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中医治病养生的根本——阴平阳秘

中医治病养生的根本——阴平阳秘阴平阳秘”出自《内经·生气通天论》,经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是古人对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其中相互对立的双方的概括,其中包含了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既互根有互生,既互相消长又互相转化的矛盾关系。
在自然界中,阴就是指我们用肉眼能够看得见的、具有形态的物质;阳即指我们用肉眼观察不到的无形的实际存在。
具体到人体来说,“阴”就是人体能够看到的血肉躯体、肌骨筋脉、五脏六腑以及进入人体之内的一切物质;“阳”则是指人体组织、器官等的一切生理功能以及人的思维、精神和意识等。
在《说文·亏部》中“平,语平舒也”,本义指乐声舒缓,气息舒徐,由此可知,阴精要平和、适量、舒缓、丰满;“秘”古代写作“袐”,通“闭”,有秘藏、保存的意思。
“密”是指密闭之意,所以,阳气一定要密闭、保藏,这样才能使阳气固秘,不至于使阳气因主外而消散。
因此“阴平阳秘”就是阴不能太盛,要适量平和,阳盛不能张扬,关键在于能够固秘。
对于人体来说,“阴平”是指由后天而得的有形之躯中各组织、器官之生命物质的质量没有“太过”和“不及”,均保持在正常范围之中;“阳秘”即阳气固密,一方面指人体的五脏六腑没有阳气太过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又人体的卫气所气到的保护作用正常,能够抵御外邪的入侵,使机体处于稳固状态。
所以,“平”与“秘”可以看做是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联系的纽带,揭示出人体在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信息交换之后,再对自身进行物质的重新分配、能量的储藏、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过程,同时也蕴含着阴阳双方之间的整体统一、对立互根、动态转化等。
由此可知,“阴平阳秘”就是指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在物质以及功能方面都保持正常,使得外邪不能入侵、干扰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从而是机体在物质和精神上达到的最佳生命状态。
以阴阳理论作为指导的太极拳通过内在精神与外在形体相结合的运动方式,通过“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从而实现阴平阳秘的最佳身体状态。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原文【 XJ】在上一篇中,我们着重解析了《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的阳气说,而本篇,我们将讨论生气通天论中的阴气说。
中医认为,阴阳不仅主载世界万物,更是人体生存的重要基石。
一个经络通畅,阴阳平衡的人,身体才能健康,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下面,我们来看看阴气说的主要内容。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原文】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点评】此段强调的是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1、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起极,有的写为起亟,其意是指快速地向上、向外(输送)。
亟,急迫、快速,这里当作阴化生阳气;卫外,保卫人体外部;为固,变成坚固。
经方补泻之前当先辨明阴阳阳密乃固

经方补泻之前当先辨明阴阳阳密乃固经方补泻之前当先辨明阴阳阳密乃固阴阳是八纲的主纲,中医讲到极上,也就是阳阳二字诀的精神而已,说来容易,但具体到用上面就难以明了,我今以经方的两段条文试为分析之。
《金匮要略》“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任用之”这是第一段;《辅行诀》“肝德在散。
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也”这是第二段。
这两段条文都讲到肝病,但一个讲“补用酸”,一个讲“以酸泻之”;一个是“助用焦苦”,一个是“以辛补之”,这岂不矛盾?其实我们讲补泻,要分补阴还是补阳,泻阴还是泻阳,所以要理解这两段话,就就要先辨明阴阳。
古人著书,言简刚正为其首要,但却害苦了后人。
先分析《金匮》的条文。
首先仲景的这段条文,只对肝虚而言,因为“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任用之”,表明仲景是以虚实来分别病情的,但是这种先辨虚实的思想与阴阳为主纲的思想是不是相矛盾?我认为不矛盾,阴虚,阳虚,再到阴实是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而阳虚基本贯穿在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之中,所以仲景所言之虚,就包括阴虚与阳虚,而不刻意将之分开了。
具体到条文,仲景所言之“补用酸”,就单指补阴虚,因为酸味入肝,酸是肝脏的营养来源,属于物质的范畴;其“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是解决肝脏的功能状态,也就是从阳虚的角度而论的,其中“助用焦苦”,可以用乌梅丸为例说明之,焦苦当言苦温,以乌梅之酸,合细辛干姜蜀椒桂枝附子之温,及黄连黄柏之苦燥,而肝胆之郁,得以条达,所以,焦苦之义也有辛温之义在,乌梅丸也是苦温化湿的主力方剂;至于“益用甘味之药以调之”,就完全是运用补肝实脾的五行生克观念了,方剂以小建中汤为具体应用。
再看《辅行诀》,《金匮》是但论虚,《辅行诀》与《金匮》不一样,它把虚和实都包括进去了,其中的补,是指补阳虚,其中的泻,是指泻阴实。
“以辛补之”,这个好理解,因为辛甘发散为阳,正合肝主升发的功能状态,所以从补阳的观念来说的,因此《辅行诀》的补与《金匮》的补其意义是不一样的;再分析“以酸泻之”,金匮讲酸补,是补阴之虚,,辅行诀讲酸泻,是泻阴之实,这有矛盾吗?根据治病的原则,阴之所以会实是由于有不好的阴占据了脏腑而不流转循环,所以我们要将它们泻掉,当我们要泻阴的时候,一定要将好的阴填进去,坏的阴才可以挤得出来,所以泻阴实的时候,仍然是用酸,是以酸换酸,经方永远都是补泻皆顾,只是当补大于泻的时候,就是补,而泻大于补的时候,就是泻,如此而已,这一点在《辅行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酸既可以补阴虚,也可以泻阴实;“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味是缓中的,这大家都知道,但《辅行诀》在具体运用的时候,认为辛酸就可以化甘,所以连甘味的药都省了。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轩岐纵横内经释义□麻树文中医的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出自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将人体的精神、生活、语言及行为都归纳为阴阳的平衡。
保持了相对平衡,人体则健康无疾,反之失去了阴阳平衡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保持和调节人体阴阳是达到“精气乃治”健康防病的基础。
原文:《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译文:“大凡阴阳的关键,以阳气的致密最为重要。
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守于内。
阴阳二者不协调,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
因此,阴阳的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
所以阳气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会竭绝。
阴气平和,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
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是《黄帝内经》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的著名论述。
用辩证的观点阴阳保持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两千多年来对指导我国人民养生防病及治疗疾病,完善和充实祖国医学理论体系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温馨提示:“阴平阳秘”就是要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人之所以生病,是阴阳长期失衡的反映。
所谓医生治病,就是将失衡的阴阳调整其相对平衡的阴阳。
日常人们的养生保健就是调整阴阳平衡的诸多方面,在精神上表现在生理情、意。
在生活上表现为吃、穿、住、行诸方面都不可过剩或不及。
不及或太过都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衡,产生各种不适,长期失衡,则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要随时把握好阴阳平衡的最佳程度,才能益寿延年,健康长寿。
把握好“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首先要调整好自身的精神,情志七情调和,情绪稳定,不急不燥,气机平和才能“精神乃治”。
其次,要增强适应外界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防止外感六淫侵袭,处理好运动与劳作的力度,达到“形劳而不倦”。
生气通天论(原文译文)

生气通天论(原文译文)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译文: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作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就是天地的阴阳之气。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无论是地上的九州,还是人体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自然的阴阳之气密切相通。
自然的阴阳之气变化为金、木、水、火、土,又依据盛衰消长而分为风、湿、寒三种阴气和燥、暑、火三种阳气。
如果人们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侵袭人体,所以说遵循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是延长寿命的根本。
由于人体的生命气机与天气息息相关,因此,苍天之气清爽干净,人的精神也会顺畅平静,顺应天气的阴阳变化,人的阳气就会固密,尽管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对人造成伤害,这是因为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结果。
因此,圣人精神专一,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
如果违背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顺应天气阴阳变化所造成的伤害,称为自伤,人体的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
软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如果阳气失去了正常的运行规律,人就会减损寿命或者夭折,生命机能也会暗淡无光。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为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持之以恒,而人体的阳气也应该在人体的上部和外部,这样就可以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中医经典必读白话解

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译文】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指导万物的纲领,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本源,是事物产生、消亡的根本,是事物发生运动变化的内存动力和外在表现得处所,治病必须推求阴阳这个根本。
藏象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禀之官,无畏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心,犹如君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此而出。
肺,犹如宰相,全身气血由其治理调节。
肝,犹如将军,谋略思虑由此而出。
胆,犹如心君的使臣,代君行令,心志的喜乐由它传出。
脾胃,犹如管理粮仓的官吏,饮食五味之精微由此而出。
大肠,犹如主管运输的官吏,能使食物之糟变化成粪便由此排出体外。
小肠,犹如受盛之官,承受容纳胃传来的食物,分清泌浊,变化物质。
肾,犹如一个精力充沛、强壮有力的官吏,人的智能和技巧由此产生。
三焦,犹如疏通水道的官吏,全身水液的通道由其管理。
膀胱,犹如管理水库的官吏,尿液归藏于此,经过气化而排出。
素问•五藏别论【原文】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译文】所谓五脏是主储藏精气而不传泻水谷,所以只能被精气盈满而不能像六腑那样由水谷充实。
六腑是主传导消化水谷而不储藏精气,所以它们常被水谷充实而不能像五脏那样被精气充满。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饮食入口至胃,则胃中充实而肠中空虚,饮食从胃而下,则肠中充实而胃中空虚了。
所以说,六腑实而不满,五脏满而不实。
精气神灵枢•本神【原文】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分析

中国社区医师2016年第32卷第34期 9
综述
论》 ),甚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 《素问·生气通天论》 )矣。在一个阳密 的空间内,阳气过衰与过强的变化,均 会导致阴津不固的状态出现。只有在阳 密的状态下,阴固的形态才会存在,生 命才会不息,故阳密的失调对生物体的 影响最为重要。因此当生物体的空间发 生异常变化时,首先就是要恢复其自身 的“阳密”状态。“阳密”,就是使某一 空间持续保持温和状态。但仅仅维持生 物体的“阳密”状态,生命未必就会存 在。夏季,河道边的植物茂盛的生长。 暴雨连连,河水泛滥,洪水消退后,淹 没在水下的植物萎黄、糜烂,一片萧 条。在阳密的状态下,阴过盛亦可致死 亡的状态出现。同样,在春夏季节,突 遇久旱无雨,植物茎叶枯黄,停止生 长。在阳密状态下,阴过盛与阴竭时亦 会 导 致 生 命 消 亡 。“ 两 者 不 和 , 若 春 无 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 《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不密,阴一 定不固,甚者生命即会停止;即使在阳 密的状态下,如果不能保持阴固的状 态,生物体亦将出现疾病死亡。但失去 阳密状态,阴固就无从谈起了,所以说 阳密为阴固的先决条件。在自然界中虽 然阳密状态下不一定就是阴固状态,但 在阴固的状态下一定就是阳密状态,阴 固是相对不变的,不同生命体的阳密状 态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此时即是 “阳密乃固”状态。只有生物体在阴固
李立臣 130062 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李立臣中医内科诊所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6.34.2 摘 要 中医理论与实践是以阴阳学说为基础,其纲要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本文阐述了四时规律下,“密” 和“固”与生物体生存状态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医疗保健的作用。 关键词 阳密乃固;阴阳;温和 Analysis of "Fan Yin Yang Zhi Yao,Yang Mi Nai Gu" Li Lichen Li Lichen Chinese Medicine Internal Medicine Clinic of Luyuan District,Changchun City,Jilin Province 130062 Abstrac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medicine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its outline is "Fan Yin Yang Zhi Yao,Yang Mi Nai Gu".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Gu" and living condition of living organisms,and the role on the human health care under the four time rule. Key words Yang Mi Nai Gu;Yin Yang;Gentle
《内经讲义》详细背诵内容

《内经讲义》背诵内容第一章导论《素问·生气通天论》1.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2.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2.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3.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1.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要、为要旨、关键、总则、大法之意。
固,为密固、固守、保护之意。
其意是说,大凡阴阳的主要关键,在乎阳气的致密而护固于外。
可见若能使阴阳协调、平衡、不偏不亢、勿虚勿实,其大法,乃归重于阳焉。
即阳密乃固。
因此说,盖阳密则邪不外淫,而精不内亡矣。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虽廖廖几字,却道出天机,识其利害、寓意深远。
此语之要旨即有,阴平阳密、精神乃治“即阳密乃固之本意。
”又有阳强、阳虚乃不固、乃病,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寓意。
阳密乃固,不但是阴阳相互依存、互根、平衡之大法。
也是阳虚乃不固,阳强不能密,阴阳失调等诸证之治疗总则。
固者,固阴、固血、固气、固精是也。
不固则亡阴、汗漏、白崩、精滑、气陷,虽诸证纷纭,而治则为一,正是阳密乃固。
正所谓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下面试举几例以鉴。
1临床资料
1.1例1:患者,女,20岁,患再生障碍性贫血而住院治疗。
其间,逢月经来潮,血流不止,西医大量补血的同时用了各种止血药物而仍不奏效。
病人面色潮红、烦躁、脉芤、舌质红而干、无舌苔。
考虑为亡阴所至虚阳外浮,阳无所附,欲阴阳离绝之象。
嘱其急煎红参100g以回阳气、固阴血。
服后血止,病人安静,脉沉。
气为阳、血为阴。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病人亡阴、阴血大流,虚阳外浮,失于镇守之职。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以人参大补元气,阳气密实,阴血可固。
此即阳密乃固之意。
1.2例2:患者,男40岁。
由夏至秋、自汗不止。
静时汗出,动时尤甚。
漏汗如雨,病人面色白,语微、气弱、脉细。
以卫阳虚,且气不固论治,投玉屏风散加味而愈。
(黄芪50g、白术20g,防风15g、五味15g,桂枝15g)。
1.3例3:患者,女,32岁,每逢经期即经水大下,时日已久,严重时走路,拿物均可至月水不断流出,症见病人面色白,语微,乏力,自汗,食少,便溏,畏寒,脉沉细,舌质淡白、无舌苔。
以脾胃气虚,不能固摄阴血,脾不统血论治。
服补中益气汤月余(黄芪25g,白术20g,陈皮20g,升麻5g,柴胡10g、党参20g,甘草10g,当归20g),上症明显见好,后改为补中益气丸,直至痊愈。
1.4例4:患者,男,26岁,已婚,经常滑精,2~3次/周,已半年余。
病人面色苍白,气短,腰膝酸软,性情怪癖,喜身居独处,脉沉细,舌质淡白,无舌苔。
以补肾壮阳,固精止泄为法。
用金锁固精丸与金匮肾气丸合用,后来病愈。
此病滑精。
精关为肾气所主,肾气虚,精关不固,精自滑出。
故壮肾阳以固阴精,正合阳密乃固本意。
1.5例5:患者,女,30岁,已婚,白带大下如月经之多已1年。
病人腰膝冷痛,小腹、臀部寒凉。
脉缓,舌质淡白,舌苔白腻,考虑为脾肾阳虚。
以完带汤加味(白术20g,山药25g,人参10g,白芍15g,苍术15g,车前子15g,山茱萸15g,附子10g,泽泻10g),温补脾肾以止带。
服20多剂后治愈。
此病崩带。
带为阴精,湿邪。
脾阳虚不能温化水湿,故而白带过多。
肾阳虚经带不固,以至于崩带大下。
温补脾肾之阳,使其阳气足密实。
阳密乃固,而崩带治愈。
2小结
上举5例,只是窥其一斑。
阳密乃固为治则在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无论气、血、阴、阳、津、精等无不涉及。
《内经》云:善诊者,查色、按脉、先阴阳。
明,赵献可亦指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是故,阳密乃固则气血津液无耗无损。
同理,阴精充沛,则阳气密实,相辅相成。
反之,若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故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密,精神乃治。