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信毕业设计 第1章 绪论

合集下载

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教案第一章 绪 论

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教案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GIS的基本概念一、信息、地理信息1、信息和数据信息(Information)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从而向人们(或系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作为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

信息具有客观性、适用性、可传输性和共享性等特征。

信息来源于数据(Data)。

数据是一种未经加工的原始资料。

数字、文字、符号、图像都是数据。

数据是客观对象的表示,而信息则是数据内涵的意义,是数据的内容和解释。

例如,从实地或社会调查数据中可获取到各种专门信息;从测量数据中可以抽取出地面目标或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等信息;从遥感图像数据中可以提取出各种地物的图形大小和专题信息。

2、地理信息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它是对表达地理特征与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

而地理数据则是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符号化表示,包括空间位置、属性特征(简称属性)及时域特征三部分。

空间位置数据描述地物所在位置。

这种位置既可以根据大地参照系定义,如大地经纬度坐标,也可以定义为地物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空间上的相邻、包含等;属性数据有时又称非空间数据,是属于一定地物、描述其特征的定性或定量指标。

时域特征是指地理数据采集或地理现象发生的时刻/时段。

时间数据对环境模拟分析非常重要,正受到地理信息系统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

空间位置、属性及时间是地理空间分析的三大基本要素。

3、地理信息的特征地理信息除了具有信息的一般特性,还具有以下独特特性:(1)空间分布性。

地理信息具有空间定位的特点,先定位后定性,并在区域上表现出分布式特点,其属性表现为多层次,因此地理数据库的分布或更新也应是分布式。

(2)数据量大。

地理信息既有空间特征,又有属性特征,另外地理信息还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时间特征,因此其数据量很大。

尤其是随着全球对地观测计划不断发展,我们每天都可以获得上万亿兆的关于地球资源、环境特征的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第一章 绪论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第一章 绪论
目前遥感数据自给率可达80%
2012年1月9日, 我国在太原卫星发 射中心成功将“资源 三号”卫星送入轨道 。
“资源三号”卫星高 度约500公里、 倾角约97.5度 的太阳同步轨道。
资源三号卫星配置4台相机:
优于2.5米的高分辨率正视全色TDI CCD相 机
两台优于4.0米分辨率的前视、后视全色 TDI CCD相机
神威太湖之光,Sunway MPP,SW26010, 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中国无锡,1060万个核心, 93.01pf(每秒千万亿次运算)。世界第一 天河二号, 国防科技大学,TH-IVB-FEP Cluster,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中国广州, 312万个核心,33.86pf。世界第二
方法 2. 会使用一种以上的软件绘制地图、分析
和查询数据
3. 对应用和开发的途径有初步的了解 4. 环境遥感技术初步
第一章 绪论
日本2011年3月11日地震引发海啸,应急期间,地理 信息系统在协助应急管理人员进行救援行动、定位严重 受损区域和基础设施、确定医疗救助优先级,以及安置 临时避难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
—构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环境科学应用
有一类信息,总是与位置有关,描述何地有何物、何事 称地理空间信息——包括空间位置、属性(除位置外的全部)
当局限于 地球表面 的目标时, 存在一种 信息,总 是与坐标 信息关联
空间数据 地理关联 数据
我们再来看现代的地图(卫星影像)
2015年10月,资源三号卫星应用系统全 面建成,标志着我国卫星测绘应用技术研 究取得新的突破,填补了我国自主民用卫 星测绘技术空白
过去,我国90%以上的卫星遥感数据依 赖国外卫星数据进口。资源三号卫星测绘 遥感卫星体系有助于改变此局面 2017年1月,资源三号卫星影像云服务平 台英国节点正式开通

地理信息概论课程设计

地理信息概论课程设计

地理信息概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构成要素及其功能;2. 掌握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的基本方法;3. 理解地理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简单的地理信息数据查询和分析;2. 能够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和展示;3. 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问题的观察、分析、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其探究地理现象的积极性;2. 增进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了解,提高其国情认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3.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懂得分享和交流,提高其人际沟通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课程内容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激发兴趣、引导探究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课程效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发展历程、构成要素及其功能。

2. 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与处理:讲解地理信息数据的类型、采集方法、处理流程,以及数据质量控制。

3. 地理信息数据分析与应用:介绍地理信息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如空间分析、属性分析等,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地理信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4.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操作:教授学生使用常见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如ArcGIS、SuperMap等,进行地理信息数据查询、分析和展示。

5. 地理信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结合教材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绪论

绪论

属性数据管理
■ GIS通常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处理属性数据。

属性数据在关系数据库中存为表的集合。这些表可以
分别准备、维护和编辑。

DBMS提供连接和相关操作。
数据显示
■ 常规GIS操作为地图绘制,因为地图是GIS的一个界面(接口)。
■ 在GIS中,地图绘制可以是非正式或正式的。非正式的指我们查
自开始以来,GIS对于以下领域就显示其重要性:土地利 用规划、自然灾害评估、野生动物栖息地分析、河岸带监测、
木材管理和城市规划。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上述领域使用GIS
的获益已显著扩大。
桌面GIS、 网络 GIS和移动技术的结合
桌面GIS、 网络 GIS和移动技术的结合的最近进展包括网络绘制地图、
协作网络绘制地图和志愿者地理信息。
生成的地理信息。
■ 当VGI来自一个社区或具体的一群人,方法是公众参与
GIS(PPGIS),其结果是以社区为基础的地理信息。
■ OpenStreetMap是VGI的一个例子, 通常被描述为免费维基世
界地图,对任何人都提供免费的地理数据。
U.S. Department of Labor: emerging fields /brg/jobtraininitiative/ GIS Certificate Program / U.S. Geological Survey U.S. Census Bureau /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GIS portal /gis/ Hurricane Center / U.S.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 GIS portal /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data warehouse /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 GIS in transportation /apps.asp Forest Service: geospatial service and technology center /

地理信息系统第一章绪论1

地理信息系统第一章绪论1
空间数据输入与编辑 空间数据管理 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 空间数据输出 图形用户界面
(1)MAPGIS图形输入与编辑
(1)ArcGIS图形输入与编辑
(2)空间数据管理
(3)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
(4)空间数据输出
(5)用户图形界面
(6)系统二次开发功能
利用GIS基础软件平台提供的具有GIS 系统功能的应用程序开发语言,可以开发 各种应用型GIS软件。如:
数据 整理
五、应用模型
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为某一特定的实际工作而 建立的解决方案 依据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过从概念到计算机信息表 达的映射,形成计算机中可以运行的软件功能序列。
五、应用模型
构建步骤:
§1.3 GIS的功能简介
基本功能
数据采集与编辑 数据存储与管理 数据处理与变换 空间分析与统计 产品制作与显示 二次开发与编程
用户
用户
二、系统软件
GIS功能软件 基础支撑软件 操作系统软件
GIS的组成—软件结构
用户界面 GIS应用软件
GIS软件 支撑软件
GIS基)
GIS
系统库
(编程语言、数学库等)
操作系统
(系统调用、设备运行、网络等)
系统软件
二、系统软件
GIS功能软件——分类
输入计算机的数据是栅格数据
数据输入设备
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
数据输入设备
全球定位系统(GPS)
数据输出设备
绘图仪
计算机显示器 CRT显示器 LCD显示器
数据输出设备 网络设备
输 出 用户组1 „„ 用户组n
局域网模式:
• 部门或单位内部 GIS建设
Intranet
• 专线连接 • 资源共享较方便

GIS第1章 绪论

GIS第1章 绪论

第1章绪论1.1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概述1.1.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1. 地理信息信息(information)是指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的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

信息来自人类的社会活动又服务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向人们(或系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是人类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

信息与数据密切相关,数据是未经加工的原始资料,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等进行记录描述的单一或组合物理符号,是信息的载体,数字、文字、符号、图像等都是数据;信息则是经过处理后并能够被识别的用于解释数据的数据,能够反映数据内涵的意义,是数据的内容和解释。

地理信息与研究对象的空间地理分布有关,指地球表层物体及环境所固有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

地理信息是对表达地理特征与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而地理数据则是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符号化表示,包括空间位置、属性特征(简称属性)及时序特征三部分。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是地理信息的主要描述对象,这些信息与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管理和决策关系非常密切,是人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基础。

地理信息除了具有信息的一般特性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 空间性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有空间分布的特点。

其位置的识别是与数据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地理信息区别于其他类型信息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

地理实体或目标具有空间特征,空间特征包括空间位置、几何特征(如方向、距离、面积等)和拓扑关系(地理实体之间的邻接、包含、关联等),地理信息空间定位可通过公共的地理基础来实现,即按照特定地区的经纬网或公里网建立的地理坐标来实现空间位置的识别,并可以按照指定的区域进行信息的处理。

(2) 空间关联性有些信息本身并不具有空间性,如大量的属性数据,也有人称为非空间数据。

它是描述地理实体特征的定性或定量的指标,可以是关于地理目标的定性描述,也可以是地理目标的定量量测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第一章 绪论

《地理信息系统》第一章 绪论

1.1 基本概念
GIS是什 么?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地理 信息 系统
地理信息
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GIS)
1.1 基本概念
1.1.1信息与数据 1.1.2地理信息与地学信息 1.1.3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
1.1.1信息与数据
一、信息(information) 1、概念 用数字、文字、符号、语言等介 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内容、 数量和特征。 2、特点 客观性、适用性、传输性和共享 性
地理信息系统
第一章 绪论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李芳玉 2007年11月
自我介绍
李芳玉 办公室:新综合楼724 E-mail: fangyuli@ 电话:89731507学时(ArcView 3.2), 考试2学时 总成绩=平时成绩(考勤+作业+ 上机实习)×30%+考试×70%
例子

1.5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二、城乡规划

资源、环境、人口、交通、经济、教育、文化和金 融等。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例子

道路交通规划 公共设施配置
1.5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三、灾害监测

地震灾害 森林火灾 洪水 地质灾害 防洪减灾信息系统

例子:

选择最佳泄洪区 确定最佳撤退转移路线

GIS将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进行统一的存储和管理;
1.2.3
一、联系

GIS与计算机地图制图
计算机地图制图促进了GIS的产生; GIS是现代地图制图的主要手段;
二、区别

计算机地图制图强调图形表示;

地理信息系统1.绪论

地理信息系统1.绪论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 分。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 分。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 分。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 分。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 分。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 四十三分。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分。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分。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分。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分。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分。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 分。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分。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分。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分。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分。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分。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分。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分。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 分。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 分。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分。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 分。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 分。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 分。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分。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分。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分。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分。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绪论1.1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持续更新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与热门话题。

道路数据的更新工作是整个基础地理数据更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工作量在整个更新工作中占了主要成分。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道路交通复杂,更新的周期很长。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修建、改造道路网,道路通行状况每年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道路数据的更新工作正对我们进行着严峻的考验,现有的道路数据更新速度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于不同比例尺的地图数据的现势性需求,地图数据现势性差的缺点已经成为制约其在应用上的关键问题。

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和成果,减少更新工作中的重复劳动,提高生产和更新效率,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方向。

近年来,用制图自动综合方法更新地图数据的研究已经成为GIS和制图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地图自动综合是从较详细的大比例尺地图派生较小比例尺地图的过程,当然也可以更新较小比例尺地图。

缩编更新就是基于地图自动综合的理论技术,用新的大比例尺数据更新旧的各级较小比例尺数据,不仅节省人力物力,而且可缩短更新周期,并使各比例尺数据具有一致性。

因此利用较新的大比例尺道路数据通过缩编方法更新现势性较低的中小比例尺道路数据,从而实现多比例尺道路数据的联动更新是十分自然而合理的一种选择,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在实践上可以解决生产和更新的核心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在理论上将解决道路数据自动综合在地图更新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同时也为其它要素的更新提供思路。

1.2道路数据更新研究现状1.2.1制图综合缩编的概念制图综合,cartographic generalization,在祝国瑞(1990)先生的理解和定下,认为制图综合是指在地图制图者由大比例尺地形图缩编成小比例尺地图的过程中,根据地图成图后的用途和制图区域的特点,通过选取、化简、加以概括和抽象形式制图对象带有规律性的类型特征和典型特点,而将那些对于改图来说是次要的、非本质的地物舍去,这个过程叫做制图综合。

地图缩编,简称缩编,是根据小比例尺地图信息是包括在大比例尺地图中的原理,利用已有的大比例尺GIS数据库中的基础地理数据,通过制图综合生成多个小比例尺数据的过程。

地图缩编也是一个制图综合的过程,只不过处理的数据是已有的大比例尺数据而不是实测数据,因而可以称作新形势下的制图综合。

地图自动缩编,则是借助计算机自动完成地图缩编的过程[ ]。

1.2.2研究现状目前的空间数据库更新生产方式可分为3类:基于影像的综合判断更新、基于大比例尺数据更新小比例尺数据的缩编更新、基于实地数据采集的车载GPS 更新。

其中利用大比例尺更新较小比例尺数据是经济快速性价比最高的更新方式,越来越引起重视并得到青睐。

利用地图自动综合更新多比例尺地图数据是GIS和制图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早在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就资助了“利用大比例尺数据更新小比例尺地图数据库的自动综合研究”和“GIS空间数据库更新模型与方法研究”两个项目,这使得地图数据的缩编更新研究得带的国内的重视。

国内已有学者针对国家1:5万数据库更新工程的实际需求,研究分析了用较大比例尺新道路数据缩编更新较小比例尺数据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基于网眼密度的道路选取和顾及层次分析的道路匹配方法,实现了道路数据缩编更新的自动综合处理,并在1:5万数据更新实践中进行了实验验证。

道路是地理数据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

当今科技发展迅速,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道路的修筑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现在,绝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平原地区道路呈现出一种四通八达的细密的网状结构,少数地区如山区等有枝杈状道路的分布。

a网状道路网 b枝杈状道路网图5-1.道路的两种主要类型当地理数据由大比例尺缩编到小比例尺时,考虑到人眼对要素之间距离的最小分辨率大小和一定幅面上的信息最大载负量的大小,有必要对密集的道路进行综合。

道路的综合分为两大部分:取舍和化简。

取舍是为了保证从大比例尺到小比例尺的数据载负量减少的要求,根据道路的长度、等级、拓扑连通性等诸多几何语义属性,保留重要道路,舍弃次要道路;化简是为了去掉小比例尺上人眼无法分辨的弯曲,对道路进行裁弯取直,保留道路的特征点,去掉肉眼已经无法分辨的冗余信息。

为了保证道路的图形特征和连通性,随后又在考虑道路属性的同时,加入了道路的长度、连通性等因子,提出了基于图论的道路选取方法(Mackaness W A, 1995;Jiang B, 2004)。

这种方法的主要思路是根据图论的原理,利用道路结点或道路路段或闭合道路围成的面作为单元进行选取。

以道路结点作为单元为例,需要将结点所连接的道路的等级、长度、条数等作为综合因子,并根据各因子的重要程度大小,赋以不同的权重,最后组成关联矩阵,计算得到各结点的综合选取系数,将道路结点按选取系数从大到小的排序,代表了道路结点的重要程度的由高到低。

需进行取舍时从选取系数最小的道路结点开始舍弃,舍弃与该结点相连的所有道路。

舍弃的道路总的多少可以根据统计学原理,经过大量统计对比得到选取率,如方根模型(Töpfer F,1966)。

(扩展)[1]Mackaness W A. Analysis of Urban Road Networks to Support CartographicGeneralization[J]. 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1995, 22(4):306-316.[2]Jiang B, Harrie L. Selection of Streets from a Network Using Self-organizing Maps[J].Transactions in GIS, 2004, 8(3):335-350.[3]Töpfer F, Pillewizer W. The Principles of Selection: a Means of CartographicGeneralization[J]. The Cartographic Journal, 1966, 3(1): 10-16.[4]对于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的干线的辨别,人眼是最好的方法。

从人眼的视觉感受出发,Thomson和Richardson提出了道路和水系的“stroke”概念(Thomson R C & Richardson D E, 1999; Thomson R C ,2006),即表现为相同方向的那些元素容易被看成连在一起构成一个“stroke”。

这种方法首先要对路网进行组织,将首尾相接方向相同的路段组织成stroke,并记录每个stroke 由多少条路段组成作为该stroke的度。

长度越长的stroke越重要,度越大的stroke说明其得连通性越好,如图5-2所示,Stroke1的长度最长,度最大,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而stroke3长度最短,度仅为1是最不重要的。

最后根据stroke的长度和维度进行排序,由小到大的依次舍弃直到达到选取率为止如果下图需要取舍,则取舍顺序为3241。

[5]Thomson R C, Richardson D E. The ‘Good Continuation’ Principle of PerceptualOrganization Applied to the Generalization of Road Network[A]. Proceedings of the 19th International Cartographic Conference[C]. Ottawa:[s. n], 1999, 1215-1223.[6]Thomson R C. The ‘Stroke’ Concept in Geographic Network Generalization andAnalysis[C]. The 12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patial Data Handling, Vienna, 2006. Töpfer F, Pillewizer W. The Principles of Selection: a Means of Cartographic跨尺度更新对道路网选取的新要求对于道路网数据库的更新,按照传统的做法,将新大比例尺数据从整体进行取舍得到新小比例尺数据,是一种“推倒重建”的做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又废弃了原有的小比例尺数据,总体看来是一种资源和人力的浪费,这样的做法不符合地理数据库更新的要求。

本文针对新大比例尺数据对原有的小比例尺数据进行更新,是一种针对变化要素的更新,针对发生变化的局部地理数据进行更新。

这种局部更新的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大大减少数据的操作量,提高综合效率。

对于道路网的更新来说,就是在原有的旧的小比例尺道路数据基础上根据新的大比例尺数据进行修改,得到新的小比例尺数据。

利用第四章的方法,我们得到了三种类型的道路:(1)完全没有变化的道路。

这种情况的道路在新大比例尺和旧小比例尺上均存在,且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要暂时将旧小比例尺中的这部分数据予以全部保留,在后续的更新中会在局部适当舍弃;(2)删除表中的道路。

这里面包含了部分变化的道路和消失的道路,需要在旧小比例尺地图数据中删除这部分道路。

(3)综合表中的道路。

这里包含了部分变化和新增加的道路,对于部分变化的道路来说因为已经在旧小比例尺中删除了,所以统一看出是新增加的道路。

新增道路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历史发展中增加了新的道路,这是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二是在旧大比例尺数据向旧小比例尺数据综合时舍掉了部分道路。

旧的小比例尺道路数据是从旧大比例尺数据中综合而来,在综合的过程中有些道路被舍掉了,但这部分道路在现实中依然存在,在新大比例尺数据中依然被表现出来。

但无论新增道路是由哪种原因造成的,都对我们的更新方法没有影响,我们将把他们添加到旧的小比例尺数据中。

处理这种类型的道路是本节的重点。

当然,我们不能将所有的新增数据都加入小比例尺数据中,这样超过了小比例尺数据的最大载负量,不符合地图数据综合的要求。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可以对道路网进行增量更新的方法,将综合表中满足要求的道路添加到小比例尺数据中,同时舍弃小比例尺中不满足要求的道路,从而实现小比例尺道路的更新,这样既能满足道路网几何属性拓扑的特性和正确关系,又能仅对少量新增数据进行处理,大大提高更新效率。

基于单位影响域的道路增量缩编根据5.1.2小节分析,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单位影响域的道路增量缩编方法,本方法的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路选取的首要指标是道路的单位影响域,有关单位影响域的定义和计算将在后面章节详细介绍;二是道路的选取是基于增量信息的,即选取对象并非整个大比例尺的道路数据,而是综合表(新增和部分变化道路)中大比例尺道路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