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行程问题中的特殊题型讲解

合集下载

2018国考行测备考巧用方程法解行程问题

2018国考行测备考巧用方程法解行程问题

2018国考行测备考巧用方程法解行程问题行程问题在公考笔试中既是必考题型又是难点题,可谓数学运算中的经典题型。

然而,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方程法一般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行程问题的核心公式S=v·t,出题人往往通过对其中某一个量进行变形来命题,如:对路程S变形后得到火车过桥问题、对v变形得到流水行船问题、对t变形得到追及问题。

接下来编者举例带大家逐一了解:【例1】一列火车途经两个隧道和一座桥梁,第一个隧道长600米,火车通过用时18秒;第二个隧道长480米,火车通过用时15秒;桥梁长800米,火车通过时速度为原来的一半,则火车通过桥梁所需的时间为A.20秒B.25秒C.40秒D.46秒【解析】火车过桥问题最核心的是要清楚火车走过的路程是桥长S加车长L。

然后带入公式列方程求解即可。

由于前两次过隧道时隧道长及车速已知,带入公式得方程组:由于第三次过桥速度为原来一半,即为20,带入第三次过桥,有800+120=20t解得t=46,选D【华图提示】在公考中对于行程问题的考察还会涉及到对速度的变形,对其进行简单合成即可得到流水型船这一经典模型:【例2】一条客船往返于甲、乙两个沿海城市之间,由甲市到乙市是顺水航行,由乙市到甲市是逆水航行。

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25海里。

由甲市到乙市用了8小时,由乙市到甲市所用的时间是由甲市到乙市所用时间的1.5倍,则甲乙两个城市相距多少海里( )A.240B.260C.270D.280【解析】根据流水行船问题公式得S=(v船+v水)t顺=(v船-v水)t逆。

直接将题中已知条件带入公式,S=(25+v水)8=(25-v水)12,比例倍数特性解得S是8和12的倍数,选A。

同样,对于时间的变形可以是相遇追及问题:【例3】一只猎豹锁定了距离自己200米远的一只羚羊,以108千米/小时的速度发起进攻,2秒钟后,羚羊意识到危险,以72千米/小时的速度快速逃命。

问猎豹捕捉到羚羊时,羚羊跑了多少路程( )A.520米B.360米C.280米D.240米【解析】根据选项可知需要进行单位换算,猎豹速度为30m/s,羚羊速度为20m/s,追及问题公式S=(v1-v2)t,公式中t代表追及时间,若有一方没动另一方在追,这段时间追及距离应扣除在外。

2018佛山国考行测高频考点讲解:多次相遇

2018佛山国考行测高频考点讲解:多次相遇

2018佛山国考行测高频考点讲解:多次相遇行测试卷中,行程问题考察的频率较高,也是比较复杂的一类问题,很多考生会觉得非常棘手,但是只要捋顺题目中的关系,结合行程图来进行分析,很多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多次相遇作为行程问题中的模型之一,有它独到的规律,接下来中公教育专家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顺着规律去巧解多次相遇问题中的同时异地相向问题。

例1、(1)甲、乙两人以均匀的速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第一次相遇地点距离A地7km,相遇后两人继续前进,走到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在距B地5km 处相遇。

A、B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2)甲、乙两人以均匀的速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第一次相遇地点距离B地7km,相遇后两人继续前进,走到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在距A地5km处相遇。

A、B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例2、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并在A、B两地间不断往返行驶。

已知甲车的速度是25km/h,乙车的速度是15km/h。

(1)若A、B两地间距离是160千米,不计两车调头时间,30小时内两车迎面相遇了几次?
(2)甲、乙两车第三次迎面相遇地点与第十次迎面相遇地点相差100千米。

求A、B两地间的距离。

记这个结论,助你在行程问题中如鱼得水。

公考行程题型归纳

公考行程题型归纳

公考行程题型归纳一、行程问题概述行程问题是公务员考试中的重要题型之一,主要考查考生对运动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行程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路程、速度、时间等,通过不同的组合和变化,形成多种复杂的题型。

二、基础行程模型基础行程模型是行程问题的基本模型,包括直线行程和曲线行程两种。

直线行程模型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速度、时间和距离之间的关系,即速度=距离/时间。

曲线行程模型涉及到圆周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等知识点。

三、相对速度问题相对速度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难点之一,主要考查考生对相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相对速度问题中,需要考虑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速度,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速度。

这种题型需要考生对速度的合成和分解有深入的理解。

四、相遇与追及问题相遇与追及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常见题型之一,主要考查考生对运动学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相遇与追及问题中,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一个物体追赶另一个物体,或者两个物体在某一地点相遇。

这种题型需要考生对追及和相遇的条件有深入的理解。

五、环形跑道问题环形跑道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另一种常见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环形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环形跑道问题中,两个或多个物体在圆形跑道上运动,它们可能迎面相遇,也可能背向而行。

这种题型需要考生对环形跑道的运动规律有深入的理解。

六、多次往返问题多次往返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复杂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往返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多次往返问题中,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一个物体从起点出发,经过多次往返运动后回到起点。

这种题型需要考生对往返运动的规律有深入的理解。

七、火车过桥问题火车过桥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另一种特殊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火车过桥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火车过桥问题中,火车从桥的一端驶向另一端,同时桥上的路灯或其他物体也在移动。

这种题型需要考生对火车过桥的运动规律有深入的理解。

八、时间与距离计算时间与距离计算是行程问题的核心知识点之一,主要考查考生对时间和距离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公务员考试特训:行程问题专题详解

公务员考试特训:行程问题专题详解

公务员考试特训:行程问题专题详解发车问题(1)、一般间隔发车问题。

用3个公式迅速作答;汽车间距=(汽车速度+行人速度)×相遇事件时间间隔汽车间距=(汽车速度-行人速度)×追及事件时间间隔汽车间距=汽车速度×汽车发车时间间隔(2)、求到达目的地后相遇和追及的公共汽车的辆数。

标准方法是:画图——尽可能多的列3个好使公式——结合s全程=v×t-结合植树问题数数。

(3)当出现多次相遇和追及问题——柳卡火车过桥火车过桥问题常用方法⑴火车过桥时间是指从车头上桥起到车尾离桥所用的时间,因此火车的路程是桥长与车身长度之和.⑵火车与人错身时,忽略人本身的长度,两者路程和为火车本身长度;火车与火车错身时,两者路程和则为两车身长度之和.⑶火车与火车上的人错身时,只要认为人具备所在火车的速度,而忽略本身的长度,那么他所看到的错车的相应路程仍只是对面火车的长度.对于火车过桥、火车和人相遇、火车追及人、以及火车和火车之间的相遇、追及等等这几种类型的题目,在分析题目的时候一定得结合着图来进行.接送问题根据校车速度(来回不同)、班级速度(不同班不同速)、班数是否变化分类为四种常见题型:(1)车速不变-班速不变-班数2个(最常见)(2)车速不变-班速不变-班数多个(3)车速不变-班速变-班数2个(4)车速变-班速不变-班数2个标准解法:画图+列3个式子1、总时间=一个队伍坐车的时间+这个队伍步行的时间;2、班车走的总路程;3、一个队伍步行的时间=班车同时出发后回来接它的时间。

时钟问题:时钟问题可以看做是一个特殊的圆形轨道上2人追及问题,不过这里的两个“人”分别是时钟的分针和时针。

时钟问题有别于其他行程问题是因为它的速度和总路程的度量方式不再是常规的米每秒或者千米每小时,而是2个指针“每分钟走多少角度”或者“每分钟走多少小格”。

流水行船问题中的相遇与追及①两只船在河流中相遇问题,当甲、乙两船(甲在上游、乙在下游)在江河里相向开出: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船速+乙船船速②同样道理,如果两只船,同向运动,一只船追上另一只船所用的时间,与水速无关.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顺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速-乙船速也有:甲船逆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速-乙船速.说明:两船在水中的相遇与追及问题同静水中的及两车在陆地上的相遇与追及问题一样,与水速没有关系.例题精讲:模块一发车问题【例 1】 某停车场有10辆出租汽车,第一辆出租汽车出发后,每隔4分钟,有一辆出租汽车开出.在第一辆出租汽车开出2分钟后,有一辆出租汽车进场.以后每隔6分钟有一辆出租汽车回场.回场的出租汽车,在原有的10辆出租汽车之后又依次每隔4分钟开出一辆,问:从第一辆出租汽车开出后,经过多少时间,停车场就没有出租汽车了?【解析】 这个题可以简单的找规律求解时间 车辆 4分钟 9辆 6分钟 10辆 8分钟 9辆 12分钟 9辆16分钟 8辆18分钟 9辆20分钟 8辆24分钟 8辆由此可以看出:每12分钟就减少一辆车,但该题需要注意的是:到了剩下一辆的时候是不符合这种规律的到了12*9=108分钟的时候,剩下一辆车,这时再经过4分钟车厂恰好没有车了,所以第112分钟时就没有车辆了,但题目中问从第一辆出租汽车开出后,所以应该为108分钟。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用比例法速解行测行程问题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用比例法速解行测行程问题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用比例法速解行测行程问题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考试数量关系部分,是考生在备考中遇到的难点之一,主要原因就是方法使用的不恰当,一味的猜用方程的思想来解决问题会严重的影响我们的解题速度,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比例的思想。

如何快速的运用比例的思想迅速的解决掉行程问题也是我们成功的一个关键。

【例题1】狗追兔子,开始追时狗与兔子相距20米。

狗跑了45米后,与兔子还相距8米,狗还需要跑多远才能追上兔子?A.25米B.30米C.35米D.40米【答案】B。

【中公解析】狗跑了45米,这是兔子在狗前方8米处,也就是距离狗的起点53米,兔子在起点20米处开始跑,那么兔子跑了33米,在相同的时间下狗和兔子跑的路程笔试45:33,也就是15:11,说明狗和兔子的速度笔试15:11,要追8米的路程根据正反比关系可以得到,当狗跑30米的时候兔子刚跑22米,狗刚好追上兔子。

此题也可以根据整除特性,兔子的速度是15的倍数,选出答案。

【例题2】甲、乙两地间的公路,汽车行全程需1.4小时,步行全程需14小时。

一个人由甲地出发,步行3.5小时后改乘汽车,他到达乙地总共用多少小时?A.1.05B.1.15C.2.15 D2.25【答案】A。

【中公解析】运用比例的思想指导在走相同的路程时,汽车和步行所用的时间比是1.4:14.汽车和步行的速度比就是14:1.4,也就是10:1,现在步行了3.5小时,走了全程的1/4,还有3/4,如果按照乘车,走3/4,需要1.05小时。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以上两题都输与行程问题,在国考中行程问题基本上属于必出的题型,难度基本上不是很大,但是在做的时候如何快速的计算出最终的结果就成了关键,希望给位备战国考的考生能够熟练运用比例和整除的思想将行程问题快速解决,取得好成绩。

公务员常识40000问6301. 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是->中国6302. 世界上哪一个国家面积最大->俄罗斯6303. 绝育手术又叫什么?->结扎630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于什么时候开始施行?->2002年9月1日6305.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具体管理办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具体管理办法和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办法,由______制定。

公务员行测考试数量关系:行程问题详解

公务员行测考试数量关系:行程问题详解

行程问题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数学运算的常考题型之一,涉及最多的是相遇问题与追及问题。

专家提醒各位考生,在复习数学运算的过程中,应重点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几种题型和解题方法。

一、行程问题知识要点(一)行程问题中的三量行程问题研究的是物体运动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量之间的基本关系式如下: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

上述三个公式可称为行程问题的核心公式,大部分的行程问题都可通过找出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中的两个已知量后利用核心公式求解。

(二)行程问题中的比例关系时间相等,路程比=速度比;速度相等,路程比=时间比;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二、行程问题的主要题型(一)平均速度问题平均速度问题公式:(二)相遇问题1.相遇问题的特征(1)两人(物体)从不同地点出发作相向运动;(2)在一定时间内,两人(物体)相遇。

与基本的行程问题相比,专家认为,相遇问题涉及两个或多个运动物体,过程较为复杂。

一般借助线段图来理清出发时间、出发地点等基本量,进而利用行程问题核心公式解题。

2.相遇问题公式公式中的相遇路程指同时出发的两人所走的路程之和。

如果不是同时运动,要转化为标准的同时出发、相向运动的问题来套用相遇问题公式。

(三)追及问题1.追及问题的特征(1)两个运动物体同地不同时(或同时不同地)出发做同向运动。

后面的比前面的速度快。

(2)在一定时间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

与相遇问题类似,专家建议考生可通过线段图来理清追及问题的运动关系。

2.追及问题公式在追及问题中,我们把开始追及时两者的距离称为追及路程,大速度减小速度称为速度差。

由此得出追及问题的公式:(四)多次相遇问题相遇问题的复杂形式是多次相遇问题,多次相遇问题按照运动路线不同分为直线多次相遇和环形多次相遇两类。

多次相遇问题重要结论:1.从两地同时出发的直线多次相遇问题中,第n次相遇时,路程和等于第一次相遇时路程和的(2n-1)倍;每个人走的路程等于他第一次相遇时所走路程的(2n-1)倍。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中的“跑圈过桥”问题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中的“跑圈过桥”问题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中的“跑圈过桥”问题在历年的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验中,有一类必考且难度很大的题型——行程问题,近几年在公务员考试行测中出现了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不仅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还需要灵活的应变能力,这里华图教育专家跟大家分析一下这类题的解题思路。

求解行程问题,首先,熟悉行程问题中的基本公式:路程=速度x 时间;其次,认真审题,明确分辨是属于行程问题中的哪种题型;最后,灵活运用基本理论和公式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一些特殊题型和方法技巧的使用。

为了让广大考生能够清晰认识特殊行程问题,进行总结及运用真题示例阐述。

一、特殊行程问题——火车过桥(隧道)问题行程问题中有种特殊题型:火车过桥(隧道)问题,此类题型所走的路程不再指通常意义上题目中出现的长度,而是变为了一个路程和或是路程差。

大多体现在火车过桥、过隧道或是过涵洞问题中。

但是又分成两种小题型,根据不同的问法,给出大家两个公式:1、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的时间=(桥长+车长)÷速度2、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桥长-车长)÷速度【例1】一列长为280米的火车,速度为20米/秒,经过2800米的大桥,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多少?( )A. 48秒B. 2分6秒C. 2分28秒D. 2分34秒【答案】B【解析】此题属于完全在桥上的火车过桥问题。

代入公式后,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2800-280)÷20= 126秒=2分6秒,故选B【例2】火车通过560米长的隧道用20秒,如果速度增加20%,通过1200米的隧道用30秒。

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A. 220B.240C. 250D. 260【答案】B【解析】“通过”即从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

此题列方程,设长度为X ,火车速度为v ,由题意得到如下方程组:⎩⎨⎧⨯+⨯=+⨯=+v x v x %)201(30120020560 解得,240=x (米),故选择B二、特殊行程问题——队伍行进、环形运动行程问题中的速度变化的题型,指的是题目中的速度变为一个相对速度21v v v ±=相,要么变成两个对象的速度和,要么变成两个对象的速度差。

2018国家公务员行测技巧:如何解流水行船问题

2018国家公务员行测技巧:如何解流水行船问题

2018国家公务员行测技巧:如何解流水行船问题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资讯,了解到行测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公共科目之一,从2015年开始,行测实行分级分类考试,分为省级以上和副省及以下两套试卷,跟申论同步。

均为客观性真题,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

从近两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行测考试内容来看,“省级以上”总题量为135道,“副省及以下”总题量130道。

主要差别在数量关系题和资料分析题。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这种考查形式已经基本稳固下来,处于有章可循的状态。

下面,宁夏中公教育整理了公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随着今年来公务员考试的持续火爆,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开始着手准备2018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公教育专家给大家讲解一下流水行船问题。

【例1】顺水航行需要6小时,逆水航行需要9小时,已知水速为8 M/S,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A 32B 40C 24D 48【答案】选D。

【中公解析】流水行船问题,已知时间为6.9,路程一定,时间与速度成反比,所以可知速度比为3:2,而题中说了水速为8,所以顺水和逆水的速度相差16,从比例上看差一分,所以一份对应的实际量为16,所以顺水速度为48,静水速度为40M/S。

【例2】已知船在静水中行驶的速度为8,顺水行驶8小时,逆水行驶12小时都可以到对岸,为水速是多少?()A 2B 2.4C 1.6D 2.8【答案】选C。

【中公解析】本题比较简单,一般都会做,列方程为(8+v)8=(8-v)12;根据路程一定,已知时间比为2:3,所以速度比为3:2,所以8+v/8-v=3/2所以,在解得过程中将V消掉,分子分母作和,16对应的比力量为(3+2)=5,所以1份对应的为3.2,所以8+v为3份即9.6,所以水速为1.6.【例3】A船B船顺水从甲港口到乙港口,所用时间分别为6h与9h,已知甲船速度为20.乙船速度为14 ,求水流速度为多少?()A 1B 2C 3D 4【答案】B【中公解析】路程一定,时间与速度成反比,已知时间为6和9.所以速度的比例关系为3:2,设水速为V,则,(20-v)/(14-v)=3/2,消掉V,分子分母做差,得6对应比力量为1,所以甲船实际速度,3份为18,所以v=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行程问题中的特殊题型讲解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行程问题中的特殊题型讲解。

扶梯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特殊题型,其本质还是一个速度受另一个速度的影响,且顺逆影响的效果是相反的,就是流水行船问题。

不过扶梯问题有两种表现形式,我们根据流水行船问题的基本公式,可以推导出扶梯问题两种形式的基本公式:
同向:总速度=人的速度+扶梯速度
走过的总级数=静止时能看到的级数-扶梯运动缩进的级数
逆向:总速度=人的速度-扶梯速度
走过的总级数=静止时能看到的级数+扶梯运动伸长的级数
例题1:哥哥沿着向上移动的扶梯从顶向下走到底,共走了100级。

在相同的时间内,妹妹沿着自动扶梯从底向上走到顶,共走了50级.如果哥哥单位时间内走的级数是妹妹的2倍,那么当自动扶梯静止时,自动扶梯能看到的部分有多少级?
【解析】行走级数为2:1,行走速度为2:1,那么行走时间就正好相等,因此扶梯运动时间也相等,哥哥走的级数比妹妹多,是因为扶梯运动伸长和缩短而导致的,因此伸长和缩短的级数相同为(100-50)÷2=25,因此静止时的级数为100-25=75。

例题2:甲、乙两人在匀速上升的自动扶梯从底部向顶部行走,甲每分钟走扶梯的级数是乙的2倍;当甲走了36级到达顶部,而乙则走了24级到顶部。

那么,自动扶梯有多少级露在外面?
【解析】根据甲是乙的速度两倍可得出,甲乙的时间比为36/2:24/1=3:4,上下的级数差是因为自动扶梯运行的时间差导致的,1个时间单位的时间相差36-24=12,级数为36+3×12=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