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山水类文言文比较阅读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附答案)

(一)阅读下文,完成5—9题(16分)(甲)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2分)①或王命急宣②水皆缥碧6.下列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互相轩邈舍其文轩B.春冬之时不能称前时之闻C.其间千二百里其真不知马也D.不以疾也不以物喜7.解释加点词。
(3分)①夏水襄陵襄:②属引凄异引:③千转不穷转:8.翻译句子。
(5分)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分)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分)9.甲乙两文都写了“猿鸣”,其用处有何异同?(3分)阅读答案:5.(2分)①或/王命急宣②水/皆缥碧6. (3分)B7. (3分)上,漫上延长通“啭”,鸟叫声8.(5分)①(2分)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趣味无穷。
②(3分)横斜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9.(3分,每点1分)同:两文都以“猿鸣”反衬山林寂静;异:甲文侧重烘托三峡秋天的悲凉凄清;乙文则侧重表现富春江的生机勃勃。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专题13 三峡(解析版)

专题13三峡(2022·贵州安顺·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
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
仰视天如匹练然。
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①。
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
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
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
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释】①油盎:油瓶。
②罅:裂缝。
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B.仰视天如匹练然.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C.有时朝.发白帝朝.服衣冠,窥镜(《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D.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半夜时分从亭子里自然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B.虽然乘着马在风中奔跑,也没有走水路快。
C.陆游一路行来,发现圣姥泉上面盖着一块有裂缝的石头。
D.乙文中作者从大溪口出发,进入瞿塘峡,经过圣姥泉,到达瞿塘关。
3.甲文中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写出了山连绵不断的特点,请找出乙文中描写山的句子并概括其特点。
【答案】1.C2.D3.①句子是“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
②特点是高耸、陡峭、崖壁平整。
【解析】1.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同“缺”,中断\名词,借指宫殿或京城;B.……的样子\连词,然而,但是;C.名词,早上\名词,早上;D.连词,就\连词,如果;故选C。
八上第三单元自然山水类文言阅读

第三单元——自然山水类文言阅读考点解读课文基点自然山水类文言文是以描绘自然景观为主要内容的文言文篇章,以《三峡》、《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和《与朱元思书》为例,这些文章都具有自然山水类文言文的典型特点。
1. 写景细腻入微,意境深远:这些文章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和神韵。
例如,《三峡》描绘了长江三峡的雄伟壮观,以及四季不同的美景;《答谢中书书》则描绘了山川之美、山水相映之妙;《记承天寺夜游》则描写了月夜之美和作者的心情;《与朱元思书》则描绘了富春江的美丽风光。
这些文章都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自然之美和意境的深远。
2. 语言优美精炼,形象生动:这些文章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观。
例如,《三峡》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形象地描绘了三峡的高峻;《答谢中书书》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山的高耸和水的清澈;《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月夜的美景;《与朱元思书》中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用精炼的语言描绘了天气的明朗和山水的清丽。
3. 情感丰富深刻,情景交融:这些文章不仅仅是写景,还常常表达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
例如,《三峡》中作者描写了三峡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答谢中书书》中作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与人分享自然之美的愉悦;《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抒发了夜晚赏月之乐,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与朱元思书》中作者描绘了富春江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赞叹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这些文章将情感与景物相互融合,情景交融,让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4. 结构严谨,脉络清晰:这些文章在结构上都非常严谨,脉络清晰。
例如,《三峡》按照季节顺序描绘了三峡四季不同的美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答谢中书书》则以作者所见所感为线索,贯穿始终;《记承天寺夜游》则以夜晚赏月为线索,贯穿始终;《与朱元思书》则以作者乘船游览富春江为线索,贯穿始终。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山水篇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集锦甲《三峡》和乙《与朱元思书》比较阅读【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1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甲文: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乙文: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表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水,而水以夏水为盛,主要用了侧面描写,烘托出水的湍急;乙文写水,先写静态的水,突出水之清澈,再写动态的水,突出水之湍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尽显水之异。
3 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山,甲文写山,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山连绵不断,隐天蔽日的特点;乙文写山,从视觉﹑听觉的角度,突出了山奇的特点。
4甲乙两文作者在欣赏美景时都发出了感慨,甲文作者用“良多趣味”来抒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乙文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志趣。
5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猿的叫声,甲文用猿声渲染深秋凄清悲凉的气氛;乙文用猿鸣反衬出山林之寂静。
《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三篇山水小品文比较阅读

三篇山水小品文比较阅读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雾淞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议论抒情句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不难看出,陶弘景、苏轼、张岱虽然描绘的是不同风景,但他们所发表的感慨都有共同之处:“未复有能”、“少闲人”、“焉得更有此人”:没有人或少有人和我一同欣赏这美景啊。
为什么没有人同我一起欣赏这美景呢?这感慨,是为自己不同流俗而自豪?还是一份找寻不到知音的孤寂?抑或是郁郁不得志的伤感与落寞?为什么没有人同我一同欣赏这美景呢?中国古代文人往往以自然山水为知己,也许因为失意,不,即使得意,他们也以能领略自然山水之美为雅事。
“春游芳草地,夏赏莲花池,秋饮菊花酒,冬吟白雪诗”,何等惬意,又何等得意!“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是何等相知相契的知己!凡夫俗子只知道蝇营狗苟,又怎能享受到让心灵放飞到自然的这份乐趣?陶弘景,生于魏晋南北朝动荡时期,何其不幸!可是才气四溢的他毅然放弃世代为官的贵族生活,归隐林泉,以自然山水为知己。
山的巍峨,水的灵秀,白云的悠然,又让他感到何其幸运!他说,感谢这乱世,不然,我还在官场趟那趟浑水。
“山中何所有?岭上有白云。
只可自娱乐,不堪持寄君。
”这就是当时最高统治者梁武帝请他出山时他的回答,我这里固然没有荣华富贵和高官厚禄,但你们也不能享受到我能享受的乐趣啊!岂止你们,“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那份自豪,那份得意何等洒脱的全然溢于纸上了。
也难怪,梁武帝见他不肯出山,竟然让他做了“山中宰相”:他隐居山中,却依旧为皇上出谋划策拿主意,皇上则给他源源不断送来了高档的“生活费”。
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附答案

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一、《醉翁亭记》《答谢中书书》[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翻译下面的句子(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欢乐,但是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2.在描写景物方面,两文都充分调动感官,将景物写得有声有色。
请举例加以说明。
示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充分将视觉与听觉结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息。
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调动嗅觉、视觉、触觉等,将四季的景物的各自特征很好的体现出来,这样更好地体现出作者娱情山水的情怀。
3.两文都写到作者与山、水等自然景物的融合,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试结合下面句子作一下分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示例: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专题31 醉翁亭记(解析版)

专题31醉翁亭记(2023·河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予家城市,人事丛委①,应酬为劳。
老母在堂,于礼不能远离,日惟避喧南园内。
园去.城二余里,无杂木,柏可三百株,松止有五,计其植日,才四十年,而已成林。
松柏之间,有一草庐,岁久敝.漏,不蔽风雨,且卑隘②如坐阱中。
不得已改作焉。
撤草而覆之以瓦,左右置牖③,前后为门,疏朗空洞,落日后犹能辨蝇头字。
中设一扁,名以“后知轩”。
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岁寒然后知;又居之四面通明者为轩,孰谓斯名不情称哉?(摘选自李开先《后知轩记》)【注释】①丛委:繁杂,堆积。
②卑隘:矮小狭窄。
③牖(yǒu):窗户。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方法提示解释(1)四时.之景不同词语推断法:四时.更替__________(2)园去.城二余里查阅词典法:①离开。
②距,距离。
③赴,前往。
④表示行为的趋势。
(摘自《古代汉语词典》)(填序号)_____(3)岁久敝.漏课内迁移法: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__ 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下面是甲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解说其合理性。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三峡文言文对比阅读

三峡文言文对比阅读【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阕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乙】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①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节选自朱熹《百丈山记》)【注】①瀵:水自地下喷涌而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不见曦月曦:(2)良多趣味良:(3)哀转久绝绝:(4)下临峭岸临:(5)不可正视视: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其沫乃如散珠喷雾。
3、【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水景,分別表现了怎样的特点?(4分)4、【甲】【乙】两文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答案】1、(1)太阳或(阳光)(2)甚,很(3)消失(4)靠近,对着(5)看2、(1)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像这样快。
(2)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
3、【甲】文:水流急,清澈碧绿【乙】文:水势浩大,璀璨透明。
4、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类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康乐以来,未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⑴互相轩邈.⑵泉水激石,泠泠..作响1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不绝.。
B、实是欲界之.仙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康乐以.来属予作文以.记之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5、【甲】【乙】两文在描绘山水之景上很有相同点,都是开篇总括山水之景,如【甲】文“”、【乙】文“”,然后再具体描绘之。
(2分)16、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甲】【乙】两文都是写给友人的信,都描绘了山川之奇异美景,但所表达的感情略有差异,请说说。
(2分)12、⑴远,这里作动词用:往远处伸展。
⑵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13、C14、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候能见到太阳。
(“柯、蔽、犹、交映”译错一个扣半分)1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6、【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乙】文自明本志——蔑视追求利禄之徒,爱慕美好自然;或婉言相劝朋友,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做14——18题。
(10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张岱《湖心亭看雪》)14.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1)夕日欲颓.颓:(2)余挐.一小舟挐:15.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日更定矣B.湖中人鸟声俱.绝四时俱.备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其.真无马邪D.实是欲界之.仙都山川之.美16.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7.“书”的意思是__ 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匠心独运,既映衬出环境的,又为下文作伏笔,与字遥相呼应。
(2分)18.【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4.(1)坠落(2)通“桡”,撑(船) 15.C 16.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17.信给谢中书的信幽静、空旷痴18.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三《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练习【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1.B2.⑴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⑵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4. 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五《三峡》与《与朱元思书》练习[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沿溯.阻绝(逆流而上)B.不以疾.也(快)C.从.流飘荡(顺、随)D.负势.竞上(势力)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1)沿.溯阻绝(2)良.多趣味(3)直视无碍.(4)窥谷忘反.(5)略无阙.处(6)虽.乘奔御风(7)负.势竞上(8)望峰息.心3.用现代汉语表达下面句子的意思(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6)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4.对甲乙两段文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A. 甲文先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和凄婉美。
B. 乙文不仅写出了江流婉转、随流飘荡的情形,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丽大自然的闲适心境。
C. 两文都写山水,所描绘的景色奇特秀美,山之奇、水之异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D. 形色相依、动静相杂、虚实相应、骈散相间是两文在写景上的共同特点。
5.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的作者是北魏的郦道元,乙文的作者是南朝的吴均。
B.由【甲】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联想到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C.【甲】文写猿鸣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乙】文写猿鸣则与其他事物共同表现了富春山的勃勃生机。
D.【甲】文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乙】文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6、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7、写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力拉崩倒之声.. B.中间C.阡陌交通..语,皆指目陈胜..,鸡犬相闻 D.旦日,卒中往往8、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9.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流的湍急,但描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写水流之,乙文侧重于写水流之;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难见天日之景,但着眼点却不同,甲文以“不见曦月”来写,乙文以“有时见日”来写。
10、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五1、D2.(1)顺流而下;(2)真的;实在;的确;(3)障碍(4)“反”通“返”,返回(5)“阙”通“”缺,空缺;(6)即使;(7)凭借或依靠;(8)平息或停止3(1)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
(2)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3)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4)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尽是奇山异水,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5)(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6)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了。
4、B5、B6、B7、A8.甲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一句通过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
乙文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也反悔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9、略10、(1)湍急、清澈;(2)凄凉或悲哀或凄清。
(意对即可)十《三峡》与《湖心亭看雪》练习【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