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歌六步法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如何读懂诗歌

(完整word版)如何读懂诗歌

如何读懂诗歌—-走好鉴赏诗词的第一步读诗如读人。

读一首不曾谋面的诗歌,就如同见一个陌生人,读诗的过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你和这个人交往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又快又准确地了解他呢?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明确题材——送别诗、羁旅诗、边塞诗、闺怨诗、田园诗、怀古诗、隐逸诗等。

例1: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2、领会深层意思,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答: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4分)答:“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4分)答: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题材等)。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它往往直接揭示了诗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主旨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例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六步读诗法

六步读诗法

六步读诗法
六步读诗法是一种阅读诗歌的方法,包括知诗人、晓诗题、读诗文、明诗意、入诗境和悟诗情六个步骤。

1. 知诗人: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有助于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晓诗题:通过理解诗歌的题目,可以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3. 读诗文:通过阅读诗歌的文本,可以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

4. 明诗意:通过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可以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 入诗境:通过想象和联想,将诗歌的文字转化为画面,进入诗歌所描述的情境中。

6. 悟诗情:通过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可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

六步读诗法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如何读懂诗歌

如何读懂诗歌
内涵等,分析寓于意象 中的思想感情,理解意 象的典型意义,是理解 鉴赏古提示诗歌作品思想情 感的关键信息,一定要 特别注意。
看注释
注释,或介绍作者 及写作时间、写作背景, 或解释关键词语,是理 解诗词作品的钥匙。
看注释
10全国卷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 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看前人评价
前人评价提示理 解鉴赏诗词的方法、 以及答题的角度,要 引起特别重视。
看前人评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 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 为深远。
小结 六看
看题目 看作者 看意象 看情感词语 看注释 看前人评价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 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 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时间:《岁暮》《鹊桥仙 七夕》 地点:《越调 平湖乐 尧庙秋社》《定林》《菩萨
蛮 北固题壁》 人物、事件:《峡口送友人》《送蜀客》《梦中作》
《送魏二》《送人归京师》《访隐者》 诗人情感、诗歌类型。
看作者
知人论世,是中国传统的文学鉴赏方法 之一。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 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是正确理 解其作品的前提。

怎样快速读懂诗歌1

怎样快速读懂诗歌1

理解诗人情感。 典故句: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人情感。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这首诗的关键词是 ___ _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巧用了“送”“动”就化无声为有声,使客观事物也带 上了情感。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快的情趣,这与诗 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
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
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
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
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部分诗、词人创作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 • 白居易:通俗易懂 杜甫:沉郁顿挫 李白:豪迈飘逸


王昌龄:雄健高昂
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凄苦心情。
战争的烽火逼近了京城,胸中的波涛已难以平静。军 令颁发将帅奉命出征,铁骑滚滚包围了敌方龙城。大雪使 军旗上的绘画模糊不清,呼啸的寒风杂伴着战鼓之声。宁 愿做一名卒长去冲锋陷阵,也胜过我这样的一个书生。
(四)看意象,品意境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 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诗歌中的意象,都关涉两个方
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
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 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
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 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例:(09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 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

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读懂诗歌的基本⽅法
1、借助题⽬、作者、注释
题⽬是切⼊点。

古诗的题⽬很讲究,它往往能揭⽰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点。

作者:确定朝代、风格,为后⾯分析语⾔、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的观点态度作铺垫。

注释:可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创作作品的氛围。

2、学会从内容上分类鉴赏
就内容⽽⾔,⼤体可概括为:咏史诗、⼭⽔⽥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掌握各类诗的特点,对提⾼诗歌赏能⼒有很⼤帮助。

3、借助背景
这⾥的背景包括诗⼈所处的社会时代、⽣平遭遇、思想主张等⽅⾯的内容。

4、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歌⼀般篇幅短⼩精悍,这样就不像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的篇章,也同样不能忽视其中的细节描写。

5、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们⼀般能注意到古典诗歌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忽视了对作品进⾏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在某些时候不能全⾯客观的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

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

6、要⽤想象和联想的⼿法理解诗歌的语⾔
7、注意作品中典故的运⽤
(1)点化前⼈语句
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的语句消化后⽤⾃⼰的话写出。

(2)明写历史故事
在引⽤历史故事时,明⽩地指出是何⼈何事,这是明⽤。

(3)暗⽤历史故事
⽐明⽤隐蔽,因为没有明⽩的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眼看出。

如果知道所⽤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歌;反之,便要⼤伤脑筋。

(4)反⽤历史故事
明⽤和暗⽤历史故事,都是正⽤其意,反⽤历史故事则是反⽤其意。

读懂古代诗歌“六入手”

读懂古代诗歌“六入手”

读懂古代诗歌“六入手”古人云:“诗以言志,歌以发音。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中又以“六义”的诗歌形式最为精妙。

六义是指:比兴、象征、对仗、夸大、转喻、拟人。

这六个手法在古代诗歌中被广泛应用,且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了解这六入手对我们理解古代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指用一事物或一现象来比喻另一事物。

比喻是指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将诗歌中的诸多形象、抽象概念和事件对应于人、事、物等,从而使诗歌意义更加丰富。

比兴能够加深诗歌的内涵,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让人在阅读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诗歌的意境。

象征是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指的是用寓意的手法表现事物的内在含义。

不仅具有明确的意象,也富含深刻的韵味,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象征的运用可以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精练、意蕴更加丰富。

这种表现手法常常被用于描述深刻的内在情感、宏大的抒情思想,从而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感悟。

对仗是指古代诗歌中的韵律手法,它强调诗句之间的形式对称和平行关系。

对仗是古代诗歌中创作的基本要求之一,能够增加诗歌的音韵美感,提高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古代诗歌中的对仗手法不仅体现了诗歌的音韵美感,更是一种精致和复杂的艺术表现形式,使诗歌更加优雅、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夸大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在古代诗歌中,通过夸张手法对某事物或现象进行夸大和渲染。

夸大手法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富有张力,从而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诗歌更加有趣味性。

在古代诗歌中,夸大手法常常被用于表现诗歌中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使诗歌更加深刻和感人。

转喻是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指的是诗人通过暗示或变换词义,使原本的意象自然而然的产生另一种新的诗意。

转喻手法最大的特点是寓意深刻,意象广泛,它常常被诗人用来表现复杂、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增加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趣味。

通过转喻手法,诗人可以将诗歌中的抽象的思想显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使诗歌更加富美感。

读懂古代诗歌“六入手”

读懂古代诗歌“六入手”

读懂古代诗歌“六入手”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的“六入手”是指古代诗歌中的六种常见手法,包括比兴、夸张、借代、拟人、排比和对仗。

这些手法丰富了古代诗歌的表现形式,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动有趣。

本文将仔细介绍“六入手”中的每一种手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

首先是比兴,比兴是指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间的相似之处进行的比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点。

比兴常见于古代诗歌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比拟,诗人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杜甫的《石壕村》中写道:“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不安。

比兴的使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诗歌更加具有想象力和艺术性。

其次是夸张,夸张是指在诗歌中通过夸大事物的形容,来达到生动形象、抒发情感的目的。

夸张在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通过夸张可以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可以突显诗人的情感。

比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写到:“大醉和归来,倚门却笑话,妾发初覆额,折花拂面时”。

通过对饮酒和幸福生活的夸张描写,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

借代是指诗中运用借代的手法,通过对一个事物或情感的代指,来表达另一个事物或情感的手法。

借代在古代诗歌中被广泛应用,通过借代可以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可以使诗歌更加深刻。

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对草的枯荣现象进行比喻,借以表达人生的变迁和离别的情感。

借代的使用,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刻。

拟人是指在诗歌中赋予事物生命,使其具有人的特征和行为的手法。

拟人在古代诗歌中被广泛应用,通过拟人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富有情感。

比如杜甫的《兵车行》中写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通过对兵车的拟人描写,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突显了战争的残酷和力量。

拟人的运用,使诗歌更加富有生命力,更加感人。

排比是指在诗歌中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的排比,来表现事物的对比和展现情感的手法。

如何读懂诗歌

如何读懂诗歌

实战:
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STEP1:首句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把“群山万壑”写活了,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STEP2:在作者的想象中,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 赴荆门山,势若巨龙奔驰。作者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 来烘托王昭君,把她写得惊天动地。 STEP3:既写出了山势的不凡,还表现作者心中对王昭君 的赞美和敬佩。
实战: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
“铺”,形象地表现出“残阳”已经接近地 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这一实景 同时“铺”字也给人平缓的感觉,写出了秋 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实战: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3、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 望洞庭 刘禹锡 [赏析] 湖光秋月两相和,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 潭面无风镜未磨。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 遥望洞庭山水翠,味隽永。全诗纯然写景,既 白银盘里一青螺。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 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看题目
看题目
【简析】这是一 首请张籍指教的 诗。意即临近考 试了,我的作品 2、表达作者写作目的。 会符合考官的心 近试上张水部 意吗?相传张籍 朱庆馀 读后大为赞赏,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并有诗回赠。朱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因而得名。如果 【注】张水部:即诗人张藉,曾任水部员外郎。 没有这个题和这 个故事,我们只 能将它当作一首 酬朱庆馀 张藉 爱情诗来欣赏。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圈
学教 育
读懂诗 歌 六步法
圃 昊 菲丹
内容摘要 : “ 读懂诗歌” 的关键在“ 读” 。这里的“ 读” 不仅指高声 朗诵 以达成“ 书读百遍, 其义 自见” 的效果 , 更 多 的指 “ 细读” 、 “ 品读 ” , 甚 至 可 以进 行 “ 分步细读” 。
关健 词 : 读懂诗歌 细 读 品读 分 步 细读

动 ,冷浸 一 天 星 ” 渲 染 了 什 么 样 的氛围? 表 达 了什 么 样 的 心情 ? 第 二: 请 简 要 赏 析结 句 “ 曲终 人 不 见 , 江 上数 峰 青 ” 。 问 题 一 的 实 质 是 问 作 者 写 了 什么。 写 了无 风 、 没有 巨浪 的江 面 、 冷星。 这 样 的景 物 构 成 的 画 面是 静 谧、 清冷的 , 一 切 景语 皆情 语 , 作 者 内心孤寂 、 恫怅 , 自然 笔 下 会 是 冷 清之 景 。 这 一 题 的 关 键 是读 懂 题 目 背后 出 题 者 的 用 意 : 要从 “ 写 的 什 么” 人 手 。对 于 问 题 二 , 仔细读题 , 千万 不 能 忽 略 问题 中 “ 赏析 ” 、 “ 结 句” 等关 键 词 。 “ 赏析” 告 诉 我们 , 答 题 思 路 上 应 当反 诘 自己作 者 是 “ 怎 样写 ” 的; 而“ 结 旬” 这 个 词 语 暗 示 此句为收束句 , 作 者 的 情 感 也 在 这 句 收 止 。 可是 最 后 一 句 却 是 个 “ 江 上数青峰” 的写 景 句 。 分 析 至此 , 在 “ 怎样 写 ” 的兵 器 库 中 , 学 生 立 刻 能 挑 出 一把 兵器 : “ 以景 结 情 ” 。 “ 读 懂诗歌 ” 是一项综 合性 的 智力活动。 高 中生 要 先 学 会 分 步 阅 读, 再上升到综合 阅读 。 当然 , 真正 读懂诗歌 , 方法 不是根本 , 多 读 多 悟 才 是 关 键 。做 题 时 不 要 忙 于 答 题, 要 有 意识 地把 “ 读懂诗歌” 放 在 首位 。 高 中生如果能把“ 读懂” 意识 至于“ 做题” 意识之上 , 那 么 我 们 的 教学 就 真 的做 到 了 “ 授之以渔” 。 慢 慢走 , 欣 赏 啊 。“ 分 步 细读 ” 才 能 酿 出一 源 活 水 。水 到 渠 成 , 现 在 可 以亮 剑 出 鞘 了 !
朱熹 的《 观书有感》 , 如果只看诗正
文, 以为是小湖水 的风景 , 但 看 了
标题 之后 , 便知道 , 本 诗 谈 的 是 作 者 看 书 的 感受 , “ 半 亩方 塘 ”是 书 , “ 天 光 云影 ” 是 指 书 中有 美 好 的景 致, “ 源头活水 ” 是指读书可 以使神 清智清 , 思想永远鲜活。 你看 , 诗 歌 的 标 题揭 示 内容 。 第二步 , “ 读作 者” 。要 真 正 读 懂 一 首诗 , 必 须 知 人论 世 。 “ 知 人 论 世 ” 就 是 说 要 了解 诗 人 的 思 想 性 格、 生活经历 、 风 格 流 派及 其 创 作 的 时代 背 景 、 目的 等 。 读诗时 , 必 须 注 意 诗 人 的遭 遇 、 境况 , 注意诗人 所 处 朝 代 的 国势 、 朝政 等 方 面 的 问 题 。知 道 了人 与 世 , 才 能准 确 把 握 诗 歌 的思 想 感 情 。 这 方 面 的 信息 有 的诗 歌 考 题 会 提 供 相 关 的 注 释 , 有 的属 于名 家 名 篇 的 则 不 再 加 注 , 需 要 从 平 时 积 累 的 知识 中 回忆 提 取 。 如读李煜的《 望江南》 我们 思考 : 从 这 首 诗 中你 读 出 了 什 么情 感 呢 ? 高 中 生 在 解 答 时 读 到 李 煜 就 应 当 在 脑 海 中 走 马 灯 式 地 回忆 李 煜的一生。 再 读 到 注释 部 分 的成 诗 年代 , 魂 牵 梦 萦 的 盛 世 繁 华 如 今 已 经化为泡沫, 无 穷 的哀 婉 叹 息 栖 息 鼻端 , 也 只能是一声长长的喟叹。 第三步 , “ 读 注释 ” 。诗 歌 的 注
第 四步 , “ 读意象” 。 诗言志 , 必 须借助物象来表达情感。 读诗就是 要 读 出意 象 的象 征 意 义 。 通 常诗 歌 作 品 中 常见 的 “ 象” 的含义有 : 月亮 代 表思 乡 , 菊花 、 梅花 、 松 柏 多 代 表 种坚贞 、 高 洁 的 品质 , 莲 即“ 怜” ,

多表达爱情 ,梧桐象 征凄凉悲 伤 , 杜 鹃鸟 的哀 鸣 表 达哀 怨 、 凄 凉 或 思 归 的情 思 , 寒蝉 表 示 悲 凉 等 。还 有 些 意象指 明了诗歌类 型 : 如“ 野 渡” ( 韦应物《 滁 州西 涧 》 : 春 潮 带 雨 晚来急 , 野 渡无 人 舟 自横 ) ; “ 渔 舟” ( 王 维 的《 山 居 秋 暝》 :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 ; “ 早莺 ” ( 白居 易 《 钱
然 纸上 了 。
的题 型 都 是怎样写” 三个 方 面 。 例 如
“ 2 0 1 5 年5 月 苏 锡 常 镇 四 市 高 三 教 学情况 调研” 试卷上 的秦观 《 临 江
仙》 。 来看失分较多的两个 问题 : 第
一: “ 月 高 风 定 露 华 清 。 微 波 澄 不
第一步 , “ 读标题” 。标 题 是 诗 歌 鉴 赏 的切 入 点 。 因 为 标 题 富 含 着 诸 多信息 ( 时间、 地点 、 人物 、 事 件 以及诗人 的心情 、诗歌的意境 、 诗 歌 的类型等 ) 。 可 以这样说 , 诗歌 的 题 目是 诗 歌 鉴 赏 的 向 导 。 它 或点 明 主旨, 或 表 明诗 人 的情 感 基 调 。如
容 读 诗 时 一 定不 能忽 略 。 如 杜 甫 的 《 绝句二首 ( 其一) 》 这 首 诗 后 的 注 释 直 白地 告 诉你 , 作 者 已 经 结 束 了 屡 次 踬 踣颠 沛 的状 态 , 能 够 在 成都 过 上 一 段安 稳 日子 了 , 作 者 的 心 境 必然是 放达 、 欣喜 的 , 眉 上也暂且 丢 了愁 云 。 本 诗 的思 想 内容 已 经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