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百姓财路,堵百姓之口,周厉王惨死在蛮荒之地,真是报应!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意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意思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句话的意思是:防备老百姓的嘴比堵住河流还要严重。
此语出自《国语·周语》记载,当年周厉王不听劝阻,任用卫巫监视国人言行,制造了一场暴乱;周厉王逃到彘地,召集流亡的诸侯回京护驾,但他们仍然不满。
后来大臣周公和召公把流亡在外的诸侯重新召集起来,共同拥戴太子姬静为君,即周宣王。
周宣王命令卫巫监视国人,如果有人说宣王的坏话,就将被处死。
周宣王发现这种情况以后,便修筑了一座“诽谤之台”,竖立高杆大旗,上面写着:“有敢讥毁王者,赐死。
”只要谁在台下讲坏话,管你是大官小吏、文人墨客,必死无疑。
从此以后,国内安定团结,路不拾遗。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臧文仲在一次议论中批评了时政,可当众多士子向其指责时,臧文仲却遭遇到了刺杀。
事后,孔子问其原因,孔子认为,正是由于臧文仲直谏,导致别人不顾脸皮对他进行攻击,不明智!在今天我们依旧要提倡广开言路,包容多元声音,允许不同观点存在,保证社会稳定与发展。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更何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身边的普通百姓,也都能在某些领域或某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对国家的建设、发展往往会产生很好的作用。
希望随着人民群众参与感和获得感的日益增强,广开言路,让全体人民在享受改革成果的过程中更加自信、充实、幸福,让国家真正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国家!春秋战国时期,晋景公凭借手里握有的实权,放纵下属搜刮财物。
没钱花怎么办?晋景公居然下令:凡是做买卖和打工赚来的钱,一律充公,用来给宫中消费。
要知道,晋景公身份尊贵,贪污这么多钱财确实需要莫大勇气啊!不久,又有人揭露晋景公做了一件极其荒唐的事儿——占卜,他的占卜结果显示今天适合狩猎,于是晋景公穿着猎装去打猎,途中看到一头野猪,果断射箭将其射死。
晚上,下人报告晋景公已经捕获野猪两只,请求看第三只,晋景公说等到第二只完全入肚才看第三只吧。
岂料刚吃掉两只,竟又有人举报:“三只皆活。
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及注释译文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阻止百姓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
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解析赏析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解析|赏析《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上篇,这篇文章简洁分明,逻辑清晰,是《国语》中的名篇。
今天儿童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了这篇古文的相关资料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先秦:佚名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及注释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河流如果堵塞后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历史典故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历史典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
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今天小编就收集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历史典故,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历史典故周朝传到了周厉王时期。
周厉王统治着一国的臣民,心眼却连普通人也不如,而且为人残忍而凶暴,老百姓都觉得不能忍受。
召公劝说周厉王说:天下人都不能再忍受暴行了。
周厉王听后大怒,成天害怕别人背后说自己的'坏话,甚至为此吃不下饭,睡不了觉。
最后想了一个法子,专门成立一个部门,用于监督百姓。
凡看到、听到有人说他什么就要捉拿入狱。
渐渐的说周厉王不好的人少了,诸侯来朝拜周天子的也少了。
到周厉王三十四年,周厉王更加严酷无情。
百姓没有人敢说话,大家见面之时拿眼睛互相看看,都害怕因此遭受厄运。
周厉王看到这种情况,还挺高兴的,对召公说;“你看我,多有能耐,我能管住别人的嘴巴,不说我坏话。
”召公说:“你看到的都是表面现象。
你这样害怕老百姓说话,就像人类害怕洪水一样。
人们把洪水堵起来,洪水越积越多,最后会冲垮堤坝,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伤害。
你这样防着百姓。
而且堵住他们的口。
将来的危害会大于洪水冲破堤坝带来的灾害。
”原文: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
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其谤鲜矣,诸侯不朝。
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
防民之口,甚於防水。
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史记·周本纪》。
厉王虐国人谤王原文及翻译

厉王虐国人谤王原文及翻译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矒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翻译: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巫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巫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
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
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
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乐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理。
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
文言文《邵公谏厉王止谤》古文赏析

《邵公谏厉王止谤》古文赏析【作品介绍】《邵公谏厉王止谤》选自《国语》的《周语》上篇。
《左传》称厉王为"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在厉王统治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者的危机日益严重。
《国浯》中有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篇,说荣夷公擅长搜刮财物,残酷欺压百姓,而厉王却偏偏重用"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等佞臣,对内封山占水,垄断了山林川泽的一切收益,禁止老百姓采樵,渔猎,断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计。
对外兴师动众,征伐邻邦,不断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他的倒行逆施,横征暴敛,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朝野上下,危机四伏,民怨沸腾。
这自然引起像召公这样有识之士的忧虑。
【原文】《邵公谏厉王止谤》出处:《国语》厉王虐(1),国人谤王(2)。
邵公告曰(3):“民不堪命矣(4)!”王怒,得卫巫(5),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6),乃不敢言。
”邵公曰:“是障之也(7)。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8),为民者宣之使言(9)。
故天子听政(10),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1),瞽献曲(12),史献书(13),师箴(14),瞍赋(15),曚诵(16),百工谏(17),庶人传语(18),近臣尽规,亲戚补察(19),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0),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1)。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2),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3)。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4)。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25),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6)?”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27)。
三年(28),乃流王于彘(29)。
【注释】(1)厉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在位三十七年(前878前842)。
(2)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这里指平民百姓。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和译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和译文[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
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
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
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
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
”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
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
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
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
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
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
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
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
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
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谏厉王弭谤》及译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谏厉王弭谤》及译文】一、整体把握本文记叙周厉王暴虐无道,用高压手段乃至杀戮来镇压人民的批评,他不听召公的劝谏,结果被人民放逐,遭到灭亡的下场。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写厉王弭谤的方法,寥寥几笔,便写出王虐民怨的状况。
第二段,写召公谏弭谤,从正反两面反复阐明不可“防民之口”,恳切有力。
第三段,写弭谤的结果,“流王于彘”,完全应验了召公的谏言。
全文重点是记述召公劝谏之词。
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是劝谏厉王不能压制人民言论,应像治水那样予以疏导,让人民对朝政畅所欲言,择善而从,改正失误,实现人民的意愿。
内容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障之也”至“为民者宣之使言”),召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说明厉王弭谤的危害性,可谓振聋发聩!“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具体说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
江河堵塞不通,就会引起决堤泛滥,受到伤害的人一定很多。
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让人民讲话,也必然会引起类似江河决堤泛滥那样的严重后果。
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结论,也是召公的政治主张:“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就是要让老百姓把话说出来,才是为政者的正确途径。
第二层(“故天子听政”至“是以事行而不悖”),以“天子听政”一句总领,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
召公认为,天子处理政事,首先要广开言路,让人民把心里想的都说出来,才知道老百姓在想些什么。
这就是通过大大小小的各种官员,用诗、曲、书、箴等形式进言。
“瞍赋”照应并小结献诗、献曲两句,“矇诵”两字照应并小结献书、师箴两句。
“百工谏,庶人传语”,着重写平民进谏。
“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着重写亲近者尽规补察。
因为是近臣,接触君王的机会较多,所以应尽规劝之责;因为是王亲国戚,对政治的混乱有切肤之痛,更应该弥补君王的过失,更便于督察君王的言行。
“瞽史教诲”是说使太师、太史用礼乐之道来对自己进行教诲,以提高自己的修养。
前十句着重写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这句着重写听取教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有很多明君,也有很多的昏君,现在随着各位帝王墓的挖掘,很多让人疑惑的历史
事件都被揭开了真面目,当然也有很多君王,往自己脸上贴金的,就像现在在博物馆陈列的
商周时期的周厉王的一件青铜器“害夫”,上面周厉王夸自己多么好,其实历史上的周厉王是
非常有名的暴君。
历史上记载的周厉王是非常爱财的,在位期间,想要垄断天下的财路,严禁百姓砍柴捕鱼,
违令者罚巨款,而当时的百姓都是以此为生的,让当时的老百姓是有苦说不出,这在《诗经》有一首《桑柔》中有明确的记录,而当时的朝廷命官对周厉王的做法都不认同,几次上奏皇帝,但皇帝都置之不理。
在当时,召公曾苦口婆心的劝诫周厉王,如此下去,百姓是会造反的,周厉王不但不听,反
而还派人监视国中所有人,有不利传言的一律抓起来杀了,周厉王是为自己相处的好主意沾
沾自喜呢,但召公说,不让百姓们做已经让百姓很痛恨了,再不让百姓们说,早晚会逼得百
姓造反的,周厉王就是不听,三年过去,百姓再也受不了,起兵造反,攻破了皇宫,而周厉王幸运逃到彘,但丢失了皇位,最后惨死在这蛮荒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