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色彩与生活
《色彩与生活》说课课件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各类图 片等 2、教法: 本课以启发引导为主,不断设问,让学生开动脑 筋,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 体。因此,我采用“三疑三探”模式,让学生自 己发现色彩搭配的规律。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的 学习方式。 3、学法: 讨论学习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
1、【设疑自探】
如果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无色的,那将是什麽情景呢?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色彩? 想营造好的色彩效果,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2、【解疑合探】
学生通过欣赏图片,探讨色彩的三要素 ?色彩搭 配规律?
3、【质疑再探】
欣赏图片:(教材或图片展示一些色彩 搭配的实例) (1)、色彩是怎么形成的呢? (2)、看哪幅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哪一幅色彩柔和一些?哪一幅感觉温 馨浪漫?哪一幅清凉、冷静?
说课人:何红霞
基本知识和规律,引导学生分析色彩现象中各种色彩关系。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明白恰当的色彩搭配体现人们对色彩规律认识与美的追 求。 C、情感目标:感受生活中色彩的美感,体会色彩在美化生活中 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Hale Waihona Puke 1、内容、地位、作用 2、说目标 A、知识目标: 通过列举大量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认识色彩
4、色彩搭配练习 5、作品展示 6、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色彩三要素 1、色相 2、纯度 3、明度 色彩搭配规律 色相对比、纯度对比、冷色搭配、 暖色搭配、同类色调和、对比色调 色彩的形成
五、教学效果预测
1、在本课的教学组织中,能够把真实的生活与色彩知 识联系起来。比较准确地分析生活中的色彩现象。 2、打破了以往单纯以技能为主的学习形式,让我们的 美术课不再限于教室单纯用笔作画,而是与新事物 接轨,走进学生的内心,调动更多的资源为学生服 务。 3、没有用专业水准的条条框框去要求和制约学生的创 造力,使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 挥。 正是由于以上的因素,使学生真正做到了由想学、 到爱学、进而会学到最后学好这一过程。这也正是 当前我们美术课应该达到的效果。
2024年幼儿园大班美术绘画教案《水果娃娃》含反思

2024年幼儿园大班美术绘画教案《水果娃娃》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幼儿园大班美术绘画教材第四章《色彩与生活》,详细内容为“水果娃娃”主题绘画。
通过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各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和搭配能力,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各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学会用绘画的方式表现水果。
2. 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和搭配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果的形状、颜色的表现。
教学重点:学会用绘画的方式表现水果,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和搭配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水果模型、彩笔、画纸、画板、投影仪等。
2. 学具:彩笔、画纸、水果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谜语“红口袋,绿口袋,里面装着好味道”引入,引导幼儿猜测,揭示谜底为水果,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果娃娃”。
2. 新课展示:(1)展示水果模型,让幼儿观察、描述水果的形状、颜色。
(2)教师示范绘画水果娃娃,讲解绘画步骤和技巧。
(3)引导幼儿分组讨论,如何用绘画表现水果娃娃。
3. 实践操作:(1)幼儿自由选择水果,用彩笔在画纸上进行绘画。
(2)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幼儿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作品展示:(1)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贴在画板上,进行展示。
(2)教师组织幼儿互相欣赏、评价,鼓励幼儿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互相学习。
(1)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绘画技巧。
(2)引导幼儿思考:除了绘画,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现水果娃娃?六、板书设计1. 《水果娃娃》2. 内容:(1)水果的形状、颜色(2)绘画步骤和技巧(3)作品展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小朋友回家后,与家长一起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一个水果娃娃,并涂上美丽的颜色。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幼儿对水果的形状、颜色表现较为满意,但在绘画过程中,部分幼儿对色彩搭配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色彩与生活》教案

《色彩与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包括色彩的三要素和色彩的分类。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色彩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色彩知识创作出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色彩的分类(原色、间色、复色)。
2. 生活中的色彩:自然界的色彩、人造色彩、民族特色色彩。
3. 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色彩与心理、色彩与设计、色彩与时尚。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色彩的基本知识和生活中的色彩。
难点: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和生活中的色彩。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运用色彩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人造物品、时尚元素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色彩。
2. 讲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包括色彩的三要素和色彩的分类。
3. 分析生活中的色彩,让学生了解不同领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色彩特点。
4. 讲解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色彩与心理、色彩与设计、色彩与时尚等。
5.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创作,运用所学色彩知识。
6. 总结与点评: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对色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绘画作品: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的绘画作品,考察学生对色彩运用能力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教学,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调整。
2. 针对学生绘画作品,反思教学效果,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
3. 针对课后作业,反思学生对生活中色彩的感知和应用能力,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画展、博物馆等,丰富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对色彩的欣赏能力。
2. 开展色彩主题的设计比赛,鼓励学生将色彩知识应用于实际设计中。
【精品】色彩与生活美术课件

【精品】色彩与生活美术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色彩与生活美术》这一主题,该内容位于教材第四章“色彩的魅力”第二节“色彩与生活”。
我们将深入学习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具体内容包括: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搭配的原则、色彩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案例,以及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概念,理解色彩搭配的原则。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色彩的感知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色彩表达情感,提升美术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色彩搭配原则在美术创作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色彩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彩色画纸、画笔、颜料、调色板等。
学具:学生需自备画笔、颜料、调色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的色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搭配原则,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实践操作:a.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喜欢的色彩搭配,分享心得。
b. 课堂示范:教师现场示范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情感,并进行美术创作。
c. 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创作一幅以色彩表达情感的美术作品。
4. 课堂互动: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并给予建议。
六、板书设计1. 色彩基本概念2. 色彩搭配原则3. 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4. 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色彩创作一幅表达自己情感的美术作品。
2. 答案要求:作品需符合色彩搭配原则,具有创意,能表达出明确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生活中的色彩应用,提高审美能力。
同时,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美术展览,了解不同艺术流派的颜色运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糖葫芦》中班美术教案

《糖葫芦》中班美术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美术教材第四章《色彩与生活》,详细内容为“糖葫芦”一节。
通过描绘生活中常见的糖葫芦,让学生掌握色彩的搭配与运用,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糖葫芦的相关知识,学会运用色彩表现糖葫芦的美感。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色彩的搭配与运用,学会画糖葫芦。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糖葫芦的细节,运用色彩表现其美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糖葫芦实物或图片、画纸、水彩颜料、画笔、调色板、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画纸、水彩颜料、画笔、调色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糖葫芦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糖葫芦的形状、颜色和排列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1)介绍糖葫芦的来源、制作过程等相关知识。
(2)讲解色彩的搭配与运用,引导学生注意糖葫芦的颜色变化。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示范画一个糖葫芦,讲解绘画步骤和技巧。
(2)引导学生注意糖葫芦的细节,如颜色渐变、高光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示范,独立完成一个糖葫芦的绘画。
5. 互动交流(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糖葫芦的色彩搭配与运用2. 绘画步骤与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串糖葫芦,要求色彩丰富,形象生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糖葫芦绘画技巧的掌握,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色彩,尝试用画笔记录下来,提高色彩感知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糖葫芦的色彩搭配与运用2. 绘画步骤与技巧3. 引导学生观察糖葫芦的细节4. 课后拓展要求一、糖葫芦的色彩搭配与运用1. 引导学生观察糖葫芦实物的颜色变化,如红、橙、黄等鲜艳色彩的渐变。
中班美术送给妈妈的花教案

中班美术送给妈妈的花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美术教材第四章《色彩与生活》,详细内容为“送给妈妈的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将了解花卉的基本结构,学会运用色彩表达情感,培养对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认识花卉的基本结构,了解不同花卉的特点。
2. 培养孩子们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能力,提高审美观念。
3. 培养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运用色彩表达情感,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花卉作品。
教学重点:掌握花卉的基本结构,学会用画笔描绘花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花卉、画笔、颜料、调色板、画纸等。
学具:画笔、颜料、调色板、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实物花卉,让孩子们观察并说出花卉的名称、颜色和特点,引导孩子们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2. 新课导入(5分钟)(1)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花卉的基本结构,如花瓣、花蕊、叶子等。
(2)展示PPT课件,让孩子们了解不同花卉的颜色和特点。
3. 例题讲解(10分钟)(1)以“送给妈妈的花”为主题,示范如何用画笔描绘花卉。
(2)讲解调色方法,让孩子们学会运用色彩表达情感。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孩子们根据所学知识,动手绘制一幅送给妈妈的花卉作品。
5. 展示与评价(5分钟)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送给妈妈的花2. 板书内容:(1)花卉的基本结构:花瓣、花蕊、叶子(2)色彩表达情感:红、橙、黄、绿、蓝、紫等颜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为妈妈画一幅花2. 作业要求:(1)运用所学知识,描绘出花卉的细节。
(2)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3. 答案:(1)花卉作品需包含花瓣、花蕊、叶子等基本结构。
(2)色彩搭配合理,能表达出对妈妈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孩子们掌握了花卉的基本结构,学会了运用色彩表达情感。
美术七年级上册《色彩与生活》课件

美术七年级上册《色彩与生活》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美术七年级上册教材第四章《色彩的魔力》,详细内容为《色彩与生活》。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掌握色彩的搭配技巧,并学会如何将色彩运用到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原理,如色相、明度、纯度等,并了解色彩对人们心理和情感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色彩搭配的技巧,提高审美素养,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色彩。
3. 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色彩搭配技巧的运用。
教学重点:色彩的基本知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画笔、颜料、调色板、画纸等。
学具:画笔、颜料、调色板、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色彩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色彩的基本知识:介绍色相、明度、纯度等概念,并举例说明。
(2)色彩的心理效应:讲解色彩对人们心理和情感的影响,如冷暖、远近、轻重等。
(3)色彩搭配技巧:讲解对比色、邻近色、互补色等搭配方法,并展示实例。
3. 实践环节:(1)教师示范:现场演示如何运用色彩搭配技巧完成一幅画作。
(2)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一幅画作。
4. 互动环节:(1)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提出建议。
六、板书设计1. 《色彩与生活》2. 内容:(1)色彩的基本知识:色相、明度、纯度(2)色彩的心理效应:冷暖、远近、轻重(3)色彩搭配技巧:对比色、邻近色、互补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色彩搭配技巧,完成一幅生活中的场景画。
2. 答案:根据个人创作,无固定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色彩的基本知识和搭配技巧掌握程度,以及实践环节的表现。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运用色彩,提高审美素养。
(2)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美术流派和艺术家的色彩运用,拓宽视野。
色彩与生活

色彩与生活
生活就像一幅画,色彩斑斓,丰富多彩。
色彩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
给予我们不同的感受和情绪,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红色是热情和活力的象征,它让人充满活力和动力。
当我们看到鲜艳的红色时,心情会变得愉悦,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
红色的色彩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激情和活力,让我们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蓝色是宁静和深沉的代表,它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当我们置身于湛
蓝的天空和海洋中,会感到无比的宁静和舒适。
蓝色的色彩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深邃和宁静,让我们变得更加内心平和。
黄色是阳光和希望的象征,它给人带来温暖和欢乐。
当我们看到明亮的黄色时,会感到充满了希望和乐观。
黄色的色彩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明亮,让我们变得更加乐观向上。
绿色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它让人感受到生机和活力。
当我们置身于郁郁葱葱
的绿色中,会感到生命的力量和活力。
绿色的色彩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生机和活力,让我们变得更加充满活力。
色彩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无论是红色
的热情,蓝色的宁静,黄色的温暖,还是绿色的生机,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多彩。
让我们珍惜生活中的每一种色彩,让生活变得更加精彩。
因为色彩让生活更加绚丽多彩,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充实和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至隋朝,不同品级的官员之间,服色被严 格区别开,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穿紫 袍,六品以下的官员分别用红、绿两色, 小吏用青色,平民用白色,而屠夫与商人 只许用黑色,士兵穿黄色衣袍,任何等级 都不得使用其他等级的服装颜色。
• 到唐朝武德年间,服饰礼仪沿袭隋制,但 有所创新,规定亲王及三品以上“色用 紫”,四品、五品“色用朱”,六品、七 品“服用绿”,八品、九品“服用青”, 流外官、庶人、部曲、奴婢“色用黄、白”
三 、服装色彩的符号性
• (一)军服绿色
(二)医护人员服装常为白色
(三)环卫人员工作服为橙黄色
(四)运动员比赛选用鲜艳色
四、人体与色彩
• 中国古代美女的标准 • 乌发蝉鬓 头发黑如乌丝/多如云,长可及 地,有光泽及香味。 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中: “琼树始制为蝉鬓,望之飘渺 如蝉翼,故曰蝉鬓。”
• 红色 • 原始初民在遭受野兽撕咬或外 伤时,皮肤常会流出鲜红的血 液,因而对红色产生了恐惧。 随着见到女性分娩时流出大量 红色鲜血以及女性每月一次的 经血的排出,初民对红色逐渐 由恐惧转变为崇拜,并将红色 与生命联系在一起。
• 在色彩心理学中,红、黄、橙等刺激色彩, 代表一种强烈的主动的性冲动;相反,一些 温柔、沉着的色彩,如黑、灰、绿等代表一 种比较淡弱的和被动的性冲动,性欲较淡薄。 而一些轻快的色彩如粉红、乳白的代表一种 有情调的性冲动,这种冲动有一定的情景性, 且在挑逗性的环境及语言面前易引发性欲。 如果说红色是代表狂热的性爱,那么,粉红 色就是代表了温情脉脉的情怀。色彩心理学 研究还认为:红色可以刺激男性荷尔蒙的分 泌;淡紫色可以促进女性荷尔蒙的分泌。
1.色彩与诱目性
• 根据实验,五种色光诱目性的次序是:红、 蓝、黄、绿、白。
• 色彩的诱目性是色相、明度和纯度综合对 比的结果,也是色彩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 严格来讲,诱目性高的色彩,不一定可视度就 抢,而可视度高的色彩,也不一定诱目性高. • 也就是说,醒目,并不一定只指容易看见,它还 应包括,由于周围环境的不同,是否容易引起 注意.
第四章 色彩与生活
一 色彩与性
• “食色,性也”。 • 黑色
• 中国古代的生殖崇拜亦称黑色生殖崇拜。 古文说黑色为阴,为母阴,象征生殖力。 杨复俊在《易经传说· 古太极图的传说》一 书中说,伏羲诞生在一个浑沌的大黑球之 中,这是中原淮阳的传说,说伏羲是由黑 暗所孕生。
• "《诗· 商颂· 玄鸟》也说:"天命 玄鸟,降而生商。"
• 隋唐以后,服色等级制度高度强化,服裳 颜色形成了一个严格的等级序列,哪一种 身份的人穿着哪一种颜色的服裳,皆有定 制,不得错乱、“僭越”。这也就是我们 所熟知的“品色服”制度。公卿高官衣着 朱紫,荣宠显赫;工商、皂隶、屠沽、贩 夫身穿白衣,寒酸卑贱,无异于囚徒穿上 囚衣。“品色衣”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周, 但其使用范围小,也并未形成一种制度。
• 自居易《琵琶行》诗云:“坐中泣下谁最 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便知自居易当时是 卑微的八九品小官。唐诗中还有许多此类 以服色代指人物者,如“雪中退朝者,朱 紫尽诸侯”(《白氏长庆集· 秦中吟十首· 歌 舞》),“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 儿”(《卖炭翁》)。
• 北宋时期,官员的品色服因袭唐制。宋初 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服紫,三品至五品的 官员服朱,六品至七品的官员服绿,八品 至九品的官员服青。(《宋史· 舆服制》)宋神 宗元丰年后,更改为四品以上的服紫,六 品以上服红,七品至九品服绿。尽管服色 有所调整,但品色服制度仍被严格遵行。
• 黄色。古代乃至近代都崇尚黄色,认为黄 色是至尊至贵的象证,是帝王之色。黄色 与性无直接关联,但还是有一定联系。古 人云“天玄地黄”,天是黑、是阴;地是 黄、是阳,人类的男女阴阳交合被视为与 天地阴阳交合一样值得崇敬讴歌的美事。
• 绿色。让绿色与性扯上关 系,主要是“绿帽子”。 戴绿帽子由骂人辱人之词 “当王八(龟)衍变而来。 我国封建社会一直以碧青 绿等色为下等人穿着之服 装色。从元代开始这类服 装色限于“娼妓”、“乐 人”所用。
• 先秦时期虽已产生了 以服色区分贵贱的观 念,但只能区分贵族 与庶民、奴隶之间的 界限,而不能严格区 分天子、诸侯、卿大 夫、士之间的等级差 别,还未形成以服色 区分社会成员的具体 身份和官职高低的等 级序列。
•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封建制度已经 确立,门阀制度也当盛行,颜色的 等差变化随之进一步展开,用颜色 区别社会等级在此时已成为一种必 不可少的手段,但不够严格,尊卑 混用的现象时有所见。
• 自周朝开始,就有剃眉描黛的风俗 • 所谓美女之貌,在眉目之间
• 即唇红齿白 • 指头尖细长嫩,手腕洁白平滑多肉。
• 所谓“柳腰纤细掌中轻” • 就是擦粉施红。 • 像星一样的酒窝,和在眉间涂上鸦黄的化 妆粉。
色彩容易引起视觉注意的程度,称为认度。
• 白色。中国古代初民曾对精液产生 过崇拜,由此发展成为白色崇拜.民 间迷信认为“白虎”或“青龙”均 为不祥之兆,有“患女克夫”、 “患男克妻”的荒谬说法。在中国 古代房中书中,“青龙”和“白虎” 象征着男女性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 性能力。
二 、服色与等级
• 从文献记载可知,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 已经产生了用服装颜色区分尊卑的观念。 周代的礼乐制度确立以后。颜色用以区分 等级的功能日益增强,其使用范围主要是 奴隶主贵族的车马服饰。服色以赤、玄二 色为尊。
• 2.色彩与视认度 • 受背景色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