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3章 中国地理 第34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课后达标检测 中图版
高考地理考点专题讲座13中国地理概况

高考地理考点专题讲座13中国地理概况[考点扫描]1.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2.中国的人口与民族3.中国的地形4.中国的气候5.3中国的河流和湖泊6.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构建][考点简析]一、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1.面积广大,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还有37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300万平方千米经济专属区)。
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国。
2.领土四至: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主线(530N多);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上的曾母暗沙(40N附近);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1350E多);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730E附近)。
3.陆界和邻国:我国陆上国界长达2万多千米,共有14个陆上邻国(参照地图册)。
4.我国的行政区划:我国拥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建议同学们通过经常看电视(天气预报)、报刊、多看地图、多做填图练习和拼图游戏等方式,熟练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位置、大小、轮廓特征等以及他们的简称、省会所在地城市等。
二、中国的人口与民族2005年1月6日“中国13亿人口日”。
我国人口 (包括人口增长、人口分布、人口问题、人口迁移)是高考试卷经常涉及的内容。
1.人口分布: (掌握腾冲→黑河一线):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城乡分布: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
侨胞的原藉以广东、福建两省最多。
2.人口增长: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加快,庞大的人口数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所以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3.人口问题:目前,人口已成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主要表现有:①人口增长过快;②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方针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建设有特色的新型乡镇。
使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城乡人口合理布局。
高优指导2019秋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国人文地理课件中图版

-9考点一 考点二
自主梳理
核心突破
二、中国主要农作物及影响条件 1.粮食作物
作物 小麦 玉米 谷子
商品基地的主要影 主要分布区及商品基地 响条件 东北平原、华北平 有利:地广人稀、 原、西北灌溉农业区 土壤肥沃、机械化 松嫩平原、三江 程度高、交通便利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平原 不利:热量不足,复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种指数低
-8考点一 考点二
自主梳理
核心突破
名称
分布区 成都平原、江汉 南方水 平原、洞庭湖平 田农 原、鄱阳湖平 业区 原、太湖平原、 江淮地区 西北灌 新疆绿洲地带、 溉农 河西走廊、河套 业区 平原、宁夏平原 青藏高 雅鲁藏布江谷 原河谷 地、湟水谷地 农业区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光、热、水资源丰富,配 夏季的伏旱和 合较好;劳动力充足 ;邻 洪涝灾害对早 近商品粮基地、工业基 稻生产不利 地和海港,市场广阔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灌 水源紧缺 溉水源 与高原相比,海拔较低,气 与我国东部相 温较高,地势平坦 ,水源充 比,热量不足 足
-12考点一 考点二
自主梳理
核心突破
作物 糖料作 物 甜菜 甘蔗 苹果 柑橘 花卉
水果
主要分布区及商品基 地 东北平原、河套平 原、北疆 台、闽、粤、桂、 滇、川 北方地区的丘陵区 南方地区的丘陵区 西南
商品基地的主要影响条件 喜温凉、耐盐碱、耐干旱、 生长期短 喜高温、需水量大、生长期 长 暖温带气候 亚热带气候 四季如春
名称 东北商 品农业 基地 华北旱 作农 业区
分布区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夏季日照时间长,雨热同 三江平原、松嫩 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纬度高,气温 平原、辽河平原 水源充足;重工业基地可 低,热量不足 提供农业机械 春旱夏涝,低 夏季高温多雨,光热充 湿地、盐碱地 华北平原 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比重大,风沙 天数多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3章 中国地理 第33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中图版

(1)四大高原
高原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主 青藏 世界最高,平均海拔 4 000 m 要分布于__雅__鲁__藏__布__江__ 高原 以上;多高大山脉;雪山连
谷地和湟水谷地;人口稀 (A) 绵,冰川广布
少
内蒙 海拔一般在 1 000 m 左右;地
古高 面坦荡;自东向西由_草___原__、 草原畜牧业,灌溉农业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基本特点(规律)
原因
影响
东南部受夏季风影 东南湿润,愈向 空间 从东南沿海
响大,降水多;西北 西北内陆愈干 分布 向西北内陆
内陆受夏季风影响 燥;从沿海向内 规律 _递__减___
不明显,降水稀少 陆地带性明显
基本特点(规律)
原因
影响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
季 季节分配不均,
盆地
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准噶 尔盆 地(F)
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_绿__洲___农业,种植春小 麦、甜菜;人口和城市 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 布;油气资源丰富
柴达 平均海拔 3 000 m 左右;内 矿产资源开发,青藏铁
木盆 陆高原盆地;多戈壁、沙漠; 路沿线将要崛起的经
地(G) 东部多沼泽、盐湖
东西狭长,海拔低,河湖密布
游平
长江沿岸经济地带的
原(K)
重要组成部分
3.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1)我国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
分布规律
形成原因
南暖北寒、南北温 ①我国跨纬度广,冬季太阳直射南半
差大,漠河最冷。1 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方、 冬 月_0_℃__等温线大致 昼长短于南方,使得北方获得的热量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第二讲 中国人文地理课件

黄河 流域
长江 流域
冀中南、 鲁西北、 豫北平原 黄淮平原 江汉平原 长江沿岸 滨海平原
优势
光照充足,晴天多,灌溉 便利;长绒棉产区
劣势
水源限制;土地 少,距市场远
地形平坦,土层深厚;降 水适中;劳动力丰富;种 植历史悠久;交通便利, 市场广阔
中、低产田多,旱 涝、风沙和盐碱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 热资源丰富;劳动力丰 富;交通便利
(1)能源化工“金三角”的区位优势是
()
①资源丰富
②交通便利
③科技先进
④综合开发优势明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能源化工“金三角”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
A.水资源短缺
B.劳动力不足
C.国家政策
D.农业基础薄弱
()
解析:第(1)题,综观全局,能源化工“金三角”资源丰 富、交通便利、综合开发优势明显,但此地不具备科技优 势。第(2)题,以宁东-鄂尔多斯-榆林为依托的能源化工 “金三角”经济区的优势在于能源丰富,劣势在于水资源 短缺。 答案:(1)C (2)A
中国的工业
[考点一线串]
1.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名称
位置、范围及主要工业 中心
工业部 门
特点
发展 条件
辽中 南工 业基 地
钢铁、 煤炭造 船、化 工、
我国老工 业基地之 一,骨干 企业:鞍 钢,我国 著名的重 工业基地
①丰富 的煤、 铁和有 色金属 资源; ②便利 的海陆 交通运 输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①能源、淡水 资源供应不 足,环境污染 严重;②高科 技产业发展不 足,工业产品 类型单一、技 术落后
区。
6.中国的旅游资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13章中国地理第1讲中国地理概况教学案含解析中图版

第1讲中国地理概况1.中国地形读中国山地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地形特征①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②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主要山脉及其地理意义(7)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①有利影响a.西高东低的地势使海洋的暖湿气流能够深入我国的内陆地区,带来丰沛降水。
b.西高东低的地势使我国的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沟通了我国东部和西部。
c.阶梯状的地势特征使阶梯交界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d.复杂多样的地形形成了多样的地理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多样的经济活动场所。
e.复杂多样的地形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②不利影响a.山区面积大,平原面积小,耕地少。
b.险峻高大的山脉造成交通不便,不利于西部地区与东部平原地区的经济交流。
2.中国气候(1)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
(2)气温①分布特征⎩⎪⎨⎪⎧冬季:南北温差大,主要是受纬度位置、地形以及冬季风的影响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普遍高温、最热的地方是吐鲁番②温度带——根据积温的多少,划分成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3)降水①分布特征⎩⎪⎨⎪⎧空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主要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时间: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季节和年际变化大②干湿地区a.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800 mm年等降水量线。
b.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400 mm年等降水量线。
c.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200 mm年等降水量线。
3.中国的河流与湖泊读中国内外流区域图,回答问题。
(1)内外流区:a外流区,b内流区。
(2)河流的水文特征①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其原因汛期出现在夏季气温高的季节。
(3)主要湖泊: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湖区和东部平原湖区。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4.中国的自然资源(1)特点:种类多,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不足。
(2)主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注意合理利用,加强保护和促进更新;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利用,综合开发。
2022-2023学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湘教版(2019) 第34讲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水污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___农_药____、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
染 化肥以及畜禽粪便等
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工矿企业排出的废水、烟尘、残
土壤 渣中所含__重__金__属__元素和有机物,导致土壤功能失调、质量下
污染 农用化学药剂中的有害成分,以 降的现象
及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 度过大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
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
发展中 国家
以生态破坏 为主,比发 达国家严重
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人们的环保 意识不强;发达国家将污染较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 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多资源密集型工业,且资源利
简析甲地铜矿开采和冶炼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4分)
答案:用水量大,加剧了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排放废水,造成水环境污染;排 放废气,严重污染空气;矿渣不合理处理,破坏地表生态环境。
[图解思路]
[感悟核心素养]
区域 认知
综合 思维
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甲地是全世界最大的露天铜矿, 体现了区域认知 结合甲地的位置及铜矿资源开发从加剧水资源短缺、造 成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分 析
太原矿区的煤矸石
许多城市噪声超标 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 渤海湾大赤潮、日本九州岛水 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
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表现
原因
全球 变暖
自然:气候的变化;人为:燃烧 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 伐森林
臭氧层 自然:太阳活动;人为:大量排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3章 中国地理 第34讲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讲义 中图版

≥10 ℃积温(℃)
4 140 8 200 2 800 6 500
年降水量(mm)
683 1 980 538 1 350
1.表中四地最有可能位于( )
A.①地—华北平原
B.②地—云贵高原
C.③地—塔里木盆地
D.④地—海南省
2.表中①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不利条件和主要农作物是
() A.热量不足 春小麦
地区,江西热量条件好,不利于甜菜的生长。第 7 题,河北 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小,灌溉水源不足,不利于水稻大 面积播种,而黑龙江河流众多,水源充足,能够满足水稻种 植的需要,故其种植面积更大。 答案:5.A 6.B 7.D
中国的工业
四大工业基地因各自发展条件不同,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也 不同,呈现出的发展问题也有所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甜菜播种面积(单位:千公顷)数据。据此完成 5~7 题。
农作物 ①省区②源自③④河北2 420
623
18
92
黑龙江 新疆
295
0
111
1 925
728
1 269
95
65
江西
12
66
0
3 227
5.表中②代表的农作物是( )
A.棉花
B.甜菜
C.水稻
D.小麦
6.江西无农作物③播种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以区域图文 材料为载体, 考查我国主 要的人文地 理特征,特别 是工业、农 业、交通和人 口。如 2016 全国卷ⅢT4~ 6、2015 全国 卷ⅡT1~3 等。
中国的农业 1.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2.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条件
主要分布区或商品农 主要农作物
业基地
近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章中国地理第33讲中国自然地理概况课后达标检测中图版(2021年整理)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章中国地理第33讲中国自然地理概况课后达标检测中图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章中国地理第33讲中国自然地理概况课后达标检测中图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章中国地理第33讲中国自然地理概况课后达标检测中图版的全部内容。
第33讲中国自然地理概况一、选择题(2017·高考北京卷)下图为某年内我国地跨10个经度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可知( )A.清明节之前各地阴雨连绵B.5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C.35°N以南地区秋高气爽D.35°N以北地区伏旱严重2.该区域(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B.绝大部分属于内流区C.东部降水受暖流影响大D.人口密度北部大于南部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进入5月份,图中30°N以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之前有所增加,B对;清明节之前,32°N以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小于10毫米,A错;秋分前后,35°N以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大于10毫米,有些地方甚至高于50毫米,C错;7、8月份,35°N以北许多地区降水量超过10毫米,并没有出现严重的伏旱现象。
第2题,根据雨带的移动规律,可以判定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处于地势二、三级阶梯上,河流多东流入海,为外流区,A对,B错;我国东部降水及雨带移动受夏季风影响明显,C错;由图示信息无法比较该区域南北部的人口密度,D错。
答案:1.B 2.A(2018·绵阳模拟)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系发达,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下表示意太湖流域平原地区河网1960-2000年水系总体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讲中国人文地理概况一、选择题南沙群岛是南海分布范围最大的珊瑚礁群。
南沙岛礁的特殊地理环境导致岛上驻守官兵长期存在“吃菜难”的问题。
以前用小塑料盒进行栽培,但产量极低,采用“南沙温室”技术后,蔬菜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读图回答1~2题。
1.岛礁上“吃菜难”的原因是( )A.气候干旱,降水稀水B.气温较低,热量不足C.阴雨较多,光照缺乏D.多石灰岩,土壤贫瘠2.“南沙温室”的主要作用是( )A.增加热量B.保持空气湿度C.削弱狂风和高温的影响D.保持土壤肥力解析:第1题,南海的岛屿多为珊瑚岛,岛屿上有大量的石灰岩,所以岛屿不仅面积小,而且土壤贫瘠;且位于东北信风带,多大风、高温等天气,不利于蔬菜的种植。
第2题,“南沙温室”地处热带地区,所以该温室不同于北方地区的温室,其作用并不是增加热量。
结合上题可知,该温室的主要作用是防风、防潮水、防高温等。
答案:1.D 2.C(2017·高考北京卷)下图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
读图,回答3~4题。
3.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A.新,耕地、牧草地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4.内蒙古(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C.地势平坦,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解析:第3题,甲省级行政区的其他及未利用地比重大于60%,远远超过内蒙古和贵州,可排除川、滇两省级行政区;西藏的牧草地面积远多于居民点和工矿用地。
第4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水域面积小,河流稀少,水能资源贫乏;受降水由东向西递减的影响,内蒙古植被从东到西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规律,东部森林覆盖率大于西部;应根据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确定城市建设用地比例,而不是因为地势平坦就大幅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加之内蒙古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内蒙古其他及未利用地比重虽然比黔少,但其土地面积远大于黔,因而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不比黔少。
答案:3.A 4.B(2018·银川质检)读1953—2010年中国人口分布图,回答5~6题。
5.1953—2010年西北半壁人口比重变化的直接原因最有可能是( )A.西北半壁的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B.东南半壁人口大量迁向西北半壁C.实行少数民族计划生育优待政策D.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6.中西部地区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城镇化和现代化,其可行性最好的路径是( )A.大力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B.鼓励粗放游牧业逐步向城郊乳畜业转变C.重点发展与资源开采相衔接的深加工业D.发展面向农民且就业容量较大的服务业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知,西北半壁人口比重上升,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待的计划生育政策。
第6题,根据中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实现更高水平的城镇化和现代化,其可行性最好的路径是发展面向农民且就业容量较大的服务业。
答案:5.C 6.D下图示意我国六省区水稻、小麦、棉花、油菜四种农作物秸秆占本省区秸秆总量的比重。
读图回答7~8题。
7.图例中①②③④依次表示的是( )A.水稻、棉花、小麦、油菜B.棉花、油菜、水稻、小麦C.油菜、小麦、棉花、水稻D.小麦、水稻、油菜、棉花8.下列对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方式符合生态农业模式的是( )A.秸秆—燃烧—能源B.秸秆—沼气池—能源和肥料C.秸秆—原料—造纸D.秸秆—原料—化工产品解析:第7题,油菜产地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一带,故①表示油菜;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种植小麦,南方地区多种植水稻(黑龙江也种植水稻),故②表示小麦,④表示水稻。
第8题,从生态农业角度考虑,农作物秸秆作为沼气生产的原料,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减少矿物能源的消耗,也可以将沼渣作为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
答案:7.C 8.B(2018·马鞍山模拟)为适应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国家规划在北京南部新建北京新机场,计划2019年建成。
图1为北京新机场位置与北京主要交通枢纽的空间分布图,图2为目前首都机场T3航站楼不同时段乘车离开与乘车到达的人数变化。
据此完成9~11题。
9.北京市内地面交通枢纽布局首先要考虑的是( )A.土地面积B.居民出行C.人均收入D.地价高低10.与首都机场T3航站楼对接的城市公共交通利用率最高的时段是( )A.1-5时B.6-10时C.13-17时D.20-24时11.北京新机场的建成,将( )①形成北京临空经济高端产业功能区②极大地缓解北京市交通拥堵状况③形成北京、天津和石家庄机场协同作业的新格局④承接京津冀地区资源密集型产业,提高运输效率A.①② 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9.B 10.C 11.B二、综合题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念青唐古拉雪山海拔5 100 m处,某公司建有世界级高端品质矿泉水——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的生产基地。
材料二下面为西藏地区简图及1994—2013年西藏城镇化率、城镇人口示意图。
(1)西藏城镇分布有何特点?形成原因是什么?(2)简述西藏城镇化特征及形成原因。
(3)简析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生产基地建设的优势生产条件。
(4)列举念青唐古拉山冰川矿泉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西藏地区的城镇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好、农牧业发达的河谷地带。
(2)西藏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城镇数目较少,城镇化水平不高。
(3)西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所产冰川矿泉水特有的品质;国家对西藏经济开发有政策支持;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高端矿泉水的市场也越来越大。
(4)从保护水源地、严禁超量开采、加大宣传力度等角度分析。
答案:(1)特点:主要沿河谷分布。
原因:河谷地带水热条件较好,农牧业较发达。
(2)特征:城镇化水平不高,城镇数量少(密度小)、城市等级低(规模小)。
形成原因:地处内陆,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
(3)无污染,水质优;富含多种有益矿物质元素;国家政策支持;市场需求量大等。
(4)在水源地建立保护区,防止水污染;适量开采,严禁超量开采,使冰川水达到永续利用;加大勘探,寻找新的冰川矿泉水产地;加强管理,节约水资源,避免浪费;加大品牌宣传,扩大市场需求等。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距离成都400多千米的西昌市位于四川西南部安宁河谷平原腹地。
从苹果、梨、桃、石榴、葡萄,到枇杷、橙、芒果、草莓、樱桃等,西昌市既有温带、亚热带水果,又有热带水果。
材料二西昌古称邛都,从秦汉时期设立郡县开始,至今已有2 100多年历史。
西昌是南方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明清古城保存完好,享有“中国十大最美古城”美誉。
境内有汉、彝、回、藏等28个民族,拥有全国唯一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近年来,西昌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等称号。
材料三下面图1为西昌市及其周边地区地形图,图2为西昌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1)西昌市既有温带、亚热带水果,又有热带水果,请分析原因。
(2)如果你在西昌市有一大片橘园,请提出提升橘子品质的措施。
(3)很多外地人选择在这座地处西南边陲的城市安家落户,你赞同吗?请表明观点并简述理由。
(4)分析西昌市少数民族众多的原因。
解析:(1)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原因。
(2)提升橘子品质的措施从橘园管理、施肥、防控病虫害、增大气温日较差等方面分析。
(3)城市宜居度的影响因素包括位置、地质条件、气候、交通、民风、社会稳定性等方面。
如果赞同主要从气候、环境、民风等方面分析,如果不赞同主要从位置、地质条件、交通等方面分析。
(4)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战乱及民族迁徙等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1)西昌地处安宁河谷平原,属于亚热带,光热充足,土壤较肥沃,水资源丰富,自流灌溉便利,亚热带水果种类多;垂直地带性显著,海拔较高的缓坡地带,气温较低,排水良好,适宜温带水果生长;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年均温高,全年无霜,年温差小,可以生产热带水果。
(2)加强橘园管理,实行标准化生产;科学施用有机肥;用生物方法防控病虫害,少用农药;在橘园地面铺一些较大的砾石,减轻水土流失,同时反射太阳光,增大气温日较差。
(3)赞同。
理由: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适宜;靠近邛海,空气清新湿润;污染少,植被覆盖率高,环境优美;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社会稳定,区域安全性高。
或不赞同。
理由:地处西南边陲,比较偏僻,距离发达地区远;接近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且多高山峡谷,发生大型地质灾害概率大;地处高山峡谷地带,交通相对不便。
(4)该地区多高山峡谷,交通不便,各民族之间交流较少,延缓了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与同化;该地区垂直地带性显著,不同的气候造就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该地区地处边疆,自古以来为多民族聚居地,又因为战乱和民族迁徙,使得少数民族众多;该地区地理位置偏远,高山大河阻隔,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受到的冲击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