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处理方案

合集下载

自然灾害防护道路山体滑坡塌方处理方案

自然灾害防护道路山体滑坡塌方处理方案

自然灾害防护道路山体滑坡塌方处理方案自然灾害是不可预测的,而山体滑坡和塌方是山区地形所决定的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防止这些灾害的发生对道路交通的破坏性影响,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山体滑坡和塌方防护处理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山体滑坡和塌方防护处理方案。

一、防治措施1、建设支挡和抗滑墙在地形较为陡峭的山路两侧,可以设置一定数量的支挡和抗滑墙,用于稳定路基和支撑路面。

这些支挡和抗滑墙可以抵御由于地质力学参数的变化,而引起的地表翻崩和变形所产生的重力和地压力。

2、挖掘排水沟高山的雨水和雪水往往会在少量的时间内集中涌入河流,形成洪水,对山体造成较大的冲击。

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山区地面的低处挖掘排水沟,引导雨水和雪水流入容易控制的河流中。

在排水沟的任何一侧,添加自然材料或人工补丁,以减少雨水和雪水的速度和冲击力。

3、设立排水孔沿着山路两侧的崖壁,距离不宜过远,需要设置排水孔,以保证路面干爽。

在当地气候潮湿的地区,容易积水的地方更容易出现塌方问题。

4、安装杆网在易发生塌方的山体可以安装钢丝网,钢丝网上可以种植一些具有固土保持作用的植物。

这些植物的根系可以有效地扎根于地面,并将杆网中土壤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较为坚实的土壤表面。

钢丝网和植物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岩石和泥土的坠落,减轻山体塌方带来的危害。

5、修建挡土墙在路线穿越山体时,需要建造一些挡土墙以防彩线被破坏。

这些挡土墙通常由混凝土,锌合金和钢条构成,以便经受大量的侧向压缩和太阳辐射的能力。

以此来保证路线的安全。

6、修整路面为了减少雨水的渗透和影响,乘客和司机的行驶,需要对路面进行充分的养护。

修复裂缝,弥补损失/洞,采取增强措施,并充分理解路面数据,因为路面损伤可能对安全和舒适有负面影响。

二、隐患排查1、定期检查为防止山体滑坡和塌方发生,定期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隐患排查需实行层层措施、多方联合的机制。

需要相关的专业人员定期巡查山体,进行物质和地质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发现存在安全隐患地区的坡度,需判定其风险等级,加强安全管理,采取专业防护措施,做到提前发现、及时处置,达到科学防灾、降灾、避灾的目的。

山体滑坡修理方案

山体滑坡修理方案

山体滑坡修理方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损害环境的增加,山体滑坡事件正日益普遍,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一旦发生山体滑坡,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修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山体滑坡修理方案。

方案一:绿化植被治理绿化植被治理是一种常见的山体滑坡修复方案,通过增加山体的植被覆盖面积,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地表保水能力,减少山体坡面地下水位,从而减少山体滑坡的发生。

同时,绿化植被也有很好的美化环境的效果,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具体操作步骤:1.首先,进行人工前期处理,除去滑坡后的大块岩石、土壤及其他杂物,保持山体的平整程度,为后期种植作出准备。

2.根据山体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生长的苗木和植物进行种植,建立地表植被覆盖体系,使得种植区内的土壤得到保护。

3.加强养护管理,对种植区的植被进行及时修剪,浇水、施肥等保护管理措施,以维持生态体系的平衡。

方案二:加固支护结构加固支护结构方案是一种常用的山体滑坡修复方法,通过设置加固支护结构,如挡土墙、加劲桩等,来稳定滑坡体,防止山体滑坡的持续发生。

这种方案成本相对较高,但效果非常明显,可以长期保护山体的安全。

具体操作步骤:1.首先,对滑坡面进行清理,并进行深度勘探和设计计算,确定具体的支护方案。

2.进行钢筋加固,将钢筋杆穿透到山体内部,提高山体的整体抗拉性能,然后在钢筋上涂覆混凝土,形成灌注桩。

3.进行挖掘,将加劲桩或挡土墙借助机械设备安装到预定位置,并进行固定,加固支护结构的建设就完成了。

方案三:提高地表抗震能力据研究发现,地震是导致山体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降低地震对山体滑坡的影响,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措施来提高山体地表的抗震能力,从而保护山体的安全。

具体操作步骤:1.进行地震基础加固,加强山体基础结构,提高山体的整体承重能力,防止震动产生应力破坏。

2.确保山体上不会堆积过高的物品,比如堆积杂草、垃圾等,因为这些物品会因地震震动而滑落,诱发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隐患处置方案范文

山体滑坡隐患处置方案范文

山体滑坡隐患处置方案范文背景山体滑坡是一种较常见的自然灾害,由于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等多种因素影响,山体滑坡隐患易在一些特定区域集中,对相关区域的安全、稳定带来威胁。

因此,科学、规划地处理山体滑坡隐患,对防止灾害、确保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方案本文从保障安全、利用资源、加强监测等角度出发,提出山体滑坡隐患处置方案。

保障安全1.制定“安全责任书”,明确责权重建针对山体滑坡隐患点,应邀请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制定详细的隐患点“安全责任书”,明确管理机构、责任人、防护措施、安全预警、应急救援等事项,避免发生因行政责任不明或责任人失责导致的损失。

2.对危险区域进行人工控制在危险山体上设置拉网或防渗墙、挡土墙等物理隔离设施,将滑坡区域局限在一定范围,防止威胁周边地区和人员。

3.实行长期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地貌测量仪等设备对山体滑坡隐患点进行长期监测,将实时数据传输至专业地质监测机构,及时处理数据,尽早发现隐患点变化动态并采取措施。

利用资源1.拓宽道路在滑坡区域旁筑路,修改已有道路,以利于救援人员进入受灾区域。

2.工程治理对灾前和灾后的综合治理,以山体地形、降雨量、土地利用等为考量因素对不同方案进行选定,并进行科学化设计和执行,达到治理效果。

加强监测1.安装环境参数检测器在滑坡隐患点周边环境设置多个环境参数检测器,定期对环境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降雨量等参数进行采集,并及时辨识预警。

2.开展动态评估根据实时数据,及时对隐患点进行动态评估,排除虚警或明错误判断,确保处置方案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总结山体滑坡隐患处置以保障安全、利用资源、加强监测为基础,通过制定安全责任书、人为控制、长期监测、拓宽道路、工程治理、安装环境参数检测器、开展动态评估等策略,对降低山体滑坡隐患,提高自然灾害应急处理能力具有显著的推进作用。

本文所述方案仅供参考,请读者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素,切勿过度依赖和盲目操作,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山体滑坡后的处置方案

山体滑坡后的处置方案

山体滑坡后的处置方案山地是我国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山崩滑坡等地质灾害经常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重点介绍山体滑坡后的处置方案。

一、现场评估一旦山体滑坡发生,应首先进行现场评估,把握灾情。

应该评估灾害范围、影响面积及影响程度等,并在现场设置警示标志,指示性防护措施要到位。

二、灾情处理在现场评估结束后,可以考虑进行灾情处理。

灾情处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移除滑坡物在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后,必须马上对滑坡场地清理工作进行处理,特别是应急车辆和生命设备运行通道的清理。

2. 排水处理山体滑坡后,往往会形成大量的地表积水、集水坑积水等。

如果不及时排水,将会加剧灾情。

必须考虑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如设置排水闸门,开凿排水沟等。

3. 稳定滑坡体在处理完滑坡物、排水清理工作后,必须要做好滑坡体稳定工作,特别是应针对冰雪融化等自然因素和工程施工等人为因素将滑坡体稳定,并加固周边环境。

4. 检查道路和桥梁山体滑坡一旦发生,往往会对周边公路和桥梁造成影响。

因此,必须对所有与滑坡有关的道路和桥梁进行安全检查,确保道路和桥梁没有受损或受到影响。

三、滑坡预警山体滑坡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灾害,如果没有事先预防措施,难以避免,因此,在采取处置方案的同时,还需要及时监控和预警。

1. 安装监控设备山地滑坡发生的原因往往比较复杂,因此,要依据不同的地质构造及其引发的滑坡类型来安装监测设备。

2. 建立预警体系通过监控设备收集的数据,建立起山体滑坡的预警体系,能够在滑坡前及时发现危险迹象,提前做好处置工作。

四、减灾防灾灾害并不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减灾防灾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科普宣传向公众普及地质知识,提高人们的灾害防范意识。

2. 定期巡查政府、社会团体定期巡查山地等危险地带,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后及时处理。

3. 加强规划和建设对于具有地质危险的区域,必须要加强地质灾害规划和建设管控,尽可能将人避难区和重要设施远离危险地带。

环卫处山体滑坡处置方案

环卫处山体滑坡处置方案

环卫处山体滑坡处置方案问题描述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当发生在城市环境中时,会严重影响市容市貌、交通和市民的生活安全。

因此,环卫处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山体滑坡处置方案。

方案概述环卫处山体滑坡处置方案分为预防、监测、预警和处置四个阶段。

阶段一:预防1.加强对山体崩塌的研究和分析,确定潜在的滑坡区域,对危险区域进行分类和评估。

2.对危险区域进行土地整治,采取防洪、防滑、防崩措施。

3.针对山体基础构造进行加固。

4.加强道路、桥梁、隧道的抗震和防滑改造。

5.制定细致的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和培训。

阶段二:监测1.安装地震仪、位移传感器等监测设备,对滑坡区域进行实时监测。

2.建立滑坡信息数据库,记录滑坡区域的历史变化和监测数据。

3.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气象、地质等监测,及时发现危险信号。

阶段三:预警1.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立即启动预警机制,向相关部门和市民发布预警信息。

2.将预警信息同步到市政府应急管理系统中。

阶段四:处置1.在发生滑坡之前,尽可能采取排水、加固等技术措施稳定山体。

2.当发生滑坡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应急处理,尽可能避免和减轻人员和财产损失。

3.安全疏散和救援结束后,对滑坡区域进行安全鉴定、土地整治等工作,恢复环境,消除安全隐患,并对滑坡事件进行评估和分析。

现阶段已实施措施1.对全市潜在的滑坡灾害点进行排查和评估,并设置相应的防护措施。

2.加强对滑坡区域的监测和数据记录,做好预警工作。

3.制定针对不同情况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和培训。

未来措施1.完善监测体系,不断提高预警和处置的准确性和效率。

2.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做好预案协同和信息共享。

3.持续对危险区域进行土地整治和加固工作,逐步降低滑坡灾害风险。

4.定期开展滑坡事件评估和分析,总结经验,完善方案。

山体滑坡修理方案

山体滑坡修理方案

山体滑坡修理方案山体滑坡是指山体在重力作用下因为外界因素而发生倾斜或滑坡的现象。

一旦发生山体滑坡,会给周边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和安全隐患。

因此,及时采取修复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就介绍一些常见的山体滑坡修理方案。

方案一:植物修复植物具有稳定土壤的功能,可以有效避免山体滑坡。

因此,在修复山体滑坡时,一种常见的方法就是利用植物修复。

首先,需要在滑坡区域种植一些能够扎根紧固土壤的植物,例如:竹子、杨树、柳树等。

这些植物的根系可以很好地固定土壤,防止其继续滑落,并且还可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

其次,为了保证植物的顺利生长,需要进行必要的地形改造和土壤改良。

可以采用加厚土壤、施肥、除草等方法,保证植物生长良好。

方案二:拔桩埋石拔桩埋石的方法是一种常见的山体滑坡修理方案。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固体材料,如钢筋、木桩、石头等填充滑坡区域,以加固土壤,防止土壤继续滑动。

具体步骤是:首先,对于陡坡地区,需要进行土木工程,加设护坡墙等设施,再对滑坡区域进行疏松处理。

接着,将预制好的钢筋、木桩、石头等填充到滑坡区域,以加固土壤,并进行压实。

最后,再进行土方整平和种植等后续工作。

方案三:注浆加固注浆加固是指利用注射机将固体材料(如水泥、砂浆等)注入滑坡区域,将材料固定在土壤中,形成一种坚硬的注浆体,从而提高土壤的稳定性,防止滑坡继续发生的一种方法。

具体步骤是:首先,利用机器设备对滑坡区域进行开挖。

接着,利用注射机将固体材料(如水泥、砂浆等)注入土壤中,使其形成坚硬的注浆体。

然后,在修复之后,对于可能的陡坡区域,需要进行土木工程加设护坡墙等设施。

方案四:制造梁砖加固法制造梁砖加固法是指将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梁、方块等固定在滑坡区域,以加固土壤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需要提前进行设备制作,费用较高。

具体步骤是:首先,对于陡坡地区,需要进行土木工程,加设护坡墙等设施,再对滑坡区域进行疏松处理。

接着,对于制作完成的混凝土梁、方块等进行定位,再将其安装到滑坡区域并固定。

滑坡处理方案解析

滑坡处理方案解析

滑坡处理方案解析滑坡是指由于外力或内力的作用,导致地表土壤和岩石沿坡面向下移动的现象。

滑坡不仅会造成财产的损失,还会对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对滑坡进行及时的处理非常必要。

以下是滑坡处理方案的解析。

1.区域划分和监测:首先需要对滑坡区域进行划分,并设置监测点,通过监测滑坡的位移、速度和变形情况,提供滑坡的实时数据,以便及时调整处理方案。

2.水土保持:滑坡的发生与地表水的渗入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如修建护坡、设置落水口、加装排水设施等,减少地表水的渗入,降低滑坡的发生概率。

3.排水处理:对于滑坡区域的排水非常重要。

可以采用排水沟、排水管道以及井灌等方式,将地下水排出,降低地下水位,缓解地下水压力,从而减少滑坡的风险。

4.地质工程处理:根据滑坡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地质工程处理措施。

例如,在滑坡区域建设防护墙、挡土墙等固定结构,增加地形的稳定性;或者采取钻孔注浆、加固土体等方式,提高滑坡体的抗滑性能。

5.植被恢复:植被对于控制滑坡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在滑坡区域进行植被恢复,选择能够抵抗滑坡的植物种类,通过植被的根系固定土壤,增加坡面的稳定性。

6.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为了及时预警滑坡的发生,可以建设滑坡的监测预警系统。

通过安装滑坡监测仪器,如倾斜仪、位移计等,实时监测滑坡的变形情况,并结合信号处理技术,当滑坡发生预警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发送警报信息。

7.救灾和预防措施:为了减少滑坡灾害造成的损失,可以制定滑坡灾害应急预案,包括灾后的救援、抢险和灾情评估等工作。

此外,还可以采取宣传教育措施,提高公众对滑坡的防范意识,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总之,滑坡处理方案的制定应根据滑坡的具体情况进行,并采取综合措施来减少滑坡的概率和降低滑坡的危害。

同时,滑坡处理应与预防和救灾工作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滑坡管理体系,以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滑坡危险边坡处理的规定范文(3篇)

滑坡危险边坡处理的规定范文(3篇)

滑坡危险边坡处理的规定范文滑坡危险地段:岩层内倾于采场,且设计边坡角大于岩层倾角;有多组节理、裂隙空间组合结构面内倾采场;有较大软弱结构面切割边坡、构成不稳定的潜在滑坡体的边坡。

小于设计边坡角的情况下,岩层层理倾角越大,滑移的危险性也越大。

其处理措施:(1)加固。

安装锚杆或锚索(2)截水。

(3)削坡。

(4)控制爆破。

在有多组节理、裂隙空间组合的情况下,岩体将被切割成碎裂结构,如果其中一组结构面倾向采场,极易发生边坡岩块崩塌现象,威胁作业安全。

其可采取的安全处理措施包括:(1)挂设钢网、喷射混凝土或注浆等措施对潜在滑移体进行加固。

(2)设置截水沟减少地面水沿结构面下渗,安设排水管降低岩体内的地下水位。

(3)减缓边坡角,降低边坡岩体崩滑的可能性。

(4)生产中控制爆破震动影响。

滑坡危险边坡处理的规定范文(2)滑坡是指在山坡、河岸、高边坡等地形上发生的土石体沿坡面失稳而向下运动的现象。

由于滑坡具有突然发生、速度快、破坏性大的特点,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进行滑坡危险边坡的处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保护效益。

为了指导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开展滑坡危险边坡的处理工作,制定了以下规定范本:一、滑坡危险边坡的识别和评估1.根据地质构造、地震活动、降雨情况等因素进行滑坡危险性评估,确定滑坡危险等级。

2.对滑坡危险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包括土体力学参数的测定、地形测量、监测数据分析等。

3.基于滑坡危险等级和稳定性分析结果,制定滑坡危险边坡的处理方案。

二、滑坡危险边坡处理方案的制定1.依据滑坡类型和特点,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切坡、加固、注浆、排水等。

2.根据滑坡危险等级和稳定性分析结果,在处理方案中确定工程量和工期预算。

3.在制定处理方案时,综合考虑施工条件、环境保护要求等因素,确保处理工作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三、滑坡危险边坡处理工程的施工1.根据处理方案,选用合适的施工方法和技术,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坡应急治理工程设计目录1 概述 (1)1.1任务由来 (1)1.2项目地理位置、行政区别、坐标 (1)1.3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 (1)1.4执行文件和规程规范 (1)2 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2.1地质灾害体的评价 (2)2.1.1 地质灾害分布位置、规模、范围 (2)2.1.2 主要危及对象与地质灾害体破坏后造成损失估算 (2)2.2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3 地理地质环境 (3)3.1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 (3)3.2气象水文 (3)3.3地形地貌 (4)3.4地层岩性 (5)3.5地质构造及地震 (6)3.6水文地质条件 (6)3.7不良地质现象 (7)3.8人类工程活动........................................................................................................................... 74 滑坡基本特征. (7)4.1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7)4.2滑体特征 (7)4.3滑带特征 (7)4.4滑床特征 (8)4.5滑坡变形特征 (8)4.6滑坡影响因素 (8)4.7滑坡变形破坏模式 (9)5 滑坡稳定性评价和预测 (9)5.1计算剖面的确定 (9)5.2计算参数的选取 (10)5.3稳定性计算 (11)5.4滑坡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23)5.5稳定性综合评价 (25)6 滑坡推力计算 (25)6.1工程等级、工况及安全系数的确定 (25)6.2滑坡推力计算 (26)6.3计算结果及评价 (27)7 治理工程设计 (28)7.1设计目标与原则 (28)7.2设计依据与指标 (28)7.3治理工程总体设计 (29)7.4治理工程分项设计 (29)8 监测工程设计 (30)8.1监测工作的任务和目的 (30)8.1.1 监测工作目的任务 (30)8.1.2 主要监测任务 (31)8.2监测原则与依据 (31)8.2.1 监测设计方案主要技术依据 (31)8.2.2 监测方案设计原则 (31)8.3监测工程布置 (31)8.4监测工程设计 (32)8.5监测工程量 (32)9 施工组织设计 (32)9.1施工条件 (32)9.1.1 交通条件 (32)9.1.2 水电供应 (32)9.1.3 施工占地及搬迁 (34)9.2天然建筑材料 (34)9.3施工交通及施工总布置图 (35)9.3.1 施工交通运输 (35)9.3.2 施工总体布置 (35)9.4施工方法及施工机械基本要求 (35)9.5施工顺序及进度计划 (37)10 环保规划设计 (37)10.1设计依据 (38)10.2施工对环境影响评价 (38)10.3环境保护设计 (38)10.3.1 染源及排放方式 (38)10.3.2 环境保护标准 (39)10.3.3 环境保护预期效果 (39)10.4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40)10.4.1 设置环境保护管理机构 (40)10.4.2 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 (41)10.4.3 环境监测 (41)11 经济、社会效益评价 (41)11.1经济效益评价 (41)11.2社会效益评价 (41)附录:(1)治理工程图纸(2)设计计算书(3)投资概算书1 概述1.1 任务由来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xx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地震烈度达Ⅺ度,使得山崩地裂,山河破碎。

汶川大地震给xx 省造成极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因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到当地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切实做好5.12特大地震灾害重建工作,确保基础设施和安置区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xx省国土资源厅发川国土资函【2008】1199号《关于下达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察项目任务委托书的通知》,xx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一队受委托承担了其中的xx省xx县xxxx滑坡的应急勘察工作。

xx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一队按设计书意见实施勘察工作,并于2009年2月完成勘察报告工作,并通过了内审。

2009年3月,我院根据勘察报告编制了xx省xx县xxxx滑坡的应急治理可行性研究工作,并通过我院专家组的审查。

2009年4月我院在勘察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编制xx省xx县xxxx滑坡的应急治理初步设计工作。

1.2 项目地理位置、行政区别、坐标滑坡区位于xx县xx,有乡村公路通过勘察区。

xx县位于xx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隶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管辖,向北邻近甘肃省,交通以公路为主,向南西线经茂县、汶川至省会成都约319km,东部九环线经平武至广元市约230km,向北东到甘肃省文县约60km。

xx滑坡位于xx县南部的xx大寨村,距xx县城约19km,地理坐标:东经104°11′24″~104°12′14″,北纬33°08′38″~33°09′31″,有乡村公路到达滑坡区内,交通较方便。

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xx县xxxx滑坡应急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我院在勘察报告的基础上编制的,于2009年3月通过了我院的专家组内审,可以进入初步设计阶段工作,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对滑坡采用了两种治理方案,方案一(截、排水+削坡、护脚+抗滑桩)在滑坡次级剪出口陡坎处设置一排抗滑桩,并加强滑坡区内的排水系统(截排水+削坡、护脚+抗滑桩)。

方案二(截、排水+削方减载+混凝土格构梁)在滑坡体上进行削方减载,并对削方减载后的滑坡体上采用混凝土格构梁防护。

可研报告通过从技术、施工、对环境影响及工程投资等方面进行方案对比,推荐方案一(截、排水+削坡、护脚+抗滑桩)对滑坡进行综合治理。

1.4 执行文件和规程规范1、技术文件(1)《xx县xxxx滑坡应急勘察报告》(2)《xx县xxxx滑坡应急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3)国务院于2004年颁布实施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394号令)(4)国土资源部与xx省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文件2、规程规范(1)《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Z/T0218-2006)(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4)《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TB10025-2001 J127-2001)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2) (8)《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9)《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3-2001)(10)《中国地质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修改单;等。

2 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2.1 地质灾害体的评价2.1.1 地质灾害分布位置、规模、范围xx 滑坡位于xx 县xxxx ,为一个古滑坡上的多块复活体。

根据勘察,区内有一处滑坡(HP1),一处潜在不稳定斜坡(XP1),一处滑塌(HT1)。

1)1#滑坡(HP1):滑坡体长约290米,宽约180米,厚度约10米,体积约52.2万立方米。

滑坡的规模等级属于“中型”。

滑坡体上有22户居民住宅,滑坡前缘坡脚影响范围内有20户居民住宅,滑坡共威胁到42户居民住宅204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2)潜在不稳定斜坡(XP1):坡体长约105米,宽约75米,坡体滑动威胁到坡体上及附近影响范围内14户居民住宅共63人生命财产的安全。

滑体物质主要为粉质粘土,滑坡上段滑面为岩土界面、下段为粉质粘土与碎石土的接触面,为中型浅层土质滑坡。

2.1.2 主要危及对象与地质灾害体破坏后造成损失估算1#滑坡体(HP1)上有22户居民住宅,滑坡前缘坡脚影响范围内有20户居民住宅,滑坡共威胁到42户居民住宅204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潜在不稳定斜坡(XP1)威胁到坡体上及附近影响范围内14户居民住宅共63人生命财产的安全。

1#滑塌(HT1)威胁到坡体上及附近影响范围内3户居民住宅共15人生命财产的安全。

另外滑坡体下方分布有上几十住户。

所以一旦发生灾难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约1000万元。

间接损失将无法估量。

2.2 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根据勘察报告,区内有一处滑坡(HP1),一处潜在不稳定斜坡(XP1),一处滑塌(HT1)。

1#滑坡(HP1):规模等级属于“中型”。

滑坡体上有22户居民住宅,滑坡前缘坡脚影响范围内有20户居民住宅,滑坡共威胁到42户居民住宅204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危害对象等级划分为三级。

潜在不稳定斜坡(XP1):坡体滑动威胁到坡体上及附近影响范围内14户居民住宅共63人生命财产的安全,危害对象等级划分为三级。

1#滑塌(HT1):滑坡的规模等级属于“小型”。

滑坡威胁到坡体上及附近影响范围内3户居民住宅共15人生命财产的安全,危害对象等级划分为三级。

由于该滑坡受降雨影响较大,每经历一个汛期滑坡体对居民及镇村公路的威胁将增加一分,因此该滑坡体的治理工作已迫在眉睫。

故在查明滑坡发生、形成机理基础上,提出治理工程方案,尽快开展工程治理工作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3 地理地质环境3.1 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xx 县位于xx 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向北邻近甘肃省,交通以公路为主,向南西线经茂县、汶川至省会成都约319km ,东部九环线经平武至广元市约230km ,向北东到甘肃省文县约60km 。

xx滑坡位于xx 县南部的xx 大寨村,距xx县城约19km ,地理坐标:东经104°11′24″~104°12′14″,北纬33°08′38″~33°09′31″。

滑坡区位于xx 县xx ,有乡村公路通过勘察区,见交通位置图(图3-1)。

图3-1 工作区交通位置图3.2 气象水文(1)气象xx 县属川西高原气候中的暖温带干温河谷气候。

特点是温和偏冷,夏短冬长,垂直差异大,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12.7°,一月均气温1.7°,七月均气温22.3°,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下降,平均降幅为0.55 ℃/100m,极端气温-9.4℃~35.8 ℃,月平均20cm 地温为4 ℃,(一月)~24.3 ℃,(八月)。

治理区气候受地形影响显著,年降水量和暴雨在xx 境内属偏少的地区,常出现暴雨和冰雹,据县气象站25年的观测资料,年最大降水量750.2mm (1990年),最小降水量仅359.2mm (1996年),七月份降水量最多,为100.5mm ,日降水量大于30mm 的暴雨每4年可有3次,其中日降水量大于50mm 的暴雨25年来只出现过三次,观测最大一日降水量为51.3m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