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题(二)-最新学习文档

合集下载

2018-2019历史人民版必修1知能演练:专题一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2-精选教育文档

2018-2019历史人民版必修1知能演练:专题一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2-精选教育文档

1.《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表明()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解析:选B。

本题考查皇帝制的特点。

由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即可选出B项。

题干材料未涉及秦始皇的功绩,排除A 项。

秦朝中央集权已经有中央与地方行政系统,比较完备,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

题干材料并没有反映相权与君权的矛盾,故D项不正确,排除。

2.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

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A.秦朝的郡县制 B.西汉“中朝”制度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解析:选C。

关键信息: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

A项是地方行政制度,是加强中央集权,没有分权的特征,排除;B项是通过分割相权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C项符合题意;从军机处的特点与影响来看,D项不符合题意。

3.《文献通考》卷53《职官考七》云:“……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旧制,但闻风弹事,提纲而已。

”材料中所说的能“闻风弹事”(即举报人可以根据传闻进行举报,不必拿出真凭实据,也不署名)“弹纠不法”的机构或官职应该是()A.宰相B.御史台C.参知政事D.中书省解析:选B。

从材料中可知该机构负责监察,所以应该是古代的监察机构或负责监察的官职。

4.右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①区域的机构是() A.宣政院B.中书省C.行中书省D.枢密院解析:选B。

地图中①区域邻近大都,邻近大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由中书省直辖,故B项为最佳答案,同时排除C项。

A项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D项枢密院为元朝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题1、电影《通天帝国》讲述了武则天时期修建通天浮屠塔背后的故事。

在当时,唐朝中央机构中关于修建浮屠塔的运作程序应该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解析】选C。

唐朝中央的三省具体的运作顺序是: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和尚书执行,再由题干得知是修建通天浮屠塔,尚书省下面的工部是具体负责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部门,故本题选C2、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体现在()A.使中央与地方官员相互制约B地方权力逐渐被削弱C.利于皇帝集权和政令的贯彻执行D.中央各部门职责分明,效率提高【解析】选C。

三省六部制下中央各部门职责分明效率提高,但三省官员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3.“宋承唐制”是宋代制度的主要特点。

唐宋时期加强皇权的共同点是()A.设立军镇C.置转运使B分化事权D.设通判监督地方【解析】选B.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各机构之间相互牵制;宋朝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由此,唐宋时期重大措施的共同点应为B。

4.“汉承秦制”,却不断创新。

属于汉朝创新的监察制度是()A.丞相制度B.察举制度C刺史制度D.三省六部制度【解析】选C。

题干的限定条件是汉朝监察制度,应为刺史制度。

5.西汉中期,一批深知百姓疾苦,能直言极谏的有识之士进入统治阶层。

他们人仕的主要路径是()A.军功授爵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选B。

6.元朝时,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新是设立了的形成()A中书省B.节度使C.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解析】选C。

注意题干的限定条件是“元朝”“地方行政制度”。

元朝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才化的制度。

7.(2017·厦门高一检测)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1 专题1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1 专题1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测试)姓名班级分数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在影视作品中,人们经常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皇权独尊B.皇帝安危国之大事C.封建等级制度森严D.皇帝显示自己威风答案:A解析:注意关键词“本质上”。

皇帝制度强调皇权独尊与不容侵犯。

B、D为表面现象。

C在皇帝制度中并不能体现。

2.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地方豪强势力膨胀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分封制被彻底废除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答案:B解析:解读材料可知,该法令是“推恩令”。

“推恩令”的推行,使得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与史实不符。

3.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了( )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B.皇权不断得到强化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答案:C解析:从题中图片分析可知,左图反映的是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右图反映的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由此可知,本题选C。

A项说法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D项说法错误。

4.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就是中书、门下、尚书的顺序。

5.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

”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君权空前强化,相权名存实亡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比较突出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和“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等信息分析可知,唐宋时期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宰相拥有很大的权力,故C项正确;A、B两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

历史ⅰ人民版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

历史ⅰ人民版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

历史ⅰ人民版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2017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古代中国皇帝制度首创于()A、夏朝B、周朝C、秦朝D、汉朝2、秦庄襄王名楚,秦始皇称帝后,即下令将湖北楚州改称荆州。

秦始皇讳政,秦朝改正月为端月。

秦汉之际的谋士蒯彻,死后又因汉武帝刘彻即位,而在《史记》、《汉书》中,被称作蒯通。

这些事情反映了()A、避讳现象从汉朝开始出现B、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D、百姓对秦汉帝王将相的尊敬3、汉武帝时中央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分别是()A、“外朝”和“中朝”B、待中和承相C、“中朝”和“外朝”D、尚书令和太尉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5、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的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有利于选择人才,保证政治清明C、加强了皇权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工作效率6、(2017年山东文综)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7、《元史·地理志》:“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那么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元朝采取的措施是()A、推行郡县制B、设置王国C、实行三省制D、实行行省制度8、藏文史籍《萨迦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于八思巴。

”元朝管理该省的中央机构是()A、卫所B、宣政院C、西藏办事大臣D、西藏行省9、历史上很多事件具有标志性意义,影响历史发展方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意义是()A、标志着全国统一的完成B、标志着中国古代相权和皇权矛盾的基本解决C、标志着地方分裂势力被最终消灭D、标志着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10、秦朝的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都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于()A.都是地方行政制度B、都有利于发挥地方自主性C.都有严密的监察体系D、其最高官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二】非选择题11、古代中国曾长期存在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汉初曾经出现王国问题,唐末出现藩镇割据问题。

高中历史专题1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专题1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1

【成才之路】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1一、选择题1.以下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所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B.封建皇权逐步走向强化C.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答案】 C【解析】题干中左图反映的是西汉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而右图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

由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逐渐得以加强。

2.(2015·济宁一中)汉初察举的名目有孝廉、才艺等、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它反映出当时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A.品行、才学B.家庭背景C.个人声望D.考试成绩【答案】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依据所学及材料“孝廉、才艺等、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可知,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品行和才能。

所以应选A。

3.(2015·肇庆)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 )A.察举制、三公九卿制B.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三公九卿制D.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答案】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指的是科举制,“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指的则是三省六部制。

所以,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4.(2015·湛江)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A.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答案】 B【解析】据表格中的信息,两宋和明清时期一部分官员出身于平民及贫寒家庭,这反映了科举制度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B项符合题意;A项与表格主旨不符,C、D两项夸大了科举制的作用。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题(二)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题(二)

高一年级 历史练案使用日期:2018年9月16日 编号:41.驸马都尉石保吉请求兼相印,真宗征求参知政事李沆的意见。

李沆认为石保吉没有攻城作战之功,恐怕招致众人的非议,后来真宗又再三问起石保吉的事,李沆像当初那样坚持原议,此事即停止。

由此反映出宋代A . 朝政混乱导致君权弱化B . 君权受到文官体制制约C . 强化了谏官的监察权力D . 相权与君权的矛盾尖锐2.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

弱冠,历散骑、中书郎”。

这说明魏晋之时A . 社会重学人才辈出B . 察举制度盛行不衰C . 选官方法公平科学D . 世家大族垄断官位3.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国,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明实行中外朝 A . 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 B . 旨在终结丞相制度 C . 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 D . 加速了西汉的灭亡4.2013年7月9日在南京展出的雍正年间烧造的“青花瓷奶杯”,该奶杯口窄腹宽,还多了个把手;是根据西方顾客的要求专门订制的,因为中国瓷器里从来没有这种器形。

尽管造型很西方,但杯壁上却透出浓浓的“中国风”,上面的主题纹饰是中国传统图案—《雏燕凌云图》和《童子春牧图》,寓意“科举顺利、及第有望”。

材料信息A . 说明清政府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B . 适应了当时瓷器对外销售的需要C . 反映了当时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 . 表明青花瓷是外销的最主要瓷器 5.汉朝选拔官员主要实行A . 三公九卿制B . 察举制C . 科举制D . 皇帝直接任免 6.汉朝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封国并存,后来封国势力越来越大,威胁到中央。

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势力,采取的措施是A . 在地方设置节度使B . 在地方设通判C . 颁布“推恩令”D . 实行三省六部制7.唐贞观年间,国家计划在长安附近修筑水渠。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1 专题1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练习 精品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1 专题1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练习 精品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一、选择题1.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 A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2.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 A .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 .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 .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3.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4.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5.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6.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同步训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同步训练

专题一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汉武帝(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C.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答案 C解析汉武帝时期,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外朝制度。

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答案 C解析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工明确,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A项未能准确反映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即相互监督和牵制;B项说法错误,中央集权就是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隋唐时期皇权专制并未达到顶峰,故D项不正确。

3.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反腐的力度,“既打苍蝇,又打老虎”,我国古代与反贪倡廉相关的制度建设不包括( )A.西汉:刺史制度B.唐代:御史台C.宋代:提点刑狱司D.元代:行省制度答案 D解析A、B、C三项都是不同时期的监察制度,都与反腐倡廉相关,符合题意的是D项。

4.《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科举制答案 C解析根据“令郡国举孝、廉”可判断是以德行为选拔标准的察举制,故C项正确。

5.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

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科举制度体现的“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以法治国答案 A解析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独有的具有开创性和平等性的以公开竞争为核心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度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理念,诸如公平竞争、广泛参与的思想等,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故本题选A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年级历史练案使用日期:2019年9月16日编号:41.驸马都尉石保吉请求兼相印,真宗征求参知政事李沆的意见。

李沆认为石保吉没有攻城作战之功,恐怕招致众人的非议,后来真宗又再三问起石保吉的事,李沆像当初那样坚持原议,此事即停止。

由此反映出宋代A.朝政混乱导致君权弱化B.君权受到文官体制制约C.强化了谏官的监察权力D.相权与君权的矛盾尖锐2.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

弱冠,历散骑、中书郎”。

这说明魏晋之时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B.察举制度盛行不衰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D.世家大族垄断官位3.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国,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明实行中外朝A.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B.旨在终结丞相制度C.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4.2019年7月9日在南京展出的雍正年间烧造的“青花瓷奶杯”,该奶杯口窄腹宽,还多了个把手;是根据西方顾客的要求专门订制的,因为中国瓷器里从来没有这种器形。

尽管造型很西方,但杯壁上却透出浓浓的“中国风”,上面的主题纹饰是中国传统图案—《雏燕凌云图》和《童子春牧图》,寓意“科举顺利、及第有望”。

材料信息A.说明清政府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B.适应了当时瓷器对外销售的需要C.反映了当时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表明青花瓷是外销的最主要瓷器5.汉朝选拔官员主要实行A.三公九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皇帝直接任免6.汉朝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封国并存,后来封国势力越来越大,威胁到中央。

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势力,采取的措施是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B.在地方设通判C.颁布“推恩令”D.实行三省六部制7.唐贞观年间,国家计划在长安附近修筑水渠。

朝廷从决策到实施的程序应该是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C.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D.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8.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管B.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C.推荐和选拔各方面人才D.削夺诸侯的地方权力9.越南黎朝绍平元年(1434年)诏曰:“第一场,经义一道,四书各一道,并限300字。

第二场,制、诏、表。

第三场,诗赋。

第四场,策一道,1000字以上。

”由此可见A.八股取士制度推广到越南B.越南人可参与明朝科举考试C.越南的科举考试仿效中国D.明政府在越南开设科举考场10.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这种中枢机构的设置应在A.汉朝B.唐朝C.宋朝D.清朝三、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二)11.汉高祖(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宗法制B.分封诸侯王C.颁布推恩令D.设置御史台1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13.武则天统治时期,把中书省、门下省分别改称为凤阁、鸾台的同时,又大量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其意图主要是A.扩大宰相职权B.开辟升迁途径C.全面控制朝政D.体现女皇威严14.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

由此可知,西汉刺史A.成为一级地方长官B.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C.随意处罚违纪官员D.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15.据统计,唐玄宗时宰相34人只有7人是进士,肃宗时宰相16名,进士出身者只有4人,代宗时期宰相12名,也只有4人是进士。

北宋有宰相72人,进士出身的有63人,南宋有宰相63人,进士出身的有48人。

唐宋时期的这一变化A.确保了官员廉洁从政B.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C.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D.构建了平等政治体系16.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A.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B.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C.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17.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保障社会稳定、政治统一的重要因素。

史学界普遍认为,“宋承唐制”是宋代制度的主要特点。

唐朝和宋朝为维护统一局面所采取的重大措施的共同点是A.在边疆设立军镇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和官员之间相互牵制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18.隋代在其监察机构台院设御史若干员,官员职位是从六品,但他们负责纠举百官参与审判,有权直接向皇帝参奏。

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若干,从七品,主要职责为纠察朝会时百官的言行,并且负责推按狱讼、监察和巡视京城仓库及驻屯京师的诸卫和禁军。

材料可用来说明隋代台院监察的特点之一是A.职责广泛B.越级行政C.位卑权重D.独立执法19.清雍正元年(1723)开“孝廉方正科”选拔人才。

由各直省府、州、县、卫各举孝廉方正之士(秀才群体中),各赐六品章服(举人待遇),以备召用。

至乾隆五年(1740),明确规定:举荐后赴吏部验看考试,授以知县等官。

材料表明当时A.全面恢复古代察举制度B.传统科举制度遇到挑战C.科举取士制度得到补充D.维护八旗子弟仕途需要20.“中书不与知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

”据此可知,北宋前期的中枢机制A.以文制武,军政对立B.三省并立,相权削弱C.机构重叠,官员冗滥D.分权过度,缺乏协作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练案二答案1.B根据真宗征求参知政事李沆的意见,并最终因李沆的坚持而否定石保吉请求兼相印的事,可以看出国家的文官体制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皇帝的行为,故B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朝政混乱,宋朝君权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加强,故A项错误;李沆作为副宰相,并不行使监察权,李沆的行为也不是监察行为,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宰相,故没有体现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故D项错误;2.D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按门第出身,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故D项正确,A属于科举制的影响;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延续,只是选官的标准发生了变化,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按照门第选官,显然不具备公平性,故C项错误。

3.C【解析】中外朝制度主要是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以加强皇权的集中,故C项正确;中外朝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目的是分割丞相权力,不是终结丞相制度,故B项错误;该措施有利于君主专制集权加强,并不是导致西汉灭亡的原因,故D项错误。

4.C【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造型很西方,但杯壁上却透出浓浓的‘中国风’”可以看出这款青花瓷奶杯反映的是当时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信息,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5.B【解析】汉代选拔官吏的方式是察举制,主要依靠品德和孝廉为标准。

有地方官推举的形式进行,故B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属于中央官制,故A项错误;科举制是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绘画、故C项错误;皇帝直接任免的是郡县长官,故D项错误。

6.C【解析】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实行“推恩令”,把王国的土地层层分封,让地方失去了对抗中央的财力,故C项正确;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故A项错误;通判是北宋时期设立管理地方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隋唐时期中央中枢机构,故D 项错误。

点睛: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

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

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

7.A【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三省体制发展到隋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尚书省下设六部,其中水利工程的建设属于工部的职责,据此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BCD项错误,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有所掌握即可。

8.A【解析】知刺史在初设时是为了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其特征是位卑权重,代表中央行使监察职责,故选A;负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的应该是地方的行政长官郡守或县令,排除B;推荐地方人才属于选官制度,也是有地方行政长官推举,排除C;削夺诸侯的地方权力是通过推恩令而实现,排除D。

9.C【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这是越南封建社会所进行的科举考试题目,反映出越南的科举考试是向中国当时学习的结果,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是八股取士,只反映出有科举考试的表现,排除A;明朝政府不可能在越南开设科举考试的考场,B错误;材料是越南政府的诏令,不是中国明朝政府的诏令,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越南黎朝绍平元年(1434年)诏曰”“第一场,经义一道,四书各一道,并限300字。

第二场,制、诏、表。

第三场,诗赋”,结合所学科举考试的内容分析解答。

10.C【解析】宋代分割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管理行政,枢密院管理军事,三司使管理财政,C正确;A实行中外朝制度;B是三省六部制度;D是军机处。

11.B【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汉高祖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子弟,为此采取的措施是分封诸侯王,形成了郡国并行的局面,故B正确;宗法制被汉朝继承下来,故A错误;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故C错误;东汉时期开始设立御史台,故D错误。

12.A【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