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笔记(第7章 总供给理论)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的核心是GDP(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主要围绕GDP的定义、核算方法(包括支出法和收入法)、国民收入的恒等式(即储蓄—投资)以及名义GDP和实际GDP 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这是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主要包括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以及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这些理论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讨论的是储蓄和消费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以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关系。

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包括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国际经济政策。

其中,需求管理政策是最主要的,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这个理论重点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以及两个政策的配合使用,以实现宏观经济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国民收入变动理论:这个理论讲述致使国民收入变动的因素,包括通胀与失业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

通胀主要有三种情况: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

失业方面有奥肯定律,而且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也有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理论最著名的是新古典增长模型,而经济周期主要包括繁荣、危机、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此外,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如数学推导、计量经济学方法和计算模拟等)和实证研究(如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模型等)。

实证研究主要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实际经济数据来验证理论模型和研究经济现象的规律。

同时,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还包括比较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聚焦法等。

以上就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和研究方法的总结。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简要的概述,并不能涵盖宏观经济学的所有内容。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宏观经济学,建议阅读相关教材或专业文献。

宏观经济学第7版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学第7版第十七章

(3)财政政策效果因LM曲线的斜率而异 图17-2 财政政策效果因LM曲线的斜率而异
第三节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1.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这种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 额,称为存款准备金。在现代银行制度中,这种 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是由中央银行 规定的。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率。按法定准备 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
2mrc2r1cr2
cr
rc3
rc3
(2)积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降低存款准备 金率、降低贴现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 政府债券。以降低存款准备率为例说明:降低存 款准备金率直接减少了货币乘数的分母,使得货 币乘数增加,在基础货币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 给会因为乘数的增加而扩大。
4.赤字与公债 强调财政政策要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的职能财 政思想,必然导致赤字财政政策。当出现财政赤 字后,各国一般采用发行公债的手段来弥补赤字。
5.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 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曲线 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大 小随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
3.按什么规则对经济进行干预 以货币政策说,经济学家提出过如下几种不 同的政策规则: (1)稳定比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规则。 (2)以名义GDP为目标变量的政策规则。 (3)以一定的名义通胀率为目标变量的政策 规则。 (4)以一定的真实利率作为操作变量的政策 规则,即泰勒规则。
第七节 供给管理的政策 1.短期供给管理政策的含义 短期供给管理政策是指在短期内如何从供给 方面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来消除较大经济波动带来 的失业和通胀。
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 过以下三项制度得到发挥:
第一,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第二,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 第三,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以上三种制度对宏观经济活动都能起到稳定 作用。它们都是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和应对经 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章节题库(宏观经济学概论)【圣才出品】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章节题库(宏观经济学概论)【圣才出品】

第1章宏观经济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答:宏观经济学是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的,指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的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

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基础,二战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后的“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并形成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对立争论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占据主流。

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之一。

2.国内生产总值答: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

其中,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和实际GDP答: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审计师考试《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供给和总需求

审计师考试《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供给和总需求

审计师考试《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供给和总需求
审计师考试《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供给和总需求
导语: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相关考试内容,需要了解的小伙伴们一起来看看吧。

总供给和总需求(掌握)
(一)总供给
(二)总需求
1.定义: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反映全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总购买力或总支付能力,是全社会具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称为有效需求(不等于社会需要)。

2.构成:
(1)消费需求:C:国内居民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2)投资需求:I:企业购买资本品的需求。

(3)政府需求:G:政府采购产品与服务的需求。

(4)国外需求:NX:外国购买本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因此,总需求Y=C+I+G+NX。

【例题12-单】市场经济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取决于( )。

A.生产成本
B.供求关系
C.通货膨胀水平
D.凯恩斯定律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均衡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

【例题13-单】(2006初)在开放经济中,总需求可以表示为( )。

A.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B.总需求=消费+投资+总出口
C.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
D.总需求=消费+投资+净出口
『正确答案』A
下载全文。

宏观经济学第七章ppt课件

宏观经济学第七章ppt课件

❖ 5、M/P= m= m1 + m2
货币供给函数
❖ 6、m=L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2013-2014,Zhulin
7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 总需求函数可以从IS-LM曲线中得到。即在表达式
中推导出P与Y的函数关系即可。
2013-2014,Zhulin
8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AD的来源: IS-LM模型
具体例子见书486
❖ (2): P↗→ 金融资产实际价值↘→ 个人收入↘→ 消费↘ →AE↘ →y↘ 这种效应称为实际余额效应或财富效应
❖ (影响消费水平)
❖ (3):P↗→ 名义国民收入↗→ 所得税纳税档次↗→消费支出
↘→AE↘ →y↘ 这种效应称为所得税效应 ❖ (影响消费水平)
m M
P
2013-2014,Zhulin
P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 2.根据IS-LM图形推导(书P486):
❖ 价格水平的变化通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作用 来影响总需求,进而是影响到均衡的产出水平, 当价格水平变动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会所作 出相应的反应,表现为产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 向关系。
❖ 因此,我们可从IS-LM模型出发,分析价格变化与 总产出水平的关系,从而得到总需求曲线。
2013-2014,Zhulin
17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三、总需求曲线的斜率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了 既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 起的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 不同变动情况。 如图所示:总需求曲线的 越陡,一定价格水平变动 所引起的总需求与国民收 入变动越小;总需求曲线 越平缓,一定的价格水平 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与国 民收入变动越大。
2013-2014,Zhulin

宏观经济学亲笔整理笔记高鸿业的红本书

宏观经济学亲笔整理笔记高鸿业的红本书

宏观经济学亲笔整理笔记高鸿业的红本书供给和需求曲线是整个社会经济的供求曲线,即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国民收入,GDP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物价水平由价格指数来衡量,价格指数包括(CPI、PPI、GDP)GDP的增长率来衡量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物价水平的变动用通货膨胀率来表示。

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市场决定了总需求曲线劳动市场决定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和总供给决定短期的国民收入的变动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民生产总值: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某国的GNP>GDP,说明该国公民在外国获得的收入>外国公民在本国获得的收入。

购买最终产品的总产出-总产出(新增的价值)=要素提供者的收入+企业经营者的收入GDP核算支出法:通过核算各行各业一定时期中生产的价值增值来算收入法: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算支出法:GDP=C+I+G+(某—M)C:消费,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耐用品,非耐用品消费和劳务支出。

I:投资,企业投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多余出来的存货价值),固定资产投资=净投资+折旧(重置投资)。

G:政府购买支出,包括购买物品和劳务。

(某—M):净出口=出口—进口,就是卖给外国自己获得收入,然后在本国消费自己的产品,进口则是购买外国产品,自己消费外国产品,肯定这一部分要减掉。

收入法: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GDP—折旧=GNP(国内生产净值)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NI(国民收入)NI—企业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保险费+政府转移支付=P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DPI(个人可支配收入)两部门经济(只有消费者+企业)的收入构成S—I恒等式GDP=NDP=Y=NI从支出看:Y=C+I(即总需求)从收入:Y=C+S(收入一个用来消费,剩下的用来储蓄)(即总供给)三部门经济(消费者+企业+政府)从支出:Y=C+I+G从收入:Y=C+S+T(其中T是政府净税收。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章节题库(总供给理论)【圣才出品】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章节题库(总供给理论)【圣才出品】

第7章总供给理论一、名词解释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答: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即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其典型的特征是存在着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

如图7-1所示。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为:π=πe-ε(u-u n)其中,πe为预期通货膨胀率,整理得π-πe=-ε(u-u n)。

可见,当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时,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

图7-1 短期和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二、判断题1.根据黏性工资模型,总供给曲线之所以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使利润上升的事件并不都会使工资上涨。

()【答案】√【解析】黏性工资模型认为工人与企业的合约是长期合约,在经济状况变化时,名义工资并不能迅速调整。

从而在这种黏性下分析物价水平和产出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而解释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向右上方倾斜。

这样利润上升或者说产出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工资上涨。

2.只有黏性价格模型对短期总供给曲线的解释是:假定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物价水平时,产出(即供给)会增加。

()【答案】×【解析】黏性工资模型、不完全信息模型以及黏性价格模型对短期总供给曲线的解释都是如此。

事实上,所有对于向右上方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解释,都假定当物价水平高于预期时,产出会增加。

3.价格水平的非预期上升会使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移动,而价格水平预期中的上升则只会使均衡点沿原总供给曲线移动。

()【答案】×【解析】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方程式为Y_=Y+α(P-P e),式中只有Y和P是内生变量,Y_、α、P e均为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如实际物价水平P)的变化会导致曲线上的点沿原曲线移动;外生变量(如预期物价水平P e)的变化会导致曲线位置的改变。

因此,价格水平的非预期上升(即P上升)会使均衡点沿原总供给曲线右移;价格水平的预期中上升(即P上升)会使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4.假设一个经济有以下的菲利普斯曲线:π=Eπ-β(u-0.05),则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为一条经过点(0.05,π-1)的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为一条失业率为5%的垂线。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笔记(第1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笔记(第1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一篇宏观经济学基础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论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宏观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宏观问题,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体经济,以产出、失业、通货膨胀这些大范围内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的研究来说明一国经济如何实现持续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宏观经济学围绕经济运行的四大目标展开:①提高经济增长;②降低失业率;③降低通货膨胀率;④平衡国际收支。

四大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在四大目标中,经济增长是主要的基础性目标。

2.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宏观经济学一般研究四个层次的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供给理论、总需求理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理论、消费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2)宏观经济模型主要包括各个流派建立的基本模型及其数理形式,如长期模型、短期模型、模型的扩展、开放经济模型等。

(3)宏观经济问题包括在总量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宏观经济运行中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的三大宏观经济问题:通货问题、经济周期问题、失业问题。

(4)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经济政策效应、宏观经济政策运用。

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范式(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三个角度①如何衡量宏观经济——衡量是认识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七章 总供给理论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短期总供给模型短期总供给模有三种形式: 1.工资粘性模型(1)模型的基本假设与思路工资粘性是指工资率的变动慢于劳动供求的变动,即工资率不能对劳动供求的变动作出及时而迅速的反应。

工资粘性模型的基本假设有:①名义工资保持不变,价格水平的上升降低了实际工资,使劳动成本降低;②实际工资下降促使企业雇用更多的工人;③劳动力投入的增加提高了产出水平;④工人和厂商都是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理性人。

(2)模型的推导假定企业和工人根据实际工资心理价位w 和对总价格水平P 的预期e P 确定名义工资:名义工资=目标实际工资×预期的物价水平,即:e W w P =⋅实际工资可以表示为/W P ,根据式e W w P =⋅,有:()//e W P w P P =⋅这表明,如果实际物价水平与预期的物价水平背离,实际工资就与其目标背离。

就业由企业需求的劳动量决定:()/d d L L W P =这说明,实际工资越低,企业雇用的劳动越多。

劳动需求曲线如图7-1(a )所示。

产出由生产函数决定,企业生产函数可以用熟悉的公式来表示:(),Y F K L =这说明,在短期内,资本是不变的投入要素,只有劳动是可变的投入要素,产出的变化总供给曲线凯恩斯区间(水平线) 中间区域(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古典区域(垂直线) 工资粘性模型 工人错觉模型 不完全信息模型价格粘性模型 微观基础模型仅取决于劳动的投入变化。

图7-2(b )表明了这一点。

图7-1(a )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劳动需求曲线,表示劳动需求量和实际工资的反向变化关系。

当价格由1P 上升到2P 时,实际工资由1/W P 下降到2/W P ,劳动的需求量由1L 增加到2L ,在图7-1(b )中,产出由1Y 增加到2Y 。

把价格水平的变化与产量的变化结合起来,就得到图7-1(c )中的总供给曲线。

其数学公式为:()e Y Y P P α=+-其中,Y 为实际产出;*Y 为潜在产出水平;P 为一般物价水平;e P 为预期的价格水平。

这一总供给方程表明,当价格水平偏离它的预期值时,实际工资就不等于由充分就业水平所确定的目标值,实际产出水平就会偏离充分就业的产出,也就是潜在产出*Y 。

图7-1 工资粘性模型2.工人错觉模型(1)模型的基本假定工人错觉模型假定,为使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工资可以自由迅速地调整;企业与工人相比,在获得信息上占有优势,工人可能会因为未预期到物价水平的变动而暂时混淆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

(2)模型的推导假定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函数,则劳动需求函数为:()/d d L L W P =假定劳动的供给量依赖于工人所预期的实际工资,劳动的供给函数为:()/e s s L L W P =工人虽然知道名义工资W ,但不能知道实际的价格水平P 。

预期的实际工资可以表示为:e eW W P P P P =⨯ 其中,/e P P 可以被看做是工人关于价格水平的错觉。

用这个式子代替劳动供给函数中的(/e W P )。

所以,劳动供给函数可改写为:()()()//e s s L L W P P P =⨯ 该函数表明,劳动的供给量取决于实际工资/W P 和工人关于价格的错觉/e P P 。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如图7-2所示。

图7-2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图7-2中,劳动需求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的实际工资和均衡的就业水平,工资可以调整,以使劳动市场出清。

当工人没能预期到价格水平上升时,e P 不发生变化,/e P P 增加,将使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降低实际工资并提高就业水平。

如图7-3所示。

图7-3 工人错觉模型: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上升总之,工人错觉模型是说,预期价格水平与实际价格水平的偏离使工人改变了劳动供给,进而改变就业水平和产量。

因此,模型关于总供给函数的表达式与粘性工资模型相同,即:()e Y Y P P α=+-然而工人错觉模型与粘性工资模型的假设及作用机制均相异,当物价水平背离预期物价水平时,产出背离其潜在产出水平。

3.不完全信息模型(1)模型的假定①不完全信息模型假定经济行为人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的。

这一假定将价格水平的波动和企业供给决策联系起来。

②企业对自己产品的价格信息了解的很清楚,但在得到整个经济的价格信息方面存在困难。

(2)模型的推导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企业将进行生产直到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取决于企业生产投入品的价格。

只有当企业的产品价格相对于其他企业的产品价格上升时,企业才会增加生产。

用i 下标表示某个代表性企业,这个企业的供给曲线为:()i i i Y P P Y γ=-+其中,i Y 为代表性企业的产量;i P 为代表性企业产品的价格;P 为总的价格水平;i Y 为代表性企业的潜在产出或者正常的产量。

当信息不完全时,企业就不知道总的价格水平,只能对其进行猜测。

据此,可将企业供给曲线改写为:()e i i i Y P P Y γ=-+其中,e P 为企业对价格水平的预期。

整个经济的总供给曲线是通过对所有企业的供给曲线加总而得到的,实际GDP 是所有单个企业产量水平i Y 之和。

实际价格水平P 是单个企业价格之和除以企业个数n 。

按代表性企业的总供给曲线方程式对所有企业进行加总,就得到整个经济的总供给曲线:()e Y n P P Y γ=-+其中,i Y nY =,i Y nY =,i P P n=∑。

从上式中可以看到,只有当预期价格等于实际价格时,经济的实际产出才会正好等于潜在产出量。

一般情况下,由于信息是不完全的,预期价格e P 与实际价格P 之间总会有一些差距。

只要存在这种差距,实际产出就可能大于潜在产出水平,经济就处于过热状态;实际产出也可能小于其潜在生产能力水平,经济处于衰退期。

这种以信息为基础的对总供给模型所得到的价格和产量之间正相关的关系式通常被称为卢卡斯总供给曲线。

对上式进行简单的变换,令n γα=,得到常用的总供给模型:()e Y Y P P α=+-4.价格粘性模型(1)模型的基本假设价格粘性模型假设相对于需求的变化,企业并不立即调整其产品的价格。

这是因为产品价格一般是由企业与其客户之间的长期合同确定的,企业为了避免其客户因价格频繁变动而带来的麻烦,也尽量使其产品的价格稳定。

(2)模型的推导一个具有某种垄断势力从而拥有其产品定价权的厂商,对其产品价格的决策取决于两个宏观经济变量:一是经济的价格总水平P ,二是经济的总收入水平。

厂商对其产品的定价模式可表示为:()p P Y Y β=+-其中,p 为厂商产品的价格;β为大于零的参数。

假定经济中有两类厂商:一类厂商总是根据上述方程来制定其产品的价格;另一类厂商则按他们对经济条件的预期来制定价格,这类厂商的定价模式为:()e e e p P Y Y β=+- 假定这类厂商预期的经济产出已经处于潜在产出水平,从而有()0e e Y Y β-=。

则这类厂商的定价模式就简化为:e p P =经济中的价格总水平可以表示为两类厂商各自价格的加权平均。

若用s 表示第二类厂商在所有厂商中所占的比例,则总体价格水平为()()1e P sP s P Y Y β⎡⎤=+-+-⎣⎦,经整理得:()()1e s P P Y Y s β-=+-上式表明,产出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取决于第一类厂商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

于是,总体价格水平取决于预期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

令()1/1/s s βα-=,得到总供给模型:()e Y Y P P α=+-5.微观基础模型(1)微观基础模型的含义微观基础模型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厂商供给行为基础上的,这一总供给理论没有将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作为其要素。

短期总供给曲线可以如图7-4所示。

图7-4 微观基础模型正斜率的总供给曲线揭示了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导致更多的产量。

在低产量水平处,总供给曲线相对平坦(或有弹性),而在高产量水平处,它相对陡峭(或弹性较小)。

在n Y 处,经济已达到最大的生产能力。

为了使可供使用的机器生产出这个产量水平,需要每个劳动力都从事工作。

n Y 就是经济的充分就业产量或潜在产量。

总供给曲线中的垂直部分,反映了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中的生产能力。

(2)微观基础模型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完全竞争条件下,供给曲线的推导如图7-5所示。

图7-5 微观基础模型总供给曲线的推导按照微观经济理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供给曲线被解释为一个行业中所有单个厂商供给曲线的水平相加。

如图7-5所示,由于大多数厂商都是按一个特定的生产能力设计的,当厂商的产出接近于1Y 时,厂商的供给曲线将变得垂直。

市场供给曲线是通过将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每个厂商愿意供给的数量加总后形成的,如图7-5(b )所示。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如图7-5(c )所示。

由于经济中的总产出是所有不同行业产出的总和,因此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也反映出市场供给曲线的形状。

即在有超额生产能力时,曲线较平坦;而当经济接近全部生产能力时,曲线则变得较为陡峭。

二、外部冲击与总供给曲线的移动1.供给冲击的含义供给冲击是对经济的一种扰动,其首要影响是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

20世纪70年代两次与石油价格冲击有关系的经济衰退,毫无疑问与供给冲击密切相关。

2.供给冲击的作用机制(1)不利的供给冲击设想一个处于长期均衡状态的经济,突然遇到一些意外事件,使成本提高。

这时在任一既定物价水平上,厂商供给的物品和服务减少了。

如图7-6所示,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从SAS 移向SAS ',均衡点由E 移向E ',价格由*0P 提高到0P ,均衡的产出由*Y 降低到0Y 。

图7-6 不利的供给冲击注意:①由于每单位产出现在要耗费企业更多的生产成本,供给冲击将使短期总供给曲线上移;②假定供给冲击不会影响到潜在产出水平,它仍是*Y 。

由于供给冲击,导致经济在产量下降的同时还伴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的情况称为滞胀。

(2)有利的供给冲击诸如技术进步引发的有利的供给冲击会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外移动,它也会增加潜在的GDP ,并向右移动长期总供给曲线。

面对这些技术进步,中央银行必须保证总需求曲线迅速向右移动,以跟上总供给潜在增长的步伐,同时要更加谨慎地对待任何暂时性的调节过度。

如果中央银行能够正确把握,经济就会在出现低通货膨胀条件下顺利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