材料,这些材料在吸收太阳辐射后,会导致热量无法迅速散发,使得城市地区的温度上升。

此外,城市的道路、广场等下垫面多为硬质材料,这些材料减少了地表水的蒸发和植物的生长空间,使得地表的热量难以得到释放。

2. 人口与工业的密集度城市人口密集度高,且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工厂、企业聚集在城市地区。

这些人口和工业活动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和温室气体,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3. 城市绿化率低城市绿化率低是导致热岛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物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并蒸发水分,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

然而,由于城市规划等原因,城市中的绿地面积相对较少,使得城市地区的降温能力减弱。

4. 人工热源的排放城市中的大量人工热源如汽车尾气、供暖等排放大量热量,加剧了热岛效应的强度。

这些热量排放不仅使得城市气温上升,还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三、影响因素分析1. 气象条件:大气环流、湿度等气象条件对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

当大气环境稳定时,风速低、湿度大等因素容易导致热岛效应的产生。

2. 土地利用类型: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导致下垫面温度不同。

商业区、居民区等不同类型的区域其下垫面材质、颜色等都会影响温度分布和散热情况。

3. 经济发展水平: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程度加深,热岛效应也随之加剧。

工业发展、人口增加等因素导致城市中人工热源增加,加剧了热岛效应。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1.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合理布局,优化建筑布局和下垫面材质的选择。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共3篇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共3篇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共3篇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1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

其中,城市热岛效应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区域温度相对周围地区高出较多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与城市特有的建筑、人口集聚、交通密集等原因有关。

本文将对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进行探讨,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

城市热岛效应主要是指在城市中心区域与周围地区的温差较大,通常在夏季表现最为明显。

它的形成和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都密切相关。

首先,城市的高密度人口和繁忙的交通给城市带来了大量的热能,使得城市中的气温较周围环境高。

其次,城市的建筑物和硬质铺装面积较大,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热量。

此外,城市中的水体较少,草木覆盖率较低,导致城市温度的昼夜温差减少,气象条件的变化无法得到有效地调节。

最后,城市中的污染物与工业废气会进一步加重城市的热效应。

为研究城市热岛效应,我们采集了一段时间内的气温数据。

我们将数据分析与城市中建筑分布情况和地形等因素进行结合,以确定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区域的范围和强度。

结果显示,城市中心区域气温显著高于周围地区,其中高层建筑物周围的温度尤为明显。

城市中心区域的温度与地形密切相关,地势低洼的城市中心区域热岛效应更为明显。

此外,我们也发现,城市热岛效应在不同季节以及不同时间段内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夏季是城市热岛最为明显的季节,而在深夜温差较大的情况下,城市热岛效应也会减弱。

为了有效地控制城市热岛效应,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增加城市中的水体和绿化覆盖率是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

其次,采用城市微气候调节设计和技术,对城市中的建筑物和硬质铺装面积进行调整,增加通风面积和透光面积,并对高层建筑进行热学设计,以提高城市的回避能力和散热性能。

最后,减少工业废气和污染物的排放也能有效地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程度。

城市热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城市热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城市热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城市热岛现象是指城市内部温度较周边地区高出许多的现象,是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城市热岛现象对城市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城市热岛现象的成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来缓解这一问题。

### 一、成因分析#### 1. 城市建设活动城市建设活动是城市热岛现象的主要成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水泥、钢铁等建筑材料的使用导致城市表面的反射率降低,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增加,从而使城市表面温度升高。

#### 2. 大量机动车排放城市中大量的机动车排放也是城市热岛现象的重要成因之一。

机动车尾气中的废气排放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这些废气会在城市中形成污染物,加剧空气污染,同时也会增加城市的温室效应,导致城市温度升高。

#### 3. 大量建筑物和道路城市中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也是城市热岛现象的成因之一。

建筑物和道路的建设会破坏原有的植被覆盖,减少蒸发散热,使城市热量无法有效散发,从而导致城市温度升高。

### 二、对策建议#### 1. 增加绿化覆盖增加城市绿化覆盖是缓解城市热岛现象的有效对策之一。

通过种植树木、草坪等植被,可以增加城市的蒸发散热,降低城市温度,改善城市环境。

#### 2. 减少机动车排放减少机动车排放是缓解城市热岛现象的重要对策之一。

可以通过推广公共交通工具、鼓励骑行和步行等方式,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降低尾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 3. 提倡节能减排提倡节能减排是缓解城市热岛现象的长期对策之一。

可以通过加强建筑节能、推广绿色建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减少城市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

### 结语城市热岛现象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但通过采取有效的对策,可以缓解这一问题,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希望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城市热岛现象的治理工作,为建设宜居城市、美丽家园作出积极贡献。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及减缓措施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及减缓措施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在大都市中,由于人口密集、道路多、植被少以及其它因素造成的气温显著高于周围地区的一种特征。

主要原因有三:
1. 建筑物吸收太阳能。

大量的建筑物会阻止太阳光直射到街道上,而这些建筑物会吸收太阳能并把它们储存下来,使得街道上的气温升高。

2. 污染物影响大气对流。

由于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以及其它方式造成的大量废弃物会逐步形成一层“保护性”的大气覆盖,这样便减少了天然水分子之间所形成的对流作用,使得街道上不再有新鲜风来凉快街道。

3. 硬化地表影响雨水径流。

随着都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将原始土壤覆盖为无法吸入雨水的人工材料如水泥、装修板之类,使得雨水无法正常径流而留存地表上并加剧都市中低位区域内郁闷感。

减轻和应对这一效应有三方面采取如下减轻措施:
1. 实施“生态修复”工作, 采取适当方式, 如树立乡村风情树, 植树造林, 进行生态修复;
2. 针对不合规定的老旧住宅, 进行升级装修;
3. 对公共场所(如学校)进行园艺装修;
4. 构想"天然海"理念, 多采用天然海(如田园风光)作为郊野公园;
5. 针对不合规定老旧住宅, 进行升级装修;
6. 对诸如学校之内公共地方(例如: 教学区)进行园艺装修;
7 . 多采用天然海 (例如田园风光 )作为郊野公园 ;
8 . 精心勘测 , 精心勾勒 , 精心打造 " 未来 " 飞舞之乡 ;。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热岛效应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明显高于周边乡村地区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城市微气候的改变和多种环境问题。

本文将详细探讨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并通过分析和研究为未来应对措施提供参考。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及重要性城市热岛效应是一种由城市发展导致的局部气候现象,其特征为城市中心区域的气温显著高于其外围郊区。

这种气候差异对城市生态环境、能源消耗、人体健康等多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对于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环境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1. 建筑结构与材料:城市中大量使用的高楼大厦和人造材料,如混凝土、沥青等,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和吸热性。

这些材料在吸收太阳辐射后,会导致周围环境温度升高。

此外,高楼大厦阻碍了风的流通,减少了自然对流散热的效果。

2. 植被覆盖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绿地和自然植被被建筑物所取代。

绿地在调节气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同时降低地表温度。

而城市中植被覆盖的减少,使得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失能力降低,加剧了热岛效应。

3. 人工热源排放:城市中大量的人工设施,如工厂、车辆等,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排放。

这些人工热源的存在使得城市区域的温度进一步升高。

4. 城市大气污染: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污染物会形成“热气团”,这些“热气团”在城区上空聚集,进一步加剧了热岛效应。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观测和数据分析等方法。

数据来源包括气象部门发布的城市气温数据、卫星遥感数据以及相关研究报告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和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建筑结构与材料、植被覆盖减少、人工热源排放以及城市大气污染是导致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分析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分析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分析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中心地区温度高于周边乡村和郊区的现象。

这种气候现象对城市环境、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是由于城市的建设和活动引发了一系列的热源和热排放。

高楼大厦、沥青路面、水泥建筑等都会吸收并存储太阳辐射能量,然后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

与此同时,机动车辆的运行、工厂的生产等活动都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排放到城市大气中。

加上人口密集、空气对流受限等因素,这些热源无法有效散发,导致城市温度升高。

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非常广泛。

首先,它对城市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如,高温天气下,城市中心地区温度高,空气质量下降,人们容易出现中暑、呼吸系统疾病等健康问题。

另外,城市热岛效应还加剧了城市排水问题。

在暴雨天气中,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出,导致城市内涝,进而给城市的交通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困扰。

其次,城市热岛效应对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系统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农田周围的城市会受到高温和较低的湿度影响,导致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

此外,城市热岛效应还破坏了城市周边的生态系统平衡。

高温和干燥的环境对于许多生物而言是不利的,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最后,城市热岛效应对能源消耗也会造成影响。

高温天气下,人们通常需要使用空调和其他冷却设备来降低室内温度。

这会导致城市能源需求增加,进一步加大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剧了全球变暖问题。

为了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影响,人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城市绿化,增加植被覆盖面积。

树木和植被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减少热源产生,并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更多的水蒸气,降低城市温度。

其次,改善城市建筑设计。

选择反射太阳光的建筑材料,改善建筑隔热性能,减少室内外温差,降低能耗。

此外,鼓励绿色出行,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降低热源排放。

城市热岛效应遥感监测与分析研究

城市热岛效应遥感监测与分析研究

城市热岛效应遥感监测与分析研究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对城市环境造成了诸多影响,其中城市热岛效应是一项重要的问题。

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地区相对于周围乡村地区温度明显升高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尤为普遍,并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能源消耗等方面带来了挑战。

遥感技术在城市热岛效应的监测和分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遥感技术能够获取城市地区的高时空分辨率的温度数据,从而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出城市的热分布特征。

通过遥感监测,研究人员可以获取大量的温度数据,对城市热岛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

在城市热岛效应的遥感监测中,热红外遥感是最常用的技术。

热红外遥感仪器能够测量地表和建筑物的辐射温度,通过分析这些温度数据,可以研究城市中不同区域的热岛效应强度和分布特征。

热红外遥感的优势在于能够全天候、全时段地获取温度数据,对于城市热岛效应的监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时效性。

在城市热岛效应的分析研究中,遥感技术可以用来定量评估城市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研究表明,城市化过程中的人类活动和建筑物密度的增加,会导致城市地区的温度升高。

通过遥感监测,可以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的趋势和规律进行分析和预测。

这样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城市热岛效应形成机制的理解,并提供科学依据为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实现城市热岛效应的空间分析和建模。

通过将遥感数据与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和分析,可以揭示出城市不同区域的热岛效应分布差异。

这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城市不同区域的热环境特征,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还可以结合气象数据,比如风速、气温等,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通过对遥感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和气象数据的综合利用,可以建立城市热岛效应的数值模型,从而更准确地预测城市热岛效应的发展趋势。

总之,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许多挑战,但也给我们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学军中学 组长 杜怡兰(高二9班)
组员 张翎(高二5班)、陈瀚文(高二12班)、叶显爵(高二5班)
第一执笔 杜怡兰
指导老师 :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科技总辅导员 施泽民
杭州城热岛效应的调查与分析
[内容摘要]
2010年8月我们四人参加了杭州少年科学院组织的,以城市“热岛效应”为主题的城市小气候科考活动,一个多星期以来,考察测量了杭州的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指标。

我们组主要针对几个气温的日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做出分析,画出了反映杭州高温季节的最热点分布的热地图。

在活动中我们学会了气象观测和气温分析并提出降低热岛效应的建议。

[关键词]气温测点分析
一.序论
1.1考察背景、意义、目的
近年,全球气候变暖日趋加剧,杭州等“火炉城市”夏季炎热也日益加重。

为了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具体表现和原因,本研究小组于2010年暑期参加了由杭州少年科学院组织的杭州青少年城市小气候科考活动,活动以城市“热岛效应”为主题,多人协作同步在杭州城市的多个监测地点进行连续24个小时不同时间节点的气温、湿度、风向及风速等气象因子测量,通过对热岛区域及周围环境状况的相关分析,得出杭城热岛效应形成的可能原因与机理,继而从这些原因和机理出发,提出减缓杭城热岛效应问题的方法与思路,以期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创建宜居环境提供一定的参考。

1.2概念阐述
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温度高于郊野温度的现象。

由于城市地区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下垫面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 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并由此向外围递减。

热地图:就是指高温分布图。

因为考察期间正处在夏季高温阶段,为形象地描述所测地区的高温分布状况,使用“热地图”名称描述。

二、实地测量
2.1实验设计
2.1.1实验器材
ZOGLAB牌DSR-TH电子气象数据收集器8个 DeltaTRAK电子气象数据收集器3支
天平牌WQG-11型号水银温度计22支,精确至0.1℃
风向标兼风速仪5台自制百叶箱11个
2.1.2测量方法
2.1.2.1 测量地点
在杭州市区内选定了11个较具代表性的测量点(如下图):城市阳台、天杭小学、庆春广场、丰乐桥、朝晖五区、紫荆花园、曙光路、曲苑风荷、玉皇山下、灵隐、绿城育华、各测量点均选择在阴处,以避免阳光直射对温度测量造成影响。

并与最近主干道路的距离都在15m以上,以避免局部交通对较大范围内热岛分布分析造成影响。

2.1.2.2 测量时间布局
在24小时内进行18次测量,以下为测量时间点
6:00至20:00,每小时测量一次;即6: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20:00
20:00至次日6:00每2小时测量一次。

即22:00 24:00 次日2:00 次日4:00 2.1.2.3 测量方式
在测量时提前五分钟准备仪器,提前三分钟开始感应,在整点时进行读数。

每个测试点都分别在1.5m高度用电子气象数据收集器和水银温度计温度和湿度分别进行了测量并加以记录,部分测点在1.5m高度使用风向风速测量仪对风向,风速进行了测量并
加以记录。

其中,温度的测量结果以修正后的水银温度计的读数为准,湿度测量结果以电子气象数据收集器的读数为准。

各仪器的最终数据均已消除器差。

由于测量点较少,不能够全面细致地反映出杭州市区热岛的分布,本文所使用的数据还包括10个位于杭州市市区内的自动站测点同时测得的数据,这些数据由杭州市气象局提供。

2.2测量结果(见附录)
三、数据分析
3.1.1 气温日变化
各测点数据折线图
各点气温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气温也相近,最高温度出现在下午2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0时到4时之间。

曲院风荷可能因受西湖水体的影响,最高温度较低。

3.1.1.1考察期各测点气温各时次均值的变化
荷下

8月15日白天的平均温度高于30℃,在16日0:00左右下了一场阵雨,使高温有所
缓解。

3.1.1.2各测点要素气温差异分析
3.1.1.2.1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靠近西湖,处于生态区,总体气温比平均值低。

这体现了植被与水体的影响3.1.1.2.2 灵隐
灵隐处于生态区,周围植被较多,气温基本在平均值之下。

这体现了植被的影响。

3.1.1.2.3 绿城育华
绿城育华的测点靠近柏油马路,空旷,遮蔽物少,受太阳直射较多,气温波动较大,同时高于平均值。

这体现了下垫面材料和太阳直射的影响。

3.1.1.2.4丰乐桥
该测点靠近马路,受汽车影响较明显,大理石地面。

该测点的气温变化基本与平均值相同,但受一些热源影响(如汽车、大理石地面),气温略高。

这体现了下垫面材料的影响。

3.1.1.2.5曙光路
该测点附近有大片树荫,空气湿度较大。

树荫避免了大量的太阳直射,使得此测点的温度变化较平均值波动要小。

这体现了植被的影响。

3.1.1.2.6各测点要素气温差异的影响因素
根据以上5个比较有特征的测点的分析,我们总结出以下5个对气温有较大影响的因素:
1)太阳直射——太阳直射处气温的平均值较高,早晚温差较大
2)下垫面材料——比热较小的材料(如大理石)可作为热源放出热量,使气温偏高
3)植被——由于植被的蒸腾作用和乔木的遮蔽作用,有植被处平均气温较低,气温变动较小
4)水体——由于水的比热较大,可使区域气温变化减小
5)汽车——汽车作为热源使车流量较大的路段和时间段气温较高,气温的波动性增大针对这些因素,我们提出的意见是“少开汽车,多种树”。

3.1.2 湿度均值变化
湿度与温度表现的特征基本相似,在白天,特别是日照最强烈的几个小时,空气十分干燥。

午夜的阵雨使湿度值上升。

3.1.3气压变化(丰乐桥)
因仪器有限,这次考察只测得一个测点的气压变化。

气压的变化是与气温的变化密切相关的。

大概从上午10:00开始,气温开始上升,气压开始下降。

在气温到达最高时左右(13:00左右),气压下降到最低。

到晚上,受雷暴高压的影响,气压有一个较大的波动。

3.2 温度分布热地图
3.2.1 8时温度分布热地图
在上午8时,杭州市区的热岛在城市阳台,最冷点在庆春广场。

此时的平均温度为33.7℃,最热点比平均温度高3.4℃,最冷点比平均温度低3℃此图的基本特征是城市经过一个夜晚的辐射冷却,降温普遍,而沿江(钱塘江)的空旷地面,在江面的水热容量作用下,使得近地面气层保持一定温度,呈现清晨热岛中心向东位移的现象。

气温最低点的青春广场因大面积的强辐射下垫面(水泥广场)的辐射冷却作用而产生。

3.2.214时温度分布热地图
(如下图)在下午2时,杭州市区的平均温度为38.7℃。

热岛中心分成两个:在城西文一路西的绿城育华学校附近,气温达41.8℃,比平均温度高3.1℃;另一个中心在江干区的三里亭小区,气温达40℃。

两个热中心对峙,中间被北高峰山麓隔断,使得灵隐测点呈现杭城下午最低气温谷,气温值34℃,比平均温度低3.6℃。

这表明,一是杭城的夏季城市热岛中心从武林门一带(1994年7月24日,《钱江晚报》,查小强)位移到了
城东侧。

原因的目光转移到杭州城市建设发展与扩展绿面相同步方面来了。

二是杭州市的地形起到影响作用,主城区西侧山麓因绿化比较好,地势比较高,使测得气温偏低,一个城市高温大火盆被切断成了两个火盆。

按照气候学常规,14时的气温分布是可以被作为某城市热岛分布的依据,那么杭城出现的两个夏季城市热岛的现象,可以被描述了——两个中心;主城区的中心发生了向东偏移,定位在城乡结合区域(文一西路的热岛中心也在城乡结合部)。

3.2.3 20时温度分布热地图
在晚上8时,杭州市区的热中心在丰乐桥,最冷点在北高峰
此时的平均温度为29.6℃,最热点比平均温度高0.8℃,最冷点比平均温度低2.9℃3.2.4次日2时温度分布热地图
在凌晨2时,杭州市区的热中心在曙光路,冷中心在北高峰
此时的平均温度为26.6℃,最热点比平均温度高2.5℃,最冷点比平均温度低2.6℃。

结论
从上述四幅夏季杭城气温平均分布的状况中可以描述出期特征:
1、白天的城市热岛中心有两个,分布在城西和成东侧的文一西路和三里亭小区;
2、杭城的山麓是个自然降温地带,绿化是根本的降温因素;
3、前半夜的城市热中心分别在市中心的丰乐桥和曙光路,呈现游荡式变化;气温只
比周围高出1-2℃,说明夜间城市热岛不明显;周边冷源也不明显。

4、日出前的“夜间”,杭城气温因下垫面物质原因,净辐射强,气温下降快。

冷中
心在广场面积比较大的青春广场。

热岛效应是城市化的必然产物,热岛的扩大就意味着城市的扩大。

然而,热岛效应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应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在注重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可持续发展。

感谢:省气象台气象专家的指导和杭州少科院同学的真诚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