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合集下载

专题20《愚公移山》(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20《愚公移山》(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出 处:清·黄宗羲《张苍水墓志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
例 句:我们要用~的精神治脏治乱治差,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
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愚公移山”故事源自竺法护的译经《佛说力士移山经》,移山神话是中古时期佛典的常见物语,《列子》的始创者曾经比较系统地阅读了法护译经。
6河阳:一说指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又,东周时有河阳古城,在今河南省孟州市西。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即住在山北。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什么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愚公移山是一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为实现自己移山的愿望而坚持不懈努力的故事。

以下是关于愚公移山的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1.故事梗概:愚公和他的家人住在两座大山的中间,因为山的阻挡无法通行,所以愚公决心移山。

尽管有人嘲笑他的愚蠢和不可能的目标,但愚公却深信只要坚持努力,就能够移山。

他每天和家人一起挖土、运石,坚持了几十年之久。

最后大地神仙感动,派天神二姚将山挪走。

2.主题与寓意:a.坚持不懈:愚公移山的故事向人们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即坚持不懈的精神。

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坚持努力,相信自己的目标,就一定能够成功。

b.乐观态度:愚公身上还体现了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无论他面对多么艰巨的任务和嘲笑,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并且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c.集体行动:故事中愚公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而是和家人一起共同努力。

这种集体行动的精神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强调了团队的力量和团结合作的价值。

3.历史背景:愚公移山故事是源于中国古代传说,虽然没有确切的历史依据,但它承载了中国人对于困难和挑战的态度和思考。

4.学习内容与启示:a.目标的重要性:愚公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就是要移山。

这个目标给了他坚持努力的动力,并最终实现了他的愿望。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设定自己的目标,通过努力和行动去追求并实现它们。

b.努力与勤奋:愚公每天都很用心地挖土搬石头,从不怠慢。

这种勤奋与努力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勤奋努力,就能够逐渐接近成功。

c.乐观和希望:愚公面对困难时并没有放弃,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希望的态度。

这种乐观和希望可以帮助我们战胜困难,不断向前,追求更好的未来。

d.团队合作:愚公与家人一起努力,他们相互帮助,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团队合作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攻克难关,取得成功。

5.现实意义与运用:a.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学习愚公的坚持和勇气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坚持努力,追求更好的成绩。

《愚公移山》文言知识点

《愚公移山》文言知识点

《愚公移山》文言知识点古今异义: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已古义:止今义:已经方古义:方圆今义:常指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惩古义:苦于,被... ...所苦今义:惩罚词性活用: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畚:名词用动词,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聚: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

一词多义:方方七百里【方圆】方其远处海门【正当】曾曾不若孀妻弱子【竟】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固汝心之固【顽固】吾义固不杀人【本来】亡今亡亦死【逃走】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帝感其诚【他】其妻献疑【他的】之以君之力【的】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始一反焉【加强语气】通假字: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

“厝”通“措”,放置。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一直无陇断焉。

“陇”通“垄”,陇岗,高山。

文言句式: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2“(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3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 文档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 文档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一、作家作品《愚公移山》选自《》,《列子》里面具有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子》这部书的作者,旧本题周撰。

二、重点字词:1、吾与汝毕力平险毕:险:2、险峻大山以君之力以:杂曰: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夫:4、叩石垦壤叩:垦: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于:6、而山不加增加:增:三、结构及内容分析:(一)理解性默写。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②移山的目的是:。

③愚公移山解决方法是:。

④愚公自信能移山的理由是:。

⑤出自本文的成语:愚公移山。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二)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四、知识点归类:(一)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2、始一反焉3、河曲智叟亡以应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5、无陇断焉6、指通豫南(二)、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阳:2、汉之阴汉:阴:3、投诸渤海之尾诸:4、虽我之死虽;5、惧其不已也已:6、何苦而不平何苦:(三)、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2、吾与汝毕力平险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四)一词多义实词:塞:惩山北之塞以塞忠谏之路也许:杂然相许潭中鱼可百许头始:始龀始悟为山市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吾义固不杀人指:指通豫南皆指目陈胜不能指其一处也虚词: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以:以君之力以君为长者焉:且焉置土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惧有伏焉而:面山而居笑而止之曰而山不加增(五)特殊句式并翻译1、甚矣,汝之不惠!2、帝感其诚3、何苦而不平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5、如太行、王屋何?五、衔接中考:【一】08湖北黄冈中考试题【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②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卒去。

意③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小儿不畏虎》注释:①[浣(huàn)衣]洗衣服。

(完整版)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合中七下语文《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一、文章内容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语音太行(háng)万仞(rèn)惩(chéng)塞(sè)汝(rǔ)曾(céng)诸(zhū)箕(jī)畚(běn)荷(hè)孀(shuāng)龀(chèn)叟(sǒu)匮(kuì)亡(wú)以应厝(cuò)雍(yōng)冀(jì)四、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五、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六、词类活用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2、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3、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5、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6、聚室而谋曰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七、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6、杂然相许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 8、以君之力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损:削减丘:小山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挑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扣:敲,凿 15、始龀龀:换牙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语音太行(háng)万仞(rèn)惩(chéng)塞(sè)汝(rǔ)曾(céng)诸(zhū)箕(jī)畚(běn)荷(hè)孀(shuāng)龀(chèn)叟(sǒu)匮(kuì)亡(wú)以应厝(cuò)雍(yōng)冀(jì)三、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四、古今异义词1、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2、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4、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7、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8、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9、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10、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1、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五、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2、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六、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6、杂然相许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损:削减丘:小山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挑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扣:敲,打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一、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二、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三、词类活用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2、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3、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5、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6、聚室而谋曰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四、一词多义1、方:(1)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2)今方来,吾欲辱之(将要)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3)蝉则千转不穷(尽)(4)非咨询不穷其致(追究到底)(5)穷凶极恶(极端)4、如:(1)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2)闻水声,如鸣佩环(好像)(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及)(4)如法炮制(依照)(5)如意算盘(符合)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4)政通人和(顺利)(5)通计一舟(全,整个)五、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6、杂然相许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损:削减丘:小山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挑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扣:敲,凿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愚公移山一、 理解性默写本文重点词句1. 侧面表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且移山十分艰难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 ★表明愚公有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的名句是: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二、 翻译本文重点词句★1.年且九十(将近)2.惩山北之塞(苦于)(阻塞)3.出入之迂也(曲折、迂回)4.投诸渤海之尾(边际、边界) ★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6.始一反焉(通“返”,返回)7.汝之不惠(通“慧”,智慧) ★8.穷匮(穷匮,穷尽)(匮,竭尽)9.无以应(通“亡”,没有) 10一厝雍南(通“措”,放置) 11.无陇断焉(通“垄”,高地)1.以君之力,曾不能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丘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三、 感知并赏识本文相关知识点1. 愚公的夫人和智叟都对愚公是否能够移山而提出了疑问,并且意思都相似。

但细细斟酌,却又大有不同,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他们的目的完全不同。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对愚公是出于关心的角度。

但是智叟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有意挖苦,嘲笑愚公。

2. 文中写到邻居的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什么?① 说明愚公行为得人心;②与智叟的言行形成鲜明对比,讽刺智叟的见识不如京城氏之子。

3. 愚公所遇的艰难有哪些?① 山高而且大;②运土石的工具简陋浅小;③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

5. 结合全文,说说愚公移山的精神实质是什么?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 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 敢于斗争、争取胜利的精神6. 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神话故事万能答案) 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及不发达的条件解决人的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语音 太行(h áng ) 万仞(r èn ) 惩(ch éng ) 塞(s è) 汝(r ǔ) 曾(c éng ) 诸(zh ū) 箕(j ī)畚(b ěn ) 荷(h è) 孀(shu āng ) 龀(ch èn ) 叟(s ǒu ) 匮(ku ì) 亡(w ú)以应 厝(cu ò) 雍(y ōng ) 冀(j ì)
三、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山
6、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 四、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 指: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 诸: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 息: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 虽;古义:即使, 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10、惧其不已也 已:古义:止, 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川阻隔, 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 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 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五、词类活用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 2、面山而居 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3、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5、惩山北之塞 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6、聚室而谋曰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
六、一词多义
1、方:
(1)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
(2)今方来,吾欲辱之(将要)
2、固: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
(4)固若金汤(坚固)
3、穷: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
(3)蝉则千转不穷(尽)
(4)非咨询不穷其致(追究到底)
(5)穷凶极恶(极端)
4、如:
(1)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
(2)闻水声,如鸣佩环(好像)
(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及)
(4)如法炮制(依照)
(5)如意算盘(符合)
5、通:
(1)指通豫南(通向)
(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
(4)政通人和(顺利)
(5)通计一舟(全,整个)
七、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曰室:家
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
6、杂然相许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
8、以君之力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
损:削减丘:小山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
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挑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垦壤扣:敲,凿
15、始龀龀:换牙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节:季节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通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
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
八、特殊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2、帝感其诚被动句
3、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